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我们身边的图形世界(1)
- 格式:ppt
- 大小:4.37 MB
- 文档页数:15
第1章基本的几何图形1.1我们身边的图形世界预习要点:1.如果对于我们看到的物体,只研究它们的、和关系,而不考虑颜色、质量、原料等其他性质,就得到各种几何体,几何体简称体。
形状大小位置2.写出下列几何体的名称:圆柱正方体长方体圆锥球3.数学上所说的平面没有,没有,是向四面八方的。
厚薄边界无限延展4.体是由围成的,长方体是由六个平的面围成;圆柱是由个平的底面和一个的侧面围成;球是由围成。
面六两曲一个曲的面5.(xx•丽水)下列图形中,属于立体图形的是()A.B.C.D.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教科书是长方形;②教科书是长方体,也是棱柱;③教科书的表面是长方形.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7.埃及金字塔类似于几何体()A.圆锥B.圆柱C.棱锥D.棱柱8.在下列立体图形中,只要两个面就能围成的是()A.长方体B.圆柱体C.圆锥体D.球9.六棱柱有面.同步小题12道一.选择题1.下列几何图形是立体图形的是()A.扇形B.长方形C.正方体D.圆2.在下列立体图形中,只需要一个面就能围成的是()A.正方体B.圆锥C.圆柱D.球3.下列物体的形状类似于球的是()A.乒乓球B.羽毛球C.茶杯D.白织灯泡4.下列几何图形中,属于圆锥的是()A.B.C.D.5.按组成面的平或曲划分,与圆柱为同一类的几何体是()A.长方体B.正方体C.棱柱D.圆锥6.下列物体的形状属于圆柱体的是()A.B. C.D.二.填空题7.若一个棱柱的底面是一个七边形,则它的侧面必须有个长方形,它一共有个面.8.圆锥是由个面围成.9.正方体与长方体的相同点是,不同点是.10.圆柱体的底面形状是.三.解答题11.将下列物体与相应的几何体用线连接起来.12.围成下面这些立体图形的各个面中,哪些面是平的,哪些面是曲的?答案:预习要点:1.形状大小位置2.圆柱正方体长方体圆锥球3.厚薄边界无限延展4.面六两曲一个曲的面5.【分析】根据平面图形所表示的各个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立体图形是各部分不在同一平面内的几何,由一个或多个面围成的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三维图形,可得答案.【解答】解:A、角是平面图形,故A错误;B、圆是平面图形,故B错误;C、圆锥是立体图形,故C正确;D、三角形是平面图形,故D错误.故选C6.【分析】教科书是有一定厚度的实物体,因此不是什么平面形,只能说它的表面是什么形状,当作命题判定即可.【解答】解:∵教科书是一个空间实物体,是长方体,∴不能说它是一个长方形,∵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多面体叫做棱柱,∴它是棱柱.教科书的表面是一个长方形.故选C7.【分析】根据埃及金字塔的形状及棱锥的定义分析即可求解.【解答】解:埃及金字塔底面是多边形,侧面是有公共顶点的三角形,所以是棱锥.故选C8.【分析】根据各立体图形的构成对各选项分析判断即可得解.【解答】解:A、长方体是有六个面围成,故本选项错误;B、圆柱体是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故本选项错误;C、圆锥体是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故本选项正确;D、球是由一个曲面组成,故本选项错误.故选C9.【分析】根据六棱柱的概念和定义即解.【解答】解:六棱柱上下两个底面,侧面是6个长方形,所以共有8个面.答案:8.同步小题12道1.【分析】根据平面图形所表示的各个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立体图形是各部分不在同一平面内的几何,由一个或多个面围成的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三维图形,可得答案.【解答】解:A、扇形是平面图形,故A错误;B、长方形是平面图形,故B错误;C、长方体是立体图形,故C正确;D、圆是平面图形,故D错误.故选C2.【分析】根据立体图形的特征,可得答案.【解答】解:A、正方体需要六个面,故A不符合题意;B、圆锥需要两个面,故B不符合题意;C、圆柱需要三个面,故C不符合题意;D、球只需一个面,故D符合题意;故选:D3.【分析】根据立体图形的特征,可得答案.【解答】解:A、乒乓球的形状类似于球,故A正确;B、羽毛球类似于圆锥,故B错误;C、茶杯类似于圆柱,故C错误;D、白炽灯类似于圆锥加球,故D错误;故选A4.【分析】圆锥的特征: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解答】解:A、该图形是立方体,故本题选项错误;B、该图形是四棱锥,故本选项错误;C、该图形是球体,故本选项错误;D、该图形是圆锥.故本选项正确.故选D5.【分析】分别写出四个选项中的几何体是由什么面组成可直接选出答案.【解答】解:圆柱由平面和曲面组成,长方体由平面组成;正方体由平面组成;棱柱由平面组成,圆锥由平面和曲面组成,故选:D6.【分析】根据几何体的特点回答即可.【解答】解:A、正方体;B、球体;C、圆柱体;D、圆锥体.故选:C7.【分析】根据七棱柱的概念及定义即可求解.七棱柱有两个底面,侧面有7个.【解答】解:一个棱柱的底面是一个七边形,则它的侧面必须有7个长方形,它一共有9个面.答案:7,9.8.【分析】根据圆锥的特征可知,圆锥的侧面是曲面,底面是平面,侧面与底面相交成一个圆形.【解答】解:圆锥的侧面为曲面,底面为平面.∴圆锥由2个面围成,其中1个平面,1个曲面.答案:2.9.【分析】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的特征:〔1〕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2〕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3〕长方体有8个顶点;正方体的特征:〔1〕有6个面,每个面面积相等,形状完全相同;〔2〕有8个顶点;〔3〕有12条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正方体是长方体的特殊一种,当长方体的长、宽、高相等时就是正方体;据此解答.【解答】解:由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可知:长方体和正方体都由6个面组成,都有8个顶点、12条棱;不同点:长方体是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4条棱相等;而正方体的6个面都相等,并且12条棱都相等;故答案为:长方体和正方体都由6个面组成,都有8个顶点、12条棱;长方体是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4条棱相等;而正方体的6个面都相等,并且12条棱都相等.10.【分析】根据圆柱的定义解答即可.【解答】解:圆柱的上下底面为圆.答案:圆.11.【分析】根据每个图形的特点连线即可.解:如图所示:12.【分析】根据几何体面的形状进行解答即可.【解答】解:球的表面、圆柱和圆锥的侧面部是曲面.其余的面都是平面.。
初中数学青岛版七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第一章基本的几何图形§1.1我们身边的图形世界【课程标准】通过实物和具体模型,了解从物体抽象出来的几何体、平面、直线和点等【学习目标】1.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体会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2.了解几何体、多面体、平面图形的范畴.3.通过对平面图形的组合设计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几何体、多面体、面、平面图形的特征.难点: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学习过程】导入新课美丽海滨城市图片,你看到哪些熟悉的图形?小组讨论回答看谁说的多?出示图片只要认真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里,就让我们回顾一下看到的几何图形吧!一、几何体的学习1.几何体的认识(1)自学检测你熟悉下面的立体图形吗?用线把图形和它们的名称连起来.球正方体圆柱圆锥长方体像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等都是()简称为体(2)能力提高观察上面几何体的表面特点将它们分类:()()和()为一类,因为它们的面有的为曲面.()和()的面都是平的为一类,像这一类几何体也叫多面体.出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六棱柱,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六棱锥模型,让学生感受多面体的特征,举出现实中的实例.(3)思考:几何体中的棱柱和棱锥有什么不同?你能举出形状与棱柱、圆柱、棱锥、圆锥类似的实物吗?看谁举的例子多.分小组展示.(4)练习巩固:P5页练习二、平面图形的学习1.小组合作学习:阅读课本内容,小组讨论课本上提出的问题,小组间互相交流后回答.2.自学检测:(1)数学上的“平面”是 ,可以 .(2)说出我们接触过的平面图形,看看下面的图形它们是由哪些图形组合而成的?3.能力训练:美丽的图形由有基本的图形组合而成,请你在下面网格中设计一副美丽图案4.巩固练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教科书是长方形②教科书是长方体,也是棱柱③教科书的表面是长方形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青岛版初中数学目录篇一: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材(新目录)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材总目录七年级上册(最新)第1章基本的几何图形 1.1 我们身边的图形世界1.2 几何图形1.3 线段、射线和直线1.4 线段的比较与作法第2章有理数 2.1 有理数2.2 数轴2.3 相反数与绝对值第3章有理数的运算3.1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 3.2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3.3 有理数的乘方3.4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3.5 利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运算第4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4.1 普查和抽样调查4.2 简单随机抽样4.3 数据的整理4.4 扇形统计图第5章代数式与函数的初步认识 5.1 用字母表示数 5.2 代数式5.3 代数式的值5.4 生活中的常量与变量 5.5 函数的初步认识第6章整式的加减 6.1 单项式与多项式 6.2 同类项6.3 去括号6.4 整式的加减第7章一元一次方程 7.1 等式的基本性质7.2 一元一次方程7.3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7.4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七年级下册第8章角 8.1 角的表示8.2 角的比较 8.3 角的度量 8.4 对顶角8.5 垂直第9章平行线9.1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9.2 平行线和它的画法 9.3 平行线的性质 9.4 平行线的判定第10章一次方程组 10.1 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 10.2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10.3 三元一次方程组 10.4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第11章整式的乘法11.1 同底数幂的乘法 11.2 积的乘方与幂的乘方 11.3 单项式的乘法 11.4 多项式乘多项式 11.5 同底数幂的除法 11.6 零指数幂与负整数指数幂第12章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 12.1 平方差公式 12.2 完全平方公式12.3 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12.4 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第13章平面图形的认识 13.1 三角形 13.2 多边形 13.3 圆第14章位置与坐标 14.1 用有序数对表示位置 14.2 平面直角坐标系14.3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八年级上册第1章全等三角形 1.1 全等三角形 1.2 怎样判定三角形全等 1.3 尺规作图第2章图形的轴对称 2.1 图形的的轴对称2.2 轴对称的基本性质 2.3 轴对称图形 2.4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5 角平分线的性质 2.6 等腰三角形第3章分式 3.1 分式的基本性质 3.2 分式的约分 3.3 分式的乘法与除法 3.4 分式的通分 3.5 分式的加法与减法 3.6 比和比例3.7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第4章数据分析4.1 加权平均数4.2 中位数4.3 众数4.4 数据的离散程度 4.5 方差4.6 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和方差第5章几何证明初步5.1 定义与命题 5.2 为什么要证明 5.3 什么是几何证明5.4 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5.5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5.6 几何证明举例八年级下册(待变动)第12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2.1 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 12.2 向一元一次方程转化 12.3 图象的妙用12.4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第13章走进概率13.1 天有不测风云 13.2 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 13.3 可能性的大小 13.4 概率的简单计算第5章实数 5.1 算术平方根 5.2 勾股定理5.3是有理数吗5.4 由边长判定直角三角形 5.5 平方根 5.6 立方根 5.7 方根的估算5.8 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5.9 实数第6章一元一次不等式6.1 不等关系和不等式 6.2 一元一次不等式 6.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7章二次根式7.1 二次根式及其性质7.2 二次根式的加减法 7.3 二次根式的乘除法第8章平面图形的全等与相似8.1 全等形与相似形 8.4 相似三角形 8.5 怎样判定三角形相似 8.6 相似多边形第9章解直角三角形 9.1 锐角三角比9.2 30?,45?,60?角的三角比 9.3 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比 9.4 解直角三角形 9.5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九年级上册第1章特殊四边形 1.1 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 1.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3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1.4 图形的中心对称 1.5 梯形 1.6 中位线定理第2章图形变换2.1 图形的平移 2.2 图形的旋转 2.3 图形的位似第3章一元二次方程3.1 一元二次方程3.2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3.3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4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3.5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第4章对圆的进一步认识4.1 圆的对称性 4.2 确定圆的条件 4.3 圆周角4.4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4.5 三角形的内切圆 4.6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4.7 弧长及扇形面积的计算九年级下册第5章对函数的再探索 5.1 函数与它的表示法 5.2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5.3 反比例函数 5.4 二次函数5.5 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 5.6 二次函数y?ax2?bx?c 的图象和性质5.7 确定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5.8 二次函数的应用 5.9 用图象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第6章频率与概率6.1 频数与频率 6.2 频数分布直方图 6.3 用频率估计概率 6.4 用树状图计算概率课题学习质数的分布第7章空间图形的初步认识7.1 几种常见的几何体 7.2 棱柱的侧面展开图7.3 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第8章投影与识图 8.1 从不同的方向看物体 8.2 盲区 8.3 影子和投影 8.4 正投影 8.5 物体的三视图篇二:青岛版初中数学目录(2015年3月12日整理)青岛版初中数学总目录篇三:新旧版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材(总目录)对照旧版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章基本的几何图形 1.1 我们身边的图形世界1.2 几何图形1.3 线段、射线和直线1.4 线段的比较与作法第2章有理数2.1 有理数2.2 数轴2.3 相反数与绝对值第3章有理数的运算3.1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 3.2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3.3 有理数的乘方3.4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3.5 利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运算第4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4.1 普查和抽样调查4.2 简单随机抽样4.3 数据的整理4.4 扇形统计图第5章代数式与函数的初步认识 5.1 用字母表示数 5.2 代数式5.3 代数式的值5.4 生活中的常量与变量 5.5 函数的初步认识第6章整式的加减6.1 单项式与多项式 6.2 同类项6.3 去括号6.4 整式的加减第7章数值的估算 7.1 生活中的数值估算 7.2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7.3 估算的应用与调整第8章一元一次方程 7.1 等式的基本性质7.2 一元一次方程7.3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7.4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2012新版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材七(上)(60课时)第1章基本的几何图形(8课时) 1.1 我们身边的图形世界1课时 1.2 几何图形2课时1.3 线段、射线和直线2课时 1.4 线段的比较和作法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2章有理数(5课时)2.1 有理数1课时 2.2 数轴2课时 2.3 相反数与绝对值1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3章有理数的运算(13课时) 3.1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4课时 3.2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3课时 3.3 有理数的(来自: 小龙文档网:青岛版初中数学目录)乘方2课时3.4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1课时3.5 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运算1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4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6课时)4.1 普查与抽样调查1课时 4.2 简单随机抽样1课时 4.3 数据的整理1课时4.4 扇形统计图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5章代数式与函数的初步认识(8课时)5.1 用字母表示数1课时 5.2 代数式2课时 5.3 代数式的值1课时5.4 生活中的常量与变量2课时 5.5 函数的初步认识1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综合与实践你知道的数学公式2课时第6章整式的加减(6课时) 6.1 单项式与多项式1课时 6.2 同类项2课时 6.3 去括号1课时 6.4 整式的加减1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7章一元一次方程(12课时) 7.1 等式的基本性质1课时7.2 一元一次方程1课时7.3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2课时 7.4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6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9章角 9.1 角的表示 9.2 角的比较 9.3 角的度量 9.4 对顶角 9.5 垂直第10章平行线 10.1 同位角10.2 平行线和它的画法 10.3 平行线的性质 10.4 平行线的判定第11章图形与坐标11.1 怎样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11.2 平面直角坐标系11.3 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形 11.4 函数与图象11.5 一次函数和它的图象第12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2.1 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 12.2 向一元一次方程转化 12.3 图象的妙用12.4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第13章走进概率13.1 天有不测风云13.2 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 13.3 可能性的大小 13.4 概率的简单计算课题学习掷币中的思考第14章整式的乘法14.1 同底数幂的乘法与除法 14.2 指数可以是零和负整数吗14.3 科学记数法14.4 积的乘方与幂的乘方 14.5 单项式的乘法 14.6 多项式乘多项式第15章平面图形的认识 15.1 三角形 15.2 多边形15.3 多边形的密铺 15.4 圆的初步认识15.5 用直尺和圆规作图第8章角(7课时) 8.1 角的表示1课时 8.2 角的比较1课时 8.3 角的度量2课时 8.4 对顶角1课时 8.5 垂直1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9章平行线(6课时)9.1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1课时 9.2 平行线和它的画法1课时 9.3 平行线的性质1课时 9.4 平行线的判定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10章一次方程组(9课时) 10.1 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1课时 10.2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2课时 *10.3 三元一次方程组2课时 10.4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3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11章整式的乘除(14课时) 11.1 同底数幂的乘法1课时11.2 积的乘方与幂的乘方2课时 11.3 单项式的乘法2课时11.4 多项式的乘法2课时 11.5 同底数幂的除法1课时11.6 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4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12章乘法公式和因式分解(7课时) 12.1 平方差公式1课时 12.2 完全平方公式2课时12.3 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1课时 12.4 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13章平面图形的认识(10课时) 13.1 三角形4课时13.2 多边形2课时 13.3 圆2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综合与实践多边形的密铺2课时第14章位置与坐标(6课时) 14.1 用有序数对表示位置1课时 14.2 平面直角坐标系1课时14.3 直角坐标系中的简单图形2课时14.4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1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1章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 1.1 我们身边的轴对称图形 1.2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3 角的平分线 1.4 等腰三角形1.5 成轴对称的图形的性质 1.6 镜面对称1.7 简单的图案设计第2章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 2.1 平方差公式 2.2 完全平方公式2.3 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2.4 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第3章分式3.1 分式的基本性质 3.2 分式的约分3.3 分式的乘法与除法 3.4 分式的通分3.5 分式的加法与减法 3.6 比和比例 3.7 分式方程第4章样本与估计 4.1 普查与抽样调查4.2 样本的选取4.3 加权平均数4.4 中位数4.5 众数4.6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课题学习学生课外生活情况的调查第5章实数 5.1 算术平方根 5.2 勾股定理5.4 由边长判定直角三角形 5.5 平方根 5.6 立方根 5.7 方根的估算5.8 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5.9 实数第6章一元一次不等式 6.1 不等关系和不等式 6.2 一元一次不等式 6.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1章全等三角形(9课时) 1.1 全等三角形1课时1.2 怎样判定三角形全等4课时 1.3 尺规作图3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2章图形的轴对称(12课时) 2.1 图形的轴对称1课时2.2 轴对称的基本性质2课时 2.3 轴对称图形1课时2.4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2课时 2.5 角的平分线1课时 2.6 等腰三角形3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3章分式(15课时)3.1 分式和它的基本性质2课时 3.2 分式的约分1课时3.3 分式的乘法和除法1课时 3.4 分式的通分1课时3.5 分式的加法与减法2课时 3.6 比和比例3课时 3.7 分式方程3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4章数据分析(9课时) 4.1 加权平均数2课时 4.2 中位数1课时 4.3 众数1课时4.4 数据的离散程度1课时 4.5 方差2课时4.6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及方差1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综合与实践统计开放日模拟现场会(暂定)2课时第5章几何证明初步(12课时) 5.1 定义与命题1课时 5.2 为什么要证明1课时 5.3 什么是几何证明1课时5.4 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1课时 5.5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2课时 5.6 几何证明举例4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7章二次根式7.1 二次根式及其性质7.2 二次根式的加减法 7.3 二次根式的乘除法第8章平面图形的全等与相似 8.1 全等形与相似形 8.2 全等三角形8.3 怎样判定三角形全等 8.4 相似三角形8.5 怎样判定三角形相似 8.6 相似多边形课题学习有趣的分形图第9章解直角三角形 9.1 锐角三角比9.2 30,45,60角的三角比 9.3 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比 9.4 解直角三角形9.5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第10章数据离散程度的度量 10.1 数据的离散程度 10.2 极差10.3 方差与标准差10.4 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方差和标准差第11章几何证明初步11.1 定义与命题 11.2 为什么要证明 11.3 什么是几何证明11.4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11.5 几何证明举例 11.6 反证法第6章平行四边形(11课时) 10.1 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2课时 10.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2课时 10.3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4课时 10.4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1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7章实数(15课时) 6.1 算术平方根1课时 6.2 勾股定理1课时 6.32是有理数吗2课时6.4 由边长判定直角三角形2课时 6.5 平方根1课时 6.6 立方根1课时6.7 用计算器求平方根与立方根2课时 6.8 实数3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8章一元一次不等式(8课时) 7.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课时 7.2 一元一次不等式2课时7.3 列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应用题1课时 7.4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9章二次根式(7课时) 8.1 二次根式和它的性质3课时8.2 二次根式的加减法1课时8.3 二次根式的乘法和除法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10章一次函数(9课时) 9.1 函数的图象2课时9.2 一次函数和它的图象2课时 9.3 一次函数的性质1课时9.4 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1课时 9.5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综合与实践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2课时第11章图形的平移和旋转(9课时) 11.1 图形的平移3课时 11.2 图形的旋转3课时 11.3 图形的中心对称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综合与实践哪条路径最短第1章特殊四边形1.1 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 1.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1.3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1.4 图形的中心对称 1.5 梯形1.6 中位线定理第2章图形变换2.1 图形的平移 2.2 图形的旋转 2.3 图形的位似第3章一元二次方程 3.1 一元二次方程3.2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3.3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4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5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第4章对圆的进一步认识4.1 圆的对称性 4.2 确定圆的条件 4.3 圆周角4.4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4.5 三角形的内切圆 4.6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4.7 弧长及扇形面积的计算第1章相似多边形(12课时)1.1 相似多边形1课时1.2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5课时 1.3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1课时1.4 图形的位似2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2章解直角三角形(11课时) 2.1 锐角三角比1课时2.2 30°,45°,60°角的三角比1课时 2.3 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比2课时 2.4 解直角三角形2课时2.5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3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3章对圆的进一步认识(18课时) 3.1 圆的对称性3课时3.2 确定圆的条件2课时 3.3 圆周角3课时3.4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4课时 3.5 三角形的内切圆1课时3.6 弧长与扇形面积计算1课时 3.7 正多边形与圆2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综合与实践图形变化与图案设计2课时第4章一元二次方程(13课时) 4.1 一元二次方程2课时4.2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1课时 4.3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课时 4.4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课时*4.5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1课时4.6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2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
青岛版初中数学课本(新目录)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材总目录七年级上册第1章基本的几何图形1.1我们身边的图形世界1.2几何图形1.3线段、射线和直线1.4线段的比较与作法第2章有理数2.1有理数2.2数轴2.3相反数与绝对值第3章有理数的运算3.1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3.2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3.3有理数的乘方3.4有理数的混合运算3.5利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运算第4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4.1普查和抽样调查4.2简单随机抽样4.3数据的整理4.4扇形统计图第5章代数式与函数的初步认识5.1用字母表示数5.2代数式5.3代数式的值5.4生活中的常量与变量5.5函数的初步认识第6章整式的加减6.1单项式与多项式6.2同类项6.3去括号6.4整式的加减第7章一元一次方程7.1等式的基本性质7.2一元一次方程7.3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7.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七年级下册第8章角8.1角的表示8.2角的比较8.3角的度量8.4对顶角8.5垂直第9章平行线9.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9.2平行线和它的画法9.3平行线的性质9.4平行线的断定第10章一次方程组10.1熟悉二元一次方程组10.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10.3三元一次方程组10.4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第11章整式的乘法11.1同底数幂的乘法11.2积的乘方与幂的乘方11.3单项式的乘法11.4多项式乘多项式11.5同底数幂的除法11.6零指数幂与负整数指数幂第12章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12.1平方差公式12.2完整平方公式12.3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12.4用公式法举行因式分化第13章平面图形的认识13.1三角形13.2多边形13.3圆第14章位置与坐标14.1用有序数对透露表现位置14.2平面直角坐标系14.3用偏向和距离描绘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八年级上册第1章全等三角形1.1全等三角形1.2如何断定三角形全等1.3尺规作图第2章图形的轴对称2.1图形的的轴对称2.2轴对称的根本性子2.3轴对称图形2.4线段的垂直平分线2.5角平分线的性质2.6等腰三角形第3章分式3.1分式的基本性质3.2分式的约分3.3分式的乘法与除法3.4分式的通分3.5分式的加法与减法3.6比和比例3.7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第4章数据阐发4.1加权平均数4.2中位数4.3众数4.4数据的离散程度4.5方差4.6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和方差第5章几何证明初步5.1界说与命题5.2为甚么要证明5.3甚么是几何证明5.4平行线的性子定理和断定定理5.5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5.6几何证明举例八年级下册第6章平行四边形1.1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1.2平行四边形的断定1.3特殊的平行四边形1.4中位线定理第7章实数5.1算术平方根5.2勾股定理5.32是有理数吗5.4由边长断定直角三角形5.5平方根5.6立方根5.7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5.8实数第8章一元一次不等式8.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8.2一元一次不等式8.3列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应用题8.4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9章二次根式7.1二次根式及其性质7.2二次根式的加减法7.3二次根式的乘除法第十章一次函数10.1函数的图像10.2一次函数和它的图像10.3一次函数的性子10.4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10.5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10.6一次函数的应用第十一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11.1图形的平移11.2图形的旋转11.3图形的中央对称九年级上册(待更改)第1章特殊四边形1.1平行四边形及其性子1.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3非凡的平行四边形1.4图形的中心对称1.5梯形1.6中位线定理第2章图形变换2.1图形的平移2.2图形的旋转2.3图形的位似第3章一元二次方程3.1一元二次方程3.2用配办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3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4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5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第4章对圆的进一步认识4.1圆的对称性4.2肯定圆的前提4.3圆周角4.4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4.5三角形的内切圆4.6圆与圆的位置干系4.7弧长及扇形面积的计算九年级下册(待更改)第5章对函数的再探索5.1函数与它的表示法5.2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5.3反比例函数5.4二次函数5.5二次函数y ax2的图象和性质5.6二次函数y ax2bx c的图象和性质5.7确定二次函数的解析式5.8二次函数的使用5.9用图象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第6章频率与概率6.1频数与频率6.2频数分布直方图6.3用频率估计概率6.4用树状图计较几率课题进修质数的漫衍第7章空间图形的初步认识7.1几种常见的几何体7.2棱柱的侧面睁开图7.3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第8章投影与识图8.1从不同的方向看物体8.2盲区8.3影子和投影8.4正投影。
第一章基本的几何图形1.1我们身边的图形世界认识体与平面能区别实际生活中物品的图形1.2几何图形点线面体以及它们的组合都是几何图形。
如果一个几何图形上的点不都在同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样的几何图形就是立体图形。
如果一个几何图形上的点都在同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样的几何图形就是平面图形。
知道正方体有几个顶点,几条棱,几个面1.3线段,射线和直线线段有两个端点,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就得到射线。
射线有一个端点,把线段向两个方向延伸就得到直线。
直线没有端点。
1.4线段的比较与作法知道怎样比较两线段的长短。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如果点M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与BM,那么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
第二章有理数2.1有理数1.有理数的概念⑴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0和正整数统称为自然数)⑵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⑶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
理解:只有能化成分数的数才是有理数。
①π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写成分数形式,不是有理数。
②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可化成分数,都是有理数。
5.a可以表示什么数⑴a>0表示a是正数;反之,a是正数,则a>0;⑵a<0表示a是负数;反之,a是负数,则a<0⑶a=0表示a是0;反之,a是0,,则a=02.2 数轴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2、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3、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2.3 相反数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称互为相反数.2、零的相反数是零.3、数a的相反数是-a.说明:要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只在这个数的前面添上一个“—”号就行了.2.4 绝对值1、 a (a>0)|a|=0 (a=0)-a (a<0)说明:求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想办法去掉绝对值符号.因此,在具体求一个数的绝对值时,首先要判断它的正负,然后利用法则求出它的绝对值.第三章有理数的运算知识要点3.1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1 有理数的加法(1)、有理数加法法则:①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②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③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2)、加法计算步骤:先定符号,再算绝对值。
第一章基本的几何图形1.1我们身边的图形世界1.体的概念如果对于我们看到的物体,只研究它们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而不考虑颜色、质量、原料等其他性质时,就得到各种几何体,几何体简称体。
平面与曲面平面:平的面,(1)没有厚薄,(2)没有边界,(3)向四周无限延展。
曲面:曲的面2.几何体的分类常见的几何体通常分为三类:柱体,锥体和球体。
柱体包括圆柱和棱柱,结构特征是上下底面是两个平行且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面,圆柱的底面是圆,棱柱的底面是多边形。
锥体包括圆锥和棱锥,圆锥的底面是圆,底面是多边形。
3.体与面的关系体是由面围成的。
包括只含有平面的几何体(如长方体,正方体等棱柱,棱锥)与只含有曲面的几何体(如球),既含有平面又含有曲面的几何体,(如圆柱,圆锥)习题:1.说出下列几何体的名称:(1)2.下列实物形状类似于哪种几何体?茶叶桶——(),蛋糕帽——(),足球——(),漏斗——()3.圆柱由几个面组成?有几个曲面?有几个平面?4.圆锥由几个面组成?有几个曲面?有几个平面?1.2几何图形1.几何图形:点、线、面、体以及它们的组合都是几何图形。
2.点:线与线的交接处是点,点是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
在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棱与棱的公共点叫做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顶点。
3.线:一般地,两个面的交接处是一条线,线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曲的。
(1)长方体和正方体中,相邻两个面的交接处是一段直的线,叫做棱。
(2)圆柱和圆锥中,侧面与底面的交接处都是圆,圆是一条封闭的曲线。
4.在数学上,点无大小,线无粗细,面无厚薄。
5.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6.几何图形的分类: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1)立体图形:如果一个几何图形上的点不都在同一平面内,那么这样的几何图形叫做立体图形(2)平面图形:如果一个几何图形上所有的点都在同一个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11种(1)一四一型:中间四连方,两侧各一个共6种(2)二三一型:中间三连方,二一两侧放共3种(3)二二二型:中间二连方,台阶逐级上共1种(4)三三型:两排三连方,一日放光芒共1种8.正方体表面展开图折成正方体时,相对的面有以下规律:“隔一相对法”(1)若正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在展开图的同行或同列中,则它们中间一定隔着一个正方形;(2)若展开图中正方形A在同行或同列中隔正方形C 的位置是空白的,则与该空白位置相邻的正方形B与正方形A是相对面习题:1.正方体有几个面?几个顶点?几条棱?2.五棱柱有几个面?几个顶点?几条棱?3.流星划过夜空留下的痕迹可用什么定理解释?风扇旋转的过程运用什么定理解释?硬币在桌面快速旋转,形成一个球的印象,运用了什么定理?4.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都分几种类型?5.找出下列正方体平面展开图的对立面?1.3线段、射线和直线1.线段(1)特征:①有两个端点;②有长短(即可度量);③无方向(2)表示方法:①用表示线段端点的两个大写字母表示,如线段AB或线段BA(字母无序)②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线段a2.射线: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就得到射线(1)特征:①有一个端点;②无长短(即可度量);③有方向(只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2)表示方法:①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第一个字母表示射线的端点,第二个字母是射线上任意一点,与字母排序有关②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射线a3.直线:将线段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就得到直线(1)特征:①无端点;②无长短(即可度量);③无方向(2)表示方法:①用直线上任意两个点的大写字母表示,与字母排序无关②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直线a4.直线、射线、与线段的关系:射线、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就得到射线,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就得到直线5.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1)点在直线上(或直线经过点);(2)点在直线外(或直线不经过点)6.直线的确定:两点确定一条直线7.两条直线的关系:平面上的两条直线有相交(有一个交点)与不相交(无交点)两种位置关系如果两条直线经过同一个点,就称这两条直线相交。
青岛版初中初一数学七年级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青岛版初中初一数学七年级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基本的几何图形1.1 我们身边的图形世界主备人:张芹【教师寄语】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交流,在交流中获得成功。
【学习目标】1、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2、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圆柱、圆锥、棱柱、棱锥、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
3、理解平面、曲面、平面图形的概念。
【学习重点】认识常见的几何体,并用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
【学习难点】对几何体进行分类。
【学习过程】一、学前准备1、预习疑难摘要:2、棱柱与圆柱、圆锥的区别与联系:顶点棱侧面底面高的条数棱柱圆柱圆锥二、探究活动(一)自主学习仔细阅读教材第4页~第5页,完成下列问题:1、说出下列立体图形的名称。
①②③④⑤⑥⑦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是几何体,几何体简称_____。
4、观察下列实物图片,它们的形状分别类似于哪种几何体? ①②③④⑤合作交流将下列图中的几何体进行分类,并简要说明理由。
①②③④⑤2、如图所示的各图中包含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 ①②③④3、在下图中的三幅图案中,你分别看到了哪些图形?它们是怎样组合而成的?巩固练习教材第5页练习1、2、3。
教材第7页练习1、2、3。
四、小结反思这节课我学会了: ;我的困惑: 。
当堂测试1、写出如图所示图形的名称: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⑤_____。
①②③④⑤2、下列几何体中不是多面体的是A、立方体B、长方体C、三棱锥D、圆柱3、下列几何体没有曲面的是( )A、圆柱B、圆锥C、球D、棱柱4、下列图案是由哪些简单的几何图形组成的?5、请你用两个圆、两个三角形和两条线段组合几幅新奇、有趣的图形,并给出文字说明。
六、自我评价A B C D掌握知识的情况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给自己一句鼓励的话七、布置作业1.2 点、线、面、体主备人:张芹【教师寄语】相信自己,没错的!【学习目标】通过丰富的实例,认识点、线、面、体,初步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1.1我们身边的图形世界(1)1.在观察、探索、讨论中使学生对身边的图形有直观的认识,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概念的抽象和形成的过程。
2. 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观察、比较、讨论柱体、锥体、球体的特征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建立一种互相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3. 通过学生动手制作立体图形,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善于动手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学习重难点:重点:直观认识规则的立体图形,正确区分各类立体图形。
难点:通过对立体图形特征的分析,掌握对图形认知归纳的方法。
学习方法:自主互助合作学习学习准备: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学生自备)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观察课本青岛海滨照片和P4图片,联系生活,你会发现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里。
利用小学学习的知识,观察P4的图形是有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并结合图形具体说明。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展示一些常见立体图形。
展示世界和中国的一些著名建筑。
强调这些建筑中基本立体图形的名称,然后展示生活中的一些立体图形,让学生真切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展示立体图形,让学生回答这些立体图形的名称(完成课本P4连线)2、观察、比较、讨论立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球都是几何体,棱柱、棱锥等也是几何体。
观察、比较、讨论柱体、锥体、球体的特征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展示第一组图:棱柱。
(P4图1-2棱柱图)交流发现:在棱柱中根据他们底面多边形的边数,再进行分类,它们分别叫三棱柱,四棱柱……。
展示第二组图:圆柱和圆锥。
棱柱和圆柱统称为柱体。
展示第三组图:棱锥。
(P5图1-3棱锥图)棱锥和圆锥统称为锥体。
展示第四组图:球体。
3、学生练习。
把规则的立体图形分成三类,柱体,锥体,球体。
4、立体图形的直观认识。
挑战自我:例1:举出生活中哪些实物是棱柱、圆柱、棱锥和圆锥形?看谁举得多。
例2:说出一些实物由什么图形组合而成。
例3:如图是一个五棱柱,填空:(1)这个棱柱的上下底面是___________边形,有__________个侧面;(2)这个棱柱有_________条侧棱,共有__________条棱;(3)这个棱柱共有________个顶点.例4.将如图1—2所示的图形绕虚线旋转一周,可以得到的几何体是().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对生活中的图形能清楚的分类识别吗?四、作业布置A层:P5 1、2题B层 P9 1题达标测试一、连一连棱柱圆锥球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二、填一填1.图形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2.长方体有________个顶点,_______条棱,_______个面,这些面的形状都是________.3.圆锥是由______个面围成的,它们的交线为_________.三、选一选1.关于棱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棱柱侧面的形状可能是一个三角形B 棱柱的每条棱长都相等C 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相同D 棱柱的棱数等于侧面数的2倍2.指出图中几何体截面的形状是()A B C D3.下面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一个正方体的是()A B C D4.用一个平面去截正方体,截面的形状不可能是()A 三边形B 长方形C 六边形D 七边形5.如右上图所示,电视台的摄像机1、2、3、4在不同位置拍摄了四幅画面,则A图象是______号摄像机所拍,B图象是______号摄像机所拍,C图象是______号摄像机所拍,D图象是______号摄像机所拍。
1.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基本几何体;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性质.能力目标:1.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团队协作精神.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圆柱、圆锥、长方体、正方体、棱柱、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性质.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常见几何体的某些特征.教学方法:合作交流探究课型:新授课学情分析:学生对常见的几何体并不陌生,身边有着丰富的实例,小学数学中学生也接触过有关几何体的知识,但这些仅仅局限于感官上的认识,能够直观地区分常见的几何体并能叫出它们的名称,对几何体的性质及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没有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对于刚刚踏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求知欲和探索能力,但从现实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和用数学化的语言表达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还缺乏用数学的眼光分析问题的活动经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展示建筑物的照片,展示课本第1页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2分钟后,回答问题:图中有哪些你熟悉的几何图形?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去区分,哪些是平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导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小黑板﹚1.能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简单的几何图形.2.认识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棱锥、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二、师生合作,探求新知活动1:展示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的模型,让学生说出这几种几何体的名称.活动2:学生仔细观察课本第2页的导游图,2分钟后,回答从中发现了哪些几何体.活动3 :分别展示圆柱、圆锥、长方体、正方体、棱柱、球,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分组讨论,10分钟﹚教师引导:从围成的面数,面是平面还是曲面等方面描述.并指导学生用较规范的语言叙述.活动4: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圆柱、圆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学生答.活动5: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棱柱、圆柱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回答问题,师生共同讨论学生回答的正确性.活动6:组织学生完成课本第三页“议一议”要求:仔细观察,小组讨论,3分钟后,回答下列问题:1.上图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与长方体、正方体类似?2.上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圆柱、圆锥类似?描述圆柱与圆锥的相同点与不同点.3.请找出上图中与笔筒形状类似的物体.4.请找出上图中与地球形状类似的物体.活动5:教师出示直棱柱和斜棱柱模型,让学生试说它们的某些特征,并让学生知道我们只学习直棱柱.三、试一试对常见几何体分类,并说一说你的分类标准让学生对讲台上的几何体模型进行分类,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教师指导:分类方法很多:可按围成的面是否含有曲面可分为两类;按外观分分为柱,锥,球三类.四、巩固提高1.说一说你身边的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圆柱、圆锥、长方体、正方体、球.2.让学生闭眼,教师随机拿出几何体模型放在学生手中,要求学生通过触角判断是什么几何体,并尽可能多的用语言描述它的相关性质.课堂练习:随堂练习和习题1.1的知识技能﹙完成形式:随堂练习做在课本上,知识技能第1题同桌相互交流完成﹚课后小结:一、基本几何体的名称----------------------------------二、基本几何体的特征----------------------------------三、棱柱、圆柱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四、直棱柱和斜棱柱----------------------------------课后作业:习题1.1的数学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