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理论述评
- 格式:pdf
- 大小:128.76 KB
- 文档页数:2
委托代理理论及其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述评一、本文概述随着公共管理领域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委托代理理论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旨在全面评述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概念、核心要素及其在行政管理实践中的应用,以期为提升行政效率、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增强政府治理能力等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回顾了委托代理理论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其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
接着,文章分析了委托代理理论在行政管理领域中的适用性,探讨了政府作为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关系及其运行机制。
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梳理了委托代理理论在行政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案例,包括政府采购、公共项目管理、政策执行等方面,分析了这些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本文的评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行政管理领域的学者和实践者提供一个关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全面视角,促进该理论在行政管理实践中的深入应用和发展。
我们也希望通过分析委托代理理论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案例,为政府改进治理方式、提升行政效率提供有益参考。
二、委托代理理论的核心内容委托代理理论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主要研究在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通过设计最优的契约来激励代理人,使其行为符合委托人的利益。
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委托代理理论强调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通常无法完全掌握代理人的所有信息,而代理人则可能拥有更多的私人信息。
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代理人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来追求自身利益,从而损害委托人的利益。
委托代理理论分析了利益冲突的问题。
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往往不一致,委托人追求的是整体利益或长远利益,而代理人则可能更关注短期利益或个人利益。
这种利益冲突可能导致代理人采取与委托人利益相悖的行为。
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问题,委托代理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激励机制设计的方法。
其中,最核心的是通过契约设计来激励代理人。
这些契约通常包括报酬结构、监督机制、惩罚措施等,旨在使代理人的行为与委托人的利益相一致。
文化经济一、代理理论的理论起源西方的现代企业理论有两个主要分支:交易成本理论和代理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重点在于研究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代理理论则侧重于分析企业内部权力结构安排及企业成员之间的代理关系。
企业的交易成本理论之先河由科斯(Coase,1937)开辟,之后又由阿尔钦和德姆塞茨(Alchina and Demsetz,1972) 、威廉姆森(Wiliamson,1975.1980) 、克莱因(Kleinetal,1978)、詹森和麦克林(Jensen and Meckling,1976. 1979) 、利兰和派尔(Leland and pyle,1977),罗斯(Ross,1977)等其他学者加以扩展。
这一派理论的宗旨是,企业乃“一系列合约的联结”。
虽然每个作者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研究重点仅限于研究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其实质是企业要在纵向一体化和现货市场购买之间做出选择。
当企业决定扩大企业规模而非在市场上购买时,他不得不雇用一个负责该项生产的管理者。
这时企业业主面临如何监督激励管理者的问题。
二、代理理论的发展代理理论的发展总共分为三个阶段:团队生产、代理成本、委托—代理理论。
1.团队生产阿尔钦和德姆塞茨(Alchina and Demsetz,1972)提出了团队生产理论。
他们认为企业是一种典型的团队生产,所谓团队生产是指:一种产品是由若干个集体内部成员协同生产出来的,任何一个成员的行为都将影响其他成员的生产率(中国的形象说法:一个和尚担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正由于最终产出物是一种共同努力的结果,而在企业具体生产过程中每个成员的个人贡献又不可能精确地进行分解和测量,因此也就不可能按照每个人的真实贡献去支付报酬。
这就引出一个偷懒问题:团队成员缺乏努力工作的积极性。
为了减少这种规避行为,就必须让部分成员专门从事监督其他成员的工作,因而监督者还必须是企业的所有者,否则监督成本过高。
由此,古典意义上的资本主义企业(资本家同时是管理者和监督者)就应运而生了(张维迎,l995)。
委托代理理论述评一、概述委托代理理论(Principalagent Theory)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提出。
该理论主要研究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委托人)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代理人)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
委托代理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利让渡给代理人。
这一理论的提出,为现代公司治理提供了逻辑起点,对于解决由于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所产生的代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委托代理理论的发展主要源于对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的深入研究。
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需要设计最优的契约来激励代理人,以减少代理成本。
这一理论不仅在公司治理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在其他领域,如公共管理、劳动经济学等,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1. 委托代理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委托代理理论起源于经济学领域,尤其是企业理论和契约理论。
其核心理念可以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在其著作《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中首次提出了“委托代理关系”的概念。
他们认为,由于公司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二为一的传统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如所有者可能缺乏足够的管理能力,而经营者则可能因缺乏足够的所有权而缺乏足够的激励,因此提出了将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建议。
这种分离导致了所有者(委托人)和经营者(代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随着研究的深入,委托代理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经济学家们开始关注代理人的激励问题,以及如何设计最优的契约来激励代理人更好地为委托人的利益服务。
最具代表性的是罗斯(Ross, 1973)提出的委托代理模型,以及威尔逊(Wilson, 1969)、斯宾塞和泽克豪森(Spence and Zeckhauser, 1971)、米尔利斯(Mirrlees, 1974)和霍姆斯特姆(Holmstrom, 1979)等人对代理人激励问题的深入研究。
代理理论:评价与评述代理理论是一个重要但颇具争议的理论。
本文回顾了代理理论、其对组织理论的贡献以及现有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可检验的命题。
结论是,代理理论(a)提供了对信息系统、结果不确定性、激励和风险的独特见解,(b)是一个经验有效的视角,特别是当与互补视角结合时。
、主要建议是在研究具有合作结构的许多问题时纳入机构观点。
有一天,邓小平决定带孙子去看毛泽东。
“叫我爷爷吧,”毛热情地说。
“噢,毛主席,我当然不能那样做,”孩子惊恐地回答。
你为什么不给他一个苹果?”邓建议。
毛刚一这么做,男孩就高兴地唧唧唧唧唧唧叨叨叨叨地说:“噢,谢谢你,爷爷。
”“你看,”邓说,“激励的力量多大。
”(“资本主义,”1984年,第62页)代理理论已被学者用于会计(例如,Demski & Feltham, 1978)、经济学(例如,Spence & Zeckhauser, 1971)、金融(例如,Fama, 1980)、营销(例如,Basu, Lal, Srinivasan, &Staelin, 1985)、政治科学(例如,Mitnick, 1986)、组织行为(例如,Eisenh)。
阿德,1985,1988;科斯尼克,1987),以及社会学(例如,埃克莱斯,1985;怀特,1985)。
然而,它仍然饱受争议。
它的主张认为,革命即将到来,“一个强大的理论或基础的基础已经到位”(延森,1983,第324页)。
批评者称之为琐碎、虚伪,甚至“危险”(Perrow,1986,第235页)。
究竟是大理论还是大骗局?本文旨在描述代理理论,并指出组织研究人员如何运用其见解。
论文围绕与组织研究相关的四个问题展开。
第一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代理理论是什么?通常,代理文献的技术风格、数学和重言式的推理会模糊理论。
此外,机构文献分成两个阵营(Jensen,1983),导致解释上的差异。
例如,Barney 和Ouchi(1986)认为代理理论强调资本市场如何影响公司,而其他作者根本没有提及资本市场(Anderson,1985;Demski&Feltham,1978;Eccles,1985;Eisenhardt,1985)。
一、委托代理理论概述(一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1933年,美国学者伯利(Berle和米恩斯(Means在《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中,对美国200家大公司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占公司总数量44%、财产的58%的企业是由并未握有公司股权的经理人员控制的,由此他们得出,现代公司的发展,已经发生了“所有与控制”的分离,公司实际上已经为由职业经理组成的“控制者集团”所控制.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经理革命”。
委托代理关系是随着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经营权的逐步分离而产生的。
所谓委托代理关系,就是指委托人把自己的事务交给其代理人代为处理而形成的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二委托代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关于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代理关系,亚当斯密早就有对这一问题的论述,他说:“在钱财的处理上,股份公司的董事为他人尽力,而私人合伙公司的伙员,则纯为自己打算。
所以,要想股份公司的董事们监视钱财用途,像私人合伙公司伙员那样用意周到,那是很难做到的。
疏忽和浪费,常为股份公司业务经营上多少难免的弊窦.”委托代理理论是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
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不满阿罗-德布鲁体系中的企业“黑箱理论”而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
目前,被大家所公认的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包括:199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英国经济学家莫里斯(Mirrless和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三个得主美国经济学家阿克尔洛夫(Akerlof、史宾斯(Spence、斯蒂格利茨(Stiglitz。
他们的研究使经济学家们对实际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解有了根本的改进。
委托代理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代理人。
(三委托代理理论的假设前提委托代理理论遵循的是以“经济人"假设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并以下面两个基本假设为前提。
1、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利益相互冲突。
代理理论综述本文对代理理论的起源,内容,产生等做了详细的综述,对代理理论做出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同时对未来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标签:代理理论两权分离代理成本一、代理理论的起源20世纪30年代,两权分离的概念首次被提出。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不满于新古典经济学下的阿罗——德布鲁(Arrow–Debreu)体系中的企业“黑箱”理论(何亚东、胡涛,2002;胡涛,查元桑,2002;戴中亮,2004;刘有贵、蒋年云,2006;金晶、王颖,2008),因为它把厂商当作一个具有利润最大化倾向的经济个体,把企业的一切组成要素都看作是企业资本的一部分,企业投入各种要素并在预算约束下采取利润最大化行为。
而这种厂商观过于简单,它无法解释现代企业的很多行为,也无法全面地理解企业这种经济组织。
于是,一些经济学家,如简森(Jensen)和梅克林(Meckling)(1976),便深入研究企业内部的关系,分析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现代企业理论得到了迅速发展。
二、代理理论的内容作为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的代理理论,包括两个分支:一个是由阿尔钦(Alchian)和德姆塞茨(Demsetz)(1972)、简森(Jensen)和梅克林(Meckling)(1976)发展的代理成本理论;另一个是委托代理理论,其结论来源于数学模型,并受到理论预测和实际观察到的合约之间差异促进。
三、代理关系的产生及内涵代理关系的产生,是由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和条件所决定的。
随着科学技术日益进步和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交易范围扩大,资本积累增加,企业的规模也随之增大。
企业的经营活动不能再由资本所有者完全独立控制,而越来越受到所有者所具有的精力、时间、相关知识、管理能力等相关因素的限制。
当企业所有者不能亲自经营企业或亲自经营企业的效益并不能达到理想预期的时候,企业所有者将企业交给他人代为控制和经营,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便分离,这就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
一、委托代理理论概述(一)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1933年,美国学者伯利(Berle)和米恩斯(Means)在《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中,对美国200家大公司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占公司总数量44%、财产的58%的企业是由并未握有公司股权的经理人员控制的,由此他们得出,现代公司的发展,已经发生了“所有与控制”的分离,公司实际上已经为由职业经理组成的“控制者集团”所控制。
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经理革命”。
委托代理关系是随着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经营权)的逐步分离而产生的。
所谓委托代理关系,就是指委托人把自己的事务交给其代理人代为处理而形成的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二)委托代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关于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代理关系,亚当斯密早就有对这一问题的论述,他说:“在钱财的处理上,股份公司的董事为他人尽力,而私人合伙公司的伙员,则纯为自己打算。
所以,要想股份公司的董事们监视钱财用途,像私人合伙公司伙员那样用意周到,那是很难做到的。
疏忽和浪费,常为股份公司业务经营上多少难免的弊窦。
”委托代理理论是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
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不满阿罗—德布鲁体系中的企业“黑箱理论”而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
目前,被大家所公认的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包括:199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英国经济学家莫里斯(Mirrless)和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三个得主美国经济学家阿克尔洛夫(Akerlof)、史宾斯(Spence)、斯蒂格利茨(Stiglitz)。
他们的研究使经济学家们对实际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解有了根本的改进。
委托代理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代理人。
(三)委托代理理论的假设前提委托代理理论遵循的是以“经济人”假设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并以下面两个基本假设为前提。
一、委托代理理论概述(一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1933年,美国学者伯利(Berle和米恩斯(Means在《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中,对美国200家大公司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占公司总数量44%、财产的58%的企业是由并未握有公司股权的经理人员控制的,由此他们得出,现代公司的发展,已经发生了“所有与控制”的分离,公司实际上已经为由职业经理组成的“控制者集团”所控制。
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经理革命”。
委托代理关系是随着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经营权的逐步分离而产生的。
所谓委托代理关系,就是指委托人把自己的事务交给其代理人代为处理而形成的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二委托代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关于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代理关系,亚当斯密早就有对这一问题的论述,他说:“在钱财的处理上,股份公司的董事为他人尽力,而私人合伙公司的伙员,则纯为自己打算。
所以,要想股份公司的董事们监视钱财用途,像私人合伙公司伙员那样用意周到,那是很难做到的。
疏忽和浪费,常为股份公司业务经营上多少难免的弊窦。
”委托代理理论是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
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不满阿罗—德布鲁体系中的企业“黑箱理论”而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
目前,被大家所公认的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包括:199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英国经济学家莫里斯(Mirrless和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三个得主美国经济学家阿克尔洛夫(Akerlof、史宾斯(Spence、斯蒂格利茨(Stiglitz。
他们的研究使经济学家们对实际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解有了根本的改进。
委托代理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代理人。
(三委托代理理论的假设前提委托代理理论遵循的是以“经济人”假设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并以下面两个基本假设为前提。
1、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利益相互冲突。
委托代理理论及其运用文献综述委托代理理论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用于研究代理理论和代理行为。
在经济中,代理机构(代理人)被授权代表委托机构(委托人)执行一些任务或决策。
委托代理理论旨在分析代理机构如何为委托机构的利益做出最优决策,并解决代理冲突问题。
为了全面了解委托代理理论及其运用,我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以下是我的研究总结。
许多学者对委托代理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
Jensen和Meckling (1976)是最早提出在经济环境中存在代理关系的学者之一、他们指出,代理机构可能会为自己的利益而与委托机构的利益发生冲突,这种冲突被称为代理冲突。
以此为基础,代理理论逐渐发展起来。
在现实世界中,代理冲突是普遍存在的。
Fama(1980)认为,代理冲突可能导致经营管理不善,低效率和资源浪费。
他提出,为了解决代理冲突,必须设计一套激励机制,使代理机构的行为与委托机构的利益一致。
在解决代理冲突问题中,激励合同和监督是两种常用的方法。
Holmstrom(1979)提出了激励合同理论,他认为通过合适的激励机制,可以对代理机构的行为进行激励,从而使其为委托机构的利益而努力。
此外,监督也是解决代理冲突问题的关键。
在经营管理中,委托机构可以通过监督代理机构的行为来确保其按照预期工作。
除了激励合同和监督外,信息不对称也是代理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代理关系中,委托机构往往无法获得与代理机构一样的信息。
Akerlof (1970)提出了信息不对称的概念,并指出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市场失灵。
在代理关系中,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代理机构为自己获得更大的利益而隐瞒信息,进而损害委托机构。
在实际应用中,委托代理理论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公司治理中,委托代理理论被用来研究公司董事会如何有效地监督高级管理人员。
此外,在金融市场中,委托代理理论被应用于分析投资者与基金经理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通过设计合适的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可以改善投资者与基金经理之间的代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