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20世纪欧美文学-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415.00 KB
- 文档页数:31
第九章20世纪文学(一)第一节概述俄罗斯——苏联、法、英德美等国的主要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1)俄罗斯——苏联文学。
“白银时代”始于1890年,这个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第九章2日世纪文学依然繁荣,高尔基、蒲宁、库普林、安德列耶夫等优秀作家为现实主义文学让人了新的活力。
蒲宁的主要成就在中篇小说上。
前期重要的作品有:《乡村》、《苏霍多尔》、《伊格纳特》和《旧金山来的绅士》。
,后期创作较重要的有;中篇小说《米佳的爱情》、自传体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以及短篇集《幽暗的林荫道》等。
他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金的作家。
阿赫玛托娃以抒情诗见长。
诗作构思精巧,善于抒发女性的内心情感,语言富有音乐性,属于阿克梅派。
主要有诗集《车前草》、《耶稣纪元》和组诗《安魂曲》,后期有《没有主人公的叙事诗》等。
马雅可夫斯基是未来主义诗人,早期诗歌除讽刺诗以外,还有《穿裤子的云》等多首长诗。
十月革命后他创作的短诗《我们的进行曲》,《革命颂》和《向左进行曲》等。
20年代,发表了讽刺官僚主义的诗篇的《开会迷》、长诗《列宁》、讽刺喜剧《臭虫》和《澡堂》,以及长诗《好!》等,艺术上多有创新。
阿.托尔斯泰的代表作《苦难的历程》三部曲,揭示了“失去了祖国而义重新得到了她”的主题。
主要作品还有长箭历史小说《彼得大帝》等。
法捷耶夫的长篇小说《毁灭》曾敏称为“国内战争时期的英雄史诗”,卫国战争刚结束,他推出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爱国青年的形象。
1953年苏联政局发生巨大变化。
很快形成了股后来被称之为“解冻”的文学思潮。
“解冻”思潮是以爱伦保的中篇小说《解东》命名的.在“解冻”思潮的推动下,出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品。
其中有两部小说引起了轰动效应,这两部小说是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和索尔仁尼琴的《伊凡.杰尼索维奇的天》。
此外,还有格罗斯曼的史诗性巨著长篇小说《生活与命运》,特瓦尔多夫斯基的《瓦西里.焦尔金》、《山外青山天外天》、《焦尔金游地府》等。
20世纪欧美文学概说20世纪欧美文学概说一、20世纪西方文坛的特点1、流派纷呈。
虽然概而言之,可以归纳为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含后现代主义写作。
一般的文学史把20世纪50年代后的现代主义称为后现代主义)两大板块(前者是传统的,后者是反传统的),但在每一板块中也有不同的类型,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这一块。
“流派纷呈”说的主要就是现代主义文学。
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现代主义流派有: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意识流小说、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文学在时间上是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一个流派)等。
20世纪是一个科学辉煌的世纪,也是一个文学辉煌的世纪。
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走向和流转嬗变的轨迹,大体勾勒了20世纪100年西方文学的动向和走势。
两大文学主流的演变趋势,又大体规定了21世纪西方文学的基本格局。
流派纷呈体现了20世纪西方文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 二十世纪之前的西方文学基本上是以再现(包括对已然的再现和对应然的展现——前者属现实主义,后者属浪漫主义)为主。
再现是指在艺术创造中将客体世界及人物真实地呈现于作品之中。
表现是指在艺术创造中重在表达主体的情感和理想,以及对客体世界的思考和评判。
2、以现代主义文学为主潮3、复杂、晦涩、难懂成为20世纪西方文学的基调二、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是以欧洲为中心的20世纪西方文艺思潮,也是20世纪在欧美各国相继出现的,与西方文艺传统截然不同的各种艺术流派的总称,包括现代主义文学在内。
现代主义文学是现代各种反传统的文学流派的总称。
现代主义文学之所以激烈反传统,原因恰在于文学的生命植根于创新。
工业文明的急剧发展,现代哲学的兴起,则为现代主义对资本主义弱肉强食剧烈竞争的社会焦虑和普遍的绝望则构成了现代主义的社会土壤。
因而,现代主义文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危机的文学,是资本主义文化危机和精神危机的必然产物。
现代主义文学在思想内容上是表现现代人的困惑,周围世界的荒谬和人的孤独无援;在艺术手段上是采用荒诞的情节和非现实的图景及人物,并用时序跳跃,时空颠倒,语言隐晦等方法,来强化文学作品的表现力,以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
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内容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逐渐兴起的文学流派,它以描写真实生活为主题,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和对个人内心世界的剖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的困惑。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对人性的探索以及对人际关系的反思。
首先,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展现了社会的矛盾和不公。
它关注的焦点主要是阶级分化、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以及政治和经济的困境。
作家们描写了工人阶级的困境和追求公正的斗争,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呼吁社会改革和不断寻求社会公平正义。
例如,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雾都孤儿》揭示了工业革命对贫困儿童的残酷影响,引发了对社会救助体系的关注与改革。
其次,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通过对人性的探索,展现了人类面对现实世界的挣扎与反抗。
作家们以复杂而真实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人类的欲望、希望和追求。
他们关注人类本性的罪恶和渴望,描绘了个体在现实面前的挣扎与矛盾。
例如,法国作家加缪的《局外人》中的主人公梅尔索维特,展现了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个体,他面对现实世界的荒谬和苦闷,最终走向了消极的结局。
此外,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还通过对人际关系的反思,探讨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
作家们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虚伪、冷漠和隔阂,呈现出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孤独和无助。
他们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互动,探讨了人际关系中的心理与情感。
例如,美国作家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主人公盖茨比追求无法实现的爱情,最终陷入了现实世界的无奈和离散。
综上所述,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以描写真实生活为主题,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探讨,对人性的剖析以及对人际关系的反思,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的困惑。
它生动全面地描绘了人类在现实面前的挣扎和矛盾,给人们以深刻的思考和启示,为后世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简史上编第一章:1900—1939年欧美文学概论[识记] 现代主义的主要流派: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未来主义:1、由意大利诗人托马佐.马里内蒂于1909年2月20日在法国《费加罗报》发表的《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为发端。
2、其成就主要在于诗歌。
如意大利马里内蒂、法国阿波利奈尔及俄国马雅可夫斯基。
3、主张是摈弃一切现在的文明成果,竭力创造“属于未来”的全新艺术。
4、由于主张流于偏激,且诗句艰深无规则等原因于20年代末趋于沉寂。
超现实主义:1、1924年布勒东发表《超现实主义宣言》宣告该流派成立。
2、追求“超越现实”,主张写梦,展现自我内在的真实,向内在世界探秘,叙述“梦幻的人生”。
3、代表作家有阿拉贡(《巴黎的土包子》)、艾吕雅等。
4、在法国盛行于二三十年代,在世纪中叶扩展至各大洲,成为有世界影响的文学流派。
后期象征主义:1、盛行于二十世纪20年代,代表作家法国瓦雷里(唯美主义理论)长诗《年轻命运的女神》、《海滨墓园》,英国艾略特《荒原》,爱尔兰叶芝,俄国勃洛克的长诗《十二个》。
2、仍旧坚持“审美至上”“象征最佳”的准则,追求用可感形式去体现理念、思想,用象征和意象去暗示生活哲理。
而且继续唯美主义诗歌的某些传统。
表现主义:1、流行于20世纪初,本是德国一种绘画派别,后来影响到文学创作。
2、该流派着重主观表现,强调表现主观的真实,而不意于再现客观的细节真实。
3、常用夸张、怪诞的手法突显主观的感情,达到极强的强烈的艺术效果。
代表作有奥地利卡夫卡《变形记》。
瑞典剧作家斯特林保是首创者。
诗歌方面有德国诗人海姆、贝恩等。
“意识流”:1、“意识流”一词来源于心理学,20年代被借用于文学创作理论。
认为文学应该表现人的意识流动,特别是潜意识活动。
2。
该流派作家致力于挖掘人物世界,让意识充分地自由流动出来因而淡化了情节、环境,时空倒置,结构松懈。
3、代表作家和代表作有法国普鲁斯特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爱尔兰的乔伊斯《尤利西斯》美国福克纳《喧嚣与骚动》,英国伍尔芙。
《20世纪欧美文学》《绪论》的概括答: 20 世纪欧美文学受到战争及革命的影响从而产生了第三文学世界,以及欧美各国工业化现代化加快造成的破坏和人之异象,加之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所带来的这个时期的形形色色哲学思潮。
在 20 世纪上半期这个充满危机、战争和革命的时期,经济萧条、无数人失业、人们过着十分艰难的日子,在此期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革命胜利后建立了社会主义的苏联。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争霸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普通高涨,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在超级大国和一般资本主义国家之外,产生了“第三世界”。
随之,“第三世界”迅速崛起,东方各民族国家日益强盛,20 世纪世界文学格局也相应发生了变化:除了传统的资本主义国家文学继续存在外,还有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文学和挣脱殖民主义枷锁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文学,即“第三世界”文学。
在 20 世纪,文明的发展呈现出一种与人对立的状态,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遭到严重的破坏,这种情况下不能不使人对现实和未来产生焦虑和重新思考,于是这个时期的西方思想界极其活跃,形形色色的社会哲学思潮涌来。
以马克思主义、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为代表,还有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费罗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存在主义哲学,以及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
另外,心理学、语言学和美学的新进展,也对文学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绪论第二段的后半部分,详细解说了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意志是非理性的”一反传统的以理性主义为基石的西方哲学;柏格森认为“世界的本质既非物质,也非理念或意志”;弗洛伊德则把人的心理结构氛围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部分……总结而言,20 世界的欧美文学与以上社会哲学思想的联系非常密切,各种非理想主义哲学影响着这个时期出现了最抢眼的文学现象——现代主义文学。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哲学对此时期的文学总体走向具有引导和理论支撑的作用,让此时期的欧美文学普通出现了“向内转”的趋势,由 19 世纪现实主义着重描写客观世界,转变为关注和描写人的内心世界、探索人的深层意识。
第九章 20世纪欧美文学第一节概述20世纪是风云变幻的时代,文学现象纷纭复杂。
20世纪的历史特点,决定了文学具有独特的性质。
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本世纪初先后结束了自由竞争时期,走向垄断。
这些国家内部的经济、政治矛盾趋于尖锐,演变为经济和政治危机,又因各国发展速度不同,打破了原来相对稳定的关系,导致了重新瓜分世界的两次大战的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7月28日拉开序幕,8月4日全面开战,持续四年零三个月,席卷38个国家,波及到当时地球人口的四分之三——15亿人以上。
战争期间,俄国于1917年发生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革命后,退出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烈经历,对于欧美资本主义世界从文艺复兴以来三、四百年之久建立和稳固起来的经济、政治、伦理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造成了巨大而影响深远的冲击,引起了意识形态和文学艺术的巨大变化。
一战期间和战后,现代主义文学适应普遍的社会审美心态,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出现了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意象派诗歌等等新的文学流派。
它们是新一代文人追求艺术创新的产物,也是一战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人们表达特定心态的重要渠道。
新的文学现象也带来了本世纪美学理论、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革新。
一战后,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但好景不长。
资本主义内部固有的矛盾,导致了1923—1933年席卷世界的经济危机。
这次危机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降低了40%,退到了比1913年还低10%的水平。
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英国下降了23%,法国32.9%,美国46.2%,德国40.6%,意大利33.1%。
各国进出口额几乎都减少了三分之二。
工厂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
在这个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失业总人数最高纪录时超过五千万。
此外,还有许多半失业者和破产的小农。
”这次危机之后,许多国家紧接着又陷入了1937—1938年的新的经济-政治危机。
帝国主义国家为了转嫁危机寻求新的原料市场和产品市场,掀起了的二次世界大战。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第一讲绪论第二讲后期象征主义文学第三讲表现主义文学第四讲意识流文学第五讲超现实主义文学第六讲存在主义文学第七讲荒诞派文学第八讲新小说文学第九讲黑色幽默文学第十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第一讲绪论一、何谓20世纪欧美现代派文学20世纪欧美现代派文学即是指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它是对出现在上个世纪的、思想上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倾向、艺术形式上追求实验性、创新性的众多文学流派的总称。
一、何谓欧美20世纪现代派文学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前期包括后期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和超现实主义等流派后期则包括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黑色幽默和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一、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区别一、何谓20世纪欧美现代派文学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区别:现代主义:全面摧毁前现代主义,即传统文学的深度模式(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否定上帝乃至客观规律的存在。
另一方面又竭力要另起炉灶,以建立另一种深度模式。
佛克马:现代主义者力图给他在其中生存的世界提供一种确定、可靠、虽则绝对个人的看法。
现代派的中心是破碎,权威是怀疑,整体是无法把握的虚无,由此产生现代人的孤独、迷惘和漂泊意识。
一、何谓20世纪欧美现代派文学后现代主义:全面消解中心,消解深度模式,并不试图重建新的模式。
佛克马:后现代主义者似乎放弃了寻求一种仅为个体信念和理智所确认的对世界的再现的企图。
现象后面没有本质,偶然之中没有必然,意识之中没有无意识。
没有中心,一切边缘。
后现代主义特征:无中心不确定零散化以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三部作品为例列夫·托尔斯泰《复活》(现实主义)开头尽管几十万人麋集在不大的一块地方,千方百计糟蹋所聚居的地方,在地上铺砌石头,让地上什么也不生长,尽管一见出土的小草就铲除,尽管煤炭和石油烧得烟雾腾腾,尽管拼命砍伐树木,驱逐一切鸟兽,然而,就是在城市里,春天依然是春天。
阳光送暖,青草蓬勃生长,不仅在街心公园的草坪上,而且在石头缝里,凡是青草没有铲尽的地方,都是一片翠绿……。
第九章二十世纪文学第一节概述一、历史文化背景二、20世纪西方文学发展概况20世纪的西方文学就纵的走向看可以大体分为两条线,一条是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西方文学,另一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主义文学。
这两条线大致平行,但有时交叉。
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20世纪世界文学具有广泛的影响,但比较而言,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对于20世纪世界文学的影响显然更大,而且更深刻。
(一)、现代主义文学的由来和实质一般来说,现代主义是指迄今为止的所有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思潮流派。
20世纪以来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规范的现代主义,也被称作正宗的现代主义,主要流派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后期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象派、意识流小说等。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后现代主义文学,主要的文学流派有存在主义、垮掉的一代、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新小说派、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等。
两者在哲学、审美观念和表现技巧方面有明显的分歧。
(二)、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根源及其基本特征两次世界大战给整个世界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促使人类不能不从新的角度来思考自己的命运。
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冷酷关系,也给西方世界带来了深重的危机感。
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一日千里的迅猛发展使人们对已经熟悉了的世界变得愈来愈陌生,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非理性主义思潮。
从文化的角度看,现代主义文学正是西方现代非理想哲学和现代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叔本华的唯意志哲学、尼采的权力意志哲学、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以及萨特的存在哲学,使现代主义文学染上了非理性和悲观主义色彩。
西方文学史来看,现代主义文学也是西方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
现代主义作家反其道而行之,他们抛弃了传统文学对客观真实性的刻意追求,转而重视对主观内心世界的挖掘和分析,从而形成了整个文学“向内转”的趋势。
现代派文学的整体特征:1、由于危机感、幻灭感导致悲观厌世情调;2、由于人的异化而导致文学形式的荒诞与变形;3、由于个体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增强而使文学重于创造、工于形式;4、由于心理意识的加强使整个文学向内转,重主观,形成意识流般的特点。
《20世纪欧美文学》的绪论要点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20世纪欧美文学的发展演变与世界历史的演变息息相关,在这复杂多变的历史条件下,它也呈现出发展空前迅速、状态极其复杂的态势。
这一百年,世界历史经历了三个阶段:即20世纪上半期(1900-1945)、20世纪的下半期(1946-1991)和20世纪末期( 1991-2000)。
20 世纪上半期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而后又爆发经济危机,俄国又爆发十月革命,革命胜利后的苏联使人民看到了希望。
二战后,历史进入了冷战时期。
二十世纪末,世界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二战之后,“冷战"结束,'世界趋于多极化的态势,开始进入多元共存的时代。
20世纪世界文学的格局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由欧美文学为主导的格局发展为三大文学板块:传统的资本主义国家文学、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文学和发展中国家文学。
就欧美文学的范围来讲也各有特点,共同构成了20世纪欧美文学的面貌。
20世纪欧美各国工业化、现代化及科技的发展非常迅速,同时也促使人们对现实、未来及生命意义的思考,所以20世纪的西方思想及其活跃,形形色色的社会哲学思潮不断涌来,它们是这个时期的复杂多变的现实的产物。
从十九世纪末就已经开始的马克思主义,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等等,这些都影响了文学的发展。
其中对文学影响比较
大的出马克思主义外,还有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哲学、存在主义哲学、以及结构主义哲学、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
另外,心理学、语言学和美学的新进展,也对文学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争取解放提出了一整套科学的理论。
导论0.1 复习笔记一、20世纪的欧美文学(一)20世纪的欧美文学20世纪的欧美文学是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并走向新的繁荣的时代。
这一时期,欧美社会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在这些国家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欧美文学出现了流派林立错综、思潮更迭频繁的多元化复杂化局面,任何一种文学流派都无法像以前那样雄霸某一时期某一国家和地区的整个文坛。
(二)20世纪的欧美文坛从宏观角度看,20世纪的欧美文坛上存在着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主流,其中又以现代主义的影响更大。
1.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是一种具有“反传统”倾向的文学,它表现了欧美传统文学在新时代的转型与创新。
2.现实主义20世纪现实主义是欧美传统文学——主要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在新时代的延伸,但因其深受西方现代文化思潮和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而表现出了与传统现实主义的明显差异,显示出现实主义在20世纪的深化与拓展。
二、非理性思潮对20世纪欧美文学的影响(一)非理性思潮20世纪西方文学是生长在现代非理性主义文化思潮的精神土壤中的,这种文化思潮酝酿于19世纪欧洲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在西方社会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后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普遍流行。
它是对西方近代理性主义文化价值体系的反动,也是对整个资本主义文明的不满与反抗,其中凝结着现代人对自身的价值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二)现代西方科学的发展西方当代的自然科学成就,也强化了人们的非理性意识,加深了人对自我力量评价时的悲观与失望。
现代西方科学的发展,不仅没有解决人的信仰、价值观和精神、情感需求问题,相反还加重了这方面的危机感。
可见科学加深了人对自身内心宇宙复杂性的认识,科学理性摧毁了基督教宇宙观,也破坏了传统的理性主义文化价值体系,所谓“上帝死了”的根本含义也就在此。
(三)“物质的兴盛”事实上,“物质的兴盛”,也是催化非理性思潮,加重人的危机意识和异化感的重要因素。
在理性指导下的对物的疯狂追求从深层表现出了非理性特征;人自己创造的物质文明在有形无形中支配着人,这种支配又表现出神秘的非理性特征,文明成了人的对立面,使人变为非人——即人的主体性丧失、人的不存在、人化为虚无。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简史上 编第一章:1900—1939年欧美文学概论[识记] 现代主义的主要流派: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未来主义:1、由意大利诗人托马佐.马里内蒂于1909年2月20日在法国《费加罗报》发表的《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为发端。
2、其成就主要在于诗歌。
如意大利马里内蒂、法国阿波利奈尔及俄国马雅可夫斯基。
3、主张是摈弃一切现在的文明成果,竭力创造“属于未来”的全新艺术。
4、由于主张流于偏激,且诗句艰深无规则等原因于20年代末趋于沉寂。
超现实主义:1、1924年布勒东发表《超现实主义宣言》宣告该流派成立。
2、追求“超越现实”,主张写梦,展现自我内在的真实,向内在世界探秘,叙述“梦幻的人生”。
3、代表作家有阿拉贡(《巴黎的土包子》)、艾吕雅等。
4、在法国盛行于二三十年代,在世纪中叶扩展至各大洲,成为有世界影响的文学流派。
后期象征主义:1、盛行于二十世纪20年代,代表作家法国瓦雷里(唯美主义理论)长诗《年轻命运的女神》、《海滨墓园》,英国艾略特《荒原》,爱尔兰叶芝,俄国勃洛克的长诗《十二个》。
2、仍旧坚持“审美至上”“象征最佳”的准则,追求用可感形式去体现理念、思想,用象征和意象去暗示生活哲理。
而且继续唯美主义诗歌的某些传统。
表现主义:1、流行于20世纪初,本是德国一种绘画派别,后来影响到文学创作。
2、该流派着重主观表现,强调表现主观的真实,而不意于再现客观的细节真实。
3、常用夸张、怪诞的手法突显主观的感情,达到极强的强烈的艺术效果。
代表作有奥地利卡夫卡《变形记》。
瑞典剧作家斯特林保是首创者。
诗歌方面有德国诗人海姆、贝恩等。
“意识流”:1、“意识流”一词来源于心理学,20年代被借用于文学创作理论。
认为文学应该表现人的意识流动,特别是潜意识活动。
2。
该流派作家致力于挖掘人物世界,让意识充分地自由流动出来因而淡化了情节、环境,时空倒置,结构松懈。
3、代表作家和代表作有法国普鲁斯特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爱尔兰的乔伊斯《尤利西斯》美国福克纳《喧嚣与骚动》,英国伍尔芙。
第九章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第一节多元、变通和宽容——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概述二、、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20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总趋势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继续深入的发展,美国文学则后来居上。
1、法国文学本时期法国著名的作家有罗曼·罗兰、马丁·杜·枷尔、莫里亚克、纪德等。
罗曼·罗兰(1866——1944)是一位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战士和著名的人道主义者,有“欧洲良心‘之称。
在文学和艺术理论等方面都有建树。
1915年,以“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而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1年发表的《向过去告别》,标志着作者决心站在社会主义苏联和无产阶级一边,成为无产阶级的战友。
他于1898—1901年间写了一套《革命戏剧集》,包括《丹东》、《七月十四日》等。
1903年,他陆续发表一套“伟人传”,包括《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托尔斯泰传》(1913)等。
《约翰·克利斯朵夫》(1904—1912)是罗兰早期的重要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
在作品的扉页上,作者的题词是:“给各国的正在受苦与奋斗、而必将战胜的自由灵魂。
”这里所谓的“自由灵魂”,主要指正在为争取自由、进步而奋斗的知识阶层人士。
作品是以贝多芬为人物原型,1890年开始孕育,1904年发表第1卷,1912年最终完成,积20年心血写成的长篇巨制,分10卷,定本合为4册。
小说主人公克利斯朵夫是非常矛盾的。
其出身地位使他不满和反抗现实,接近人民、同情人民;满脑子“大人物”、“英雄”观念又使他远离人民、不相信人民。
进步的艺术观使他主张艺术要造福人类;对艺术的偏执又使他把艺术置于“象牙塔”内。
正义感使他与社会对立,反抗压迫;动摇性又使他与现实妥协。
性格和思想矛盾使他在向社会抗争的道路上半途而废。
这位反抗一生的音乐家晚年生活在巴黎,内心趋于平静,与政敌和解,否定了自己青年时代的叛逆精神。
世纪欧美文学的绪论第二点概括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的绪论第一、二点概括学生:陈向荣《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的绪论第一、二点讲述了20世纪欧美文学受到战争及革命的影响从而产生了第三文学世界,以及欧美各国工业化现代化加快造成的破坏和人之异象,加之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所带来的这个时期的形形色色哲学思潮。
在20世纪上半期这个充满危机、战争和革命的时期,经济萧条、无数人失业、人们过着十分艰难的日子,在此期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革命胜利后建立了社会主义的苏联。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争霸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普通高涨,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在超级大国和一般资本主义国家之外,产生了“第三世界”。
随之,“第三世界”迅速崛起,东方各民族国家日益强盛,20世纪世界文学格局也相应发生了变化:除了传统的资本主义国家文学继续存在外,还有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文学和挣脱殖民主义枷锁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文学,即“第三世界”文学。
在20世纪,文明的发展呈现出一种与人对立的状态,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遭到严重的破坏,这种情况下不能不使人对现实和未来产生焦虑和重新思考,于是这个时期的西方思想界极其活跃,形形色色的社会哲学思潮涌来。
以马克思主义、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为代表,还有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费罗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存在主义哲学,以及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
另外,心理学、语言学和美学的新进展,也对文学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绪论第二段的后半部分,详细解说了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意志是非理性的”一反传统的以理性主义为基石的西方哲学;柏格森认为“世界的本质既非物质,也非理念或意志”;弗洛伊德则把人的心理结构氛围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部分……总结而言,20世界的欧美文学与以上社会哲学思想的联系非常密切,各种非理想主义哲学影响着这个时期出现了最抢眼的文学现象——现代主义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