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原理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4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大纲一、适用范围适用于《汽车运用与修理》专业二、总学时136学时三、课程的性质、任务和作用《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是《汽车运用与修理》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1、以典型国产汽车及常见进口汽车为基本车型,重点介绍汽车发动机的构造及工作原理;2、熟悉汽车发动机各总成和零件的结构、故障诊断及维修方法,并对典型发动机进行拆装及故障诊断和维修;3、了解先进汽车发动机的结构特点及现代诊断维修技术,为学生参加专业实践、毕业设计和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奠定基础。
学生学完本课程后,能掌握汽车发动机的构造及工作原理,能对汽车发动机的故障进行诊断和维修,并掌握汽车发动机各总成的拆装、检验的工艺要点及零件修复的常用方法。
四、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掌握发动机各总成和零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熟悉汽车发动机各总成和零件的装配关系;2、牢固掌握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及检测技术;掌握常用检测仪器设备及维修工具的使用方法;3、掌握汽车发动机主要工作过程(换气过程和燃烧过程)的规律和影响因素;4、掌握汽车发动机各总成拆装、检验、调整的工艺要点与维修技术要求,熟悉并掌握发动机零件修复常用方法;5、了解先进汽车发动机结构特点及常见汽车发动机的检测和维修标准。
五、课程内容(一)概述(二)发动机总体构造及基本工作原理1、发动机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2、发动机总体构造;3、发动机性能指标及型号编制。
重点:发动机总体构造及四冲程发动机工作原理。
(三)曲柄连杆机构的结构、原理与维修1、气缸体与曲轴箱组;活塞连杆组;曲轴飞轮组;2、发动机的支承;3、曲柄连杆机构的检查、调整及故障诊断;4、曲柄连杆机构的修理。
重点:曲柄连杆机构的结构特点及各部分功用,拆装注意事项,异响诊断方法,各零件的检验与修理。
(三)配气机构的构造与维修1、配气机构的作用、组成与类型;2、配气机构的结构与工作原理;3、配气机构的检查、调整与故障诊断;4、配气机构的修理;5、配气相位。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性能测试教学大纲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本课程是高级技工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专业课。
主要内容包括:工程热力学基础、发动机实际循环与性能指标、发动机的换气过程、发动机的混合气形成与燃烧过程、发动机的特性;发动机机械效率,排气污染物、发动机噪声、发动机特性的测定方法,发动机功率、油耗、扭矩、转速等参数的测定方法。
2.课程的任务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发动机的性能指标以及测试方法等知识,熟悉发动机运转试验的基本项目;熟悉用转速表或发动机综合分析仪进行运转试验的方法,掌握发动机功率、扭矩、转速等主要动力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掌握测功器、油耗仪等发动机动力性能测试中常用设备的使用方法等。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在讲解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发动机性能、发动机性能的各种影响因素和发动机性能测试。
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应配合实验及实例,尽可能通俗化教学。
在教学环节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用抽象的理论知去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任课教师应根据本校及学生具体情况进行教学,为达到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应结合试验、实例和实物的应用分析等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
二、课时分配表三、教学要求、内容及建议模块一基础知识教学要求1.了解气体的热力学性质及热力过程。
2.了解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并能运用该定律对实际气体热力过程作出科学的解释。
3.熟悉内燃机的理想循环过程。
4.掌握四行冲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过程。
5.掌握发动机动力性、经济型的评价指标,掌握发动机无负荷测功方法。
6.熟悉发动机机械损失功率与机械效率的确定方法,掌握机械效率的测定方法。
教学内容课题一工程热力学基础知识课题二发动机的性能指标教学建议1.本模块为本课程的理论基础知识,教学时多结合发动机构造的相关知识,并注意提示学生应熟练掌握该模块内容,为后续模块及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发动机原理The Principle of Engine课程代码:901120741学时数:32 学分数:2一、教学目的本门课程为交通运输专业的一门专业限修课,主要以内燃机的经济性、动力性、运转性等性能为研究对象,帮助学生深入到内燃机工作过程的各个阶段,学会分析影响发动机这些性能的各种因素,从中找出提高内燃机性能以及减轻内燃机排放、噪声、振动的途径,为以后生产过程中合理的设计、调试和使用发动机打下一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 学时)通过对绪论的学习,了解发动机的定义。
掌握发动机的产生及发展过程。
重点掌握发动机在汽车上的应用情况及发展趋势。
1.发动机的发展:发动机概念的形成、蒸汽机的产生;四冲程理论及内燃机的产生。
2.内燃机在汽车上的应用:汽车的基本构造;内燃机汽车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二章内燃机循环及性能评价指标(2 学时)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内燃机的三种理论循环及研究的意义。
掌握四冲程内燃机实际循环和内燃机性能的评价指标及方法。
重点掌握内燃机的机械损失的组成及测定方法,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影响因素,热量分配情况。
1.内燃机理论循环:三种基本理论循环;理论循环的意义。
2.四冲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实际循环和理论循环的比较;实际循环过程;实际循环示功图。
3.实际循环评定指标:指示性能指标;有效性能指标。
4.机械损失:机械损失分析;机械效率。
5.热平衡:热平衡方程式;热效率。
第三章内燃机的换气过程(6 学时)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四冲程内燃机的换气过程及特点。
掌握充气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内燃机的增压技术、废气再循环技术。
重点掌握提高充气效率的措施。
1.四冲程内燃机的换气过程:换气过程;换气损失。
2.充气效率及影响因素:充气效率的定义;充气效率的影响因素。
3.提高充气效率的措施:减少进气阻力;合理选择配气定时;进气管长度及气流的动态效应。
4.增压技术:增压器的分类及特点;废气涡轮增压器的能量回收;增压器的工作原理及特性曲线;涡轮增压器与发动机的匹配。
《汽车发动机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2. 使学生掌握发动机的各个部件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3. 培养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组成:气缸、活塞、曲轴、凸轮轴、气门、火花塞(汽油机)、点火线圈(柴油机)、冷却系统、润滑系统等。
2. 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四冲程循环、燃烧过程、排放处理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各个部件的作用。
2. 教学难点:发动机内部工作过程的动态理解,以及各个部件相互关系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发动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各个部件的作用。
2. 利用图片、动画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发动机的工作过程。
3. 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汽车发动机在汽车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发动机的基本组成:逐一介绍气缸、活塞、曲轴等主要部件,并解释它们的作用。
3. 讲解发动机的工作原理:详细讲解四冲程循环、燃烧过程等,让学生了解发动机的工作过程。
4. 分析各个部件的相互关系:阐述气缸、活塞、曲轴等部件如何协同工作,完成发动机的工作任务。
5. 课堂讨论:邀请学生发表对汽车发动机的认识,解答学生的疑问。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发动机的组成示意图,并简要说明各个部件的作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发动机组成示意图的绘制及其部件作用的说明,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 知识测试:通过简答题或选择题测试学生对发动机原理的理解,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汽车维修技师或工程师来校讲座,分享实际工作中的发动机维修和保养经验,增加学生的实践认识。
《汽车发动机结构》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2022083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时:98学时学分:6适用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先修课程: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汽车电工电子基础一、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系统地讲授汽车发动机基本结构、原理、维护、修理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初步具有汽车发动机零件结构和耗损分析的能力;初步具有发动机维护、修理能力和发动机故障诊断排除能力。
(一) 知识教学目的1.掌握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掌握发动机维护和修理的基本理论。
3.掌握常用发动机维护、修理工具和设备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二) 能力培养目的1.初步具备安全生产的能力。
2.熟练掌握常用发动机维护、修理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方法。
3.能对发动机主要零部件进行结构和耗损分析。
4.能对发动机的常见故障进行诊断、排除。
5.能按维修工艺对发动机进行维修、装配、调整和性能试验。
(三) 思想教育目的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严格的质量意识。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基础知识第一节发动机的总体构造第二节发动机的工作原理第三节发动机的性能指标第四节发动机的维修基础知识第五节发动机维修常用工具第六节发动机维修常用量具教学要求:掌握发动机的总体构造和工作原理;理解发动机性能指标的概念;了解汽车维护、修理和故障诊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了解汽车常用工具和量具的使用方法。
重点:发动机的总体构造和工作原理;发动机性能指标的概念及其联系。
难点:发动机的实际循环、发动机性能指标的概念及其联系。
第二章曲柄连杆机构的构造与维修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气缸体的构造与维修第三节气缸盖、气缸垫的构造与维修第四节活塞的构造与维修第五节活塞环、活塞销的构造与维修第六节连杆的构造与维修第七节曲轴飞轮的构造与维修第八节曲轴轴承的构造与维修第九节平衡轴系统的构造与维修教学要求:掌握曲柄连杆机构的功用和组成;理解曲柄连杆机构各组成零件的结构特点;了解曲柄连杆机构各零件的检测与维修方法;掌握曲柄连杆机构的正确拆装;了解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07121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教学大纲-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课程编码:07121学时:60学分:2适用专业:汽车服务工程汽车工程先修课程:汽车构造工程热力学教材:冯健璋主编,《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参考书:1. 吴建华主编,《汽车发动机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 周龙保主编,《内燃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书讲述了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和汽车的基本理论。
内容包括工程热力学基础、发动机的性能指标、换气过程、废气涡轮增压、燃料与燃烧热化学、柴油机燃烧过程、汽油机燃烧过程、发动机特性、发动机排放与噪声、汽车发动机新技术、汽车的动力性与燃油经济性、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确定、汽车的制动性、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汽车的平顺性和通过性等。
适用对象:本书为汽车、内燃机制造与维修专业高等教育教材,也可供从事汽车、发动机的设计、制造和运用的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参考。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发动机的基本工作循环和性能、发动机的换气过程与增压技术、发动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发动机性能的评价、发动机特性及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等知识,还包含汽车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等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发动机性能提高和合理使用的基本原理,了解汽车理论相关内容,以及发动机实验的基本技能,为本专业学生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在分析发动机理论循环和实际循环的基础上,以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发动机主要性能与工作过程参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影响发动机性能的各种因素,从而指出提高发动机性能并能满足使用要求、合理使用发动机及科学有效地试验发动机的基本途径。
本课程的重点是阐述影响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的各种因素,并根据相互的联系进行分析。
《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大纲Principl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学分:2.5 总学时:40学时理论学时:34 实验/实践学时:6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发动机原理》是车辆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考试课。
《发动机原理》主要讲述内燃机工作过程的基本理论。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理解掌握发动机的工作指标、工作循环、换气过程、混合气形成与燃烧、燃料供给与调节、污染物的生成与控制、使用特性与匹配等主要内容,为从事发动机的设计制造和研究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学习本课程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掌握发动机的工作指标以及工作循环,理解提高发动机工作性能的途径。
2.掌握发动机的换气、供油以及燃烧室三者之间的工作过程和特性以及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3.掌握发动机的使用特性与匹配、污染物的生成与控制。
三、先修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液压传动、机械原理、汽车构造。
四、主要参考教材[1] 周龙保编著.内燃机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 刘峥,王建昕编.汽车发动机原理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3] 蒋德明编.内燃机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4] 董敬,庄志,常思勤.汽车拖拉机发动机(第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5] 王建昕.汽车发动机原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五、课程内容(一)动力、经济性能指标与影响因素主要内容:工质对活塞做功及示功图;动力、经济性能指标;影响动力、经济性能指标的环节与因素。
重点:动力、经济性能指标;影响动力、经济性能指标的环节与因素。
难点:工质对活塞做功及示功图。
教学要求:理解示功图和有效性能指标的概念,掌握提高发动机性能的途径。
了解工质对活塞做功及示功图。
(二)燃料、工质与热化学主要内容:燃料及其理化特性;汽油、柴油的质量标准;燃料特型对汽、柴油机工作模式的影响;工质的热力参数。
重点:燃料特型对汽、柴油机工作模式的影响;工质的热力参数。
《火箭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10132307课程英文名称:Solid Rocket Motor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10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本门课程是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固体火箭发动机是卫星、火箭、飞机、导弹等产品的动力装置,它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日常生活的改善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利用价值,在本专业中对于火箭、导弹或炮弹增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1.熟练掌握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燃气在喷管与燃烧室内的流动过程,掌握固体火箭发动机内弹道的计算方法。
2.掌握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总体结构设计方法。
3.要求学生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产品的设计和生活实践当中。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火箭发动机原理》这门课程,使学生对固体火箭发动机有一定的认识。
1.掌握固体火箭发动机原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固体火箭推进剂以及固体火箭推进剂在燃烧室中的燃烧过程、燃气在喷管中的流动过程、固体火箭发动机性能参数、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热力计算、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内弹道计算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2.掌握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基本结构,主要设计参量的选择,发动机结构的初步设计等。
3.了解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应用及发展趋势,并能用所学知识指导在本领域的技术研究和产品的设计。
(三)实施说明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中重点对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进行讲解。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讲授中注意采用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主要采用电子教案、CAI 课件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等教学手段相结合。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车辆工程专业(本科)《汽车发动机原理》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汽车发动机原理》是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
通过对热力机械的共性问题,如动力如何获取和输出,能量如何消耗和利用;两种典型内燃机(点燃式汽油机和压燃式柴油机)的燃料供给、混合气形成、着火、燃烧;车用内燃机运行特性与性能的调节与控制等发动机基本理论的教学,使学生对发动机的工作过程有深入的了解,能熟知发动机相关参数的运行范围,能掌握基本的发动机性能分析方法。
为今后从事发动机和汽车开发、研究、生产提供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基础。
二、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汽车发动机原理》是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两门核心专业课之一(另一门是《汽车理论》),安排在大三春季学期上课。
在这之前有《汽车构造1》和《汽车发动机拆装》,这两门课是专业平台课,是学习《汽车发动机原理》必修的基础专业课。
同时,《汽车发动机原理》又是学习其他专业课,如《发动机设计》、《内燃机增压与增压技术》和《内燃机燃料供给》等的必修课。
三、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对汽车发动机(汽油机和柴油机)的结构有基本的了解,并且具备必要的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和传热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要求学生上课作笔记,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参加课堂讨论,按时完成布置的作业。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本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宽。
以课堂讲授为生,辅以一定量的课堂讨论和自学。
第二部分教学时数、教材、考试一、学时分配总学时48:授课学时44,讨论课学时4教学内容授课学时1、性能指标与影响因素 42、燃料与工质 43、循环分析与能量利用 44、换气过程与循环充量 45、燃烧基础知识 46、燃烧过程及混合气形成 47、特殊燃烧问题的机理与对策 48、有害物排放的生成与控制 49、燃烧室与调节参数的优化 610、汽车发动机运行特性 411、柴油机调速特性 2合计44二、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刘铮, 王建昕.《汽车发动机原理教程》.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年参考书:(1)周龙保等.《内燃机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2)董敬等.《汽车拖拉机发动机》(第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年(3)唐开元等.《内燃机原理》.译自“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Fundamental”, J.B.Heywood 三、考试两次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
汽车发动机教学大纲一、总学时:160课时二、课程性质和任务: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汽车维修专业的专业技能课程。
课程任务:本课程以企业用人要求为基础,科学定位教学内容,体现汽车维修技术发展的时代性特征。
综合考虑专业能力培养和教学操作性。
为常见故障诊断,操作技能,提高判断能力,增强对现代常见车型的故障判断和处理故障能力打下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掌握汽车汽车发动机的结构组成,各系统的作用结构原理。
各部件之间的装配链接关系。
✧认识掌握汽车发动机的各系统部件名称安装位置。
(二)能力培养目标✧1、掌握汽车发动机总体结构与原理✧2、掌握汽车曲柄连杆机构结构与原理✧3、掌握汽车配气机构结构与原理✧4、掌握汽车润滑系的构造与原理✧5、掌握冷却系的构造与原理✧6、掌握点火系的构造与原理✧7、掌握发动机维护工艺(三)思想教育目标✧1、增加对汽车发动机的认识能力、对汽车专业信心及成就感;✧2、增加对汽车的结构原理认知能力,减少安全事故发展的可能性;✧3、推动6S的行业标准。
四、学时安排--教学进度表发动机教学进度表五、教学大纲绪论一、学时安排:本章共安排学时:15学时(其中理实讲解8 学时,技能训练7学时)二、教学目标:1、教学重点:✧四冲程发动机工作原理✧柴油机与汽油机的区别✧发动机的总体构造和性能指标2、教学难点:✧柴油机与汽油机的区别3、技能培养目标:✧掌握发动机常用拆装工具的使用三、知识点:(教案标题)一、发动机分类与组成1、发动机的分类2、发动机的组成、型号识别二、发动机工作原理1、发动机总体构造2、发动机专业名词术语3、发动机工作原理4、发动机性能指标四、技能训练项目:(教案标题)✧项目1:常用工具的使用(1课时)✧项目2:发动机拆装流程演示(4课时)✧项目3:发动机组成件的认识(2课时)五、考核点:✧发动机名词术语:活塞排量、压缩比、燃烧室容积、汽缸总容积✧发动机组成?柴油机与汽油机工作原理有什么不同?✧发动机性能指标主要有哪些?经济性能指标有哪些?✧说明型号12V230ZC汽油机的含义第一章曲柄连杆机构与机体组一、学时安排:本章共安排学时:41学时(其中理实讲解22 学时,技能训练19 学时)二、教学目标:1、教学重点:✧发动机机体组、活塞连杆组、曲轴飞轮组主要零件的作用、结构、工作原理与装配关系✧曲柄连杆机构的拆装、调整✧常见损伤的检修2、教学难点:✧活塞连杆组拉缸及控制✧多缸发动机曲拐布置与汽缸工作顺序3、技能培养目标:✧掌握主要零部件的维修方法✧掌握曲柄连杆机构的拆装、调整✧理解机体组组与曲柄连杆机构常见损伤和检修方法三、知识点:(教案标题)第一节:概述一、曲柄连杆机构作用和组成第二节:机体组一、机体组概述二、缸体、缸盖、缸垫、油底壳三、机体组拆装四、机体组常见损伤的检修第三节:活塞连杆组一、活塞连杆组的组成二、活塞、活塞环、活塞销、连杆三、活塞连杆组的拆装四、活塞连杆组常见损伤的检修五、活塞连杆组异响故障思路第四节:曲轴飞轮组一、曲轴飞轮组作用和组成二、曲轴、曲拐的布置与点火顺序、飞轮、扭转减振器、轴承三、曲轴飞轮组的拆装四、曲轴飞轮组常见损伤的检修五、曲轴飞轮组异响故障思路四、技能训练项目:(教案标题)✧项目1:缸盖、汽缸体的检测(3课时)✧项目2、活塞连杆的检测(2课时)✧项目3、活塞连杆组的选配及组装(2课时)✧项目4、连杆曲轴的检测(2课时)✧项目5、曲轴机体检测(2课时)✧项目6、曲轴飞轮的检测安装(1课时)✧项目7、曲轴止推垫片的更换(1课时)✧项目8、曲柄连杆机构的分解(2课时)✧项目9、曲柄连杆机构的组装(2课时)✧项目10、汽缸垫的更换(1课时)✧项目11、曲柄连杆机构的保养(1课时)五、考核点:✧为何要镶入汽缸套?湿式缸套如何防漏水?✧装配汽缸垫装配时应注意什么?✧活塞活塞连杆组组装有无方向性?为什么?✧活塞环装配应注意什么?✧连杆大头在装配时注意什么?✧曲轴为何要用轴向定位?✧发动机点火顺序1—3—4—2,当第二缸做功时,请分析其他缸的工作过程✧如何检测汽缸的磨损情况?✧如何检测活塞环“三隙”?有何危害?✧举例几种活塞拉缸的原因✧举例几种连杆变形的原因第二章配气机构一、学时安排:本章共安排学时:35学时(其中理实讲解12 学时,技能训练23学时)二、教学目标:1、教学重点:✧配气机构的组成、主要零件构造、工作原理、传动关系和调整方法✧配气相位2、教学难点:✧影响进气的因素✧液压挺柱构造与工作原理✧可变配气机构的组成及工作原理✧配气机构的调整3、技能培养目标:✧掌握配气机构的组成、主要零件构造、工作原理、传动关系和调整方法✧掌握气门间隙的概念和检查调整方法✧了解可变配气机构的组成及工作原理✧理解配气机构主要零件的检修方法三、知识点:(教案标题)第一节:概述一、配气机构作用二、组成三、类型第二节:气门组一、气门组的组成二、气门、气门导管与油封、气门座、气门弹簧三、气门组的拆装四、气门组件检验与维修第三节:传动组一、气门传动组的组成二、凸轮轴、挺柱、推杆、摇臂与轴、凸轮轴轴向定位三、气门传动组与正时机件的拆装四、气门间隙的调整第四节:配气相位一、配气相位的定义、术语、理论和实际相位换气二、气门传动组件检验维修三、气门传动轴异响故障思路四、正时装置的检查和调整五、配气机构故障的处理流程四、技能训练项目:(教案标题)✧项目1:气门座的检测(2课时)✧项目2:气门间隙调整(4课时)✧项目3:正时齿带/点火正时检查与调整(2课时)✧项目4:配气机构的拆装流程(3课时)✧项目5:气门组的拆装(2课时)✧项目6:气门组件检验与维修(2课时)✧项目7:气门传动组与正时机件的拆装(2课时)✧项目8:气门传动组件检验维修(3课时)✧项目9:正时装置的检查和调整(3课时)五、考核点:✧什么是配气相位?进气、排气为何要早开晚关?✧装配时如何保证正确的配气定时?✧什么是气门间隙?有何危害?如何调整?✧气门弹簧装配时应注意什么?✧如何根据配气凸轮判断发动机点火顺序?✧为何要对气门和气门座进行研磨?✧凸轮轴如何进行轴向定位?如何调整?✧什么原因导致气门关闭不严?有何危害?一、学时安排:本章共安排学时:15学时(其中理实讲解7 学时,技能训练6学时)二、教学目标:1、教学重点:✧冷却液(水)循环路线✧冷却系主要元件结构、工作原理2、教学难点:✧硅油离合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3、技能培养目标:✧掌握冷却系主要元件结构与工作原理三、知识点:(教案标题)第一节:概述一、冷却系作用、分类二、冷却系组成原理和水路走向三、冷却液的选用第二节:冷却系主要部件构造与检修一、冷却系主要部件构造原理二、水泵的拆装三、冷却系零部件检修四、冷却液(水)更换和排空第三节:常见故障(发动机温度高故障思路)四、技能训练项目:(教案标题)✧项目1:冷却系的零件拆装示范(2课时)✧项目2:冷却系各零件的拆装及水路流向识别(2课时)✧项目3:冷却系零件的检测、调整、保养(2课时)五、考核点:✧简述冷却液(水)循环的路线?✧何为大、小循环?如何控制?✧如何检测节温器的工作性能?✧如何进行散热器渗漏检验?一、学时安排:本章共安排学时:19学时(其中理实讲解13 学时,技能训练6学时)二、教学目标:1、教学重点:✧润滑系主要零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发动机润滑方式和润滑油的选用2、教学难点:无3、技能培养目标:✧润滑系主要零件的检修方法✧润滑油的选用三、知识点:(教案标题)第一节:概述一、润滑系作用、润滑方式二、润滑系组成和油路三、润滑油分类和选用第二节:润滑系主要部件构造与检修一、润滑系主要部件构造和工作原理二、润滑系的拆装三、主要部件的检修四、曲轴箱通风装置第三节:常见故障(1、油压过高或过低 2、机油消耗多)四、技能训练项目:(教案标题)✧项目1:润滑系零件的拆装示范(1课时)✧项目2:润滑系零件的拆装及油路走向识别(2课时)✧项目3:润滑系零件的检测、调整、保养(2课时)✧项目4:PCV阀的检查(1课时)五、考核点:✧发动机有几种润滑方式?✧润滑系的旁通阀、限压阀如失效有和危害?✧什么是曲轴箱强制通风?有何特点?第五章进排气系统一、学时安排:本章共安排学时:12学时(其中理实讲解9 学时,技能训练3学时)二、教学目标:1、教学重点:✧空气滤清器的基本构造与原理✧废气涡轮增压基本概念2、教学难点:✧可变进气歧管技术✧排气净化装置3、技能培养目标:✧掌握空气滤清器保养更换✧掌握进排气管的拆装工艺三、知识点:(教案标题)第一节:概述(进排气系统的作用和组成)第二节:主要部件构造一、进气系组件认识二、排气系组件认识第三节:故障检修(进排气系故障思路)四、技能训练项目:(教案标题)➢项目1:空气滤清器保养与更换(讲解)(1课时)➢项目2:进排气管的拆装及保养(2课时)五、考核点:✧干式纸质空气滤清器使用或维修中要注意什么?✧为何采用可变进气歧管?✧何为废气再循环?✧何为废气涡轮增压?第六章燃油供给系一、学时安排:本章共安排学时:23学时(其中理实讲解10学时,技能训练13学时)二、教学目标:1、教学重点:✧燃油供给系的工作原理✧空燃比的定义✧发动机的几种工况2、教学难点:✧混合气浓度对发动机工况的影响✧各部件基本构造、工作原理与测试3、技能培养目标:✧喷油器的检查与更换✧燃油滤清器的更换✧掌握基本油压的检测方法三、知识点:(教案标题)第一节:概述一、汽油发动机燃油供给系作用和组成二、汽油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的工作原理三、柴油发动机的供给系统与汽油发动机供给系统的区别第二节:汽油发动机燃油各系统部件作用、组成及工作原理一、燃油泵二、燃油滤清器三、喷油器四、油压调节器第三节:各系统部件的检查与维修及常见故障(冒烟(黑、蓝、白)、游车、飞车等)四、技能训练项目:(教案标题)✧项目1:喷油器的拆装检测调整(3课时)✧项目2:燃油泵的检修与安装(3课时)✧项目3:油压调节器的检修与安装(2课时)✧项目4:燃油泵就车检修及系统油压的检测(6课时)五、考核点:✧空燃比的浓稀对发动机的影响?✧混合气浓度对发动机工况的影响?✧对燃油供给系各部件的认知?✧燃油泵的作用?✧喷油器的雾化效果对发动机有什么影响?✧如何检测系统油压?六、教材和参考书目:教材:《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万通汽车教育,人民邮电出版社。
发动机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发动机原理/Vehicle Engine Principle
课程编码:
0503000804
课程类型:学科专业课
总学时数/学分数:
48/3
实验(上机)学时:8
适用专业:汽车维修工程教育、交通运输专业
先修课程:汽车构
造
制订日期:2006年12月
一、课程性质、任务和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汽车维修工程教育、交通运输专业一门主要学科专业课,本课程主要讲述车用内燃机(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原理和使用性能,主要内容包括:工程热力学基础、发动机工作循环及性能指标、发动机的换气过程、燃烧的基础知识、汽油机混合气形成与燃烧、柴油机混合气形成与燃烧、发动机的废气涡轮增压、发动机特性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达到以下目标:
1.掌握必要的工程热力学基础知识;
2.熟练掌握发动机的示功图和性能指标,并能准确地进行分析和应用;
3.了解汽油和柴油的性质,理解燃料燃烧的过程;
4.熟练掌握汽、柴油机的换气过程、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过程;
5.熟练掌握发动机的负荷特性、速度特性、万有特性和柴油机的调速特性,并掌握进行发动机特性实验的方法和操作过程,对特性曲线能正确的分析和应用;
6.了解发动机有害排放物的危害,掌握有害排放物生成的机理和控制方法;
7.了解理解内燃机增压技术。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三、实验内容和要求
实验内容
实验一、发动机示功图;实验二、喷油泵性能实验;实验三、喷油器性能实验;
实验四、速度特性实验;
实验五、负荷特性实验;
实验六、万有特性实验;
实验七、发动机排放实验。
实验要求详见实验教学大纲。
四、学时分配表
注:总学时超出(或少于)本大纲规定学时10%要另制订教学大纲。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实验相结合,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辅之以课堂讨论、提问和复习等方法,约占总学时的83%;实验教学安排在对应的章节后进行,约占总学时的17%。
六、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
期末笔试占总成绩的80%,平时作业、课堂提问、小测验占总成绩的10%,实验占总成绩的10%。
七、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建议教材:汽车发动机原理(第二版),陈培陵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年。
教学参考书:车辆内燃机原理(第一版),秦有方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