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上购物过程中诚信问题的博弈论分析

网上购物过程中诚信问题的博弈论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c230075.html,

网上购物过程中诚信问题的博弈论分析

作者:欧建丽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24期

摘要:针对网上购物过程中存在的诚信问题,建立商家和消费者的静态博弈模型,并根据对混合策略均衡解的分析,为中国健全网上诚信机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网上购物;诚信;博弈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201-02

引言

近年来,网上购物这一新兴的购物方式日益繁荣。然而,由于中国电子商务起步较晚,在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和相关法律法规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网上欺诈和交易纠纷。由于网上购物的信息不对称,消费者收到的商品与描述不符;买家恶意差评、恶意购买,卖家利用投机形式刷信用;物流服务态度差、发货速度慢,物流信息泄露;还有前一段时间的中小卖家“网络围攻”淘宝商城事件。如何以中国现有的市场条件规范市场行为、约束交易主体诚信经营、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成为促进电子商务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博弈模型的建立

(一)基本假设

(1)博弈方:商家和消费者,他们都是理性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2)策略:商家可选择的策略有“诚信”和“不诚信”,消费者可选择的策略有“购买”和“不购买”。双方信息不对称,决策过程独立,且作出决策之前都不知道对方所选择的策略,博弈为静态博弈。(3)假定卖家提供优质产品的行为称为“诚信”;卖家提供的商品如果与描述存在很大的差别或者存在严重的质量隐患,这类产品为劣质产品,卖家提供劣质产品的行为称为“不诚信”。

(二)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表1

V——卖家诚信时消费者购买所得效用;W——卖家不诚信时消费者购买所得效用;H——卖家销售优质产品时的效用;L——卖家销售劣质产品时的效用;C0——卖家将劣质品进行以次充好时所需的伪装成本;C1——由于欺诈引起的法律诉讼、行政处罚、名誉损失等;λ——被发现以次充好的概率。

给定消费者购买,则商家的最优选择取决于H和L-C0-

博弈论与经济行为

博弈论与经济行为 博弈论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学的核心。萨缪尔森在他的经典教科书中曾引用过的短谚是:“你可以使鹦鹉成为训练有素的经济学家,所有它必须要学的只是两个词,供给和需求”——现在它们或许可换成“博弈”和“均衡”。 天才数学家冯诺伊曼(1904-1957)是“传奇中的传奇”。他是一个卓尔不群的数学天才,他几乎独立完成了这篇1200页的论文,进行史无前例的论述了“博弈论是一切经济学理论的正确基础”,为博弈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按照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的看法,博弈论和社会选择理论是20世纪社会科学最主要的成就。 到目前为止,我们对经济活动的考察没有考虑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其实,一个人的行为总是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人们在追逐自己利益时,难免要与他人发生利益冲突或矛盾,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如何克服和解决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如何才能实现一种既能让每个人都实现自己的利益,又能让每个人都不妨碍和伤害他人利益的互利互惠的和谐局面,显而易见,这些问题的解决并非易事,于是就出现了博弈论。它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力工具。博弈论以人的理性为基本假定,强调策略性——一种普遍的行为现象。这种现象的广阔背景是市场中的竞争与合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博弈论在经济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揭示经济行为的相互影响和制约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大部分经济活动都可以用博弈论加以解释,甚至连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这样的重大问题,都可看成博弈现象来研究。 下边列举两个故事,来简单说明一下。 1. 智猪博弈的故事猪圈里有一大一小两头猪,猪圈一边装有踏板,踩一下,远离踏板的食槽端就会落下食物。若一猪去踩踏板,另一猪就会等在槽边抢先吃到

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刘肃素 (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2011211086) 摘要:博弈论是研究策略博弈的数学理论,亦称对策论。它的作用在于发现普遍有效的博弈原则。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充满了博弈,这就需要了解博弈的思想,用科学理论来指导行为。博弈论应用于经济学,已经和正在引起现代经济学一系列的发展和突破。博弈论在经济学中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发现,博弈论方法越来越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主流方法。随着博弈论在现代经济学中的运用和研究的深化以及经济复杂性现象的不断涌现,博弈论的经济学研究呈现出合作化、对称化和连续化的发展新趋势。 关键词:博弈论经济学对策论应用 Abstract:game theory is 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research strategy game, which is also called game theory. It is found that the average effective principles of game. In the modern economic society is full of game, this game, you need to understand in a scientific theory to guide behavior. Game theory is applied to economics, has been and is causing a series of modern economics development and breakthrough. Major progress was made in the game theory in economics, found that the game theory method is becoming the mainstream in the economics research method. With

博弈论与行为经济学论文

深圳大学考试答题纸 (以论文、报告等形式考核专用) 二○一四~二○一五学年度第二学期 课程编号8001510001 课程名称博弈论与行为经济学主讲教师评分 学号姓名专业年级 题目:高考志愿博弈 转眼又一年高考了,然而各地高考和报志愿的顺序并不相同,2014年以前北京为先报志愿再高考,其他大部分地区都为先出成绩再报志愿,还有个别地区为高考完后估分报志愿。然而高考过后总有一部分人过高估算自己的成绩而没有被大学录取,当然也有不少的考生原本可以上更好的大学,却因他们的保守估算而失去更好的机会,所以大学开学后,总有一些学生放弃入学资格未报到,或者入学后对学校各方面的不满意,学习兴趣大减,沉迷游戏或半路辍学重新高考。 而发生这些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应该怎样改进高考报志愿的方式呢,这是我接下来要讨论的话题。 填报志愿的时候大部分人都认同考得好不如报得好,实质上考生填志愿时都在进行一场不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 在先报志愿再高考的方式中 由图中可知考生报考志愿时,不考虑大家集中式填报某一学校的情况下,填超出自己水平的院校只有在自己超水平发挥时才能被录取,报适合自己自己水平的志愿时,超水平发挥和正常发挥都可以被录取,填报低于自己水平的志愿时,无论怎样发挥都可被录取。填报超出自己水平的志愿虽然有可能被高于自己水平的院校录取,但落榜的风险很大,很可能得不偿失,填报低于自己水平的院校时,虽然肯定能考上大学,但过于保守,失去了很多更好的机会,所以填报适合自己水平的志愿更合适,虽然失去了拼搏更好的院校的机会,但保障了适合自己水平的院校。所以最终因志愿目标过高未被录取和填报低于自己水平志愿被录取的考生都是博弈中的失败者。 而先报志愿再高考的方式劣于先出成绩再填志愿的方式,因先填报志愿再高考比先出成绩再填志愿多了更多的不确定性,考生无法预知高考时的发挥水平,增大了考生目标过高落榜和因保守不能上更好的院校的机率。假设高校根据考生的成绩而确定其能被录取的机率为X,先出成绩再填志愿的方式中,考生能被录取的机率就是X,而在先填志愿再高考的方式中,首先高校根据考生的成 第1页共3页

浅析价格战中的博弈论

价格战中博弈论的浅析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博弈论 班级:10物流治理(采购与供应链1班) 学号:1040407122 姓名:曾维乐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八日 价格战中的博弈论浅析 摘要:博弈论研究互动决策行为,大多数时候是研究对抗性行为,但并不是所有的对抗行为。博弈论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类型众多。本文在简要介绍了博弈论相关内容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纳什均衡。通过案例,充分运用囚徒困境、智猪博弈、反向归纳法等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在经济决策中行为人如何决定最优决策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博弈论相关知识,分析解决经济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针对商家的价格战问题。

关键词:囚徒困境懦夫博弈安全博弈纳什均衡 一、理论介绍 1、博弈论简介 博弈论(game theory),也称对策论,它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简单讲来确实是一些个人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同意选择的行为或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各自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 从上述定义中能够看出,一个完整的博弈一般由以下几个要素组成:博弈的参加者,各博弈方各自选择的全部策略或行为的集合、博弈方的得益(得益矩阵)、结果、均衡等。 1、参与人指的是博弈中选择行动以最大化自己效用的决策主体(能够是个人,也能够是团体)。 2、行动是指参与人在博弈进程中轮到自己选择时所作的某个具体决策。 3、策略是指参与人选择行动的规则,即在博弈进程中,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行动的预先安排。 4、信息指的是参与人在博弈中所明白的关于自己以及其他参与人的行动、策略及其得益函数等知识。 5、得益是参与人在博弈结束后从博弈中获得的效用,一般

博弈论与策略行为

博弈论与策略行为 G a m e T h e o r y a n d S t r a t e g y B e h a v i o r 蔡继明 教授/主任 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 Center for Political Economy at Tsinghua University CPET

目录 第一讲:导论 一、博弈论的研究对象 第二讲:占优战略与社会两难第三 讲:纳什均衡和双人博弈第四讲:三 人博弈与n人博弈第五讲:纯战略和 混合战略第六讲:博弈的合作解第 七讲:序贯博弈与子博弈完美均衡第 八讲:重复博弈第九讲:企业经营决 策的博弈分析第十讲:企业内部组织 分析第十一讲:政府行为分析 第一讲 导论 博弈论是研究理性的决策主体在其行为发生直 接的相互作用时的策略选择及策略均衡的理论。 博弈分析的关键步骤是找出在别人选择既定的情况 下自己的最优反应策略(给自己带来最大 收益的策略)。 二、博弈论的产生和发展 博弈又称博戏,是一门古老的游戏。 1. 博弈在中国《学弈》(《孟子 ?告 子》):弈秋,通国 之善弈也。使弈秋侮 二人 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 弈秋之为听;一人虽 听之,一心以为有鸿 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 之。虽与之俱学,弗若 之矣。为是其智弗若 与?吾曰:非然也。 《世本》说,“乌曹作博”,乌曹乃是 夏代著名之能工巧匠。千百年来,博 弈更是与人们的生活紧紧相连,从博 棋到牌戏,从斗戏到彩票,中华民族 的历史长河中就这样形成了别具风情 的博弈文化 从孙子兵法到三十六计 从田忌赛马到孙庞斗智 从运筹帷幄到韬光养晦 从曹刿论战到论持久战

1

浅谈经济博弈论

浅谈经济博弈论 姓名:李欣航学号:20081065 班级:02310802 人生如梦亦如戏,游戏人生,就要猜透别人怎么想,博弈论就是告诉你怎么跟人打交道,如何参透别人的心思。同时,用博弈论观照一些所谓的千古美谈,会发现那其实是无稽之谈。比如诸葛亮,其实远非司马懿之对手。 从一则故事说起,这个故事需要动点脑筋。 有五个海盗,劫掠了100两金子,需要分赃。办法是抓阄,盗亦有道。 抓到第一个阄的人,可以先提出一个分配方案,如果他的方案被一半以上的人同意,就照他的方案分金子,否则,第一个人就要被杀掉。余下的人也照此办理。 我们的问题是:如果你是第一个人,你会提出怎样的分配方案? 为了分析问题更确定,我们假定每个人都是追求自己利益极大化的人。

可能你会提出平均分配,每人20两,或者自己不要,等等。 可是正确的答案却并非如此。第一个人会说:“100两金子全归我!” 而且这个方案一定会被一半以上的人同意,这个人不会被杀掉。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当遇到复杂的问题时,我们可以从最后的环节开始考虑,这样,可以使问题清晰起来。 那我们就从抓到最后一个阄的人开始考虑。对于这个人来说,他知道,当轮到他提方案的时候,其他人都已经死掉了,金子将全是他一个人的。所以,他利益最大化行为便是,不管前边谁,包括第一个人,提了任何方案,他都一概摇头,不同意。 再看第四个人,他知道,不管自己提出什么方案,第五个人都不会同意,都会被杀掉,所以,他的利益最大化行为是,尽量不要轮到自己提方案。所以,不管第一个人提了怎样的方案,他都会表示同意。

第三个人,知道第四和第五个人的选择策略,所以,他的利益最大化的方案是100两金子全归自己。这个方案,因为自己和第四个人同意,超过了此时的一半以上的人的同意,可以行得通,所以,不管第一个人提出什么样的方案,第三个人都会反对。 第二个人,知道自己提什么方案,第三个人、第五个人都将反对,一旦轮到自己提,自己就死定了,所以,他会同意第一个人提出的任何方案,这是他的利益最大化行为。 所以,不管第一个人提出怎样的方案,第二个人与第四个人都会同意,加上第一个人自己的票,就是三票,一半以上,可以通过。 既然任何方案都可以通过,而第一个人又要追求自己利益的极大化,所以,他的方案是:100两金子全归自己。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想问题,确实需要方法论,靠直觉是不可以的,直觉在很多情况下是错误的,必须依靠方法,依靠逻辑的力量。 很多问题看起来没有头绪,是因为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而方法的作用,就是帮我们找到切入点,找到了切入点,问

“博弈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博弈论》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博弈论中,局中人从一个博弈中得到的结果常被称为()。 A. 效用 B. 支付 C. 决策 D. 利润 2.博弈中通常包括下面的内容,除了()。 A.局中人 B.占优战略均衡 C.策略 D.支付 3.在具有占优战略均衡的囚徒困境博弈中()。 A.只有一个囚徒会坦白 B.两个囚徒都没有坦白 C.两个囚徒都会坦白 D.任何坦白都被法庭否决了 4.在多次重复的双头博弈中,每一个博弈者努力()。 A.使行业的总利润达到最大 B.使另一个博弈者的利润最小 C.使其市场份额最大 D.使其利润最大 5.一个博弈中,直接决定局中人支付的因素是()。 A. 策略组合 B. 策略 C. 信息 D. 行动 6.对博弈中的每一个博弈者而言,无论对手作何选择,其总是拥有惟一最佳行为,此时 的博弈具有()。 A.囚徒困境式的均衡 B.一报还一报的均衡 C.占优策略均衡 D.激发战略均衡 7.如果另一个博弈者在前一期合作,博弈者就在现期合作;但如果另一个博弈者在前一期违约,博弈者在现期也违约的策略称为()。 A.一报还一报的策略 B.激发策略 C.双头策略 D.主导企业策略 8.在囚徒困境的博弈中,合作策略会导致()。 A.博弈双方都获胜 B.博弈双方都失败

C.使得先采取行动者获胜 D.使得后采取行动者获胜 9.在什么时候,囚徒困境式博弈均衡最可能实现()。 A. 当一个垄断竞争行业是由一个主导企业控制时 B.当一个寡头行业面对的是重复博弈时 C.当一个垄断行业被迫重复地与一个寡头行业博弈时 D. 当一个寡头行业进行一次博弈时 10.一个企业采取的行为与另一个企业在前一阶段采取的行为一致,这种策略是一种()。 A.主导策略 B.激发策略 C.一报还一报策略 D.主导策略 11.关于策略式博弈,正确的说法是()。 A. 策略式博弈无法刻划动态博弈 B. 策略式博弈无法表明行动顺序 C. 策略式博弈更容易求解 D. 策略式博弈就是一个支付矩阵 12.下列关于策略的叙述哪个是错误的(): A. 策略是局中人选择的一套行动计划; B. 参与博弈的每一个局中人都有若干个策略; C. 一个局中人在原博弈中的策略和在子博弈中的策略是相同的; D. 策略与行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策略是行动的规则,而不是行动本身。 13. 囚徒困境说明(): A. 双方都独立依照自己的利益行事,则双方不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B. 如果没有某种约束,局中人也可在(抵赖,抵赖)的基础上达到均衡; C. 双方都依照自己的利益行事,结果一方赢,一方输; D、每个局中人在做决策时,不需考虑对手的反应 14. 一个博弈中,直接决定局中人损益的因素是(): A. 策略组合 B. 策略 C. 信息 D. 行动 15. 动态博弈参与者在关于博弈过程的信息方面是() A 不对称的 B 对称的 C 不确定的 D 无序的

价格战中博弈论的浅析

价格战中博弈论的浅析

价格战中博弈论的浅析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博弈论 班级:10物流管理(采购与供应链1班) 学号:1040407122 姓名:曾维乐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八日

价格战中的博弈论浅析 摘要:博弈论研究互动决策行为,大多数时候是研究对抗性行为,但并不是所有的对抗行为。博弈论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类型众多。本文在简要介绍了博弈论相关内容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纳什均衡。通过案例,充分运用囚徒困境、智猪博弈、反向归纳法等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在经济决策中行为人如何决定最优决策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博弈论相关知识,分析解决经济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针对商家的价格战问题。 关键词:囚徒困境懦夫博弈安全博弈纳什均衡 一、理论介绍 1、博弈论简介 博弈论(game theory),也称对策论,它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简单说来就是一些个人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各自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 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一个完整的博弈一般由以下几个要素组成:博弈的参加者,各博弈方各自选择的全部策略或行为的集合、博弈方的得益(得益矩阵)、结果、均衡等。 1、参与人指的是博弈中选择行动以最大化自己效用的决策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体)。 2、行动是指参与人在博弈进程中轮到自己选择时所作的某个具体决策。 3、策略是指参与人选择行动的规则,即在博弈进程中,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行动的预先安排。 4、信息指的是参与人在博弈中所知道的关于自己以及其他参与人的行动、

经济博弈论论文

博弈论及其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工造3班 魏XX [摘要]:本文从“囚徒困境模型”和“智猪博弈模型”两个方面来阐述博弈论及其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运用。 [关键词]:博弈论囚徒困境模型智猪博弈模型应用 [正文]: 有一个典型的案例:甲乙两人合伙作案,结果被警察抓了起来,分别被隔离 审讯。在不能互通信息的情形下———也就是不知道对方是坦白还是缄默的前提 下,每个嫌疑犯都可以作出自己的选择:或者供出同伙,即与警察合作,从而背 叛同伙;或者保持沉默,也就是与同伙合作,而不是与警察合作。这样会出现以 下几种情况:如果两人都不坦白,警察会因证据不足而将两人各判刑! 年;如果 一人招供而另外一人不招,坦白者作为证人将不会被起诉,另一人将会被重判!" 年;如果两人都招供,则会因罪名成立各判!# 年。这两个嫌疑犯该怎么办呢? 是选择合作还是互相背叛?从表面上看,他们应该互相合作,保持沉默,因为这 样对他们整体而言是最好的结果———都只判!年。但是他们不得不仔细考虑对 方可能采取的选择。问题就这样开始了,两个人都十分精明,而且只关心减少自 己的刑期,并不会在乎对方被判多少年。每个人都会这样推理:假如对方不招, 我只要一招供,马上可以获得自由,而不招却要坐牢! 年,显然招比不招好;假 如对方招了,我若不招,则要坐牢!" 年。招了只要坐牢!# 年,显然还是招更好 些。可见,对方无论招或者不招,我的最佳选择都是招认。两个人都会基于同样 的想法作出招供的选择,这对他们个人来说都是最佳策略,但对整体而言却是一 个最差的结果。 这就是博弈论的一个经典模型———“囚徒困境模型”。作为一种关于决策和 策略的理论,博弈论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它研究的许多例子来自于日常生活和经 济活动中的游戏和事物。 博弈的英文即,中文译为“博弈”是非常传神和贴切的,因为中国古代称下棋 为“弈”,“博”则含有争斗的意思。在下棋这样的游戏中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策 略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和作用。精明慎重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 人人争赢,布每一个棋子时,都必须考虑到对手的策略选择,从而选择自己的最 佳策略。这也就是博弈的核心问题:决策主体的一方行动后,参与博弈的其他人 将会采取什么行动?参与人为取得最佳效果应采取怎样的对策?我们可以将博 弈论定义为:一些个人、一些团队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 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 行为或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博弈 论是(# 世纪四五十年代发展起来的。美国经济学家冯?诺依曼与奥斯卡?摩根斯特 恩于!)**年合著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被公认为博弈论诞生的标志。 博弈论可以分为合作博弈理论和非合作博弈理论。前者主要强调的是集体理 性;而后者主要研究人们在利益相互影响的局势中如何选择策略使自己的收益最 大,强调的是个人理性。所谓“个人理性”是反映个体的行为始终都是以实现自身 的最大利益为惟一目标,除非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需要,否则不会考虑其他的 个体或社会利益这样一种决策原则。非合作博弈要求各参与人之间不能存在任何

博弈论(整理过名词解释和简答)

一、名词解释: 1、博弈:一些个人、团体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据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者先后,一次或者多次从允许选择的行为或战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 2、囚徒困境:从博弈中的两个利益主体出发选择行为,结果是既没有实现两人总体的最大利益,也没有真正实现自身的个体最大利益,比如经济领域的寡头竞争、公共产品的供给。 3、非合作博弈与合作博弈:人们行为相互作用时,当事人能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也就是合作博弈,反之,就是非合作博弈。 4、常和博弈:是指博弈双方的得益总和为非零的常数 变和博弈:是指在不同的策略组合或者结果下,所有博弈方的得益总和一般是不相同的零和博弈:是指在博弈中,一方的得益就是另一方的损失,所有博弈方的得益总和为零5、博弈论: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及其相互决策和均衡问题的学科。在经济学中,博弈论是研究经济主体的决策相互影响 6、战略:参与人在给定信息集的情况下的行为规则的完备描述。 7、均衡:所有参与人的最优战略组合。 8、均衡路径:如果一个博弈有几个子博弈,一个特定的纳什均衡决定了原博弈树上唯一的一条路径,或者说是一个纳什均衡结果在博弈树中所形成的路径。 9、占优均衡:无论其他参与人选择什么战略,参与人的某一种战略均是最优的。 10、重复剔除劣战略的占优均衡:首先找到某个参与人的劣战略(假定存在),把这个劣战略删除掉,重新构造一个不包含已删除的劣战略的新的博弈,然后再删除这个新的博弈中的某个参与人的劣战略,一直重复这个过程,直到只剩下唯一的战略组合为止。 11、纳什均衡:给定你的策略,我的策略是最好的策略;给定我的策略,你的策略也是最好的策略,即双方在给定的战略上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策略。 12、混合战略:如果一个战略规定参与人在给定信息情况下以某种概率随机选择不同的行为,我们称该战略为混合战略。 13、子博弈:从单结信息集开始至博弈结束的过程,由一个决策结x和所有的后续决策结T(x)构成,满足条件: (1)决策结x是单结信息集; (2)在一个信息集的决策结必须是同一个决策结的后续结。 14、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如果一个纳什均衡中的各个子博弈的战略在每一个子博弈中都是最优的,即构成纳什均衡,则称该博弈为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 15、静态博弈:指博弈中的参与人同时选择行为,或者虽非同时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前行动者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 动态博弈:指参与人的行动有先后顺序,且后行动者能够观察到先行动者所选择的行动。 16、重复博弈:给定一个标准博弈G(动态/静态)重复进行T次,并且每次重复G之前,以前的博弈的结果各个博弈方都能观察到,这样的博弈过程成为“G的T次重复博弈”,记为G(T),G称为G(T)的博弈阶段。同样结构的博弈重复多次,其中的每次博弈称为阶段博弈。 17、不可置信的威胁:在纳什均衡中,不可置信的均衡战略,在博弈的规则下,使自己的支付变小的不理性的选择。 18、完全信息博弈:每一个参与人对所有其他参与人的特征,战略空间以及支付函数有准确知识的博弈。 19、类型:一个参与人所拥有的私有信息,是其个人特征的完备描述,博弈人知道,其他人不知道。

耶鲁大学公开课博弈论课习题

耶鲁大学公开课:博弈论 习题集1(第1-3讲内容) Ben Polak, Econ 159a/MGT522a. 由人人影视博弈论制作组Darrencui翻译 1.严格劣势策略与弱劣势策略:严格劣势策略的定义是什么?弱劣势策略的定义是什么?请用 一个包含两个参与人的博弈矩阵来举例说明,要求其中一个参与人有三个策略且三者之一为严格 劣势策略;另一个参与人有三个策略但三者之一为弱劣势策略。请指出你所举例子中的劣势策略。 2.迭代剔除(弱)劣势策略:请看下面的博弈 2 (a). 这个博弈中是否存在严格劣势策略和弱劣势策略?如果存在,请指出并说明。 (b). 剔除掉严格劣势策略和弱劣势策略之后,在简化的博弈中是否还有劣势策略呢?如果是,请指出并说明。最后哪些策略不会被剔除呢? (c). 回顾你第一次剔除劣势策略时哪些策略是劣势策略并给出解释。把它与第二次剔除的劣势策略作比较。从中你能得出关于迭代剔除劣势策略的何种结论? 3. 霍特林的选址博弈(也称霍特林模型):回顾一下课堂中所讲的选票博弈。其中有两个参与人,每个参与人都从集合* +中选出自己的立场。这十个立场均分全部的选票。选民把选票投给与自己立场最接近的候选人。如果两个候选人站在同一个立场上,那么持该立场选民 的选票平均分给每个候选人。候选人想要最大化自己的得票率。举例来说,()。而 () [提示:回答这道题时不必画出整个矩阵] (a).课堂中我们指出立场2严格优于立场1,而实际上还有其它的立场也是严格优于立场1的,请找出所有优于立场1的立场并作出解释。 (b).假设现在有三名候选人。举例来说,()而()。此时立场2是否严格优于立场1?立场3呢?请作出解释。另外,假设我们剔除了立场1和10,但是该立场的选票依然存在。在简化的博弈中,立场2是否严格劣于或弱劣于其它(纯)策略?请作出解释。

博弈论习题

博弈论习题 一、判断题 1、纳什均衡即任一博弈方单独改变策略都只能得到更小利益的策略组合。 2、若一博弈有两个纯战略纳什均衡则一定还存在一个混合战略纳什均衡。 3、博弈中混合策略纳什均衡一定存在,纯策略的不一定存在。 4、后行为的博弈方可以先观察到对方行为后再做选择,因此总是有利的。 5、如果扩展式博弈的一个策略组合不仅在均衡路径上是纳什均衡,而且在非均衡路径上也是纳什均衡,就是该扩展式博弈的一个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 6、逆向归纳法并不能排除所有不可置信的威胁。 7、如果阶段博弈有唯一的纳什均衡,对于一个有限次重复博弈来说,重复阶段博弈中的纳什均衡是完善纳什均衡路线的唯一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 8、无限次重复博弈的均衡解一定优于原博弈均衡解的收益。 9、所有博弈方都有关于收益的信息,至少部分博弈方缺乏博弈进程信息的扩展式博弈,称为完全但不完美信息扩展式博弈。 10、不完美信息扩展式博弈中的信息不完美性都是客观因素造成的。 11、子博弈可以从一个多节点信息集开始。 12、不完美信息是指至少某个博弈方在一个阶段完全没有博弈进程的信息。 13、在贝叶斯博弈中之所以博弈方需要针对自己的所有可能类型都设定行为选择,而不是只针对实际类型设定行为选择,是因为能够迷惑其他交易方,从而可以获得对自己更有利的均衡。 14、古玩市场的交易中买卖双方的后悔都来自于自己对古玩价值判断的失误,若预先对价值的判断是正确的,那么交易者肯定不会后悔。 15、只要消息的发送者和接手者的利益不是对立的,那么肯定能传递一些信息。 16、教育程度在劳动力市场招聘员工时受到重视的理由是,经济学已经证明教育对于提高劳动力素质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7、引入“自然”这个虚拟参与者后,不完全信息博弈与不完美信息博弈基本上是相同的。 18、因为零和博弈中博弈方之间关系都是竞争性的、对立的,因此零和博弈

博弈论复习题及答案

博弈论 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囚徒困境说明个人的理性选择不一定是集体的理性选择。(√) 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不是一个纳什均衡。(×) 若一个博弈出现了皆大欢喜的结局,说明该博弈是一个合作的正和博弈。()博弈中知道越多的一方越有利。(×) 纳什均衡一定是上策均衡。(×) 上策均衡一定是纳什均衡。(√) 在一个博弈中只可能存在一个纳什均衡。(×) 在一个博弈中博弈方可以有很多个。(√) 在一个博弈中如果存在多个纳什均衡则不存在上策均衡。(√) 在博弈中纳什均衡是博弈双方能获得的最好结果。(×) 在博弈中如果某博弈方改变策略后得益增加则另一博弈方得益减少。(×)上策均衡是帕累托最优的均衡。(×) 因为零和博弈中博弈方之间关系都是竞争性的、对立的,因此零和博弈就是非合作博弈。 (×) 在动态博弈中,因为后行动的博弈方可以先观察对方行为后再选择行为,因此总是有利的。(×) 在博弈中存在着先动优势和后动优势,所以后行动的人不一定总有利,例如:在斯塔克伯格模型中,企业就可能具有先动优势。 囚徒的困境博弈中两个囚徒之所以会处于困境,无法得到较理想的结果,是因为两囚徒都不在乎坐牢时间长短本身,只在乎不能比对方坐牢的时间更长。 (×) 纳什均衡即任一博弈方单独改变策略都只能得到更小利益的策略组合。(√)不存在纯战略纳什均衡和存在惟一的纯战略纳什均衡,作为原博弈构成的有限次重复博弈,共同特点是重复博弈本质上不过是原博弈的简单重复,重复博弈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就是每次重复采用原博弈的纳什均衡。(√) 多个纯战略纳什均衡博弈的有限次重复博弈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路径:两阶段都采用原博弈同一个纯战略纳什均衡,或者轮流采用不同纯战略纳什均衡,或者两次都采用混合战略纳什均衡,或者混合战略和纯战略轮流采用。(√) 如果阶段博弈G={A1, A2,…,An; u1, u2,…,un)具有多重Nash均衡,那么可能(但不必)存在重复博弈G(T)的子博弈完美均衡结局,其中对于任意的t

用博弈论的眼光来看日常生活中的事例

经 济 博 弈 论 作 业 —日常生活中有趣的小博弈 学院:经济学院 班级:09经济一班 姓名:朱广艳 学号:20094120127

生活中的小游戏——博弈无处不在 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均可从博弈中得到解释,大到即将进行的美国总统大选,小到宿舍提水事件。因为生活的本质,就是在进行一场游戏。博弈论的知识不仅能在学术界中光彩夺目,在其他领域例也得到充分地利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凭借博弈论的思想来分析进而解决问题。博弈论是研究理性的行动者相互作用的形式理论,然而在生活中更多的游戏不仅仅是单人博弈,也是双人或多人的博弈。比如:商场谈判、政治斗争、恋爱结婚……都是这类博弈。以下例子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情侣博弈: 某一天我觉得可能是女朋友的生日,但又不能肯定:如果是女朋友的生日的话,①我可以送一束花,女朋友会特别高兴,我的效用增加5个单位,②我不送花,但女朋友会埋怨你忘了她的生日,我的效用降低2个单位;如果不是女朋友的生日的话,①我可以送女朋友一束花,女朋友感到意外的惊喜,我的效用增加3个单位,②我不送花,结果生活同往常一样,可视为我的效用增加0单位。在这个博弈里,可以看到,“自然”可以有两种策略:确定今天是女朋友的生日或确定今天不是女朋友的生日,但不论“自然”采取何种策略,我的最好行动都是买花。买花是我的占优战略。博弈距阵如下(自然的得益皆为0): 自然 小偷和保安: 犯罪和防止犯罪是小偷和保安之间进行博弈的一场游戏。保安可以加强巡

逻,或者休息。小偷可以采取作案、不作案两种策略。如果小偷知道保安休息,他的最佳选择就是作案;如果保安加强巡逻,他最好还是不作案。对于保安,如果他知道小偷想作案,他的最佳选择是加强巡逻,如果小偷采取不作案,自己最好去休息。当然,小偷和保安都不可能完全知晓对方将采取的行动,因此他们都将估计对方采取某种行动的概率,从而决定自己要采取的行动。结果是,他们将以一定的概率随机地采取行动,这叫“混合策略”。(假定小偷在保安休息时一定作案成功,在保安巡逻时作案一定会被抓住)如下图表示: 小偷 此矩阵可以表示,保安巡逻,小偷不作案,双方都没有收益也没有损失;保安巡逻,小偷作案,保安因抓到小偷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得到效用2单位,小偷被判刑丧失效用2单位;保安休息,小偷不作案,保安休息的很愉快得到效用2单位,小偷没有收益也没有损失;保安休息,小偷作案,保安因失职被处分而丧失效用1单位,小偷犯罪成功获得效用1单位。这个博弈是没有纳什均衡的。 电信价格: 根据我国电信业的实际情况,可以构造电信业价格战的博弈模型。假设次博弈参加者为电信运营商A与B,他们在电信某一领域展开竞争,一开始价格都为P0。A是中国电信老牌企业,实力雄厚,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B中国联通则是刚刚成立不久,翅膀还没长硬,是政府为了打破垄断鼓励竞争而筹建起来的。正因为B是政府扶植起来鼓励竞争的,说以B得到了政府的一些优惠,其中就有B的接个可以比P0低5%。这一举动,还不会对A产生多大的影响,因 为A的根基实在是太牢固了。在这样的市场分配下,A、B可以达到平衡,但是

博弈论中的相关概念

新古典经济学前提: 理性选择——减少不确定; ——经济系统效用最大化。 理性——新古典经济学与博弈论的纽带 博弈论决策前提:理性的战略选择。 博弈论决策基础:最优反应,即带来最大收益的战略。 但是,在博弈论中最优反应不是理性的唯一表现,也不总是假定人是理性的。 新古典经济学决策的背景: 理性的个体面临特定的制度环境(产权、货币、高度竞争的市场),在此基础上以获取利益最大化为目的。 隐含的基础:只需考虑自身情况和市场条件,而不考虑他人行为。 弊端: ——限制了理论的使用范围,现实中竞争并不完全; ——无法解决货币经济以外的决策难题。 博弈论的优势: ——不仅考虑自身条件和市场环境,最重要的是还需考虑他人的行为。 游戏规则: 两个选手,轮流取币; 每次至少取一枚硬币; 只能从一行中取任意数量的硬币,不许从两行中选取; 取走最后一枚硬币的为胜者 囚徒困境的启示: 囚徒困境仅仅是二人博弈,多人博弈在现实中更多; 如果囚犯可以交流,结果显著不同; 如果多轮博弈,结果也有不同; 导致困境结论的分析过程令人注目,但最后结论并非理性。 通常假设参与者将采取最优反应战略而理性行事,最大化利润、力争在游戏中获胜、达到主观收益最大化,或者惩罚最小化,皆属于理性行为。 最优反应战略是在其他参与者战略已知或可预测条件下,给某参与者带来最大化收益的战略。 博弈分析的关键步骤是找出在别人选择既定的情况下自己的最优反应战略。 依据新古典经济学,我们把一个参与者的最优反应(best response)定义为,在其他参与者已经选定战略,或者可以预计到他们将选择何种战略时,能够给该参与者带来的最大收益的战略。 标准式——数字矩阵; 扩展式——树形图 不确定事件(contingency): 相机战略(contingent strategy):仅在不确定事件发生时才会采取的战略 信息集(information set):节点2包含了决策者掌握的所有信息,因此也称为信息集。 扩展式的优势: ——展示了每一阶段掌握的信息; ——展示了参与者掌握信息的不完全 所有博弈问题均可用标准式描述,即绘制一个表格,边缘列出参与者的战略,里面列出参与者的收益;

博奕论与经济行为

博奕论与经济行为 按照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的看法,博弈论和社会选择理论是20 世纪社会科学最主要的成就。这两门学科创立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两本书的出版; 后者应该是1951年阿罗的小册子《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而前者毫无疑问是1944 年冯诺伊曼和摩根斯顿的鸿篇巨制《博弈论与经济行为》。 博弈论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学的核心。萨缪尔森在他的经典教科书中 曾引用过的短谚是:“你可以使鹦鹉成为训练有素的经济学家,所有它必须要学的 只是两个词,供给和需求”——现在它们或许可换成“博弈”和“均衡”。 天才数学家冯诺伊曼(1904-1957)是“传奇中的传奇”。他6岁就会心算八位数除法,却因骨癌不幸于53岁的盛年去世。作为彭加勒、希尔伯特之后或许惟一的全能数学家,他的贡献遍及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是量子力学形式化的开创者。他还被认为是现代计算机的真正鼻祖。在普林斯顿这个被视为“宇宙的数学中心”之地,有一个流传的说法:“有两种人,冯诺伊曼和我们”。 这样一个卓尔不群的数学天才,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象牙塔中人物,甚至,我们再难找出比他更“凡夫俗子”的数学家了。《冯诺伊曼和维纳》这本书记载着:“他喜欢上馆子,喜欢女人,喜欢宴会,喜欢变富,而且要富上加富,喜欢具有政治影响”;当然,“特别喜欢搞数学”。此外,他精通拜占庭的历史,是熟悉“欧洲皇族家谱”的主要专家之一。所以,我有些“恶毒”地揣测,冯诺依曼愿意与摩根斯顿合作写出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经典,其主要原因或许在于,摩根斯顿曾“宣称自己是德皇的父亲弗里德里希三世的孙子”。 如此天才,如此喜欢世俗生活,把精湛的数学才能应用到关于世俗生活的庸俗学问——“博弈论”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冯诺伊曼1928年关于二人零和博弈的“最大最小定理”,是博弈论的第一个里程碑。后来几年的蛰伏期中,他已是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教授。 希特勒进军维也纳之时,正在普林斯顿大学访问的奥地利人摩根斯顿留在了经济系。西尔维娅娜萨在纳什的传记《普林斯顿的幽灵》中写到,摩氏“强烈盼望可以做点…真正具有科学精神的事情?”。他说服冯诺伊曼与他合作写一篇论文,来论证“博弈论是一切经济学理论的正确基础”。而且,“冯诺伊曼几乎独立完成了这篇1200页的论文,不过最后是摩根斯顿执笔写出了具有煽动性的绪论,并且将各个论点加以巧妙组织,使这部著作立即引起了数学界和经济学界的关注”。 步科学出版社1963年王建华、顾炜琳翻译的《竞赛论与经济行为》之后尘,三联书店翻译出版这本宾默尔谓“其现实意义主要是历史性”的作品,我个人觉得是要有些勇气的。无论如何,在国外几本最流行的博弈论教科书已经被陆续翻译的今天,这本书已经不是学习博弈论的最好入门读物了,虽然它当年也未必是。 对“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后来者而言,这本《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中的宝藏几乎已被专家们挖掘殆尽。它的过时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冯诺伊曼没能突破他十几年前的“最大最小”定理的局限。这本书的大量篇幅被放在零和博弈上,而更广泛的非零和博弈,则通过引入一个虚拟博弈者——自然的方式被“转换”成零和博弈。关键在于这种转换的社会科学含义是并不清晰的。真正解决这一问题是出于纳什的贡献。多年以后,在他的办公室里,冯诺伊曼曾把年轻纳什发现的定理——博弈论第二个里程碑轻蔑地称为“不过是另一个不动点定理”。好在,在《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第三版的前言中,老天才公允地认同了新天才的登堂入室。

博弈论经典案例“囚徒困境”以及其拓展

博弈论经典案例“囚徒困境”以及其拓展 05-06-13 10:57 发表于:《没有范的世界》分类:未分类 博弈论(game theory)对人的基本假定是:人是理性的(rational,或者说自私的),理性的人是指他在具体策略选择时的目的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博弈论研究的是理性的人之间如何进行策略选择的。 “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里最经典的例子之一。讲的是两个嫌疑犯(A和B)作案后被警察抓住,隔离审讯;警方的政策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如果两人都坦白则各判8年;如果一人坦白另一人不坦白,坦白的放出去,不坦白的判10年; 如果都不坦白则因证据不足各判1年。 在这个例子里,博弈的参加者就是两个嫌疑犯A和B,他们每个人都有两个策略即坦白和不坦白,判刑的年数就是他们的支付。可能出现的四种情况:A和B均坦白或均不坦白、A坦白B不坦白或者B坦白A不坦白,是博弈的结果。A和B均坦白是这个博弈的纳什均衡。这是因为,假定A选择坦白的话,B最好是选择坦白,因为B坦白判8年而抵赖却要判十年;假定A选择抵赖的话,B最好还是选择坦白,因为B坦白判不被判刑而抵赖确要被判刑1年。即是说,不管A坦白或抵赖,B的最佳选择都是坦白。反过来,同样地,不管B是坦白还是抵赖,A的最佳选择也是坦白。结果,两个人都选择了坦白,各判刑8年。在(坦白、坦白)这个组合中,A和B都不能通过单方面的改变行动增加自己的收益,于是谁也没有动力游离这个组合,因此这个组合是纳什均衡。 囚徒困境反映了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如果A和B都选择抵赖,各判刑1年,显然比都选择坦白各判刑8年好得多。当然,A和B可以在被警察抓到之前订立一个"攻守同盟",但是这可能不会有用,因为它不构成纳什均衡,没有人有积极性遵守这个协定。 在经济学方面的实例: 一.电信价格竞争 根据我国电信业的实际情况,我们来构造电信业价格战的博弈模型。假设此博弈的参加者为电信运营商A与B, 他们在电信某一领域展开竞争,一开始的价格都是P0。A(中国电信)是老牌企业,实力雄厚,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B(中国联通)则刚刚成立不久,翅膀还没有长硬,是政府为了打破垄断鼓励竞争而筹建起来的。 正因为B是政府扶植起来鼓励竞争的,所以B得到了政府的一些优惠,其中就有B的价格可以比P0低10%。这一举动,还不会对A产生多大的影响,因为A的根基实在是太牢固了。在这样的市场分配下,A、B可以达到平衡,但由于B在价格方面的优势,市场份额逐步壮大,到了一定程度,对A造成了影响。这时候,A该怎么做?不妨假定: A降价而B维持,则A获利15,B损失5,整体获利10; A维持且B也维持,则A获利5,B获利10,整体获利15;

1.2.1博弈论与经济学的关系

博弈论与经济学的关系 一、博弈论与经济学的关系 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1994年至2012年期间,诺贝尔经济学奖曾六次眷顾博弈论,表明了博弈论在主流经济学中的地位及其对现代经济学的影响与贡献。微观经济学建立在现代西方经济学鼻祖—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基础上。1776 年,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简称《国富论》)一书中写了如下名言: “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绝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求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为大。” 传统经济学认为:人的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是自利,每个人都有权追求自己的利益,没有自私,社会就不会进步,现代社会的财富是建立在对每个人自利权力的保护基础上的。因此,经济学不必担心人们参与竞争的动力,只需关注如何让每个求利者能够自由参与尽可能展开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只要市场机制公正,人们在追逐自我利益的过程中,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就会使整个社会富裕起来。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哈佛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格里高利·曼昆(N.Gregory Mankiw)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博弈论几乎应用于经济学的所有领域—包括工业组织、国际贸易、劳动经济以及宏观经济学。在这些领域,博弈论都成功地更新了原有的研究方法。”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博弈论已融入主流经济学并对经济学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博弈可以说无处不在,只要涉及到人群的互动就有博弈。博弈论是一门以数学为分析工具,研究解决对抗冲突问题最优方法的学科,自然也就成为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析工具。 二、相关名家介绍 1. 亚当·斯密(Adam Smith) 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 1723~1740年间,亚当·斯密在家乡 苏格兰求学,在格拉斯哥大学 (University of Glasgow)时期,亚 当·斯密完成拉丁语、希腊语、数学 和伦理学等课程;1740~1746年间, 赴牛津学院(The Oxford Academy)求 学,但在牛津并未获得良好的教育,唯一收获是大量阅读许多格拉斯哥大学缺乏的书籍。1750年后,亚当·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不仅担任过逻辑学和道德哲学教授,还兼负责学校行政事务,一直到1764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