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生物遗传育种学
- 格式:docx
- 大小:3.47 KB
- 文档页数:2
水产动物育种学复习水产动物育种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育种:应用各种遗传学方法,改造动植物的遗传结构,以培育出高产优质的品种。
2.品种:是人们创造出来的一种生产资料,是由同一祖先通过人工选育而来的,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生产性状的群体。
3.育成品种:指通过有意识的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具有高产或某些特殊品质(如观赏、抗、抗寒)的品种。
4.地方品种:指在自然条件下,在某地生存数十年、数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品种。
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基因综合体。
5.选育品种:指那些由现代育种技术改良过的品种。
6.品系:指来源于共同祖先或一个亲本对,具有突出的特点和性状,相对稳定的遗传性和一定数量的一群个体。
7.地方品系:由于各地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在同一品种内经长期选育而形成的具有不同特点的地方类群。
8.家系:一般指由一对系祖繁育而来的群体。
9.近亲交配系(近交系):通过近亲交配或自交数代得到的纯系。
10.原种:指取自定名模式种采集水域或其他天然水域并用于增养殖生产的野生水生动、植物种,以及用于选育种的原始亲本。
11.良种:通常指生长较快、产量较高、质量较好、具有比较稳定的遗传性状,且适应一定地区自然条件并用于增养殖生产的水生动、植物种。
12.种质资源:又称遗传资源、基因资源,指一切对人类具有实际或潜在利用价值的遗传材料(动植物类型)。
13.种质:指决定遗传性状,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的遗传物质。
即亲代通过性细胞或体细胞传递给子代的遗传信息。
14.人工种质资源:指在育种工作中,通过各种方法,如杂交、诱变等,产生的育成品系或品种及各种突变体、基因标记材料、引变的多倍体材料、非整倍体材料、属间或种间杂种等一切人工创造的品种资源。
15.育种中间材料:是指具有某些缺点而未被育成品种的杂种后代、诱变育成的突变体等。
16.育种原始材料:指在选育新品种时最初采用的那些材料。
17.引种:指将外地(国)优良品种、品系或类型引进本地,经过试验,作为推广品种而直接应用于生产,或作为选育新品种的原始材料。
一名词解释1、核型(染色体组型):把生物细胞核内全部染色体的形态特征(染色体长度、着丝点位置、长短臂比、随体有无等)所进行的分析,也称为染色体组型分析。
2、同源染色体:形态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
特点:育性差,结实率低;形态、组织学上的特征。
3、复等位基因:指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上,存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4、不完全显性;F1表现为双亲性状的中间型。
5、品种:经过人工选育而成的,具有遗传稳定,并有别于原种或同种其他种群之优良性状及其表现性状的水生动植物。
6、细胞质遗传:把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称为细胞质遗传,也称为非孟德尔遗传,核外遗传。
7、染色体畸变:指染色体数目的增减或结构的改变。
8、雌核发育:合子的发育是在卵子细胞核的控制下完成的。
9、雄核发育:指卵子只依靠雄性原核进行发育的生殖方式。
10、杂交:指通过不同个体之间的交配而产生后代的过程。
11、远缘杂交:亲缘关系较远的个体间的交配,指不同种间、属间,甚至亲缘关系更远的个体间的交配。
12、近缘杂交;亲缘关系较近的个体间的交配,一般指同种内两个不同品种之间的杂交,又称品种间杂交。
13、同源多倍体:指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同一物种,一般是由二倍体的染色体直接加倍产生的。
14、异源多倍体:指增加的染色体来自不同物种,一般是由不同种属间的杂交种染色体加倍形成的。
15、混合选择:又叫集体选择,个体选择,是从来源不同的鱼群中选择表现型优良的个体混养在一起,混合交配,繁殖后代,繁殖的后代再混养在一起,再选种,这样的混合选拔留种,连续几代培育出一个新品种。
16、家系选择:将一雌一雄的优良亲鱼单独交配,建立若干家系,后代以累代近亲繁殖为基础,在尽可能相同的条件下饲养亲鱼,比较鉴定各家系的经济性状,从中选出最好家系的雌雄个体建立品系,这样的选择方法是家系选择。
17、后裔鉴(测)定:凭借子代表型平均值的测定来确定并选择亲本和亲本组合的选择育种,称为后裔测定。
水产动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摘要水产养殖是我国农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由于长期大规模的人工养殖,已出现了严重的种质退化现象,制约了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
就目前水产动物优良品种培育所采取的新方法进行概述。
关键词水产动物;育种;转基因;性别控制;杂交育种;细胞工程随着我国水产养殖面积的增加、养殖种类的增多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变,对水产动物的种质资源的保护、优良苗种的需求尤显重要。
如何获得生长快速、经济性状好、抗病能力强、抗逆性好的优良品种,将成为实现增产、增效的关键。
1转基因技术传统的育种方法是建立在利用种内遗传变异的基础上,而基因转移技术的应用打破了生物种间界限,使育种工作可以充分利用所有可利用的遗传变异,利用人工方法超越自然界亿万年生物进化历程,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新品种或品系。
转基因动物研究是基因工程技术在动物育种领域中的一次革命。
1985年朱作言等[1-2]将冠以小鼠重金属螯合蛋白基因启动和调控顺序的人GH基因,导入鲫鱼的受精卵,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批转基因鱼。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已获得几十种转基因鱼,在促进生长、提高鱼类抗逆性、抗病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转基因水生生物的应用前景:一是快速育种。
传统的育种需经过多代反复选种交配才能育成优良品种。
而转基因技术则可超越自然界的生物进化历程,在短时间内创造出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新品种或品系,这是常规育种难以比拟的。
二是改良养殖性状。
转基因鱼的许多优良性状已被实验所证实:如生长速度得到很大提高,即所谓“超级鱼”;有的转基因鱼可提高饵料利用率;有的则表现出较好的抗病性和抗逆性。
三是生产生物医药制品。
通过转基因水生生物来生产生物活性物质以满足医药需要,如研制携带人类胰岛素的转基因鱼以提供胰岛素的研究。
2性别控制动物的性别控制是既古老而又神秘的课题,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不停地探索着。
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在基因水平上研究动物的性别控制的基因有了可能。
水产养殖的繁殖与育种技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对食物供应需求的不断增加,水产业逐渐成为满足人类食物需求的重要来源之一。
而水产养殖的繁殖与育种技术的发展,对于提高水产品种的质量和数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的繁殖与育种技术,包括人工授精、遗传改良和基因工程等方面的内容。
第一章:水产养殖的繁殖技术繁殖技术是水产养殖的基础,通过人工授精等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水产品种的稳定性和生长性能。
在水产繁殖中,人工授精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首先,收集雄鱼和雌鱼的性腺或卵巢,然后将精子和卵子混合,辅以适当的环境条件,如温度和湿度,最终实现受精过程。
人工授精技术可以提高受精率,避免自然生殖的不确定性。
第二章:水产养殖的育种技术育种技术是改良水产品种的重要手段,通过选择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进行配对,可以逐渐提高种群的整体品质。
遗传改良是常用的育种技术之一。
通过合理选择父本和母本,将具有有利性状的基因在后代中持续传递,达到优化遗传结构的目的。
此外,也可以通过选择性繁殖、杂交育种等方式来优化水产品种。
第三章:水产养殖的基因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技术,它通过改变生物体的基因构成,实现对性状的精确调控。
在水产养殖中,基因工程技术可以用于提高品种的抗病性、生长速度和体质量等方面。
例如,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将具有抗病性的基因导入到养殖物种中,提高其抗病能力;或者通过转基因技术提高鱼类的生长速度,提高养殖效益。
总结:水产养殖的繁殖与育种技术对于提高水产品种的质量和数量具有重要作用。
人工授精、遗传改良和基因工程等技术,可以有效地改良水产品种的遗传结构,提高其生长性能、抗病性和适应能力。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水产养殖的繁殖与育种技术将会继续得到改良和创新,为水产业的发展和人类食物供应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产养殖中应用广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遗传育种: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水产动物遗传物质进行分析和改良,提高品种优良性和耐逆性。
2. 疾病诊断:利用PCR检测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水产动物感染病原体及病症进行快速诊断,以便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避免疫病扩散。
3. 基因克隆: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产动物中克隆出具有重要生理、生化功能的基因,以便更深入地进行研究和开发。
4. 基因编辑: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水产动物的基因组进行编辑、修改、替换和修复,以开发出更有用的新品种。
5. 遗传多样性保护: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群体遗传学研究,为水产动物遗传多样性、种群保护、资源利用提供更科学的理论基础和保护策略。
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第一章测试1.建国以来我国海水养殖经历了几次浪潮?A:6 B:4 C:3 D:5答案:52.当前我国水产养殖一共有多少种类?A:80B:200C:113D:188答案:1883.下列不是品系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具有稳定的遗传性能B:具有较高的经济性状C:有固定的形态特征D:具备巨大的数量答案:具备巨大的数量4.下列选项中是水产动物的育种目标的选项是?A:生长性状 B:体形体色 C:经济价值 D:繁殖特性答案:生长性状;体形体色;繁殖特性5.我国水产三级水产种业体系包括什么?A:遗传育种中心 B:水产动物疾病检疫中心 C:苗种场 D:良种场答案:遗传育种中心;苗种场;良种场6.水产动物常用的育种方法有哪些?A:杂交育种 B:多倍体育种 C:选择育种 D:分子设计育种答案: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选择育种;分子设计育种7.水产动物育种时,饲料饵料系数越高越好。
A:对 B:错答案:错8.根据2018年渔业年鉴统计,海水养殖中鲈鱼的养殖产量最高。
A:对 B:错答案:错9.水产动物研究的对象非常庞大,育种学研究尚在发展中,研究空白较多。
A:错 B:对答案:对10.我国最先从日本引进了克氏原螯虾。
A:对 B:错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染色体结构变异不包括A:缺失 B:重复 C:易位 D:断裂答案:断裂2.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的臂比范围是A:1.00-1.70 B:>7.0 C:1.17-3.00 D:3.01-7.00答案:3.01-7.003.1970年发明的用荧光染料染色产生的带型,显示染色体异质染色质区带称为A:C带 B:G带 C:Q带 D:N带答案:Q带4.水产动物的性染色体类型包括A:ZO型 B:ZW型 C:XO型 D:XY型答案:ZO型;ZW型;XO型;XY型5.下列鱼类中会发生性转换的种类有A:鳙鱼 B:罗非鱼 C:鲢鱼 D:红鳍笛鲷答案:罗非鱼;红鳍笛鲷6.群体的遗传结构包括那些方面A:群体基因型 B:群体基因型频率 C:群体基因 D:群体基因频率答案:群体基因型;群体基因型频率;群体基因;群体基因频率7.易位的遗传学效应会导致交换抑制和杂合体部分不育。
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
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是研究水产动物遗传变异和育种的学科,涉及到水产动物的遗传基因、染色体、突变、育种策略、品种改良等内容。
该领域的研究对于提高水产动物的生产力和品质,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研究中,主要涉及到以下方面:
1. 遗传基因研究:研究水产动物的遗传基因结构、功能和表达机制,探究遗传因素对水产动物生长、肉质、抗病性等的影响。
2. 染色体研究:研究水产动物的染色体数目、形态、结构和组型特征,探究染色体在水产动物遗传变异中的作用。
3. 育种研究:通过选择、杂交和栽培技术等手段,培育出具有良好生产性能、抗病性、品质好的水产动物新品种。
4. 品种改良:通过对现有水产动物品种的改良,提高其生长速度、产量、肉质和抗病性等方面的表现。
5. 生物技术应用:应用基因编辑、转基因等技术,改善水产动物的遗传性状,提高生产力和品质。
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的研究对于提高水产动物的生产力和品质,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水产生物遗传育种学
水产生物遗传育种学是一门研究水产生物遗传变异和遗传改良的学科。
通过对水产生物基因组的研究,可以揭示遗传性状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为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在水产养殖业中,遗传育种是提高品种质量和养殖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选择优良的遗传资源,进行人工授精、杂交、选育等技术手段,可以培育出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生长快、抗病能力强的新品种。
水产生物遗传育种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遗传变异、遗传育种方法和遗传改良技术等。
遗传变异是水产生物遗传育种的基础。
水产生物的遗传变异包括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变异性。
遗传多样性是指种群内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包括基因型和表型上的差异。
遗传变异性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个体表现出的遗传性状的差异。
通过对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变异性的研究,可以确定水产生物的遗传背景,为遗传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遗传育种方法是水产生物遗传育种的核心。
常用的遗传育种方法包括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等。
选择育种是通过对个体进行选择和配对,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繁殖后代。
杂交育种是通过不同品系或种群之间的杂交,结合不同的优良性状,产生具有更好性状的后代。
基因工程育种是通过基因转导和基因编辑等技术手段,直接改变水产生物的遗传性状。
不同的遗传育种方法可以根
据水产生物的特点和需求进行选择和组合,以达到提高品种质量和养殖效益的目的。
遗传改良技术是水产生物遗传育种的重要手段。
遗传改良技术包括传统育种和分子育种两个方面。
传统育种是指通过选择和杂交等手段,间接改良水产生物的遗传性状。
传统育种方法简单易行,但进展缓慢,效果有限。
分子育种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技术手段,直接对水产生物的遗传性状进行改良。
分子育种技术可以精确地筛选和改变目标基因,提高育种效率和育种效果。
分子育种是目前水产生物遗传育种的研究热点之一,对于提高品种质量和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水产生物遗传育种学的研究对于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遗传育种,可以培育出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生长快、抗病能力强的新品种,提高养殖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时,遗传育种还可以保护和利用水产生物遗传资源,促进水产生物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水产生物遗传育种学的研究将进一步推动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的优质水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