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企业经营决策
- 格式:ppt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41
第五章决策第五章决策【教学⽬的】了解决策的概念,理解决策主要有⽬标性、可实践性、可抉择性、满意性和过程性等特点。
掌握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决策的不同类型,决策制定过程的⼋个步骤和决策的主要⽅法,并了解预测的程序和主要⽅法。
【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内容】【⾛进管理——管理故事】《梦溪笔谈》记载:海州知府孙冕很有经济头脑,他听说发运司准备在海州设置三个盐场,便坚决反对,并提出了许多理由。
后来发运使亲⾃来海州谈盐场设置之事,还是被孙冕顶了回去。
当地百姓拦住孙冕的轿⼦,向他诉说设置盐场的好处,孙冕解释道:“你们不懂得作长远打算。
官家买盐虽然能获得眼前的利益,但如果盐太多卖不出去,三⼗年后就会⾃⾷恶果了。
”然⽽,孙冕的警告并没有引起⼈们的重视。
他离任后,海州很快就建起了三个盐场,⼏⼗年后,当地刑事案件上升,流寇盗贼、徭役赋税等都⽐过去⼤⼤增多。
由于运输、销售不通畅,囤积的盐⽇益增加,盐场亏损负债很多,许多⼈都破了产。
这时,百姓才开始明⽩,在这⾥建盐场确实是个祸患。
⼀时的利益显⽽易见,⼈们往往趋利⽽不考虑后果。
这种现象,古今皆然。
看到什么⾏当赚钱,就⼀窝蜂⽽上,结果捷⾜先登者也许能获利,步⼊后尘者往往⾃⾷恶果。
这样的例⼦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作为⼀个企业的经营者,在制定⼀个经营决策的时候,⼀定要综合考虑各⽅⾯的因素,⽽不能被⼀时的利益蒙蔽了眼睛。
⼀个团队的领导⼀定要学会发挥集体的⼒量,特别是做事关企业命运的决策的时候。
万万不可因头脑⼀时发热,拍拍脑袋就制定个错误决策⽽毁掉⾃⼰经营⼀⽣的成果呀。
决策时拍脑袋,指挥时拍胸脯,失误时拍⼤腿,追查时拍屁股。
这种“四拍”型领导需要反思了。
世界闻名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规模仅次于通⽤汽车公司和福特汽车公司,1979年9⽉亏损达到7亿美元之巨,企业⾯临倒闭的危险。
原因是:当世界性的⽯油危机到来时,克莱斯勒公司仍⽣产耗油量⼤的⼤型汽车,造成汽车⼤量积压。
该公司聘任福特公司总经理艾科卡主持⼯作后,由于公司果断采取向政府申请贷款、解雇数万名⼯⼈和产品改型换代等重⼤决策,终于使克莱斯勒公司起死回⽣。
第五章决策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能概述决策的定义以及决策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区分不同类型的决策;掌握决策应遵循的原则与方案优选的标准,理解决策的影响因素;熟悉决策过程所包含的基本步骤;了解并应用各种类型决策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决策概述一、决策的概念“决策”是指人们在行动之前,做出决定的意思。
人们任何有目的的行动,都有一个如何决策的问题,决策的正确与否,是其行动成败的关键。
在组织管理工作中,决策就是组织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的并组织实施的全过程。
也就是在组织对其内部条件及其有关的外部因素进行综合的科学分析之后,确定组织活动的目标,并选择最佳的行动方案,然后付诸实施的全过程。
科学决策是现代管理理论的组成部分,它是在20世纪才出现并逐渐得到发展的。
美国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创立了决策理论,且以西蒙为首形成了管理理论的一个新学派,即决策理论学派。
西蒙对决策理论的贡献主要是:(1)突出决策在管理中的地位;(2)对决策原理提出了许多新见解,如用“满意标准”来代表传统的“最优标准”;(3)既强调在决策中采用定量方法、计算技术等新的科学方法,又重视心理因素、人际关系等社会因素在决策中的应用。
决策理论的产生是管理理论本身发展的自然结果,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管理理论的要求。
二、决策的地位和作用决策在管理活动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美国卡内基一梅隆大学教授、197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
”这一论断使决策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跃然而出,尽管我们不能就此从字面上把管理和决策两个概念等同起来,但是,很显然,西蒙之所以声称“管理就是决策”,其目的和本意仍然是强调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内容,决策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三、决策的类型依据特定的标准,我们可以将决策区分为不同的类型。
了解各种不同类型的决策可能具有的共同点,有助于管理者把握决策活动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决策的效率和效果。
第五章决策与决策方法习题一、填充题1.决策被定义为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
2.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
3.管理者既可以单独作出决策,这样的决策被称为个体决策,也可以和其他的管理者一道作出决策,这样的决策被称为群体决策。
4.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
5.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6.适量的信息是决策的依据。
7.古典决策理论是基于“经济人”假设提出的。
8.西蒙在《管理行为》一书中提出“有限理性”标准和“满意度”原则。
9.行为决策理论认为人的理性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
10.决策过程的第一步是诊断问题或识别机会。
11.执行方案的过程中,管理者要明白,方案的有效执行需要足够数量和种类的资源作保障。
12.在环境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决策一般由组织的中低层管理者进行;而在环境剧烈变化的情况下,决策一般由组织的高层管理者进行。
13.垄断程度高容易使组织形成以生产为指导的经营思想。
14.激烈的竞争容易使组织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思想。
15.在卖方市场条件下,组织所做的各种决策的出发点是组织自身的生产条件与生产能力。
16.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组织所做的各种决策的出发点是市场需求情况。
17.信息化程度对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决策效率的影响上。
18.如果决策涉及的问题对组织来说非常紧迫,则这样的决策被称为时间敏感型决策。
19.如果决策涉及的问题对组织来说不紧迫,组织有足够的时间从容应对,则这样的决策可被称为知识敏感型决策。
20.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有三种类型:风险厌恶型、风险中立型和风险爱好型。
21.组织中的任何决策既有事实成分,也有价值成分。
22.个人价值观通过影响决策中的价值成分来影响决策。
23.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
24.在保守型组织文化中,人们倾向于维持现状。
25.在进取性组织文化中,人们倾向于勇于创新。
26.决策问题的性质包括问题的紧迫性和问题的重要性。
27.程序化决策涉及例行问题,非程序化决策涉及例外问题。
第五章决策一、单项选择题1.决策所涉及的问题一般与()。
A.将来有关B.过去有关C.现在有关D.过去、现在、将来都有关2.现代组织活动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
A.信息的准确及时B.是否作了充分的调查C.决策的正确与否D.组织内部的管理质量3.()旨在实现组织内部各环节活动的高度协调和资源的合理使用,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率。
A.战略决策B.管理决策C.业务决策D.确定性决策4. 合理决策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不包括()。
A.目标合理B.可靠的信息情报C.有限合理、经济性D.决策结果满足预定目标的要求5. 战略决策主要是谋求()。
A.组织目标的实现B.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佳方案C.组织内部条件、外部环境和目标三方面的动态均衡D.组织工作的正确指导6.决策方案的后果有多种,每种都有客观概率,这属于()。
A.不确定型决策B.非程序化决策C.战术决策 D.风险型决策7.决策的定量方法是()。
A.依靠人们的知识、经验和判断能力来进行决策的方法B.运用数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来进行决策的方法C.确定型、不确定型和风险型决策的方法D.一系列科学的处理过程8.决策树的构成要素是()。
A.概率枝、方案枝、决策点、状态结点B.方案、概率、期望值、自然状态C.决策点、方案枝、概率枝、自然状态D.方案、决策点、概率、状态结点9.对某种自然状态概率为“1”的决策是()。
A.风险型B.确定型C.程序化D.非程序化10.某企业生产某种产品,固定成本为160 00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10 000元,每台售价12 000元,该产品的盈亏平衡点是()。
A.14台B.12.5台C. 7.3台 D.80台11. 决策过程的第一步是()。
A.确定目标B.发现问题C.搜集信息D.调查研究、分析情报资料、找出问题12. 不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的主要区别在于()。
A.风险的大小B.可控程度C.能否确定客观概率 D.环境的稳定性13.管理决策主要应由()作出。
第五章决策一、单项选择题1.决策所涉及的问题一般与()。
A.将来有关B.过去有关C.现在有关D.过去、现在、将来都有关2.现代组织活动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
A.信息的准确及时B.是否作了充分的调查C.决策的正确与否D.组织内部的管理质量3.()旨在实现组织内部各环节活动的高度协调和资源的合理使用,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率。
A.战略决策B.管理决策C.业务决策D.确定性决策4. 合理决策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不包括()。
A.目标合理B.可靠的信息情报C.有限合理、经济性D.决策结果满足预定目标的要求5. 战略决策主要是谋求()。
A.组织目标的实现B.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佳方案C.组织内部条件、外部环境和目标三方面的动态均衡D.组织工作的正确指导6.决策方案的后果有多种,每种都有客观概率,这属于()。
A.不确定型决策B.非程序化决策C.战术决策 D.风险型决策7.决策的定量方法是()。
A.依靠人们的知识、经验和判断能力来进行决策的方法B.运用数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来进行决策的方法C.确定型、不确定型和风险型决策的方法D.一系列科学的处理过程8.决策树的构成要素是()。
A.概率枝、方案枝、决策点、状态结点B.方案、概率、期望值、自然状态C.决策点、方案枝、概率枝、自然状态D.方案、决策点、概率、状态结点9.对某种自然状态概率为“1”的决策是()。
A.风险型B.确定型C.程序化D.非程序化10.某企业生产某种产品,固定成本为160 00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10 000元,每台售价12 000元,该产品的盈亏平衡点是()。
A.14台B.12.5台C. 7.3台 D.80台11. 决策过程的第一步是()。
A.确定目标B.发现问题C.搜集信息D.调查研究、分析情报资料、找出问题12. 不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的主要区别在于()。
A.风险的大小B.可控程度C.能否确定客观概率 D.环境的稳定性13.管理决策主要应由()作出。
第五章经营决策W■怙未口鼻丸京忙'里.*xx*xx****x四、计算题1 I 1 •甲企业有一设备,可加工 A 、B 、C 三种产品中的任一种,生产这三种产品都不需要追加固定成本,该设 备最大机器工时为6 000小时,其它有尖资料如下表。
解答:(1)知识就是力量单位工时贝献毛益 2 2.4 2.5生产C产品。
根据剩余贡献毛益大小,应选择A乙企业所需用的某种零件的自制单位成本及外购单价资料如下:自制方式下,单位零件耗用直接材料4元,直接人工2元,变动性制造费用2元,固定成本总额1600元;外购方式下,600件以内单价为12元,600件以上单价为10元。
要求:确定在生产能力不能转移时该零件全年需用量在何种情况下采用外购方式?何种情况下用自制方式?自制成本•Y 11600(4 22)X 1600 8X外购成本:12X X60010X X600,2令Yi=Y2得成本无差别点分别为:X i=400 (件),XF600 (件)经分析得知:当0vXv400时,选择外购;当400<X<600时,选择自制;当600<X<800时»选择外购;当X>800时,选择自制。
丙企业生产C产品2 000件,在完成第一道工序后即可销售,单价30元,单位变动成本22元,固定成本总额40 000元。
如果继续加工再出售,单价为38元,单位变动成本为29元。
要求:(1)当剩余生产能力不能转移时,该产品是否要进一步加工?(2)假如半成品继续加工的话,需增加专属成本8 000元,问该产品是否要进一步加工?(3)如果剩余生产能力可以转移,可获得委托加工净收益5000元,请问是否应该进一步深加工?解答:(1)解法1差量收入二2 000 X (38 — 20)二16 000 (元丿差量成本=2 000 X (29 — 22)二14 000 (元丿差量收益二16 000 — 14 000= 2 000 (元丿可见,进一步加工该产品比销售半成品可增利2000元,因此,应进一步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