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硬膜下积液
- 格式:ppt
- 大小:3.50 MB
- 文档页数:31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30例CT诊断分析概述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是指头颅外伤后积聚于硬膜下腔内的血液、脑脊液等物质,是颅内外伤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
其CT影像表现比较典型,临床上应用广泛。
本文将对30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的CT影像进行分析,以加深对其诊断的认识。
材料与方法我们选取了30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的CT影像进行分析,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范围在25-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5岁。
影像分析是由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进行评估,他们均对CT图像的分析具备丰富的经验。
我们采用单元素CT扫描仪,扫描范围为头颅。
分析与结果1. CT表现所有患者均显示单侧硬膜下积液,多数位于颅骨凹陷部位,侧向位置分散。
其中,20例为急性期硬膜下积液,表现为高密度区,密度不均,周围有水肿和裂隙,边缘模糊不清;10例为慢性期硬膜下积液,表现为低密度区,周围有钙化和吸收表现。
所有积液均横向扩展至颅脑交界处,纵向可引流至基底池。
2. 易混淆病变的鉴别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常常和其他病变混淆,包括脑血管意外、脑出血、脑梗塞等,这些疾病均需要指明明确的影像学基础和临床症状,才能准确地进行诊断。
3. 临床治疗对于急性期患者,早期手术引流可以改善病情,减轻压力。
对于慢性期患者,积液量小的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积液量大的则需要手术。
讨论头颅外伤是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常见原因,而小儿、老年人和男性更容易受到外伤影响。
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CT表现已经非常典型,但仍然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进行准确诊断。
对于急性期患者,早期行手术引流,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慢性期患者,积液量较小的可以采用药物治疗,积液量较大或增长迅速的患者需要行手术,此外还需要根据患者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
結論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是一种常见的颅内外伤并发症,临床医生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正确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CT是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式,其表现可以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且易与其他疾病混淆,需要临床医生进行鉴别。
创伤性性硬膜下积液保守治疗策略摘要:目的:探讨创伤性性硬膜下积液有效的保守治疗方法。
方法:选取选取我院2019年5月至2021年6月,颅脑外伤后并发创伤性硬膜下积液病人7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阿托伐他汀钙口服,腰椎穿刺或者腰大池置管引流脑脊液,高压氧疗等治疗。
结果:60例病人复查颅脑CT,硬膜下积液完全消失或者接近于基本完全消失。
16例病人复查颅脑CT存在硬膜下积液量较少,病情不再持续进展,对病人基本无影响。
其中2例病人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
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口服,腰椎穿刺或者腰大池置管引流脑脊液,高压氧疗是创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有效保守治疗手段。
关键词:创伤性硬膜下积液;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慢性硬膜下血肿;阿托伐他汀钙;腰椎穿刺;腰大池置管引流;高压氧疗创伤性硬膜下积液(traumatic subdural effusion,TSDE)是颅脑创伤,尤其是中、重度颅脑创伤后常见合并症或并发症之一。
大多数继发于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小部分病人外伤后立即出现。
临床表现为头胀痛、眩晕、恶心,严重时呕吐。
部分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以及大小便失禁等。
临床发现如果不经过及时的系统性治疗,部分病人,由其是中老年人会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
我院2019年5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TSDE病人,每天口服阿托伐他汀钙,同时给予腰椎穿刺释放脑脊液,或腰大池置管释放脑脊液,以及采取高压氧疗等治疗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9年5月至2021年6月,颅脑外伤后采取保守治疗的病人78例。
其中男 53 人,女 25 人。
年龄 38-89 岁,平均(56 ± 13)岁。
所有病人经过颅脑CT检查或者颅脑磁共振检查最终确诊有不同程度硬膜下积液,其中大部分病人初始影像学检查为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逐渐转变成为创伤性硬膜下积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