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2.1.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word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67.50 KB
- 文档页数:3
§2.1城市空间结构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学会分析城市形成的区位条件2、掌握城市的空间结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3、能够判断城市功能区并且解释理由4、掌握中心地理论的内容二、核心问题:1、城市区位分析2、城市功能区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1)掌握功能区的特点,依据功能区的特点,学会判断功能区2)依据影响功能区布局的因素,判断功能区并解释其成因3)分析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4)根据功能区的分布,判断城市形态及其影响因素3、中心地理论三、重难点分析(一)重点:1、城市区位分析2、中心地理论(二)难点:城市空间结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四、课时安排:4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生活在集宁这个较大城市,那么什么是城市呢?城市有什么特点呢?(二)讲授新课一、城市的含义及其特点:1、含义: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产业,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城市的特点: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密集性);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率比较高(高效性);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动态性)(与乡村相比)(承转)提问:我国的大城市大分布在什么地区?为什么?城市的分布(布局、选址)受那些因素的影响?二、城市区位分析1、区位:是指某一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空间关系(影响事物布局在这里的影响因素)思考1:地理事物有哪些,可以分为几大类?(承转)区位因素就是影响某一事物布局(分布)在这里的因素2、城市区位分析1)自然地理区位:①地理位置:②气候----人的分布---城市(中低纬度地区,沿海200km范围内居住60%以上的人口)③地形—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便于农耕,有利于发展交通,便于联系;节省建筑投资,最适宜人居住高原:低纬地区,城市建在高原面上,例如巴西高原—凉爽中高纬地区,城市建在河谷地区,例如太原建在汾河谷地,青藏高原的城市—河谷地区④河流:提供水;防御功能;水运;河谷地区,土壤肥沃,适合农耕两河交汇处---重庆(嘉陵江)、宜宾(岷江)、攀枝花(雅龚江)、武汉(汉水)通航段的起点和终点(长江宜宾---上海),注意:河流的起点,一般无城市过河点:伦敦;赣州河流入海口:上海河流的曲流处,河心岛,建城市,河流起到防御功能2)人文区位①资源---开采资源,吸引人迁移,建立城市,目前存在转型的问题②交通---交通枢纽、交通干线两侧。
优质资料---欢迎下载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教材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的第二章第一节,通过城市内部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分析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形成与变化的原因。
对整章内容来说,起着开篇引导的作用,同时又为之后工业区位的选择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所以,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城市功能区的类型以及对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图与合作探究,理解并掌握不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分析方法,学会通过图表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时代感。
根据教材内容,本节课的重点为: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特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本节课的难点为:分析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因素。
一、教学方法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将采用如下方法进行教学:提问导学法: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讲解法:对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专业性的讲解,便于学生理解的更明确。
活动探究法:结合教材上的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得到发挥。
一、学习方法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年龄特点,学生一方面通过图导图像法,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读图和析图的能力;另一方面,运用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读、思、议,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二、说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用百度地图展示本地城市外部形态的图片,归结它的城市外部形态的类型。
然后将本地城市的地图放大,一起探讨本地城市内部空间形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我将以所在城市为例,分析其土地利用方式。
提问财富广场、城东工业园、帝景观澜、分宜广场的大楼、东湖、县城外围分别为哪种土地利用类型,学生将一一解答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农业用地。
人教版地理必修2教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新课标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内容分析】
本节作为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的开篇之节,教材分为两部分内容: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城市内部的结构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通过研究城市内部结构也可以了解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因而本节内容是学习城市化的基础。
而要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必须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这些基础知识。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从分析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功能区入手,并分析各功能区(主要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的特点,再对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以动态的观点来看待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整节内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教学设想】
1、图以载文的学习思想和方法,为学生提供较为充分的学习背景和案例,尝试分析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2、充分利用地图,结合身边的城市,把教材中抽象的功能区特点,难理解的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因素明朗化。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城市外部形态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地域结构之间的关系。
3.掌握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因素。
认识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一般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和研究,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城市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
教学重点:1.城市的地域形态;2.城市地域结构特点;3.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教学挂图、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列表对比法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
目前,世界上有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里。
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外部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不同部位都有不同的作用,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1.概念:在大比例尺地图上,我们看到的每个城市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
2.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关系:城市用地较为规整,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平原地区;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山区或丘陵地区(因为城市用地比较破碎)。
3.类型划分:观察:成都、兰州、重庆的行政图,地形图(1)三座城市的城市形态有什么区别?(2)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3)这三种城市形态各有什么利弊?(学生讨论)过渡:城市不仅有一定的形态,其内部还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功能分区(1)形成: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整体思路:本节课标要求是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课标的定位点在于“运用实例”,而不是关于空间结构的各种理论,因此重点在于对具体城市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进而理解形成原因,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人地关系的学习主线。
培养学生读图、绘图能力。
学生对昌乐县城有初步的了解,也参观过重要的工业企业,对昌乐整体环境有自己的印象和判断,所以以昌乐城区规划图为主要探究主线,利于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利于达到本节课的培养目标。
课前预习自主完成,课内探究合作共赢。
课前预习:①下发课前预习案,引导学生研读课本,梳理基础知识②预习完成后自主思考探究案上的问题,明确本节核心内容,以备课上重点探究。
③学生完成课前预习后,将预习案和探究案上交,教师批阅,了解学生在预习和自主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关注学生的生成问题,为课堂设计做好准备【预习案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划课本,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明确主要功能区的位置、特点,理解影响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的因素并能举例。
2.重视课本图形,独立自主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准备课上探究。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是对城市功能分区的生动写照,城市功能分区是按功能要求将城市中各种物质要素,如工厂、仓库、住宅等进行分区布置,组成一个互相联系、布局合理的有机整体,为城市的各项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1.请你根据熟悉的某一商业区(或商业街)为例,说明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集聚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印证你所生活城市主要功能区(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的形态和位置特征。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河流湖泊 主要公路 商业区 工业区 住宅区图例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除了经济因素外,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还有哪些?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本章规划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问结构本节教材分三部分:城市形态、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其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是重点,而要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必须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基本知识。
考虑到本章讨论的是城市与城市化的问题,因此,作为基础知识,也为了温故知新,本节教材把与自然地理关系较为密切的“城市形态”放在本节的第一部分。
三部分内容相互联系,使学生对城市的有关理论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对照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发现,本节教材并未对“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作专门的讨论,因此,课堂教学中。
应补充这部分内容。
考虑到课时关系,在补充这一内容时,不必进行过详细的分析,可在讨论完“城市形态”或“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后,举一两个具体实例引导学生适当讨论即可。
从教学内容上来说,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学习了不少关于城市的知识,日常接触的媒体中或日常生活或旅游等活动过程中,学生也积累了一定的城市感性认识。
高中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大量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而理解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城市按照人口规模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城市等级越高,提供的服务种类越多,服务范围也越大。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城市的等级不是一成不变的。
教材通过案例来说明城市等级的提高和服务范围扩大需要的基本条件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或丰富的资源条件支撑。
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因素仅仅是条件,而不是决定因素,并不是每个城市都能逐渐提升其等级的。
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不同等级的城市之间会自然形成一定的等级体系。
中心地理论是关于城市服务范围的理想模式,现实中的城市等级体系虽然不会呈现理想的结构,但仍具有理论上得出的空间分布规律。
该理论在指导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运用这一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高中地理 2.1.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
变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三种模式;
2、明确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及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
3 、理解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并归纳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其他因素。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主要涉及的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是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延续。
本课时的重难点具体如下所述:
1、重点
(1)明确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及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
(2)理解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2、难点
理解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一)课程导入(2′)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了解了城市主要的功能区包括了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不同的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就构成了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也就是形成了城市地域结构。
这节课,我们就接着来学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1-24,完成自主学习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15′)
1、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有哪三种?(1分)
设置意图:知识性问题,让学生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三种基本类型。
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此因素对于土地利用来说,就
是指________的高低,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_ 。
(7分)
设置意图:探究性问题,让学生明确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及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
从而体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力。
3、读图2.7,完成读图思考题。
(5分)
设置意图:探究性问题,提高学生的图文转化能力,让学生理解距市中心的距离对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付租能力的影响。
4、读图2.8,说说除了地租外,城市地域结构还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2分)
设置意图:知识性问题,通过读图归纳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其他因素。
(三)小组讨论(5′)
1、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市中心远近的变化规律;
2、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因素。
(四)展示交流(12′)
展示时应合理划分问题,避免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包揽所有题目,另外,尽量保证机会均等,每个小组一节课就回答一次问题为好,对于特别积极的小组予以表扬,但要向其提议把机会让给其他还没有回答问题的小组。
通过这个环节,小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了,还不能解决的,教师作为精讲内容进行讲解,并视情况适当延伸问题。
1、地租高低的影响因素
(1)交通的便捷程度;
(2)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2、在OA段,商业活动的付租能力最强,可能成为商业区;
在AB段,住宅活动的付租能力最强,可能成为住宅区;
在BC段,工业活动的付租能力最强,可能成为工业区。
3、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其他因素还有:工资水平、历史与文化、民族与宗教以及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等。
(五)拓展练习(5′)
1、关于城市的功能分区,叙述正确的是()
A 功能区是同类活动空间集聚的结果
B 文化区是各类城市所共有的功能区
C 每个功能区只有一个功能
D 功能区之间有明确的界线
2、造成欧美等许多特大城市中出现“唐人街”的主要原因是()
A 历史因素的影响
B 经济因素的影响
C 民族与宗教因素的影响
D 地理因素的影响
(六)课后作业
新坐标
四、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