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荆江河道水力几何形态的研究_黎明
- 格式:pdf
- 大小:213.27 KB
- 文档页数:5
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荆江河道特性变化研究
廖小永;卢金友;黎礼刚
【期刊名称】《人民长江》
【年(卷),期】2007(038)011
【摘要】由于三峡水库的蓄水运行、上游建库和水土保持工程的逐步实施,三峡水库入库泥沙量和出库泥沙量均出现大幅减少,坝下游河道将在较长时期内产生较大幅度的沿程冲刷,荆江河段首当其冲.根据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荆江河段实测资料,分析了荆江河道特性变化情况,并结合数学模型计算成果,从河型、河势和河床形态等方面对荆江河道特性变化趋势进行了预估.研究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荆江河段河道特性总体不会有重大改变,但各河段河势将在长时期内有不同程度的调整,河势调整过程中相应岸段崩岸在所难免.为保障荆江的防洪安全,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针对本河段河道特性的变化情况,提出了应对建议和措施.
【总页数】4页(P88-91)
【作者】廖小永;卢金友;黎礼刚
【作者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湖北,武汉,430010;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湖北,武汉,430010;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湖北,武汉,430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147
【相关文献】
1.三峡水库蓄水后荆江河段河床冲淤及水位变化特点分析 [J], 周成成;黄召彪;熊小元;余新明
2.三峡水库蓄水后荆江段低水期\r水面线变化分析 [J], 谢静红;周儒夫;魏林云;王琴
3.三峡水库蓄水后荆江三口分流能力变化原因初探 [J], 阎云杰;施勇;贾雅兰;栾震宇;胡腾飞
4.荆江三口分流变化及三峡水库蓄水影响 [J], 朱玲玲;许全喜;戴明龙
5.三峡水库蓄水后下荆江急弯河道凸冲凹淤成因 [J], 朱玲玲;许全喜;熊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上荆江河段的河道变迁及原因作者:吴梦琪来源:《神州·上旬刊》2017年第04期摘要:蜿蜒型河段从整体看处在不断演变之中。
从平面变化看,随着凹岸冲刷和凸岸淤长进程的发生,其蜿蜒程度不断加剧,河长增加,弯曲度随之增大。
就其整个变化过程看,河弯在平面上不断发生位移,并且随弯顶向下游蠕动而不断改变其平面形状。
本文立足于方志资料,对各时期荆江河段的变迁历史进程,对荆江河段的河流地质作用及河谷地质结构进行分析,讨论关于属于蜿蜒型河段的荆江河段的河道演变原因。
关键词:荆江;河道变迁;河流作用长江出三峡,在宜昌进入中游后,穿过夹江对峙的虎牙山、荆门山,河谷突然变得开阔起来,两岸不再是“猿声啼不住”了,而是进入“楚地阔天边,苍茫万顷连”的大平原。
由于长江进入平原后流经古荆州地区,所以,这段河道通称荆江。
荆江从湖北枝城到湖南洞庭湖的出口城陵矾,全长423公里。
其中又以藕池口为界,分为上荆江和下荆江。
下荆江是典型的婉蜒性河道,全长240公里的堤岸其实只有80公里的直线距离,江水在这里绕了16个大弯,所以,这里有了"九曲回肠"的说法。
1、荆江的变迁历史随着云梦泽的消亡,荆江堤防系统形成后,荆北通江的口穴先后被堵塞,与荆江的联系被切断,形成堤内独立的内荆河水系。
荆南地区穴口相应增多,相传北晋时杜预开凿调弦口华容河,东晋至南朝时形成沧水匡,南宋时出现太平口、虎渡河,后于1853年和1870年先后形成藕池、松滋二口。
另据地貌形态反映,广兴洲及君山一带也曾出现分流,因部分已湮塞,构成今三口分流的荆南网状水系。
自全新世以来,荆江地区经历了古湖泽的衰亡与洞庭湖的扩展;由荆北分流转向荆南分流;泥沙的沉积中心亦由荆北云梦泽转向荆南洞庭湖的巨大变化,形成新的水系格局。
顺治《江陵志余》之《志陵陆》“金堤”条提到,五代高季兴修筑金堤后,“江势改徙,堤迁于外”。
光绪《荆州府志》记,雍正十一年(1733年),在郝穴下十里处修建了周公堤,并立一碑,碑南半里堤外旧有三闾祠,六七十年后,“圮于江中”。
第18卷第2期长江职工大学学报Vo[.18 No.22b01年6月Journal of Cha ng i ia ng Vocational Uni v er si t y Jun.2001下荆江河势演变与河势控制研究杨汉良1,谢德荣2(1.长江水利委员会第九勘测院,湖南岳阳414000;2.长江职工大学,湖北赤壁437302)摘要:下荆江河势演变过程及特点是困其所处的特殊地质环境决定的,作为动力因素的水文条件也受地质环境的制约。
只有深刻理解水文条件与河道地质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与演化趋势对下荆江河道演变的决定性作用,才能拽出合乎实际、科学的河势控制方案。
阐述了下荆江演变过程及特点、所处的区域地质环境,分析了形成这些特点的基本原因,论述了建国后控制河势的过程和基本经验教训,分析了今后进一步控制下荆江河势的原则要求。
关键词:河势演变与控制;地质环境;演变过程与特点;河道整治;下荆江中图分类号:TVl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908(2001}02—0005—05·Research on the River Pattern Change and Controlof the xiaj ingJ iang RiverYANG Han—lian91,XIE De—tongz(1.No.9 Explorat ion I ns ti tu te of Chan gj ian g Water Res ou rc e s C o mm is s io n,Yu ey a ng,H un an414000,China;2.Changjiang Vocati onal Un iversity,Chibi,Hube i 437302,C hi na)Abstract:The process a n d ch a ra c te r is t ic s of its river pattern cha n ge d e p en d o n its uni que geologic environment.Theenvironment.Only byh y d r o lo g i c c o n di t i o n,a s a d y n a m i c factor is also r e s t r ic t e d b y geologicund ers tan di ng the d ec i s iv e effect of the in t er a c ti o n process and ch a ng e t e nd en c y of the hyd rologi c conditi on and the c ha n n e l ge—ologic environ mentthe chan nel ch an ge of the Xiajingjiang River c a n a p ra c t i c a l scientific schemeo nfor control—ling the river p a t t e r n be w or ke d o ut.Th e ch an ge proces s a s well a s its cha ra c t er i s ti c s,an d the geologic envi ro n· ment in the region is e xp ou nd ed.T he basic r e a s o n why these char a ct e ri s ti cs are formed is explain ed.Th e p r o c e s sof c o n tr o l l in g river patterns a n d the m ain exper ience an d less ons after the fo un di ng of o u r c o u n t r y a r e analyzed and fou ndam ent al.re qui rem ents for the f u r t he r c on t r o l of the river p a t t e r n a r e discus se d.Key wor ds:rive r pattern ch a ng e a n d control;geologic environme nt;pr oces s an d c ha r ac t er i st i cs of cha nge;ch anne l imp ro ve me nt;th e Xiajin商iang River1河势演变过程及特点1994年汛后狭颈崩穿成为新口门。
荆江河道水流运动特性研究
渠庚;朱勇辉;唐峰;孙贵洲
【期刊名称】《长江科学院院报》
【年(卷),期】2011(028)006
【摘要】利用长江防洪实体模型,全面系统地对荆江不同流量条件下的各水力要素进行测量,并结合三峡水库蓄水以来的水沙、地形资料,分析了荆江河段水流运动的基本规律和近期变化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荆江不同河道整治方案进行了研究,并针对不同河型提出了具体的河势控制措施.研究成果表明:通过试验分析较详细地掌握了荆江水面纵比降、断面宽深比、流速分布及水流动力轴线变化等水力要素变化的特点,揭示了荆江河段水流运动规律,并为河道(航道)整治工程提供了科学依据.【总页数】6页(P76-81)
【作者】渠庚;朱勇辉;唐峰;孙贵洲
【作者单位】长江科学院水利部江湖治理与防洪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10;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2;长江科学院水利部江湖治理与防洪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10;长江科学院水利部江湖治理与防洪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10;长江科学院水利部江湖治理与防洪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147;TV149.2
【相关文献】
1.分汊河道的水流运动特性研究进展 [J], 何伟;陈静;谈永锋
2.分汊型河道水流运动特性和污染物输移规律研究进展 [J], 顾莉;华祖林;褚克坚;刘晓东
3.宽窄复式河道水流运动特性的试验研究 [J], 吉祖稳;胡春宏;潘东
4.山区宽窄相间河道渐扩渐缩局部区域水流运动特性试验研究 [J], 王淑英;周苏芬;赵小娥;刘兴年;王协康
5.分汊河道水流运动特性研究 [J], 姚仕明;张超;王龙;王兴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下荆江河道演变特性研究
吴文胜;何广水
【期刊名称】《湖南水利水电》
【年(卷),期】2005(000)006
【摘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影响下荆江河道演变的主要因素有:中洲子和上车湾两处人工裁弯以及沙滩子自然裁弯;1988年葛洲坝工程蓄水运用;2003年6月三峡水库蓄水运用;1998年以来对下荆江实施了河势控制工程;三口分流分沙相对减少,下荆江水沙泄量的相对增多等因素.文章主要根据20世纪60年代以来实测的水文地质及地形资料,对下荆江河道的演变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认为:下荆江裁弯引起自下而上发展的溯源冲刷;水库蓄水运用引起自上而下发展的沿程冲刷;护岸工程使下荆江河势得到了初步控制,下荆江河道基本按人工控导的方向演变.
【总页数】4页(P33-36)
【作者】吴文胜;何广水
【作者单位】岳阳市长江修防处,岳阳市,414000;中国长江科学院,武汉市,43001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21
【相关文献】
1.下荆江河道演变对天鹅洲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J], 殷瑞兰
2.下荆江监利河段近期河道演变与综合整治初探 [J], 黎礼刚;郑文洋;卢金友;周哲华;徐章勇
3.近期长江荆江河段河道演变对防洪影响的研究 [J], 段光磊;彭严波;王强
4.三峡工程运用后荆江不同河型河道演变分析 [J], 张卫军;魏立鹏;渠庚
5.湖北荆江河道演变监测及分析项目综述 [J], 汪记锋;刘国亮;张艳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江科学院科研人员对荆江河段进行查勘
佚名
【期刊名称】《长江科学院院报》
【年(卷),期】2007(24)3
【摘要】为了深入了解长江中游荆江河段的河势、护岸、防洪工程等实际情况,进一步促进长江防洪模型研究工作的开展,2007年3月9号,长江科学院河流研究所防洪减灾室姚仕明主任一行16人,对荆江河段进行了实地查勘。
此次查勘地点包括:芦家河浅滩、荆江分洪区北闸、太平口、二郎矶、观音矶、三八滩、金城洲、文村夹险工段、突起洲、铁牛矶、颜家台闸、向家洲、北门口、调关、天字一号险工段、洪水港险工段、城陵矶水文站等。
【总页数】1页(P49-49)
【关键词】长江科学院;荆江河段;查勘;科研人员;荆江分洪区;险工段;长江中游;防洪工程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51
【相关文献】
1.2008年度长江荆江河段河势查勘与评述 [J], 张卫军
2.长江科学院河流研究所组织长江下游九江至南京河段调研查勘 [J],
3.长江科学院科研人员赴岷江查勘 [J],
4.长江科学院开展荆江航道整治工程生态影响查勘工作 [J], 周建银
5.长江科学院开展荆江河道现场查勘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下荆江河势演变与河势控制研究
杨汉良;谢德荣
【期刊名称】《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1(018)002
【摘要】下荆江河势演变过程及特点是因其所处的特殊地质环境决定的,作为动力因素的水文条件也受地质环境的制约.只有深刻理解水文条件与河道地质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与演化趋势对下荆江河道演变的决定性作用,才能找出合乎实际、科学的河势控制方案.阐述了下荆江演变过程及特点、所处的区域地质环境,分析了形成这些特点的基本原因,论述了建国后控制河势的过程和基本经验教训,分析了今后进一步控制下荆江河势的原则要求.
【总页数】5页(P5-9)
【作者】杨汉良;谢德荣
【作者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第九勘测院,湖南,岳阳,414000;长江职工大学,湖北,赤壁,4373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147
【相关文献】
1.长江委加大荆江河段河势控制研究力度 [J], 长江
2.下荆江河势演变分析 [J], 段文忠;詹义正
3.下荆江系统裁弯河势控制工程 [J], 欧阳履泰;罗恒凯
4.长江荆江段河势演变监测及分析控制点的布设 [J], 谢先保
5.荆江河势演变监测研究的必要性及主要方法 [J], 张卫军;陈飞;谢先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峡工程运用后荆江不同河型河道演变分析
张卫军;魏立鹏;渠庚
【期刊名称】《水利科技与经济》
【年(卷),期】2013(019)011
【摘要】利用三峡工程运用以来实测水沙和地形资料,分析荆江河道分汊、弯曲、顺直等河型调整的规律,并对其变化原因进行探讨.三峡工程运用以后,分汊型河道变化主要表现为凸岸支汊发展;弯曲型河道演变特点为凹岸深槽淤积,凸岸边滩冲刷,断面形态由偏“V”单槽向“W”型双槽转化;顺直型河道变化特点是两岸交错边滩冲刷,深槽淤积,河道断面向宽平方向发展,深泓年内变化频繁.从水流能量的角度,探讨了荆江不同河型河道调整的原因.由于三峡工程运用后荆江特别是下荆江河段水流输沙所需要的弯曲度明显较建库前小,因此弯曲河段凸岸边滩冲刷以减小水流弯曲度,是响应上游水沙变化的重要方式.
【总页数】4页(P56-59)
【作者】张卫军;魏立鹏;渠庚
【作者单位】荆州市长江河道管理局江陵分局,湖北荆州 434000;荆州市长江河道管理局荆州分局,湖北荆州434000;长江科学院水利部江湖治理与防洪重点试验室,武汉430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861
【相关文献】
1.三峡工程运用后荆江河道冲淤变化分析
2.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后荆江三口分流河道冲淤变化模拟
3.三峡工程运用后上荆江枯水河槽调整及其对航道的影响
4.三峡工程运用后荆江段崩岸过程及特点
5.三峡工程运用后荆江河段崩岸时空分布及其对河床调整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下荆江蜿蜒河道分形弯曲的物理机制探讨--Ⅱ.随机性汪富泉【期刊名称】《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4【摘要】River water and sediment time sequences are random processes .In order to study their effects on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fractal structure of the winding river ,the author calculates the numer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law of fluctuation of these random pro-cess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luctuation and power law oscillation of the second moment changing with the time of these random process-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odulating the fractal structure in its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a meandering river such as the Lower Jingjiang .%河流水沙时间序列是随机过程,为探讨它们对蜿蜒河流分形结构形成和演变的影响,分析计算了这些随机过程的数值特征和涨落规律。
研究发现,这些随机过程的涨落及二阶矩随时间变化的幂律振荡在下荆江这类蜿蜒河流分形结构的形成和演变中具有重要的调制作用。
【总页数】5页(P51-54,59)【作者】汪富泉【作者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广东茂名52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41【相关文献】1.长江中游下荆江蜿蜒型河道成因初步研究 [J], 余文畴2.下荆江蜿蜒河道分形弯曲的物理机制探讨--I.非线性机制 [J], 汪富泉;3.下荆江蜿蜒河道分形弯曲的物理机制探讨--I.非线性机制 [J], 汪富泉4.下荆江蜿蜒河道分形弯曲的物理机制探讨——Ⅱ.随机性 [J], 汪富泉;5.渭河下游蜿蜒弯曲形河道演变及影响分析 [J], 赵双权;屠新武;徐守璋;朱小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稳定河道计算方法分析与比选戴文鸿;闫志方;陈奕;张松;沈余龙【摘要】Three typical determination methods of stable channel, including Yalin and da Silva met hod, Chang method, and H uang and Nanson method, w ere selected and verified using 323 dat a sets from prot otype measurement s and flume tests. T he calcula-tion errors of these methodsw 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quantitatively. The results show ed that Yalin and da Silva met hod has the highest precision w hereas Chang method has the lowest in the calculation of channel w ith stable w idth and depth, and H uang and Nanson method has the highest precision whereas Yalin and da Silva method has lower precision in t he calculation of chan-nel w ith stable slope. In general, Yalin and da Silva method shows a better precision and can be recommended for use in t his study.%选取三种经典的稳定河道计算方法: Yalin 和 da Silva 方法、Chang 方法、H uang 和 Nanson 方法,运用323组原型观测和水槽试验资料对不同方法进行了验证,并对其计算误差进行了定量分析比较。
近期长江荆江河段河道演变对防洪影响的研究
段光磊;彭严波;王强
【期刊名称】《人民长江》
【年(卷),期】2007(038)002
【摘要】由于受河床边界、水沙条件变化、江湖关系调整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近10a来,特别是1998年长江大洪水后,尽管荆江河段河势总体基本稳定,但局部河段河势发生了较大调整,河道演变较为剧烈.主要表现为重点河段主支汊易位、水流顶冲点上提或下移、洲滩及河道冲淤等,对护岸工程、堤防及下游河势等产生了一定影响.根据大量水文泥沙原型观测资料,探讨荆江河道演变规律,并针对河道演变对防洪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可为长江荆江河段河道整治提供参考.
【总页数】3页(P100-102)
【作者】段光磊;彭严波;王强
【作者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荆江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湖北,荆州,434020;长江水利委员会,荆江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湖北,荆州,434020;长江水利委员会,防汛抗旱办公室(江务局),湖北,武汉,430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1
【相关文献】
1.筑堤与筑坝:1560年长江大水与明代中后期荆江河段防洪问题探讨 [J], 张伟兵;吕娟
2.长江荆江河段防洪调度三维可视化 [J], 陈鹏霄;成鹏;张穗
3.长江中游武汉河段近期河道演变分析 [J], 王继全;张细兵
4.长江荆江河段及汉水下游防洪对策研究 [J], 王治强
5.长江沙市河段近期河道演变分析 [J], 黄勇;袁晶;高宇;吴国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