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荆江河段的河道变迁及原因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王柏心《导江三议》与荆江治理作者:黄发晖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2016年第05期清咸丰三年(1853年),在历史长河中是极为普通的一年。
然而,这一年却成为荆江水系发生历史性巨变的转折点。
这年盛夏,长江水位与前几年几乎一样,没有大的涨跌。
然而,就在这种表面上风平浪静、波澜不惊的掩盖下,荆江河段南岸石首境内的马林工江段暗流涌动,堤防终因基础不牢而溃决,于藕池镇冲开一个穴口,当时政府因“民力拮据”,未能及时堵塞。
此后,荆江几乎年年大水,溃口也就一直未堵。
到清咸丰十年(1860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在原溃口处冲成一条河道,形成了如今的藕池河。
清同治九年(1870年),长江再次发生特大洪水,在荆江南岸藕池河上游约150公里的黄家埠堤溃口,事后屡堵屡溃,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形成了松滋口及松滋河。
连同荆江南岸原有的太平口(虎渡河口,又称虎渡口)和调弦口,荆江形成四口向南分流入洞庭湖的局面。
这是明清以来荆江河道的一大变局,荆江乃至洞庭湖地区地貌环境、江(长江)湖(洞庭湖)关系因此而发生重大演变。
有水利学者认为,这是受监利人王柏心所撰《导江三议》的影响所致。
一本书能使一个地区产生如此深刻的变化,就让我们来了解其人、其书、其事。
王柏心其人王柏心(1799—1873年),字子寿,号螺州,湖北监利螺山(现划归洪湖市管辖)人,进士出身,晚清著名学者,治河理论家。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中举人,次年中进士,授刑部广西清吏司主事,后无心仕途,任职仅一年就以“家有老母,无人奉养”为由,辞官还乡。
辞官后的王柏心做了三件有影响的事。
其一是主持荆南书院,一边讲学,一边著书立说。
荆南书院是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由荆州知府邱天英在江陵创建的,在当时声名显赫、闻名遐迩。
王柏心主持荆南书院二十余载,大江南北赴院受业求教者络绎不绝。
在著作方面,王柏心也硕果累累,著有《导江三议》《百柱棠集》《螺州文集》以及《子寿诗抄》《百柱堂诗抄》等近百卷。
荆州水文化--荆江(巍巍荆江)(文白超美图许宏雷)“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长江浩浩西来,汇细流,纳巨川,逶迤万里,亘古不息。
其三峡以上河段,激涌奔腾之势为诸山所束而敛;出峡口,决荆门,破虎门,雄视沃野,进入江流壮阔、平野无边的两湖平原。
诗仙李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诗句即是对此景此状壮美的描述。
“水之为德大矣哉”(北魏郦道元《水经》)。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滋润着神州大地,养育了世代炎黄子孙,书写了悠久灿烂的华夏文明史。
长江又是水患频繁的河流。
相传早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尧舜时,即发生过全流域大洪水,孟子曰:“当尧之时洪水泛滥于天下……”。
禹曾受命平治水土,疏导江河。
长江出峡口从枝城进入荆江河段,汪洋恣肆,桀骜不驯。
荆江河段上起湖北枝城,下迄湖南城陵矶,全长337公里。
其间以藕池口为界,按河型分为上、下两段:上段称上荆江,长167公里;下段称下荆江,长170公里。
旧时以其流经地属荆州,故该江段通称荆江。
其北岸有沮漳河、玛瑙河入汇;南岸有松滋、虎渡、藕池、调弦(已封堵)四口分泄荆江洪水南注洞庭湖,与湘、资、沅、澧四水汇合后于城陵矶复注长江。
上荆江为微弯形河段,河道自上而下由江口、沙市、郝穴三个北向河湾段和洋溪、涴市、阧湖堤三个南向河湾段组成。
下荆江为典型的蜿蜒型河段,有“九曲回肠”之称,由碾子湾、调关、中洲子、荆江门等弯曲段组成。
荆江河道浅滩变化复杂,董市、太平口、碾子湾、监利等处浅滩每年枯水季节有20-88天不能保证标准航深2.9米,是长江中游航运条件较差的河段。
荆江径流主要来自宜昌以上长江干流。
宜昌站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480亿立方米;下泄途中有清江(年均径流量132亿立方米)、沮漳河(年均径流量16.4亿立方米)入汇。
南岸四口分泄入洞庭湖的年径流量因泥沙淤积等因素影响逐年递减,至1994年减至697亿立方米。
宜昌年均输沙量5.19亿吨,清江和沮漳河年均输沙量为0.089亿吨和0.021亿吨。
荆江中国长江自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阳县城陵矶段的别称。
全长360公里。
藕池口以上称上荆江,以下称下荆江。
下荆江河道蜿蜒曲折,有“九曲回肠”之称。
荆江以北是古云梦大泽范围,以南是洞庭湖,地势低洼,长江带来的泥沙在此大量沉积。
1,600年前的东晋时代开始筑堤防水,围垦云梦大泽,至明代形成北岸荆江大堤。
由于泥沙不断沉积,河床已高出两岸平原,成了“地上河”。
北岸靠180多公里的荆江大堤保卫富饶的江汉平原。
大堤经多次全面整修,防洪能力有了提高。
简介荆江是长江自中国湖北省枝城市到湖南省城陵矶段的别称。
长约430公里,因属于古代的荆江而得名。
有上荆江和下荆江之分。
上荆江(枝城—藕池口),河道比较稳定;下荆江(藕池口—城陵矶),河道蜿蜒曲折,素有“九曲回肠”之称。
荆江北岸是江汉平原,南岸是洞庭湖平原,地势低洼,由于荆江河道弯曲,洪水宣泄不畅,故极易溃堤成灾,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
为了抗御洪水,历代在荆江北岸修筑有大堤。
荆江大堤始建于东晋永和元年(345年),由荆州刺史桓温陈遵主持修筑,当时名金堤。
五代后梁开平年间(907~911年)在东晋金堤的下游修筑江陵寸金堤;北宋时荆州太守郑獬主持筑沙市堤;南宋又修黄潭堤,并加筑寸金堤。
经两宋的扩建和培修,荆江大堤已初具雏形。
50年代始对荆江进行整治,加固荆江大堤,使其抗御洪水的能力有所增强。
荆江沿途景观有明朝古建筑万寿宝塔,清乾隆、咸丰年间所置镇水铁牛多尊、1952年修建的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亭等。
九曲回肠长江出三峡,在宜昌进入中游后,穿过夹江对峙的虎牙山、荆门山河谷,突然变得开阔起来,两岸不再是“猿声啼不住”了,而是进入“楚地阔天边,苍茫万顷连”的大平原。
由于长江进入平原后流经古荆州地区,所以,这段河道通称荆江。
荆江从湖北枝城到湖南洞庭湖的出口城陵矾,全长423公里。
其中又以藕池口为界,分为上荆江和下荆江。
下荆江是典型的婉蜒性河道,全长240公里的堤岸其实只有80公里的直线距离,江水在这里绕了16个大弯,所以,这里有了“九曲回肠”的说法。
荆州水文化--荆江分洪工程进洪闸(荆江分洪工程进洪闸)荆江河段历史上洪水灾害频繁,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谓。
以荆江大堤为例,据史载,自东晋太元年间(392—394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的1500多年里,发生洪灾达97次,而沿岸存明显溃决迹状却未见诸史载者远非此数。
决灾之惨状尤以1788年、1931年、1935年为甚,“官廨民房顷圮殆尽,仓库积贮漂流一空”,“人畜淹毙无数”,“饿殍载道”,“竟见有剖人而食者”。
宣导川谷,勃四时之兴,堤防湖浦,收九泽之利。
为治理荆江水患,新中国诞生后的1952年,在百废待兴的情况下,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兴建举世闻名的荆江分洪工程。
进洪闸为这一工程的枢纽,因其位于荆江分洪区北端虎渡河太平口,简称“北闸”。
该工程于1952年4月5日开工,经两期建设,于次年4月25日竣工。
北闸系钢筋砼底板,空心垛墙,箱式岸墩轻型开敞式结构,共54孔,全长1054米,闸顶高程46.5米,闸底高程41.0米,钢质弧形闸门,建成时为人力绞车启闭,设计进洪流量7800—8000秒/立方米。
为防止闸前泥沙淤积影响进洪,于1961年建有拦淤堤,并在拦淤堤上设置预埋药室119个。
当需分洪时,可迅速装药爆破(拟炸开进洪口门2200米)。
1954年汛期发生全流域特大洪水,为确保荆江大堤、江汉平原和武汉市的安全,经中央决定,于当年的7月22日、7月29日、8月1日先后三次开启北闸分洪,最大进流量7760立方米/秒,总计分洪量125.9亿立方米,降低沙市水位0.96米,同时减少了进入洞庭湖的洪水。
1988年,国家批准对“北闸”实施加固,加固工程于当年11月动工,1990年5月竣工。
加固后的“北闸”,闸顶高程47.2米,闸底高程41.5米,闸门采用人力和电动两种方式启闭,设计以沙市水位45.0米,闸前水位45.13米为标准,相应进洪流量仍为7800—8000立方米/秒。
如今的“北闸”,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闸区内树木葱翠,鸟语花香,成为人们春游度假的理想去处。
荆江大堤历史筑就的千年古堤自古以来,防御洪水就是长江中下游百姓生活的主旋律。
两千多年来,这里广修堤坝,而荆江大堤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段堤防。
它束起荆江肆虐的河水,默默守护着江汉平原18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却鲜有人知它已经1600多岁。
江水年年涨,大堤年年筑,荆江大堤就是一部活的历史,向我们讲述着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百姓和洪水抗争的历史。
如果不经人提醒,你很难看出图片的背景是一座堤坝,它是与三峡大坝同样建设标准的国家一级堤防工程荆江大堤。
自古以来,长江在荆州段洪水频发,修堤筑坝成了历朝历代荆州地方官的一大政务。
王文华(右二)是荆江大堤江陵段的护堤员,他守护了荆江大堤一辈子。
2012年4月在荆江大堤的抗洪值班房里,王文华老人的朋友为他过70岁的生日。
在荆江大堤上每隔不到10公里,就有抗洪值班的房子。
三峡大坝建成后,荆江大堤的分洪压力减少,现在大部分值班房都空着,汛期时才需要人看守。
摄影/李风2013年3月,一个凄风冷雨的春日里,我和摄影师李风到荆州古城采访。
这座位于湖北省荆州市的古城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青灰色的老城墙在午后的细雨中静默着,显得安详又落寞。
采访路上,我们偶然驶上了距离古城不到1公里的荆江大堤。
大堤两侧青草覆盖,偶有几头黄牛在护坡上悠然地吃着草,放眼望去,宛若坝上草原般令人迷醉,若不经人提醒,你很难看出这是一座防洪的大堤。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湖北人,李风知道荆江大堤还是缘于1998年轰动全国的长江抗洪抢险。
当时为了保证武汉市的安全,是否炸掉荆江大堤分洪的方案牵动着全国人民的神经。
此后,李风开始关注这座守护着江汉平原,始建于东晋,有着长达1600多年修筑历史的大堤。
沿堤遍布的文物古迹,以及绵延不绝的祭祀文化,也让大堤的形象在一次次的重访中逐渐丰满起来。
荆江是江汉平原的中心城市之一图为荆江大堤保护下的荆州城,这里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从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定都郢(今荆州纪南故城)开始,到公元963年荆南国灭亡,先后有6个朝代34位帝王在此建都。
荆江大堤历史筑就的千年古堤自古以来,防御洪水就是长江中下游百姓生活的主旋律。
两千多年来,这里广修堤坝,而荆江大堤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段堤防。
它束起荆江肆虐的河水,默默守护着江汉平原18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却鲜有人知它已经1600多岁。
江水年年涨,大堤年年筑,荆江大堤就是一部活的历史,向我们讲述着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百姓和洪水抗争的历史。
如果不经人提醒,你很难看出图片的背景是一座堤坝,它是与三峡大坝同样建设标准的国家一级堤防工程荆江大堤。
自古以来,长江在荆州段洪水频发,修堤筑坝成了历朝历代荆州地方官的一大政务。
王文华(右二)是荆江大堤江陵段的护堤员,他守护了荆江大堤一辈子。
2012年4月在荆江大堤的抗洪值班房里,王文华老人的朋友为他过70岁的生日。
在荆江大堤上每隔不到10公里,就有抗洪值班的房子。
三峡大坝建成后,荆江大堤的分洪压力减少,现在大部分值班房都空着,汛期时才需要人看守。
摄影/李风2013年3月,一个凄风冷雨的春日里,我和摄影师李风到荆州古城采访。
这座位于湖北省荆州市的古城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青灰色的老城墙在午后的细雨中静默着,显得安详又落寞。
采访路上,我们偶然驶上了距离古城不到1公里的荆江大堤。
大堤两侧青草覆盖,偶有几头黄牛在护坡上悠然地吃着草,放眼望去,宛若坝上草原般令人迷醉,若不经人提醒,你很难看出这是一座防洪的大堤。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湖北人,李风知道荆江大堤还是缘于1998年轰动全国的长江抗洪抢险。
当时为了保证武汉市的安全,是否炸掉荆江大堤分洪的方案牵动着全国人民的神经。
此后,李风开始关注这座守护着江汉平原,始建于东晋,有着长达1600多年修筑历史的大堤。
沿堤遍布的文物古迹,以及绵延不绝的祭祀文化,也让大堤的形象在一次次的重访中逐渐丰满起来。
荆江是江汉平原的中心城市之一图为荆江大堤保护下的荆州城,这里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从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定都郢(今荆州纪南故城)开始,到公元963年荆南国灭亡,先后有6个朝代34位帝王在此建都。
历史上荆江河段的河道变迁及原因
作者:吴梦琪
来源:《神州·上旬刊》2017年第04期
摘要:蜿蜒型河段从整体看处在不断演变之中。
从平面变化看,随着凹岸冲刷和凸岸淤长进程的发生,其蜿蜒程度不断加剧,河长增加,弯曲度随之增大。
就其整个变化过程看,河弯在平面上不断发生位移,并且随弯顶向下游蠕动而不断改变其平面形状。
本文立足于方志资料,对各时期荆江河段的变迁历史进程,对荆江河段的河流地质作用及河谷地质结构进行分析,讨论关于属于蜿蜒型河段的荆江河段的河道演变原因。
关键词:荆江;河道变迁;河流作用
长江出三峡,在宜昌进入中游后,穿过夹江对峙的虎牙山、荆门山,河谷突然变得开阔起来,两岸不再是“猿声啼不住”了,而是进入“楚地阔天边,苍茫万顷连”的大平原。
由于长江进入平原后流经古荆州地区,所以,这段河道通称荆江。
荆江从湖北枝城到湖南洞庭湖的出口城陵矾,全长423公里。
其中又以藕池口为界,分为上荆江和下荆江。
下荆江是典型的婉蜒性河道,全长240公里的堤岸其实只有80公里的直线距离,江水在这里绕了16个大弯,所以,这里有了"九曲回肠"的说法。
1、荆江的变迁历史
随着云梦泽的消亡,荆江堤防系统形成后,荆北通江的口穴先后被堵塞,与荆江的联系被切断,形成堤内独立的内荆河水系。
荆南地区穴口相应增多,相传北晋时杜预开凿调弦口华容河,东晋至南朝时形成沧水匡,南宋时出现太平口、虎渡河,后于1853年和1870年先后
形成藕池、松滋二口。
另据地貌形态反映,广兴洲及君山一带也曾出现分流,因部分已湮塞,构成今三口分流的荆南网状水系。
自全新世以来,荆江地区经历了古湖泽的衰亡与洞庭湖的扩展;由荆北分流转向荆南分流;泥沙的沉积中心亦由荆北云梦泽转向荆南洞庭湖的巨大变化,形成新的水系格局。
顺治《江陵志余》之《志陵陆》“金堤”条提到,五代高季兴修筑金堤后,“江势改徙,堤迁于外”。
光绪《荆州府志》记,雍正十一年(1733年),在郝穴下十里处修建了周公堤,并立一碑,碑南半里堤外旧有三闾祠,六七十年后,“圮于江中”。
考古发掘也证实了河道的南移。
1953年斗湖堤江边挖出一方嘉靖年间的墓碑,其上注明,墓地距江八里远。
由于受新构造掀斜运动和科氏力的影响,荆江水道由北南迁。
当于墨山受阻后,因荆江水位上升,又向南分流,演变程序系以沙市为顶点,由荆北转向荆南,从秦汉至清代经历了顺时针70°的旋转。
历史上这里的河道摇摆不定,但永远是千折百绕。
密布的蛇曲影响了航运,1967年至1969年,有关部门把中洲子和上车湾的两处蛇曲人工裁弯取直,河道缩短了58公里;此后蛇曲又发生了自然的裁弯取直。
如此一来,曲曲折折的荆江蛇曲消失了。
除了古人在书籍文献中记录到了靖江河道的变迁,今人在荆江的研究上也解释了有些古洲已随河道的南迁而靠岸成陆。
据周凤琴先生研究,由于受到由西北向东南的掀斜运动和地球自转的科氏力等影响,水流向南汇聚,沙市河段经历了由东北向西南的迁移过程,北部洲滩相继淤长成陆。
李长安先生也同意历史时期荆江河道不断南迁,但他认为南迁的原因在于桐柏—大别山掀斜隆升,而非传统的科氏力。
无论原因为何,河道南迁是大家认可的事实。
2、荆江河段变迁的原因
河流以其巨大的水流能量作用于河床及两岸,不停地侵蚀、搬运两岸及河床的物质,并于合适的地点沉积,改造着河床和河岸的形态。
这就是河流的地质作用。
河流的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在河流的演变中扮演了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
荆江河段处于长江中下游,长江中下游河流地质作用主要表现为局部侵蚀和堆积,并以侧向侵蚀和堆积作用为主。
河流水动力地质作用塑造的河道平面形态及其演变受到河谷地质结构的制约,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造就了长江中下游河道的各种形态。
各种河道形态的形成都有其内在的规律。
弯道河段的侧向侵蚀作用,纵向侵蚀作用仅在局部河段出现,从河道的形态上表现河曲及弯道河段发育。
搬运作用主要表现为从凹岸搬运至凸岸沉积,从上游滩搬运至下游。
如果说河流的地质作用是河流演变的动力,那么河谷地质结构便是一道约束。
河谷地质结构对河流地质作用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改变水流的流向、流速与流态:当河流位于两岸均为抗冲性较强的基岩河谷结构时,河水一般归槽顺流,在抗冲性差异部位发生涡流、旋流、回流等。
荆江河段两岸均为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当两岸及河床为较均质的第四系松散层时,将为水流的侧向摆动提供较大的空间,形成良好的自由河曲。
河床及河岸的局部耐冲岩土层,可以小范围改变河流的流速与流态,形成局部冲刷和沉积。
其次,河谷地质结构决定侵蚀和堆积的宏观环境:在两岸为基岩或抗冲刷性较好的河段,一般以侵蚀作用为主,河道比较顺直,在抗冲刷性强弱相间的河道,形成冲刷和堆积的环境,一般可形成宽窄相间的河道形态。
在宽阔的冲积平原上,可以形成具有宽河漫滩堆积的河谷,侧向侵蚀和堆积作用明显,河曲发育。
因此,河谷的地质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河流地质作用的宏观环境和作用方式。
由此可以看出河谷地质结构、河流地质作用与河道演变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而荆江河段除南岸受山丘阶地约束变化较少外,其北岸为广阔的冲积性平原。
岸坡中部以下以细砂层和中细砂层为主,抗冲能力极弱,且地面普遍低于南岸5到7米,下荆江三处裁弯后,由于河道长度缩短近三分之一,因而造床作用加强,河床普遍下切,水位降低,引起河流顶冲点普遍下移,顶冲能量普遍增强,但新的顶冲点绝大多数未加护岸,抗冲能力很小,崩退
迅速,凹岸崩退的同时,凸岸相应外伸,河床相应横向摆动。
两反向河湾间的长直过渡段在河流穿越时主流线往往呈正弦曲线形运动。
在长过渡段内主流向南北往复交替摆动,其顶冲点随流量的大小在不断地变换,因而造成河岸不断崩退。
当凹岸崩退的速度大于凸岸外伸的速度时,江面相应展宽,洲滩应运而生,壮大后就造成分汉河道。
分汉河道的兴哀又引起顶冲点的变换,所指之处加剧了河岸的崩退,待大量崩退后,相应缩短了湾颈距离,增大了泄洪阻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裁弯或切滩撤弯,在湾颈缩窄的同时,河湾半径也越变越小,对航行安全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因此便有了六十年代的两次人工裁剪。
参考文献:
[1]许栋.蜿蜒河流演变动力过程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2]许炯心.淮河弯曲河型成因的初步探讨[J].泥沙研究199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