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中庸》的主题思想——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 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
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 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 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13
和之中庸——
礼之用,和为贵。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孙钦善:礼的根本作用在于区别差异,但是片面强调差别,又容易 离心离德甚至分崩离析。因此儒家的礼治观点总是想让人们在等级 森严的前提下和睦相处,因此强调“礼之用,和为贵”。 李零:礼是处理差别的,通过差别,建立秩序,秩序就是和。和不 是平等,而是不平等,或曰以不平等求平等。真正的平等只是理想, 古人叫“大同”。孔子也梦想大同,但他知道,礼是大同讲不成了 才讲。所以他讲“君子和而不同”,和谐社会是小康,不是大同。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朱熹: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李泽厚:庸,用也。“中庸”者,实用理性也,它着重在 平常的生活中建立人间正道和不朽原则,此“人道”,亦 “天道”。 李零:中庸之道的“中”是标准和原则,不讲标准不讲原 则,根本不是中庸之道。
7
行之中庸——
师也过,商也不及。 过犹不及。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钱穆:今日仕则过门不入,明日隐则箪瓢陋巷,无可无不可, 即义与之比。 在君子的行为上,中庸体现为既不要求他人与自己意见绝 对同一,又有独立见解,即待人处事中兼收并蓄。因此,“中行者” 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勇于进取而又考虑全局,为人正直而又 与人合作,能够实现节度精神与兼容精神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