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检查
- 格式:doc
- 大小:127.00 KB
- 文档页数:29
心脏体格检查基本知识1.心脏视诊(0)病人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胸部。
检查者两眼与受检者的胸廓平齐,切线位观察心前区。
(1)看:胸廓有无畸形,主要指的是心前区有无异常隆起或凹陷。
①若无特殊,可口头报告:胸廓无明显畸形,心前区未见异常隆起或凹陷。
②胸廓畸形较为常见的是:鸡胸、漏斗胸、桶状胸、扁平胸。
(2)看:心尖搏动情况,是否看得见搏动?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节律、有无负向心尖搏动。
①坐位时,正常人的心尖搏动一般是位于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0.5~1.0 cm处,距正中线约7.0~9.0 cm,搏动范围直径约2.0~2.5 cm。
②体胖者或女性乳房垂悬时,心尖搏动不易看见。
③(示例)可口头报告:心尖搏动位于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0.5cm处,强度一般,范围约2cm,节律整齐,未见负向心尖搏动。
(3)看:心前区其他部位有无异常搏动,例如剑突下搏动?①胸骨左缘第二肋间搏动:见于肺动脉高压或肺动脉扩张时,有时也可见于正常青年人。
②胸骨右缘第二肋间及胸骨上窝搏动:见于升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弓瘤。
③胸骨左缘第三、四肋间搏动:可见于右心室肥大或瘦弱者。
④剑突下搏动:可为右心室的搏动(心脏垂位或右心室肥大),也可为腹主动脉搏动(正常的腹主动脉搏动或腹主动脉瘤)所致。
⑤(示例)可口头报告:心前区未见异常搏动。
2.心脏触诊(0)被检者完全暴露胸部,取仰卧位或坐位。
全手掌->手掌尺侧->指腹,轻贴于胸壁上。
(1)触:心尖搏动(验证视诊)①(示例)做出动作后,口头报告:心尖搏动位于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0.5处,强度一般,范围约2cm,节律整齐,未触及震颤。
(2)触:有无震颤①用小鱼际,在各瓣膜区依次触诊②胸骨右缘第2肋间震触及收缩期震颤:可见于主动脉瓣狭窄③胸骨左缘第2肋间触及收缩期震颤:可见于肺动脉瓣狭窄④胸骨左缘第3、4肋间触及收缩期震颤:可见于室间隔缺损⑤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可见于二尖瓣狭窄⑥胸骨左缘第2肋间(及其附近)触及连续性震颤:可见于动脉导管未闭。
心脏类疾病检验项目
心脏类疾病检验项目包括以下内容:
1. 心电图(ECG):用于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图像,以观察心脏节律、心肌缺血、心肌肥厚等情况。
2. 心脏超声(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通过超声波检查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心腔大小、壁运动、心瓣膜功能等。
3. 心脏血管造影:通过注入造影剂,观察心脏及周围血管的影像,以评估心脏冠状动脉供血情况、瓣膜功能以及异常血管等。
4. 心肌酶谱检查:检测心肌损伤时释放的酶和蛋白质,包括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等。
5. 心功能评估:包括心脏负荷试验、负荷心电图、运动耐力测试等,以了解心脏的整体功能状况。
6. 心律失常监测:包括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脏事件记录仪等,以捕捉不规则的心脏节律,评估心律失常类型和频率。
7. 血液检查:包括血脂、血糖、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等常规血液检查,用于评估心脏病的相关风险因素。
8. 心脏磁共振成像(MRI):通过磁场和无线电波生成详细的心脏图像,用于检查心脏肌肉、心脏瓣膜和其他结构的功能和病变。
9. 心脏血管CT扫描: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产生三维图像,评估冠状动脉狭窄、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病变。
这些检验项目可以协助医生进行心脏疾病的诊断、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指导治疗方案以及监测疗效。
具体的检查项目会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医生的判断来确定。
心脏体格检查心脏,作为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其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生命的质量和延续。
心脏体格检查是评估心脏功能和发现潜在心脏疾病的重要手段。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心脏体格检查的相关内容。
心脏体格检查通常包括视诊、触诊、叩诊和听诊这四个主要部分。
视诊,就是用眼睛观察。
首先,我们会观察患者的一般状态,比如是否有呼吸困难、发绀(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或者水肿等情况。
然后重点观察心前区,看看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和范围。
正常情况下,心尖搏动位于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 05 10cm 处,搏动范围直径约为20 25cm。
如果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或范围发生了异常改变,可能提示心脏存在问题。
比如,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可能是左心室增大;心尖搏动减弱,可能是心肌收缩力减弱。
触诊,这需要医生用手指去感受。
触诊心尖搏动时,除了要确定其位置、强度和范围外,还能感知其是否有抬举性搏动。
如果有抬举性搏动,往往提示左心室肥厚。
另外,医生还会通过触诊来检查心前区是否有震颤。
震颤是一种细微的震动感,出现震颤通常意味着存在器质性心脏病,而且震颤出现的时期、部位和强度对于判断心脏病的类型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胸骨右缘第二肋间收缩期震颤,可能提示主动脉瓣狭窄。
叩诊,主要是为了判断心脏的大小和形状。
通过叩诊,可以确定心界的范围。
正常人心相对浊音界在胸骨右缘第 2 肋间位于距胸骨中线约 2 3cm 处,在第 3 肋间位于距胸骨中线约 35 45cm 处,在第 4 肋间位于距胸骨中线约 5 6cm 处,在第 5 肋间位于距胸骨中线约 7 9cm 处。
如果心界扩大,可能是心脏肥大或者心包积液等原因导致的。
听诊,这是心脏体格检查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
医生会使用听诊器在心脏的各个听诊区听取心音、额外心音、杂音和心包摩擦音等。
心音包括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
第一心音标志着心室收缩的开始,主要由房室瓣关闭产生,听起来比较低沉、长而响亮。
第二心音标志着心室舒张的开始,主要由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关闭产生,听起来比较清脆、短而高。
心脏科检查标准及其操作规程1. 检查标准心脏科检查的目标是评估心脏功能和诊断心脏疾病。
以下是心脏科检查的标准:1.1 心电图(ECG):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来评估心律和心脏功能。
1.2 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phy):通过超声波成像技术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
1.3 血液检查:包括检查血液中的心脏标志物(如肌钙蛋白、心肌酶)来评估心脏损伤。
1.4 心脏核磁共振(Cardiac MRI):通过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
1.5 应力测试(Stress test):通过让患者进行身体活动来评估心脏的反应和耐力。
1.6 心脏 CT 扫描(Cardiac CT scan):通过使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来评估心脏血管和异常结构。
2. 操作规程为了确保准确和安全进行心脏科检查,以下是一些操作规程:2.1 准备阶段:- 根据不同检查项目的要求,提前通知患者需要进行的准备工作(如禁食、停止药物等)。
- 根据患者的病历和诊断要求准备所需的设备和材料。
2.2 检查步骤:- 根据不同检查项目的要求,按照操作准则进行检查。
- 在操作过程中,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 对检查结果进行准确记录,包括数据和图像。
2.3 注意事项:- 尊重患者的隐私和个人权利。
- 确保操作过程中的无菌环境和消毒措施。
- 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医生或上级报告。
2.4 后续措施:- 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
-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和建议。
以上是心脏科检查标准及其操作规程的概述。
注意:本文档仅供参考,具体操作规程应根据相关医疗机构的规定和标准进行调整和执行。
心脏体格检查顺序及内容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对于保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而了解心脏的健康状况,则需要进行心脏体格检查。
下面将介绍心脏体格检查的顺序及内容。
1. 病史询问与体格检查准备在进行心脏体格检查之前,医生首先会进行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症状及可能的风险因素,以便更好地进行检查。
同时,医生会让患者做好准备,如脱掉上衣,保持身体放松等。
2. 观察与触诊医生会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肤色、呼吸状况等来初步判断患者的心脏健康状况。
随后,医生会进行触诊,用手按压患者的胸部,以感知心脏的位置、大小和搏动情况。
3. 听诊听诊是心脏体格检查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医生会使用听诊器,将听诊器的膜头放在患者的胸部不同位置,依次听诊心脏的不同区域。
通过听诊,医生可以判断心脏的心音是否正常,是否存在杂音等。
4. 敲诊敲诊是通过敲击患者的胸部来判断心脏的边界和心脏壁的厚度。
医生会使用敲诊锤轻轻敲击患者的胸部,根据声音的不同来判断心脏的状况。
5. 胸部X光检查胸部X光检查是通过拍摄胸部的X光片来观察心脏的大小、形态以及周围的组织结构。
这项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心脏扩大、肺水肿等情况。
6. 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检查是通过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来评估心脏的功能和节律。
医生会将电极贴在患者的胸部、手臂和腿部,然后将电信号传输到心电图仪上进行分析。
这项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心脏的节律是否正常,是否存在心脏肥厚、缺血等情况。
7. 超声心动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是通过超声波来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医生会在患者的胸部涂上一层凝胶,然后将超声探头轻轻放在胸部上,通过观察超声图像来评估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以及心脏瓣膜的状态。
8. 心血管影像学检查心血管影像学检查包括心脏核磁共振成像(MRI)、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
这些检查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心脏结构信息,帮助医生了解心脏的异常情况。
通过以上的心脏体格检查,医生可以全面评估患者的心脏健康状况,并及时发现任何心脏问题。
心脏相关检查项目心脏的常规检查,首先有最简单的事,这里叩诊听诊以及触诊,等诊室内检查,还包括一些临床检验项目,如心电图判断心脏是否有急性缺血症状,心脏彩超检查心脏结构及功能,胸片儿观察心脏大小与形态学改变,以及平板实验好,24小时心电图及血压检测,还有冠脉造影,心脏的核磁以及心脏的增强ct等。
1.心脏电活动的检查主要是通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来进行的。
2.心功能、心脏结构的检查主要是通过心脏彩超来完成的。
3.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还需要结合抽血化验,比如BNP、心肌酶谱等。
4.冠脉血管病变更详细的检查,可以通过冠脉CT或冠脉造影。
5.心脏磁共振可以用于心肌病、心肌炎等的诊断。
6.心肌活检主要用于判断心肌炎、心肌病。
一个病人需要做哪些心脏相关的检查,医生还需要结合病史症状和体征来判断。
从最基本的听诊、抽血,到心血管造影、核医学检查都是心脏病常规检查,到底该做哪一样,才能救自己一命?其实所谓的“心脏病”,只是个模糊的统称。
不同种类的心脏病,医师会利用不同的检查方法做诊断。
通常医师会从最简单、最不具侵袭性、最符合经济与安全效益的方式,循序渐进做诊断。
临床上,医师最普遍使用的心脏血管检查是理学检查。
到心脏内科医师的门诊,医师或护士除了先询问症状、病史、家族病史外,医师首先会量病人左右两手的血压,并且听诊、量脉搏与做理学检查。
听诊的目的是听心跳是否正常、有否杂音。
除此之外,听诊也会听肺部、颈部、腹部是否有杂音,以判断病人是否有心脏衰竭、心律不整、瓣膜性心脏病、大动脉疾病或者血管狭窄的问题。
有时医师会敲一敲或摸一摸病人的身体上部各处,判断有否心脏肥大的毛病。
心电图大多数到心脏内科看诊的病人,都会做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就像测“心脏发出的电流”,因为心脏心跳与节律,会形成电位传导。
心电图就是收集心脏发出电波,绘成心跳搏动的波形图,以判断是否有心肌缺氧、心律不整、心肌梗塞、传导障碍等等问题。
运动心电图当心电图测完,医师有怀疑是狭心症或缺血性心脏病时,会建议病人做运动心电图,也就是病人一边跑步,一边记录心电图的变化。
心脏体格检查检查步骤心脏体格检查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观察:医生会观察患者的外貌,注意是否有水肿、发绀等心脏病常见的症状。
2. 颈动脉触诊:医生会用手触摸患者的颈动脉,检查颈动脉搏动的规律性和强度,以判断心脏的收缩功能。
3. 接触触诊:医生会用手在胸部感受心脏的位置和震颤情况,观察是否有心脏扩大的迹象。
4. 听诊:医生会用听诊器对患者的心脏进行听诊,以检查心脏的杂音、心律和心音强度。
通常会在不同位置听诊,如心脏底部、心尖、肺动脉区等。
5. 血管触诊:医生可能会触摸患者的股动脉、腘动脉等位置,以评估动脉搏动的强度和规律性。
6. 腹部触诊:医生有时会通过腹部触诊来了解心脏的位置和扩大情况,尤其是左心室扩大时可触及心尖搏动。
检查结果和意义心脏体格检查可以提供一些指示性的信息,但不能用于明确诊断心脏疾病。
根据检查的结果,医生可能进一步安排其他心脏检查,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以获得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心脏体格检查可以发现心脏扩大、心脏杂音等异常情况,有助于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脏病,进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此外,心脏体格检查也可以帮助医生监测患者治疗效果和病情变化。
注意事项心脏体格检查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通常是疼痛和风险较低的。
但在进行检查时,患者和医生都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患者应服从医生的指示,配合检查操作。
- 检查前应通知医生有无药物过敏史、心脏病史等重要信息。
- 部分检查可能需要患者取下衣物,需保护个人隐私。
- 儿童和老年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可能需要特殊的配合和关注。
- 如果检查中出现不适或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
以上是关于心脏体格检查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需更详细的信息或进一步了解,请咨询专业医生。
心脏病检查内容
心脏病检查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身体检查:包括血压测量、听诊心脏和肺部声音,以及触诊腹部、下肢浮肿等。
2. 血液检查:通过采集血液样本检测心脏标志物(如肌钙蛋白、心肌酶等)和血脂(如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
3. 心电图(ECG):通过将电极贴在胸部、手臂和腿上记录心脏电活动,以评估心脏的节奏和功能。
4. 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m):借助超声波检查心脏结构
和功能,包括心腔大小、心肌收缩和舒张情况等。
5. 心脏监测:通过佩戴便携式心电图监测器(Holter监测),
监测心脏电活动的变化,通常持续24至48小时。
6. 应力测试:通过运动负荷(如步行或跑步)或药物刺激,评估心脏在负荷下的反应。
7. 心导管检查(Cardiac catheterization):通过导管插入血管
进入心脏,以观察冠状动脉的状况、测量心室功能和压力。
8. 核医学检查:通过注射放射性物质(如放射性同位素)或注射造影剂,观察心脏血液流动和心肌供血情况。
9. 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或磁共振成像(MRI):通过
断层扫描或磁共振影像技术,观察心脏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10. 心脏病的特殊检查:如心脏瓣膜疾病的超声多普勒、心脏
节律异常的电生理检查等。
这些检查的具体选择和顺序可能会根据患者的症状、病史以及医生的判断而有所不同。
如果您需要进行心脏病检查,请咨询专业的医生。
心脏体格检查评分标准
心脏体格检查评分标准是指对心脏进行体格检查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检查指标进行评分,以评估心脏的功能和健康状况的一种方法。
以下是常用的心脏体格检查评分标准:
1. 心率和节律:正常心率为60-100次/分钟,节律应为正常窦性节律,如果出现异常节律则需要评分。
2. 心脏杂音:杂音分为收缩期杂音和舒张期杂音,根据杂音的强度、位置和出现时间进行评分,以判断杂音产生的原因。
3. 心脏扩张和收缩:心脏扩张和收缩的状态是评估心脏功能的重要指标,通过触摸心脏进行评分。
4. 心脏搏动:触摸心脏感受到的搏动也是评估心脏功能和健康状况的指标之一。
5. 压痛和局部肿胀:心脏周围的压痛和局部肿胀也是评估心脏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需要进行评分。
评分方法一般是根据不同的指标,分别给予不同的分值,最后将所有分值加总,得出总分数,从而对心脏功能和健康状况进行评估。
评分标准一般是根据不同的
疾病和情况而制定,具体应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评估。
心脏检查有几种方法首先,常见的心脏检查方法之一是心电图(ECG)。
心电图是通过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来评估心脏功能的一种方法。
它能够检测心脏的节律和传导情况,帮助医生判断心脏是否存在异常。
通过放置电极在患者的胸部、手臂和腿部,心电图机器可以记录下心脏的电信号,并将其转化为图形显示出来。
医生可以根据这些图形来判断心脏是否存在异常,比如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
除了心电图,另一种常见的心脏检查方法是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m)。
超声心动图利用超声波来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能够清晰地显示心脏的各个部分,包括心脏壁、心脏瓣膜、心腔等。
通过超声心动图,医生可以评估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检测心脏是否存在肥厚、瓣膜疾病等问题。
这种检查方法无需使用放射线,安全无害,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此外,心脏核磁共振(MRI)也是一种常用的心脏检查方法。
心脏核磁共振可以提供非常清晰的心脏影像,帮助医生全面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相比于超声心动图,核磁共振可以更准确地显示心脏的细节,对一些心脏疾病的诊断有着更高的准确性。
不过,心脏核磁共振需要患者进入磁共振机器中进行检查,对于一些患有金属植入物或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可能存在一定的限制。
最后,心脏负荷试验(Stress Test)也是一种常用的心脏检查方法。
心脏负荷试验通过让患者在运动时进行心电图监测,来评估心脏在负荷状态下的反应。
这种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在运动时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对于一些隐匿性心脏疾病的筛查也有一定的帮助。
总的来说,心脏检查有多种方法,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核磁共振和心脏负荷试验等。
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范围,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定期进行心脏检查可以帮助早期发现心脏问题,保护心脏健康,对于预防心脏疾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心脏健康,及时进行心脏检查,保护自己的心脏健康。
家用好朋友心电图机,8导联诊断级,在家随时自查专业心电图,给心更多保护!10S常规心电图+90小时记录回放心电图,智能软件轻松读结果心脏检查费用要多少心脏检查的最常见项目就是心电图和心动超声,除此之外,比较常见的还有冠脉造影、心脏彩超等等。
由于心脏检查项目不同,检查费用也不同,具体的检查项目如下:1、心电图心电图是比较常规的心脏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初步了解心脏病变的情况。
一般费用大概在50元左右。
2、24小时动态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是一种长时间连续记录心脏状况,能检出各类心律失常和病人在24h 内各状态下所出现的有或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可以很好地监测心脏的活动情况,尤其对早期冠心病有较高的检出率。
这类心脏检查的费用大概在200-300元之间。
3、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可观察心、大血管的形态结构和搏动状态,还可以对心脏病患者房室的收缩舒张及瓣膜的关闭和开放是否存在异常进行检测。
检查价格根据各地医院收费标准各有不同。
4、心脏彩超心脏彩超能够清晰显示心脏的形态结构,最适合于检查一些心脏形态结构发生改变的疾病,例如先天性心脏病等。
这个检查的费用大约为150-300元。
5、冠脉造影冠脉造影属于比较病理性的检查,它主要用于进行冠心病的专业检查,费用相对来说比较贵,大约在5000-6000元左右。
正常人如果初步怀疑自己心脏有问题,只需要做个简单的心电图和心脏彩超即可,费用不会特别贵。
也可以在家备上一台家用心电图机,随时检查,实时记录,就诊的时候提供给医生参考。
医院检查与居家自查相配合,才会给心脏更好的保护。
家用好朋友心电图机,8导联诊断级,在家随时自查专业心电图,给心更多保护!10S常规心电图+90小时记录回放心电图,智能软件轻松读结果。
心脏体格检查的内容
心脏体格检查。
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人体
的生命安全。
因此,定期进行心脏体格检查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
介绍一些常见的心脏体格检查项目以及其操作方法。
一、心脏听诊。
心脏听诊是通过听诊器来检查心脏的功能状态。
医生通常会在
胸部不同位置进行听诊,以便全面了解心脏的情况。
在进行心脏听
诊时,患者应该保持平静,医生会先对着患者的心脏部位进行听诊,然后再进行侧面听诊,以确保全面了解心脏的情况。
二、心脏触诊。
心脏触诊是通过手触摸来检查心脏的大小、位置和搏动情况。
医生通常会在患者的胸部进行触诊,以便了解心脏的情况。
在进行
心脏触诊时,医生会先让患者取下上衣,然后用手轻轻触摸心脏部位,以确保全面了解心脏的情况。
三、心脏听诊。
心脏听诊是通过心电图仪器来检查心脏的电活动情况。
医生会在患者的胸部贴上电极,然后通过心电图仪器来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情况。
在进行心脏听诊时,患者应该保持平静,以确保心电图的准确性。
四、心脏彩超。
心脏彩超是通过超声波来检查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情况。
医生会在患者的胸部进行超声波检查,以便了解心脏的情况。
在进行心脏彩超时,患者应该保持平静,以确保超声波的准确性。
以上就是关于心脏体格检查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多关注自己的心脏健康,定期进行心脏体格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治疗,以确保自己的健康。
心脏体格检查评分标准
心脏体格检查是评估心脏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通过观察患者的体征和症状,医生可以初步判断心脏功能是否正常。
以下是心脏体格检查的评分标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一般情况。
1. 体型,正常身材得分1分,肥胖得分0分,消瘦得分0分。
2. 神志,清醒得分1分,嗜睡得分0分,昏迷得分0分。
二、皮肤。
1. 肤色,红润得分1分,苍白得分0分,发绀得分0分。
2. 湿度,正常得分1分,干燥得分0分,出汗得分0分。
三、头颈部。
1. 颈静脉,无搏动得分1分,搏动得分0分。
2. 颈动脉搏动,对称得分1分,不对称得分0分。
四、胸部。
1. 心前区搏动,无得分1分,有得分0分。
2. 心尖搏动,无得分1分,有得分0分。
五、心脏听诊。
1. 心率,正常得分1分,过快得分0分,过慢得分0分。
2. 心音,正常得分1分,异常得分0分。
六、肺部。
1. 呼吸音,正常得分1分,异常得分0分。
2. 咳嗽,无得分1分,有得分0分。
七、腹部。
1. 肝脾,无肿大得分1分,有肿大得分0分。
2. 腹部压痛,无得分1分,有得分0分。
八、下肢水肿。
1. 踝部水肿,无得分1分,有得分0分。
以上就是心脏体格检查的评分标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对心脏健康状况有更清晰的认识。
在进行评分时,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以便更准确地判断心脏功能是否正常。
希望医护人员能够严格按照标准进行评分,为患者的健康提供更准确的参考。
心脏体格检查心脏是我们身体的“发动机”,对吧?每当我们感到兴奋、紧张或者疲惫的时候,心脏总会悄悄地告诉我们它的状态。
今天咱们聊聊心脏体格检查,轻松点儿,带点儿情感。
首先,心脏体格检查可不是啥高深的学问。
简单来说,它就是通过一些方法来了解你心脏的健康状况。
你可能会想,检查心脏有什么用呢?其实,心脏健康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
想想你最喜欢的运动,心脏就像是那个跑得飞快的赛车,速度快了,才能尽情享受。
一、检查的基本流程1.1 了解病史。
医师会问你一些问题,像是家族有没有心脏病史、你自己有没有过心脏病的症状。
这些问题虽然简单,但却能帮助医生快速判断你心脏的情况。
有时候,咱们不太在意的小问题,可能恰恰就是重要的线索。
就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个细节都不能忽视。
1.2 体格检查。
接下来,医生会用听诊器听你的心跳声。
听起来简单,但这可是个技术活儿!医生能通过心跳的节奏、音调来判断心脏的健康状况。
有时候,你的心跳可能有点快、或者有点不规则,这时候医生就会进一步检查,看看是不是心律失常。
二、辅助检查的重要性2.1 心电图。
这玩意儿可真是个宝贝!心电图可以记录心脏的电活动。
你躺在检查床上,医生贴上几个小电极,几分钟就能得到一张“心电图”的“自拍”。
这张图上有很多波形,看似简单,但能告诉医生你的心脏有没有问题。
就像做一道数学题,有时候一看就知道对错,心电图也是这样。
2.2 超声心动图。
这个名字听上去有点复杂,但实际上就像是在看一部电影。
医生会用超声波检查你的心脏,能看到心脏的结构、功能,还有血流的情况。
通过这些,医生就能判断你心脏的“颜值”了。
是否健康,是否有杂音,心脏壁是否正常,心脏功能是否强大。
2.3 运动负荷试验。
这是一个比较“刺激”的检查。
医生会让你在跑步机上走或跑,同时监测你的心电图和心率。
这可不是单纯的锻炼,目的是评估你心脏在运动时的表现。
就像平常的“马拉松”,心脏要有耐力,才能应对各种挑战。
三、注意事项和常见误区3.1 检查前准备。
心脏体格检查的注意事项一、引言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对其进行体格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心血管状况,进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然而,在进行心脏体格检查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二、检查前的准备在进行心脏体格检查前,医生需要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了解其病史和相关症状。
此外,医生还需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包括年龄、性别、体重等信息。
这些准备工作可以为后续的检查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三、检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 体位:患者应保持舒适的体位,一般为仰卧位。
这样可以使心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方便医生进行检查。
2. 呼吸:患者在检查过程中需保持自然呼吸,避免深呼吸或过度呼吸,以免影响心脏的正常工作。
3. 安静环境:检查时应保持安静的环境,避免外界干扰,以确保医生能够准确听到心脏的听诊音。
4. 仪器选择:医生在进行心脏体格检查时应选择合适的听诊器和测血压仪,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5. 顺序:在进行心脏体格检查时,医生应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如观察、触诊、听诊和测量血压等。
这样可以使检查过程更加有序,避免遗漏重要信息。
6. 注意细节:医生在进行心脏体格检查时需注意细节,如观察患者的面色是否苍白、皮肤是否潮红等。
这些细节可以为医生判断患者的心血管状况提供更多线索。
四、检查结果的记录和解读在完成心脏体格检查后,医生需要将检查结果进行记录,并进行合理的解读。
记录应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主诉、体格检查结果等内容。
解读时,医生应结合患者的病史和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便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五、总结心脏体格检查是了解患者心血管状况的重要手段,但在进行检查时需注意以上提及的注意事项。
只有在充分准备和细致操作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准确可靠的检查结果,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第五节心脏检查心脏的视、触、叩、听为临床医师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每个医生必须熟练掌握。
运用视、触、叩、听等检查方法初步判定有无心脏疾病,判断心脏病的病因、性质、部位及程度,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检查的注意事项是:①一般采取仰卧位或坐位;②体查时特别是听诊时要求环境安静;查体光线最好是来源于左侧;室温不低于20℃;③受检者应充分坦露胸部,绝不可隔着衣服听诊;④者应全神贯注,按规范的检查手法,一丝不苟地仔细检查;⑤认真作好记录,以便全面分析。
一、视诊心脏视诊要点:检查者站在病人右侧,两眼与病人胸廓同高,以便观察心前区异常搏动和隆起;视诊心尖搏动时;视线应与心尖区呈切线位置。
(一)心前区隆起与凹陷正常人心前区与右侧相应部位对称,无异常隆起及凹陷。
异常情况:①先天性心脏病或儿童时期即患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有心脏增大,尤其是右室增大时,使正在发育中的左侧前胸壁受压而向外隆起;②大量心包积液时,心前区胸壁受挤压而向外膨隆,外观显得饱满;③鸡胸和漏斗胸,心前区呈隆起或凹陷,提示可能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等。
(二)、心尖搏动心尖主要由左室构成。
心脏收缩时,心尖冲击心前区胸壁对应部位,使局部肋间组织向外搏动,称为心尖搏动(apical impulse)。
1正常心尖搏动位置在胸骨左缘第5肋间锁骨中线内0.5~1.O cm处,范围以直径计算为2.0~2.5cm。
一般明显可见。
肥胖者或女性乳房垂悬时不易看见。
2 心尖搏动的改变主要是心尖搏动位置、强弱及范围的改变。
(1)心尖搏动位置的改变:生理条件下,心尖搏动的位置可因体位改变和体型不同有所变化。
仰卧时,心尖搏动略上移;左侧卧位,心尖搏动可左移2—3cm;右侧卧位可向右移l.0~2.5cm;小儿、矮胖体型、妊娠时,心脏横位,心尖搏动向上外移,可达第4肋间;瘦长型,心脏呈垂直位,心尖搏动向下移,可达第6肋间。
病理条件下,心尖搏动位置可由以下原因发生改变:1)心脏疾病:左室增大: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
右室增大:心尖搏动向左移位,甚至可稍向上,但不向下移位。
左右室皆增大: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并可伴有心界向两侧扩大。
右位心:心尖搏动在胸骨右缘第5肋间,即正常心尖搏动的镜相位置。
2)胸部疾病:①一侧胸腔积液或积气,可将纵隔推向健侧,心尖搏动随之稍向健侧移位;一侧肺不张或胸膜粘连,纵隔向患侧移位,心尖搏动亦随之稍向患侧移动。
侧卧位时,心尖搏动如无移位,提示心包纵隔胸膜粘连。
②胸廓或脊柱畸形时,心脏位置发生改变,心尖搏动亦相应移位。
3)腹部疾病:大量腹水、腹腔巨大肿瘤等,使腹内压增高,膈位置升高,心脏横位,从而使心尖搏动位置上移。
(2)心尖搏动强度及范围的变化:1)生理条件下的变化:胸壁增厚(肥胖、乳房大)或肋间变窄时,心尖搏动减弱,搏动范围也减小;胸壁薄(消瘦、儿童)或肋间增宽时,心尖搏动强,范围也较大。
此外,在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时,由于心搏有力和心率加快,心尖搏动也可增强。
2)病理条件下的变化:心尖搏动增强:见于左室肥大、甲状腺功能亢进、发热、贫血时,心尖搏动增强,范围大于直径2cm,尤其是左室肥大,心尖搏动明显增强。
心尖搏动减弱:心肌病变(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等),心尖搏动减翠;心包积液、左侧胸腔大量积液或积气、肺气肿时,心尖搏动减弱或消失。
负性心尖搏动:心脏收缩时,心尖搏动内陷者,称为负性心尖搏动(dimpulse),见于粘连性心包炎;由于心包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所致。
此现象又称Broadbent征。
右室明显肥大时,由于心脏顺钟向转位,左室向后移位,亦可出现负性心尖搏动。
(三)、心前区异常搏动1.胸骨左缘第2肋间搏动:见于肺动脉高压,有时也可见于正常青年。
2.胸骨左缘第3~4肋间搏动:见于右室肥大。
3.剑突下搏动: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右室肥大,亦可见于腹主动脉瘤。
两者鉴别方法是:嘱病人深吸气,如搏动增强则为右室搏动,搏动减弱则为腹主动脉瘤;或用手指平放于剑突下,指端指向剑突,从剑突下向上后方加压,搏动冲击指尖且吸气时增强,则为右室搏动;如搏动冲击手掌面且吸气时减弱,则为腹主动脉瘤。
消瘦或腹壁薄而凹陷者,剑突下搏动可能是正常腹主动脉搏动传导所致,鉴别方法同上。
4.胸骨右缘第2肋间及其邻近部位或胸骨上窝搏动.见于升主动脉瘤或主动脉弓瘤。
二、触诊心脏触诊要点:心脏触诊应与视诊密切联系,互相印证。
检查者常用右手,以全手掌、手掌尺侧(小鱼际)或示指、中指和环指并以指腹触诊。
检查震颤常用于掌尺侧,检查心尖搏动常用2~4指指腹。
(一)、心尖搏动及心前区搏动触诊除可进一步确定心尖搏动的位置外,尚可判断心尖或心前区的抬举性搏动。
心尖区抬举性搏动是指心尖区徐缓、有力的搏动,可使手指尖端抬起且持续至第二心音开始,与此同时心尖搏动范围也增大,为左室肥厚的体征。
而胸骨左下缘收缩期抬举性搏动是右心室肥厚的可靠指征。
对视诊所发现的心前区其他异常搏动也可运用触诊进一步确定或鉴别。
另外;心尖搏动的触诊对于复杂的心律失常患者结合听诊以确定第一、第二心音或收缩期、舒张期也有重要价值。
(二)、震颤震颤(thrill)为触诊时手掌感到的一种细小震动感,与在猫喉部摸到的呼吸震颤类似,又称猫喘。
震颤的发生机制与杂音相同,系血液经狭窄的口径或循异常的方向流动形成涡流造成瓣膜、血管壁或心腔壁震动传至胸壁所致。
发现震颤后应首先确定部位及来源(瓣膜、大血管或间隔缺损),其次确定其处于心动周期中的时相(收缩期、舒张期或连续性),最后分析其临床意义。
一般情况下,震颤见于某些先天性心血管病及狭窄性瓣膜病变,而瓣膜关闭不全时,则较少有震颤,仅在房室瓣重度关闭不全时可触及震颤。
除右心(三尖瓣及肺动脉瓣)所产生的震颤外,震颤在深呼气后较易触及。
临床上凡触及震颤均可认为心脏有器质性病变。
触诊有震颤者,多数也可听到响亮的杂音。
但是,通常触诊对低频振动较敏感,而听诊对高频振动较敏感,对于某些低音调的舒张期杂音(如二尖瓣狭窄),该杂音不响亮或几乎听不到,听诊不够敏感,但触诊时仍可觉察到震颤,需引起注意。
兹将不同部位与时相震颤的常见相关病变列于附表附表心前区震颤的临床意义胸骨右缘第二肋间胸骨左缘第二肋间胸骨左缘3-4肋间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心尖区心尖区常见病变主动脉办狭窄肺动脉办狭窄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二尖办狭窄重度二尖办关闭不全(三)、心包摩擦感多在心前区或胸骨左缘第3、4肋间触及,多呈收缩期和舒张期双相的粗糙摩擦感,以收缩期、前倾体位或呼气末(使心脏靠近胸壁)更为明显。
心包摩擦感是由于急性心包炎时心包膜纤维素渗出致表面粗糙,心脏收缩时脏层与壁层心包摩擦产生的振动传至胸壁所致。
随渗液的增多,使心包脏层与壁层分离,摩擦感则消失。
三、叩诊心脏叩诊是用以确定心界,判定心脏大小、形状的一种方法。
心脏不含气,叩诊呈绝对浊音(实音)。
心左右缘被肺遮盖的部分叩诊呈相对浊音;不被肺遮盖的部分,叩诊仍呈绝对浊音(图3—5—20)。
叩心界是指叩诊心相对浊音界,一般不要求叩诊心绝对浊音界,因为相对浊音界反映心脏的实际大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心脏叩诊耍领:1)遵循一定顺序:心脏叩诊的顺序是先叩左界,后叩右界,由下而上,由外向内。
左界叩诊的具体方法是从心尖搏动最强点外2~3cm处开始(一般为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稍外),由外向内叩至由清音变为浊音时用笔作标记,如此向上逐一肋间叩诊,直至第2肋间。
右界叩诊时先叩出肝上界,于其上一肋间(通常为第4肋间)由外向内叩出浊音界,逐一肋间向上,至第2肋间分别作标记。
用硬尺测量前正中线至各标记点间的垂直距离,再测量左锁骨中线至前正中线的距离。
2)采取适当手法:心界叩诊的方法与患者的体位有关。
病人坐位时,检查者左手叩诊板指与心缘平行,与肋间垂直);病人仰卧时,检查者立于病人右侧,则左手叩诊板指与心缘垂直(即与肋间平行)。
3)叩诊力度适中根据病人胖瘦采取适当力度叩诊,用力要均匀,过强与过轻叩诊均不能正确叩出心界大小。
(一)、正常心浊音界正常心左界自第2肋间起向外逐渐形成一外凸弧形,直至第5肋间;右界各肋间几乎与胸骨右缘一致,仅第4肋间稍超过胸骨右缘。
以胸骨中线至心浊音界线的垂直距离(cm)表示正常成人心相对浊音界,并标出胸骨中线与左锁骨中线的间距。
正常成人心脏相对浊音界(左锁骨中线距胸骨中线为8-10cm(二)、叩诊顺序通常的顺序是先叩左界,后叩右界。
左侧在心尖搏动外2-3cm 处开始,由外向内,逐个肋间向上,直至第2肋间。
右界叩诊先叩出肝上界,然后于其上一肋间;由外向内,逐一肋间向上叩诊,直至第2肋间。
对各肋间叩得的浊音界逐一作出标记,并测量其与胸骨中线间的垂直距离。
(三)、心浊音界各部的组成心脏左界第2肋间处相当于肺动脉段,第3肋间为左心耳,第4、5肋间为左心室,(四)、心浊音界改变及其临床意义1、心脏本身因素心浊音界大小、形态和位置可由于心脏本身病变(1)左心室增大:心浊音界向左下增大,心腰加深,心界似靴形。
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高血压性心脏病等。
(2)右心室增大:轻度增大时仅使绝对浊音界增大,而相对浊音界无明显改变。
显著增大时,叩诊心界向左右两侧增大,由于同时有心脏顺钟向转位,因此向左增大较显著,但虽向左却不向下增大;常见于肺心病或单纯二尖办狭窄等。
(3)左、右心室增大,心浊普界向两侧增大,且左界向左下增大,称普大型。
常见于扩张型心肌病、克山病等。
(4)左心房及肺动脉扩大:胸骨左缘第2、3肋间心浊音界向外扩大,心腰饱满或膨出,心浊音界如梨形,因常见于二尖瓣狭窄,故又称二尖瓣型心。
(5)主动脉扩张及升主动脉瘤:第1肋间浊音区增宽。
(6)心包积液:心界向两侧扩大,坐位时心浊音界呈三角形(烧杯形),仰卧位时心底部浊音区增宽,这种心浊音界随体位改变而变化是心包积液的特征。
2、心外因素(1)大量胸腔积液、积气时,心界在患侧叩不出,健侧心浊音界向外移。
(2)肺实变、肺肿瘤或纵膈淋巴结肿大时,如与心浊音界重叠,则心界叩不出(3)肺气肿时,心浊音界变小,甚至叩不出。
(4)大量腹腔积液或腹腔巨大肿瘤,使膈升高,心脏横位,叩诊时心界扩大。
四、听诊听诊是检查心脏的重要方法,也是较难掌握的方法。
心脏听诊常可获得极重要的资料,作为诊断的有力根据,。
例如,在心尖部听到典型的舒张期隆隆样杂音,二尖瓣狭窄的诊断即可确立。
因此,医学生应用心体验,反复实践,逐步掌埠这项临床基本功。
听诊心脏时,环境应安静,医生的思想要高度集中,按照规范的方法,仔细而认真地听诊。
病人多采取仰卧位,医生站在病床的右侧。
如在门诊,可采取坐位。
为了更好地听清和辨别心音或杂音,有时需让病人改变体位,作深吸气或深呼气,或作适当运动(在病情允许时)。
(一)、心脏瓣膜听诊区心脏瓣膜昕诊区是指心脏各瓣膜开闭时产生的声音传导至体表,听诊最清楚的部位。
瓣膜听诊区是根据各瓣膜产生的声音沿血流方向传导到胸壁的不同部位来确定,因而与各瓣膜的解剖位置并不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