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52.01 KB
- 文档页数:22
第23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启迪窗】2008年4月13日,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工作动员大会在南昌召开,标志着这项重大战略实施进入实质性阶段。
8月1日,江西省正式启动鄱阳湖生态经济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工作动员大会区建设,第一批共45个县(市)污水处理厂同时开工,并将于2009年9月30日前竣工并投入运行。
据测算,江西省80个县(市)污水处理设施建成运营后,每年可以减少COD排放量6.3万吨,减少BOD排放量4万吨,这将大大改善整个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
同学们,江西省积极建设省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知识园】环鄱阳湖地区包括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上饶、抚州6个市的42个县,面积53190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1.9﹪。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力争用15—20年时间,建设成科学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永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城乡协调的人居环境体系、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体系、繁荣稳定的生态社会体系,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确保鄱阳湖水质和环鄱阳湖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按功能区达到国家标准,确保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使江西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环境更优美,实现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高度统一。
●生态文明示范区。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使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江河湖水系得到优化,林业及湿地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防旱、防涝、防血吸虫病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新型产业集聚区。
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不搞粗放型经济,更不搞污染型经济。
优化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推动项目集聚、产业集群。
图:生态文明图:新型产业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示意●改革开放前沿区。
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改革,全面实施大开放主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使环湖城市和重点开发区域成为外商投资最具吸引力的地区。
●城乡协调先行区。
统筹城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逐步实现区域内公共服务均等化。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鄱阳湖位于我省北部,承赣、抚、信、饶、修五河之水,汇于长江。
作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不仅养育了江西4400万民众,也是目前我国为数不多的尚未遭受严重污染的大型湖泊。
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无序的产能建设对鄱阳湖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不断加剧,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个以生态为基础的以鄱阳湖为连接纽带的城市经济发展圈正在有序的规划中。
今年“两会”期间,我省提出了构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决策,这是江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对于促进江西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展开全面研究,尤其是按照主体功能区划分对环鄱产业布局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利于促进环鄱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生态化,使环鄱生态经济区成为循环经济规模较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社会效益较高,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生态文明示范区、新型产业集聚区、城乡协调先行区和江西崛起的带动区。
对于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初步的理解:一、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空间布局总体构想(一)产业空间布局的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对环鄱湖生态经济区产业进行合理布局,在鄱阳湖核心区及周边的庐山、三清山、龙虎山、龟峰、瑶里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组成的禁止开发区,主要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文化。
在五河沿岸2-3公里和鄱阳湖湖岸3公里滨湖12县(区)范围内组成的限制开发区,主要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
南昌、九江、景德镇、上饶、鹰潭、抚州等区域中心城市为优化开发区,南昌作为特大城市,应强化工业、金融、商业、物流、旅游功能,集聚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都市型工业,建设成为中部地区的工业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旅游中心。
九江、景德镇、上饶、鹰潭、抚州要定位于大城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汽车、石化、造船、有色金属、医药、电子信息、食品、旅游等产业。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在我国中部诸省抓住中部崛起的契机,纷纷实施城市集群战略的大背景下,我省不失时机地构建起以南昌为中心,包括九江、景德镇市、上饶、鹰潭和抚州在内的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
这一发展战略构想于2009年12月获得国家批准,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景德镇市是环湖生态经济圈的主要支点之一。
认真研究景德镇市在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定位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对景德镇市经济发展现状及产业特色的分析,景德镇市在“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功能可定位为:中部地区重要的制造业中心;江南著名的优质农产品中心;江西省重要的科教文化次中心;全国重要的生态产业基地;全国旅游名城和环鄱阳湖陶瓷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业基地。
一、中部地区重要的制造业中心景德镇市是江西省的重要制造业基地,也是老工业基地,具备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除陶瓷产业外,目前已形成以机械家电、航空汽车、化工医药、电子信息、电力能源和特色食品等支柱产业为主体的门类齐全、配套发展的工业体系。
陶瓷、航空汽车及机械家电等产业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在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国务院也给了景德镇市类似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医药、机械、食品等工业在景德镇市都有相当的基础。
景德镇市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依托“环鄱阳湖城市群”摆脱传统发展模式,发挥产业优势,走具有“景德镇市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争取成为中部地区的先进制造业中心。
二、江南著名的优质农产品中心景德镇市的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优势比较突出景德镇市是江西省的农产品优势产区,已经形成蔬菜、茶叶、养殖三大主导产业,构筑了“南菜北茶城郊养”的产业格局。
拥有礼林、丽阳、鹅湖、镇桥等优质稻基地,乐平市、浮梁县分别被列为全国无公害蔬菜、茶叶基地建设示范县,15个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省级认定,42个农产品通过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有国家龙头企业江西德宇集团和乐平蔬菜公司、浮梁茶叶总公司等一批省级龙头企业。
景德镇市应坚持统筹发展、突出重点、工业理念的发展原则,既要大力发展种植业,又要加快发展养殖业;既要大力抓好农业生产,又要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及运输、销售等有关服务业;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立足景德镇市实际,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抓重点,抓关键,集中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生态农业;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用先进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先进的组织形式经营农业,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农业,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都昌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下的新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在2009年12月12日正式得到国务院的批复[1],成为江西省第一个国家级的特色经济区,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要历程碑。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提出是江西省委省政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提出的,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有利于构建国家中部发展战略的新支点,有利于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形象。
内容提要:本报告将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总体目标、发展定位、功能定位做简要介绍,然后着重介绍都昌县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新形势下的发展。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模式发展定位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概述1.1总体目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分为两个阶段,2009年~2015年为先行先试、强基固本阶段,着力于创新体制机制,初步形成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新模式;2016年~2020年为全面发展阶段,主要任务是构建先进高效的生态产业集群,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群[2]。
1.2发展定位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其流域面积占全省面积的97%。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范围就是围绕着鄱阳湖的38个县(市、区),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国土面积5.12万平方公里[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中心始终围绕的是“生态”二字,鄱阳湖是江西人民的母亲湖,养育了一代代的江西人民,同时鄱阳湖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在我国乃至全球生态格局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保护好鄱阳湖的“一湖清水”是江西省人民政府的承诺。
因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在发展经济的前提下将生态保护提到了更高的高度。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将自身定位为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国际生态经济合作区。
1.3功能定位鄱阳湖地区位于沿长江经济带和沿京九经济带的交汇区,是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重要枢纽;毗邻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是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直接腹地,鄱阳湖地区基础条件较好,以占江西省30%的国土面积,创造了60%以上的经济总量,是江西省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
解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咨询平台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对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区域范围及功能分区鄱阳湖是长江的重要调蓄湖泊和具有世界影响的湿地。
以之为核心的生态经济区,范围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国土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
该区以我省约3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省近50%的人口,创造了60%以上的经济总量。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方案秉承国家主体功能区的理念,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需要,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同特征和经济地域的内在联系,提出了符合实际、特色明显的“两区一带”功能分区,即湖体核心保护区、滨湖控制开发带和高效集约发展区。
湖体核心保护区。
范围为鄱阳湖水体和湿地,以1998年7月30日鄱阳湖最高水位线(吴淞高程湖口水位22.48米)为界线,面积5181平方公里。
区域功能是:强化生态功能,禁止开发建设。
滨湖控制开发带。
范围为沿湖岸线邻水区域,以最高水位线为界线,原则上向陆地延伸3公里,核定面积3746平方公里。
区域功能是:构建生态屏障,严格控制开发。
高效集约发展区。
范围为区域其他地区,面积4.22万平方公里。
区域功能是:集聚经济人口,高效集约开发。
二、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意义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战略意义,可以从两个角度把握。
站在国家战略高度,有四个方面的重大意义: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有利于加快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有利于树立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
站在江西角度来看,省委、省政府作出这一重大决策主要基于三方面的考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实现江西加快崛起、赶超进位的有效途径;争取江西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有利地位的战略抉择。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概述日期:2010-02-03 | 保护视力色:名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亦称: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简称:“环鄱地区”、“环鄱区”、“环鄱”或“鄱区”对应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一、区域范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江西省北部,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和鄱阳湖全部湖体在内,国土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
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30%,人口占江西省50%,经济总量占江西省60%。
该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
鄱阳湖又是长江的重要调蓄湖泊,年均入江水量约占长江径流量的15.6%。
鄱阳湖水量、水质的持续稳定,直接关系到鄱阳湖周边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用水安全。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还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长极之一,具有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条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38个县市区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安义县;九江县、彭泽县、德安县、星子县、永修县、湖口县、都昌县、武宁县;鄱阳县、余干县、万年县;东乡县;浮梁县;余江县;新干县瑞昌市;丰城市、樟树市、高安市;乐平市;贵溪市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湾里区、青山湖区;浔阳区、庐山区;珠山区、昌江区;月湖区;临川区;渝水区共青城二、区域定位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定位是:1.建设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2.建设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3.加快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带动区4.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三、战略目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近期为2009年至2015年,远期展望到2020年。
2009年—2015年的任务是创新体制机制,夯实发展基础,壮大生态经济实力,初步形成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新模式;到2015年实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率先在欠发达地区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到2020年,构建保障有力的生态安全体系,形成先进高效的生态产业集群,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群,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良好基础。
区域规划四、意义加快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有利于树立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
国务院指出,要把鄱阳湖区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的重大举措,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推动这一地区科学发展。
国务院要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要以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途径,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五、区域产业基地光电产业基地:以南昌为中心,重点建设硅衬底发光二极管(LED)芯片及器件项目、LED照明光源项目、高亮度LED显示屏项目、LED背光源项目、有机发光器件(OLED)项目、计算机等终端电子产品项目、第三代移动通信产品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新能源产业基地:以南昌、新余为中心,重点发展高性能且资源高效利用的高纯硅材料、太阳能电池组件与发电系统、兆瓦级以上风电设备和螺杆膨胀发电机组等项目。
生物产业基地:以南昌、樟树为中心,依托南昌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樟树中药产业传统优势,重点推进中药现代化,建设治疗艾滋病新药、抗癌原料药、新型功能糖、血细胞分析仪器、磁共振成像系统等产业化项目,积极培育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等新兴产业,形成从生物医药到生物医疗器械、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的完整产业链。
铜冶炼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以鹰潭、南昌为中心,以江铜集团为龙头,提高铜冶炼水平,重点开发铜引线框架、铜板带、铜箔、特种漆包线等高精度、高性能产品。
优质钢材深加工基地:以超量或等量淘汰省内落后钢铁产能为前提,依托新钢、萍钢、南钢现有生产能力,以区域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发展船板、弹簧钢、建筑用钢、线材等钢材深加工产品,提升钢材深加工水平。
炼油及化工产业基地:以九江为中心,实施九江石化油品质量升级工程,适时实施化肥原料路线改造项目,落实环保措施;以永修为中心,重点发展有机硅单体和有机硅系列深加工;以樟树、新干为中心,积极开发离子膜烧碱、纯碱以及无机氯产品和有机氯产品。
航空产业基地:以南昌、景德镇为中心,积极参与民用飞机制造,承担国际航空转包生产任务,重点建设南昌航空工业城。
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以环湖中心城市为重点,重点开发乘用车、商用车、特种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以及小型高速柴油机、汽油发动机、变速器、柴油车超低排放后处理装置。
六、区域内主要城市发展坐标南昌:全面提升中心城区的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
强化昌北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的引领作用,重点发展汽车、航空、医药食品、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等产业,全面提升先进制造业基地水平;加快发展金融、商贸、物流、会展、旅游、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金融、旅游集散中心,全国重要的服务外包示范基地。
加快形成南昌一小时经济圈,联动发展新建、安义、进贤、余干、南昌县城和丰城、樟树、高安市区。
九江:进一步发挥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加快临港产业开发,积极发展商贸旅游业,建成赣北区域中心城市、现代化港口旅游城市、区域性物流枢纽和长江沿岸重要工业基地。
以九江城区为中心,联动发展瑞昌、沙河、湖口、彭泽沿江城镇板块以及德安、共青、永修、星子、都昌南部城镇板块。
景德镇:依托千年瓷都的产业基础和品牌优势,积极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大力发展功能陶瓷、结构陶瓷、生物陶瓷、工艺陶瓷和精品建筑陶瓷,培育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建设世界瓷都、赣东北工业重镇和文化生态旅游城市。
以景德镇城区为中心,联动发展浮梁、鄱阳、万年县城和乐平市区,形成以景德镇为中心的赣东北城镇群。
鹰潭:发挥铜产业基础、交通枢纽、旅游资源优势,建设世界铜都、赣东北物流中心和道教文化旅游城市;依托中心城区,向东逐步与贵溪城区连接成片,向南逐步建成宝山片区,进一步建设余江县城。
新余:着力发展光伏、钢铁和旅游产业,建设光伏产业基地、特种钢材制造基地和赣西区域中心城市;以主城区为依托,重点建设下村、罗坊工业基地。
抚州: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医药轻纺和文化产业,创建工业新城和文化生态旅游名城;以新城区为依托,联动建设东乡县城,加快融入南昌一小时经济圈。
七、主要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创建一流生态文明示范区。
主要是实施“绿色生态江西工程”,以水污染治理为重点,推进污水达标排放工程,制止非法采砂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节能降耗减排工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及湿地保护工程,血吸虫病防治工程等建设。
同时,大力推进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的前期工作。
――加快经济发展,使环鄱阳湖区成为江西崛起的带动区。
主要是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有序推进昌九工业走廊建设;积极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加强城乡统筹,使环鄱阳湖区成为江西城乡协调先行区。
合理发展大、中、小城市,逐步形成以产业为基础、功能互补、空间布局合理的环鄱阳湖城市群;继续落实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各项政策措施,形成稳定、健全、高效的工作机制。
――建立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高度统一的长效机制。
科学制定规划,指导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强立法,制定和完善加强鄱阳湖保护治理、促进经济开发等方面的法规;制定新型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分行业制定鼓励、限制、禁止发展的产业目录;利用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对生态保护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
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员城市南昌、景德镇、鹰潭、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相关链接:2009年12月15日,江西省发改委主任姚木根接受记者专访,就网友关心的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背景、战略意义、战略定位、战略目标等问题一一作答。
1、请问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什么重大战略背景?姚木根:考察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战略背景,实际上就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我认为,至少需要从三个层次来理解:首先,从国际战略背景来看,全世界都开始认真思考和审视人类文明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的工业文明造就了人类三百年来的辉煌成就,但同时导致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全球气候变暖就是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综合症”。
人类的明天将向何方?全世界都在关注、都在思考、都在努力,《京都议定书》释放了一丝曙光,“巴厘路线图”又提供了一线希望,尚在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正在谋求共识和共同努力,但仅仅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实践。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是中国政府在承担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上,作出的一次主动响应、积极作为的生动实践。
其次,从国内战略背景来看,经过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由一穷二白的农业社会,发展为国民收入处于中等偏上的工业主导国家,并正在向高等收入国家大踏步迈进,然而,在这样艰难转型的过程中,尚未完成工业化进程的中国,却面临了工业发达国家同样的生态环境恶化、资源能源制约等问题,显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传统工业化模式难以为继。
为此,中央先后提出科学发展观、“两型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崭新理念和重大战略方针,目的就是要引导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恰恰可为实现这一目的提供示范引领作用。
最后,不容忽视的是江西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江西正处在人均GDP2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的重要时期,国内外实践表明,这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同时也是资源能源压力不断加大、生态环境质量容易恶化的关键时期,必须探索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子。
同时,江西欠发达地区的地位尚未根本转变,作为欠发达地区,最大的愿望就是加快发展、又好又快发展,而当前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实质就是发展权之争,因此,要根本转变欠发达地区的地位,必须从全局着眼、从长远出发,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保护江西的青山绿水,为江西未来赢得更多的发展权利、更大的发展空间。
还有一点必须强调的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对江西原有区域发展战略的继承、提升和突破,秉承了山江湖工程、昌九工业走廊、九江沿江开发、环鄱阳湖城市群等一系列战略方针,同时也是对历次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精神的积极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曾明确提出:江西要齐心协力、富民兴赣,可以、也应当在促进中部崛起中有更大的作为”,温家宝总理在有关文件上批示:“要保护好鄱阳湖生态环境,使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