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西文化比较课程笔记
- 格式:pdf
- 大小:405.95 KB
- 文档页数:23
《中西文化比较》教学大纲Course Syllabus for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s课程代码:1012014课程负责人:李红梅课程中文名称:中西文化比较课程英文名称: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s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程学分数:2课程学时数:36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三年级学生本课程的前导课程: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文学理论一、本课程的目的和要求1.本课程的目的“中西文化比较”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及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主要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中国和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在多个层面上进行探讨和介绍。
通过讲授分析中国与西方主流文化在基本精神、思维方式、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社会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及差异,使学生明确中西文化的不同起源;把握中西古代政治制度、道德理想和宗教信仰的异同以及中西哲学和思维方式的不同特点。
增加学生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理论素养,同时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精要,认识世界文化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关注社会现实,既为祖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现代化问题贡献力量,同时也树立起全球性的宽广视野,自觉地去参与、推动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及合作。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历史、辩证地看待文化传统及其走向,能对中西文化进行有机客观地比较,扬弃糟粕,吸取精华。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辅以课堂讨论、观看影片以及撰写书评和论文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不仅掌握较为扎实的有关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而且也不断培养学生学习文化及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兴趣与积极性。
本课程教学方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采用专题式教学体系,有重点地集中讲授一些重要内容,避免流水账式的历史叙述。
1、《西方文化概论》启良,花城出版社2、《西方文化史《庄锡昌,高等教育出版社3、《西方文化概论》赵林,高等教育出版社4、《西方文化概论》方汉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中西文化比较》徐行言,北京大学出版社6、《比较文化学》高汉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7、《中西文化比较导论》曹锡仁,中国青年出版社8、《文化模式》[美]本尼迪克,北京三联书店9、《中西文化异同论》郁龙余,北京三联书店10、《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1、《比较文学原理新编》乐黛云等,北京大学出版社12、《中国文化概论》李建中,武汉大学出版社13、《欧洲文明》(上下)汝信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4、《老子的智慧》林语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5、《读史有学问》(上下)冷成金,南海出版社16、《论语心得》于丹17、《西方素质教育精华----西方人怎样培养高素质的孩子》叶云生,重庆出版社18、《当代美国教育》史静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细节决定成败》汪中求,新华出版社20、《可以平凡,不能平庸》刘兴旺,新华出版社21、《为什么那个傻瓜比我赚钱》(美)罗伯特·谢明,中信出版社22、《墨迹》曾子墨,长江文艺出版社23、《一分钟的你自己》(美)斯宾塞·约翰,延边人民出版社24、《第56号教室的奇迹》(美)雷夫·艾斯奎斯,中中国城市出版社25、《黄石的孩子》(英)26、《素质教育在美国》黄全愈,广东教育出版社27、《把信送给加西亚》(美)阿尔伯特·哈伯德28、《遇见未知的自己》张德芬,华夏出版社29、《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云腾飞说中国历史上》袁腾飞,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30、《圣经故事》1。
《中西文化比较》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61282B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学科基础课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学分:2适用对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先修课程:中国文化概论、世界文化概论一、教学目标中西文化比较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通过对本课程学习,帮助学生理解中西文化,克服文化障碍,以减缓可能碰到的文化冲击,逐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能力,使学生能够用文化的眼光,认识自己,包容他人。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1.强调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研究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取有关语言与文化的知识,并掌握其学习方法。
2.有计划地指导和组织学生的课外学习和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与文化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教学过程中除了充分利用教材外,还要注意开发新的教学资源,重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及录音、录像、电影、电视等现代教育技术在更新教学内容、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自觉性、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论一、中西方对“文化”的界定并理解文化与文明的区别和联系二、大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三、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中中西文化比较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人类文明的曙光---中西文化寻根一、人类文化的起源--“轴心时代”二、中西文化形成的地理基础三、农业文明与工商业文明四、家国与城邦五、中西文化的源与流第三章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一、历来对中西文化精神的探讨二、人文传统与科学精神三、群体认同与个人本位四、中庸和平与崇力尚争第四章中西哲学比较一、哲学意识和宗教情怀二、主客二分与天人合一三、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四、中西哲学简介第五章中西宗教比较一、宗教与终极关怀二、天人之际与灵肉分离三、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第六章中西审美观比较一、审美意识人与世界融合的产物二、中西审美观的差异第七章建设面向未来的中国文化一、中国文化的自我保持与自我更新二、中国文化前景展望五、考核方式、成绩评定本课程采用平时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开卷)成绩占70%。
一.人类文化演进九大律1.第七律:审美递增递减经济学上叫边际效应2.第八律:阴阳二级对立转化律:中国文化的兴旺往往伴随着西方文化的相对衰弱,中国文化的衰弱往往伴随着西方文化的兴盛。
互补喜新厌旧喜旧厌新世界文化是阴阳循环(尤其是东西文化),互进互退,相互作用的。
《东西文化是互根互构互证互抗互补互彰阴阳循环互进律》(1995)西方在数方面较好,中国在象方面好。
易经基本原理:阴阳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远取日月,近取身体器官同性相斥(多凶),异性相吸(多吉)易经与计算机原理一致3.第九律:万物五相选择律(事物发展往往五个方向)文化变迁也遵循此规律二.中西地理对比中西地理与文化关系环境三要素:地形,气候,资源。
环境三要素的影响:循环与生灭,挑战与迎战1.文化的兴衰与地理气候的变迁距今5000-4000年前后,多种文明相继壮大。
古代中国气候与文化温度暖,文明辉煌中国近5000年的气温变化曲线和中华文化本身的发展有某种程度的对应关系。
文化大循环2.辜正坤观点:中国文化历史不仅5000年前,我的推测是7000-9000,至少8500年左右。
中国的阴历和天文地理现象相契合。
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月亮:交相影响,互根互构互补互彰互抗互合。
地形,气候,资源。
山,水,平原(北纬30度——40度之间的地区是环境变迁最敏感的地带)中国隔绝机制(有利有弊)西方开放机制(有利有弊)环境与心态同构趋势。
内陆性气候:夏季湿润,雨季丰沛。
中原拥有大量的森林,耕地,属于阔叶林文化中西资源及文化取向比较1.中国:阔叶林,森林文明,土地肥沃。
顺应自然——农耕+畜牧业+家庭小工业+内陆贸易——农业文化倾向强。
西方:硬叶林,草场文明,土地贫瘠:征服自然——畜牧业+农耕+商贸(海上)——商业文明倾向性强。
(征服性,破坏性)中国农业文化倾向强:静态,稳定性,安居乐业,追求天下太平,重血缘关系,家族主义。
科技信息中西方文化中都很重视友谊。
相应地,在一些名言或谚语中,对友谊都有所表达。
尽管汉语中的“朋友”、“友谊”对应英语中的“friend”、“friendship”,但是在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中,朋友、友谊的内涵和对朋友、友谊的理解大不相同。
在中国文化中,朋友指志同道合的人,后来泛指交谊深厚的人,友谊是朋友间深厚的感情、亲密的关系。
而美国的friend,是指有共同感受或喜好、能在一起愉快地交流的人,可以用来指非常广泛的人际关系,friendship 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伙伴关系。
由于社会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对朋友和友谊的认识和表达方式有很多差别。
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不重视或无视这种差异,将二者等同理解,就有可能带来交际的困难,造成交际双方的误解。
因此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中西方朋友和友谊的内涵差异。
一、范围不同金庸曾谈到中国人把好朋友视作兄弟,通过义结金兰这种方式和异姓朋友结拜为兄弟,并立誓:“虽非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金庸说:“西方社会中,只有热烈相爱的恋人,才会立誓同死。
但在中国这个重义气的社会,友情比爱情更受重视。
”这也说明在中国文化里,“朋友”是指可以互相信任,互相倾诉,感情很深的关系。
与中方来比,西方中朋友概念的范围更广泛。
对西方人来说,“朋友”可以用来指童年的玩伴、在新地方刚认识几天的人、关系密切的商务伙伴、一个深受信赖的知己等。
友谊可以是肤浅的、暂时的也可以是深厚的、长久的。
这也由于美国人一贯开放自由的态度,能够轻松、随时随地交上朋友。
雷尼尔(AlisonLanier)在其撰写的《生活在美国》(Liv-ingintheUSA,1981)一书中指出:美国是一个流动性很强的国家。
美国人很容易结交到朋友,但是,一旦环境改变,友情也会变化。
另外,在中国,朋友贯通各个方面,朋友之间无所不谈,生活上、工作上都互相帮助。
而在美国,朋友只局限于一个领域,不会延伸至其他领域。
文化与文化比较初晓波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亚非研究所副教授、法学博士课程前言各位学员,非常荣幸,今天第一个来讲课。
在党中央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会议公报中明确提出: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我们小时候,那时候天天喊着要实现“四化”,“四化”里边当然有人才、科技层面,可真正把文化提升到整个国家发展的一个非常高的战略高度,应该说是非常罕见的,而且我们国家有一系列的发展的宗旨和原则。
各位,我想作为高级干部都已经做过非常深刻的学习。
我们今天肯定不会再给大家去重复中央的一些政策,这些各位已经有了充分的理解的基础之上,我们想充分证明我们这个比较,或者说各个文化的学习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大家拿到的课件,我们的词会变一下,针对不同的情况有所改变,稍微有一点变化。
我们今天的引言,就从学校开始说起——北大。
北大的校园,这不是现在的北大,看看这个照片全部是绿色的,现在的北大是大工地,到处在盖楼,北京是一个大工地,不停地在盖,北大西门往东门那儿看,当年是一片绿色,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的时候用热气球拍的。
现在,仅仅过去几年,就有很大的变化,我们一直认为是中国社会变化的一个缩影。
其实,各位如果去过清华,来过北大的话,会非常敏感地发现北大和清华是两个不同的校园。
清华是典型的美国式的大学校园,非常地宽阔,草坪很多;而北大往往都是非常传统的,北大盖楼非常麻烦,哪怕你高出5公分,1公分,这都是经过文物局批准的,这是非常严格的,因为我们这儿是文物保护区,其实北大的园子大家都很清楚,看了很多的介绍,其实北大这个校园真正的呈现现在这个样子,并不是我们传统建筑的结构,它的设计师是一个美国人,更有意思的是这个设计师就是设计清华校园的设计师是一个人,叫Henry Killam Murphy。
当年,司徒雷登买下这个地以后,想建成一个传统风格的大学的校园就请了Murphy 和另一位设计师,他们两个人一起来设计,然后以北大的正西门,“北京大学”四个字,“京”和“大”之间的那个中间线为中轴线,一直向东走,沿着湖心岛一直到东门,形成一条中轴线,各位可能认为有专家班门弄斧。
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汉英亲属称谓语的中西文化差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鱼云霞一、引言中西文化差异之一就体现在对亲属的称谓方式上。
亲属称谓语是指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是人们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一套特殊语言符号的反映。
不同文化中,亲属称谓语有着很大的区别。
中西两种文化的亲属称谓语在数量上有着很大的区别。
研究中西亲属称谓语,对于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翻译、了解地区的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国内汉英亲属称谓语的研究有很多。
研究发现,汉英亲属称谓语在性别、年龄、辈分、血亲、姻亲等方面均具有较大差异。
但是这些研究没能就中、西亲属称谓语系统给出详细清晰的解释,只是对中西亲属称谓语进行了对比,然后举出几个简单例子进行说明。
本文首先对中西亲属称谓系统进行解释,然后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了中英亲属称谓语的异同,最后揭示出汉英亲属称谓语差异背后的中西文化差异。
二、中西亲属称谓语系统本文根据张景的分类方式,将中西亲属称谓语分为四大类,分别是:父系,母系,夫系和妇系。
1.父系。
父系是指父亲一方的亲属,从上到下分别是曾祖父母辈、祖父母辈、父辈、我、子辈和孙辈。
2.母系。
母系是指母亲一方的亲属,从上到下分别是曾外祖父母辈、外祖父母辈、母辈、我。
3.夫系。
夫系是指丈夫一方,是妻子对丈夫一方亲属的称呼,从上到下分别是公婆辈、夫辈、侄甥辈。
4.妇系。
妇系是指妻子一方,是丈夫对妻子一方亲属的称呼,从上到下分别是岳父母辈、夫辈、侄甥辈。
三、中西亲属称谓语异同为了更直观地展示中西亲属称谓语的异同,在这里需要援引北京大学中文系贾彦德教授的对比表,将中西亲属称谓语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如表1所示。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西方亲属称谓语系统比中国的简单很多。
1.中西亲属称谓语相同点。
我们发现,对于每一辈分,无论是父系,还是母系,是夫系,还是妇系,中西都有特定称谓,在每一辈分层面上,二者都不缺少特定的称谓,存在差异的是每一辈分称谓的多少;中西亲属称谓语都区分性别(英语cousin除外),性别不同,称谓语不同;中西在丈夫、妻子、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儿媳和女婿这八个称谓上是一一对应的,每个称谓对应一个类别的亲属。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参考文献一、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中西方文化差异与道德文化自觉——兼论德育现代化.《教育探索》.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0年12期.宋晔.寇茜.[2].文化差异·税收道德精神·税制改革中西方文化差异与我国税收改革取向.《税务与经济》.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3年1期.彭骥鸣.蔡军.[3].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我国高校教育的启示.《教育与职业》.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17期.喻晴.闾振华.[4].从电影《功夫熊猫》看中西方文化差异.《电影文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2年9期.张丽君.[5].心理社会行为的中西方差异:"性善性恶文化"假设.《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8年1期.王登峰.崔红.[6].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思考.《安徽农业大学学报《长白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0年3期.朱丽娟.胡忠丽.[8].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年2期.孙萍.[9].从“先救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年8期.王康妮.[10].神话传说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山西财经大学学报》.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7年z1期.尹晓予.二、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体育新闻报道的影响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杨超.体育人文社会学西安体育学院2012(学位年度)[2].动画角色表情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被引次数:4作者:姜宾虹.艺术设计学中国美术学院2011(学位年度)[3].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广告设计的影响.被引次数:2作者:崔源.设计艺术学湖北工业大学2009(学位年度)[4].从“水”的隐喻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作者:许伟利.英语语言文学天津师范大学2005(学位年度)[5].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我国男女篮影响之分析.被引次数:2作者:陈曦.体育教育训练学武汉体育学院2009(学位年度)[6].从文化差异角度论国际贸易合同的翻译.被引次数:2作者:张立.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西南政法大学2012(学位年度)[7].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传统节日禁忌研究.作者:李燕.汉语国际教育曲阜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8].旅游文本英译的中西文化差异处理——碛口景区资料翻译实践报告. 作者:刘晋宏.翻译山西师范大学2015(学位年度)[9].基于文化视角的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研究.被引次数:2 作者:陶灵丽.会计学东华大学2012(学位年度)[10].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被引次数:4作者:周媛.英语语言文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07(学位年度)三、相关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ChineseandWesternCulturalDifferencesEmbodiedinIndustrialDesign .C.Zhong《MaterialsScienceForum》,被EI收录EI.2012[2]Crosscultural,valuesandethicsdifferencesandsimilaritiesbetween theUSandAsiancountries. FrediGarciaDianaMendezChrisEllisCaseyGautney 《JournaloftechnologymanagementinChina》,20143[3]ChineseandWesternCulturalDifferencesEmbodiedinIndustrialDesign .C.Zhong2012[4]Isol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twonovelcoloncancercelllinesfrom Chinesepatients. HuDNHwangSMLinXZYangPYTsaiCHHuangQHuangHYHwangMH 《InVitroCellularandDevelopmentalBiology.Animal:JournaloftheTissuesCu ltureAssociation》,被SCI收录SCI.20073/4[5]InfluenceofChineseWesternAestheticCulturalDifferencesonDesignE valuation.J.M.LiX.J.Wang2011[6]DevelopmentofChineseConsumers'BrandLoveConceptualStructureandS cale:WithSportsShoesBrandsasanExample.MingJinShenghuaJia2011[7]Chapter97AnalysisonCrossCulturalFactorsonEnglishTranslation. ZhaoyangGuo2013[8]DevelopmentofChineseconsumers'brandloveconceptualstructureands cale:Withsportsshoesbrandsasanexample.MingJinShenghuaJia2011四、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中西方文化差异与科技新闻写作模式的比较研究.傅爱军,2010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2]科学与艺术的纠结浅谈中西绘画的不同表现形式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秦硕茗.秦威,2014第七届海峡两岸科普论坛[3]中药文化视角下的中药复方研究.赵静.李绍平.王一涛,20082008南京国际中医药论坛[4]中西方老年心理健康标准的比较.陈立新,2005首届中国老年学家前沿论坛[5]从民间故事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以"虎姑婆"和"小红帽"为例.鹿忆鹿,2013中国民间文学与民族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6]由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区分看中西方法治社会的差异.徐银花,20082008北京地区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7]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研究从本源文化角度.王雅洁,20112011年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暨“体育强国目标下的体育发展”专题论坛[8]中西礼貌原则对比分析.王矗.程晓皎,2014软科学论坛——能源环境与技术应用研讨会[9]中国与西方大学管理文化之省视.尤克强,20052005年海峡两岸大学文化高层论坛[10]编校医学期刊论文英文标题应注意的5个问题.吴洋意,2006第五届全国医药卫生期刊管理和学术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