七年级历史大变革的时代
- 格式:pdf
- 大小:1.77 MB
- 文档页数:7
大变革的时代●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情况。
2.掌握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构造和作用。
3.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能促进发展,改革能使社会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适应时代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方法1.故事导入法。
可以利用课本导入框中关于商鞅立木取信的故事导入本课。
2.图示讲解法。
对于一些只通过文字不太容易理解或印象不深的内容,可用此法。
比如关于都江堰的建构原理等。
3.姓名推导法。
对于战国时期牛耕的推广,可从当时的人名中看出端倪,以此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4.归纳法。
对于商鞅变法的内容,作用可用此法。
5.讲述法。
关于商鞅的生平,可用讲述法。
●教具准备1.投影仪、电脑。
2.《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例示一]同学们,前面我们讲春秋五霸时,提到有一种观点认为秦穆公应列为五霸之一。
历史上也提到过秦穆公时“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史记·秦本纪》)但它毕竟只是占据西北一隅的一个小国。
到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时,秦国的旧势力很大,国君权力较小,国力也远不如中原强国。
秦孝公为改变这种状况,下“求贤会”,招募人才。
商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受到重用实行变法的。
变法之前,商鞅知道,若想顺利推行新法,首先得取得百姓的信任。
于是想了个办法,在都城南门立了一根细木竿,并对围观者说:“谁能将此木扛至北门,赏金10两。
”众人不解,议论纷纷,这样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怎有如此丰厚的奖赏?所以没人响应。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详解:大变革的时代
1.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
春秋末年,我国已使用牛耕,战国进一步推广。
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2.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举世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
消除了岷江水患,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3.商鞅变法:战国时期,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变法。
内容是:①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③建立县制。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4.战国是我国封建制度的确立时期。
5.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
变革具体表现在:①工具变革:铁农具和牛耕广泛使
用,生产力显著提高。
②制度变革:各国通过变法,确立封建制度(最能反映大变革本质的)
6.③思想变革:思想空前活跃,各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详解:大变革的时代,怎么样,大家还满意吗?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同时也祝大家学习进步,考试顺利!
相关标签搜索:七年级期中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