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综论_张维友
- 格式:pdf
- 大小:205.38 KB
- 文档页数:5
第一章词汇与词汇学的基本概念词汇学学习之初,有必要去澄清一些关于词和词汇的基本概念。
词语word是一个难以捉摸的概念,需要在开始就认真关注。
发音和意义之间的关系,声音和形式之间的关系,词语和词汇之间的关系。
另外,我们将注意一些关于词汇分类的共识的规则,并且在本章一定程度上研究每类词语。
1.1 一个词是什么?词语是什么?多年来已经引起了语言学家的关注。
争议较大。
尽管已经提出了很多的定义,没有一个是最好的。
学者们仍然没有在词语的定义上达成一致。
当我们谈起一个词语,我们倾向于根据视觉条件来思考。
在这个角度,一个词可以被定义为平印在或者写在纸上的字母的有意义的集合。
当根据口语定义的时候,词被看成是一个发音或发音的集合,是由人的发音器官自由的发出的。
根据语义学家的意见,一个词是一个意义单位。
语法学家,则认为一个词是在句中起作用的自由形式。
等等。
总结起来,词语的定义包含以下几点:(1)一个最小的自由形态(2)一个发音的集合体(3)一个意义单位(4)能独自影响句子的形式因此,我们能说“词语是语言最小的自由形式,拥有固定的声音和意义以及句法作用。
”词语可以是简单词或者合成词,然而全部必须服从这些标准。
Man和fine是简单词,但是他们都有读音,意义和句法意义。
每个都能单独出现在句子中。
自然他们都是词。
也有像是misfortune和management 这样的复合词,他们都是多音节词,可以用来作主语,宾语和预示性词语。
尽管misfortune可以被进一步分为mis和fortune,前者不能作为词单独使用。
相似的,management可以被分成manage和ment,但是后者不能自由使用。
Blackmail能被分为black和mail,而且都能作为独立的句子单位使用,然而词的意思绝对不是两个部分的组合。
Black是颜色,针对white,mail指示“被邮局运送的东西”,然而当它们放在一起,组合形式意味着“强迫,利用不光彩的秘密要人送钱或行动作为答复。
《英汉对比语言学》主要著作介绍5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本书选择了十个带有普遍性的专题,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之办法,联系语体风格与翻译技巧就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特征、表现方法、修辞手段、英汉民族的思维习惯和某些文化因素等方面对英语和汉语的不同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
该书对英汉语在语法方面的异同做了以下分析:(1)现代英语属综合分析语,汉语则是典型的分析语。
英语有形态变化,汉语没有严格的形态变化;汉语词序比较灵活,英语词序相对固定;英汉都有大量的虚词,但各有特点。
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
(2)英语句子有严谨的主谓结构,主次分明,层次清楚,前呼后拥,严密规范,句式呈“聚集型”。
汉语不受形态约束,没有主谓形式协调一致的关系,主谓结构具有很大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因而句式呈“流散型”。
英语重形合,造句注重形式接应,要求结构完整,句子以形寓意,以法摄神,因而严密规范,采用的是焦点句法:汉语重意念连贯,不求结构齐整,句子以意役形,以神统法,因而流泻铺排,采用的是散点句法。
(3)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合法,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形接应,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结构完整,注重以形显义。
英语常综合运用关系词、连接词、介词及其他连接手段,把各种成分连接起来,构筑长短句子,表达一定的语法关系和逻辑联系。
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注重逻辑事理顺序,注重功能、意义,注重以神统形。
汉语的意合法往往采用语序、反复、排比、对偶、对照等,紧缩句,四字格等手段。
(4)从属结构是现代英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英语句子呈句首封闭句尾开放格局。
英语造句主要采用“楼层建筑法”,句子一般有完整的结构,许多有关的成分通过各种表示关系和连接手段组成关系词结集,直接或间接地粘附在这个句子结构的里外、前后、左右或中间,整个句子成了庞大复杂的“建筑物”。
汉语语序是按照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来排列的,汉语造句主要采用“流水记事法”,常用分句或流水句来逐层叙述思维的各个过程,汉语通常采用散句、松句、紧缩句、省略句、流水句或并列形式的复句,以中短句居多。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风采————————————————————————————————作者: ————————————————————————————————日期:外国语学院张维友黄小群廖美珍池水涌刘东虹罗良功ﻫ辛凌张豫鄂李俄宪秦晓晴熊兵杨虹王文惠游巧荣陈红华先发高晓芳(2011年11月10日更新)张维友来源:华中师大日期:2010-08-31发布单位:admin 浏览次数:55811952. 8.18 出于湖北省广水市ﻫ1972.2-1974.7 华中师范学院外语系本科1979-1978.2ﻫ.2广州外国语学院首届教师进修班ﻫ1982.10-1984.1美国宾夕法尼亚爱丁堡州立大学访问学者1991.12-1994.4英国伦敦大学研修19ﻫ92.12伦敦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83 华中师范学院讲师19921.12 华中师范学院副教授1996.9-1997.2英国鲁顿大学合作研究1ﻫ997.7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199ﻫ7.7 华中师范大学英语系主任2001.3-2011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ﻫ研究领域和研究兴趣:1. 英语词汇学2ﻫ. 英语文体学3ﻫ. 语义学4. 英汉语语言对比5. 外语教学研究主要著作:1ﻫ. 《英汉语词汇对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2. 《高级综合英语教程》(总主编:学生用书4册,教师用书4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2010.3. 《英语学习策略与技巧教程》(国家首批精品教材),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3ﻫ. 《英语词汇学》,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4ﻫ.《英语词汇学教程》(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黄小群来源:华中师大日期:2010-08-31发布单位:华中师大浏览次数:2508湖北省松滋县(市)人,1953年11月出生1975年7月华中师范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1998ﻫ年12月获华中师范大学法学硕士学位1986年4月-1990年8月任华中师范大学公共外语系副主任1990ﻫ年4月-1990年8月任华中师范大学公共外语系主任I990年8月-1991年12月,美国耶鲁大学访问学者ﻫ1998年8月-1999年8月,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2001ﻫ年2月-2001年6月,英国萨南大学访问学者ﻫ1975年8月-1993年8月,华中师范学院英语助教、讲师1993年8月-1999年11月,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副教授199ﻫ9年12月-现在,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教授2009年8月-现在,美国堪萨斯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讲授课程:ﻫ大学英语、研究生(非英语专业)英语研究领域和兴趣:ﻫ大学英语、研究生英语教学、英美语言与文化研究主要著作:《大学英语四级水平考试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ﻫ《美国语言与文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8年;《美国语言的特色》,湖北电大学刊,1996年9期;ﻫ《同等学力英语考试指南》,副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9年;《美国高等教育现状》,研究生与学位教育,1999年6期;《美国文化的起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0年1期;ﻫ《现代高级英汉汉英类义联想词典》, 副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英国的教育体制》, 高等函授学报(社科版), 2005年6期;ﻫ《基础英语口语极段句》,主编,广东省语言音像电子出版社,2007年;ﻫ《研究生英语读写教程》下册,主审,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ﻫ《研究生英语读写教程指南》下册,主审,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英汉恭维语的对比研究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恭维语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它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是人们用以维系和促进各种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比分析,从恭维语所涉及的话题内容和应答方式两方面,分析英汉恭维语的差异,并总结出造成英汉恭维语差异的主要原因,并由此提出一些在外语教学方面的启示。
恭维语中西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一、引言恭维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以及最常见的言语行为。
恭维不是为达到特定目的的阿谀奉承,而是指社会交往中对人对事的一种积极评价。
这种言语行为存在于每个社会群体,存在于各种不同的语言文化中,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人们的交际活动,它不仅可以缩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而且可以联络感情,巩固和加强交际者之间的团结,起到社会润滑油的作用。
由于文化的迁移,外语学习者常常会将自己的文化模式套入新的语言文化中,本文正是通过英汉恭维语的对比研究从涉及的话题和应答方式两个方面研究分析中西方恭维语所存在差异的原因,并希望这些研究对从事外语教学的研究者和教学者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二、英汉恭维语的差异对比1.英汉恭维语所涉及的话题差异英汉恭维语话题方面存在的种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价值观念、社会习俗、文化背景等因素制约。
本文仅就英汉恭维语话题涉及最多的两个方面——“外貌仪表”与“成就和能力”进行对比分析。
在美国文化中,女性的外貌永远是被恭维的对象,这不受她们的年龄、社会地位和职业等因素的影响。
但是,在中国对女性在“外貌方面”的恭维可能被认为是违反了禁忌,当传统女性在外貌上受到别人的夸赞时仍感到窘迫不安无言以对。
关于“成就和能力”恭维语,因为这两者能反映出实现自我价值所做出的奋斗,因而也是一个颇受欢迎的话题。
但是,西方文化中,涉及别人能力的恭维是很严肃的判断,而且只有那些拥有评价能力的、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才有资格这样做,这类恭维通常出现在上下级之间或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之间。
而在中国文化中,这种恭维的范围比较广,对别人能力的赞美,只有那些拥有评价能力的人才有权利这么做;但同时也有年长者对年轻者的鼓励性的赞美,而这仅仅是一种鼓励;同时,年轻者也可以赞美年老者,下级也可以赞美上级,而这更多的是对赞美者的一种恭维。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发展综述【摘要】汉语和英语属于完全不同的语系,中国人和英美人在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模式、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等都有不少差异,因而两种语言也大相径庭。
开展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最有效的方法,是促进翻译学应用理论建设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语言研究的一种新途径。
【关键词】汉语;英语;英汉语言对比研究1. 对比语言学的起源语言的比较研究源于历史比较语言学,当时的研究旨在发现语言之间的历史演变和亲属关系。
现代对比语言学是从美国和欧洲发展起来的。
20世纪初布拉格学派有不少语言学家对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感兴趣。
1941年美国语言学家B.L.Whorf在《语言与逻辑》(language and logic)一文中第一次使用了contrastive linguistics这一名称。
后来的语言学家进而从事于不同语系的语言之间的对比,旨在发现语言间的相同相异之处,得出了规律性的理论。
我国语言学界目前谈论得比较热烈的英汉语比较的话题也是这种类型的研究。
据杨自俭、李瑞华1990年合编的《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我国最早的英汉对比研究大概应从严复的《英文汉沽》算起。
2. 英汉语言对比对比研究的发展现状自严复的《英文汉沽》后,1898年马建忠著成了《马氏文通》——我国第一部语法专著,以后有黎锦熙、赵元任、王力、高明凯、吕叔湘、林语堂等,他们都对汉外对比做出了重要贡献。
尤其是赵元任和吕叔湘在英汉对比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吕叔湘(1942)明确提出:“只有比较才能看出隔着语文表现法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
”并在书中“把汉语同印欧语尤其是英语作了画龙点睛式比较”(王菊泉,1998)。
1977年他发表了《通过对比研究语法》的著名演讲,第二年亲自招收了我国第一个英汉对比语言专业的硕士生,应该说,英汉对比研究作为一个学科在中国正式诞生了。
1994年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英汉语比较研究已迈上一个新台阶。
2020年11月(总第139期)歧义是指一个句子有多种表达意义或者一个语言结构对应一个以上的含义,歧义的显著特点是多重解释。
伍谦光(1991)对歧义现象做了具体的定义,即“在语言交流过程中,一个词或句子的意思有不同的理解,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
任何语言都是音形意相结合的符号系统,而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以及科技文化的进步,需要用语言表达的内容越来越多,因而就造成了语言表达符号的有限性和语言表达内容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歧义由此而生。
1英汉语词汇来源汉字起源于古代甲骨文,是一种象形表意文字,有六种造字法;而英语是表音文字,由26个字母按照一定规则组成。
由于历史的原因,英语词汇中有很多外来词,其中,来源于法语的词汇约占35%;来源于拉丁语的词汇约占28%;来源于古英语、中古英语、古丹麦语、古挪威语和荷兰语的词汇约占25%;来源于希腊语的词汇比例为5%。
2语音导致的歧义2.1一词多音多音字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有些字是一字两音,甚至有一字三音或四音的现象。
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
多音字给人们日常交流造成的歧义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是如何正确选择读音和意义。
比如这副经典的对联,上联是:长长长长长长长;下联是:长长长长长长长。
读者乍一看可能会完全摸不着头脑,但是如果把读音标出来,其含义就很清楚了,即上联:cháng zhǎng cháng zhǎng cháng cháng zhǎng;下联:zhǎng cháng zhǎng cháng zhǎng zhǎng cháng。
这是一副同字却不同音不同义的对联,由明朝著名画家徐渭送给一位卖豆芽的老翁,寓意是“常长常长,生长不止,越长越长”。
虽然这样的用法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多见,但可以看出多音字的使用容易产生歧义。
第二是多音字容易与其他词混淆产生歧义(梁石,2017)。
比如下载的“载”的读音应该是/zài/,而很多人将它读成/zǎi/,那么这就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下崽/zǎi/”,从而产生歧义。
第二章汉语和英语的对比研究2. 1 汉英语音对比研究汉英语音对比研究是汉英语言对比研究中开展得最早的领域之一。
赵元任于1933年就发表了英汉语调对比的论文,吕叔湘在1947年发表的《中国人学英文》一书中也有专门章节比较英语语音和汉语语音的异同。
50年代中后期,初大告和方淑珍分别发表论文,对英汉语音、英语和广州话语音中的发音方法及具体音素进行比较,这两篇文章都还涉及了汉英语中的语音音变、连读和重读等问题。
另外,葛德纯(1957)对汉语普通话声调和英语句调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在这一时期出版的部分英语教科书和有关英语语音的著作中,也有一些英汉语音对比的内容,如《英语发音基本知识》(蔡冬生1959)、《大学英语读本》(陈琳1956)等。
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英汉语音对比研究未能继续进行下去。
1978年起,随着汉外语言对比研究的恢复,中断了多年的英汉语音对比又重新启动。
桂灿昆在1978年第1期的《现代外语》上发表了《汉英两个语音系统的主要特点比较》一文,次年,《教学与科研》发表了王文学的《谈谈英汉语音的异同》。
80年代,英汉语音对比的论文数量迅速增加,据统计,1980-1989年,涉及该领域的论文有13篇,1990-1999年问达到22篇。
1995年,赵德梅出版了专著《英汉比较语音学》,该书对英汉语音系统中相似的元音、辅音进行了详尽的比较,对英汉语的重音、语调、节奏方面的异同也进行了有深度的分析。
此外,在方文惠的《英汉对比语言学》(1991)第2章、喻云根的《英汉对比语言学》(1994)第2章、潘文国的((汉英语对比纲要》(1997)第6章第1节,熊文华的《汉英应用对比概论》(1997)第1章第1节中也对英汉语音系统的特点和异同作了不同程度的讨论。
上述众多的英汉语音对比的著述主要涉及以下7个专题:(1)发音语音学对比;(2)音位系统的构成和特征对比;(3)语流中的音变对比;(4)音节对比;(5)音高体系对比;(6)重音对比;(7)节奏对比。
《英汉对比研究》增订本读书报告姓名:覃汉芳学号:130210104027这本书分为上篇和下篇。
上篇首先讨论了英汉对比研究的重要性、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英汉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英汉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从而进行对比分析。
所讨论的内容涉及英汉的语法特征、修辞手法、表现方法、文体风格、翻译技巧、写作技巧、思维方式及相关社会文化因素。
下篇首先论述了思维方式的定义、类型、思维方式与语言文化的关系、思维方式的四大基本特征,进而挑选了十对中西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逐对进行对比分析,并概况这十对特征之间的互相联系。
在绪论里,笔者一再强调语言和文化的联系及其复杂,并且强调学者不能以自己的主观随意性去捏造一些语言和文化上的联系,必须要能证明在语言和文化中的本质特征,且经得起反例论证,才能算是某语言或文化特征。
还有就是当代学生应当具备“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上篇英汉语言文化上篇主要是讲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造成了语言上由于社会和文化因素造就的差异,相关的研究及其对学习外语的重要性。
书中提到了10中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比较,包括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和意合、繁复与简短、物称与人称、被动和主动、静态与动态、抽象与具体、间接与直接、替换与重复。
在第一章综合语与分析语里主要讲述了汉语和英语在形态变化上的差异。
主要体现在构词形态和构形形态。
首先,解释了汉语和英语在形式上的差异,但各有各的特点,再引申到如何处理在翻译上遇到的相关现象。
如:汉语没有冠词,在英译汉时可以省略。
刚性指的是英语有严谨的主谓结构,体现在它的句式结构和句子结构上。
英语注重句子结构完整,结构形式规范,复杂而不流散。
相对而言,汉语的柔性体现在汉语主谓结构复杂,但是主语形式可多样化,甚至可有可无。
所以不受形态形式约束的汉语显得柔性,灵活。
美国翻译家Nida认为,英汉在语言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与意合的不同。
论英汉语言的对比与翻译
陆维卫
【期刊名称】《考试周刊》
【年(卷),期】2008(000)039
【摘要】英汉互译的一切翻译理论、方法和技巧都建立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上,因此对于翻译实践来说,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尤其是相异之处,从而掌握它们的特点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从英汉语言对比入手,分析了英汉词汇、句法、语篇结构的差异对翻译所产生的影响,指出英汉翻译首先要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进行对比、研究使学生从理性上了解两种语言的异同,从而掌握翻译的技巧,以便译出更符合两种语言习惯的译文.
【总页数】2页(P215-216)
【作者】陆维卫
【作者单位】盐城高等师范学校,江苏,盐城,22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
【相关文献】
1.基于英汉文化差异的翻译研究——评《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及翻译研究》
2.英汉译学研究与硕士研究生翻译教学——论"英汉翻译语言·文化对比研究"的科目理据
3.论语言文化对比与英汉翻译研究的理据--英汉语言文化比较与翻译理论研究
4.英·汉翻译学在英汉语言·文化对比中建构--关于"英汉语言文化比较与翻译"的科目理据
5.英汉语言对比与研究——英汉电影名称翻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英汉语言特点对比(综述)(接第二周)《中国人的气质》---上海三联书店1,面子2,节俭3,勤劳4,礼节5,漠视时间6,漠视精确7,误解的才能8,拐弯抹角9,灵活的固执10,智力混沌11,精神麻木12,轻视外国人13,缺乏公共精神14,保守15,漠视舒适和便利16,生命力17,忍耐和坚韧18,知足常乐19,孝顺20,仁慈21,缺乏同情心22,社会台风23,相互负责和遵纪守法24,相互猜疑25,缺乏诚信26,多神论,泛神论,无神论Chinese characteristics:1, face 2, economy3,industry 4, politeness5,the disregard of time 6, the disregard of accuracy7,the talent for misunderstanding 8, the talent for indirection 9,flexible inflexibility 10,intellectual turbidity11,the absence of nerves 12,contempt for foreigner13,the absence of public spirit 14,Conservatism15,indifference for comfort and convenience16,physical vitality 17,patience and perseverance18, content and cheerfulness 19,filial piety20,benevolence 21,the absence of sympathy22, social typhoons23, mutual responsibility and respect for law24,mutual suspicion25, the absence of sincerity26,polytheism, pantheism, atheismTen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Chinese Cultures English认知型ChineseDifference I中国-儒家-关注现实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仁,义,礼,智,信”“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忠孝”“三纲”西方-崇尚自然“知识就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