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比较之一
- 格式:ppt
- 大小:1.16 MB
- 文档页数:39
英汉语言差异之一综合语vs 分析语Synthetic vs Analytic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定义“A synthetic language is characterized by frequent and systematic use of inflected forms to express grammatical relationships.””An analytic language is characterized by a relatively frequent use of function words, auxiliary verbs, and changes in word order to express syntactic relations, rather than of inflected forms.综合语的特征是运用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
分析语的特征是不用形态变化而用词序以及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
现代英语是从古代英语发展出来的,仍然保留着综合语的某些特征,但是也具有分析语的特点:有形态变化,但不象典型的综合语那么复杂;词序比汉语灵活,但相对固定;虚词很多,用的也相当频繁。
现代英语运用遗留下来的形态变化形式(hereditary inflections),相对固定的词序以及丰富的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因此属综合-分析语(synthetic-analytic language)。
形态变化,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三大手段。
这些语法手段在英汉语言中都具有不同的特征。
此外,英语采用拼音文字,句有语调intonation;汉字绝大多数为形声字,字有声调tone。
英汉表达方法的差异与这些因素均有密切的关系。
英语(词语)有形态变化,汉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
英语词序比较灵活,汉语词序相对固定。
英汉都有大量虚词,但是各有特点。
英汉语言比较不同国家的语言有着他们自己的文化背景。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语言之一。
汉语和英语都是联合国使用的工作语言。
它们之间有相似之处,但两者存在更多的差异。
第一,汉英语义对比:英汉语言的差异首先表现在文字系统上。
汉语属于表意文字系统,英语属于拼音文字系统。
汉语重意合,汉语的句子呈线性结构,全句按时间、事理顺序平行铺排,结构轻短松散,各分句以意相连,形式上看不出明显的语义形态标记,句中各语法成分隐含在词语铺排的线性流程中,分句与分句间的关系或承上启下、互为呼应,或语气连贯、层层递进。
英语重形和,靠语言本身语法手段行文造句。
英语句子按其结构可分为简单句和复杂句。
简单句由一个独立分句、即一个独立使用的主谓结构组成,复杂句则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按照分句间的关系,又可分为并列句和复合句。
按交际功能分,英语句子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
汉语句子在结构和功能划分上同英语一样,也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及陈述、疑问等句。
但是,英语的简单句并不总是等同于汉语的单句,因为汉语的单句既包括英语的简单句,也包括英语中的某些带从句的复合句。
例如:His idea is that we clean the floor first.他的意见是我们先清扫地板。
(英语中that引导的是一个表语从句,而汉语中"我们先清扫地板"只是一个主谓结构(词组)作宾语。
)由于汉语的"意合"特点,有些汉语句子的内部由于汉语的"意合"特点, 成分常常一一罗列,呈现并排式结构, 成分常常一一罗列,呈现并排式结构,外形上没主从之分,层面之间没有明显的逻辑标记. 主从之分,层面之间没有明显的逻辑标记.英语句子的"主谓结构"为句子主干,其它成分英语句子的"主谓结构"为句子主干, 则通过各种连带附加关系附着在这条主干上, 则通过各种连带附加关系附着在这条主干上。
英汉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差别(一) 打招呼和告别一天中午,一个在中国学习的美国留学生有个约会。
他刚要骑上创神,一位中国朋友从旁边走过,问他:“吃了吗?”这是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
美国留学生笑着点点头,挥挥手表示告别,就走了。
他知道,中国朋友的话等于英语中的Hello或Hi,但如果照字面译成Have you eaten yet?或Have you had your lunch?外国人听起来就很怪。
美国人会以为,这种打招呼似乎是说:“我也没有吃。
走吧,我们一起去吃点东西吧。
”或者说:“没有吃的话,我正要请你到我家去呢。
”总之,这样打招呼有时意味着邀请对方去吃饭。
发生过这样的事。
有一次,一个刚到中国不久的外国留学生结结巴巴地用汉语说;“你们为什么老问我吃了饭没有?我有钱。
”他以为人们总问他“吃饭了吗”是因为怕他没钱吃饭。
他显然对这种问法感到生气。
再如,汉语中的“上哪儿去啊?”和“到哪儿去啦?”这样打招呼的话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和Where have you been?用这两句英语来打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幸好,打招呼的话并不都令人感到奇怪或者引起对方反感。
有许多打招呼的话是相似的,有些只是说法不同。
在许多语言里,打招呼的话往往与时间有关,但即使在一种语言中也有不一致的地方。
英语中有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 都相当于汉语中的“您好”,只是说的时间不同而已,但不说Good noon。
而Good night(晚安;明天见;再会)根本不是打招呼的话(大多数讲英语的人不会这样说)。
这只是告别时说的话。
两个中国人初次见面时,没有什么特别的汉语说法,而多数讲英语的人初次见面总要说I’m pleased to meet you (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
英汉翻译中的“形合”“意合”对比研究——以《骆驼祥子》的汉英版本为例胡嘉伟在英汉对比研究中,形合和意合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形合和意合是英汉两种语言最重要的差异之一。
英语中形合,汉语重意合。
本文选取老舍的《骆驼祥子》和施晓菁的英译版本进行实例分析。
为以后的文学翻译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在连词成句上有很多不同的表现形式,最大的不同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区别。
美国著名翻译学家奈达(1982:16)“就英语和汉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
”形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英语造句采用形合法。
而意合与形合相反,所谓意合,指的是词语和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通过词语或者分句的含义就可以体现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汉语造句采用意合法。
许多学者对形合和意合的定义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王力(1984:310)曾提出形合和意合的两个概念:汉语里多用意合法,联结成分并非必要;西方语言多用形合法,联结成分在大多数情形下是不可少的。
连淑能(2010:73)指出:“所谓形合,指的是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所谓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其中的语法关系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
”1 英语的形合特点英语造句注重显性衔接,用各种形式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英语极为重视形式和功能方面的结合,注重结构完整,注重以形显义,英语是重形式的语法型语言,所以英语的句式通常是层次分明且连接紧密。
一般情况下,可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英语的形合特点。
1.1 词的形态变化英语中有很多词的变化,包括词缀变化(如加less,un……)动词变化(如加s/es/ed……)名词(如加s、es……)形容词,副词和代词的变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数、性、格、时、态、体、语气、比较级、人称等的。
英汉翻译中的“形合”“意合”对比研究作者:胡嘉伟来源:《知识文库》2020年第13期在英汉对比研究中,形合和意合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形合和意合是英汉两种语言最重要的差异之一。
英语中形合,汉语重意合。
本文选取老舍的《骆驼祥子》和施晓菁的英译版本进行实例分析。
为以后的文学翻译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在连词成句上有很多不同的表现形式,最大的不同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区别。
美国著名翻译学家奈达(1982:16)“就英语和汉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
”形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英语造句采用形合法。
而意合与形合相反,所谓意合,指的是词语和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通过词语或者分句的含义就可以体现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汉语造句采用意合法。
许多学者对形合和意合的定义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王力(1984:310)曾提出形合和意合的两个概念:汉语里多用意合法,联结成分并非必要;西方语言多用形合法,联结成分在大多数情形下是不可少的。
连淑能(2010:73)指出:“所谓形合,指的是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所谓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其中的语法关系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
”英语造句注重显性衔接,用各种形式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英语极为重视形式和功能方面的结合,注重结构完整,注重以形显义,英语是重形式的语法型语言,所以英语的句式通常是层次分明且连接紧密。
一般情况下,可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英语的形合特点。
1.1 词的形态变化英语中有很多词的变化,包括词缀变化(如加less,un……)动词变化(如加s/es/ed……)名词(如加s、es……)形容词,副词和代词的变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数、性、格、时、态、体、语气、比较级、人称等的。
英汉语言比较系列之一综合语(synthetic)的特征是运用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拉丁语、德语及古英语等都属于综合语。
分析语(analytic)的特征是不用形态变化而用词序及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汉语是典型的分析语。
现代英语是从古代英语发展出来的,仍然保留着综合语的某些特征,但是也具有分析语的特点:有形态变化,但不象典型的综合语那么复杂;词序笔汉语灵活,但相对固定;虚词很多,用得也相当频繁。
因此,现代英语属于综合-分析语(synthetic- analytic language)。
从语源(Etymology)观来说,英语属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Language),汉语则属汉藏语系(Sino-Tibetan language)。
一:形合与意合: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所谓形合,指的是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
英语造句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短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性接应(overt-cohesion),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结构完整,注重以形显义。
英语句中的连接手段和形式(cohesive ties)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用得十分频繁。
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covert-coherence),注重逻辑事理顺序,注重功能、意义,注重以神统形。
(汉语介词数量少,大约30个,大多从动词“借”来的。
)1)When I try to understand what it is t hat prevents so many Americans from being as happy as one might expect, it seems to me that there are two causes, of which one goes much deeper than the other. (关系词和连接词)为什么如此众多的美国人不能如想象中那样幸福呢?我认为原因有二,而两者之间又有深浅之分。
英汉语言比较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语言之一。
汉语和英语都是联合国使用的工作语言。
它们之间有相似之处,但两者存在更多的差异。
1.首先,我们来考究世界上有多少个语系呢?汉英这两种语言分别属于哪一个语系?1.1世界语系的分类方法比较著名的有:1. 中国北京大学分类法2. 英国Simon大学遗传学分类法3. 澳大利亚国家标准语言分类法4. 美国麻萨诸赛洲理工学院(麻理工学院)分类(完全按地区)1.2目前比较合理的分类方法应该是分为4个语系:1印欧语系:是最大的语系,下分日耳曼、拉丁、斯拉夫、波罗的海,印度、伊朗、等语族,其中日耳曼语族包括英语、德语、荷兰语、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各主要语言。
2汉藏语系:是仅次于印欧语系的第二大语种。
下分汉语和藏缅、壮侗、苗瑶等语族,包括汉语、藏语、缅甸语、克伦语、壮语、苗语、瑶语等。
3 非太语系:包括除欧亚语系、南北美洲以外其他各国的语言。
非洲及太平洋诸国采用这种语言。
4人造国际语系:即国际通用的语言。
1.3综上所述:汉语属汉藏语系(Sino-Tibetan Family),英语属印欧语系(1ndo·European Family),汉英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系。
2.下面我们将从文字、语音、语义、句法四方面对汉语和英语进行对比。
2.1汉英文字对比汉语属表意(ideographic) 文字,英语属拼音(alphabetic) 文字。
2.1.1汉字的造字方法有两大类。
一类汉字不带表意成份,用象形(pictograph)、指事(indicative character)和会意(associative character)三种方法表意。
e. g 雨(rain)、山(mountain)、果(fruit)、人(man)。
另一类汉字带表音成分,叫形声字。
它由形符(表意)和声符(表音)两部分组成。
e. g “烤”由“火”和“考”组成,“火”是形符,表示该字的意义与“火”有关,“考”是声符,该字念kǎo;“评”由(言)和“平”组成,“言”表示该字的意义与“说话”和“言辞”有关,“平”音符。
第三章英汉语言对比第一节悟性与理性:汉英语言常用的表达方式1. 汉语常用的表达方式汉语的哲学背景是儒、道、佛的悟性,用词造句成章的最大特点是采用意合法(parataxis).重意义组合而轻形式结构,让读者和听者领悟其中的意义和关系;词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用词注重功能、意义;句子不受严谨的主谓结构的约束,少用或不用关联词词语,摆脱形式的束缚,直接表达现实和思维过程,体现悟性的象似性(iconicity),词语之间的关系常在不言之中,语法意义和逻辑关联常隐含在字里行间;造句富于弹性,灵活多变,着重意念,颇多隐含;讲究语意、文气和语感的通畅,言不尽意,得意忘言,富于领悟空间,对语境依赖较多;流水句很常见,话如行云流水,随意自然流动;完全句与不完全句混合交错,松句、散句、紧缩句、无主句、省略句、并列式复句交替并用;句子之间可断可连,流泻铺排;主谓难分,主从难辨,形散神聚,言简意赅,“意尽为界”。
悟性和“约定俗成”的语用规则决定句义。
要正确理解句义和语意,必须从词语的意义、功能甚至语段、篇章和语境中去分析、领悟、体味。
“中国语法是软的,富于弹性”(王力1984:141),这个“弹性”,体现了人的悟性。
汉语语篇注重话题,注重“意识流”,注重事理和先后顺序,常常采用非演绎式的、往往是领悟式的归纳型(because-therefore structure)、经验式的临摹型(isomorphism)或螺旋式(circular/spiral/indirect)、漫谈式(rambling)的思维模式;注重隐性连贯(implicit coherence),经常只把事情或意思排列起来,让读者自己去领悟其间的关系(reader-responsible),呈现曲折起伏、断续离合、若即若离的风格;喜欢“摆事实,讲道理”,信息安排常常按照“自然”语序(natural order):由远及近,“层层剥笋”,逐层深入,头长尾短,先叙述一些背景、历史、条件、环境、事实、情况、情节、理由、原因、分析、例证等,再点出主要的或重要的判断、结论、观点、态度、要旨、结果、行为等(specific-to-general sequence);或按照“开篇说明一历史回顾一现状解释一观点态度一今后任务”这类模式。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信息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载体。
每一种语言在词语上、语言文化特征上都代表了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民族的心理意识、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历史传统、地域文化等广泛庞杂、内涵多彩丰富的方面。
而对英语和汉语的比较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尽量准确地把握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精神风貌,并且把这种“特点”和“风貌”真实地反映到汉语一文中。
在英汉两种语言风格和文化上的差异是,英语重客体,重形式上的逻辑关系;汉语重关系,重意合,重主体。
英语重客观事实;汉语重人际关系。
英语重精确;汉语重含蓄。
一、英汉语言特征对比1、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是指英语语言符号之间有较强的逻辑关系;汉语重意合是指汉语句子重要通过字词的意义连接起来。
英语在词形变化上除了通过词的派生表示词性或词义的变化外,还有名词的复数形式,动词时代形式,人称代词的形式等,这些词的形式变化表示着意义的变化。
汉语里却没有这种词形的变化。
汉语的一些字词也通过偏旁部首的改变产生词义的改变,但在多数情况下通过增加、减少或改变字词引起意义上的变化。
英语句子的各个成分要由各种连词、介词、关系词等连接起来,特别强调句子成分之间的从属、修饰、平行、对比等关系。
相比之下,汉语句子成分之间的辅助词要少得多,句子成分靠意义连接。
例如:The monks may run away, but the temple cannot run away with him.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When a man is poor his ambition is nor far-reaching.人穷志不短。
Sickness comes like an avalanche, but goes like reeling sick.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I can't trust him, because he is not honest.他不老实,我不相信他。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讲义(一)一、西方圣经翻译纵观西方翻译史,有几件大事尤其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第一是罗马人征服希腊以后,发现希腊灿烂的文明远远高出罗马,于是翻译之风大盛,代表人物有西塞罗(Cicero,106-43B.C.)、贺拉斯( Horatius,65-8B.C.)、昆体良(Quintilianus,35?-95?),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活译,以原文为基础的创造性翻译,翻译和创作之间没有根本的界限。
我们今天发现罗马神话很多不过是希腊神话的翻版,原因盖出于此。
第二件大事:7、8世纪,阿拉伯人向外扩张,征服了希腊世界,雅典成了翻译中心。
大批叙利亚学者来到雅典,把希腊作品译成古叙别亚语,带回巴格达;巴格达的翻译活动也非常活跃,翻译成古叙别亚语的译品和一些希腊原作被译成阿拉伯语。
但在10、11世纪,阿拉伯学术研究开始走下坡路,阿拉伯语作品于是大量涌向西班牙,托莱多取代了巴格达,成为欧洲的“翻译院”,书写于阿拉伯语的大量希腊作品又被译成拉丁语。
还有就是贯穿西方翻译史的《圣经》的翻译。
《圣经》的《旧约》(Old Testament)成书于公元前,原是犹太教的经典,原文为希伯来语(Hebrew)。
《新约》(New Testament)成2世纪下半叶,原文为希腊语。
公元前3世纪,耶路撒冷的主教应埃及国王的请求,派人去亚历山大城承担《旧约》的翻译工作。
于是,在285~249 B.C.年间,有72名高贵的犹太学者云集亚历山大城,从事这项翻译工作。
据传,这72名学者来自12个不同的以色列部落,每个部落6名。
他们来到亚历山大图书馆,两人一组,分在36个地方进行翻译,译出36篇彼此极为相似的译文。
最后,72人结合在一起,对36篇译稿进行对比,在措辞上取得一致意见,这个译本被称之为《七十子文本》或《七十贤士译本》,或《七十子希腊文本》(Septuagint)。
这个文本成了“第二原本”,有时甚至取代希伯来语文本而成为第一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