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 争鸣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1.16 KB
- 文档页数:4
A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
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
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B重点与难点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形成。
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C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D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988年,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一次集会上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还要到2500年前孔子的思想中去寻找智慧。
看到这些,老师感慨是:孔子究竟有什么价值,让这些政要精英们有如此行动、如此断言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圣贤,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他们的魅力,寻找启迪。
”【讲述内容】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请同学们看书,思考什么是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的概念师: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解读本课的课题。
“百家争鸣”,所谓“百家”指的是什么?生:所谓“百家”,是指“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的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师:真的是一百家吗?生:不是,“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师: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由于小说家没有系统化的理论,不能称其为一个学派,其他的九家被称为“九流”。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战国时期儒家、墨家等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够区分各家的主张。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各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比较各家各派主张的异同,培养综合分析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课前收集孔子、孟子、苟子、墨子等人的生平事迹,辑录先哲们的名言。
利用教材或其他图文资料,概括分析历史知识和现象。
运用阐释、比较、归纳的方法,对儒家主要人物的思想进行分析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
重点与难点重点孟子、荀子的儒家思想;墨子的墨家思想。
庄子的道家思想;韩非子的法家思想;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
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各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图片稷下论战图稷下学宫,始建于齐桓公田午,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稷门附近,是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也是当时最大的学术中心。
战国时期很多的思想家都曾经在稷下学宫学习或者讲学,参加论战,可以说稷下学宫就是当时“百家争鸣”现象的一个缩影。
新课学习一、孟子、荀子与儒家孟子 1.孟子其人展示图片孟子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2.思想主张仁政学说内容: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
发展: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
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重民。
土地、人民、政事是国家的三件宝物。
在此基础上,孟子又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还认为天命是人民意志的体现,顺从人民的意志就是敬天。
孟子的“民本”思想,对中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对封建统治者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专制统治的一种策略。
性善说理: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人的品质不是外加的,是与生俱来的。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习目标]一、孟子、荀子与儒家[易混易错] 孟子的“仁政”≠孔子的“仁”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重复,而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发展。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爱人”;孟子从孔子“仁”的思想出发,把它发展成包括政治、思想、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孔子的“仁”属于伦理思想,孟子的“仁政”学说属于政治思想。
1.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朱元璋对孟子异常仇视,命人将孟子的塑像拆掉,撤出圣人庙,并亲自将《孟子》一书删减大半。
你认为被删减掉的部分最可能是什么思想?提示“民贵君轻”说。
2.“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提出“舟水之喻”体现了他继承发扬了儒家的什么思想?提示其继承发扬了儒家“民本”思想。
二、墨子与墨家1.地位:墨子是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
2.主要学说(1)主张“兼爱”,也称“仁”,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非攻”,是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
(2)提倡“尚力”,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主张“节用”“节葬”。
3.地位: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其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便不受人们重视了。
3.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期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在介绍诸子百家学派时,批判其中一家宣扬了阶级社会中不可能出现的不分阶级的情感。
请推测其批判的对象及其学说,并说明理由。
提示墨子的“兼爱”。
墨子的“兼爱”是无等级差别的爱。
三、庄子与道家1.地位: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
2.主要学说(1)哲学观:提出“齐物”的观点,认为事物无本质区别。
(2)天命观: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
(3)个人修养论:“逍遥”的人生态度,对事物变化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知识拓展] 正确认识庄子“人必须顺应自然”的观点庄子“人必须顺应自然”的观点有一定道理,尤其是人不应当破坏自然,应该顺应自然,反之,必将遭到自然的惩罚。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百家争鸣的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点辩论、角色体验等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会合作学习,理论与现实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与意义,了解诸子百家的丰富思想主张,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
2、难点:百家争鸣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收集相关资料,准备《百家争鸣》的导学案及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分组收集各派思想家资料,准备还角色体验。
四、课时安排本课课型为自主合作课,安排一课时讲授。
五、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十九大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演说。
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民族的伟大富强,我们中华民族高度的文化自信历史源远流长,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从春秋战国讲起。
设计意图:历史古为今用,让学生将久远的传统文化与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相结合。
(三)新课教学1、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板书)[提问]春秋战国时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请同学们回顾必修一、二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①经济:②政治:③阶级:④文化:[讲述]结合幻灯片上的四幅图片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纷变法图强、网罗人才;文化教育扩展出现文史阶层,文士们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看法和治国主张。
因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活动一]通过自主学习归纳各派思想家及思想主张合作展示:此环节先由学生自主学习,然后由各小组讨论整理答案,进行深入学习,各组派代表在板书上展示成果,再由全班同学查漏补缺以完善板书内容。
儒家:孔子,仁爱、以德化民、以礼治国、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仁政、民贵君轻道家:老子,遵循自然法则,无为而治、朴素的辩证思想墨家:墨子,兼爱、非攻、节俭法家:韩非子,法治、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的权力兵家:孙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膑“事备而后动”3、[活动二]治国辩论:辩论一:有一个人因为饥饿难耐偷食他人食物,各家分别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辩论二各家对中国当前的雾霾是什么看法?辩论三遇彪悍邻居,经常发生冲突怎么解决?辩论四儒家法家对空巢老人以及不赡养老人的现象各自有何见解?辩论五邻居家的孩子经常对父母进行顶撞,各位大师有何高见?4、[活动三]十九大工作报告中怎么体现百家争鸣的思想主张?5. [活动四]小悦悦事件的深思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但小悦悦抢救无效去世。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标要求:知道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够区分各家的主张;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各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通过比较各家各派主张的异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观看孔子教授学生的动画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
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
采取比较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来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
让学生运用诸子百家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多元的思想中,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对后世惠泽千年的影响;感受先代哲人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
教学重难点: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
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先秦诸子散文的相关内容。
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仍旧是感到比较生疏的。
因此,在讲授时要顾及到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情况,用相对比较通俗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
另外,由于本节课的时代离学生比较远;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了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此外,由于高一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并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也还比较欠缺,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教学过程: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引导学生阅读导言,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1、政治上: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诸侯争霸及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标要求:知道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够区分各家的主张;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各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通过比较各家各派主张的异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观看孔子教授学生的动画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
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
采取比较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来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
让学生运用诸子百家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多元的思想中,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对后世惠泽千年的影响;感受先代哲人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
教学重难点: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
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先秦诸子散文的相关内容。
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仍旧是感到比较生疏的。
因此,在讲授时要顾及到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情况,用相对比较通俗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
另外,由于本节课的时代离学生比较远;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了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此外,由于高一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并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也还比较欠缺,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教学过程: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引导学生阅读导言,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1、政治上: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诸侯争霸及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
3、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传统的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一批士人冲破礼教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
二、百家争鸣的表现:(一)儒家1、孟子:【让学生来讲述“孟母三迁”的故事】(1)地位: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2)思想:①仁政学说(政治思想的核心)A、内容:要求统治者以仁爱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
页 1 第B、发展: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
C、实现途径: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重民。
土地、人民和政事是国家的三件宝物。
▲如何评价孟子的“民本”思想?【先由学生思考回答,后引导学生分两个方面分析】孟子的民本思想,对中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对封建统治者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孟子的封建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②性善说(道德思想,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主张人性本善说,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人的品质不是外加的,是与生俱来的。
③义利观(道德思想):A、内容:倡导“养浩然之气”;他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要求人们应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B、影响:“重义轻利”思想,对中华民族道德观念的形成和精神文明有着巨大的影响。
(3)地位及影响①孟子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他们的仁政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②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孟子被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2、荀子(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位重要代表)(1)思想主张①哲学思想(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有其运行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由此可以看出荀子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这是他思想的最精华的部分。
)▲在荀子之前,人们习惯于将天神化,为什么荀子能够正确认识自然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背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科技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②道德思想——“性恶论”:人性生来就是恶的,顺从人的本性就会引发争夺和暴乱,所以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③政治思想——“礼法并施”:A、内容:认为治国应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B、来源:继承儒家思想,吸收法家思想【阅读延伸】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思想特点及影响A、荀子思想取诸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但基本上继承儒家思想,同时吸收法家的思想。
B、在很长时间里,荀子学说不为正统的儒家所重视,被视为儒家的异端,但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墨子与墨家1、墨子的地位: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战国时期鲁国人)2、思想主张(1)“兼爱”(哲学的中心概念)▲墨子把“兼爱”也称为“仁”,但与儒家的“仁”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页 2 第儒家的“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
而墨子主张的“兼爱”则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不论“王公大人”还是普通“万民”,都不分轻重厚薄。
-----原因: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2)“非攻”:,就是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
(3)“尚力”、“节用”、“节葬”: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同时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主张节约。
3、墨家思想地位的变迁:(由“兼爱”和“尚力”可以看出)墨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利益。
战国时期一度成为显学,也曾经被其它学派广泛吸收征引。
但战国以后,其思想便不受人们重视了。
▲墨家学派为什么能够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社会背景来分析】战国时期,奴隶制已经走向瓦解,大量的小生产者应运而生。
墨家学派的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能够在小生产者中产生共鸣,在当时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
(三)庄子与道家1、庄子其人:庄子,名周,战国时期的隐士,道家的的主要代表。
性格特征:鄙视富贵利禄。
2、思想主张(1)哲学思想——“齐物”:即齐一万物。
庄子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
(2)人生态度:“逍遥”①“逍遥”的人生态度是对“齐物”观点的发展;②具体含义:对事物的变化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③实现方法:是“无所恃”,不要受各种外在条件左右。
(3)哲学思想(天命论)——天与人“不相胜”:庄子说的“天”是指自然,“人”是指人为,人必须顺从自然。
(四)韩非与法家1、韩非的地位: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思想主张(1)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的中央集权国家。
①基本含义:法律是处理政事的基本;权术是君主控御君臣的工具:势力是君主的政权、威势,即权威,是君主的“筋力”。
②关系:法、术、势三者不可分离,势是法和术的前提;法是要求臣下必须遵守的;术是统治者个人掌握的,是君主时刻不能离开的。
(2)主张变法革新,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
▲韩非子反对“是古非今”,主张变法革新的理由是什么?理由: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
因此,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是不正确的。
3、对历史发展的影响(1)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2)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即“外儒内法”)(五)孙膑与兵家1、孙膑其人:孙膑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
2、思想特点:他的思想来源主要受《孙子兵法》的影响,并广泛吸收法家和其他各家的想。
3、军事思想: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已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
三、诸子百家思想形成的历史影响1、总: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分:(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2)道家学说构成了2019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页 3 第(3)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3、总: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课堂小结: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学代表人代表利思想主①仁政,民贵君轻②性善论③义利儒孟新兴地①制天命而用之②性恶论③礼法并荀①兼爱②非攻③尚力④节用、节小生产墨墨①齐物②逍遥③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服从自庄没落奴隶主道①法、术、势相结合②变法革法地韩非子①重视战争规律②利用和创造形势③重视人的作用兵家地主孙膑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与学生课业教学反思:页 4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