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8
构建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摘要: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高职大学生人数和实习教学资源的不对等矛盾越加明显,传统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模式受到严重冲击,而快速发展中的企业也对会计从业人员作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会计电算化操作能力,是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通过多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经验,本文提出了基于岗位需求的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的新思想和方式。
关键词:会计实践;岗位需求;教学改革;创新;会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应用型学科,各个大学对于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建设投入很大,使得会计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开展,既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操作能力,这也对高职院校培养有能力的复合人才以及企业岗位要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由于在传统的高职教育中,形象工程大于实际能容,不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无法结合企业做岗位培训,在各大企业招聘会上,会计毕业生在理论上和技能操作上,和企业的要求差之甚远。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创新理念,重视教学内容和职业岗位能力结合,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才是适应企业要求的人才培养方式。
一、对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1、实践教学课时不足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是以基础会计、中级会计和财务管理等为主开展的,各课程相互独立开展,固定课时,却忽视了每个课程的难度和实践要求等级不一致,不仅会造成某些课程课时多,也造成了某些课程学生还没有学会就结束了。
而且实践课时分配过少,甚至比不上教室上课课时的一半,对于会计这种理论和实践综合技能要求比较高的专业来说,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对理论和操作都一知半解,这对会计实践教学长期发展非常不利。
而现代企业对人才要求非常严格,除了要求员工适应能力强,一般很多刚入职也要通过企业的培训考核试用之后才签订合同,但很多高职院校由于资金和不重视专业发展等原因,并没有结合企业将课时移到企业参加培训,这就大大局限了会计实践教学的能力拓展,也限制了专业的发展。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探讨摘要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长期受本科教育模式的影响,严重偏离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定位,制约了会计职业教育的发展。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摆脱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适应企业对不同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是我们面临的现实课题。
关键词高职教育会计课程体系改革措施中图分类号:g712 1 国内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育的现状2006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
该文件的实施,意味着国家要求把高等职业教育办成真正意义的职业教育的决心,从而否定了以前众多高职院校“大跃进”式发展方向,忽视教学质量的做法。
会计作为一门应用学科,许多高职高专院校都开设了该专业。
但是,各院校在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却一直模糊不清,不仅造成了老师在教学上的困惑,而且还影响到学生的就业方向。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总的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理念落后,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变化。
我国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长期沿用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在课程设置上,几乎是本科课程设置的“精简版”。
由于缺乏高职教育应有的特点,造成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教学质量不高。
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有别于中等职业教育,因为具有职业教育的特征,高职教育又不同于本科教育。
随着市场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加,我们却把高职教育作为本科教育的一种补充,以满足高校扩招的需要,只会偏离高职教育的定位,从而造成了专业建设的盲目性。
而会计专业本身就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给高职会计专业一个合适的定位,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其次,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合理。
培养目标决定课程体系的设置。
目前,影响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课程体系设置照搬本科教育模式,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了高职教育的特点,使得教学缺乏针对性。
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会计专业目前实施的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环节组成的课程体系,仍然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没有摆脱知识系统性、学科性和完整性的制约,与企业工作岗位脱节。
高职会计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摘要:本文从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模式等方面入手,介绍高职院校结合专业特点、职业岗位需求,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基于会计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探索。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一名现代社会的会计人员,为了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除应具备全面系统的会计理论与实践基础以外,还必须具备相当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灵活、高效解决信息化技术应用问题的能力。
由于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普及,很多高职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如果要体现其特色就必须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以解决专业的实际问题。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存在以下的特点:(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由于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不同,相应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不同,因此,教学大纲的制定及实施过程也应该不同。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内容多集中在常规应用方面,各专业间教学内容区分度差, 计算机教学内容缺少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融合。
对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来说,计算机课程和会计课程都是主干课程,但二者教学内容互相联系不太紧密,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比较狭窄,解决不了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问题。
(2)教学内容增加与授课学时缩减相矛盾。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中,为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大量缩减理论授课的学时,增加上机学时。
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不断增加,而目前所使用的教材又没有与专业整合,因此在教学中又出现了问题:教师感觉授课学时太少,许多内容难以完整讲授;学生则觉得教学内容多,无法消化吸收。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就要选择跟专业知识结合紧密且实用性强、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
(3)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近几年来,大部分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较稳定的从事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队伍,教师也基本具备了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会计专业课教学改革探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职会计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专业之一,培养着大量会计人才。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高职会计专业课教学也需要不断更新和改革。
当前,我国高职会计专业课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落后、教学资源不足等。
为了提高高职会计专业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进行相关的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教育改革。
在高职会计专业课教学改革中,如何结合“课程思政”的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是当前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高职会计专业课教学改革的探讨,结合“课程思政”的视角,分析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改革的策略和方法,评估改革效果,展望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高职会计教育的改进和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2000字】1.2 研究意义高职会计专业作为培养财务人才的重要专业之一,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传统的高职会计专业课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如内容陈旧、理论脱离实践、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等。
通过“课程思政”的视角来探讨高职会计专业课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高职会计专业课教学改革需要紧密结合时代要求和社会需求,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
通过“课程思政”的理念,可以提升教学内容的现代性和前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高职会计专业课教学改革还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本研究旨在探讨“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会计专业课教学改革的路径和策略,为高职会计专业课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通过研究高职会计专业课教学改革的研究,可以为培养“四有”新时代青年提供有益的借鉴。
1.3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会计专业课教学改革的探讨,深入了解当前高职会计专业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讨如何结合“课程思政”的理念,促进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网络环境下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课程改革探索◆连宏莲【摘要】网络环境下。
传统会计演变为网络会计,这就要求离职高专会计专业要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以培旃出能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会计知识及管理理论与实务的复舍型人才。
对此,本文裳要双现行离职高专会计专韭课程设麓及其存在阏题出发,提出课程改革的凡点建议。
【关键词】网络环境离职高专念计专业课程改革随善计算机技术、嗣络技术的蓬勃发展,企业谯全球范围内炭现了信悫交浚秘傣意共享。
获聪使会谤环境发玺了重大交纯,会谤毪囊蕊统会诗演变为网络会计。
这就臻求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会计专般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还要能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对以就舭为导向,羞l畏于培葵岗位工作能力的高职高专会计教育来说,网络环境下对会计人员豹素凌癸求,呼唉高戳嵩专会诗教鬻苓断改革截糕,然两,臻蠢嵩瑟高专会计专业的教育理念、教育体系却不能适应这种需求的变化,特别是课程体系仍是熬于手工处理环境,学生们一旦走向工作岗位,多数会碰到网络蕻凌下的会计实务掏爨,隽j迦曩要攘滋长的一段对灏去适应。
弱媳我粕应该对其瑶掰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垂缀会计人员知识结穗,更新教育手段和方法,积极培养能掌搬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会计知识及管理璩论与实务的复合型人才。
一、囊黻褰专会诗专照渫程嚣系高职院校大都在愿霄大专院校蒸础上产生。
或慧由几所中专学校合并升格而成。
目前还处于溉身和整体创建特色时期.释个高职院梭要完成从编制教学计划、制定课程标准,编写(竣选用)教材、刹课程教学实施与考核谈虿等一系舞教学行势,嚣这些必然会譬致荟令离默羡校豹课程程教学雨容的不确定性。
虽然经谶教育部门、离职院校及教师的共同努力。
高职高专会计专舭的课程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撒据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豹培养垦橼l培养具有良好豹会计职欺道德,熟悉榴关法霉、法规,具备会诗岗位工佟掰需豹墓磷瓒论知误及较离专韭菝寒戆走,毕壁嚣畿够较铗建从事会计核算工作的高级技术型专门人才。
工学结合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摘要:职业院校会计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职业教育,应以培养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和管理能力等的会计专门人才为教学目标。
要达到职业教育的目标,除了优化会计专业理论课相关教学内容外,更重要的是必须按照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特征和会计执业岗位的要求来构建实践性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2一、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依据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把以课堂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实力[1]。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会计课程特点与传统的理论教学相比较,他是以“项目”为主体,通过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来进一步加强实践课程教学,通常具有项目式教学、重视实践教学的特点。
要充分认识了实践教学对育人的重要性,要按照职业院校高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加强理论与实践两大教学体系的有机联系,按照会计核算工作流程组织实践教学。
同时,对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整体优化,使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
2006年财政部重修了《企业会计准则》,这必然会推动会计教学改革,而会计教学改革的关键之一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因此,探索建立符合职业会计专业目标特色的、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会计专业所需知识和技能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已成为职业会计专业的当务之急和核心任务。
二、工学结合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还存在的问题1.会计实践教学仿真性较弱在财经类的高职院校中会计专业的学生规模一般较大,而实践经费投入与工科类专业相比还显不足,一般有会计手工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银行模拟实训室、证券投资实训室等。
高职会计专业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的探究摘要:本文针对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参与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提出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的思路,指出构建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推进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工作由原来的手工记账,发展到现在的会计电算化,由简单的会计核算发展到集管理、分析为一体的复杂的会计核算工作,会计内容、职能的变化对会计人才的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为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会计人才,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应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已是大势所趋。
一、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一)通过调研分析,确定会计专业人才的就业岗位构建工作导向的课程体系,就要打破会计专业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要深入社会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进行实地调研,分析确定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
我们对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中我们了解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刚毕业时,一般主要的就业岗位是收银员、出纳员和会计员,会计员是为小企业进行简单的经济业务核算;经过一段时间的经验积累,学生逐步步入专业会计岗位如材料会计、现金会计、成本会计、固定资产会计等;再经过几年的锻炼,有部分学生会做到主办会计、会计主管、财务经理等管理会计岗位。
调查收集到的会计岗位主要包括:出纳员、记账会计、成本会计、材料会计、外贸会计、往来会计、固定资产会计、财务成果会计、现金会计、银行会计、外贸会计、销售结算会计、核算会计、综合管理会计、税务员、结算员、物流统计、销售统计、总账会计、审核(或审计)、财务主管、财务经理、财务总监、总会计师。
针对上述的调查结果,为突出会计工作岗位能力及素质的培养,同时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终身学习意识的养成,我们会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同聘请的社会会计界专家共同进行了研讨,最终确定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为:收银员、出纳员、统计员、税务员、货币资金会计、材料会计、成本会计、固定资产会计、结算会计、综合管理会计、审核员、财务成果会计及财务主管岗位共13个会计岗位。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改革探究摘要: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与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存在着差距,理论脱离实践,本文通过与会计服务公司的对接研究,指出急需解决的问题,寻找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及内容的改革途径,为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的改革指引方向。
关键词:会计专业课程内容会计服务公司带薪实习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a)-0161-01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就业于中小企业,从事会计工作,中小企业涉及的行业多,但会计核算简单;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会计核算的行业单一,所讲授的企业经济业务复杂;供给方和需求方在知识与能力方面的不对称,造成了教学与实践的脱节。
为改变现状,可依托会计服务公司的经济业务改革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
1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及内容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1.1 解决中小企业行业多样化而理论教学行业单一化的问题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中小企业涉及的行业范围更加广泛,不但在制造业、商业、服务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一些高新技术产业中也占有很大比重,已达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
目前,高职会计教学中,以商业、制造业财务核算为主,其他行业的财务核算基本不涉及,即使涉及到,也是蜻蜓点水。
这就造成了学生就业的行业多样化,而学校教学的行业单一化,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将会计服务公司作为教学的实践基地,将其多行业的经济业务应用于教学,使学生接触到多行业的财务核算,练就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1.2 解决中小企业经济业务简单知识综合化而理论知识复杂学科化的问题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虽然数量多、涉及的行业范围广,财务核算较简单,即使是制造业,每月发生的经济业务种类和数量也不会很多,要求会计不但能够记账,还要懂财务管理、税收法律、经济相关法律,懂得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等等,并将这些知识能够综合运用,遇到什么问题,就能解决什么问题。
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理论教学行业单一化,理论知识复杂且学科化,会计的理论学习达到或超过会计师水平,甚至有的学校按注册会计师水平来教学,课程是按学科设置的,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及税法等,学生学的知识是零散的,分散的,这就使学生学的简单的知识不会综合应用,深、难的知识在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又用不到,造成了简单知识的不会用,难的知识所学非所用。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探讨摘要:在我国社会高度经济化的情况下,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亟需改革。
当前,经济领域高速发展的同时其经济环境、市场供需等方面也随之急变,其数据信息容量以及数据复杂程度也迅速提升,加之会计专业教育与经济市场需求的偏差增大,都要求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进行改革,以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满足市场需求。
将结合初步改革的现状和改革理念,思考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对策。
关键词: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信息化;实践能力;市场需求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40134010 绪言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会计学对经济领域极为重要,尤其是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范畴扩展化的背景下,几乎社会各个行业都需要会计学人才。
相比一般全日制大学,我国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更注重实践和应用,其教育定位是培养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使其毕业生能够达到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的会计工作需求。
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高职院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越来越大的分歧,其教学改革亟待优化,以实现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育目标定位。
1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初步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与社会相应企业或组织需求的较大落差引起教育领域学者的众多思考,结合当前教学现状以及以往教育学者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在目前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之初,由于对改革具体对策研究的缺乏,我国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改革力度和广度尚且不足,大致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教学目标模糊,未能落实高职教育目标定位。
教育者对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和优势缺乏研究,导致课程设置缺乏科学合理性;当前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趋向于“博闻强识”的本科教育,知识面有所拓宽但缺乏深度;教学内容过于死板,仍把大量传统会计教育中统计、核算等内容作为教学主体。
其次是理论灌输,缺乏实践。
“填鸭式”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通病,但其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的影响远远大于其他专业教育。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郑宝凤
摘要:高职会计专业主要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如何根据市场发展需求,合理改革和设置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不断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其就业能力和社会认可度,是高职会计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本文从市场需求出发,对目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就业;高职会计;人才培养
会计专业是高职院校中普遍开设的专业,其培养目标主要是向企事业单位(以中小型企业为主)提供职业型、技术型、应用型的会计人才,在就业市场上深受关注。
但在历年的招聘会上,还是会遭遇“用人单位招不到人”和“毕业生找不到单位”的尴尬。
如果把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的学生视作工厂生产的“产成品”,那么如何将生源供给质量和市场人才需求结合,就是高职会计教育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
一、我国会计人才市场用人需求现状分析
1.良好的职业道德
会计岗位是一个和“数字”打交道的岗位,它要求会计人员以严谨的工作态度认真地记录每一笔经济业务,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忠于职守。
会计岗位更是一个和“钱”打交道的岗位,它要求会计人员以诚信的职业道德真实地记录每一笔经济业务,绝不允许弄虚作假,以公谋私。
会计岗位还是一个和“人”打交道的岗位,它要求会计人员以团结协作的工作精神,主动与周围的领导、各部门的同事进行沟通与交流。
2.扎实的会计业务操作技能
会计是一项实务性很强的专业工作。
一般来说,企业要求会计人员熟练掌握原始凭证的审核和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和财务报表的编制,各类银行业务和税收业务的处理等。
这些都是作为会计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同时在计算机应用越来越广泛的背景下,会计人员在熟练掌握手工记帐流程前提下,还应熟练掌握一些目前广泛应用的财务软件的操作流程,如金蝶、用友、管家婆等。
3.专业的税收法律法规知识
近年来,随着税制改革和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化,是否具备税收法规知识已经成为衡量财经类人才的重要标准,尤其是纳税筹划能力。
纳税筹划是近几年出现的新鲜事物,但在国外十分普遍。
随着人们对纳税筹划的关注和重视,要求成立专门的节税部门和聘任专职节税人员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在中小型企
业,由于受到成本的限制,这种可能性不大,这实际上对高职会计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为实施纳税筹划必须以纳税人熟练掌握税收法律法规为前提。
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1.《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难度难以把握
由于制度所限,我国目前企业会计规范仍处于小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和新企业会计准则“三足鼎立”的局面。
于是产生了一对不容忽视的矛盾:一方面,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财务会计》课程大部分以新企业会计准则为框架,且因新准则本身较为复杂,教材的挑选以及教学内容的设置都深浅不一。
另一方面,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以适用企业会计制度或小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居多。
如何处理好它们之间的衔接,使学生毕业后既能又快又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又能兼顾学生的职业持续发展能力,这对高职会计教育的发展无疑是很重要的。
2.涉税类课程的教材建设相对滞后
我国现行税收法律体系包括20 多个税种,几乎覆盖了企业会计核算的所有环节。
企业能否正确地计算各税种应纳税额并准确地进行纳税申报,严重地影响着征纳双方的工作效率。
实际教学中,学校往往会开设一些涉税类课程,如《税务会计》,研究税收工作中的会计问题和会计工作中的税收问题。
但由于我国尚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会计准则和税制改革的新一轮浪潮中,因此涉税类课程教材建设的速度远不及会计税收法规的变化来得快,教材内容因而显得相对滞后。
3.职业道德养成教育课程缺乏
目前,层出不穷的新政策使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繁重,很多高职院校因而没有开设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有些虽然开设了,但只是作为选修课,无论是师资配备还是教学质量都重视不够。
更何况,职业道德养成是一个长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潜移默化的方式有时候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在高等院校,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课余交流相对较少,且会计专业的课堂教学任务一般较重,往往容易出现大家像赶火车一样,忙着赶教学计划,赶教学进程,而忽略了教师的任务除了“授业”,还有“传道”。
4“. 工学结合”模式处境尴尬
教高[2006]16 号文件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无疑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一大变革。
但我们必须看到,受各种机制的限制,企业接受学生“顶岗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尤其是会计岗位的工作内容具有很大的特殊性,且企业财务人员一般比较固定,人数也不多,因此,“顶岗实习”这门特殊课程真的是让人既喜又
愁。
进一步探索有效的工学结合模式,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是增强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三、完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议
1.优化《财务会计》课程,增设企业会计制度内容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可适用小企业会计制度。
而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的流向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因此,学生必须掌握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相关知识内容,建议高职《财务会计》课程分设上、下两门课程,从小企业会计制度入手,由浅入深,由简入难。
《财务会计(上)》主要讲解小企业会计制度,适当扩展企业会计制度内容。
《财务会计(下)》则主要讲授新会计准则,毕竟,新会计准则是大势所趋,且目前各种会计考证都是以新会计准则为框架,这对于学生的后续发展非常重要。
当然,学校也可单独开设《小企业会计制度》课程,或者以讲座的形式开展,但不管怎样,绝对不能忽视小企业会计制度。
2.合理设置涉税类课程,不断更新法律法规知识
目前,各高职院校的会计类专业,有些将税收法律法规和涉税会计内容都集中在《税务会计》一门课程,有些则分设介绍税收法规知识的相关课程,如《中国税制》等。
笔者认为,要让学生将税收和会计知识真正结合起来,应该分设以下涉税类课程,如图所示:
《税法》课程可安排在第一学期,每周4 课时,主要是分税种介绍税制构成要素。
《纳税实务》作为《税法》的后续课程,每周3 课时,主要通过综合经济业务模拟强化纳税申报表的编制,提高学生实际能力。
《企业涉税业务会计和纳税筹划》可与《财务会计》课程同步开设,每周3课时,主要讲解企业涉税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及纳税筹划思想。
3.开设《会计职业道德》专门课程,将职业道德养成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
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小则影响一些人、一些企业的发展,大则影响财政收入、经济决策,进而影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会计储备人才,我们必须做好两点:第一,单独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
配备有经验的专业教师,合理制定教学计划,避免枯燥烦闷的说教,选用典型案例事件,激发学生热情,寓教于乐。
第二,将职业道德养成教育融入日常教学管理。
对专业教师进行会计职业道德培训,强调“传道”的重要性,教导学生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尽职尽责,不断进取。
4.依托会计中介,开展校内外结合的模拟实训
工学结合是让学生在真正走上社会后很快适应并融入到工作岗位去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工作:首先,
学校要不断加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继续努力推进顶岗实习力度,同时要让学生有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寂寞的精神,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要不断探索符合专业特色的校内工学结合模式,抓好校内会计模拟实习,充分利用与会计代理机构之间的合作,带领学生进行真账模拟操作。
如每个月抽取20 家左右的典型单位,由会计代理机构的专业人员和学校的专业教师共同带领学生分批分阶段地进行真账手工演习和电算化演习,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最后,要提高教师本身的会计职业能力,鼓励和组织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或是顶岗实习。
教师获得了第一手的实践经验,就能让学生受益匪浅,就能让教学质量大大提高。
四、结论
一个专业建设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用就业来检验。
学生的就业情况好了,专业和学校的社会认可度也随之提高了。
因此,研究当前会计市场用人需求,不断从理论和实践上对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提出的质量要求,是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成功的关键,也是今后需要不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华会计网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
[2]陈辉.校企合一式高职会计课程改革模式创新的研究[J].才智,2013.08.
(作者单位: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