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翻译质量评估参数 何三宁
- 格式:pdf
- 大小:2.66 MB
- 文档页数:5
翻译中的翻译质量评估和反馈翻译是一项繁琐而复杂的工作,不仅需要熟练掌握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更需要具备准确的文化背景和深刻的人类学理解。
而对于翻译质量的评估和反馈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因为仅仅熟练掌握语言并不能完全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易读性。
翻译质量评估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考虑,例如,语言的质量、文化背景的准确性、客户需求的符合度等等。
语言的质量是最基本的要求,包括语言的正确性、通顺性、规范性和地道性。
而文化背景的准确性则是指翻译人员需要熟悉原文中所涉及到的文化背景、背景常识、用词习惯等等,从而才能够将翻译结果呈现出最佳的效果。
客户需求的符合度则涉及到客户对于翻译结果的特殊要求,例如在商务翻译中可能需要特别强调某些商业术语的使用。
在进行翻译质量评估时,通常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来制定不同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指标。
例如,在文学翻译中,人们会更加关注译文的语言功底和情感表达,而在技术翻译中则更加重视译文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不过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翻译,准确性对于所有译文来说都是最为重要的一项指标,这也是所有翻译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原则。
除了翻译质量评估,反馈也是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适当的反馈可以帮助翻译人员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从而不断提高翻译质量,不断完善自身的能力和技术水平。
在反馈过程中,通常应该注重以下几点:1.具体而明确的问题描述。
在发现翻译中的问题时,应该尽量具体地描述问题所在,并确保语言简洁明了,这样才能够帮助翻译人员更加准确地理解问题并加以改进。
2.注意避免情绪化的情绪化言语。
在反馈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使用带有情绪化色彩的语言,在表达自己的不满和不满意时,要采用中立和客观的态度。
这样才能够有利于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也能够增强翻译人员的工作热情和译文质量。
3.采用合适的反馈方式。
在进行反馈时,应该采用合适的方式,例如可以在原文中用颜色标记或注释的方式进行反馈,或者是采用电子邮件或即时通讯工具进行反馈。
《翻译质量评估―修订的模式》翻译报告摘要:朱莉安・豪斯(Juliane House)的《翻译质量评估―修订的模式》(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A Model Revisited)采取系统功能语法、语篇分析等理论,为翻译批评提供了一种较为完备的模式。
但目前国内还没有较为权威的译本来系统的介绍该文本。
本文选取该书第二章进行翻译,旨在将该理论介绍到国内翻译学界当中。
关键词:翻译报告;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一、翻译内容简介本文选取《翻译质量评估―修订的模式》第二章前十页进行翻译,将此著作介绍给外语学习者并对其内容和翻译方法进行探讨。
第二章讲述了翻译质量评估原始模式。
该模式基于语言使用的语用理论,借鉴韩礼德功能性和系统性的理论、布拉格学派的语言和语言学的概念、语域理论和问题及话语分析理论。
首先从基本概念着手,探讨了翻译对等、语言功能和语篇功能,接着提出了翻译质量评估模式。
作者从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的角度对对等进行了阐释,进一步从语义、语用、语篇三个方面探究在现实世界中对等的实现方式,即语义方面实现符号与所指之间的对等;语用方面翻译过程中则要实现语言的言外之力和语用意义上的对等;语篇对等则是说原语语篇要和译语语篇实现功能上的对等。
二、翻译过程概况2.1 翻译工具准备好的翻译工具对译者来讲十分重要。
此次翻译使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6版、有道电子词典、百度百科、维基百科、中国知网(CNKI)、读秀等工具,查阅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生词或者专业术语,并弄清所译文本在中国的译介状况。
2.2 理论准备考虑到译文主要面对的是国内翻译工作者,基于所学翻译理论和对文本类型、语言功能的分析,此次翻译选取目的论为指导原则进行翻译。
目的论是由卡特琳娜・莱斯、汉斯・弗米尔、诺德等人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过程中应当首先考虑文本的功能,基于文本功能选择相应的翻译方法。
目的论主要有三个原则:目的原则、忠实性原则、连贯性原则。
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翻译质量评估(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是指对翻译工作进行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其质量水平和是否符合客户要求的程度。
翻译质量评估模式(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Model)是一种用于评估翻译质量的框架或方法论。
下面将介绍一种常用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DELTA模式。
DELTA模式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由西班牙翻译学者Hurtado Albir于2001年提出。
它基于四个关键标准——一致性(coherence)、准确性(accuracy)、得体性(adequacy)和流畅度(fluency),以评估翻译的质量。
首先,一致性指的是翻译文本内部的逻辑和语义是否一致。
译文应该能够准确地传达源文本的思想和意义,并保持文体和风格的一致性。
一致性评估可以通过检查语义、逻辑和文体方面的错误来判断。
其次,准确性是指译文是否准确地传达了源文本的信息和含义。
译文应该忠实地传达源文本的意思,并避免因为词语选择、语法或结构上的错误而产生误解。
准确性评估可以通过对比源文本和译文的内容来对比并判断。
第三,得体性是指译文是否符合特定的社会、文化和上下文背景,并能够满足读者的期望。
译文应该根据读者的需求和要求来确定翻译策略和译文风格,以确保译文在特定背景下的适应性。
得体性评估可以通过检查文化倾向、社会习俗和专业术语的正确使用来判断。
最后,流畅度是指译文的语言表达是否流畅、自然和易于理解。
译文应该以流利的语言和良好的语言连贯性来传达源文本的意思。
流畅度评估可以通过检查语法、拼写、标点和语句结构等方面的错误来判断。
在DELTA模式中,每个标准都有各自的评估维度和评分方法。
评估者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和要求进行评分和评级,以确定翻译质量的好坏程度。
此外,DELTA模式也可以根据具体的翻译任务和目标来进行调整和补充,以满足不同领域和需求的评估要求。
翻译质量评价标准浅见I.翻译质量评价的含义及定性1.1翻译质量评价的定义学者何三宁认为“翻译质量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参数判断和检验译文的质量”,并最终将其定义为“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参数,对译文与原文从意义和文本等方面进行分析,以考量原文与译文“意义对等”的程度,即译文的效度和信度”。
因此,需要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翻译评估和翻译质量评估是何种关系;二是翻译质量评估的评估内容是什么。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即:“评估”和“翻译质量”。
翻译评估是对翻译活动、翻译过程以及译文与效果等内容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翻译质量评估研究内容是翻译活动完成质量、进行状况及译文的质量。
1.2翻译质量评估的定性翻译质量评估研究的根本属性是实践性。
翻译质量评估的“最大的目的是为译者和译评提供鉴别译文优劣的依据、标准和尺度“。
翻译质量评估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探讨评估标准的准确性、评估参数的客观性以及可操作性,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模式。
因此,只有在翻译理论及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提高翻译质量评估的可信度和客观性。
II.翻译质量评估的对象、目的及功能从翻译质量评估的定义来看,翻译质量评估的对象是翻译活动及译文质量。
就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现有模式主要是对译文质量进行评估,“主要集中于文本(原作、译作)上,关联于文本相关的因素(文本背景、读者效果等)”译文质量是翻译评估的核心和主体。
翻译质量评估的目的和功能在于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参数构建合理的质量评估模式,为译者和译评提供鉴别译文优劣的依据、标准和尺度,从而应用于检测和评估译文质量的实践中去,“其功能侧重于考量译作的得与失、优与劣,而鉴赏、批判以及深化理论等描述性研究并不是翻译质量评估的目的和作用”。
III.我国翻译质量评价标准研究3.1.我国翻译质量评价标准之定性和定量翻译质量评价标准之争我国翻译研究历史悠久,翻译标准更是层出不穷,国内译界对翻译标准研究已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罗新璋将传统的翻译标准归纳为“案本一求信一神化一化境”…这条线索。
机器翻译系统中的翻译质量评估指标与方法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机器翻译系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机器翻译系统的翻译质量往往不尽如人意,需要进行准确的评估。
本文将讨论机器翻译系统中常用的翻译质量评估指标和方法。
在机器翻译系统中,翻译质量评估是一项关键的任务,旨在衡量机器翻译系统输出结果与人类专业翻译结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评估结果将帮助我们了解机器翻译系统的性能,并指导我们改进系统性能的方法。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些常见的翻译质量评估指标。
BLEU(Bilingual Evaluation Understudy)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评估指标,它通过比较机器翻译结果和参考翻译之间的词精确匹配率、短语精确匹配率等来评估翻译质量。
BLEU指标越高,表示机器翻译结果与参考翻译越接近。
除了BLEU指标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常用的评估指标,如TER (Translation Edit Rate)、NIST(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METEOR(Metric for Evaluation of Translation with Explicit ORdering)等。
这些指标在不同的评估场景中有着不同的应用和权重,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指标进行评估。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一些常见的翻译质量评估方法。
首先是人工评估方法,即由专业翻译人员对机器翻译系统输出结果进行评估。
这种方法能够提供准确可靠的评估结果,但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并且评估结果可能受到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
为了解决人力评估方法的局限性,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些自动评估方法。
其中最为常用的是基于参考翻译的自动评估方法,通过将机器翻译结果与参考翻译进行比对来评估翻译质量。
此外,还有一些基于语言模型和语义相似度的自动评估方法,通过分析机器翻译结果的语言流畅度和语义准确性来评估翻译质量。
作者简介:何望东,硕士。
研究方向:翻译。
何三宁,通讯作者,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译协常务理事。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要在把原文交由机器处理后,再人工进行译后编辑。
“译后编辑是一种人机交互的翻译过程,是对机器翻译结果进行编辑及更正的过程,其中涉及的因素包括机器翻译系统、译后编辑工具、语言对特征等。
”(王湘玲等,2018:82)译后编辑耗时耗力,译者往往需要参照原文将译文再次处理一遍,其中的复杂程度无异于直接人工翻译原文。
既然对机器翻译进行译后编辑如此复杂,为何不在交付机器处理之前,对文本进行预处理呢?译前编辑就是指在将原文交由机器翻译之前,先人工对文本进行有针对性的编辑,简化原文中因结构复杂或文化底蕴过于浓厚而不易于机器翻译处理的内容,以保证机器翻译的译文质量。
经过译前编辑,机器翻译产出的译文往往更加通顺流畅,大大简化了译后编辑流程,提升了工作效率。
谷歌翻译是谷歌公司旗下的翻译引擎。
在发布之初,谷歌翻译只是一种基于短语的翻译引擎(Phrase-Based Machine Translation),由于该翻译引擎并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谷歌又在2016年推出了谷歌神经机器翻译系统(GNMT:Google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谷歌宣称,GNMT系统代表了目前最先进的技术,并且在多个语言对的翻译测试中将翻译误差降低了55%~85%。
作为AI 领域的领跑者,谷歌翻译的质量与效果一直处于业内领先水平,尤其在推出了GNMT系统后,谷歌翻译顺理成章成了译者们对于机器翻译引擎的首选。
可是机器翻译存在固有的局限性,即使是强大的GNMT系统也无法避免。
在处理长难句及部分需要联系上下文才能理解的文本时,谷歌翻译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译文仍存在不少问题。
对谷歌翻译的译文进行译后编辑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但译员如果在交付谷歌翻译前对文本进行译前编辑,则可以大大省下这部分人力物力。
本文使用谷歌翻译作为机器翻译引擎,文本材料选自江苏省气象局官方网站的新闻稿,选取了在机器翻译中出现了典型错误的译文,分析了可能的原因,并尝试给出有针对性的译前编辑处理办法,旨在探索译前编辑在解决机器翻译错误中的作用。
译文总体质量
评估翻译质量的综合指标包括准确性、流畅性、语法正确性、文化适应性和语言风格等方面。
准确性是指翻译内容与原文意思的一致性,包括译文对原文信息的准确捕捉和表达。
在评估准确性时,可以通过对比原文和译文的内容和语义,以及参考专业文献和领域知识来进行。
流畅性是指译文的句子结构、词语选择和语言连贯度等方面,评估译文是否顺畅自然、易于理解和阅读。
流畅性可以通过对译文的语句结构和词汇使用进行分析。
语法正确性是指译文的句子结构、语法规则和表达方式是否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规范。
可以通过对译文的句子结构和语法错误进行检查,以评估语法正确性。
文化适应性是指译文是否符合目标语言的文化习惯、惯用语和表达方式。
在评估文化适应性时,可以考虑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读者的文化背景,对比原文和译文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
语言风格是指译文的语气、修辞和表达方式等方面,评估译文是否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风格和文体。
可以通过对比原文和译文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进行分析,以评估语言风格是否得当。
在评估翻译质量时,应综合考虑以上几个方面,综合评价译文的质量。
一个高质量的翻译应该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流畅易读,并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和文化特点。
翻译质量评估翻译质量评估是指评估翻译作品的质量水平。
它是一项以评估翻译产品从质量上的合格与否为目的的研究,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包括了分析、研究和测量翻译质量的不同方面,这些方面可以包括内容性、语法性和文化性等。
翻译质量评估的目的是通过对翻译文本的评估,来确定翻译结果是否符合客户的要求和期望,也就是说,该评估是用来判断翻译质量是否满足译者和客户的需求。
因此,评估翻译质量的目的是为了使翻译后的文本能够准确而有效地表达原始信息。
翻译质量评估的过程以收集信息为前提,其中包括了了解客户需求、研究目标语言文化和语境、把握翻译风格、了解目标语言句法等。
通过这些步骤,可以确定翻译质量评估所需要面对的问题,并根据翻译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来进行评估。
根据不同的目的,翻译质量评估可以有多种形式,包括专家评估、用户测试和人工翻译等。
专家评估,是指由专家、教授或者翻译公司的翻译专家组成的专家小组,他们通过对文本的专业研究,来评估翻译文本的质量。
用户测试,是指一组没有接触过翻译文本的用户,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来评估翻译文本的质量。
人工翻译,是指将翻译文本翻译为目标语言,然后将原文与翻译版本进行比较,以识别出翻译文本中存在的问题。
在翻译质量评估中,翻译质量评估也可以涉及到翻译文本的语义和语言学特征,这就涉及到词汇的准确性、语法的准确性、表达的恰当性以及文化的准确性等。
这些特征都可以通过人工研究来判断,以确定翻译文本的质量水平。
此外,翻译质量评估还应考虑到文本的可读性、可理解性和可用性。
可读性指的是文本的可读性,即文本是否易读、易理解;可理解性指的是文本是否可以准确地传达原始信息;可用性指的是文本是否能够被实际应用。
翻译质量评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结合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从多方面评估翻译文本的质量,以便确定翻译文本的质量水平。
翻译质量评估指标和方法的研究
中文翻译质量评估指标和方法的研究主要关注如何评估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一致性和可读性等方面的质量。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评估指标和方法:
1.人工评估:通过由专家或母语人士进行翻译质量的人工评估,如双
盲评估、对比评估等。
评价者可以对翻译进行打分、给出意见或提供修改
建议。
2. 自动评估: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翻译质量的自动评估,例如基于
语言模型的自动评分、BLEU(Bilingual Evaluation Understudy)等自
动评估指标。
这些方法通过对比翻译结果与参考译文之间的相似度来评估
翻译的质量。
3.对比分析:将翻译结果与人工或标准翻译进行对比分析,检查是否
存在错误、不一致或不符合语言习惯等问题。
4.基于错误类型的评估:将翻译结果中的错误分为不同类型,并评估
不同类型错误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例如语法错误、词汇错误、语义错误等。
这种评估方法可以帮助分析翻译存在的问题,进而进行改进。
5.语料比较:将不同翻译系统生成的翻译结果进行比较,找出不同系
统之间的差异,从而评估翻译的质量。
这些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以得到更全面和准确的翻
译质量评估结果。
研究者们通过不断探索和改进这些指标和方法,提高中
文翻译质量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翻译质量评价标准浅见作者:孙美英来源:《东方教育》2015年第05期I.翻译质量评价的含义及定性1.1;翻译质量评价的定义学者何三宁认为“翻译质量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参数判断和检验译文的质量”,并最终将其定义为“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参数,对译文与原文从意义和文本等方面进行分析,以考量原文与译文“意义对等”的程度,即译文的效度和信度”。
因此,需要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翻译评估和翻译质量评估是何种关系;二是翻译质量评估的评估内容是什么。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即:“评估”和“翻译质量”。
翻译评估是对翻译活动、翻译过程以及译文与效果等内容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翻译质量评估研究内容是翻译活动完成质量、进行状况及译文的质量。
1.2;翻译质量评估的定性翻译质量评估研究的根本属性是实践性。
翻译质量评估的“最大的目的是为译者和译评提供鉴别译文优劣的依据、标准和尺度“。
翻译质量评估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探讨评估标准的准确性、评估参数的客观性以及可操作性,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模式。
因此,只有在翻译理论及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提高翻译质量评估的可信度和客观性。
II.翻译质量评估的对象、目的及功能从翻译质量评估的定义来看,翻译质量评估的对象是翻译活动及译文质量。
就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现有模式主要是对译文质量进行评估,“主要集中于文本(原作、译作)上,关联于文本相关的因素(文本背景、读者效果等)”译文质量是翻译评估的核心和主体。
翻译质量评估的目的和功能在于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参数构建合理的质量评估模式,为译者和译评提供鉴别译文优劣的依据、标准和尺度,从而应用于检测和评估译文质量的实践中去,“其功能侧重于考量译作的得与失、优与劣,而鉴赏、批判以及深化理论等描述性研究并不是翻译质量评估的目的和作用”。
III.我国翻译质量评价标准研究3.1.我国翻译质量评价标准之定性和定量翻译质量评价标准之争我国翻译研究历史悠久,翻译标准更是层出不穷,国内译界对翻译标准研究已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再探翻译质量评估参数何三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摘要:翻译是有文本参照的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是始终贯穿着人类思维的一种认知与推理过程,其目的是在不断追求意义的最大趋同。
翻译的本质为译文质量评价构成了语言、实体、思维等参数,其中语言与文本是翻译的依托,效果是译文的体现,而文本特征、功能与交际者的关系彰显着译文的实体以及交际者的思维过程,恰当处理原文与译文在形式、内容、效果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全面考虑影响译文质量的各种因素。
其原则是依据翻译的本质来寻求和确定科学、理性的理据,以及客观、准确的评价参数,这会为译文质量评估模式的重新构建打好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翻译质量评估;参数;语言;实体;思维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 (2012) 02-0027-051. 扫描国内外主要译文评估参数在翻译质量评估(TQA)模式中,探讨较为客观、全面、科学的参数极为重要,然而,不同的学者对译文质量评价的参数有着不同的侧重。
目前,西方较有影响的有House(1977/1997)“功能—语用原则”下的参数体系、Reiss(1971)“语篇类型原则”下的参数体系和Williams(2004)“文本论辩原则”下的参数体系。
国内学者也试图借助其他理论探索TQA模式及其参数,各类模式多达十余种,但由于各模式的评价方法与侧重有所不同,其参数也不尽相同,其中主要有等值论(吴新祥、李宏安,1984)、功能论(夏昭慧、曹合建,2003;司显柱,2004)、标准论(李晓敏、杨自俭,2003)和关联论(何三宁,2008/2010)等。
House应用Halliday的语篇分析模式,即语域(register)分析中的三个变量语场(field)、语旨(tenor)、语式(mode),研究探讨一种评估译文质量的模式(1997: 108-109)。
这种模式涉及三个层面,即语言/文本(language/text)、语域和语篇体裁(genre),用这些参数来分析和比较原文与译文,以寻找两者之间的差异,“划分出在语篇体裁和语境方面的‘非对应’(mismatches)或‘误译’(errors)。
语境方面的误译被House称为‘隐型错误性误译’(covertly erroneous errors),而指称方面的非对称或目标系统方面的误译则被称为‘显型错误性误译’(overtly erroneous errors)。
”(Munday, 2001: 93)Reiss的语篇类型评估原则是建立在她的文本类型理论之上的,被认为是德国功能主义和交际法用于译文分析的发端。
Reiss早期的研究强调审视文本和概念的对等,并非词语对等。
文本类型理论认为,原文和译语文本之间的功能可以为评估翻译质量提供一种系统评估的模式,她借用Karl Bühler的三种关于语言功能的分类,把文本类型分为信息型(informative)、表情型(expressive)和操作型(operative)三种,随后又增补了视听媒体文本(audio-medial texts)(1977/89:108-109)。
信息型文本传递的是信息、知识、观点等,文本侧重内容或“话题”;表情性文本强调的是作者所运用的语言美学特征;操作型文本的焦点属呼唤,即引诱或规劝文本的读者或“接受者”采取某种行为。
由此而确定翻译的目的和方法,因为“每一种文本类型都是通过其语义特征、词汇特征、语法特征、文体特征来确认的,这些特点影响着文本的翻译方式并构成翻译批评的基础。
”(谭载喜,2005:75)Williams(2004)的“文本论辩原则”是采用了英国哲学家Stephen Toulmin的论辩结构分析图式理论,该理论认为所有的语篇都有相同的论辩图式,“这种上位特征正符合TQA要适应各种语篇的普遍性诉求,所以论辩理论是TQA理想的理论依据。
”(武光军,2006:72)该评估模式包括“结构关系”、“连接词及其他推理指示词”、“推理指示词及其他命题功能”、“论辩类型”、“辞格”、“叙事策略”6个参数。
Williams认为“它们涵盖了文本的所有信息和目的,也涉猎了文本的宏观和微观方面以及它们相互依存的关系。
同样,该模式及其参数也达到了TQA模式效度的核心要求:该模式充分检测了所要评估的对象,也考虑了其他特征的效度,可以达到用于对文本整体评估的目的。
”(Williams, 2004:65)国内的评估模式所涉及的参数也各有侧重。
等值论认为翻译过程应在“深层”、“表层”、“修辞层”三个层面上等值,其下设有词、词组、句、句群(段落)、篇章五个层面(参数)(吴新祥、李宏安,1984)。
在此基础上,冯志杰、冯改萍提出了翻译的二元基本标准:译文的信息等价性和传递性,“译文对原文信息的包含程度称之为译文信息与原作信息的等价性”, “译文使目标语言读者获得原作信息的程度称之为译文的信息的传递性”(1996: 19-21),信息等价性是译文对原作而言的,信息传递性则是译文对目标语读者而言的。
同时还设置了八项具体标准(措辞准确性、逻辑一致性、修辞一致性、文体一致性、语音转化得体、语法规范性、文理通达性、克服文化差异障碍)以用来衡量译文的质量。
功能论模式下的翻译质量评估的侧重也不尽相同,夏昭慧、曹合建认为文体可以作为评价译文质量的依据,因为文体成分有增加或减少语篇的正式程度的作用。
依此“设定具有增加语篇正式程度的文体成分的值均为+1,称为正成分;具有增加语篇非正式程度的文体成分的值均为-1,称为负成分。
”(夏昭慧、曹合建,2003:84)然后将语篇中所有的正负值分别相加,除以语篇的总字数,所得两个值分别表示为该语篇的正式与非正式程度。
若正式程度之值大于非正式程度,该语篇文体便属正式体的范围;若正式程度之值小于非正式程度之值,该语篇文体便属非正式之列。
并就此设置了文体成分表,其中确定了英语的正负成分和汉语的正负成分。
唐韧试图在语用-语篇途径下,以牺牲语义为代价,寻求语用层面的对等。
该评估模式突出以下几个参数:“语篇类型和语旨(原文和译文的语言和叙述结构)及语篇功能(如说教型、信息型、说明型、说服型、呼唤型等)、形式对应、主位结构的连贯、语篇─语用(动态)对等(译文接近原文意图达到的效果的程度及原文和译文的施事功能)、词汇特性/语域(行话、习语、借词、熟语、词义中的内涵意义及情感意义)。
”(唐韧,2004:101)作者将该模式应用到广告语篇分析中,分析原文和译文的语言和情景特征,以检测此模式的效度。
司显柱提出了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
作者先对原文、译文语篇里的小句进行及物性和语气、情态分析,以揭示和描写它们的概念与人际意义以及译文对原文在这两种意义上的偏离情形;然后,在整个语篇内对所描写的“偏离”予以分类梳理和作出价值判断;同时确定不同类型的“偏离”对译文质量影响的权重;最后进行运算得出偏离值,从而判断译文和原文的“对等”程度(司显柱,2004:45-50)。
该模式认为,翻译的本质就是原文与译语在意义上保持对等,而意义不外乎语义(semantic)、语用(pragmatic)和语篇(textual)三个方面的内容。
与此同时,“还必须寻求两种语言的语篇在表达讲话者的态度、动机、判断、角色等人际意义,以及在表达媒介、渠道、修辞方式等语篇意义的对等。
在一般情况下,好的译文需在这三种意义上都与原文对等。
”(司显柱,2005:60)以考量译文是否或多大程度上在上述意义/功能纬度上与原文对等。
翻译标准论认为译文的最高标准应是“得体”,而“得体”不仅“译文要在源语与译入语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得体’的位置,既要体现原文及源语文化中的特点,又要适应译入语及其文化的需要。
”而且“译文的各个层面都有各自的目标,译文总体目标就是译文各方面相互影响作用后而达成的‘得体’。
”(李晓敏、杨自俭,2003:17-18)大的参数包括“译文内部因素”和“译文外部因素”,前者分为内容、形式、风格三个方面,后者分为读者对象和社会效益两方面。
关联理论模式认为,译文的最大关联就是追求译文优劣的趋同原则,是译文质量评价的理论根据。
翻译质量评估“不管是句子层面还是语篇层面,不管是体裁风格还是读者效果,都涉及原文与译文在意义上的趋同,追求的是语境效果的最大关联”(何三宁,2008/2010:156)。
同理,TQA模式的构建也应该追求“源语信息”与“语境效果”间的“关联度”,即趋同程度,或认知的差异度,语境效果越是接近源语信息,翻译质量就越好,语境效果远离源语信息,翻译质量就越差。
同样,“语境效果”与“最大期待”之间也存在着关联度,也就是说效果越小,期待值越低;效果越大,期待值越高。
可以看出,语境效果是上述两种推理追求的目的,语境效果越佳,关联度越强,反之亦然。
译文质量的等级就是语境效果关联度的强弱之分。
同时,该模式还设置了微观评价的采分点,即评价译文的参数“语际关联”(包括语义关联和句法修辞)、“语篇关联”(包括衔接性、连贯性、语境性、意图性、互文性)和“整体关联”(包括风格和可接受性)。
上述各评价模式的视角不同,其参数表现出了各自的侧重。
更为遗憾的是,这些模式并未考虑到英汉双语间转换时的差异,为此,本文拟在充分考虑英汉语言之间转换差异的基础上,构建适合我国实际的客观、合理、较为全面的译文评价参数。
2. 翻译质量评价参数分析通过上述各模式发现,评价的参数由于角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有的侧重微观,有的侧重宏观。
评价译文质量的参数会涉及面很广,既涉及双语文本的“内容”“形式”,也涉及到译文的“效果”。
作为笔译的质量评估,“内容”是作者或译者通过语言所表达的题材及其意义,“形式”是作者或译者所使用的体裁和方式,“效果是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保障;而译文质量是翻译的终极目的。
”正因为此,我们已经撰文讨论了“语言”、“实体”和“思维”(何三宁,2009b: 133-137)是构成评价译文质量的主要参数。
本文拟对上述三种参数作具体深入分析。
“语言”是译文质量评价的基础,因为翻译是通过书面语言来实现的;“实体”是译文质量评价的显性载体,通过这些载体,可以划分和认识文本类型并对各类体裁现象具有根本性的认识作用;“思维”是译文质量评价的必然,因为客体和主体都有各自的思维活动,合理推理和认知翻译过程所涉及的客体或主体的思想,是客观评价译文的必要条件。
2.1 语言参数本文所讨论的语言仅指书面语言,包括源语和译语,语言属于翻译的依托,是翻译质量评估过程中首先考虑的评价参数。
语言是人类社会中极为复杂的一种现象,是一切具有较为固定的表达元素并在一定规则上可形成某种表达主题的结构集合。
所以,考量并罗列语言参数是极其困难的,问题是如何在可操作的前提下,较为合理地确定语言参数,较为客观地评价译文才是正道,这就需要我们在语言层面上探索出较为科学的量化评价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