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
- 格式:pdf
- 大小:17.62 KB
- 文档页数:2
高职《成本会计岗位操作》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沈俊伟【摘要】高职《成本会计岗位操作》课程开发方案基于工作过程,旨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而具体的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应落实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对于高职《成本会计岗位操作》课程开发方案的实施探讨,侧重于对该课程主题学习单元学习任务的执行过程的安排,以及相应的教学保障的思考。
【关键词】主题学习单元;学习任务;成本会计;岗位操作【作者单位】沈俊伟,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高职院校关于体现高等职业特色的“做中学”、“学中做”—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近几年来硕果累累、颇有成就。
课程开发阶段完成后,必须将开发方案实践于日常的教学中,使学生及时受益,并在日常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丰富经验,使课程开发方案日益适应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高职《成本会计岗位操作》课程学习单元简介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的《成本会计岗位操作》课程开发以成本会计岗位的工作过程确定其工作内容,并通过提炼,确定成本会计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成本会计岗位的若干学习单元。
以制造业企业为例,《成本会计岗位操作》课程的学习单元可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产品成本核算、成本报表编制、产品成本分析、产品成本计划编制。
在每个学习单元下,又可以细分为具体的主题学习单元。
如表1所示:表1《成本会计岗位操作》课程学习单元介绍学习单元主题学习单元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材料的领用与分配工资的计算与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基本生产车间产品的成本计算产品成本核算大量大批单步骤生产企业的成本计算小批单件生产企业的成本计算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企业的成本计算成本报表的编制商品产品成本表编制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编制产品成本分析全部商品产品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分析主要产品单位成本分析产品成本计划编制直接材料成本计划编制直接人工成本计划编制制造费用计划编制二、高职《成本会计岗位操作》课程开发方案的实施过程现以“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这一学习单元下的主题学习单元“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为例,说明高职《成本会计岗位操作》课程开发方案的实施过程。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会计专业《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课程开发的探索刘慧娟(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0)[摘要]高职院校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课程是将学生运用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相结合的一门课程。
课程开发应以岗位需求为线索,校企合作共同设计、开发本课程,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根据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课程内容、设计学习项目,探索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课程设计;项目导向[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第2012年第11期(总第410期)商业经济SHANGYE JINGJINo.11,2012Total No.410[文章编号]1009-6043(2012)11-0125-02[收稿日期]2012-10-25[基金项目]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课题:JY1123会计专业基于校企合作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课程改革研究。
《中小企业会计制度》是高职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为了使会计教学更好的满足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能够胜任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进一步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培养适应中小企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基于此我们对《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课程的整体开发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一、课程培养目标本院会计专业近年来不断转变教育理念,依据苏南地区社会经济的需要,以“根据职业定课程,根据岗位练技能”的人才培养思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通过社会调研结果分析和行业企业专家的建议,确定该课程的总体目标:通过项目任务的教学,使学生能正确掌握各项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完成会计核算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
要求学生熟悉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和内容,理解中小企业会计实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能够对中小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能够根据相关资料,编制中小企业的财务报告。
・39・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 J o u r n a l o f H a rb i n Vo c a t i o n a l & T e c h n i c a l C o l l e g e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会计专业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是在职业能力课程观的指导下,系统完整地规划、编制一个或一类专业课程的过程,目的是使课程适应文化、社会、人际关系需求的变化。
一、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的原则(一)岗位需要原则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根据岗位需求,对会计职业岗位群进行工作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会计岗位对相应的岗位知识、职业能力结构和职业素质的要求,确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课程开发,确定专业课程内容,形成“专岗(群)强能”的课程体系。
(二)产学结合原则产学结合包含三个层次:宏观层面是要促进科技、经济同教育的结合;中观层面是专业与产业部门之间在产业链条上的合作;微观层面是学校内部产学结合的运作模式。
对职业学校而言,主要是指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产学结合问题。
(三)动态化原则动态化原则要求课程在保持相对稳定性的同时,要适时变化,树立新的课程开发思想,摆脱不合时宜、落后的课程开发思想,删除过时的课程内容,及时在课程中渗入有价值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使课程设置能及时适当超前的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变化而变化。
二、基于综合职业能力本位的高职专业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一)宽专业基础宽专业基础是指会计专业课程开发不仅仅是针对某一职业、某一岗位群所必需的职业方面的知识和[收稿日期]2012-09-06[作者简介]张瞳光(1976-), 女 ,管理学硕士,鸡西大学讲师。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与评价体系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665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970—(2012)06—0039—02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研究张瞳光(鸡西大学, 黑龙江 鸡西 158100 )摘要:课程开发是专业深化发展,专业进一步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科学合理的进行课程体系开发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专业课程岗位适应性的根本。
本文主要对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职业能力;会计专业;课程开发技能,更要立足于学生未来的持续发展,立足于学生工作的职业提升,立足于学生思维能力、情商意识以及工作后转岗能力的培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岗位工作任务模块化岗位工作任务模块化是指课程开发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岗位工作任务进行模块化项目课程开发与整合,建立与会计岗位工作流程和任务相对应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岗位任务化课程模块,每一个会计课程模块就是一个或一系列会计岗位工作任务的基本单位,模块化课程涵盖了会计职业岗位所对应的知识和能力。
(三)能力人格本位在课程开发时不仅要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应用,既着眼于学生会计职业能力拓展的同时,又充分考虑学生道德素质、情商等人格方面的培养;既注重能力、技能训练课程和人格培养课程设置的独立性,又注重在能力、技能训练课程中渗透学生人格培养的统一性。
三、基于综合职业能力本位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的思路和实施(一)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分析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的开发首先必须弄清楚当前会计行业人才市场的供需状况和趋势、未来供需情况和趋势、会计职业职责,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学生就业去向、工作待遇和市场需求的情形等。
通过调查整理表明,从职业成长递进的角度,会计职业岗位依次为出纳员、会计员和会计主管。
据调查,会计工作是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量第一的职业小类。
会计职业需要从业者具备工作相关的技能、知识或工作经验,从业者通常须具备坚实的工作・40・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 J o u r n a l o f H a rb i n Vo c a t i o n a l&T e c h n i c a l C o l l e g e经验、经历过在职培训和(或)职业培训。
(二)会计职业分析职业分析是指是以会计职业岗位群职责、任务、工作流程分析为依据,对会计职业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与综合评价,确定从事会计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等从业者特征分析的过程。
会计职业分析一般先是根据对会计岗位工作市场调研所获得的整体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分析构成会计职业的各种工作岗位以及岗位间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按照企业对会计岗位的职业素质能力要求,分析这些工作岗位所涉及的工作任务,明确如何完成这些任务以及工作任务完成的匹配度,最终确定各岗位及岗位群所需要的岗位知识、岗位技能和工作情商。
如会计主管其典型工作任务有收入和利润的核算、财务报表的编制、公司资金运作管理、财务管理与分析、公司重大投资项目的监控及与银行、税务、工商等社会监管机构的关系联络等诸多方面。
会计职业分析中有一个关键环节和关键内容是会计专项能力的深化分析,即对会计工作某些专项能力进一步分解为该能力应达到的要求、培养专项能力应有的步骤、应掌握的相关知识、工作态度及有关的行为规范等,如资金收支处理能力包括假钞识别方法,点钞技能,书写技能,银行结算知识,收付凭证的审核方法,现金收支业务的处理,银行结算账户的开立、使用、变更和撤销,银行存款的收付,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现金、银行存款的清查和企业资金收支的全面记录、反映和监督、纠错,诚信办事、廉洁公正的职业道德的培养。
一般而言,会计职业包括出纳、会计、成本核算、报税、财务主管、审计等。
职业要求是熟悉企业会计核算、纳税申报、成本核算、年报审计等日常经济业务处理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能胜任出纳、会计、审计等工作岗位。
职业态度是工作中注重细节,完美地完成任务;有责任感、值得信赖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诚实,有道德感,能分析资讯,运用逻辑思维处理工作相关问题;能够接受批评并冷静、有效地处理巨大压力下的工作。
(三)会计专业职业岗位与课程教学分析转化高职会计专业职业岗位与课程教学分析转化是将会计行业、会计职业分析、岗位分析得出的种种职业需求、岗位素质与课程和教学相转化的过程,即以会计职业分析、岗位分析为基础,以就业和自我发展为根本,将职业工作所需求的知识、能力、技能转化为现实的专业课程内容。
因此,会计专业职业岗位与课程教学分析转化工作有两个核心:一是把会计行业或会计职业岗位分析提供的职业能力、素质、技能需求转化为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或课程结构,并进一步按照会计岗位工作流程把专业课程体系或课程结构具体深化为会计专业岗位任务化课程或模块化课程;二是对课程体系或模块化任务化课程的设置和内容以及课程教学方案进行可行性审议。
(四)确定会计专业培养规格(课程目标)培养规格是课程任务指标的综合表述,高职会计专业培养规格是培养面向中小企业、金融机构一线岗位,掌握出纳、会计、成本核算、报税、审计等岗位业务,熟悉企业会计核算、纳税申报、成本核算、年报审计等日常经济业务处理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能根据所产生的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财务预测、财务决策,有较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胜任出纳、会计、审计等工作岗位,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高素质技能型复合型人才。
(五)确定课程体系(课程模块)在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模块)方面,要充分体现“强基础、重应用、强素质、塑能力”的教育原则,课程体系的确定重点在于构建职业岗位知识的完备性,核心在于突出职业工作能力的适应性、工作技能的操作性和领悟性以及会计职业素质的养成,增强学生的岗位核算能力和管理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因此,高职会计课程体系(课程模块)应以育人为中心,从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考证、职业岗位等方面构建课程体系。
职业素质课程构建基础课程体系(包括职业素质基础和专业理论基础);职业能力、职业岗位和订单培养构建基础实践课程体系(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
职业能力模块旨在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和未来提升能力;职业岗位课程、职业证书课程构成基础实践课程体系。
职业素质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心态和良好素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岗位模块旨在提高上岗能力,增强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和意识,按企业需求、学生就业意愿培养人;职业证书模块课程增强学生的入职能力。
(六)确定课程内容根据确定的课程体系(课程模块)进一步确定和完善课程内容,职业能力本位的会计教育强调以培养技术人才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中心,因此开发人员应以工作任务法或技能点法为基础,根据职业能力标准确定课程内容。
在确定课程内容时依据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考证、职业岗位等方面构建的课程体系,结合会计人才需求和行业分析得出的会计人员或岗位的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进行整合归纳,按课程构造原理划分为岗位化任务教学单元或模块,一组专项能力或一个岗位任务组成一个课程单元或模块,将每一任务单元或模块的知识、技能、工作态度进行整合,再将各个单元或模块内容整合成各专业课程。
如财务成果核算岗位内容是以财务管理相关业务操作为主体,依据并列与流程相结合的结构展示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财务核算项目的过程中来学习和构建相关知识体系,发展职业能力。
而财务成果核算的学习项目以财务管理一线岗位所必备的价值观念、能力、方法、业务、操作等为线索来进行设计,财务成果核算岗位的工作有收入核算、费用核算、利润核算三大任务,而财务成果核算的具体学习项目可设定为销售商品收入核算、提供劳务收入核算、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核算;营业税金及附加核算、期间费用核算、所得税费用核算;利润核算、利润分配核算等学习项目,并进一步结合工作任务要求进行具体明确和完善。
(责任编辑:刘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