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第二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61.50 KB
- 文档页数:5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教案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并能够分析城市内部不同空间的功能和联系。
教学重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城市内部不同空间的功能和联系。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粉笔。
2. 实物或图片,展示不同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利用实物或图片展示不同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引起学生的兴趣。
Step 2:讲解(20分钟)1. 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概念和特点,如高密度的城市中心、低密度的居住区、交通枢纽等。
2. 解释城市内部不同空间的功能和联系,如商业中心和居住区的联系、交通枢纽与不同区域的连接等。
Step 3:讨论(15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自己所在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特点,以及不同空间之间的功能和联系。
2. 展示讨论结果: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表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对其做出补充和提问。
Step 4:总结(10分钟)总结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以及不同空间的功能和联系,激发学生对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思考。
Step 5:拓展练习(1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观察自己周围的城市空间结构,并写一篇短文描述所观察到的特点和发现。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以书面形式提交观察结果的作业,并鼓励学生提出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改进和优化的想法。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能够分析不同空间的功能和联系。
但是,由于时间有限,学生对于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思考可能较为浅显。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深对城市规划和设计的讲解,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创新意识。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_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必修2中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中的第一节。
本章包括: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城市化三节内容.城市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象征,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心和服务中心。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两部分内容,其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是重点。
本节在本章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习和理解下面的内容。
城市是人类聚落的最高形式,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舞台,既与前一章紧密联系,又对后面的学习起着启下的作用。
二、课标解读:课标: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本条“标准”有三个要求:(1)学生要学会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的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及其功能分区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
所谓会“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分布图上,指出城市及其功能分区分布的情况,并归纳出城市分布的特点。
(2)会解释这种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
(3)会使用实例进行分析说明。
三、学情分析: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多种各有特色的具体城市。
此外,从课程以外的媒体中,学生也能经常接触具体城市的知识。
我们的学生居住在城市中,具有对城市的体验性知识。
因此,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积累相当多的有关城市的感性知识,只不过这些知识是以具体城市的形象孤立存在的。
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是在学生已有的大量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建立对城市的理性思考,并通过认识城市的特征来理解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功能区以及它们的特点(2)掌握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变化与变化因素2.过程与方法: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能够运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城市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城市地域形状的构成与天文环境的关系。
2.熟习城市地域功用分区的类型,结合实例剖析各功用区的构成、开展进程以及它们的区位特征。
3.剖析历史要素、经济要素、社会要素和行政要素等在城市地域功用分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从而愈加深上天看法城市地域功用分区的普通规律。
【教学重点】城市的地域形状;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要素在城市地域功用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城市地域形状的构成与天文环境的关系。
经济要素在城市地域功用分区中的作用。
【教具预备】多媒体教室、教学挂图、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拟剖析法、图示法、讲述法、列表对比法【课时布置】2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
目前,世界上有近50%的人口寓居、生活在城市里。
从城市集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外部形状,而且在每个城市外部不同部位都有不同的作用,以及各具特征的外部空间结构。
这就是我们明天要学习的2.1城市外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状1.概念:在大比例尺地图上,我们看到的每个城市特定的外部轮廓外形。
2.城市形状的构成与它所处的天文环境的关系:城市用地较为规整,构成集中开展的城市形状——平原地域;分分开展的城市形状——山区或丘陵地域〔由于城市用地比拟破碎〕(图2.1)。
3.类型划分:国的华盛顿昌等。
成都城市形状图兰州城市形状图重庆城市形状图二、城市土地应用和功用分区1.城市土地应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功用分区〔1〕构成:不同的城市土地应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应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反的,这就会招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而不同类型的土地应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构成了不同的功用区构成功用区。
(图2.2)〔2〕功用分区的特点①功用区之间无明白的界限②某一种功用区以某种土地应用方式为主,能够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一课时课标要求: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教学目标:1.理解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熟悉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类型,结合实例分析各功能区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它们的区位特征3.分析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行政因素等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
目前,世界上有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里。
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外部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不同部位都有不同的作用,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一、城市形态1.概念:在大比例尺地图上,我们看到的每个城市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
2.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关系:城市用地较为规整,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平原地区;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山区或丘陵地区(因为城市用地比较破碎)。
3.类型划分:同的功能区。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功能分区(1)形成: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而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形成功能区。
(2)功能分区的特点①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如,住宅区里常常也有商店、工厂等,只是商店和工厂用地面积所占的比率较低而已。
3.几种常见的功能区A商业区I商业区的形成:商业活动要求接近消费者,只有便捷的交通才可能带来大量的消费人口,因此商业活动大都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
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熟悉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类型,结合实例分析各功能区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它们的区位特征。
2.分析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行政因素等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教学挂图、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列表对比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
目前,世界上有近一半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里。
每个城市内部不同部位都有不同的作用,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一)、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二)、功能分区1.形成: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而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
(图2.1)2.功能分区的特点①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如,住宅区里常常也有商店、工厂等,只是商店和工厂用地面积所占的比率较低而已。
(三).几种常见的功能区A住宅区城市的住宅区,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和居住的场所,是城市最基本的一项职能。
在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住宅功能用地,约占城市用地的40%到60%。
分化: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结合图2.2B商业区I商业区的形成:商业活动要求接近消费者,只有便捷的交通才可能带来大量的消费人口,因此商业活动大都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
商业活动在某地发展起来后会带来众多的消费者,这又会吸引饮食、交通、邮电、银行等其他的服务,这些方便的服务设施又会吸引更多的人和服务,这就是集聚效应。
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课标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学习目标】①说出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
②简要分析说明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影响形成主要因素。
③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待城市的发展及其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
【教学重点】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教学难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第一课时【基础导学】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方式有哪些?何为集聚效应?2.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与特点3.住宅区有何特点?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在布局上有何不同4.商业区分布特点、位置?5.工业区布局有什么要求?【问题探究】CBD的主要特征?第二课时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什么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有哪三种?2.写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主要因素是什么?3.结合图2.7完成读图思考题。
4.举例说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和变化5.结合第24页活动内容,总结出城市各功能区应如何合理布局?并完成活动题。
【反馈练习一】1.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内在原因是 ( )A.城市规划的需要B.功能活动之间的空间竞争和集聚C.交通条件的发展D.人口的消费需要2.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主要原因是 ( )A.降低生产成本,保护城市生态环境B.方便工人的上、下班C.寻找交通方便的地区D.加强城市经济实力,拓宽城市地域范围3.城市中地价最高的土地利用方式是 ( )A.工业用地B.住宅用地C.行政用地D.商业用地4.下列关于城市功能分区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城市中的各种功能区都需要占有或利用一定的城市土地,因而具有一定的地域范围B.功能区以某种功能为主,也会兼有其他功能C.城市中各功能区之间均有明确的界线D.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之间均是城市常见的功能区5.城市各种功能区中,最基本的职能区是 ( )A.商业区B.行政区C.工业区D.住宅区读城市楼层高度与距市中心距离的关系示意图,回答6~8题。
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共2课时)
兰炼二中史丽丽
教材分析
本教材首先是以北京城市功能分区及原因引入,进而对城市的各个功能区(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等)特点加以简单分析,对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重点是从经济、历史、社会等因素加以分析。
课标解读
本节内容课标要求是:试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本课标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和“解释”,属于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够达到分析城市的外部和内部空间结构,并能够对其形成原因加以解释的水平。
本课标行为条件是“运用实例”,即达成该标准的条件是能够结合具体的城市实例分析其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
讲述、讨论、举例说明、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教学目标
1.认识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类型,能够结合地图分析、理解城市功能区的形成过程及特征
2.认识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3.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4.理解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
重点、难点
1.城市的地域形态
2.城市的地域结构特点
3.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第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