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形胶质细胞瘤病理变化介绍
- 格式:docx
- 大小:16.58 KB
- 文档页数:3
星型细胞瘤[病因病理]星形细胞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
成人多见于幕上,儿童多见于小脑。
低分级星形细胞瘤好发于年轻人的脑白质,肿瘤呈灶性或弥漫性浸润,常有囊腔形成,可为肿瘤内有囊或为囊内有肿瘤结节。
15%-20%瘤内有钙化,瘤周无水肿。
Ⅲ-Ⅳ级星形细胞瘤呈弥漫浸润生长,轮廓不整,与脑质分界不清。
半数以上有囊变。
肿瘤易发生大片坏死和出血。
MR表现:星形细胞瘤由于细胞内外水分增多,造成T1和T2延长,T1呈低信号,T2呈高信号,钙化在T1T2上一般为低信号。
(2)[影像学表现]1.CT表现:①平扫:Ⅰ级表现为颅内低密度病灶,与脑质分界较清。
Ⅱ、Ⅲ级者表现为略高密度、混杂密度病灶或囊性肿块,可有点状钙化和肿瘤内出血,与脑质分界不清,形态不规则。
占位表现及周围水肿均较显著。
Ⅳ级则显示为略高或混杂密度病灶,边缘不规则,占位表现及脑水肿可更为明显。
②增强:Ⅰ级瘤由于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结合紧密、没有或仅有少量造影剂血管外溢,故无强化或仅轻度强化。
Ⅱ、Ⅲ级肿瘤因肿瘤血管形成不良,造影剂易发生血管外溢,故有明显强化。
形态与厚度不一,在环壁上有时出现一强化的肿瘤结节,是星形细胞瘤的特征。
[临床表现]可发生任何年龄,以20-40岁多见,常见有颅内压增高和一般症状,有头痛、呕吐、视力减退、复视、癫痫发作和精神症状,还有因脑组织受压、浸润或破坏所产生的局部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诊断1.肿瘤直接造成的密度和信号强度改变以及站位征象。
2.Ⅰ、Ⅱ坏死囊变少,占位征象轻,强化程度低3.Ⅲ、Ⅳ肿瘤密度和信号多不均匀,坏死囊变多,占位征象重,肿瘤强化明显4.小脑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小脑半球,囊中有瘤或瘤中有囊,肿瘤实质部分强化明显,易出现梗阻性脑积水。
[鉴别诊断]1.星形细胞瘤需与无钙化的少突胶质细胞瘤,单发转移瘤,近期发病的脑梗死,脑脓肿恶性淋巴瘤相鉴别:脑梗死符合一定的血管分布区,增强扫描呈脑回状强化;脑脓肿呈环形厚壁强化,内壁光滑;单发脑转移瘤多有原发瘤的病史;淋巴瘤常为多发。
胶质瘤病理分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脑部肿瘤,它源自脑中的胶质细胞。
胶质细胞是一种支持和保护神经元的细胞,它们在大脑和脊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胶质瘤根据其病理类型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亚型,每种类型有其特殊的形态特征和临床表现。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胶质瘤病理分型,希望能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更详细的了解。
1. 弥漫性星形细胞胶质瘤(Astrocytoma)弥漫性星形细胞胶质瘤是一种最为常见的胶质瘤类型,占所有胶质瘤的60%以上。
它源自星形细胞,通常生长在大脑的中心区域,较难手术切除。
病理上,这种类型的胶质瘤细胞呈星形,胶质纤维丰富,可见核分裂象和坏死灶。
临床上常伴有头痛、呕吐、精神性改变等症状,预后较差。
这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星形细胞胶质瘤亚型,细胞异型性较强,核分裂象明显,侵袭性强,手术切除困难。
病人常伴有剧烈头痛、晕厥等症状,预后极差,通常不超过2年。
这是一种来源于少突胶质细胞的胶质瘤,占所有胶质瘤的10%左右。
细胞核较圆,优势胶质细胞较多,呈蛋白状结构。
这种类型的瘤体通常比较软,局部侵袭性较强,手术切除相对容易。
患者常伴有癫痫、晕厥、记忆力减退等症状,预后相对较好。
这是一种罕见的侧脑室周围的胶质瘤,源自室管膜细胞。
室管膜细胞是一种能分泌脑脊液的细胞,在脑脊液的分泌和吸收中起着重要作用。
这种类型的瘤体通常呈囊状或类囊状结构,表面粘液满溢。
患者常伴有剧烈头痛、抽搐、共济失调等症状,预后较差,较难手术切除。
胶质瘤是一种复杂多样的肿瘤,病理类型决定了其治疗和预后。
对于不同类型的胶质瘤,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
希望通过本文介绍,读者能够了解更多关于胶质瘤的知识,提高对脑部肿瘤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2000字】第二篇示例:胶质瘤是一种恶性的颅内肿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是大脑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胶质瘤按病理类型可以分为多个亚型,包括星形细胞瘤、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母细胞瘤、少突胶质瘤、原发性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间变性胶质瘤等。
星形细胞瘤百科名片星形细胞瘤,英文名:astrocytoma ,别名:星细胞瘤;astrocytic glioma;astroma。
星形细胞肿瘤是指以星形胶质细胞所组成的肿瘤,是最常见的神经上皮性肿瘤。
星形细胞瘤相当于Kernohan分级中除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外的Ⅰ级与Ⅱ级,在ST Anne-Mayo分级中为1级与2级。
星形细胞瘤为浸润性生长肿瘤,多数肿瘤切除后有复发可能,且复发后肿瘤可演变成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或多形性胶母细胞瘤。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又称为恶性星形细胞瘤,肿瘤细胞间变程度在星形细胞瘤与多形性胶母细胞瘤之间。
目录简介流行病学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治疗及预后编辑本段简介星形细胞瘤星形细胞瘤脑肿瘤中胶质细胞瘤发病率最高,约占40.49%,综合发病年龄高峰在30-40岁,或10-20岁。
大脑半球发生的胶质瘤约占全部胶质瘤的51.4%,以星形细胞瘤为最多,其次是胶质细胞瘤和少枝胶质细胞瘤,脑室系统也是胶质瘤较多的发生部位,占胶质瘤总数的23 .9%,主要为管膜瘤,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小脑胶质瘤占胶质瘤总数的13%,主要为星形细胞瘤。
编辑本段流行病学据文献报道星形细胞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3%~26% 占胶质瘤21.2%星形细胞瘤~51.6%,男性多于女性,男性约占60%,有报道男女之比为2∶1。
星形细胞瘤占脑肿瘤的10%~15% 多见于25~45岁的成人,平均年龄约37.5岁,无明显性别差异,肿瘤主要位于大脑半球,以额叶多见(46%),其次为颞叶(31%)、顶叶(15%) 位于间脑与枕叶者较少见。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好发于中年,35~60岁多见,以男性稍多见,男女比为1.22∶1。
病灶多发生于大脑半球,额叶居多占40%,其次为颞叶(35%) 顶叶(17%)。
少数肿瘤可见于间脑、视神经、脑干、小脑及脊髓,位于小脑、间脑及视神经者均少见,发生于小脑者约占小脑星形细胞肿瘤的14.4%,占颅内神经上皮源性肿瘤的0.7%~1.2%。
神经胶质瘤的病理1.星形细胞瘤为胶质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40%左右。
恶性程度较低,生长缓慢。
其一为实质性,多见于大脑半球,与周围脑组织分界不清楚,中青年多见。
另一种为囊性肿瘤,具有分界较清楚的囊壁和结节,多见于10岁左右儿童的小脑半球内。
边界不清的实质性星形细胞瘤不能彻底切除,术后往往复发,需辅以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5年生存率大约30%左右。
分界清楚的囊性星形细胞瘤,如能将瘤壁结节完全切除可望获得根治。
原浆型星形细胞瘤。
瘤细胞体积较大,胞质饱满,核圆形,大小一致。
2.少突胶质细胞瘤约占胶质瘤的7%,多生长于两大脑半球白质内,生长较慢,肿瘤形状不规则,瘤内常有钙化斑块。
分界较清.可手术切除。
术后往往复发,术后需放射及化学治疗。
3.室管膜瘤好发于儿童及青年,约占胶质瘤的12%,由脑室壁上的室管膜细胞发生,突出于脑室系统内,多见于侧脑室、第四脑室底部及第三脑室,偶见于脊髓的中央管。
可穿过脑室壁侵入脑实质,可经第四脑室的正中孔或侧孔长入小脑延髓池及桥池内。
肿瘤与周围脑组织分界尚清楚,有时有假囊形成。
本瘤亦有种植性转移倾向。
手术切除后仍会复发,术后需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
室管膜瘤。
细胞致密,瘤细胞多为立方形或柱状,围绕血管呈菊花形团状排列。
4.髓母细胞瘤为高度恶性肿瘤,好发于2~10岁儿童。
大多生长于小脑蚓部并向第四脑室、两侧小脑半球及延髓部侵犯。
肿瘤生长迅速,若阻塞第四脑室及导水管下端可导致脑积水。
患儿的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行走困难,头围增大、颅缝裂开。
在小儿中很像脑积水而被误诊。
肿瘤细胞易从瘤体脱落而进入脑脊液中,造成蛛网膜下腔的种植性转移和脊髓下端及马尾部的种植性转移。
术后放疗需包括椎管。
5.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约占胶质瘤的20%,为胶质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
多生长于成人的大脑半球,以额、顶、颞叶为多。
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增长迅速,导致血供不足,肿瘤中心多处坏死出血,给瘤造成多形性的外观。
瘤细胞丰富而不规则,大小亦相差悬殊。
摘要:星形胶质细胞是一种特殊的胶质细胞,其数量超过神经元数量的五倍以上。
均散的分布于整个中枢神经系统(CNS),并在健全的CNS中发挥许多重要并且复杂的功能。
星形胶质细胞可以通过一个称作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的过程对CNS各种形式的损伤做出反应,这也成为CNS结构性病变的一个病理特征。
最近,在确定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的功能和机制方面以及确定星形胶质细胞在CNS疾病和病症中的作用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分子库已经确定。
转基因小鼠模型用来研究体内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和胶质瘢痕形成的具体方面。
星形胶质细胞被确定参与特定临床病例实体。
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不是一个简单的全或无现象,而是由特定的信号控制的时情况而定的细微的、逐渐的、连续的变化。
这些变化发生在基因表达的可逆性改变和保护细胞和组织结构的细胞肥大,组织结构重排的持久瘢痕形成。
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向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在因为缺失正常的星形胶质细胞功能或者拥有不正常的功能引起的CNS疾病中起着主要或者促进作用。
本文概述了(1)在健全CNS中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
(2)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和胶质瘢痕形成的机制和功能。
(3)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导致或者促进特定CNS疾病和损伤的路径。
引言:普遍的观点认为星形胶质细胞在那些临床疾病和CNS结构性病变研究中的生物学和病理学机制(1)在神经组织中,星形胶质细胞支持胶质细胞成分(2)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是病变组织可信的和敏感的标志。
星形胶质细胞或者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失调可能促成临床信号或者机制的呈现,导致一般考虑不到的CNS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的发生。
然而,这些观点逐渐改变,对星形胶质细胞的生物学和病理学研究的兴趣逐渐增加。
在过去的25年里,星形胶质细胞在健全的中枢神经系统中负责各种各样的复杂的和重要的功能,包括通过神经回路在突触传递和信息加工的主要作用。
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和胶质瘢痕形成的机制和功能逐渐被阐明。
胶质瘤病理报告解读
胶质瘤的病理报告是对胶质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后得出的结果,用于确定胶质瘤的类型、级别和其他特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胶质瘤病理报告中可能包含的信息:
1. 胶质瘤类型:胶质瘤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等。
病理报告将明确指出胶质瘤的类型。
2. 胶质瘤级别:胶质瘤根据其恶性程度分为不同的级别,通常使用WHO(世界卫生组织)分级系统。
病理报告将指出胶质瘤的级别,如Ⅰ级、Ⅱ级、Ⅲ级或Ⅳ级。
3. 细胞形态和特征:病理报告可能描述胶质瘤细胞的形态、大小、核的特征以及是否存在异型性(细胞形态和结构的异常)。
4. 增值指数:增值指数是评估胶质瘤细胞增殖活性的指标。
病理报告可能会提供增值指数的值,如Ki-67 增殖指数。
5. 免疫组化结果:免疫组化是一种通过抗体检测肿瘤组织中特定蛋白质表达的技术。
病理报告可能会列出一些免疫组化标记物的结果,这些标记物可以帮助确定胶质瘤的类型和预测预后。
6. 分子遗传学信息:现代胶质瘤的诊断常常结合分子遗传学检测。
病理报告可能会提供有关胶质瘤分子遗传学改变的信息,如IDH 基因突变状态。
影像诊断病理丨星形细胞肿瘤星形细胞肿瘤(一)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1、基本病理星形细胞瘤好发于大脑半球白质,以额叶、颞叶及其相邻区域多见,也可发生于丘脑、脑干及小脑半球。
星形细胞瘤包括纤维型、原浆型、肥胖型等亚型肿瘤。
星形细胞瘤约占全部颅内肿瘤的30%,占神经胶质瘤的78%以上。
肿瘤可达数厘米大小的结节至巨大肿块。
分化较好的肿瘤境界不清,而分化程度较低的肿瘤由于生长速度较快易有变性、坏死和出血,加之肿瘤组织的细胞数量更为密集,肉眼观似与周边组织分界清楚,但两者之间并无包膜或变性细胞形成的假分隔存在,在分界外的正常组织中仍有瘤细胞侵入。
肿瘤内含有多少不等的胶质纤维,约50%肿瘤的胶质部分形成囊腔。
星形细胞瘤内微囊形成是肿瘤分化良好的重要标志。
囊内多含有清亮液体,蛋白含量较高。
位于小脑的星形细胞瘤通常为一个大囊,囊壁有瘤结节,囊壁为纤维结缔组织及神经胶质纤维构成,只要切除肿瘤结节即可达到根治肿瘤的目的,此种肿瘤称之为“瘤在囊内”型。
肿瘤细胞可分为纤维型胶质细胞、原浆型胶质细胞和肥胖型胶质细胞。
前两者为良性肿瘤,后者性质介于良恶性之间。
•纤维型星形细胞瘤最为常见,生长缓慢。
瘤细胞较小,分布均匀,大多数不见胞浆仅见细胞核,极少见核有丝分裂相。
瘤内血管少,偶可见小的钙化和小的囊腔。
瘤周脑水肿轻微,无炎细胞浸润。
•原浆型星形胶质细胞瘤主要见于大脑。
瘤体大,无包膜,多有囊性改变。
•肥胖型星形胶质细胞瘤好发于大脑半球,浸润性生长,肿瘤质软,常可见小的囊性变形成。
如肿瘤细胞出现间变,细胞密度增大,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则为间变型星形细胞瘤。
2、临床主要信息以癫痫发作、颅内高压、运动及智力障碍等临床症状为主要表现。
儿童的星形细胞瘤多见于小脑半球或小脑蚓部,常阻塞或压迫第Ⅳ脑室引起颅内高压。
脑干肿瘤主要表现为头晕、复视及颅神经、锥体囊受损症状。
3、影像诊断病理基础星形细胞瘤主要影像学表现为脑白质内的占位性病变。
星形胶质细胞瘤病理变化介绍
星形胶质细胞瘤是常见的胶质瘤,尤其好发于30到40岁的年龄阶段,所以对它的病理特征必须注重了解,可以用右眼观察了解是否有结节或者具它的状况,或者是在光镜下检查。
1,肉眼观察:肿瘤大小可为数厘米大的结节至巨大肿块不等,一般境界不清,在肿瘤组织出现坏死出血时,似与周边组织境界分明,但边界外仍有瘤组织浸润。
瘤体灰白色,质地视瘤内胶质纤维多少而异,或硬、或软、或呈胶冻状外观,并可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腔。
由于肿瘤的生长,占位和邻近脑组织的肿胀,脑的原有结构因受挤压而扭曲变形。
2,光镜下:肿瘤细胞形态多种多样,肿瘤细胞核的多形性,核分裂像,瘤细胞密度,血管内皮增生程度以及瘤组织坏死。
3,星形细胞瘤预后较好,按瘤细胞形态又分为纤维型、原浆型、肥胖型和混合细胞型等亚型。
其中以纤维型星形细胞瘤(fibrillary astrocytome)最常见,瘤细胞分化好,但呈浸润性生长,瘤细胞之间可见红染的原纤维性背景。
原浆型星形细胞瘤(protoplasmic astrocytoma)较少见,瘤细胞体积小,形态较一致,胞突少而短。
肥胖细胞型星形细胞瘤(gemistocytic astrocytoma)瘤细胞体积较大,胞浆丰富,半透明,核偏位。
电镜下在瘤细胞胞浆中可见成束排列的中间丝。
星形细胞瘤胞浆均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S-100蛋白和波形蛋白(Vimentin)。
4,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naplastic astrocytoma)预后较差,光镜下表现为瘤细胞密度增加,核异型性明显,核深染可见核分裂像,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等,为恶性肿瘤的征象。
5,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又分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 GBM)和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
瘤(giant cell glioblastoma),为高度恶性的星形胶质细胞瘤,多见于成人。
肿瘤常发于额叶、颞叶、浸润范围广,常可穿过胼胝体到对侧,或挤压周围组织)。
瘤体常因出血坏死而呈红褐色。
镜下,瘤细胞密集,有明显异型性,可见异型的单核或多核瘤巨细胞,出血坏死明显,是其区别于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主要特征。
血管内皮细胞明显增生,肿大或呈实性条索状。
肿瘤发展迅速,预后极差,患者多在2年内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