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

马克思

机械化时代马克思剩余价值如何体现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地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历史影响。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世界历史的进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进行,剩余价值理论越来越明显地表露了落后与过时的迹象,世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中产生的许多新问题,都很难用剩余价值理论来解释。为此,笔者在拙著《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8月)中首次以"评论与启示"的形式提出了协作价值理论,本文拟就此作进一步详细论述。

一、 剩余价值理论概要及其面临的困境

19世纪,世界资本主义尚处于早期成长阶段,企业规模一般都不大,生产技术手段非常简陋,虽然也曾出现过局部的暂时的过剩现象,但总的来看整个社会生产是短缺的。在这样一种历史条件下,资本家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所采用的主要的基本手段就是强迫工人长时间高强度地劳动。这种高压手段很自然地引起了工人的抵制,以至反抗。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其基本观点是:

(1)资本家向工人支付工资,购买工人的劳动力以后,即强迫工人为其长时间地劳动,货币由此转化为资本;

(2)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购买工人的劳动力,称为"可变资本",其价值量在生产过程中是可变的,能通过工人的劳动来增加;另一部分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原材料、燃料等,称为"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量是不变的,只是将原来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3)工人的全部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叫"必要劳动时间",用来再生产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另一部分叫"剩余劳动时间",用来创造新的价值;

(4)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新价值,就叫剩余价值;

(5)剩余价值本来是工人劳动的产物,应归工人所有,但是却被资本家凭借对企业的所有权无偿独占,这就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发财致富的秘密;

(6)资本家为了加强对工人的剥削,赚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所采取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是强迫工人延长劳动时间,绝对地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这种方法叫"绝对剩余价值";二是强迫工人提高劳动强度,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这种方法叫"相对剩余价值";

(7)利润、利息、地租以及商业、运输业、金融、保险、服务业等非产业部门职工的收入都是由产业部门

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而来。

以上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有两条:

(1)资本家主要通过强迫工人延长劳动时间的方法来赚取利润;

(2)只有产业工人的活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其他生产要素以及商业服务业等非生产性行业的职工都不能创造新价值。这在19世纪基本上符合事实,也正因为如此,剩余价值理论才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普遍的认同。但是,剩余价值理论毕竟是在19世纪资本主义早期成长阶段形成的,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100多年来,随着世界历史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第二次大战结束以后,剩余价值理论的历史局限性已经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我国作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日益深入,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历史局限性的感受还要更为强烈一些。可以说,剩余价值理论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困境。

具体分析剩余价值理论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1)与工时普遍缩短的现状不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国际垄断和全球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跨国公司迅猛发展,企业的自动化、社会化水平大为提高,强迫工人延长工作时间已经不再是资本家发财致富的主要方法,工人的工作时间已经普遍大大缩短了,有的国家甚至已经开始实行每周35小时工作制,19世纪工人劳动所身受的那种赤裸裸的强迫感也相应地大大减弱了。在这种情况下,剩余价值理论与实际事实之间就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当然按相对剩余价值的理论,也能勉强说通,但问题是一种理论一旦加上"相对"二字,其说服力就大大折扣了,就很难为一般公众接受。

(2)难以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日益增长的巨大作用。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展异常迅猛,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也日益巨大,并且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之一。在我国,经过邓小平大力倡导,"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早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但是,按剩余价值理论,只有工人的活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无论怎样先进的机器设备都不能创造新价值,这就无从体现科学技术的作用。仍然只能通过相对剩余价值理论来间接地反映科学技术的作用,无形中使科学技术的作用被大大贬低。

(3)难以全面反映各生产要素的作用。随着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单纯的活劳动的作用则大大下降。但是,按剩余价值理论,除活劳动以外,其他生产要素都不能创造新价值,利润、地租、利息等都是

剥削,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除活劳动以外其他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和贡献。这既不符合当前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实际,也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

(4)难以正确反映第三产业人员所创造的巨大价值。按剩余价值理论,只有第二产业工人的活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其他商业、金融业等从事第三产业的职工都不能创造新价值。这在19世纪第三产业刚刚从第二产业中分化出来,尚处于萌芽状态,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第二产业的情况下,无疑是相当正确的。但目前的情形是第三产业早已成长壮大,许多国家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第二产业,继续坚持剩余价值理论就很难让人接受了。

(5)难以指导国有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但是怎么提高?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核心指标是利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最主要的就是增加企业利润。按剩余价值理论,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而剩余价值则是强迫工人延长劳动时间的结果。这样从根本上来说,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就只能强迫工人延长劳动时间了。这种论调,如果用于指责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尚可勉强奏功,如果用于指导我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马上就行不通了,因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工人是企业的主人翁,对工人劳动实行强迫,不仅于理不通,而且于法无据,是非法行为。

(6)不能为企业公有制提供微观经济理论据椐。按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新价值,但是没有进一步明确是工人集体劳动创造的,还是工人个人劳动创造的?这就无从论证公有制存在的合理性。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将生产资料公有制视为立国根本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实在是一个生死悠关的重大理论缺陷。

二、 导致剩余价值理论失误的根源

如上所述,从今天的眼光看来,剩余价值理论是很不完善的,存在不少重大的缺陷和失误。分析导致这些缺陷和失误的根源,主要有以下两条:

1. 机械论的影响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于19世纪中叶提出来的。当时科学理论界占统治地位的是机械论思想方法,即认为事物是由一个个零件拼凑起来的,其中每个零件都是孤立的。马克思在哲学上反对这种观点,主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但是,机械论思想毕竟根深蒂固,难以立刻根绝。在分析和研究具体问题的时候,马克思仍不免受到机械论的影响,剩余价值理论就是很典型的一例。一方面,马克思看到了活劳动必须和

过去劳动结合在一起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另一方面,却又硬说只有活劳动才能创造新的价值,过去劳动只是将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上。

2. 阶级性的影响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创立剩余价值理论,正当欧洲工人运动风起云涌之时。激烈的阶级斗争,不允许丝毫的朦胧和灰色,每个人都必须明确表明自己的立场,或者站在工人一边,或者站在资本家一边。马克思旗帜鲜明地站在了工人阶级的立场上,力图阐明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为工人阶级的解放事业服务。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优点,是10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得以普遍传播的根本原因;但同时又不能不使马克思主义打上深刻的阶级烙印,以至表现出某些阶级偏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认为只有产业工人的活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其他生产要素都不能创造新价值,甚至商业、银行职工的劳动也不能创造新价值,不能不说是由于阶级性的影响走了极端。

三、 系统论的引入

怎样克服剩余价值理论所具有的重大缺陷,构建具有当代历史特色,符合当前历史实际的价值增值理论,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根据上述分析,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关键是要克服机械论和阶级性的影响。

克服阶级性的影响,现在问题不大。目前,虽然阶级斗争仍然存在,但象以往那种大规模的激烈的阶级斗争毕竟已经过去,当前世界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使我们能够心平气和地、客观地、冷静地观察世界,对社会经济现象做出尽可能科学的解释。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实践的推动下,冲破了一个又一个以往激烈阶级斗争背景下形成的思想理论禁区,更为我们从事理论创新,开辟了宽阔的道路。

克服机械论的影响,则比较困难,多少年来形成的固有思维模式,很难一下子改变过来。对此,必须大力倡导系统论思想,努力学会用系统论观点来观察和分析现代社会经济现象。

系统论最早是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当时称为"机体生物学",强调生命现象不能用机械论观点来揭示其规律,只能把它看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加以考察。20世纪40年代发展为"一般系统论",1947年贝塔朗菲首次提出"一般系统论"这个术语。1968年贝塔朗菲出版了《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与应用》一书,是一般系统论的代表作。近年来,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系统论的基本思想作了一些归纳和整理,并加入了一些新的内容,现简要介绍如下: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可概括为七句话:(1)事物都是一定历史环境的产物;(2)事物都是由若干元素组成的系统;(3)系统内部各元素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一定的结构;(4)系统结构的形成取决于所处的外部环境;(5)系统结构由于外部环境的作用不断发展变化;(6)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7)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内部各元素孤立功能之和,即著名的"系统效应"。

上述7条中,最重要也最引人注目的是第7条,它与本文的关系也最密切。为什么会发生系统效应呢?人们常常将系统效应形象地表述为"1+1>2",好象系统效应能够无中生有似的。其实不然,系统效应实际上只是由于系统结构的形成和完善,提高了系统原有能量的有效系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系统论思想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经济学基础理论方面的应用却基本上还是空白,还有待我们努力。

四、 协作价值的形成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

根据上述系统论思想,笔者对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过程作了重新考察和分析。笔者认为:(1)现代企业是由各种生产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组成的系统。(2)作为一个系统,现代企业生产过程存在"系统效应",即全部生产要素作为一个系统创造的价值要大于它们各自孤立地发挥作用时所能创造的价值之和,二者之间的差额笔者称为"协作价值",即由于各生产要素之间的系统协作而创造的新价值。(3)各种生产要素作为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生产过程中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过去劳动与活劳动一样都参与了新价值的创造。(4)总括起来,商品总价值=各生产要素原值+各生产要素增加值+全部生产要素协作价值。

如果说在19世纪,企业规模一般都比较小,系统效应尚不明显,资本家主要依靠强迫工人延长劳动时间来发财致富的话,那么现代企业,由于规模极其巨大,经营管理水平相应提高,其系统效应就非常可观了。完全可以说,现代企业价值增值的主要途径是协作价值的生产。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普遍缩短工人工作时间之后,资本家发财致富的速度反而进一步加快,出现了大批亿万富翁,甚至还出现了如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那样的超千亿美元的超级富翁,其经济学原因主要就在于此。

与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只有工人的活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不同,协作价值理论认为,所有各种生产要素,作为整个生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都参与了新价值的创造,因而都应获得相应的报偿。具体来说:

(1)劳动应该获得工资。这里工资实际上包括了工人劳动力价值原值

和劳动力价值增加值两部分,这也就是说,工人在生产中投入的劳动力价值要小于资本家向他支付的工资,惟其如此,才能从经济学角度合理地解释工人为什么会愿意工作。

(2)资本应该获得利息。利息就是资本的增加值,除此之外,还有资本的本金也须偿还,这是不言而喻的。

(3)土地应该获得地租。地租是土地价值的增加值。这里需要略加说明的是,千百年来由于人类劳动不断的累积,不同的地块都直接或间接地凝结了数量不等的人类劳动,即使人迹未至的荒山秃岭也具有一定的价值,这是土地价格的经济学基础,也是地租形成的基础。除地租以外,地主仍然保有土地的原有价值,这就无须多言了。

(4)企业家才能应该获得利润。利润是企业家才能的价格,与工资类似,既包括企业家才能原值,也包括企业家才能价值的增加值。

各生产要素分别获得各自应得的报酬以后,在商品总价值中,还剩一部分价值即协作价值有待继续分配。协作价值应该归谁所有呢?从协作价值的生产来看,它是所有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新价值,理论上应该归包括工人、投资者、地主、经营者等在内的所有企业经营参与者共同所有,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企业主却凭借对企业的所有权合法地独占了这部分协作价值,这就是资本家进行剥削的秘密。在独资企业中,企业主往往亲自主持企业经营,在这种情形下,协作价值通常是与利润混在一起,并表现为利润的一部分,企业主的全部收入包括投入资本的利息、投入土地的地租(仅当土地为企业主自有的情形)、经营管理的利润和协作价值。在股份制企业中,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分离的,在这种情形下,利润以企业经理人员薪金的形式独立出来,企业主仅按其所出股本的多少获得相应的股息,协作价值通常与股息混在一起,并表现为股息的一部分,企业主的全部收入包括投入资本(股本)的利息(股息)和协作价值。不论是独资企业还是股份制企业,协作价值都没有独立的存在形态,因而显得更为隐蔽,更难被人察觉。

五、 协作价值理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在目前历史条件下,倡导协作价值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试简要分析如下:

1. 能更科学地阐明现代企业价值增值过程。如前所述,在大量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工人工作时间普遍缩短的情况下,使用剩余价值理论很难说明现代企业价值增值过程。虽然根据相对剩余价值理论,也能勉强说通,但毕竟是"相对的"、"间接的",说服力是不强的。特别是,剩余价值理论一方面强调只有产业工人的活劳

动才能创造新价值,另一方面又要肯定科学技术的作用,显得非常别扭。协作价值理论就不存在这些问题,按系统论的观点,直截了当地肯定所有各种生产要素作为企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都能创造新价值,显得非常简单明了,更能符合实际。而且系统观念、系统效应经多年传播,早已广为接受,用它来阐明价值增值,也易于为人理解。

2. 能更科学合理地阐明资本家的剥削。笔者认为,作为经济学理论,应该反映客观存在的经济事实,而不是对客观经济现象作道德评判。象地租、利息、利润这样一些经济范畴,已经存在几百年,有的已存在数千年,应该从经济学理论上得到科学的说明,而不应将它们一笔抹杀。剩余价值理论将地租、利息、利润等不加分别地一概打入剥削之列,是有失偏颇的。当然从道义上讲,这些经济范畴导致了人类社会的不平等,是不合理的,但道德与科学是两码事,二者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以道德的判定来代替科学的分析。那么,是不是就此否认剥削的存在呢?也不是这个意思。如上所述,按协作价值理论,协作价值本来是所有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新价值,应为提供这些生产要素的全部人员共同所有,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却被企业主凭借对企业的所有权合法地独占了,这就是剥削。这与西方经济学分配理论完全否认剥削的观点是有根本区别的。比较而言,剩余价值理论将工资以外的各种生产要素收入全部作为剥削加以否定,西方经济学以均衡价格理论为基础将资本家的全部收入统统合理化,完全否认剥削,二者都走了极端。协作价值理论一方面从实际存在的经济事实出发肯定了地租、利息、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又通过对协作价值生产和分配过程的分析揭露了资本家剥削的源泉所在,是比较科学合理的。

3. 有助于指导我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改革。按协作价值理论,现代企业价值增值的根本途径就是协作价值的生产,而协作价值则来源于企业的系统效应。这就从经济学角度,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指出了一条根本途径,即通过加强和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努力形成完善的企业结构和企业运行机制,争取更大的系统效应。同时,也就从经济学角度,肯定了管理的作用,肯定了管理也是生产力。这对于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来说,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这一点,剩余价值理论是很难胜任的。


4. 为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提供了微观理论根据。按协作价值理论,协作价值是所有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共同创造的新价值,理应为企业全体人员共同所有,这就为实行公有制提供

了微观经济理论基础。可以预见,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企业生产中的系统效应也必将越来越强,这种趋势发展到一定程度必将导致完全公有制的实现。这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社会主义事业走向胜利,意义十分重大。


综上所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剩余价值理论进一步发展到协作价值理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机器生产力创造剩余价值

2010-03-28 09:30:03| 分类: 默认分类 |字号 订阅
机器生产力创造剩余价值

【王益民】

机器创造价值是不够完整的说法,完整的说法是:机器生产力创造剩余价值。因为,机器生产力包含了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机器)。在机器生产力成熟以前,曾经有过剩余产品、剩余劳力、剩余工具这些使用价值的生产。而剩余价值生产,则是在机器生产力成熟以后才出现的。所谓的机器人,其实是自然人用电脑控制机器进行生产劳动的工具。机器人作为劳动工具是一种社会的能力,人类凭借这个社会的能力可以消除天赋的能力。天赋的能力,是资本主义法权的根源。自然,天赋的能力被消除了,资本主义法权也就被消除了。共产主义的条件首先是自然人的能力平等,而机器人恰恰可以让自然人的能力得到平等。

马克思对于未来具体的事情未必能够全部预见,但是,马克思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构成生产方式的原理,马克思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自然科学性质规律,已经奠定了建设未来社会的基础。马克思《资本论》说:“动物遗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绝迹的动物的机体有重要的意义,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各种社会经济形态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时至今日,在马克思的全部理论中,唯有马克思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构成生产方式的原理,马克思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自然科学性质规律,得到了原始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形态、资本社会形态的验证。而其它的理论,几乎只有失败的实践,而没有成功的实践。

我们知道,蒸汽机普遍使用后机器人普遍使用前属于机器生产力时代,机器人普遍使用后属于电器生产力时代。当电器生产力在资本社会形态的胎胞里成熟后,自然人是统治者,机器人是被统治者。自然人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机器人进行生产劳动,产品归社会所有

。那时人人都是修身养性的神仙,人类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向生命领域进军,人类想往的是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

用机器生产力时代的资本主义思想意识,衡量电器生产力时代的共产主义思想意识是错误的。在电器生产力成熟的时代,每个人的心灵都是相通的,谁想做什么其他人也都清清楚楚。因此,法律已经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道德。在电器生产力时代,人类无论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是富有的,人类如果没有物质上、精神上的富有,就不可能有共产主义社会。

自然科学的发展决定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在电器生产力成熟的时代,人类的思想道德行为,已经进入到了一个了非常高层次。人类可以用道德能量进行所有的活动,人类可以出入阴阳两性世界。每个人只要轻轻的一个意识,就可以纵横宇宙。人类可以无中生有、无所不为、心想事成、随心所欲。那么,人类社会是怎样过渡到那样的社会呢?在这个过程中,环保的意识越来越强,在电器生产力决定的共产主义社会,劳动象玩电脑网络游戏一样的快乐。除了孩子,成人们总会争先恐后的抢着去工作。

生产剩余价值的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后存在商品、存在货币、存在阶级、存在国家的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当然不存在钱这个遥远而古老的概念了,整个人类社会,一切按计划生产、一切按需要生产,一切按设计好的程序生产,成熟的电器生产力创造着人类的需要价值。“机器一旦公有了那就无法创造钱”,这句话恐怕说的不够完整。苏联式的国家不是号称公有制吗?为什么又还要造钱?因此,应当说一旦电器生产力成熟,也就不需要造钱了。诚然,机器和机器人还是要区别的。我们说:用机械能做功的装置是机器;用电磁能做功的装置是电器,而所谓的机器人属于电器。

在机器生产力成熟以前根本就不存在剩余价值生产,我的这个观点就是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签名档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猿类群体形态决定石器生产力,石器生产力决定原始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形态决定铜器生产力,铜器生产力决定奴隶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形态决定铁器生产力,铁器生产力决定封建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形态决定机器生产力,机器生产力决定资本社会形态;资本社会形态决定电器生产力,电器生产力决定共产社会形态;是马克思奠定的政治经济学方法的唯物主义基础。用机械能做功的装置是机器,用电磁能做功的装置是电器。蒸汽机普遍使用后机器人普遍使用前属于机器生产力,机器人普遍使用后属于电器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构成生产方

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构成社会形态是同义反复。生产力就是经济基础(阳性物质形态);生产关系就是上层建筑(阴性物质形态);生产方式就是社会形态(阴阳物质形态)。把生产方式解释为经济基础,意味着生产方式不存在社会意识;把生产关系解释为经济基础,意味着社会形态不存在生产力。因此,把生产方式或生产关系解释为经济基础都是不符合逻辑的。谨以《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方法的唯物主义基础》一文,献给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关键词:石器生产力 铜器生产力 铁器生产力 机器生产力 电器生产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