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 内容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1003.50 KB
- 文档页数:39
第十四课中庸之道颛孙师姓颛孙,名师,字子张。
春秋末期陈国阳城(今河南登封)人。
出身微贱,且犯过罪行,经孔子教育成为“显士”。
孔子死后,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
子张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
他好学深思,喜欢与孔子讨论问题。
在忠、信的思想上深受孔子教育影响,把孔子关于忠、信的教导写在大带上,以示永远不忘,并在实践中收到明显效果。
他鄙视品德修养低下者,认为缺乏道德,行为不坚强,信仰不坚的人有了不为多,没有不为少。
他随孔子周游列国,曾被困于陈、蔡。
他提出,士应该看见危险便肯豁出生命,看见所得便考虑是否该得,祭祀时考虑是否严肃认真,居丧时则应悲痛哀伤。
他与人交往注重宽宏豁达,他喜欢同比自己贤能的人交朋友,主张“尊贤容众”。
他在与朋友相处过程中能做到不计较过去的恩怨,就是眼前受到别人的攻击、欺侮也不计较,故被称为“古之善交者”。
他又办事勇武,在孔门弟子中是忠信的楷模,后人称其有“亚圣之德”。
他生活上不拘小节,不讲究外观礼仪,不追求衣冠整洁美观;随和从俗,与墨家相近,在观点上与墨家有相通之处。
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即以其配祀孔子。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封为“陈伯”。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封“宛邱侯”;度宗咸淳三年(1267)尊为“陈公”,并升为“十哲”之一,从祀孔子。
儒学讲求的中庸之道,主张在矛盾对立的两极中做出优化选择,追求人与人,或人与事之间的“和”——谐调。
中庸之道追求的“中”的确切位置,是优化选择决定的,坐落在过头和不及之间的“无过无不及”的“临界位置”。
过头和不及是事物的两种极端化倾向,或者说两种错误倾向,孔子认为都不足取。
孔子主张凡事有度,抑其过,引其不及,归于中道。
孔子鄙视那种善恶不分、含糊苟且、两头讨好、“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折中主义者。
总之,中庸之道是一种反对走极端,主张在异见、对立之间寻求协调统一,找出对各方统筹兼顾,具有宽大包容性和广泛满意度的黄金中道,体现了和平理性、稳步渐进、损失最小、收效最大,以实现谐调为目的的优化决策路线。
《礼记》原文及译文前言《礼记》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讲述礼仪制度、礼仪范畴的重要典籍。
它是由前700多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的多个晋、鲁、齐、楚、秦、赵等诸侯国籍的文人所编纂的。
《礼记》一书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道德思想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礼记》原文及译文,并对一些重要内容进行解析。
原文及译文《礼记·大学》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仅止于至善。
译文: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仅止于至善。
解析:《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这句话强调大学的根本在于明德,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指出大学之道的核心是追求至善,以达到实现人性的全面发展。
《礼记·中庸》原文:中庸之道,天下皆知,美而不伐,功成而弗居,不仁者不可以久处,不以,不可以长久处。
译文:中庸之道,天下人都知道,但不自夸;功成却不炫耀,不仁的人无法长久处于其中,不贯彻其中,也无法一直成功。
解析:《中庸》是《礼记》中的另一篇章,也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典籍之一。
这句话强调中庸之道是天下皆知的,但却不能自夸;追求成功,但不能炫耀。
不仁的人无法长久处于其中,因为中庸之道是包容与和谐的,只有和善、仁爱的人才能一直贯彻这条道路。
《礼记·礼运》原文:宜乎众矣,则不易于成也。
备乎众矣,则不易于毁也。
治乎众矣,则不易于乱也。
是故政莫大于得民心。
民莫重于食。
食非其饱,无以遂行其力;饮非其香,无以乐其性。
译文:如果符合民众的意愿,就不容易被推翻;如果广泛准备,就不容易被毁;如果治理得法,就不容易被搞乱。
因此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得到民心,而民众最关心的是食物。
如果没有足够的食物,人民就无法释放自己的力量;如果没有美味的饮食,人民也无法享受生活的乐趣。
解析:《礼运》是《礼记》中的另一篇章,内容主要是探讨如何治理国家。
这句话强调了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得到民心,而“民以食为天”,食物供应的问题是一个国家必须认真处理的问题。
三字经全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解析:每个人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人性是相近的,但后来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习性渐渐有所差异。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解析:如果不加以教育,人的本性会发生转变,教育的方法应该专注而有针对性。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解析:古时候孟子的母亲选择了居住的地方,当孟子不肯学习时,她就断掉织布机,让他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解析:窦燕山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他教育五个儿子,使得他们都声名远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解析:如果只是生养而不加以教育是父亲的过错,教育不严格是教师的懒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解析:孩子不学习是不应该的,幼年不学习,到老年时将会后悔莫及。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解析:玉石不经过琢磨加工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懂得什么是正确的道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解析:作为一个孩子,在年幼的时候应该尊敬父母、师长和朋友,学习礼仪规范。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解析:九岁的时候,孔子很懂事,能够温暖床榻,孝顺父母是应该做的。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解析:四岁的时候,融能够把梨让给别人,对兄长很恭敬,这种行为应该从小培养。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解析:首先要孝敬父母兄长,其次要开阔见识,了解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认识一些文字和文章。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解析:学习要由简入繁,由少到多,由简单的数数开始,逐渐扩大规模。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解析:三才指天、地、人,三光指太阳、月亮、星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解析:三纲是指君臣之间要有忠义,父子之间要有亲情,夫妇之间要和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解析:这是描述四季变化,春夏秋冬轮回循环,永不终止。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解析:描述地理方向,南北东西之间应该追求中庸之道。
中庸中庸是儒家著名的伦理思想之一。
中,即中正,不偏不倚;庸,即平常,不变。
中庸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没有过头或不及的态度。
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一种道德境界,“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如果达不到中庸,就会出现“不中”,不中就是“过”或者“不及”。
《论语·先进》对此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孔子认为“过犹不及”,做得过分和做得不够都不符合道德标准。
做事不走极端,不过分,不把事做绝,不把话说绝;注意分寸,掌握深浅,适可而止。
后人这种为人处世的原则方法,就跟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有关。
1.字音字形(1)狂狷.(juàn)(2)讪.(shàn)(3)徼.(jiāo)(4)乡原.(yuàn) (5)攻讦.(jié) (6)椟.(dú)2.重要词语(1)其至.矣乎:达到极点,指最为适用,最为宝贵(2)民鲜.久矣:少(3)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亲近(4)义之与比.:接近,靠近(5)不得中行而与.之:交往(6)必也狂.狷乎: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7)小大由.之:遵循,遵从 (8)君子和.而不同.:和,和谐。
指不同事物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即对立的统一。
同,等同。
指无差别的同一(9)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好,喜欢;恶,厌恶 (10)乡原,德之贼.也:仇敌,敌人 (11)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毁谤 (12)恶徼.以为知者:强取,掠夺 (13)恶讦.以为直者:揭发别人的隐私或过错 3.通假字(1)然则师愈与.:通“欤”,疑问语气词 (2)无莫.也:通“漠”,淡漠 (3)必也狂狷.乎:通“獧”,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 (4)乡原.,德之贼也:通“愿”,谨慎老实 (5)恶徼以为知.者:通“智”,聪明 (6)恶不孙.以为勇者:通“逊”,谦逊 4.虚词用法(1)也⎩⎪⎨⎪⎧ 师与商也.孰贤: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第一个为句中语气词,表停顿,第二、第三个为句末语气词,表肯定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句末语气词,表否定乡原,德之贼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2)与⎩⎨⎧师与.商也孰贤:和,连词义之与.比:和……在一起,介词然则师愈与.:欤,句末表疑问的语气词不得中行而与.之:结交,动词5.特殊句式(1)然则..师愈与:这样,那么……(2)乡原,德之贼也:判断句(3)恶徼以为..知者:把……当做6.成语积累(1)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的折中的处世态度。
四书五经原文与解析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儒家经典之首。
它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以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经。
这些经典文献记录了儒家思想的重要观点和哲学思考,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四书五经的原文,并对其中一些关键内容进行解析。
《大学》是四书中的第一篇,也是《礼记》中的一篇。
它的内容主要讲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个人的修养和道德修行对于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其中重要的观点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意味着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以及真诚的心态,来达到对知识和道德的追求。
《中庸》是四书中的第二篇,强调的是中和之道。
中庸是指保持稳定和平衡的状态,有时也被解释为中道。
这篇经典强调个人修养和行为准则的重要性,认为人应当在各种境遇中保持平衡,不偏不倚。
其中有一句著名的名言:“中庸之道,天下之大道也”,意味着中庸之道是人们应当追求的最高目标。
《论语》是四书中的第三篇,是一部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
这部经典以对话的形式表达了孔子的思想以及他对道德、教育、政治等方面的看法。
其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备受关注,他认为教育是塑造人性的重要手段,而且要以身作则,用榜样的力量影响他人。
《孟子》是四书中的最后一篇,是一部记载了孟子思想的经典著作。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主张以仁爱的态度对待他人,并提出了“性善论”和“性恶论”之争。
他通过讲述君臣、父子、兄弟等关系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义务。
除了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诗经》是最早的诗集之一,内容丰富多样,表达了人们对于情感、生活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尚书》是一部纪实性的文献,记载了商、周两代的历史事件。
《礼记》是关于仪式和礼仪的规范性文献,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礼节和道德规范。
《周易》是预测和卜筮的经典,通过六十四卦和爻辞来解答人们的问题。
《中庸》教案设计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庸》第一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中庸之道”、“君子的品质”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庸》的基本观点,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
2. 培养学生具备君子的品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3. 引导学生将中庸之道运用到生活中,提高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君子品质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中庸之道的思考。
2. 新课内容:讲解《中庸》第一章节,分析中庸之道、君子品质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3. 例题讲解:以一道道德判断题为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庸之道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如何做到中庸之道。
六、板书设计1. 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和而不同2. 君子品质仁爱礼貌诚信智慧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理解,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中庸之道。
2. 答案:学生需从自身实际出发,阐述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并提出具体实践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中庸》全文,深入了解儒家文化,提高自身修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对《中庸》有一定的了解,将中庸之道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培养君子的品质,为实现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解读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4. 教学过程的设计5. 板书设计的逻辑结构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深度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解读《中庸》作为儒家经典,其内容深邃且富有哲理。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解析1. 引言1.1 概述《论语》是古代中国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留下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论语》中的孔子思想进行解析,旨在深入探讨其核心观点,并探讨其在当今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孔子的背景和受到的影响因素。
其次,我们将详细解析《论语》中体现出来的核心思想,包括仁爱思想、礼制观念和中庸之道等。
然后,我们将探讨孔子思想在当今社会中对个人修养、家庭关系和政治伦理等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论语》中孔子思想的剖析,深入理解他所倡导的道德准则与人生智慧,并利用这些思想为当代读者提供启示和引导。
同时,探讨孔子思想在个人、家庭和社会层面的应用,以期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积极影响。
最后,本文还将通过反思与对比,探究孔子思想在政治伦理和国家发展中的潜力及其对当代社会管理的启示作用。
2. 孔子的背景与影响因素2.1 孔子的生平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出生在鲁国的一个贫穷贵族家庭,但并没有因为出身低微而放弃追求自己理想的机会。
孔子拥有深厚的学问和卓越的才能,在当时的社会上备受尊敬。
2.2 背景与时代背景分析:孔子所处的时代被称为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分裂割据的时期。
各个诸侯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和内乱,人民遭受着腐败和政治混乱带来的苦难。
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孔子对于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出了自己独特而有深远意义的思考。
2.3 孔子思想受到的影响因素:孔子在形成自己思想体系过程中接触、吸收了众多前辈先贤思想,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加以改进和发展。
他深受周代文化与传统儒家价值观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当时其他各种学派思想的冲击和启示。
解析孔⼦的中庸之道
孔⼦⽈:君⼦中庸。
⼩⼈反中庸。
先说何谓中庸。
中庸者,以中为⽤也。
处理事情恰到好处,不⾛极端。
1、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2、刚柔并济。
3、⼀阴⼀阳之谓道。
4、欲望。
墨⼦认为,欲望是万恶之源。
主张扼杀⼈的⼀切欲望和精神需求。
孔⼦既认识到欲望是万恶之源。
⼜认识到欲望是社会发展的原动⼒(欲望更是社会倒退的原动⼒)。
⼈皆有⽆七情六欲,⼈若⽆欲,便是⾏⼫⾛⾁,便是器物。
孔⼦⽈:君⼦不器,此之谓也。
孔⼦既不灭欲,⼜不纵欲。
⽽是提倡适欲、节欲。
5、教育⼦⼥。
既不严苛,也不溺爱。
成功的教育使⼈有性格:既不使本性。
⼜有品格。
6、国虽⼤,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7、既珍爱⽣命。
在⾯对⼤义时,杀⾝成仁,舍⾝取义。
8、过犹不及。
不以过⾼的道德作为⾏为准则。
⽽是中等的道德作为⾏为准则。
不搞道德绑架。
可把道德分为九个等级:
上上、上中、上下。
中上、中中、中下。
下上、下中、下上。
墨家的道德是上上,毫不利⼰⽆私奉献。
99.999999%的⼈都做不到。
儒家的道德是中中:亲亲之爱。
与⼈诚信,见利思义。
遵守公序良俗。
君⼦救急不救贫。
儒家的道德规范⼈⼈都可以做到。
浅析中庸之道的现实意义摘要:中庸之道是儒家最重要的思想,也是最能代表中国思想的人生观,但不仅是儒家,也不仅在中国,中庸还得到世界上其他思想派别、其他文明的一致推崇,这在世界思想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中庸之道,就是指君子之道,是传统儒家修行的法宝。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的理想境界。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个思想,本文将对《中庸》的原文和引申含义稍作解析。
关键词:儒家思想;中庸之道;现代意义;天人合一一、从《中庸》原文解析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君子之道,君子在古代是指地位和道德高尚的人。
那么“中庸之道”这个词应该怎样理解呢?先看“中”的含义,有三种解释:指中间、中等、两者之间;指适宜、合适、恰好、合乎一定标准;指人心、内心,即人的内在精神世界。
“庸”也有三种解释:一种是指不变化,不改变;二是使用的意思;三是指平常、普通。
根据这些不同含义的理解,结合儒家学说的思想,用现代语言解释“中庸”一词,就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轻重适度、深浅适宜、方法得当、恰到好处。
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顺从着自己的本性去做人处事,就称之为道。
这里的“道”就是指方向、办法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道理。
中庸之道,就是顺从本性,来修正自己,使一切事物都能符合正道。
为了达到这一点,需要宽阔的胸怀、崇高的境界、冷静的头脑和科学的方法。
下面,我们就从这个方向来分析一下如何理解原文里的中庸之道:(一)中庸之道强调一个“中和”的态度。
在一个人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的,不偏不倚没有起伏的,称之为“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不能避免的,所以它们一定会表现出来。
如果表现出来的时候,符合常理,没有超过或者不够的地方,就是“和”。
“中”是所有事物的根本,“和”是所有人都应该遵从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