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代理理论及其运用文献综述(最新整理)
- 格式:pdf
- 大小:209.34 KB
- 文档页数:10
委托代理理论及其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述评一、本文概述随着公共管理领域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委托代理理论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旨在全面评述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概念、核心要素及其在行政管理实践中的应用,以期为提升行政效率、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增强政府治理能力等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回顾了委托代理理论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其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
接着,文章分析了委托代理理论在行政管理领域中的适用性,探讨了政府作为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关系及其运行机制。
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梳理了委托代理理论在行政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案例,包括政府采购、公共项目管理、政策执行等方面,分析了这些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本文的评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行政管理领域的学者和实践者提供一个关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全面视角,促进该理论在行政管理实践中的深入应用和发展。
我们也希望通过分析委托代理理论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案例,为政府改进治理方式、提升行政效率提供有益参考。
二、委托代理理论的核心内容委托代理理论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主要研究在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通过设计最优的契约来激励代理人,使其行为符合委托人的利益。
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委托代理理论强调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通常无法完全掌握代理人的所有信息,而代理人则可能拥有更多的私人信息。
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代理人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来追求自身利益,从而损害委托人的利益。
委托代理理论分析了利益冲突的问题。
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往往不一致,委托人追求的是整体利益或长远利益,而代理人则可能更关注短期利益或个人利益。
这种利益冲突可能导致代理人采取与委托人利益相悖的行为。
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问题,委托代理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激励机制设计的方法。
其中,最核心的是通过契约设计来激励代理人。
这些契约通常包括报酬结构、监督机制、惩罚措施等,旨在使代理人的行为与委托人的利益相一致。
李华:委托代理理论综述类别:发表 | 浏览(1544) | 评论(0) 2006-10-31 22:14委托代理关系起源于“专业化”(specialization)的存在。
当存在“专业化”时,就可能出现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代理人由于相对优势而代表委托人行动(Hart and Holmstrom,1987)。
现代意义的委托代理的概念最早是由罗斯(Ross.S, 1973)提出的:“如果当事人双方,其中代理人一方代表委托人一方的利益行使某些决策权,则代理关系就随之产生了。
”委托代理理论从不同于传统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它在解释一些组织现象时,优于一般的微观经济学。
一、委托代理理论基本模型近20多年来,委托代理理论的模型方法发展迅速。
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由威尔逊(Wilson,1969),斯宾塞,泽克豪森(Spence and Zeckhauser,1971)和罗斯(Ross,1973)最初使用的“状态空间模型化方法”(Statespace formulation)。
其主要的优点是每种技术关系都很自然地表现出来。
但是,此方法让我们无法得到经济上有信息的解(informative solution)。
一种是由莫里斯(Mirrlees,1974,1976)最初使用,霍姆斯特姆(Holmstrom,1979)进一步发展的“分布函数的参数化方法”(Parameterized distribution formulation),这种方法可以说已成为标准化方法。
另一种模型化方法是“一般分布方法”(general distribution formulation),这种方法最抽象,它虽然对代理人的行动及发生的成本没有很清晰的解释,但是,它让我们得到非常简练的一般化模型。
在对称信息情况下,代理人的行为是可以被观察到的。
委托人可以根据观测到的代理人行为对其实行奖惩。
此时,帕累托最优风险分担和帕累托最优努力水平都可以达到。
委托代理理论及其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述评发布时间:2021-04-27T06:30:22.143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5期作者:罗炳勤[导读] 委托代理理论起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即在研究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行为承诺时提出,为了调整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关系,需要对委托代理理论进行深入分析。
然后,随着当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委托代理理论逐渐应用于行政领域,即结合行政中的资源和利益分配,增强行政代理人的责任感,即引导他们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提高自律意识,从而达到公共资源管理的最佳状态,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罗炳勤广东培正学院广东省广州市 510830摘要:委托代理理论起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即在研究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行为承诺时提出,为了调整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关系,需要对委托代理理论进行深入分析。
然后,随着当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委托代理理论逐渐应用于行政领域,即结合行政中的资源和利益分配,增强行政代理人的责任感,即引导他们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提高自律意识,从而达到公共资源管理的最佳状态,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托代理;行政管理;应用;就现阶段的现状来看,我国行政管理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某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影响到了行政管理中反腐败、社区管理、公共权力治理等管理水平,为此,为了打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空间,要求我国政府部门在行政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应结合信息不对称现象,将委托代理理论融入到行政管理领域中,由此来实现对资源利益的有效保护。
一、委托代理理论主要内容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委托代理理论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委托人、代理人概念的界定,即在委托代理人理论内容完善过程中为了明晰委托人、代理人间所需承担的风险,即融入法律规定,认定A授权于B从事活动时,即随之产生委托代理关系,同时代理人、委托人在活动参与过程中需承担行动或知识信息风险;(2)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即在委托-代理关系建立过程中为了达到最佳的关系建立状态,应注重坚守“自由选择”、“产权明晰化”导向作用,同时在代理合同签署过程中应遵从自由选择的原则,由此来保障活动的有序开展。
文化经济一、代理理论的理论起源西方的现代企业理论有两个主要分支:交易成本理论和代理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重点在于研究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代理理论则侧重于分析企业内部权力结构安排及企业成员之间的代理关系。
企业的交易成本理论之先河由科斯(Coase,1937)开辟,之后又由阿尔钦和德姆塞茨(Alchina and Demsetz,1972) 、威廉姆森(Wiliamson,1975.1980) 、克莱因(Kleinetal,1978)、詹森和麦克林(Jensen and Meckling,1976. 1979) 、利兰和派尔(Leland and pyle,1977),罗斯(Ross,1977)等其他学者加以扩展。
这一派理论的宗旨是,企业乃“一系列合约的联结”。
虽然每个作者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研究重点仅限于研究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其实质是企业要在纵向一体化和现货市场购买之间做出选择。
当企业决定扩大企业规模而非在市场上购买时,他不得不雇用一个负责该项生产的管理者。
这时企业业主面临如何监督激励管理者的问题。
二、代理理论的发展代理理论的发展总共分为三个阶段:团队生产、代理成本、委托—代理理论。
1.团队生产阿尔钦和德姆塞茨(Alchina and Demsetz,1972)提出了团队生产理论。
他们认为企业是一种典型的团队生产,所谓团队生产是指:一种产品是由若干个集体内部成员协同生产出来的,任何一个成员的行为都将影响其他成员的生产率(中国的形象说法:一个和尚担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正由于最终产出物是一种共同努力的结果,而在企业具体生产过程中每个成员的个人贡献又不可能精确地进行分解和测量,因此也就不可能按照每个人的真实贡献去支付报酬。
这就引出一个偷懒问题:团队成员缺乏努力工作的积极性。
为了减少这种规避行为,就必须让部分成员专门从事监督其他成员的工作,因而监督者还必须是企业的所有者,否则监督成本过高。
由此,古典意义上的资本主义企业(资本家同时是管理者和监督者)就应运而生了(张维迎,l995)。
委托代理理论综述2019委托代理理论是财务治理理论,也是公司治理的基础理论,是研究存在于各种层次的管理活动中的委托代理关系的理论,其主要是解释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而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
该理论最初由伯利和米恩斯于年提出,之后由詹森和麦克林以及其它学者加以发展。
这一理论针对委托者与代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特征,提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理论体系,其目的是指导委托者设计一种最优机制,激励代理人按有利于委托人目标努力工作,即以契约表现的最优规则谋求期望效用的最大化(吴小节等,2017)。
委托代理理论有两个主要假定:其一,所有人均利己的,因此在委托人与代理人出现利害冲突时,代理人会做出自身利益最大化选择;其二,信息不对称,代理人利用自身信息优势,会牺牲委托人利益而扩大自身利益,而委托人对代理人的行为不易直接观察。
受上述条件约束,代理人成为剩余索取者,应受到产权的严格约束和充分激励。
现代企业委托代理关系,股东是委托人,而董事会作为代理人运营企业。
这需要股东给予董事会很大授权,而股东了解评价董事会业绩信息确是有限的。
由于股东和董事会两者利益冲突,在没有有效的制度安排下董事会的行为很可能最终损害股东的利益。
故由两权分离带来的委托代理问题,成为所有委托代理理论共同研究的中心问题。
代理成本是委托代理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
代理成本是指委托人为防止代理人损害自己的利益,需要通过严密的契约关系和对代理人的严格监督来限制代人的行为而付出代价。
代理成本的产生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之后,由于经营者本身不是股东,或持有股份比例较小,由于信息不对称,往往发生自身受益而股东受损的行为。
代理成本可划分为三部分:一是绑定成本,理性委托人必然会根据代理人行为是否有自利倾向决定对其奖惩,因此代理人必然会发生一定成本以使委托人相信代理人按照委托人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做事。
即代理人用以保证不发生损害委托人行为的成本,以及如果釆用了那种行为,将给予赔偿的成本,诸如自愿内部财务报告披露成本、内部审计成本;二是监督成本,即委托人激励和制约代理人,约束代理人为委托人利益尽力的成本,诸如外部审计成本、建立管理补偿计划成本;三是剩余损失,是委托人因为代理人代行决策与行为而产生的一种价值损失,即在假定与代理人具有相同信息和才能情况下,委托人自行效用最大化决策与代理人决策之间的差异。
委托代理理论述评一、概述委托代理理论(Principalagent Theory)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提出。
该理论主要研究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委托人)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代理人)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
委托代理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利让渡给代理人。
这一理论的提出,为现代公司治理提供了逻辑起点,对于解决由于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所产生的代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委托代理理论的发展主要源于对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的深入研究。
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需要设计最优的契约来激励代理人,以减少代理成本。
这一理论不仅在公司治理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在其他领域,如公共管理、劳动经济学等,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1. 委托代理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委托代理理论起源于经济学领域,尤其是企业理论和契约理论。
其核心理念可以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在其著作《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中首次提出了“委托代理关系”的概念。
他们认为,由于公司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二为一的传统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如所有者可能缺乏足够的管理能力,而经营者则可能因缺乏足够的所有权而缺乏足够的激励,因此提出了将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建议。
这种分离导致了所有者(委托人)和经营者(代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随着研究的深入,委托代理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经济学家们开始关注代理人的激励问题,以及如何设计最优的契约来激励代理人更好地为委托人的利益服务。
最具代表性的是罗斯(Ross, 1973)提出的委托代理模型,以及威尔逊(Wilson, 1969)、斯宾塞和泽克豪森(Spence and Zeckhauser, 1971)、米尔利斯(Mirrlees, 1974)和霍姆斯特姆(Holmstrom, 1979)等人对代理人激励问题的深入研究。
一、委托代理理论概述(一)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1933年,美国学者伯利(Berle)和米恩斯(Means)在《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中,对美国200家大公司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占公司总数量44%、财产的58%的企业是由并未握有公司股权的经理人员控制的,由此他们得出,现代公司的发展,已经发生了“所有与控制”的分离,公司实际上已经为由职业经理组成的“控制者集团”所控制。
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经理革命”。
委托代理关系是随着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经营权)的逐步分离而产生的。
所谓委托代理关系,就是指委托人把自己的事务交给其代理人代为处理而形成的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二)委托代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关于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代理关系,亚当斯密早就有对这一问题的论述,他说:“在钱财的处理上,股份公司的董事为他人尽力,而私人合伙公司的伙员,则纯为自己打算。
所以,要想股份公司的董事们监视钱财用途,像私人合伙公司伙员那样用意周到,那是很难做到的。
疏忽和浪费,常为股份公司业务经营上多少难免的弊窦。
”委托代理理论是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
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不满阿罗—德布鲁体系中的企业“黑箱理论”而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
目前,被大家所公认的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包括:199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英国经济学家莫里斯(Mirrless)和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三个得主美国经济学家阿克尔洛夫(Akerlof)、史宾斯(Spence)、斯蒂格利茨(Stiglitz)。
他们的研究使经济学家们对实际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解有了根本的改进。
委托代理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代理人。
(三)委托代理理论的假设前提委托代理理论遵循的是以“经济人”假设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并以下面两个基本假设为前提。
一、委托代理理论概述(一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1933年,美国学者伯利(Berle和米恩斯(Means在《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中,对美国200家大公司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占公司总数量44%、财产的58%的企业是由并未握有公司股权的经理人员控制的,由此他们得出,现代公司的发展,已经发生了“所有与控制”的分离,公司实际上已经为由职业经理组成的“控制者集团”所控制。
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经理革命”。
委托代理关系是随着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经营权的逐步分离而产生的。
所谓委托代理关系,就是指委托人把自己的事务交给其代理人代为处理而形成的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二委托代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关于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代理关系,亚当斯密早就有对这一问题的论述,他说:“在钱财的处理上,股份公司的董事为他人尽力,而私人合伙公司的伙员,则纯为自己打算。
所以,要想股份公司的董事们监视钱财用途,像私人合伙公司伙员那样用意周到,那是很难做到的。
疏忽和浪费,常为股份公司业务经营上多少难免的弊窦。
”委托代理理论是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
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不满阿罗—德布鲁体系中的企业“黑箱理论”而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
目前,被大家所公认的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包括:199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英国经济学家莫里斯(Mirrless和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三个得主美国经济学家阿克尔洛夫(Akerlof、史宾斯(Spence、斯蒂格利茨(Stiglitz。
他们的研究使经济学家们对实际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解有了根本的改进。
委托代理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代理人。
(三委托代理理论的假设前提委托代理理论遵循的是以“经济人”假设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并以下面两个基本假设为前提。
1、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利益相互冲突。
委托代理理论在公司治理问题中的应用与扩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司治理问题日益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委托代理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中,它为分析公司治理问题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理论框架。
本文将从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出发,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委托代理理论在公司治理问题中的应用,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扩展和深化。
一、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委托代理理论是由经济学家Jensen和Meckling于1976年提出的。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当委托人(公司所有者)将权力委托给代理人(公司管理者)时,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的问题。
代理人可能会出于自身利益而偏离委托人的利益,这种行为被称为代理成本。
委托代理理论的目的是通过设计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来降低代理成本,实现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最大化。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经理人的行为受到激励机制的影响。
激励机制包括薪酬制度、股权激励、激励合同等。
通过合理设计激励机制,可以使经理人的行为更加符合股东的利益,从而降低代理成本。
委托代理理论还强调监督机制的重要性。
监督机制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种形式,可以有效地限制经理人的行为,促使其更加符合股东利益。
1. 薪酬制度的设计委托代理理论认为,薪酬制度是影响经理人行为的重要激励机制。
合理的薪酬制度可以激励经理人为股东创造更多的价值。
激励合同中的股票期权可以使经理人对公司的业绩更加关注,因为公司业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股票价格的变化,从而使经理人更加努力地为公司创造价值。
2. 董事会监督委托代理理论认为,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结构中的重要监督机制。
董事会在监督经理人的行为和决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通过董事会的监督,可以有效地限制经理人的行为,保护股东的利益。
董事会可以对公司重大决策进行审查和监督,确保公司的经营方针符合股东的利益。
3.激励合同的设计委托代理理论强调通过合理设计激励合同来影响经理人的行为。
利用契约理论中的激励合同原理,可以制定一些契约性激励措施,如目标管理、股权激励、绩效评估等,来约束经理人的行为,提高其工作动机,从而实现公司治理的有效性。
委托代理问题论文国有企业委托代理问题研究摘要:本文结合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实际情况,将国有企业委托代理问题拆分成委托人问题和代理人问题。
在承认委托人和代理人是“经济人”的前提下,分析国有企业委托代理问题。
解决委托人问题应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前提下进行产权改革,进一步明晰产权,赋予权利的同时明确相应的责任;解决代理人问题,主张市场化,培育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提高国有企业自组织行为能力。
关键词:国有企业;委托代理;产权;市场竞争一、相关文献综述委托代理问题最早可追溯到亚当·斯密,他在《国富论》中就已经对经理人的行为决策提出质疑,“在钱财的处理上,合股公司的董事为他人尽力,而私人合伙的合伙人,则纯为自己打算。
所以,要想合股公司的董事们监视钱财的用途,像私人合伙的合伙人那样用意周到,那是很难做到的。
……疏忽和浪费常为合股公司业务经营上多少难免的弊端。
”斯密所提到的这种现象,即现代的委托代理问题。
1945年,哈耶克在一篇后来成为信息经济学基石的论文中指出:“在实践中,每一个个人都对其他人有着信息上的优势,因为他掌握着某种独有的信息,要利用这种作息,就必须二者择一,或者将依据这种信息作出的决策留给掌握信息的人来做,或者得到他的积极合作。
”委托代理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不满阿罗——德布鲁体系中的企业“黑匣子”理论,而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
委托代理关系起源于“专业化”的存在。
当存在“专业化”时就可能出现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代理人由于相对优势而代表委托人行动。
现代意义的委托代理概念最早是由罗斯提出的,如果当事人双方,其中代理人一方代表委托人一方的利益行使某些决策权,则代理关系就随之产生。
之后,米尔利斯和斯蒂格里茨进一步发展了委托代理理论。
伯利和米恩斯则进一步揭示了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的直接经营者在激励与责任方面,与企业的所有者之间的矛盾。
委托代理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以激励代理人。
委托代理问题论文国有企业委托代理问题研究摘要:本文结合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实际情况,将国有企业委托代理问题拆分成委托人问题和代理人问题。
在承认委托人和代理人是“经济人”的前提下,分析国有企业委托代理问题。
解决委托人问题应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前提下进行产权改革,进一步明晰产权,赋予权利的同时明确相应的责任;解决代理人问题,主张市场化,培育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提高国有企业自组织行为能力。
关键词:国有企业;委托代理;产权;市场竞争一、相关文献综述委托代理问题最早可追溯到亚当·斯密,他在《国富论》中就已经对经理人的行为决策提出质疑,“在钱财的处理上,合股公司的董事为他人尽力,而私人合伙的合伙人,则纯为自己打算。
所以,要想合股公司的董事们监视钱财的用途,像私人合伙的合伙人那样用意周到,那是很难做到的。
……疏忽和浪费常为合股公司业务经营上多少难免的弊端。
”斯密所提到的这种现象,即现代的委托代理问题。
1945年,哈耶克在一篇后来成为信息经济学基石的论文中指出:“在实践中,每一个个人都对其他人有着信息上的优势,因为他掌握着某种独有的信息,要利用这种作息,就必须二者择一,或者将依据这种信息作出的决策留给掌握信息的人来做,或者得到他的积极合作。
”委托代理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不满阿罗——德布鲁体系中的企业“黑匣子”理论,而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
委托代理关系起源于“专业化”的存在。
当存在“专业化”时就可能出现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代理人由于相对优势而代表委托人行动。
现代意义的委托代理概念最早是由罗斯提出的,如果当事人双方,其中代理人一方代表委托人一方的利益行使某些决策权,则代理关系就随之产生。
之后,米尔利斯和斯蒂格里茨进一步发展了委托代理理论。
伯利和米恩斯则进一步揭示了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的直接经营者在激励与责任方面,与企业的所有者之间的矛盾。
委托代理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以激励代理人。
委托代理理论及其运用文献综述委托代理理论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用于研究代理理论和代理行为。
在经济中,代理机构(代理人)被授权代表委托机构(委托人)执行一些任务或决策。
委托代理理论旨在分析代理机构如何为委托机构的利益做出最优决策,并解决代理冲突问题。
为了全面了解委托代理理论及其运用,我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以下是我的研究总结。
许多学者对委托代理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
Jensen和Meckling (1976)是最早提出在经济环境中存在代理关系的学者之一、他们指出,代理机构可能会为自己的利益而与委托机构的利益发生冲突,这种冲突被称为代理冲突。
以此为基础,代理理论逐渐发展起来。
在现实世界中,代理冲突是普遍存在的。
Fama(1980)认为,代理冲突可能导致经营管理不善,低效率和资源浪费。
他提出,为了解决代理冲突,必须设计一套激励机制,使代理机构的行为与委托机构的利益一致。
在解决代理冲突问题中,激励合同和监督是两种常用的方法。
Holmstrom(1979)提出了激励合同理论,他认为通过合适的激励机制,可以对代理机构的行为进行激励,从而使其为委托机构的利益而努力。
此外,监督也是解决代理冲突问题的关键。
在经营管理中,委托机构可以通过监督代理机构的行为来确保其按照预期工作。
除了激励合同和监督外,信息不对称也是代理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代理关系中,委托机构往往无法获得与代理机构一样的信息。
Akerlof (1970)提出了信息不对称的概念,并指出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市场失灵。
在代理关系中,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代理机构为自己获得更大的利益而隐瞒信息,进而损害委托机构。
在实际应用中,委托代理理论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公司治理中,委托代理理论被用来研究公司董事会如何有效地监督高级管理人员。
此外,在金融市场中,委托代理理论被应用于分析投资者与基金经理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通过设计合适的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可以改善投资者与基金经理之间的代理关系。
委托-代理激励理论实证研究综述委托-代理激励理论实证研究综述引言委托代理问题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也是实践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委托-代理理论旨在解决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提出了激励机制的设计与合理利益分配的方法。
本文旨在对委托-代理激励理论的实证研究进行全面综述,总结现有的研究成果和实证证据,为实践中的委托-代理问题提供参考。
一、委托-代理激励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框架在委托-代理激励理论中,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委托人无法完全观察代理人的行为,而代理人则可能追求自身利益而不是委托人的利益。
因此,委托-代理理论提出了激励机制的设计来解决这种利益冲突问题。
委托-代理激励理论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设计适当的激励机制来引导代理人的行为,使代理人的行为与委托人的期望相一致。
其中的核心要素包括代理人的报酬机制、监督机制以及约束机制。
通过对这些机制进行合理设计,可以激励代理人以符合委托人利益的方式行动。
二、委托-代理激励理论的实证研究1. 委托-代理激励理论在经济组织中的应用委托-代理激励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公司治理中,股东作为委托人,委托经理人作为代理人,通过制定合理的薪酬奖励机制和监督机制来激励经理人以公司的利益为导向。
此外,在职业经理人市场中,通过设计聘用合同和奖励机制来解决委托-代理问题,以确保经理人的行为符合委托人的期望。
2. 委托-代理激励理论的实证验证多项实证研究验证了委托-代理激励理论的有效性。
研究表明,适当的激励机制可以显著影响代理人的行为。
例如,薪酬奖励机制对于激励经理人积极工作和创新具有积极效果。
此外,研究还发现,监督机制可以有效约束代理人的行为,减少代理人的道德风险。
3. 委托-代理激励理论的局限性尽管委托-代理激励理论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现有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机构经济学领域,对不同行业、国家和文化环境下的委托-代理问题的分析相对较少。
委托代理理论文献综述摘要:本文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起源、委托代理关系和委托代理问题以及委托代理理论的贡献与局限四个方面,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对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作了系统的梳理。
关键词:委托代理理论内涵贡献缺陷委托代理理论是现代企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是建立在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基础上,它强调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利益不一致并且存在信息不对称性。
因此,委托代理理论研究的核心是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函数不一致、信息不对称而产生所谓的“委托代理问题” 。
近四十年来中外众多学者对委托代理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已经使其发展成了一个较成熟的公司治理问题的分析框架。
一、委托代理理论的起源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亚当•斯密(1979),他是最早发现股份制公司中存在着委托代理的关系。
他在《国富论》中指出:“股份公司中的经理人员使用别人而不是自己的钱财,不可能期望他们会有像私人公司合伙人那样的觉悟性去管理企业??因此,在这些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或多或少地疏忽大意和奢侈浪费的事总是会流行”。
现代经典的委托代理理论起源于伯利和米恩斯(1932),他们指出企业所有者兼具经营者的做法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利让渡。
但是,此时的委托代理理论框架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他们的理论还仅限于“两权分离”的问题。
到了19 世纪60 年代末70 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深入“黑箱”内部,研究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和激励的问题,委托代理理论才真正发展起来。
二、委托代理理论的内涵委托代理理论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
授权者就是委托人,被授权者就是代理人。
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委托代理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
委托代理理论研究综述委托代理理论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探讨的是如何在利益相互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设计出有效的契约或机制来协调委托人和代理人的行为。
这种理论在实际应用中非常广泛,如公司治理、公共部门、非营利组织等领域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本文将对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现状、争议点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综述。
一、委托代理理论研究现状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委托代理模型的构建: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于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委托代理模型,以便对委托人和代理人的行为进行全面的分析。
2、激励机制设计:激励机制设计是委托代理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主要研究如何通过设计激励机制来促使代理人更好地为委托人的利益服务。
3、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委托代理理论中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也是研究的重要方向,它们是导致委托代理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
4、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委托代理理论在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它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公司治理结构的设计来协调股东、管理层和董事会之间的关系。
在以上四个方面,研究者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见解。
例如,在激励机制设计方面,有的研究者主张采用基于业绩的激励机制,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应该更加注重基于权利的激励机制。
在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方面,一些研究者提出了通过信号传递和筛选来减轻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另一些人则主张通过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来降低道德风险。
二、委托代理理论研究成果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委托代理理论的优点: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委托代理理论为各种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析框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关系中的利益冲突和行为动机。
此外,委托代理理论也为各种治理机制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2、委托代理理论的缺点:虽然委托代理理论具有很多优点,但是它也存在一些缺点。
例如,委托代理理论通常假设代理人是风险中性的,这一假设在实际中可能并不成立。
委托代理理论综述(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委托代理理论文献综述摘要:本文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起源、委托代理关系和委托代理问题以及委托代理理论的贡献与局限四个方面,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对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作了系统的梳理。
关键词:委托代理理论内涵贡献缺陷委托代理理论是现代企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是建立在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基础上,它强调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利益不一致并且存在信息不对称性。
因此,委托代理理论研究的核心是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函数不一致、信息不对称而产生所谓的“委托代理问题”。
近四十年来中外众多学者对委托代理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已经使其发展成了一个较成熟的公司治理问题的分析框架。
一、委托代理理论的起源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亚当·斯密(1979),他是最早发现股份制公司中存在着委托代理的关系。
他在《国富论》中指出:“股份公司中的经理人员使用别人而不是自己的钱财,不可能期望他们会有像私人公司合伙人那样的觉悟性去管理企业⋯⋯因此,在这些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或多或少地疏忽大意和奢侈浪费的事总是会流行”。
现代经典的委托代理理论起源于伯利和米恩斯(1932),他们指出企业所有者兼具经营者的做法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利让渡。
但是,此时的委托代理理论框架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他们的理论还仅限于“两权分离”的问题。
到了19 世纪60 年代末70 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深入“黑箱”内部,研究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和激励的问题,委托代理理论才真正发展起来。
二、委托代理理论的内涵委托代理理论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
委托代理理论及应用研究综述【摘要】委托代理理论的核心是解决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委托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在代理人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的同时也能实现委托人的效用最大化,即所谓激励相容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概述,梳理了国内外主要代表人物的研究综述,对委托代理理论的模型做了重点介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委托代理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
【关键词】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人——代理人理论多次性的动态模型现实应用1委托代理理论概述1.1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1933年,美国学者伯利(Berle)和米恩斯(Means)在《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中,对美国200家大公司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占公司总数量44%、财产的58%的企业是由并未握有公司股权的经理人员控制的,由此他们得出,现代公司的发展,已经发生了“所有与控制”的分离,公司实际上已经为由职业经理组成的“控制者集团”所控制。
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经理革命”。
委托代理关系是随着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经营权)的逐步分离而产生的。
所谓委托代理关系,就是指委托人把自己的事务交给其代理人代为处理而形成的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1.2委托代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关于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代理关系,亚当斯密早就有对这一问题的论述,他说:“在钱财的处理上,股份公司的董事为他人尽力,而私人合伙公司的伙员,则纯为自己打算。
所以,要想股份公司的董事们监视钱财用途,像私人合伙公司伙员那样用意周到,那是很难做到的。
疏忽和浪费,常为股份公司业务经营上多少难免的弊窦。
”委托代理理论是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
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不满阿罗—德布鲁体系中的企业“黑箱理论”而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
目前,被大家所公认的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包括: 199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英国经济学家莫里斯(Mirrless)和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三个得主美国经济学家阿克尔洛夫(Akerlof)、史宾斯(Spence)、斯蒂格利茨(Stiglitz)。
他们的研究使经济学家们对实际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解有了根本的改进。
委托代理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代理人。
1.3委托代理理论的假设前提委托代理理论遵循的是以“经济人”假设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并以下面两个基本假设为前提。
(1)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利益相互冲突。
(2)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
张维迎(1994)认为委托代理理论两个假设是:(1)委托人对有随机的产出没有直接的贡献(2)代理人的行为不易直接地被委托人观察到。
1.4委托代理理论的两个分支——实证代理理论和委托人代理人理论在20 世纪70年代以后, 经济学家们提出和发展了解决委托代理关系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的委托代理理论。
但是, 该理论有着两种明显不同的研究方法: 一种是被称为实证手法的研究, 又称为“实证代理理论”, 其特点是凭借直觉, 侧重于分析签订契约和控制社会因素, 其开创者为Alchian、Demsetz、Jensen 和Mecking 等; 另一种是规范手法的研究, 又叫“委托人—代理人理论”。
其特点是使用正式的数学模型, 通过阐明各种模型所需的准确的信息假定, 来探讨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激励机制和风险分配机制, 其开创者是Wilson、Spence 、Ross 和Hart 等。
这两种方法相互补充促进, 本质上都致力于发展一种合约理论, 旨在使受自我利益驱动的代理人能以委托人的效用目标为准则, 使代理人成本最小化。
2委托代理国内外主要代表人物研究综述2.1国外(1)莫里斯Mirrless,一是开创性地建立了委托代理关系的基本模型,奠定了委托代理关系的基本分析框架;二是在维克瑞(Vickery)的研究基础上更加完整地解决了最优所得税等经济激励机制问题。
Mirrless建立的委托代理基本模型分析框架以及他和霍姆斯特姆(Holmstrom)共同提出的“一阶条件法”为以后的委托代理理论的发展了奠基性的贡献。
(2)阿克尔洛夫(Akerlof)在他的旧车市场模型开创了逆向选择理论的先河。
简单地表述为:在旧车市场上,卖者知道车的真实质量,买者不知道,只知道市场上供出售的车的平均质量,因而只愿意根据平均质量支付价格,但这样一来,质量高于平均水平的卖者就会退出交易,只有质量低的卖者进入市场。
结果,市场上出售的旧车的质量逐渐下降,买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也进一步下滑,更多的较高质量的车退出市场。
长此以往,最后均衡结果是旧车市场上只有低质量的车存在。
他的这一模型揭示了“劣币驱良币”原理和信息不对称原理。
虽然他的模型是针对旧车市场研究的,但可以换成烟、酒市场、信贷市场等其他领域。
用他的这一模型可以解释为什么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总是屡禁不止: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一些民间信贷市场上利率奇高无比等。
(3)史宾斯(Spence)在他的劳动力市场模型开创了信号传递理论的先河。
Spence对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基于他1972年在哈佛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
他的这篇博士论文是关于劳动力市场中的信息问题,他的创新之处是研究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具备信息的一方会采取某种行动以克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困惑。
Spence的模型还研究了用教育投资的程度作为一种可信的传递信息的工具。
在该模型中,他认为:教育本身并不提高一个人的能力,它纯粹是为了向雇主“示意”或“发出信号”表明自己是能力高的人。
同时,他还证明了:虽然雇主和应聘者存在信息不对称,但市场交易中具备信息的应聘者可通过教育投资程度来示意自己的能力,雇主根据这一示意信号便可区别开不同能力的人。
后来,Spence的这一分析框架被应用到像产业组织理论、教育市场等领域的研究。
(4)斯蒂格利茨(stiglitz)对不完全信息条件下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中经济行为的研究;对信息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尤其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导致的市场失效问题)的研究。
stiglitz在他的保险市场模型中指出:提高保费不能使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现象消失。
同时,他还证明了在竞争市场上,不存在混同均衡,只存在分离均衡。
Stiglitz的分离均衡思想已经被应用到组织制度设计和法律设计等领域。
2.2国内委托代理理论研究进展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委托代理理论才进入中国经济管理学界。
由于时逢国有企业改革,国内学者刚开始仅仅是用实证学派的观点定性地阐述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观点和建议。
在近几年来,国内大多数学者也喜欢利用定量的方法去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段文斌(2000)将风险分担作为独立的因素加入到委托代理基础模型中,得出如下两条结论:(1)最优激励机制不仅是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在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进行适当匹配的机制,更应该是风险在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有效、合理分担的机制,是企业产权得到最优配置的机制。
(2)风险分担作为独立的变量加入到激励合同中不仅是合理的,而且可以降低代理成本。
洪剑峭(2000)从现存的不同形式的合同本身出发,比较了企业实务中最常见的两种报酬方案——预算报酬方案和线性报酬方案,并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具体描述了企业应该如何根据其业绩评价信息系统的质量来选择和设计报酬激励方案,以较低的成本达到预定的控制和激励目标。
张宛平(2000)将代理人的努力变量分解成生产性努力和非生产性努力,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委托人的价值取向对评价和选择代理人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委托代理效应,解释了当委托人不是产权所有人时出现的一些现象,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普遍问题给出了定量的分析和解决建议。
刘兵等(2001)在分析了声誉效应和棘轮效应一般框架的基础上,探讨了基于相对业绩比较的两阶段动态激励契约设计的问题,提出企业的产出主要取决于经营者的努力水平,经营能力,企业的内在生产能力及外生的随机变量,并建立了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相结合,声誉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动态模型,讨论了隐性激励与显性激励系数。
另外,他们还研究了企业经营者的多任务动态激励问题,将经营者的任务简化为两种任务,即努力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及努力进行自身人力资本投资。
引入相对业绩比较信息和相对经营者人力资本价值信息,从而建立起一个多(两)任务两阶段的委托代理模型。
唐绍祥(2002)通过比较委托代理理论中确定委托代理基数的两种比较著名的模型——Weitzman模型和胡祖光教授领导的课题组提出的“联合基数确定法”模型,阐明了:“联合基数确定法”更符合市场经济管理理念,更容易被企业经营者所接受。
戴中亮(2004)认为委托代理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信息和风险的观点,从委托代理理论中我们可以总结:完善的信息可以减少决策的盲目性,促进经济效益;组织的未来命运不仅和组织成员的自身行为有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环境,从而代理难以预计的风险。
冯根福(2004)指出,委托代理理论是一种单委托代理理论,主要针对以股权分散为主要特征的上市公司而构建的公司治理理论,不适合以股权相对集中或高度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公司治理问题的分析框架。
在此基础上他重新提出和构建了一种大股东与代理人、小股东与代理人的双重代理理论。
刘华、孙阿妞(2006)认为企业代理理论开创对企业内权力结构的标准化分析,弥补了两权分离理论的不足;建立了标准化模型,为新制度经济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它不仅区分了企业内的“委托人”和“代理人”,而且还说明了他们之间的权力和激励关系,使得许多现实问题都可以纳入到委托代理分析框架中。
但是很多学者越来越发现在实践中该理论存在一些缺陷。
王慧红、李伟红、杨淑君(2010)提出按照委托代理理论的观点,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风险责任不对等,经济学家总是站在所有者的立场考虑如何设计运用于代理人的激励约束机制,但是当人力资本被提出后,经理人出让了自己的智力使用权,同时获得了所有者资产使用权。
所有者和经理人的委托代理关系是双向的,双方既可互为委托人,又可互为代理人。
他们在双向委托代理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所有者与经理人的合作决策模型。
3委托代理理论的模型3.1基本模型——标准的委托人代理人模型委托人—代理人理论有一个较为严格的数学模型, 以此来研究非对称信息下的激励模型和监督约束机制。
Mirrless (1974、1975、1976) 用“分布函数的参数化法”, 和著名的“一阶化”方法建立了标准的委托人—代理人模型。
标准的委托人—代理人模型抓住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一基本前提。
即委托人不能直接观测到代理人的行动, 而只能观测到其行动的结果,但结果受到行动和其他因素的共同影响。
e 表示代理人的某一特定的努力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