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看中西礼仪文化和罪感文化的异同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6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及其研究意义摘要:中西方在饮食文化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文章分析了形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在原因,其意义在于既能有助于深刻理解中西文化中的不同之处,跨越文化交际障碍,又能培养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时的适应能力,有效地防止交际双方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
关键词: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Introduction文化人类学的最一般的目标,是努力理解所有人类文化以及这些文化的创造进程的相似点及区别,为了实现这个目,就必须进展比拟。
跨文化比拟研究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一种根本方法。
人类的文化基质是共有的,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是历史的而不是自然生就的。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的浓缩。
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对于饮食的观点和态度、饮食的容及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提醒这些差异以及在的原因,有助于跨越文化鸿沟,有助于世界性的文化融合。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饮食的义项有两个:一是名词性的,指"吃的和喝的东西〞强调的是名称;一个是动词性的,指"吃东西和喝东西〞,强调的是动作。
在英文中,饮食的概念可以有以下表达方法:"food and drink〞意即"吃的和喝的东西〞;"diet〞意即"通常所吃的食物〞,也可以指"日常的膳食〞;"biteandsup 〞则是指"吃东西和喝东西〞。
些有关"饮食〞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饮食〞一词的根本语言学含义比拟简单,无非就是吃喝的东西或吃喝的动作。
但我们深究起来,"饮食〞就变得复杂了。
饮食如果仅仅是吃饱喝足,为什么在吃饱喝足的同时,有这么多繁文缛节?为什么一种食物对一个地方的人来说是天赐美味,而对另一个地方的人来说则敬而远之,甚至有的地方更是避之不及呢?有人为吃什么而苦恼,而有人却为吃不饱而烦恼。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从习俗到价值观中西方文化自古以来便有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人们的习俗和生活方式上,更深层次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本文将从习俗到价值观的角度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揭示不同文化模式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一、习俗习俗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体现。
在社会交往、礼仪规范、节庆活动等方面,中西方有着许多不同的习俗。
比如,在婚礼中,中国人注重家族的庄重和亲缘关系的表达,而西方人则更加强调新人个体的幸福和独立。
此外,在饮食习俗方面,中西方也存在差异。
中国人崇尚“团圆”,注重家人一起食用,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个体的选择和口味。
二、价值观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另一方面体现在人们的价值观念上。
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和传统观念的延续,强调家庭、尊重长辈和对社会和谐的追求。
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意识的发展,追求个体权利和个性的尊重。
这种差异导致中西方人在处理问题时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事风格。
比如,在职场中,中国人更注重团队合作和亲和力,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个人的自主和竞争精神。
三、教育观念中西方文化差异还体现在教育观念方面。
中国人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往往倾向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如记忆、死记硬背。
而西方人则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更倾向于开放的教育方式,鼓励孩子主动思考和自主学习。
这导致中西方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也影响了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和期望。
四、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儒、道、佛三教的深刻影响,崇尚人伦和道德伦理,注重修身养性。
而西方文化则主要基于基督教的价值观体系,强调个体与上帝之间的直接关系,强调信仰和自由意志。
宗教信仰的不同也导致了中西方人在思考人生意义和行为规范上存在差异。
五、艺术表现形式艺术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面镜子。
中西方的艺术表现形式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传统艺术注重整体性和内涵的表达,强调意境和文人情怀。
最新整理中西礼仪文化在日常交际中的差异分析及其启示中西礼仪文化在日常交际中的差异分析及其启示引言:礼仪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它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方面来说,礼仪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另一方面,礼仪也是一个人道德素养的体现。
现代社会主要以西方的礼仪为主,西方礼仪也就是国际礼仪,因此,在注重我国本土礼仪文化的同时,也要更加注重学习西方的礼仪文化,这样做不但可以提升个人的素质,也可以更方便的在各种场合进行交流。
一、日常交际中中西礼仪文化差异的体现(一)在日常生活中的差异在平时的生活里,中西方基本的礼仪也是有着很大的差异的,比如,在与陌生人初次见面的时候,中国人一般习惯于介绍自己的年龄、工作等基本情况,而在西方人眼里,这些信息都属于个人隐私,都是不可以轻易透漏给别人的。
再者,例如在语言的习惯上,中国人总是喜欢用一些自谦的语句,总是喜欢说自己的缺点,就算受到表扬,也总喜欢说不敢当、谬赞等等这样的词语,这样的态度在中国人看来是一个人谦虚的品质,而在西方人看来,则是这个人虚伪的表现。
再如,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打招呼的方式显得十分随意,比如,我们再见到熟人时时常会问,吃了吗?这样的问法在西方是恢复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西方人更注重的不是事情有没有发生,而是事情的过程如何,因此,他们在日常打招呼时常会用到什么什么怎么样这样的语句。
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方面存在着差异,因而我们必须了解这些差异,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二)在正式场合礼仪的差异当前国际礼仪采用的就是西方的礼仪标准,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人在见面时一般都会采用我收的方式来表示友好,并且一些正式场合穿着西装也被视为一项礼仪,而对于中国传统来说,中国古代有着极为严格的等级制度,下级见到上级一般是要行鞠躬礼的,但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这样的礼仪已经逐渐被握手所取代,并且人们的着装也已经越来越西化。
二、中西方礼仪文化产生差异的原因分析礼仪是由一个地方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所决定的,因而不同的地区之间礼仪文化上有着很大的差异。
设计中西礼仪的异同点一、引言礼仪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重要文化内容之一。
中西礼仪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两种礼仪文化,它们由于地域、历史、宗教、哲学等因素的不同,具有明显的异同。
本文将从多个层面比较中西礼仪的异同点,以加深对两种礼仪文化的认识。
二、行为规范1. 礼貌与尊重在中西礼仪中,礼貌和尊重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
中式礼仪强调对长辈和上级的尊敬,通常通过鞠躬、请安等方式表达。
而西方礼仪注重平等和相互尊重,常用握手、致意等方式表达。
2. 社交场合的礼仪在社交场合,中西礼仪也存在一定差异。
中国人在社交场合中,通常以劝酒、敬酒等方式表达友好和敬意。
而西方社交中更注重私人空间,一般会有更多的交谈和互动。
3. 餐桌礼仪中西餐桌礼仪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餐桌礼仪注重团结合作,主要采用共拿一筷、共用一个菜碟的方式。
而西方餐桌礼仪注重个人空间和卫生,每人用自己的餐具享用食物。
三、仪式和礼节1. 婚礼婚礼是人生中的重要仪式之一,在中西礼仪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传统婚礼强调家族的联姻,婚礼上通常会有行礼、拜堂、敬茶等环节。
而西方婚礼注重个人的幸福和浪漫,常见的仪式有婚誓、交换戒指、握手和亲吻。
2. 葬礼在葬礼方面,中西礼仪也存在差异。
中国传统葬礼强调对逝者的哀悼和尊重,通常会有唁电、上香和祭奠等仪式。
而西方葬礼注重个人的缅怀和纪念,常见的仪式有追思会、告别仪式和墓地安葬。
3. 庆典和节日庆典和节日是中西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庆典和节日通常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庆祝活动包括家庭聚会、舞龙舞狮、放烟花等。
而西方的庆典和节日也充满了独特的文化色彩,如圣诞节、感恩节、复活节等,庆祝活动包括礼物交换、家庭聚餐、游行等。
四、礼仪守则和规定1. 礼服要求中西礼仪对于服饰要求也存在差异。
中式礼仪注重穿着正式、庄重,女性常常穿旗袍或旗袍改良款。
而西方礼仪对于正式场合常要求男性穿西装、女性穿礼服。
职业道德模拟试卷一、单项选择题(50题)1。
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比较稳定的工作。
A。
职业 B.行业C。
教师D。
工人2。
我国古代医书《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一书中说:在与世人交往时应“性存温雅,志必恭谦动须礼节,举乃和柔,勿自妄尊,不可矫饰”.A.警察B. 医生C。
教师D。
演员3. 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影响下,受一定人生观、价值观的制约,形成满足人们自身生活需要的生活样式和行为特征.A. 生产方式B。
思维方式 C. 生活方式D。
行为方式4。
转变是打造健康生活方式的关健A。
生产方式 B. 思维方式C。
生活方式D。
行为方式5。
农民、工人、科学家等就是我们的。
A. 身份特征B。
社会角色C。
工作特征 D.行为特征6.在美国广泛流行的理查德·赛特的职业地位分层,将职业地位由低到高依次分为7个层级,清洁工属于层级。
A。
非熟练体力劳动者B。
半熟练体力劳动者C.熟练体力劳动者D。
白领工人7。
按照规划的时间维度,职业生涯规划有四种类型,最常用的一种职业生涯规划是.A.短期规划B。
中期规划 C.长期规划 D.人生规划8. 认为人格是决定一个人选择何种职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此他提出了决定个人选择何种职业的六种基本的“人格性向",即现实型、研究型、社会型、传统型、企业型、艺术型。
A。
桑代克B。
斯金纳 C.霍兰德 D.理查德•赛特9. 是兴趣过程的第二个阶段.A.志趣B。
乐趣 C.有趣 D.趣味10. 说过:“一个人的形象即穿着打扮就是他教养、品位、地位最真实的写照.”A。
莎士比亚B。
霍兰德C。
卡耐基 D.比尔盖茨11.在心理学中,首因效应也叫优先效应,或者叫作.A。
投射效应B。
第一印象效应C。
晕轮效应D。
刻板印象12.艾伯特•梅拉比安于1971年的做的研究揭露,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取决于“55387”定律。
也就是一个人所带给别人的印象比例:下列哪项说法正确。
A。
38%的来源于外表穿着、55%来源于肢体、语调和语气、7%的印象来源于谈话内容B。
性欲与性文化差异文化对性欲认知与满足的影响在人类的生活中,性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理需求。
然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性欲的认知和满足方式却存在着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受到文化观念、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不同文化对性欲的认知以及对性欲满足的影响。
一、性欲的认知差异1. 文化观念的影响不同的文化拥有独立的价值观和道德体系,这将直接影响个体对性欲的认知。
如一些东方文化中,性被视为一种私密而矜持的行为,谈论、展示和满足性欲被视为不雅和不当的。
而在一些西方文化中,性被更为开放地对待,性观念相对进步。
因此,不同文化中的人对性欲的认知往往存在差异。
2. 宗教信仰的制约宗教信仰对性欲的认知和满足方式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例如,在一些宗教中,性被视为一种神圣的行为,只能在婚姻中进行。
这种观念将对个体的性欲产生限制和约束,使其必须按照特定的规定和行为准则来满足性欲。
而另一些宗教则允许个体在婚姻之外通过特定的方式满足性欲,这种差异也导致了不同的性欲认知方式。
3. 社会习俗的影响不同文化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社会习俗,这些习俗往往对性欲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一些部落文化中,性被视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公开展示和表达性欲是社会习俗的一部分。
而在一些传统保守的文化中,性被视为隐私,不应公开谈论和展示。
这使得人们对性欲表达的态度和方式产生差异。
二、文化差异对性欲满足的影响1. 满足方式的差异由于性观念和社会习俗的不同,不同文化对性欲的满足方式存在差异。
例如,在一些东方文化中,性满足往往以传统的夫妻关系为主,强调情感的交流和亲密的接触。
而在一些西方文化中,性满足更加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和多样性,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
2. 性欲表达的差异由于文化观念的差异,不同文化对性欲的表达方式也存在差异。
在一些开放的文化中,人们更加乐于表达自己的性欲需求,通过各种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性欲。
而在一些保守的文化中,性欲往往被视为隐私,不应公开表达。
这种差异使得性欲的表达方式在不同文化中有所不同。
从文化层面探究中西商务礼仪的差异一、概述中西商务礼仪的差异主要源自于两种文化在价值观、时间观等方面的不同。
在价值观上,中国文化强调社会价值和群体和谐,个人利益应服从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个人利益被置于首位。
这种根本性的价值观差异决定了中西商务礼仪在许多方面的不同,如隐私观念、商务交流方式等。
在时间观上,中国文化推崇环形时间观念,人们对待时间较为灵活而西方文化则奉行线性时间观念,强调时间的紧迫性和日程安排的重要性。
这种时间观的差异在商务活动中体现为预约习惯、谈判风格等方面的不同。
中西商务礼仪在见面礼仪、餐饮礼仪、社交礼仪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了解并尊重这些差异,对于促进国际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简述商务礼仪在国际商务交往中的重要性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国际商务交往变得愈发频繁和重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商务礼仪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商务礼仪不仅代表着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传递文化价值观和商业态度的媒介。
它在国际商务交往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帮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商务人员建立互信、减少误解,从而推动商务合作的顺利进行。
商务礼仪体现了对对方的尊重和诚意,是建立良好商业关系的基础。
在国际商务场合中,恰当的礼仪行为能够展现出一个企业的专业素养和良好形象,为企业赢得合作伙伴的尊重和信任。
同时,商务礼仪也是解决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和误解的有效手段。
通过遵循一定的礼仪规则,商务人员可以更加敏感地捕捉到对方的文化特点和沟通方式,进而调整自己的交流策略,避免误解和冲突的发生。
深入了解和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务礼仪,对于国际商务人员来说至关重要。
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个人的职业素养和形象,更有助于推动国际商务合作的顺利进行,实现共赢的局面。
提出探究中西商务礼仪差异的文化背景意义在全球化日益加速的今天,商务活动已经跨越了国界,成为了连接不同文化、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桥梁。
中西礼仪文化的比较研究礼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早在古代的各个文明古国,礼仪文化就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这些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社会,礼仪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成为社交场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中西礼仪文化的比较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中西礼仪文化的比较研究需要考虑的方面很多,包括礼仪的定义、礼仪的实践、礼仪的历史渊源、礼仪的意义等等。
在此,我们只从几个方面来谈论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一、礼貌的表达方式无论在中西方国家,礼貌是被重视的,人们在社交场合中都会尽量表现得礼貌。
但是,在礼貌的表达方式上,两种文化有所差别。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比较注重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见,比如当面对别人的行为感到不满时,会直接表达出来。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则更倾向于委婉表达,以示尊重和礼貌。
比如当别人的行为让人不满时,中国人往往会说“您别介意,我有个小小的建议”。
二、礼仪的形式中西方的礼仪形式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比较注重仪式感和规范化。
在各种场合中,人们会遵守一定的礼仪程序,比如在商业会议中会先进行正式的问候和自我介绍等。
而在中国文化中,礼仪形式更加注重表达意义和感情。
比如在婚礼上,人们会抛撒彩带来表达祝福和喜悦。
三、礼仪的历史渊源中西礼仪文化的历史渊源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礼仪文化是源远流长的。
中国的礼仪文化建立于几千年前,并形成了统一而完备的的礼仪体系,这个礼仪体系一直延续至今。
而在西方文化中,礼仪文化相对较为年轻。
大约在公元前600年左右,古希腊就出现了第一批礼仪学家,他们对西方礼仪文化的形成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
四、礼仪的意义中西礼仪文化的意义也不尽相同。
在中国文化中,礼仪文化寓意着“以人为本”,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人与社会的融洽。
在西方文化中,礼仪文化则显得更加实用,它可以帮助人们在商业交往等场合中更加得心应手,增强人际交往的效率。
最后,需要指出,中西礼仪文化的比较研究,并没有要求我们认同或否定某一种文化中的礼仪形式或实践方式。
中西方伦理管理文化差异比较首先,不同的伦理管理逻辑起点: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人性假设。
人性假设不同,形成不同的管理理论。
管理的人性假设,即管理主体对管理对象所持的态度,因此常说为人处世,如何为人决定了如何处事。
东西方的人性假设本质上区别是人性善与人性恶,相对应的形成德治论和法治论的管理思想。
中国伦理管理文化的人性假设出发点是人性本善。
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是以人性本善为主流的。
时至今日,我们对人性的估计也受传统影响,存在道德人这种人性认识,对人的自觉性期望很高。
“人性善”反映了这样的事实,原始人类是一个群体,需要互相帮助,互相关爱是人类永恒的共同需求。
因此,企业领导人应该懂得人性,他的价值观,决定了企业的未来。
儒家文化是通过礼乐教化强调做人的准则,从而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文明与和谐。
西方文化传统中对人性的认识与中国传统文化明显不同,西方文化对人性的认识基本上是性恶论的。
西方基督教文化一直把人看作是有“原罪”的人,人甚至是由于“罪恶”才出生的,人又与生俱来的罪恶本能,所以对人性具有恶的一面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感觉。
西方普遍的“经纪人”意识使人们对“人”始终保持一种合理的不信任,西方管理更强调制度化、法制化,硬性管理占主流,法律在中国道德化,道德在西方法律化,法律至高无上,西方传统重法律,轻道德,中国传统重道德,轻法律。
第二,不同特色的伦理管理文化:伦理式与契约式的管理文化。
中国管理文化是农耕文明的结晶,自然经济为基础,伦理式管理为特征,西方管理思想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商品经济为基础,契约式管理为特征。
在中国社会,“伦理”是一个现实的概念,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是一个最能体现中国人道德思想和中国文化核心价值的概念。
儒家伦理是从现实的社会、现实的人出发表述自己的伦理思想,并以此去规范人们的行为,这种现实的本源即是家庭,以血缘关系为依据的伦理性道德,就成了人们日常行为的主要价值取向。
在治理方式上是以礼治国,社会结构自然就产生了以“孝”治天下的基本方略。
从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看中西礼仪文化和罪感文化的异同
摘要:礼仪文化和罪感文化体现了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别。
礼仪文化源于在中国占主导思想的性善论,而罪感文化则主要受西方文化支柱基督教罪的意识的影响。
这两种文化虽然出发点不同,但有共通的一面。
本文将运用行为学理论一马斯洛层析需求模型来探讨中西礼仪文化和罪感文化的异同。
本文首先分析中国礼仪文化与西方罪感文化各自在需求层次上的体现过程以及侧重,进而分析他们共同的目标一达到善的境界。
在罪与礼的比较中,更加深度了解中西文化的异同,探求中西文化对话共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马斯洛层次需求;礼仪文化;罪感文化;异同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252-02
一、引文
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支柱,罪的意识是基督教的核心;基督徒常把自己看作罪人,其目的在于摆脱罪恶。
因此西方文化是罪感文化。
而中国文化以儒家文化为基石,把人看作是性善的,并用礼仪来规范公民的行为,达到善的境界。
罪感文化聚焦于人性否定面,礼仪文化注重人性的肯定面,体现了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别。
但两者的最终目的是共通的,都抑罪扬善,前者侧重于“抑罪”,后者突出“扬善”。
把“罪”和“礼”进行比较有利于深度了解中西文化。
这种差别可以从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中找到一些依据。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哲学之父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了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他把人的需求分成五个层次,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五种需求。
五个层次的内容可以用图表来清晰呈现: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需求,某层次需求获得满足后,另一层次需求才出现;在多种需求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求;层次需求理论里的五种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的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有变化。
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多种需要,但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里活动的共同规律,被广泛应用到各学科领域(蒋学清,2010:76)。
三、基于马斯洛模型的礼仪文化
根据马斯洛模型,各层次的需求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求发展后,低层次的需求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程度大大减小。
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求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
以仁义为核心的中国礼仪文化将中级需求置于首要位置,来宣扬仁义,在获得他人尊重、社会认可的前提下去实现个人社会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同时无形地将低层次需求置于次要位置。
中国的“礼仪文化”植根于中国无数文人作品中,无西方神话之说。
“礼”在文人笔下是一种工具,一种约束力。
礼之核在与仁,
礼之本在于敬,礼之得在于和(梁花,2010:5)。
孟子赞成“人性本善”说,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
尽管中国文人对人性善恶礼的说法不一,但都认为礼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无形约束力。
这种约束力对于个人来说就是一种社会需求尊重需求的表现。
所以中国的礼仪文化把中级阶段的需求放在支配地位,向着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而激发动力。
这样的事例在国人很多事情上可以得到体现。
在中国各地都有这样的习俗,出生要闹周岁,死了要置办摆酒宴请亲朋,祭祀也很是隆重,不分富贵贫困,家家户户都沿袭这样的习俗。
更为典型的是,古代中国很多贫困潦倒的子女为了葬父葬母不惜卖身做奴,在现代就是卖血卖肾,为的就是风风光光的守孝,赢得社会尊重,获取整个社会的认同。
如若违反,就是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
因此,他们宁可把自己低级需求置之一边(生理、安全需求),将中级需求(社会、尊重需求)在某个阶段置于最重要的位置。
这样的需求层次并不违反马斯洛理论。
道德需求居于精神需求的核心位置,是人的最本质的需求之一(曹鸿飞,吕锡琛,2004:71)。
根据马斯洛的理论,人在同一时期,存在多种需求,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
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以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四、基于马斯洛模型的罪感文化
以基督教为支柱的罪感文化,将低级需求——生理安全需求置于首要位置,再按照从低到高级的模式实现自我价值,达到至善的最
高境界。
在基督教中,人性问题就是以“原罪”理论作为基础的。
在以基督教为支柱的西方文化里,上帝就是至善,是一切善的根源(中西人性论)。
人的罪恶的产生,是由于自由意志引诱人背离上帝而自甘堕落的结果。
因此,人的自由意志是罪恶的原因,它的实质是对上帝至善之本体的背叛。
那么为什么人类会背叛?为什么《圣经》中人类的始祖夏娃会受了蛇的引诱?一切都源于需求。
亚当夏娃受了蛇的引诱偷吃了禁果,是生理需求的表现,所以圣经从一开始就承认并肯定了人对于生理需要重要性,以及后来的希腊神话里众神经历的黄金时代无不在宣扬性作为一种生理需求的不可或缺性。
虽然西方文化把这一需求定义为原罪,但并不否认它的重要性以及不可避免性,并将它置于首要位置,在初级需求满足的情况下用救赎来向着更高层次的需求来发展达到个人的自我实现,也就是达到上帝般至善的境界。
《圣经》中有一著名的用石头砸淫妇的故事。
文士和法利赛人当场捉住了一行淫的妇人,认为应用石头将其打死。
但耶稣先问他们中间谁是无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
随后没有一个人敢承认自己是无罪的,妇人因此而得救。
西方社会文化原本就没有像东方文化一样将社会需求和社会尊重放在生理安全
需求的前面,也就没有了强大的心里舆论压力。
如若在中国,这样的场景就会截然不同。
强大的社会文化所形成的道德判断制约着人们的需求层次安排。
2006年深圳警方开展的那场声势浩大的对妓女、嫖客的公审大会中,不仅将妓女、嫖客游街示众,还拿起了第
一块石头,砸向了行淫的妇人,并号召公众也拿石头去砸。
同样是“行淫的妇人”,结局就完全不同,一个得救,一个遭罪,根源于其深层的文化因素,从马斯洛需求的层次分布图上我们可以得到些许启示和解读。
西方罪感文化的内在需求层次也在西方慈善上得到了诠释。
西方人谈论行善时,非常注重节制和适度,从不鼓励过分的慷慨。
而在中国,往往是那些不具有慈善能力的人,大行慈善之举。
经典例子是靠自己乞讨来办学的武训。
而西方文化对此不加鼓励。
行善是富人的事,依卡内基之见,行善的前提是你拥有“剩余财富”,你不必把仅仅属于“小康生活保障”的那点积蓄拿出来捐赠。
由此可见,西方文化熏陶下形成的慈善观念是在个人的低级需求得到充分满
足的前提下的慈善,进而去寻求中级高级需求,得到社会尊重和个人价值实现。
与此相反,中国式慈善重在“仁义”,既鼓励在个人的低级需求充分满足条件下的慈善,也提倡个人将社会需求、尊重需求置于生理安全需求之前的慈善。
这种慈善文化的形态是原始的、朴素的,是建立在个体“仁义之心”、“恻隐之心”基础上的,也就是道德基础之上,将中级层次需求提到低级层次需求之前。
五、基于马斯洛模型的中西文化共同点
王应麟的《三字经》中的开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成为当代中国民众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即人性本善。
而西方强调忏悔和救赎,即积累善行,重获上帝宠爱。
中国的礼仪文化虽然与上帝救赎没有关系,但所追求的礼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向善的文化。
正如虞春
燕(2011:136)所说,孟子认为的礼可知外界污浊因素对人性的善带来的消极因素,荀子认为的礼可有效克制人的本性,以维持一个和谐的外在社会。
由此看出礼仪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抑制邪恶弘扬善良的。
从本质上看,罪感文化和礼仪文化有它们的共通之处,都是一种向善文化,这是他们共存的依托。
六、结论
综上所述,不管是礼仪文化,还是罪感文化,实质上都可以从人的需求层次上得到解读。
两种文化的根本差别在于不同的思维模式,但最终目标是相通的,为了自我价值实现,达到至善的境界。
随着全球化的深化,文化冲突必然会不断增加,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维范式或者站在对方的立场或者以一种新的理论去解读东西方文化,是双方求同存异对话共存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