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课本文言文注释商榷
- 格式:pdf
- 大小:192.67 KB
- 文档页数:2
对一个课本注释的商榷词类活用现象一直以来被视为文言文阅读的最大障碍,学生考试阅读中遇到此类现象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故而,弄清词类活用现象是更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一把钥匙,既能扫除阅读障碍,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能提高语文素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逍遥游》中的“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教材第33页及教师用书的注释均为“鹏鸟在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这样的注解无疑就是说方位名词“下”活用作状语,来修饰限定动词“视”,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即“往下,向下”的意思了。
若按照此种解释来看,本句的结构形式应变成“其下视也,亦若是则已矣”(此句中的“下”处在动词“视”的前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
因此,笔者认为这里的方位名词“下”不是活用作状语,而是作宾语,活用为代词,即“下面的事物(东西)”。
理由是:1.从结构关系(成分划分)来看:此句可划分为“其(主语)+视(谓语)+下(宾语)”,谓语后面的“下”作宾语(只能是名词或代词,此处应是代词,代指“下面的事物(东西)”),不能作状语。
①唐·杜佑《通典·兵六》说:“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中的方位名词“东、西”处在动词“击”的后边,作宾语,即“东方、西方”。
由此演变出的成语“声东击西”中的“东、西”也是如此。
②唐·元结《奏免科率状》:“忝官尸禄,欺上罔下,是臣之罪。
”此句中的方位名词“上、下”处在动词“欺、罔”的后边,作其宾语,即“君王(上司)、臣下(下属)”。
由此演变出的成语“欺上瞒下、附上罔下”中的“上、下”即是如此。
③战国楚·屈原《离骚》:“瞻前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本句中的方位名词“前、后”处在动词“瞻、顾”的后边,作宾语,即“前面、后面”。
由此演变出的成语“瞻前顾后”中的“前、后”就是此种用法。
综上所述,方位名词只要处于谓语动词的后边作其宾语时,肯定是名词或活用为代词。
2.从全文的意思来看:“(鹏飞上高空)它看地面的事物,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人教版中学古文注释商榷(六则)作者:李露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3年第11期中学语文课本的古文注释对于中学生学习古文、提高语文素养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现行人教版中学语文古文注释总体来说是很好的,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现将其梳理成条,以供参考。
1.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
”原注:“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按:“素”当是“白色”的意思,所以“素帐”应是“白色的帐子”。
理由如下:(1)古文中“素”表示“白色”的意思有很多用例,根据《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可知“素骥”是指白马,“素鱮”是指白鲢,“素鬓”是指白发,“素骖”是指驾车的白马,“素帘”是指白色的帘子,“素罗”是指白色的沙罗,“素规”是指白色的圆圈,“素雪”是指白雪。
由这些用例可知“素”在表示颜色时,基本上都是“白色”的意思,所以在文章中的注释直接解释为“白色的帐子”更准确。
(2)“素帐”,《汉语大字典》里解释为“白色的帐子”。
2.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原注:“唳:鸟鸣。
”按:“唳”在《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辞源》《故训汇纂》等书里都有这样两个义项,一是指鹤鸣,二是泛指鸟鸣。
笔者认为这里的注释应为“唳:鹤鸣,这里指鹤高亢地鸣叫。
”理由如下:(1)古书中“唳”指“鹤鸣”的用例很多:①唳清响於丹墀,舞容飞於金閣。
(宋朝鲍照的《舞鹤赋》)②松寒迷唳鹤,草暖集眠牛。
(明朝何祖明的《上祖茔》)③鹤唳天边秋水空,荻花卢叶起西风。
(唐朝陈羽的《小江驿送陆侍御归湖上山》)以上的例子均是《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里作为“鹤鸣”这个义项下面的用例,可见只要有“鹤唳”这个因素出现,“唳”的解释都是“鹤鸣”;另外,动物的叫声大部分都有特定的动词,比如龙吟、虎啸、猿啼,所以《童趣》这篇课文里“唳”的解释为“鹤鸣”可能更好,也便于学生更准确理解“唳”的含义并使用这一字。
高中《文言读本》注释商榷及误印订正教授人教版语文试验课本《文言读本》近一年,发现教材中注释及排版错误很多,现罗列如下,与诸位学友商榷。
一、注释商榷1.《论语》十则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簣,进,吾往也。
”未成一簣,还差一筐土没有完成。
(上册4页)用土堆山,虽差一筐,山已堆成。
如果按照课本上的解释,就陷入主观唯心主义了,经不起推敲。
我认为,这一句解释为“比如用土堆山,一筐土都没有倒就停止了,停止,是我停止的。
”更加恰切。
这样就照应了下文“比如在平地上,虽然刚倒了一筐土,前进,是我前进的。
”2.《寡人之于国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疾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黎民,百姓。
黎,众。
(上册9页)把百姓成为“黎民”应该不错。
但“黎”解释为“众”是不恰当的。
“黎”应解释为“藜黑色”,因老百姓终日在田地劳作,皮肤被晒成藜黑色,因此将百姓称为黎民。
这一点已有许多文章论证,再不赘述。
3.《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参:检验。
(上册11页)其实,句中“参”是“三”的通假字。
首先,“日参省”是先秦以至后代士人所普遍推崇的道德规范之一。
《论语》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后代士人也有“温三省之勤”的传统。
其次,“参”与“三”通用已成习惯。
《说文通训定声》:“参,通假为三。
”《论语》“参分天下有其二。
”黄疏:“参,三也。
”第三,因为《荀子》古注释“参”为“三”。
王先谦《荀子集解》引唐朝杨倞注云:“参,三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4.《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且贰于楚:并且和楚国交好。
贰于楚,指不专心事晋,与楚交好。
贰,两属。
(上册78页)晋、楚城濮之战,郑国曾发兵声援过楚国。
贰解释为有二心应该不错,但是对谁有二心?应该是对晋国有二心,而和楚国交好。
问题出在“交好”一意不是“贰”的义项,而“有二心于楚”又不符合文意。
初中语文文言文注释指瑕与商榷初中语文文言文教材中的注释内容历来都有值得指瑕与商榷之处,有的是通过新编教材对旧教材的改正,有的是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发现的错误与不妥之处,还有的是文言文研究人员所提出的值得商榷修改之处。
教材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字词的注解与文章选段的出处,这些错误与不妥之处需要及时加以纠正修改,语文文言文的教学要保证知识的准确性与正确性,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文言文。
本文通过阐述教材注释中失误之处与值得商榷之处,希望对语文文言文的教学起到帮助作用。
标签:初中语文;文言文注释;指瑕商榷初中语文通用的教材是人教版的2016版教材,总共编有124篇文言文,与之前的教材相比较,文言文在数量和类型上都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这也是为了实现提高学生传统文化学习能力的教学目的。
文言文的注释是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解文言文的辅助方法,因此要确保注释内容的正确性和准确性,避免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因为注释的问题而影响到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
对初中语文文言文注释中存才问题和疑虑的地方,在下文中一一指出,以供大家参考讨论。
1、初中语文文言文注释失误之处1.1字词注解失误之处。
在语文文言文课文的注释中,有些字词的注解存在明显的失误之处。
《木兰诗》中“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一句,对于“傍地走”的注解为并排跑,而依据《新华字典》中对于“傍”字的解释,为靠近、临近、接近之意,并没有并排的含义,因此对于“傍地走”的正确注解应该为贴着地跑,再结合原句上下文的含义,这样的注解也十分通顺、合理。
《醉翁亭记》中“佳木秀而繁阴”一句,对于“秀”字的注解为开花,指滋长之意。
但是依据《新华字典》中对于“秀”字的解释,为美好、秀丽之意,并且此句中的秀字与后句中的“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中的秀字意思相同,所以原句翻译为“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更为妥当。
还有《愚公移山》中提到的“河阳”,注解为黄河北岸,源于江南作阴,江北作阳之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文言注释值得商榷的一个地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文言注释值得商榷的一个地方郭在贻先生在?训诂学?中认为在理解古代作品中的词语时须树立历史的观点,他指出:语言中的词汇和词义都处在不断开展演变的过程中。
因此,训诂学不能满足于对词汇和词义作静态的、共时的描写,还要对词汇和词义进行行态的、历时的考辩和分析……由于缺乏历史观点,许多注解家往往用词的今义去代替词的古义,以致误解了原文。
「1」语文教材的编者在注解文言文词语时大体上秉承了历史观点,但仍有少数注释存在以今律古的问题。
例如,?孔雀东南飞?中有“不久当归还,还比相迎取。
以次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对于“迎取〞一词,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2注之为“迎接你回家〞。
「2」本人认为教材此注既漏释了“取〞的意义,又忽略了“迎〞在古代的一种特殊用法。
何小宛在?“迎取〞释义商榷?「3」中虽准确地指出此“取〞实为“娶〞义,但仍然释“迎取〞为“迎接你,娶你回家〞,亦未得“迎〞义之解释。
此“迎〞实为一种特殊用法,?辞海?“迎〞字条例有“迎娶〞义,?辞海?“迎〞字条亦然,显然“迎〞与“娶〞为同义。
例如:⑴昔县人陈明,与梅氏为婚,未成而妖魅诈迎妇去。
⑴姑乃捧后令仰,文帝就视,见其颜色非凡,称叹之。
太祖问其意,遂为迎取。
⑴明日吉,便为迎日。
例⑴“迎取〞即“迎娶〞,例⑴“迎日〞即“娶亲之日〞,而例⑴“迎取〞属于同义连用,义即“迎娶〞。
再从文意角度理解,据?大戴礼记・本命?记载,古代“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字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仪礼・丧服?贾公言疏曰:“七出者,无子,一也;淫佚,二也;不事舅姑,三也;口舌,四也;盗窃,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
〞而在焦母看来,刘兰芝就是那种“不顺父母〞的媳妇,所以以“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为借口要强行将刘兰芝遣回娘家。
此时焦仲卿显然深知假设真如母亲所言,即意味着刘兰芝将被休弃,那么他们二人的婚约就将自行解除,夫妻名分亦将荡然无存,所以在惊悉此事后气愤之下他以“今假设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北京中华书局(2)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2. 2006年11月第2版(3)何小宛.“迎娶〞释义商榷。
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中值得商榷的注解人教版新编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是文言文单元,其中有几处课本注释及教参的注解值得商榷。
在《陈情表》中,“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告诉不许”,课本注释为“申诉不被允许。
告诉,申诉(苦衷)。
”“申诉”,《现代汉语词典》的注解:①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政党、团体成员等对所受处分不服时,向处理机关或上级机关提出自己的意见。
②诉讼当事人或其他公民对已发生效力的判决或裁定不服时,依法向法院提出重新处理的要求。
联系课文及作者李密的生平,显然对“告诉”的注解是不对的。
那根据古汉语的知识及课文内容以及李密的实际来看,“告诉不许”中的“告”应该是“告退”,“诉”应该是“诉说”。
这样理解,字顺文从,符合课文内容,符合李密当时的生活实际。
另该文中的“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课本注释为“或许能够使刘氏侥幸地寿终。
卒,终。
”将“庶”注解为“或许”,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显然是不对的。
那根据上下文及作者李密当时的心情,“庶”应该是“希望”的意思。
在古汉语中,“庶”本有“但愿,希望”之义,如《出师表》中的“庶竭驽钝(希望竭尽自己的微薄才力)”。
这样理解,便文从字顺。
在《祭十二郎文》中,“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句中“几何”,课本注释为“多少(日子)。
意指过不了多久。
”教参及其它一些资料将这句译为“过不了多久就要随你死去了。
”表面看好象也还顺当,其实是有问题,值得推敲的。
①“几何”是“指过不了多久”,那“几何不”是怎么译成“过不了多久”的?②“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句末是问号,明明是一个问句,又怎么变成一个“过不了多久就要随你死去了”的陈述句的?显然,课本的注释及教参的翻译都牵强附会。
那该怎样去理解呢?①“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应读成“几∕何不从汝而死也?”②“……也?”不能译成陈述句,应理解为疑问句。
“几”本有“几乎”、“差不多”的意思,“何不”本有“可以”的意思,“也”在疑问句末,本表疑问,有“呢”的意思;那全句就该译为“几乎可以(就要)随你而死了呢?”同理,后面的“其几何离?”应读成“其几∕何离?”译为“那几乎有什么分离?”课本对“其几何离?的注解及教参对“其几何离?的翻译,都违背了“其几何离?是反问句的宗旨。
关于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几处注释的存疑探讨摘要:文言文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也是高考的必考之处。
文言文翻译不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以及在教学中的逻辑推敲能力,但是在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存在很多的纰漏,这给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让学生在高考的道路上无法立足。
下面我就把此类相关问题用实例说明一下。
关键词: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解析存疑探讨一、释义偏差《战国策·荆轲刺秦王》中1.“愿足下更虑之”教材中的“更虑之”注释为再想想别的办法。
更,改变。
此文此处的释义,我认为发生了偏差。
此句中的“更”应当做“虑”的状语,应该是副词,应当与白居易著的《琵琶行》中“莫辞更坐弹一曲”这句中的“更”释义相同,都需翻译成“再”“另外”的意思,这样的释义才是表达精确的,而教材中的译文与解释在上下文中的解析显然是前后不一致的。
另外,此句中的“之”是一个代词,相当于“这”,在此句中是代“得樊将军首”的意思。
全句应当译为:希望您再考虑一下这件事。
2.“给贡职如郡县”教材中注解为“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
此句教材把“给”释义为动词“贡纳”的意思,而把“贡职”释义为“赋税”的意思,在我看来是不妥的。
实际上“给”应当是“供”的意思,是动词。
而“贡职”做“给”的宾语,“贡”是指向朝廷提供物品;而“职”则可译为“赋”或者“税”的意思,就是向朝廷缴纳的税收。
全句应当译为“像秦国的郡县一样向朝廷提供物品,税物”。
二、错译漏译《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中1.“邻之厚;君之薄也。
”教材中此处注解为“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薄弱了”。
可见教材中把“邻之厚,君之薄也”看作了假设关系复句。
可我觉得实际上它应该是一个判断句的句式,“邻之厚”是主谓短语作主语,“之”则取消了句子独立性。
“也”表示判断,而“君之薄”是主谓短语作谓语,“之”也是取消了句子独立性。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几处文言注释商榷前言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人教版教材也进行了更新。
新版教材中,文言文的注释较之旧版教材有了很大的改进。
但在使用教材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文言注释的问题,需要商榷一下。
下面就我发现的几处问题进行讨论。
问题1:【庖丁解牛】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庖丁解牛是优秀的文言文篇目之一。
在人教版教材中,对这篇文章进行了注释,包括了繁体字的注音、词语和句子的解释。
虽然这些注释的内容比较详细,但是在一处却引起了我的注意:奚仲與使者窺牖。
與,似同之意。
对于这样的注释,我认为是不必要的。
因为似同的意思在上下文中已经可以推断出来,完全可以省略掉这一条注释。
问题2:【离骚】作为古代文化的精华之一,离骚成为了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必修课。
人教版教材对离骚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包括了每个字的注音、词语的解释等等。
但在这篇文章中,有一个名词的注释却让我觉得不太合适:五岳,即华山、衡山、恒山、太山、嵩山。
在离骚中,“五岳”并没有特别的涵义,只是一个地名而已。
所以把“五岳”解释成“即华山、衡山、恒山、太山、嵩山”我认为是有些多余的,还容易让人在阅读时分心。
问题3:【孟子】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新版中,孟子是一个必读的篇目。
在教材中,对于孟子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包括了句子成分、词语解释等等。
但是在这篇文章中,有一个名词的注释也引起了我的注意:燕丹,即红色颜料。
孟子这篇文章中出现了“燕丹”。
但是,在文言文中,很多词语并不是按照现代汉语的词义来用的。
在这里,燕丹也不是真的红色颜料,而是指“鸟名”。
所以这条注释注释有些误导读者了。
总结在使用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以上三处文言注释有问题。
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文言注释都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但也需要注意注释的准确性和必要性。
如果注释过多或错误,很容易引起读者阅读时的困惑。
因此,在编写文言注释的时候,教材作者需要更加慎重地考虑每一条注释的必要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