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容若(纳兰性德)及其词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84.67 KB
- 文档页数:69
清词三大家之一纳兰性德相见欢的赏析清词三大家之一纳兰性德相见欢的赏析纳兰性德是清朝的著名词人,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纳兰性德相见欢的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了解!清词三大家之一纳兰性德相见欢的赏析1纳兰性德,字容若,是康熙年间的著名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
并且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可见其诗词在历史上是具有非同一般的地位的,纳兰容若的词风哀婉凄迷,具有南唐李煜之词风,特别擅长写悼亡和离情别绪,《相见欢》就是纳性德的一首写思念之情的词作,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
“落花如梦凄迷”开篇就点出了这首词的季节背景,正是春天落花纷纷的季节,也衬托出了这首词的意境,“麝烟微”是指麝香焚烧后发出的屡屡青烟非常的细微,“又是夕阳潜下小楼西”开篇就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副非常美的画卷,落花纷纷,麝香焚烧的细烟袅袅,太阳西下,掩藏在小楼的西面,特别是那个“潜”字,用的非常的妙,让人仿佛看到夕阳非常缓慢的的落下的情境。
在作者描绘的这样的'情境之下,非常容易让人平添许多愁绪,后半阙点出了主题“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
”可见画面中的人物是愁肠百转的,因为愁绪无限,所以身体消瘦,可是有谁知道呢?让人感觉到无比的凄清与孤独。
“闲教玉笼鹦鹉念郎诗”整个画面之中只有一个消瘦的女子,闲来无事,思念着自己的心上人,百般无赖没人陪伴,只好是与自己的鹦鹉说话,教给自己的鹦鹉念着心上人写的诗句。
这首词的画面感非常的强,意境也非常的优美,让人平添许多愁绪,心也会叹息起来。
《相见欢》是一首非常好的写春闺女子思念之情的词作,刻画出了春闺之中女子的幽怨与孤单,不愧是大家之作。
纳兰性德被誉为什么纳兰性德被誉为什么?纳兰性德因为其诗词的成就被后人誉为“清词三大家”之一,也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
纳兰性德,字容若,生于1655年,卒于1685年,擅长诗词,其诗词凄清哀婉,被认为是有南唐后主之风,因为诗词比较杰出,纳兰性德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
纳兰容若经典诗词及解释5篇纳兰性德成为进士时年仅二十二岁,康熙爱其才,又因纳兰出身显赫,家族与皇室沾亲带故(纳兰的母亲出身爱新觉罗皇族;纳兰的曾祖父金台吉是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格格即是皇太极生母),故被康熙留在身边授三等侍卫,不久后晋升为一等侍卫,多次随康熙出巡。
还曾奉旨出使梭龙,考察沙俄侵边情况。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纳兰容若经典诗词及解释,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点绛唇·一种蛾眉词牌名:点绛唇|朝代:清朝|作者:纳兰容若一种蛾眉,下弦不似初弦好。
庾郎未老,何事伤心早?素壁斜辉,竹影横窗扫。
空房悄,乌啼欲晓,又下西楼了。
①一种二句:蛾眉,指蛾眉月,谓同样的蛾眉月,但下弦之月不如上弦月好。
又,下弦,下弦月,即农历每月二十三日前后之月亮。
初弦,即上弦月,谓农历每月初七、初八日之月亮。
古人以蛾眉代指女人的眉毛,又以上弦、下弦之月代指女人的眉毛下垂或上弯。
故此处是说那下垂的眉毛不如上弯的眉毛好,即愁苦之时的眉毛不如欢乐时的好,意思是说此时的离怀愁绪不如欢聚之快乐。
此解亦通。
②庾郎二句:庾郎,指南朝梁诗人庾信。
信出使西魏,值梁为西魏所灭,遂留异乡。
后仕北周,常愁思故国。
作《哀江南赋》等以抒愁愁情。
宋周密《秋霁》:“愁损庾郎,霜点鬓华白。
”此二句云,庾郎未老,却过早地伤心了。
这里是借庾信而自指,谓客居异地而起乡情,以至伤心惆怅,难以排遗。
青衫湿·悼亡词牌名:青衫湿|朝代:清朝|作者:纳兰容若近来无限伤心事,谁与话长更?从教分付,绿窗红泪,早雁初莺。
当时领略,而今断送,总负多情。
忽疑君到,漆灯风飐,痴数春星。
最近有太多的伤心事,我能与谁倾诉于这漫漫长夜?一切听从命运的安排,早春时节,窗外绿影婆娑,大雁归来,黄莺歌舞,任凭泪流满面。
当年与你欣赏美景,如今却丧失了,辜负了往日的一片深情。
忽然一阵风吹,明灯随风摇动,我以为是你的魂魄回来了,罢了,我只能痴情地数星等待。
注释①从教分付:意思是一切都听任其安排。
纳兰容若纳兰性德简介?经典纳兰词赏析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一年后太子更名胤礽,于是纳兰又恢复本名纳兰成德。
号楞伽山人。
清朝著名词人。
父亲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
母亲爱新觉罗氏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
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
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
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
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
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拜徐乾学为师。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
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
纳兰性德一生爱书藏书,从师顾贞观、陈维菘、徐乾学,研讨经学。
曾耗资40万金,编辑宋以来诸儒学经之书,刻为《通志堂经解》1860卷(后世学者何焯编撰有《通志堂经解目录》)。
辑有《全唐诗选》。
著有《通志堂集》、《饮水词》、《渌水亭杂识》、《大易集仪萃言》、《删补大学义粹言》、《词韵正略》、《陈氏礼记集说补正》等书。
晚年笃意于经史、书法、诗文。
纳兰性德24岁时将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又著《饮水词》。
后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合为《纳兰词》。
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多.纳兰性德的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
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德是极为性情中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纳兰容若诗词及解释5篇著名顺治十一年(1654年)十二月十二日,纳兰性德生于京师,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
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
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
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错过殿试。
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纳兰容若诗词及解释,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词牌名:采桑子|朝代:清朝|作者:纳兰容若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翻译/译文是谁在翻唱著凄切悲凉的乐府旧曲?风萧萧肃肃,雨潇潇洒洒,房里点燃的灯烛又短瘦了,一个凄苦孤独的一夜,在烛泪中逝去。
不知道是什么事萦绕心怀,难以放下,醒时醉时都一样无聊难耐,就是梦里也没有到过谢桥。
注释(1)翻乐府:指填词。
翻,按曲调作歌词,白居易《琵琶行》:“为君翻作琵琶行”;欧阳修《蝶恋花》:“红粉佳人翻丽唱,惊起鸳鸯,两两飞相向。
“乐府,本为汉代管理,祭祀、巡行、宫廷所用音乐的官署,亦称由官署采集来的民歌为乐府。
后来将一切可以入乐的诗歌均称为乐府,容若词中取其广义,代指词。
(2)瘦尽句:意思是说眼望着灯花一点一点地烧尽散作灯花,彻夜不眠。
(3)萦怀抱:萦绕在心。
(4)谢桥:谢娘桥。
相传六朝时即有此桥名。
谢娘,未详何人,或谓名妓谢秋娘者。
诗词中每以此桥代指冶游之地,或指与情人欢会之地。
晏几道《鹧鸪天》:“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纳兰反用其意,谓在梦中追求的欢乐也完全幻灭了。
生查子·短焰剔残花词牌名:生查子|朝代:清朝|作者:纳兰容若短焰剔残花,夜久边声寂。
倦舞却闻鸡,暗觉青绫湿。
天水接冥蒙,一角西南白。
欲渡浣花溪,远梦轻无力。
注释①边声:参见《满江红》(代北燕南)注①。
②倦舞句:《晋书·祖逖传》:“(祖逖)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
纳兰性德最美的十四首词欣赏纳兰性德一生极尽富贵荣华。
他的家世、他的地位、他的才情、他的品德、他的风度,无疑是当时窈窕淑女心中的偶像。
可是纳兰一生并不快乐,翻开《饮水词》泪、恨、愁、伤心、断肠、惆怅……触目皆是。
这位天生富贵的公子,自诩不是人间富贵花。
他给世人留下一部纳兰词,于是我们也就看到了他在世间一切烦恼和愁苦。
(一)木兰花·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
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欣赏:词题说这是一首拟古之作,其所拟之《决绝词》本是古诗中的一种,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诉男子的薄情,从而表态与之决绝。
如古辞《白头吟》、唐元稹《古决绝词三首》等。
纳兰性德的这首拟作是借用汉唐典故而抒发“闺怨”之情。
用“决绝”这个标题,很可能就是写与初恋情人的绝交这样一个场景的。
这首词确实也是模拟被抛弃的女性的口吻来写的。
第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是整首词里最平淡又是感情最强烈的一句,一段感情,如果在人的心里分量足够重的话,那么无论他以后经历了哪些变故,初见的一刹那,永远是清晰难以忘怀的。
而这个初见,词情一下子就拽回到初恋的美好记忆中去了。
“何事秋风悲画扇”一句用汉朝班婕妤被弃的典故。
扇子是夏天用来趋走炎热,到了秋天就没人理睬了,古典诗词多用扇子的来比喻被冷落的女性。
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但却成了相离相弃。
又将词情从美好的回忆一下子拽到了残酷的现实当中。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二句:因为此词是模拟女性的口吻写的,所以从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深深地自责与悔恨。
纳兰不是一个负心汉,只是当时十多岁的少年还没主宰自己的命运。
其实像李隆基这样的大唐皇帝都保不住心爱的恋人,更何况是纳兰。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二句用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典故。
七夕的时候,唐杨二人在华清宫里山盟海誓。
山盟海誓言犹在,马嵬坡事变一爆发,杨贵妃就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纳兰性德赏析(纳兰词)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号楞伽山人。
清朝著名词人。
父亲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
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
下面,跟大家一起赏析他的十首最美的诗词。
木兰花令:人生若只如初见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纳兰容若《木兰花令》人生若只如初见,短短一句胜过千言万语,刹那之间,人生中那些不可言说的复杂滋味都涌上心头,让人感慨万千。
开篇一句起到统领全词的作用,其余七句都是为了迎合这一句而存在,同时这一句也代表了容若的梦想:人生如果总像刚刚相识时那样的甜蜜,那样的温馨,那样的深情和快乐,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梦想终归是梦想,如果真能实现,又怎会“何事秋风悲画扇”无论是汉成帝与班婕妤,还是明皇与杨妃,再凄美的爱情都抵不过爱情的魔咒——当日的爱情誓言情深意重,却也免不了最终的背情弃义。
纳兰伤的,是爱情的美好又转短暂;纳兰悲的,是情爱的璀璨又转凄凉!人生如果只有初见一场,那该是多美好,还是多遗憾?2、长相思:聒碎乡心梦不成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纳兰容若《长相思》说起来,这首诗并不凄美,却字字含情。
提及长相思,自李太白一曲绝唱之后,再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只是,我更爱纳兰这首。
说是对纳兰的偏爱也好,真正喜欢这首词也罢。
最初打动我的,便是《长相思》。
清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
纳兰性德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
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纳兰对北京什刹海后海家的思念,这首词即在这个背景下写成。
风雪交加夜,最幸福的莫过于一家人的团聚。
纳兰性德《长相思》赏析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他善骑射,好读书,喜结名士。
他的主要文学成就在于词,尤擅小令。
他推崇李煜词,有“清代李后主”之称,兼学花间词,其词风格婉丽清新,不事雕琢,颇多伤感情调。
这首小令就是一个典例。
纳兰性德之父明珠,字端范,历任兵部、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傅,又晋太子太师,权倾朝野、声威显赫。
其母觉罗氏,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诰封一品夫人。
纳兰性德的一生,正是纳兰家族最为鼎盛之时。
纳兰性德22岁时,参加进士考试,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
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后升为二等,再擢为一等。
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
他曾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屡受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
纳兰性德英年早逝,康熙二十四年(1685),其身患寒疾,七日不汗而死,时年仅三十岁。
康熙皇帝深为痛悼,特派使赐奠。
康熙二十年,三潘之乱平定。
竖年三月,玄烨出山海关至盛京告祭祖陵,纳兰性德扈从。
本篇即作于词人由京城(北京)赴关外盛京(沈阳)途中,抒写词人羁旅关外,思念故乡的情怀,柔婉缠绵中见慷慨沉雄。
整首词,无一句写思乡,却句句渗透着对家乡的思念。
上片写行程之劳。
起句突兀,既显空间之广袤,又寓时间之流逝,气象阔大。
“山一程,水一程”六字,直写戍路途之曲折迢遥,侧写跋山涉水之艰险辛苦。
叠用两个“一程”,突出了路途的修远和行程的艰辛。
第三句“身向榆关那畔行”,交代行旅去向。
此处说“身”向榆关,而非“心”向。
其实就是说,躯体越来越远离了故乡,而心灵却越来越趋向京师,越来越拴紧了故园。
“榆关”是指山海关,“那畔”即“那边”。
当我们读到这里,仿佛浮现出这样一幅图景:大队人马,翻山越岭,登舟涉水,风餐露宿,走了一程又一程,一直向山海关方向进发。
而词人因为留恋家园,却是频频回首,步履蹒跚,望断白山黑水而不见故园影踪。
纳兰词原文与解析纳兰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纳兰容若短暂而悲剧的一生。
他的作品以婉约、豪放、忧郁为特点,深受后人喜爱。
本文将介绍一些纳兰词的原文,并对其进行解析。
1. 《采桑子》纳兰词中最著名的一首,也是最能体现他的忧郁情怀的作品之一。
原文如下:采桑子纳兰性德人间只有黄花白,青草黄昏陌上。
花底青楼人似玉,时人已老。
翠屏浅对金钗小,椒涂浓抹,搂搂错错,相逢何处?恨如花兮恨如柳,又似无端两相忆。
有些东西,人一旦失去,便会永远失去。
把玩他日依然在旁,眼前人却已是慈颜白发,觉得荒唐吗?解析:这首词以黄花、青草、黄昏等景物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男女之间的别离和离别之苦。
纳兰词特有的感情表达方式,令人感受到他内心的忧伤和无奈。
2. 《浣溪沙·一曲阳关》这是纳兰词中最有名的一首,也是最能代表他豪放情怀的作品。
原文如下:浣溪沙 ·一曲阳关纳兰性德一曲阳关,一杯黄酒。
离人心事几时休?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之游。
何须悲风伤别离,尊前跳来又去。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缕。
虽然已没精神,纵轻云之巅,踏天外之羽。
解析:这首词以离别为主题,表达了纳兰容若对追求自由、超越尘世的强烈渴望。
他希望能够通过逍遥自在的方式来摆脱世俗的束缚,飞上青云。
3. 《虞美人·听雨》这是纳兰词中最为婉约的一首,让人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无奈和哀愁。
原文如下:虞美人·听雨纳兰性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欲问江南情,越绝音之乱。
谁人曾无过,谁家贫不翻。
解析:这首词以听雨为线索,揭示了纳兰容若对命运无情的抱怨和对人生矛盾的思考。
他通过对年少、壮年和晚年的不同描写,表达了岁月易逝、人情冷暖的主题。
总结:纳兰词的原文揭示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思考。
无论是忧郁、豪放还是婉约,纳兰词都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描写令人动容。
清词之盛,史称中兴,在芸芸优秀词人当中,人们把纳兰容若、朱竹诧、陈其年并列为三大词人。
纳兰容若本名性德,容若是他的字,出身名门,其父是康朝名臣纳兰明珠。
纳兰容若天资过人,精通经史,擅书道,工丹青,又善骑射,文武全才。
纳兰容若十七岁入太学读书,十八岁中举人,二十二岁进殿考进士,成绩优异,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官职,后升为二等,最后升为一等。
在当时,纳兰容若是人人羡慕的旷世奇才。
作为当时康熙身边的御前侍卫,随康熙游历四方,和唱诗词,深得皇上器重。
不过,在纳兰容若心中却厌倦庸俗的官场生活,无意功名富贵。
人无完人,纳兰容若的一生得到了常人所没有的富贵与地位,但他失去的远远比他所得到的来得重要。
纳兰容若少年之时恋上了某位女子,可惜后来这位女子被诏入宫中作康熙妃嫔,天子夺了心中所爱,作为殿下之臣又能如何?古代婚姻大事乃父母之命,纳兰容若在十七岁时与卢氏成亲,刚开始的时候还没走出恋人入宫的阴影,后来相处之下渐生情愫,少年夫妻恩爱不在话下。
无奈天意弄人,结发之妻却在她双十年华时病逝而去。
自古诗人、词人俱是风流不羁,至情至性,受到如此沉重的精神打击,纳兰容若对名气、地位、富贵更无心一顾。
续弦,却难圆旧梦,若不是对那份感情的执著,那些哀婉凄伤的词句便不会出现了。
纳兰容若始终无法忘记与亡妻共同度过的美好日子,他的内心充斥着矛盾、压抑、痛苦、悲观,一天天憔悴消瘦,在康熙二十四年暮春,他一病不起,溘然长逝,终年三十一岁。
纳兰容若博学多才,尤以词著称于世。
传世的《纳兰词》是纳兰容若毕生词创作的总集,当时的文人学士俱有高度评价,在民间“家家争唱”,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在当代,有不少评论指纳兰词“思想境界不高”之类的话,纳兰容若的词多以抒发友情与爱情,没有描写祖国河山如何美好,也没有描写民间百姓如何疾苦。
“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人间词话》),文人雅士写诗写词最重要的是发乎自然,情感真切,人类之间的情感是最为微妙的,能够在情感上有此境界的史上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