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分析r——从银行贷款角度
- 格式:docx
- 大小:40.67 KB
- 文档页数:5
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分析r——从银行贷款角度
韦燕
【摘 要】大量数据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企业资金短缺问题并非十分严重,更严峻的实际上是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问题.期限错配会给企业带来一系列流动风险,造成企业财务问题.企业出现期限错配原因,有中国特殊的金融体制问题,也有企业自身的管理缺陷.从银行贷款角度出发,研究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政策与企业期限错配的关系,针对期限错配风险提出解决方案.
【期刊名称】《黑河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00)002
【总页数】2页(P73-74)
【关键词】银行贷款;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
【作 者】韦燕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江淮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830.59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供给侧改革中,政府宏观调控面临的一大难题,即负债带动的大量投资形成的产能过剩和高杠杆问题。从微观企业来看,中国企业债务的风险,不在于债务水平过高,而在于其投融资期限的不匹配,即投融资期限错配问题。相关数据表明,中国上市公司总债务中有近90%是短期负债,短期负债对短期资产比率平均为0.95%,甚至在2005—2008年期间超过了1%。这一比率反映出我国上市公司呈现出严重的“短债长投”现象。期限错配将会使公司面临严重的财务风险,当短期负债到期时,长期投资可能没产生足够的投资回报来偿还,甚至投资还未有现金回流,公司无法按期还贷,甚至破产。面对如此的风险隐患,为什么大量中国上市公司仍会选择期限错配?针对这个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有的学者提出,这一现象与中国相对落后的金融制度有必然联系[1]。在我国金融市场中,长期融资主要以商业银行贷款为主。本文从银行信贷角度出发,分析我国当前银行信贷模式下,长期贷款的缺乏导致企业“被迫”选择期限错配,期限错配又引起企业风险增加,导致再融资中银行持谨慎态度或收取高利率的要求。要解决这种恶性循环,既需要企业完善管理风险的能力,同时,银行贷款制度也需要进行改革。
一、期限错配的概念及风险分析
(一)期限错配的概念和理论
期限错配通常是指企业资产负债错配,简单来说,就是企业利用短期负债进行长期投资。资金来源短,使用时间长,形成“短债长投”现象。
对企业债务融资期限结构的研究,西方经济学目前已形成较为系统和完善的理论成果。其中,最主要的是期限匹配理论,该理论认为,严重的期限错配导致流动性危机,坚持企业只有保持债务期限与资产期限相匹配才能有效控制企业的流动性风险。最早提出期限匹配原则的是Morris(1976),其认为企业在决定债务期限时需要同时考虑成本和风险的因素,而负债最主要的风险在于资产带来的现金流入与负债产生的固定的现金流出之间的不对等。企业必须安排资产与负债的期限大致相同才可有效解决这个问题[2]。
虽然西方经济学理论早已指出企业期限匹配的必要性,但在现实中,特别是在经济发展中国家,期限错配手段却被广泛应用于金融中介或企业资金运作过程中。2013年,中国银行界遭遇一场严重的流动性危机,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暴涨,这一危机被称为银行业“钱荒”。究其原因,多数学者认为,根源在于银行资金配置、企业贷款展期和期限错配等问题。这次危机后,我国政府意识到企业期限错配问题的严重性,学术界对该问题进行积极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二)期限错配的风险
1.弱化企业财务管理、易导致资金链断裂
虽然利用短期资金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解决企业暂时的流动性需求,但实践表明,短期负债与长期负债不加以区别的使用,会降低企业管理人对财务风险防范的意识。长期投资资金周转期长,收益不确定,一旦投资出现问题或出现外来冲击,很容易造成资金回笼不及时,资金链断裂,短期贷款到期无法偿还。
2.加大企业再融资风险
近年来,为抑制通货膨胀和流动性过剩问题,我国央行加大去杠杆力度,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也在不断提高,企业从银行贷款的难度加大,贷款成本更高。企业进行期限错配的经营,使自己的财务风险加大,也使银行按时收回贷款的风险加大。另外,短期贷款到期时间短,也加大银行对贷款监管和谈判的成本。因此,一旦出现贷款延期或无法偿还问题,再向银行进行贷款展期或者再贷款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二、我国企业期限错配与商业银行信贷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飞跃性的增长。相关数据显示,1998—2015 年,以实际购买力核算,中国GDP 年均增速达9.17%,远超同期美国平均2.12%的增速。这样快速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大量投资的拉动。1998—2015
年,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均增长率超23.07%,2013年,达到48.59 %的历史最高水平[1]。这种快速扩张的投资必然产生巨大的长期融资需求。而遗憾的是,相对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和巨大的长期融资需求,中国金融市场却远远落后。企业发行股票融资的成本高,同时,为控制金融风险,政府对企业债券的发行主体资格、条件、利率及募集资金的使用都进行了严格的管制,从而极大地限制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近年来,虽然债券市场取得一定的发展,但无论是融资规模、产品数量还是债券种类均远远滞后于股票市场和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根本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3]。因此,我国企业的融资更大程度上只能依赖于商业银行。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伴随着高储蓄率,银行系统积累大量资产,具有进行长期贷款的可能性。然而,多数银行却对长期贷款十分审慎。首先,银行贷出的资金多是储户的存款,大多数家庭和企业的存款都以中短期为主,银行必须保证贷款的期限要短于存款到期时间,以保证流动性。其次,长期贷款虽能给银行带来更大的收益,但风险较高,因此,银行对长期贷款的审批极为严苛,要求企业以固定资产等作为抵押。最后,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和大企业凭借其较强的资金实力、资源优势和“关系”优势,也使更多银行愿意将贷款借给这些实力强的企业。综上分析,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想要从银行获得所需长期使用资金十分困难,只能争取短期贷款,再进行中长期使用(虽然知道风险隐患的存在)。
三、解决企业期限错配的相关对策
我国企业期限错配,主要原因在于中国金融制度的不完善,更具体的,是企业融资过度依赖银行与银行贷款制约的相互矛盾。但银行的负债特点,决定银行的贷款期限主要以中、短期为主,解决期限错配不能简单的期望于银行放松贷款期限。笔者认为,应当内外结合,企业与银行共同解决。
(一)企业自身管理能力的提高和完善
从企业本身角度讲,管理层要对本企业债务资本结构具有清晰的认识,一方面,对长期资金的使用风险,做好充分的预测和分析,做出相应的风险应对方案。项目过程中时刻保持警惕性,保证长期投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完善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提高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财务安全是预防期限错配风险的基础。
(二)商业银行贷款周期与企业生产周期的匹配 目前,中国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是简单地按照贷款时间的长短划分短期和长期贷款,这与企业的生产周期并不能匹配。企业一项投资的期限通常是按照其生产经营周期制定的,若企业在贷款到期前可收回投资项目的本息收入,就可化解期限错配所导致的流动性风险;相反,若在企业的经营周期到期之前就被商业银行收回贷款,就会使企业陷入流动性财务危机。因此,要减少企业期限错配引发的无法还款问题,银行应适当改革以往的贷款制度,通过贷前审核,按照企业实际生产经营、财务状况、投资项目等数据,合理划分企业贷款安全等级,对优质企业可根据其实际经营情况有选择性地为其提供长期性的或满足其生产周期的贷款。同时,银行加强贷后监督,并制定适用的贷款展期方案,尽最大可能降低损失。
(三)宏观金融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良好的宏观金融环境是解决期限错配的根本。首先,政府需要不断完善市场法律、法规,加大对债权人的保护力度,强化对企业故意逃废债务的处罚力度,并提高执行效率。其次,国家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融资市场,适度放宽企业股票市场和债券融资比例,让企业有更多融资方式的选择,更好的进行长期投资。最后,政府不断完善金融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加大打击内幕交易、违法交易;不断完善利率市场化的形成机制,强化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从而更好地传递价格信息,优化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
[1]白云霞,邱穆青,李伟.投融资期限错配及其制度解释——来自中美两国金融市场的比较[J].中国工业经济,2016(7).
[2]陆岷峰,季子钊.关于企业期限错配的机理和财务危机的研究[J].西部金融,2017(2).
[3]陈旭.上市公司投融资期限错配及其风险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下),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