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乘法公式的综合运用
- 格式:ppt
- 大小:125.00 KB
- 文档页数:10
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直接使用:22))((b a b a b a -=-+ 位置变化:22))((b a a b a b -=+-+符号变化:2222)())((a b a b b a b a -=--=--- 系数变化:22)3()2()32)(32(b a b a b a -=-+曾因式变化:))(())()()((2222b a b a b a b a b a b a --=+---+- 曾项变化:2)())((c b a c b a c b a --=+--- 公式连用变化:222222)()())()((b a b a b a b a -=++-公式逆用变化:))(()()(22d c b a d c b a d c b a --++++=+-+完全平方公式及其变形:2222)(b ab a b a +±=± ab b a b a 2)(222-+=+ )(2)()(2222b a b a b a +=-++ ab b a b a 4)(-)(22=-+bc ac ab c b a c b a 222)(2222+++++=++【经典例题】题型一:平方差公式(★★★)1、(23)(23)x x +-2、()1(12)(12)a a -+--3、()2(41)(41)a a ---+4、()()n n n n a b a b +-5、()()()2422y y y ++- 6、2(21)(21)(41)a a a -++7、()()x y z x y z +-++ 8、(2)(2)a b a b ++-+9、(23)(32)(32)(32)y x x y x y x y ---++-+题型二:完全平方公式(★★★)首平方,尾平方,加上首尾乘积的2倍。
简单递进训练:(1)=+2)(y x (2) =2)-(y x(3)=+2)2(y x (4)=2)-2(y x(5)=+2)32(y x (6)=2)3-2(y x(7)=+-2)21(y x (8)=2)32-21(y x计算题型:中等偏难:(1)(-21ab 2-32c )2; (2)(x -3y -2)(x +3y -2);(3)(x -2y )(x 2-4y 2)(x +2y ); (4)(a -2b +3c -1)(a +2b -3c -1);(5)若k x x ++22是完全平方式,则k =(6)若x 2-7xy +M 是一个完全平方式,那么M 是(8)如果4a 2-N ·ab +81b 2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N =(9)公式逆用:49a 2-________+81b 2=(________+9b )2(10)配方:0136422=+-++y x y x ,求y x =_____________.(11)已知 2()16,4,a b ab +==求223a b +与2()a b -的值。
《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天津南开翔宇学校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说明我说课的内容是:《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
本章的学习目的主要是熟练掌握整式的运算,并且这些知识是以后学习分式、根式运算以及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物理、化学等学科及其他科学技术不可或缺的数学工具。
而本节是整式乘法中乘法公式的首要内容,学生只有熟练掌握了包括平方差公式在内的乘法公式及它的推导过程,才能实现本节乃至本章作为数学工具的重要作用。
因此,在教学安排上,我选择从学生熟悉的求多边形面积入手,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维的认知规律,得出抽象的概念,并在多项式乘法的基础上,再次推导公式,使原本枯燥的数学概念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说理性;之后安排了一系列的例题和练习题,把新知运用到实战中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锻炼了思维,整个过程由浅入深,在对所得结论不断观察、讨论、分析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较好的授课效果。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但数学是来源于实际生活的。
因此,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将数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是有价值的科学,来源于生活,是其他科学的基础。
本节公式中字母的含义对学生来讲很抽象,是本节的难点,也是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最大障碍,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逐步体会,为今后学习其他乘法公式做好准备。
乘法公式的逆用就是因式分解的重要方法,因此,在本节补充练习中,已经开始渗透这部分知识,为后面学习因式分解做好铺垫。
本节课设计了一系列学生活动,老师作为辅导者引领学生进入本节的知识结构中,展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在思考、讨论、口答、小结等环节中掌握新知。
整式乘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1、掌握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算理。
2、掌握积的乘方、幂的乘方等单项式乘法公式。
3、灵活运用公式,简化计算。
1、单项式乘以单项式法则: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利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一起作为积的因式.注: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实际上是运用了乘法结合律和同底数的幂的运算法则完成的。
2、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运算法则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乘法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转化为单项式与单项式的乘法,然后再把所得的积相加.3、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方法总结:在探究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时,是把某一个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利用分配律进行计算,这里再一次说明了整体性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
4、幂的运算法则:①同底数的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即:n m n m a a a +=⋅ (m 、n 为正整数)②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即:n m n m a a ⋅=)( (m 、n 为正整数)③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即:n n n b a )b a (⋅=⋅ (n 为正整数)④同底数的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n -m n m a a a =÷(m>n ,m 、n 为正整数)5、乘法的运算律:①乘法的结合律:(a×b)×c=a×(b×c)②乘法的分配律:a (b+c )=ab+ac1、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利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一起作为积的因式.注: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实际上是运用了乘法结合律和同底数的幂的运算法则完成的。
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14.3因式分解14.3.2公式法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掌握了因式分解意义的基础上,会运用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对比较简单的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过程,感受逆向思维的意义,掌握因式分解的基本步骤.2.在运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判断能力以及运算能力,用不同的方法分解因式可以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互帮互助的精神.2.进一步体验“整体”的思想,培养“换元”的意识.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第2课时,共2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运用完全平方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教学难点】观察多项式的特点,判断是否符合公式的特征和综合运用分解的方法,并完整地进行分解.五、课前准备教师:课件、直尺、矩形图片等。
学生:三角尺、练习本、铅笔、钢笔。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反方向的变形,我们学习了因式分解的两种方法:提取公因式法、运用平方差公式法.现在,大家自然会想,还有哪些乘法公式可以用来分解因式呢?(出示课件2)(二)探索新知1.创设情境,探究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教师问1:什么叫因式分解?(出示课件4)学生回答: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的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教师问2: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因式分解的方法?学生回答: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a2–b2=(a+b)(a–b)教师问3: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ax4-a;(2)16m4-n4.学生回答:(1)ax4-a=a(x2+1)(x+1)(x-1);(2)16m4-n4=(4m2+n)(2m+n)(2m-n).教师问4:结合上题思考因式分解要注意什么问题?学生回答:①一提二看三检查;②分解要彻底.教师问5:我们学过的乘法公式除了平方差公式之外,还有哪些公式?请写出来.学生回答: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教师讲解: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如何运用完全平方公式把多项式因式分解.教师问6:你能把下面4个图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并求出你拼成的图形的面积吗?(出示课件5)学生讨论后拼出下图:教师问7: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怎么求?学生回答:(a+b)2=a2+2ab+b2教师问8:将上面的等式倒过来看,能得到什么呢?学生回答:a2+2ab+b2=(a+b)2(出示课件6)教师问:观察这两个多项式:a2+2ab+b2;a2–2ab+b2,请回答下列各题:(出示课件7)(1)每个多项式有几项?学生回答:三项(2)每个多项式的第一项和第三项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这两项都是数或式的平方,并且符号相同.(3)中间项和第一项,第三项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是第一项和第三项底数的积的±2倍.教师讲解:我们把a²+2ab+b²和a²–2ab+b²这样的式子叫做完全平方式.教师问9: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a2+2ab+b2;(2)a2-2ab+b2.学生回答:(1)a2+2ab+b2=(a+b)2;(2)a2-2ab+b2=(a-b)2.教师问10:将整式乘法的平方差公式反过来写即是分解因式的平方差公式.同样道理,把整式乘法的完全平方公式反过来写即分解因式的完全平方公式.能不能用语言叙述呢?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讨论后解答如下: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这两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平方.即a2+2ab+b2=(a+b)2,a2-2ab+b2=(a-b)2.教师问11:下列各式是不是完全平方式?如果是,请分解因式.(1)a2-4a+4;(2)x2+4x+4y2;(3)4a2+2ab+14b2;(4)a2-ab+b2;(5)x2-6x-9;(6)a2+a+0.25.学生讨论后回答如下:(1)a2-4a+4;是,原式=(a-2)2 (2)x2+4x+4y2;不是(3)4a2+2ab+14b2;是,原式=(2a+12b)2(4)a2-ab+b2;不是(5)x2-6x-9;不是(6)a2+a+0.25.是,原式=(a+0.5)2教师问12:根据学习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经验和方法,分析和推测什么叫做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能够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的多项式具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后回答,师生共同归纳如下:①三项式;②两项为两个数的平方和的形式;③第三项为加(或减)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总结点拨:(出示课件8)完全平方式:a²±2ab+b²完全平方式的特点:1.必须是三项式(或可以看成三项的);2.有两个同号的数或式的平方;3.中间有两底数之积的±2倍.简记口诀:首平方,尾平方,首尾两倍在中央.(出示课件9)凡具备这些特点的三项式,就是完全平方式,将它写成完全平方形式,便实现了因式分解.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平方.例1:分解因式:(出示课件12)(1)16x2+24x+9;(2)–x2+4xy–4y2.师生共同解答如下:(1)分析:(1)中,16x2=(4x)2,9=3²,24x=2·4x·3,所以16x2+24x+9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即16x2+24x+9=(4x)2+2·4x·3+32.解:(1)16x2+24x+9=(4x)2+2·4x·3+32=(4x+3)2;(2)中首项有负号,一般先利用添括号法则,将其变形为–(x2–4xy+4y2),然后再利用公式分解因式.(2)–x2+4xy–4y2=–(x2–4xy+4y2)=–(x–2y)2.例2:如果x2–6x+N是一个完全平方式,那么N是()(出示课件15)A.11B.9C.–11D.–9师生共同解答如下:解析:根据完全平方式的特征,中间项–6x=2x×(–3),故可知N=(–3)2=9.答案:B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6)本题要熟练掌握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征,根据参数所在位置,结合公式,找出参数与已知项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求出参数的值.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积的2倍的符号,避免漏解.例3: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出示课件18)(1)3ax2+6axy+3ay2;(2)(a+b)2–12(a+b)+36.师生共同解答如下:分析:(1)中有公因式3a,应先提出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因式;(2)中将a+b 看成一个整体,设a+b=m,则原式化为m2–12m+36.解:(1)原式=3a(x2+2xy+y2)=3a(x+y)2;(2)原式=(a+b)2–2·(a+b)·6+62=(a+b–6)2.总结点拨:利用公式把某些具有特殊形式(如平方差式,完全平方式等)的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公式法.(出示课件19)例4:把下列完全平方式分解因式:(出示课件21)(1)1002–2×100×99+99²;(2)342+34×32+162.师生共同解答如下:解:(1)原式=(100–99)²=1(2)原式=(34+16)2=2500.总结点拨:本题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可以简化计算.例5:已知:a 2+b 2+2a–4b+5=0,求2a 2+4b–3的值.(出示课件23)师生共同解答如下:分析:从已知条件可以看出,a 2+b 2+2a–4b+5与完全平方式有很大的相似性(颜色相同的项),因此可通过“凑”成完全平方式的方法,将已知条件转化成非负数之和等于0的形式,从而利用非负数的性质来求解.(出示课件24)解:由已知可得(a 2+2a+1)+(b 2–4b+4)=0即(a+1)2+(b–2)2=01020a b +=⎧∴⎨-=⎩12a b =-⎧∴⎨=⎩∴2a 2+4b–3=2×(–1)2+4×2–3=7总结点拨:遇到多项式的值等于0、求另一个多项式的值,常常通过变形为完全平方公式和(非负数的和)的形式,然后利用非负数性质来解答.(三)课堂练习(出示课件27-31)1.下列四个多项式中,能因式分解的是()A.a 2+1B.a 2–6a+9C.x 2+5yD.x 2–5y 2.把多项式4x 2y–4xy 2–x 3分解因式的结果是()A.4xy(x–y)–x 3B.–x(x–2y)2C.x(4xy–4y 2–x 2)D.–x(–4xy+4y 2+x 2)3.若m=2n+1,则m 2–4mn+4n 2的值是________.4.若关于x 的多项式x 2–8x+m 2是完全平方式,则m 的值为_________.5.把下列多项式因式分解.(1)x 2–12x+36;(2)4(2a+b)2–4(2a+b)+1;(3)y 2+2y+1–x 2;6.计算:(1)38.92–2×38.9×48.9+48.92.(2)20142-2014×4026+201327.分解因式:(1)4x 2+4x+1;(2)13x 2–2x+3.小聪和小明的解答过程如下:他们做对了吗?若错误,请你帮忙纠正过来.8.(1)已知a–b=3,求a(a–2b)+b 2的值;(2)已知ab=2,a+b=5,求a 3b+2a 2b 2+ab 3的值.小聪:小明:参考答案:1.B2.B3.14.±45.解:(1)原式=x2–2·x·6+62=(x–6)2;(2)原式=[2(2a+b)]²–2·2(2a+b)·1+1²=(4a+2b–1)2;(3)原式=(y+1)²–x²=(y+1+x)(y+1–x).6.解:(1)原式=(38.9–48.9)2=100.(2)原式=20142-2×2014×2013+20132=(2014-2013)2=17.解:(1)原式=(2x)2+2•2x•1+1=(2x+1)2 (2)原式=13(x2–6x+9)=13(x–3)28.解:(1)原式=a2–2ab+b2=(a–b)2.当a–b=3时,原式=32=9.(2)原式=ab(a2+2ab+b2)=ab(a+b)2.当ab=2,a+b=5时,原式=2×52=50.(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了哪些内容:a2±2ab+b2=(a±b)2一提,二看,三检查。
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14.1整式的乘法14.1.3积的乘方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探索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能用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进行计算.【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积的乘方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探索精神,有助于塑造他们挑战困难,挑战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第1课时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积的乘方运算法则的理解及其应用.【教学难点】积的乘方推导过程的理解和灵活运用.五、课前准备教师:课件、直尺、计算器等。
学生:直尺、计算器。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若已知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2×103cm,你能计算出它的体积是多少吗?学生思考后列式:V=(2×103)3(cm3)教师提出问题:底数是2和103的乘积,虽然103是幂,但总体来看,它是积的乘方。
积的乘方如何运算呢?能不能找到一个运算法则?(出示课件2)(二)探索新知1.创设情境,探究积的乘方的法则教师问1: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题目计算:(1)x2·x5;(2)y2n·y n+1;(3)(x4)3;(4)(a2)3·a5.学生回答:(1)x7;(2)y3n+1;(3)x12;(4)a11.教师问2: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幂的乘方法则是什么?学生回答: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底数不变,指数相加;a m·a n=a m+n (m,n都是正整数).幂的乘方法则:底数不变,指数相乘.(a m)n=a mn(m,n都是正整数).教师问3:地球半径约为6.4×103km,球的体积计算公式为:V=4πr3,你知道3地球的体积大约是多少吗?(出示课件4)学生独立思考问题3并口答:体积应是V=4π(6.4×103)3km3.3教师问4:结果是幂的乘方形式吗?学生讨论后回答:底数是6.4和103的乘积,虽然103是幂,但总体来看不是幂的乘方.教师讲解:如何运算呢?本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究积的乘方的运算.教师问4:计算:(3×4)2和32×42,看一下他们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计算后回答:它们的结果相等,即(3×4)2=32×42教师问5:下列两题有什么特点?(出示课件7)(1)(ab)2;(2)(ab)3学生回答:底数为两个因式相乘,积的形式.教师问6:你猜想一下它们的结果是多少呢?学生回答:(ab)2=a2b2,则(ab)3=a3b3,教师问7:你能证明上边的猜想吗?(出示课件8)学生讨论并回答:(ab)2=(ab)·(ab)(乘方的意义)=(aa)·(bb)(乘法交换律、结合律)=a2b2(同底数幂相乘的法则)同理:(ab)3=(ab)·(ab)·(ab)(乘方的意义)=(aaa)·(bbb)(乘法交换律、结合律)=a3b3(同底数幂相乘的法则)教师问8:同学们试着猜想一下:(ab)n=?(出示课件9)学生猜想:(ab)n=a n b n.教师问9:你能用你学过的知识验证你的猜想吗?从运算结果看能发现什么规律?师生共同讨论后解答如下:因此可得:(ab)n=a n b n(n为正整数).教师总结:得到结论:(出示课件10)积的乘方:(ab)n=a n·b n(n是正整数),即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教师问10:前面提出问题中正方体的体积V=(2×103)3它不是最简形式,根据发现的规律如何计算呢?学生解答:可作如下运算:V=(2×103)3=23×(103)3=23×103×3=8×109cm3.教师问11: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积的乘方等于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因式的积的乘方也具有这一性质.如(abc)n=a n·b n·c n(n为正整数);教师讲解:积的乘方等于积中“每一个”因式乘方的积,防止有的因式漏掉乘方出现错误;教师问12:积的乘方的法则:(ab)n=a n·b n(n是正整数),把等式的左右两边一换可以得到:a n·b n=(ab)n(n为正整数).这样成立吗?师生共同讨论后解答如下:积的乘方法则可以进行逆运算.即:a n·b n=(ab)n(n为正整数).总结点拨:分析这个等式:左边是幂的乘积,而且幂指数相同,右边是积的乘方,且指数与左边指数相等,那么可以总结为:同指数幂相乘,底数相乘,指数不变.例1:计算:(出示课件11)(1)(2a)3;(2)(–5b)3;(3)(xy2)2;(4)(–2x3)4.师生共同解答如下:解:(1)原式=23a3=8a3;(2)原式=(–5)3b3=–125b3;(3)原式=x2(y2)2=x2y4;(4)原式=(–2)4(x3)4=16x12.总结点拨:运用积的乘方法则进行计算时,注意每个因式都要乘方,尤其是字母的系数不要漏乘方.例2计算:(出示课件14)(1)–4xy2·(xy2)2·(–2x2)3;(2)(–a3b6)2+(–a2b4)3.师生共同解答如下:解:(1)原式=–4xy2·x2y4·(–8x6)=[–4×(–8)]x1+2+6y2+4=32x9y6;(2)原式=a6b12+(–a6b12)=[1+(–1)]a6b12=0总结点拨:涉及积的乘方的混合运算,一般先算积的乘方,再算乘法,最后算加减,然后合并同类项.例3:如何简便计算(0.04)2022×[(–5)2022]2?(出示课件15)师生共同解答如下:解法一:(0.04)2022×[(–5)2022]2=(0.22)2022×54044=(0.2)4044×54044=(0.2×5)4044=14044=1解法二:(0.04)2022×[(–5)2022]2=(0.04)2022×(25)2022=(0.04×25)2022=12022=1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6)①逆用积的乘方公式a n·b n=(ab)n,要灵活运用,对于不符合公式的形式,要通过恒等变形,转化为公式的形式.②一般转化为底数乘积是一个正整数,再进行幂的计算较简便.(三)课堂练习(出示课件20-24)1.计算(–x2y)2的结果是()A.x4y2B.–x4y2C.x2y2D.–x2y22.下列运算正确的是()A.x•x2=x2B.(xy)2=xy2C.(x2)3=x6D.x2+x2=x43.计算:(1)82024×0.1252023=________;(2)(-3)2023×(-13)2022________;(3)(0.04)2023×[(–5)2023]2=________.4.判断:(1)(ab2)3=ab6()(2)(3xy)3=9x3y3() (3)(–2a2)2=–4a4()(4)–(–ab2)2=a2b4() 5.计算:(1)(ab)8;(2)(2m)3;(3)(–xy)5;(4)(5ab2)3;(5)(2×102)2;(6)(–3×103)3.6.计算:(1)2(x3)2·x3–(3x3)3+(5x)2·x7;(2)(3xy2)2+(–4xy3)·(–xy);(3)(–2x3)3·(x2)2.7.如果(a n•b m•b)3=a9b15,求m,n的值.参考答案:1.A2.C3.(1)8;(2)-3;(3)14.(1)×(2)×(3)×(4)×5.解:(1)原式=a8b8;(2)原式=23·m3=8m3;(3)原式=(–x)5·y5=–x5y5;(4)原式=53·a3·(b2)3=125a3b6;(5)原式=22×(102)2=4×104;(6)原式=(–3)3×(103)3=–27×109=–2.7×1010.6.(1)解:原式=2x6·x3–27x9+25x2·x7=2x9–27x9+25x9=0;(2)解:原式=9x2y4+4x2y4=13x2y4;(3)解:原式=–8x9·x4=–8x13.7.解:∵(a n•b m•b)3=a9b15,∴(a n)3•(b m)3•b3=a9b15,∴a3n•b3m•b3=a9b15,∴a3n•b3m+3=a9b15,∴3n=9,3m+3=15.∴n=3,m=4.(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了哪些内容:积的乘方法则:(ab)n=a n·b n(n是正整数).使用范围:底数是积的乘方.方法: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注意点:(1)注意防止符号上的错误;(2)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因式的积的乘方也具有这一性质;(3)积的乘方法则也可以逆用.(五)课前预习预习下节课(14.1.4)98页到99页的相关内容。
xx育一对一辅导教案学生姓名性别年级学科数学授课教师上课时间年月日第()次课共()次课课时:3课时教学课题整式的乘法公式教学目标1、能用语言描述乘法公式;2、理解乘法公式的几何意义;3、进一步掌握整式乘法运算;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理解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共式;2、准确掌握乘法公式的运用;3、准确运用公式法解题;难点:1、正确理解和运用乘法公式;2、完全平方和平方差公式的综合运用;教学过程知识梳理乘法公式:考点一:平方差公式一.平方差公式:(a+b)(a-b)=a2-b2.(1)特征:公式的左边是两个数的和乘以这两个数的差,而公式的右边恰好是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2)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和乘以这两个数的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3)几何意义:考点二:完全平方公式二.完全平方式公式:(a±b )2= a 2±2ab+b 2.(1)特征:完全平方公式的左边是一个二项式的完全平方,右边是三项,其中有两项是左边二项式中每一项的平方,而另一项是左边二项式中两项乘积的2倍.可概括为“首平方,尾平方,乘积2倍放中央,中央符号回头望”. (2)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和的平方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和与它们的积的2倍的和; 两个数的差的平方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和与它们的积的2倍的差 (3)几何意义:(a+b )2= a 2+2ab+b 2、 (a-b )2 = a 2-2ab+b 2例1:计算:(1)2)2(b a + (2)2)2(y x +- (3)2)32(y x --变式1:计算:(1)1012-1 (2)(2x+y+z )(2x-y-z)11。
《整式的乘除6.7-6.8---乘法公式》教学设计【教学流程】公式应用项的平方相等”,教学时与“数的运算”相类比。
直接应用公式进行计算,题目比较简单,以口答为主。
上课时按照(1)(5)(6)(7)(8)(4)(3)(2)这样的顺序,由易到难。
其中(2)要求呈现计算过程前面是公式从左到右的应用,现在从右到左逆用,变换方式,以使学生熟练应用公式。
以口答为主。
练习(x+y)2 (学生板演)练习(x-y)2 (学生板演)该题利用了首尾两项的乘积为1的特点,才有了它的特殊解法。
(学生口答,说出解答过程)。
和的完全平方与差的完全平方之间的相互转换。
学生口答。
但要注意“变式”中a-b的值应为4或-4.(学生板演)。
通过以上两个练习,以强化两个完全平方公间联系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
公式与面积前面从代数计算的角度说明了公示的正确性,这里再从几何的角度揭示公示的意义,两者相辅相成,数形结合。
(学生口答填空)。
完善整合公式再回首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2、三个公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梳理知识,并建立知识体系.师:在十字相乘公式中,当a、b相等时,就是完全平方公式,当a、b互为相反数时就是平方差公式。
(揭示三个公式间的联系,使之浑然一体。
)公式应用之提升1、2、已知x2+6x+y2-4y+13=0,求y x。
教师出示问题,学生先自主探究,后小组同伴交流,最后展示,师生共同评价、纠正,教师点拨、强调。
整体意识的教学。
《整式的乘除6.7-6.8---乘法公式》学情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会了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并总结出了平方差、十字相乘与完全平方公式,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了公式,在练习的过程中,体会了运用公式进行计算的算理。
本节课所学主要知识是对以上提到的三个乘法公式进行复习巩固。
学生只要准确把握各个公式的特征,本节课知识就能解决一大半,还有一部分就是计算能力了。
所以,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具备了学习本课的知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