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前期文学—第一节 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九章二十世纪文学第一节概述一、历史文化背景二、20世纪西方文学发展概况20世纪的西方文学就纵的走向看可以大体分为两条线,一条是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西方文学,另一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主义文学。
这两条线大致平行,但有时交叉。
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20世纪世界文学具有广泛的影响,但比较而言,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对于20世纪世界文学的影响显然更大,而且更深刻。
(一)、现代主义文学的由来和实质一般来说,现代主义是指迄今为止的所有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思潮流派。
20世纪以来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规范的现代主义,也被称作正宗的现代主义,主要流派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后期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象派、意识流小说等。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后现代主义文学,主要的文学流派有存在主义、垮掉的一代、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新小说派、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等。
两者在哲学、审美观念和表现技巧方面有明显的分歧。
(二)、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根源及其基本特征两次世界大战给整个世界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促使人类不能不从新的角度来思考自己的命运。
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冷酷关系,也给西方世界带来了深重的危机感。
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一日千里的迅猛发展使人们对已经熟悉了的世界变得愈来愈陌生,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非理性主义思潮。
从文化的角度看,现代主义文学正是西方现代非理想哲学和现代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叔本华的唯意志哲学、尼采的权力意志哲学、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以及萨特的存在哲学,使现代主义文学染上了非理性和悲观主义色彩。
西方文学史来看,现代主义文学也是西方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
现代主义作家反其道而行之,他们抛弃了传统文学对客观真实性的刻意追求,转而重视对主观内心世界的挖掘和分析,从而形成了整个文学“向内转”的趋势。
现代派文学的整体特征:1、由于危机感、幻灭感导致悲观厌世情调;2、由于人的异化而导致文学形式的荒诞与变形;3、由于个体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增强而使文学重于创造、工于形式;4、由于心理意识的加强使整个文学向内转,重主观,形成意识流般的特点。
第十章 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一)第十章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第一节概述一、发展过程和基本特点这一章论述除前苏联文学以外的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继续和发展。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形成有史以来最壮阔的文学潮流,它的影响极为深远。
这一成功的创作经验必然为许多作家所接受。
他们当中有不少是跨世纪作家,深受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等大作家的启发和影响。
20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家接受了前辈们的批判精神、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和塑造典型人物等最基本的创作方法。
同时他们并不固步自封,也接受新时期涌现的文学流派的新手法,以丰富传统的现实主义。
他们在20世纪上半叶的文坛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50年代,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出现不同程度的衰落趋势。
欧美现实主义作家感到的困惑是:欧美资本主义社会从这时起再一次获得了经济繁荣,人民的生活水平由于福利的提高得到了相应的改善,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条件,这种局面已迥然不同于19世纪的社会状况,他们对一片升平景象感到茫然和惶惑,认为19世纪现实主义的揭露和批判意识已经过时。
揭露性和批判性的消退,造成了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的暂时衰落。
大约从70年代开始,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又出现复兴的端倪,即所谓回归现象。
及至80年代,有的现代派作家甚至也采用了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来写作。
这种现象对现实主义本身无疑是一种激励。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20世纪上半期的拉美,现实主义文学获得了迅速发展,其特点是注意本地区的自然特色和文化传统,总体上可分为革命文学、大地小说和印第安小说。
它们为下半叶的“文学爆炸”奠定了基础。
综观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人们发现,现实主义文学的生命力是强大的。
可是,如果抛弃了它的优良传统,即批判性、反映现实的真实性和广阔性、塑造典型人物的艺术手法等等,而过多地吸取现代主义的艺术方法,那就会造成自身的衰微,乃至不成其为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第八章十九世纪自然主义和二十世纪初期文学第一节概述19世纪最后30年,是欧美文学史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主潮式的文学发展模式受到冲击,多元格局初步形成,是这时期文坛的显著特点。
作为19世纪中期主要的现实主义文学仍在继续发展,自然主义、唯美主义和前期象征主义是19世纪下半期出现的非主潮的文学流派,它们是19世纪和20世纪文学之间的桥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自然主义文学(一)、自然主义产生的背景自然主义是对现实主义的继承、变异和发展。
受科学技术进步的触动,在实证哲学和进化论、遗传学、生理学等学科成果的直接影响和启发下,自然主义文学思潮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开始萌动。
孔德的实证主义是自然主义产生的哲学基础。
法国文学批评家泰纳提出了“种族、时代、环境”决定论,强调从这三个方面去研究文学艺术。
遗传学家吕卡思医生把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病例都归结为与遗传有关,认为一个家族成员的过失会影响到整个家族和后代。
生理学家克劳德·贝尔纳德《试验医学研究导论》以试验的方法来对抗片面地经验论和唯理论。
19世纪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左拉把巴尔扎克和司汤达看成自然小说之父。
而对福楼拜更是推崇备至并提出自然主义要以《包法利夫人》为典范,要像福楼拜那样做一个冷漠的解剖家。
所以主张“客观”、“冷漠”的福楼拜的创作,可谓是自然主义的先声。
60年代初,龚古尔兄弟登上文坛,他们相继发表的理论和作品,标志着自然主义的诞生。
60年代后期,特别是80年代初,左拉撰写了一系列重要的论文。
对自然主义文学理论作了全面的总结和深入的阐述。
与此同时,他创作了系列小说《卢贡—马卡尔家族》20部,使其成为自然主义理论和创作的最杰出代表。
(二)、自然主义文学在思想方面的特点第一,恪守客观真实地再现社会现实的原则,注意材料的搜集,力求全面反映时代面貌;第二,某些方面扩展了描绘的领域,如反映矿区工人的生活、大百货公司、铁路运输等;第三,较为客观地摆出事实,但不挖掘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因此反映生活的深度不如前期现实主义;第四,注重从生理上去表现人,特别是从遗传学的观点去解释促使人行动的原因,而忽略了人的社会性。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上半期欧美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艺思潮、流派的总称,涉及文学、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等领域。
第一节概述一、现代主义文学形成的背景(一)社会历史背景(二)科学文化背景(三)文学思潮背景十九世纪的文学——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文学已孕育了现代主义的文学基因;进入二十世纪,文学观念的更新催生了现代主义文学。
二、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一)思想特征1、表现人的异化、社会的危机——人与社会关系的扭曲、颠倒;人与自然关系的扭曲、颠倒;人与人关系的扭曲、颠倒;人与自我关系的扭曲、颠倒。
2、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
(二)艺术特征1、重视表现主观世界——表现以本能为主导的复杂多变的内心;表现主观感受中丑恶、荒诞的世界。
2、重视艺术表现——使用象征、荒诞、意识流手法。
3、重视艺术形式的创新。
三、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与作家作品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有后期象征主义文学、未来主义文学、表现主义文学、超现实主义文学、意识流文学、存在主义文学。
(一)后期象征主义文学? 象征主义是现代主义文学中形成最早、存在时间最长和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 象征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越出法国,在欧美广泛流行,至20世纪20—40年代形成了具有国际性影响的后期象征主义流派。
后期象征主义文学的特征:用象征暗示、意象比喻、自由联想、通感等手法表现人复杂微妙的内心体验、主观感受;涉及重大的题材,富于思辨性、哲理性、宗教神秘性与现代意识。
后期象征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在诗歌领域:§艾略特是后期象征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作家(见第二节)§叶芝(1865-1939)是爱尔兰后期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家;早期创作受唯美主义、浪漫主义影响,诗作富于幻想,有朦胧美丽的意象,代表作有《茵纳斯弗利岛》等;后期创作转向象征主义,推动后期象征主义贴近现实生活;名作有《在学童们中间》、《驶向拜占庭》等。
20世纪前期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主要内容:一、历史背景简介二、文学发展状况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一、历史背景简介
20世纪上半叶是一个充满着战争与革命、压迫与反抗,交织着死亡与新生的时代。
欧美各帝国主义经济的垄断和殖民扩张政策,导致了各国内部及外部矛盾的尖锐,一时间,战争频发。
帝国主义战争给欧洲人民带来了巨大损失之时,也冲击了欧洲传统的价值观念,为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意识形态领域:
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并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得到广泛传播;另一方面,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社会哲学思潮异常活跃,除了上一世纪流传下来的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影响较大的还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以海德格尔、萨特、加缪为代表的存在主义、以索绪尔、斯特劳斯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等。
二、文学发展状况
(一)20世纪前期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持续发展,但已不同于19世纪;
(二)在苏联诞生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新文学;
(三)现代主义文学诞生。
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①除了继续揭露垄断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之外,战争文学或反法西斯文学成为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题材;
②在表现人与社会关系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对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开掘;
③在技巧上力求创新,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模式在新时期得到了更新,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两次世界大战使英国的实力大为削弱,其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也随之消失。
这时期的英国现实主义文学呈现出较为浓重的传统色彩。
代表作家:乔治·肖伯纳、约翰·高尔斯华绥、戴维·赫伯特·劳伦斯、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格林、莱辛等。
约翰·高尔斯华绥:1932年,高尔斯华绥“因其描述的卓越艺术--这种艺术在《福赛特世家》中达到高峰”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福赛特家族”系列小说:《福赛特世家》三部曲;《现代喜剧》三部曲;《尾声》三部曲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异域风情
成名作《人性的枷锁》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描绘了主人公菲利普从残疾孤儿到成人的经历,表明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态度;《月亮和六便士》(1919)《刀锋》(1944)毛姆的文学创作具有浓厚的异域风情,他一生旅行的足迹遍布印度、缅甸、马来西亚、中国、南太平洋的英属和法属岛屿,俄国和南美洲也留下了他的身影。
长篇小说《彩色面纱》以中国为背景,游记《在中国的屏风上》(1922)记述了他的中国之旅。
德语现实主义文学:
以人道主义为理论基础,通过选择典型事件,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
反法西斯内容和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探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当时的两大主题。
代表作家:托马斯·曼、亨利希·曼、雷马克、斯蒂芬·茨威格、君特·格拉斯、布莱希特亨利希·曼:《帝国三部曲》:《臣仆》、《穷人》和《首脑》
《臣仆》是作者最优秀的讽刺长篇小说,它描写主人公狄德利希·赫斯林在首都获博士学位后,回到家乡。
为了追求金钱和权势,他耍弄吹牛拍马、阿谀奉承、趋炎附势的伎俩,不惜使自己“变成坏蛋”,这部小说描绘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德国资产阶级一副既卑鄙可笑
又怯懦渺小的丑恶嘴脸。
托马斯·曼:
是德国20世纪最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
代表作有《布登勃洛克一家》、《魔山》、《浮士德博士》等。
《布》通过大商人布登勃洛克家族的由盛而衰,反映了德国由自由资本主义走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程,揭示了在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商业竞争中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使他192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埃里希·马里亚·雷马克:
成名作《西线无战事》,取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作者以白描的手法,逼真地描绘了一幅战场的惨象,控诉了战争给人们造成的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痛苦,表现了强烈的反战情绪;《凯旋门》(1946)和《里斯本之夜》(1962)表现了鲜明的反法西斯倾向。
斯蒂芬·茨威格:
是奥地利德语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
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以细腻的心理描写见长;晚年《象棋的故事》是茨威格思想性最高的一部作品,对法西斯主义扭曲人格、摧残人性的罪恶提出控诉。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是德国著名的戏剧家和戏剧理论家,创立了“布莱希特体系”,认为要发挥戏剧对人心灵的震撼,就必须追求一种“陌生化效果”,即时刻保持清醒理智的认识,领悟剧中的哲理。
主要作品有《大胆的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四川一好人》、《高加索灰阑记》等。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20世纪初期现实主义成就较高,出现了不少取得卓越成就的现实主义作家;
代表作家:除罗曼·罗兰、法朗士之外,还有弗朗索瓦·莫里亚克、巴比塞、马丁·杜·伽尔等、纪德等新进作家。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
是一个擅长心理分析的现实主义作家,1952年,他因在小说中“深入刻画人类生活的戏剧时所展示的精神洞察力和艺术激情”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给麻风病人的吻》,《爱的荒漠》、《苔蕾丝·德斯盖鲁》、《蝮蛇结》;借鉴了现代主义的艺术技巧。
马丁·杜·伽尔:
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重要作家,他根据战争见闻写了著名长篇小说《蒂博一家》(共8卷,“长河小说”,1922-1940),小说描写了人道主义者雅克与资本主义黑暗现实的斗争,通过他的一家反映了法国人民的反战思想和世纪初的法国现实。
小说情节曲折,风格朴实自然,尤以心理描写深刻细腻见长。
1937年,“由于他的长篇小说《蒂博一家》所表现的强而有力的艺术性与真实性,——透过这些,他描绘了人性的冲突,以及当代生活的若干基本层面”,杜·伽尔获诺贝尔文学奖。
放浪形骸的——安德烈·纪德:“背德主义”
著名的小说家和剧作家,保护同性恋权益代表。
主要作品有小说《田园交响曲》、《伪币制造者》等,194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为了他广包性的与有艺术质地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以无所畏惧的对真理的热爱,并以敏锐的心理学洞察力,呈现了人性的种种问题与处境”。
心理小说、成长小说、“元小说”
《伪币制造者》是纪德最后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采取了“嵌套法”的结构模式,真实地记录下了年轻人的困惑、疑问与反抗,记录下他们如何在道德沉沦价值失落的社会里不断摸索,又不断迷失。
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美国批判现实主义家们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看到了战争遗留下来的诸多社会问题及其带给人类的精神创伤,看到了表面经济繁荣后面隐含着深刻的社会矛盾和精神危机,创作出一批具有深刻影响的世界文学作品,把美国文学推上了一个高峰。
在20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美国文学占据了突出地位。
代表作家有德莱塞、杰克·伦敦、辛克莱、刘易斯、斯坦贝克等。
西奥多·德莱塞:
他突破美国文坛的“高雅传统”,揭示出“微笑的美国”掩藏的多种悲剧。
他一生共写了8部长篇小说,主要作品有《嘉莉妹妹》、《珍妮姑娘》、欲望三部曲《金融家》、《巨人》、《斯多葛》、《美国的悲剧》。
故事以一个普通美国青年克莱德·格里菲斯短促的一生为线索,将美国现代社会生活的众多画面交织进去。
杰克·伦敦:
深受尼采、马克思和达尔文的影响,相信超人哲学,斗争哲学和生存竞争学说,有“美国的高尔基”之称。
代表作有《铁蹄》、《马丁·伊登》。
《铁蹄》是美国第一部具有无产阶级性质的作品,小说描写了工人向资本主义制度斗争的故事。
“铁蹄”是垄断资本家寡头政治的代名词。
约翰·斯坦贝克:
重要作品《人鼠之间》、《愤怒的葡萄》,由于他“通过现实主义的、富于想象的创作,表现出富于同情的幽默和对社会的敏感的观察”,196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人鼠之间》小说主人公约德刑满被释回家,发现家乡一片荒芜,只得携家乘坐一辆破旧的汽车到西部谋生,在那里的一个农场做工。
一家人拼命干活,只能勉强糊口,农场主还不断地压低工资。
农工们奋起反抗,举行罢工,警察前来镇压,牧师凯绥同情农工,被武装流氓打死。
约德将凶手击毙,只得再次背井离乡。
这部作品,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现存社会的日益不满和叛逆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斯坦贝克成了“被压迫者的代言人”。
这部小说用来讽刺社会对弱者的歧视,反而不如雷尼对老鼠的疼惜,《人鼠之间》曾因“语言亵渎,带攻击性,并有种族主义倾向”被视为禁书。
1962年斯坦贝克因这部小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