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三角形(2)详解
- 格式:ppt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48
认识三角形(二)教学内容知识与技能:知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并会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思考、抽象概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与态度: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在观察、操作、比较和分析中发现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难点应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情境导入找出图示中的三角形。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探究新知(图示)把一根吸管任意剪成3段,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先做一做,在合同伴交流。
动手做一做:将多根吸管剪成不同的3段。
测出长度。
围成一圈。
通过图示,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当两根吸管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吸管时,不能围成三角形。
当两根吸管的长度和小于第三根吸管时,不能围成三角形。
当两根吸管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吸管时,能围成三角形。
剪一剪,围一围,填写下表。
当三条线段中的任意两条之和大于第3条边时,这三条线段才能围成三角形。
也可以说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3边。
一个三角形的3个内角和是多少度?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吗?怎样去验证一下呢?拿起你的量角器,量一量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吧!将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拼到一起,你能发现什么?这三个内角拼在一起正好是一个平角,说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课堂练习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80°,另外两个角可能是多少度?三角形内角和是180°,除了这个80°的角,剩下两个角的度数和为:180°-80°=100°。
课堂小结1.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内角和不能小于第三边。
2.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三角形的重心、垂心、外心和内心的认识(二)引言:三角形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它具有独特的性质和特点。
在三角形中,重心、垂心、外心和内心是四个重要的点,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特性和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三角形的重心、垂心、外心和内心的认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它们。
正文:一、重心(Center of Gravity)重心是三角形内部所有点的平均位置。
它具有以下性质:1. 重心所在的直线称为重心线,它经过三角形的顶点与对边的中点。
2. 重心将三角形分成三个面积相等的小三角形。
3. 如果一个三角形均匀分布质量,则它的重心就是质心。
二、垂心(Orthocenter)垂心是三角形三条高线的交点。
它具有以下性质:1. 垂心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2. 垂心到三角形三条边的距离乘积最小。
3. 如果一个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则垂心在三角形内部;如果是直角三角形,则垂心是直角的顶点;如果是钝角三角形,则垂心在三角形外部。
三、外心(Circumcenter)外心是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
它具有以下性质:1. 外心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2. 外心到三角形三条边的距离相等,且等于外接圆的半径。
3. 一个三角形的外心可以通过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确定。
四、内心(Incenter)内心是三角形内切圆的圆心。
它具有以下性质:1. 内心到三角形三条边的距离相等,且等于内切圆的半径。
2. 内心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距离之和等于三角形的周长。
3. 一个三角形的内心可以通过三条边的角平分线的交点确定。
总结:三角形的重心、垂心、外心和内心是三角形内部的特殊点,它们在三角形的性质和计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重心代表了平均位置,垂心代表了高线的交点,外心代表了外接圆的圆心,内心代表了内切圆的圆心。
通过深入理解和认识这些点的性质,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它们解决问题,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三角形的奥秘。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模仿能力强。
对新知事物满怀探求的欲望,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归纳总结,但受年龄特征的影响,他们知识迁移能力不强推理能力还需进一步培养。
通过做三角形我发现并不是任意三条木条就一定能钉成一个三角形,三角形的构成是有条件的。
”这对整节课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作用。
整节教学活动通过讨论、精讲、合理利用模型,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达到了预期目的。
本节课实在小学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又具体介绍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它既是上学期所学线段和角的延续,又是后继学习全等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基础。
在知识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认识三角形(2)评测练习独立尝试1、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2、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1)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第三边;(2)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第三边。
4、下面各组数分别表示三条线段的长度,试判断以它们为边是否能组成三角形。
(1)1:4:5 (2)3:3:5(3)3x、5x、7x(x为正数)(4)三条线段长度之比为4:7:6仔细阅读课本第85、86页①记住等边三角形的概念。
②记住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③记住等边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
三角形是学生们平日里接触较多的一种图形,在低年级就已经直观认识过,因而本课的重点就放在三角形的稳定性、定义和分类上。
所学重难点都是由学生在操作中获得的,不是由老师讲出来,硬塞给学生。
这样做,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学习,落到实处,效果也好。
在整个课堂里,老师只是充当一个参与者、引导者。
课堂总结也是通过老师的引导,由学生做出归纳,这样效果要比由老师包办好。
从这节课可以看出:一、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学生感受三角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改变数学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经历过程。
《认识三角形》第2课时教学设计4、总结归纳,定义:(1)三条边各不相等的三角形叫作不等边三角形(2)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作等腰三角形(3)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作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之间有什么关系?(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5、我们可以把三角形按照三边情况进行分类(不等边三角形三角形按边分类]笠殛—缶等腰三角形I等腰二角形I等边三角形(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1、探究活动1:如下图,点A为小明家,点B为学校,点C为邮局,小明想:我要到学校怎么走呀?哪一条路最近呀?为什么?学生讨论后个别回答,然后师生共同小结。
路线1:从A到C再到B的路线走;路线2:沿线段AB走请问:路线1、路线2哪条路程较短,你能说出根据吗?解:路线2较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由此可以得到:4- BOAB ÷BO AC ÷ AR > RO2、议一议:(1)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有什么大小关系?(2)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什么大小关系?(3)三角形三边有怎样的不等关系?通过动手实验(数学课本第85页“做一做”)同学们可以得到哪些结论? 理由是什么?3、探究活动2:做一做分别量出下面三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并填入空格内。
Z∖ N 2(1) (2) (3)⑴a=,b=, C=。
(2) a=,b=,C=O⑶a=,b=,C=O根据你的测量结果,计算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并与第三边比较,完成填空:(1) a- b c,c- b a,c- a b⑵b—a c, c-a b,b—c a。
⑶a- c b,a— b c,b—c a。
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再画一些三角形试一试。
得出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4、归纳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三)典例分析1、例I有两根长度分别为5cm和8cm的木棒,用长度为2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长度为13Cm的木棒呢?解:取长度为2cm的木棒时,由于2+5=7<8,出现了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情况,所以它们不能摆成三角形.取长度为13cm的木棒时,由于5+8=13, 出现了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情况,所以它们也不能摆成三角形。
1.1 认识三角形(1)【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o2、理解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3、合适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的性质简单的几何问题4、了解三角形的分类【教学重点、难点】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o的性质是本节重点。
2.例3是立体图形,涉及的角之间的关系不易辨认,是本节难点。
【教学过程】1,合作学习:①请每个学生利用手中的三角形(已备),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撕(或剪)下来,然后把这三个角拼起来,然后观察这三个角拼成了一个什么角?②请学生归纳这一结论,教师板书: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O2、三角形内角和性质的应用①口答:△ABC中,∠A=45O,∠B=60O,求∠C②△ABC中,∠A=57O18,,∠B=46O49,。
求∠C③△ABC中,∠A=∠B,∠C=110O,求∠A,∠B④△ABC中,∠A:∠B:∠C=1:2:3,求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
3、由上题得出图中三角形的形状①②得出的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锐角,这样的三角形称之为锐角三角形③得出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这样的三角形称之为钝角三角形④得出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这样的三角形称之为直角的三角形若一个三角形为Rt△,那么它的其余两个锐角互余。
4、三角形的外角:①定义:三角形的一边和另一边相邻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由图得:∠BCE+∠ACB=180O而∠A+∠B+∠ACB=180O∴∠BCE=∠A+∠B从而得到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②外角也并不一定绝对,要会看一个角之是内角还是外角。
5、练习:1)△ABC中,∠ACD=120O∠A=50O ,求∠B、∠ACD2)如书本例题3),已知,在△ABC 中, ∠C=Rt ∠,D 是BC 上一点,已知∠1=∠2,∠B=25O ,求∠BAD 数。
6:小结:角形的内角和性质②认识三角形的外角的概念,并能准确寻找外角和内角 7,布置作业1.1 认识三角形(2)【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中线的定义,并能熟练地画出这两种线段 2、能应用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中线的性质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的定义及画图是本节课的重点,利用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中线的性质解决有关的计算问题是本节难点。
专题2.2认识三角形(拓展提高)一、单选题1.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2和5,且第三边长为整数,这样的三角形的周长最大值是()A.10 B.11 C.12 D.13【答案】D【分析】先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求得第三边的取值范围;再根据第三边是整数,从而求得周长最大时,对应的第三边的长.【详解】解:设第三边为a,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5-2<a<5+2,即3<a<7,∵a为整数,∴a的最大值为6,则三角形的最大周长为6+2+5=13.故选:D.【点睛】此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2.如图,在△ABC中,AB=5,AC=8,CD=3BD,点E是AC的中点,BE、AD交于点F,则四边形DCEF 的面积的最大值是().A.10cm2B.9cm2C.8cm2D.7cm2【答案】B【分析】连接CF,设S△BFD=a,根据CD=3BD,点E是AC的中点,得出S△CFD=3a,S△ABF=S△CBF=4a,S△ABD=5a,即可得出S△ADC=15a,S△AFC=12a,S△ABC=20a,进而得出S四边形DCEF=9a,从而得出S四边形DCEF=920S△ABC,当△ABC的面积取最大值时,四边形DCEF的面积的最大,求得△ABC的面积的最大值,即可求得结果.【详解】解:连接CF,设S △BFD =a ,∵CD =3BD ,∴S △CFD =3a ,S △ADC =3S △ABD ,∵点E 是AC 的中点,∴S △ABE =S △CBE ,S △AFE =S △CFE ,∴S △ABF =S △CBF =4a ,∴S △ABD =5a ,∴S △ADC =15a ,∴S △AFC =12a ,S △ABC =20a ,∴S △EFC =6a ,∴S 四边形DCEF =9a ,∴S 四边形DCEF =920S △ABC , ∵在△ABC 中,AB =5,AC =8,∴S △ABC 的最大值为:12×5×8=20,∴四边形DCEF 的面积的最大值是9(cm 2),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面积,根据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它们底的比,得出S 四边形DCEF =920S △ABC 是解题的关键.3.如图,直线a ∥b ,在Rt △ABC 中,点C 在直线a 上,若∠1=58°,∠2=24°,则∠B 的度数为( )A .56°B .34°C .36°D .24°【答案】A 【分析】利用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求出∠A 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解:如图,∵a ∥b ,∴∠1=∠3=58°,∵∠3=∠2+∠A , ∴∠A =58°-24°=34°, ∵∠ACB =90°, ∴∠B =90°-34°=56°,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4.如图,ABC 面积为1,第一次操作:分别延长AB ,BC ,CA 至点1A ,1B ,1C ,使1A B AB =,1B C BC =,1C A CA =,顺次连接1A ,1B ,1C ,得到111A B C △,则111A B C △的面积是( )A .4B .7C .10D .13【答案】B 【分析】根据题意,连接A 1C ,得到11A BC ABC S S ∆∆==,则11122A B B A BC S S ∆∆==,然后同理可求112C B C S ∆=,12AAC S ∆=,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解:连接A 1C ,如图∵AB =A 1B ,∴△ABC 与△A 1BC 的面积相等, ∵△ABC 面积为1, ∴11A BC S ∆=.∵BB 1=2BC , ∴11122A B B A BC S S ∆∆==,同理可得,112C B C S ∆=,12AAC S ∆=, ∴11122217A B C S ∆=+++=;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中线问题,此题属规律性题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找出相邻两次操作之间三角形面积的关系,再根据此规律求解即可.5.如图,在△ABC 中,∠A =78°,∠EBD =∠EDB ,DF 平分∠EDC ,则∠BDF 的度数为( )A .35°B .39°C .40°D .45°【答案】B 【分析】设,BDF x EBD y ∠=∠=,利用外角性质求出2AED y ∠=,利用角平分线性质得到EDF CDF x y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到180A ADE AED ∠+∠+∠=︒,即可求出答案. 【详解】解:设,BDF x EBD y ∠=∠=,∵∠EBD =∠EDB , ∴2AED y ∠=,∵DF 平分∠EDC ,∴EDF CDF x y ∠=∠=+, ∴180(22)ADE x y ∠=︒-+,∵180A ADE AED ∠+∠+∠=︒,∠A =78°, ∴78180(22)2180x y y ︒+︒-++=︒, 解得39x =︒, 故选:B .【点睛】此题考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外角的性质,读懂图形理解各角之间的位置关系是解题的关键.6.如图,将一副三角尺按图中所示位置摆放,点F 在AC 上,其中90ACB ∠=︒,60ABC ∠=︒,90EFD ∠=︒,45DEF ∠=︒,//AB DE ,则AFD ∠的度数是( )A .15︒B .30C .45︒D .60︒【答案】A 【分析】设AB 与EF 交于点M ,根据//AB DE ,得到45AMF E ∠=∠=︒,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结果.【详解】解:设AB 与EF 交于点M , ∵//AB DE , ∴45AMF E ∠=∠=︒,∵90ACB ∠=︒,60ABC ∠=︒, ∴30A ∠=︒, ∴1803045105AFM ∠=︒-︒-︒=︒, ∵90EFD ∠=︒,∴AFD ∠=15︒, 故选:A .. 【点睛】此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熟记平行线的性质并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7.如图,在ABC 中,80A ∠=︒,30C ∠=︒,将CDE △沿DE 折叠得到C DE ',则12∠+∠等于__________________度.【答案】50°.【分析】连接DG ,将∠ADG+∠AGD 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来求解.【详解】解:连接DG ,根据折叠的性质,得:30C C '==︒∠∠,()()()12180'180'180180301808050C ADG AGD C A ∠+∠=︒-∠-∠+∠=︒-∠-︒-∠=︒-︒-︒-︒=︒故答案为:50°.【点睛】本题考查折叠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题的关键是作出辅助线帮助求解,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属于中考常考题型.8.如图,在ABC 中,80A ∠=︒,高BE 和CH 的交点为O ,则∠BOC =______ 【答案】100︒【分析】由BE 、CF 是△AB C 的高可得90BHC AEB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ABE 的度数,进而可求出∠BOH 的度数,根据平角的定义即可得答案.【详解】∵BE 和CH 为ABC 的高, ∴90BHC AEB ∠=∠=︒, ∵80A ∠=︒,∴在ABE △中,180180908010ABE AEB A ∠=︒-∠-∠=︒-︒-︒=︒,在BHO △中,180180901080BOH BHO HBO ∠=︒-∠-∠=︒-︒-︒=︒, ∴180********BOC BOH ∠=︒-∠=︒-︒=︒. 故答案为:100︒.【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熟练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解题关键.9.如图,△ABC 中,∠BDC =90°,BE 、CE 分别平分∠ABD 和∠ACD ,BF 、CF 分别平分∠ABE 和∠ACE ,若∠A =40°,则∠F =__°.【答案】52.5.【分析】利用三角形内角和、角平分线的性质求出∠FBC+∠FCB的度数,问题即可解决.【详解】解:∵∠A=40°,∴∠ABC+∠ACB=180°﹣40°=140°,∵∠BDC=90°,∴∠DBC+∠DCB=90°,∴∠ABD+∠ACD=140°﹣90°=50°,∵BE、CE分别平分∠ABD和∠ACD,BF、CF分别平分∠ABE和∠ACE,∴∠FBD+∠FCD=34×50°=37.5°,∴∠FBC+∠FCB=37.5°+90°=127.5°,∴∠F=180°﹣127.5°=52.5°,故答案为52.5.【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的定义等知识,关键是熟练掌握这些基本知识,这是基本的题型.10.如图,△ABC中,BE、CD分别平分∠ABC、∠ACB,并相交于点O,∠BOC=140°,则∠A=__°.【答案】100【分析】先根据BO平分∠ABC,CO平分∠ACB,可得∠ABC=2∠1,∠ACB=2∠2,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计算出∠1+∠2的度数,进而得到∠ABC+∠ACB,即可算出∠A的度数.【详解】解:如图,∵BO平分∠ABC,CO平分∠ACB,∴∠ABC=2∠1,∠ACB=2∠2,∵∠BOC=140°,∴∠1+∠2=180°﹣140°=40°,∴∠ABC+∠ACB=2×40°=80°,∴∠A=180°﹣80°=100°,故答案为:100【点睛】本题考查了角的平分线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熟练掌握角的平分线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解题的关键.11.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OB=70°,则∠ACB的大小为____.【答案】35°【分析】根据矩形的性质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得∠BAO的度数,再根据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求解即可.【详解】解:∵四边形ABCD是矩形,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OA=OB,∠ABC=90°,又∵∠AOB=70°,∴∠BAO=∠ABO=12(180°﹣70°)=55°,∴∠ACB=90°﹣∠BAO=90°﹣55°=35°.故答案为:35°.【点睛】本题考查矩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熟练掌握矩形的性质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解答的关键.12.如图,∠CAD和∠CBD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请写出∠C、∠D、∠P的数量关系____________.【答案】2∠P=∠D+∠C【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12∠CAD+∠P=12∠CBD+∠C,12∠CAD+∠D=12∠CBD+∠P,两式相减整理即可.【详解】解:∵∠BF A=∠P AC+∠P,∠BF A=∠PBC+∠C,∴∠P AC+∠P=∠PBC+∠C,∵∠CAD和∠CBD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P AC=∠P AD=12∠CAD,∠PBC=∠PBD=12∠CBD,∴12∠CAD+∠P=12∠CBD+∠C①,∵∠DEP=∠P AD+∠D,∠DEP=∠EBP+∠P,∴12∠CAD+∠D=12∠CBD+∠P②,①﹣②,得∠P﹣∠D=∠C﹣∠P,整理得,2∠P=∠D+∠C,故答案为:2∠P=∠D+∠C.【点睛】本题考查角平分线定义,三角形外角性质,以及等式的性质,掌握角平分线定义,三角形外角性质,以及等式的性质是解题关键.13.如图,点O是ABCD的对称中心,点E为BC边的中点,点F为AD边上的点,且13DF AD.若12,S S 分别表示AOE △和CDF 的面积,则1S 与2S 之间的等量关系是______.【答案】1234S S = 【分析】根据三角形性质可得S 1=14ABC S , S 2=13ADC S ,根据平行四边形性质可得 ABC ADC S S =,然后可以得到解答. 【详解】解:如图,连结OC ,则A 、O 、C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O 是AC 中点,E 是BC 中点,∴S 1=11112224AEC ABC ABC S S S =⨯=,∵DF =13AD , ∴S 2=13ADC S , ∴S 1:S 2=113434=:, 即1234S S =, 故答案为1234S S =.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综合应用,熟练掌握三角形中线的性质及平行四边形的对称性是解题关键.14.下图是可调躺椅示意图(数据如图),AE 与BD 的交点为C ,且A ∠,B ,E ∠保持不变.为了舒适,需调整D ∠的大小,使110EFD ∠=︒,则图中D ∠应__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___________度.【答案】减少 10【分析】先通过作辅助线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得到∠EDF 与∠D 、∠E 、∠DCE 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即可判断.【详解】解:∵∠A +∠B =50°+60°=110°, ∴∠ACB =180°-110°=70°, ∴∠DCE =70°, 如图,连接CF 并延长,∴∠DFM =∠D +∠DCF =20°+∠DCF ,∠EFM =∠E +∠ECF =30°+∠ECF ,∴∠EFD =∠DFM +∠EFM =20°+∠DCF+30°+∠ECF=50°+∠DCE=50°+70°=120°,要使∠EFD =110°,则∠EFD 减少了10°,若只调整∠D 的大小,由∠EFD =∠DFM +∠EFM =∠D +∠DCF +∠E +∠ECF =∠D +∠E +∠ECD =∠D +30°+70°=∠ D +100°,因此应将∠D 减少10度;故答案为:①减少;②10.【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同时涉及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对顶角相等的知识;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读懂图形,找出图形中各角之间的关系以及牢记公式建立等式求出所需的角,本题蕴含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解答题15.已知ABC 中,AD BC ⊥于点D ,AE 平分BAC ∠,过点A 作直线//GH BC ,且60GAB ∠=︒,40C ∠=︒.(1)求ABC 的外角CAF ∠的度数;(2)求DAE ∠的度数.【答案】(1)100°;(2)10°【分析】(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对顶角相等计算即可;(2)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BAE =40°,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求出∠GAD =90°,结合图形计算,得到答案.【详解】解:(1)∵GH ∥BC ,∠C =40°,∴∠HAC =∠C =40°,∵∠F AH =∠GAB =60°,∴∠CAF =∠HAC +∠F AH =100°;(2)∵∠HAC =40°,∠GAB =60°, ∴∠BAC =80°,∵AE 平分∠BAC , ∴∠BAE =40°,∵GH ∥BC ,AD ⊥BC , ∴∠GAD =90°, ∴∠BAD =90°-60°=30°,∴∠DAE =∠BAE -∠BAD =10°.【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行线的性质,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平行线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16.如图,ABC 中,80,30,BAC C BP ∠=︒∠=︒平分ABC ∠,点D 为射线BP 上一动点.(1)连接AD ,若//AD BC ,求ADB ∠的度数;(2)连接DC ,若DC 所在的直线垂直于ABC 的一边,则所有满足条件的BDC ∠的度数为__________.【答案】(1)35°;(2)125°或25°或55°【分析】(1)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得到∠ABC ,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ABP ,再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到∠ADB ;(2)分1D C AB ⊥,2D C AC ⊥,3D C BC ⊥三种情况分别求解.【详解】解:(1)∵80BAC ∠=︒,30C ∠=︒, ∴70ABC ∠=︒,∵BP 平分ABC ∠, ∴35ABP CBP ∠=∠=︒, ∵//AD BC , ∴35ADB CBP ∠=∠=︒.(2)①当1D C AB ⊥时,延长1CD 至E ,90BEC ∠=︒,135ABD ∠=︒, ∴11125BDC BEC ABD ∠=∠+∠=︒, ②当2D C AC ⊥时,223090120BCD ACB ACD ∠=∠+∠=︒+︒=︒, ∴221801803512025BD C CBP BCD ∠=︒-∠-∠=︒-︒-︒=︒,③当3D C BC ⊥时,390BCD ∠=︒,35CBP ∠=︒, ∴33180180359055BD C CBP BCD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三角形内角和,垂直的定义,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同时分类讨论解决问题.17.给出三个多项式26,2,2A x x B x C x =-+=-=+.(1)计算:A B -;(2)计算:()B C A B ⋅⋅-;(3)分别比较A 与B 、A 与C 的大小,并说明理由;(4)若22x -<<时,A 、B 、C 能否作为同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请说明理由.【答案】(1)24x +;(2)416x -;(3)A B >;A C >,理由见解析;(4)不能;证明见解析【分析】(1)计算A -B ,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即可;(2)将A ,B ,C 代入,利用整式的混合运算法则计算即可;(3)分别计算A -B 和A -C ,根据结果比较即可;(4)计算B +C ,将A 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变形,比较B +C 和A 的结果可得.【详解】解:(1)()262A B x x x -=-+--262x x x =-+-+24x =+;(2)()B C A B ⋅⋅-()()()2224x x x =-++()()2244x x =-+416x =-;(3)A 与B ,2440A B x -=+≥>, ∴A B >,A 与C ,()262A C x x x -=-+-+262x x x =-+--224x x =-+()213x =-+, ∵10x -≥, ∴30A C -≥>, 故A C >;(4)不能作为同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224x x -++==B +C ,221232364244A x x x ⎛⎫=-+=-+≥> ⎪⎝⎭, ∴B C A +<,故A 、B 、C 不能同时作为同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点睛】本题考查了整式的混合运算,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完全平方公式,平方差公式,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整式的大小比较方法的使用.18.如图,在ABC 中,90,BAC AD BC ∠=︒⊥于点,D AE 平分,50DAC B ∠∠=︒,求BAD ∠和AEC ∠的度数.【答案】∠BAD =40°,∠AEC =115°【分析】先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C 的度数,再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即可求出∠BAD 的度数;在△ADC 中,由∠ADC =90°,∠C =40°可得出∠DAC 的度数,再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即可求出∠DAE 的度数,再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AED 的度数,由两角互补的性质即可得出∠AEC 的度数.【详解】解:在△ABC 中,∵∠BAC =90°,∠B =50°,∴∠C =90°-∠B =40°,∵AD ⊥BC 于点D ,∴∠BAD =90°-∠B =40°;在△ADC 中,∵∠ADC =90°,∠C =40°,∴∠DAC =90°-∠C =50°,∵AE 平分∠DAC ,∴∠DAE =12∠DAC =25°, 在△DAE 中,∵∠ADE =90°,∠DAE =25°,∴∠AED =90°-∠DAE =65°,∴∠AEC =180°-∠AED =180°-65°=115°.【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的性质及两角互补的性质,熟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9.如图,将一张三角形纸片ABC 的一角折叠,使得点A 落在四边形BCDE 的外部A '的位置且A '与点C 在直线AB 的异侧,折痕为DE ,已知90C ∠=︒,30A ∠=︒.(1)求12∠-∠的度数;(2)若保持A DE '的一边与BC 平行,求ADE ∠的度数.【答案】(1)60°;(2)45°或30°【分析】(1)先求出∠B 的度数,在根据四边形内角和求出∠1+∠BFD 的度数,由∠BFD =∠A ′FE 和∠A ′的度数可求出答案.(2)分EA '∥BC 和DA '∥BC 两种情况讨论.当DA '∥BC 时,先求出∠A ′DA =90°,再根据折叠可得出∠ADE =45°;当EA '∥BC 时,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求出∠2=∠ABC =60°,由(1)得出∠1=120°,再根据折叠可求出∠ADE 的度数.【详解】解:(1)由折叠可知,30A A '∠=∠=︒在A EF '△中,2180A A FE ''∠+∠+∠=︒2180150A AFE A FE ''∴∠=︒-∠-∠=︒-∠在ABC 中,18060B C A ∠=︒-∠-∠=︒在四边形BCDF 中,1360C B BFD ∠+∠+∠+∠=︒1360210C B BFD BFD ∴∠=︒-∠-∠-∠=︒-∠ 因为BFD A FE '∠=∠1221015060∴∠-∠=︒-︒=︒(2)①当//DA BC '时,90ADA ACB '∠=∠=︒ ADE 沿DE 折叠A DE ' 1452ADE A DE ADA ''∴∠=∠=∠=︒②当//EA BC '时,260ABC ∠=∠=︒由(1)知,1260∠-∠=︒,1260120∴∠=∠+︒=︒,ADE 沿DE 折叠A DE '()11801302ADE A DE ADA ''∴∠=∠=∠=︒-∠=︒综上,∠ADE 的度数为:45°或30°.【点睛】本题考查了翻折变换的性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平行线的性质,属于综合题,但难度不大.熟记性质准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20.先阅读下面的内容,再解答问题.(阅读)例题:求多项式2222613m mn n n ++-+的最小值.解;()()2222222226132694()(3)4m mn n n m mn nn n m n n ++-+=+++-++=++-+,∵22()0,(3)0m n n +≥-≥ ∴多项式2222613m mn n n ++-+的最小值是4.(解答问题)(1)请写出例题解答过程中因式分解运用的公式是____________;(2)已知a 、b 、c 是ABC 的三边,且满足2210841a b a b +=+-,求第三边c 的取值范围; (3)求多项式2224369x xy y y -+--+的最大值. 【答案】(1)完全平方公式;(2)1<c <9;(3)18【分析】(1)根据完全平方公式解答;(2)利用完全平方公式把原式变形,根据偶次方的非负性分别求出a 、b ,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计算,得到答案;(3)利用完全平方公式把原式变形,根据偶次方的非负性解答即可.【详解】解:(1)例题解答过程中因式分解运用的公式是完全平方公式, 故答案为:完全平方公式;(2)a 2+b 2=10a +8b -41,a 2-10a +25+b 2-8b +16=0,(a -5)2+(b -4)2=0.∵(a -5)2≥0,(b -4)2≥0,∴a -5=0,b -4=0,∴a =5,b =4,∴5-4<c <5+4,即1<c <9;(3)原式=2222426918x xy y y y --+---+ =()()222226918x xy y y y ---++++ =()()222318x y y +---+∵-2(x -y )2≤0,-(y +3)2≤0,∴多项式2224369x xy y y -+--+的最大值是18.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配方法的应用,掌握完全平方公式、偶次方的非负性是解题的关键.。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ʎ第2课时㊀认识三角形(2)㊀1.知道三角形的高㊁中线㊁角平分线的定义.2.会作任意三角形的高㊁中线㊁角平分线.㊀开心预习梳理,轻松搞定基础.(第1题)1.如图,ø1=ø2=ø3,那么图中有㊀㊀㊀㊀个三角形,它们分别是㊀,A D ㊁A E 分别是ә㊀㊀㊀㊀和ә㊀㊀㊀㊀的角平分线.2.过әA B C 的一个顶点A 画它的角平分线A D ㊁中线AM 和高AH .㊀重难疑点,一网打尽.(第3题)3.如图,在әA B C 中,A D 是角平分线,B E 是中线,øB A D =40ʎ,则øC A D =㊀㊀㊀㊀,若A C =6c m ,则A E =㊀㊀㊀㊀.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㊀㊀).A.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B .三角形的高总在三角形的内部C .三角形的中线总在三角形的内部D.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可在三角形的外部5.三条高都在三角形内部的三角形是(㊀㊀).A.锐角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以上都有可能6.折纸是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请你剪下锐角三角形㊁钝角三角形㊁直角三角形各一个,用折纸的方法分别折出三条高㊁三条中线㊁三条角平分线,观察交点与三角形的位置关系.(第6题)七年级数学(下)㊀源于教材,宽于教材,举一反三显身手.(第7题)7.如图,A B ʊC D ,直线E F 与A B ㊁C D 分别相交于E ㊁F 两点,E P 平分øA E F ,过点F 作F P ʅE P ,垂足为P ,若øP E F =30ʎ,则øP F C =㊀㊀㊀㊀.8.能把一个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部分的是(㊀㊀).A.中线B .高C .角平分线D.以上都不是9.如图是3ˑ4的正方形网格(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点A ㊁B ㊁C ㊁D ㊁E ㊁F ㊁G 七点在格点上.请解答下列各题:(1)在图(1)中画一个面积为1的直角三角形;(三角形的顶点从以上七点中选择)(2)在图(2)中画一个面积为12的钝角三角形.(三角形的顶点从以上七点中选择)(第9题)㊀瞧,中考曾经这么考!10.(2012 山东德州)不一定在三角形内部的线段是(㊀㊀).A.三角形的角平分线B .三角形的中线C .三角形的高D.三角形的中位线11.(2012 黑龙江绥化)若等腰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3和5,则它的周长是㊀㊀㊀㊀.第2课时㊀认识三角形(2)1.6㊀әA B D㊁әA B E㊁әA B C㊁әA D E㊁әA D C㊁әA E C㊀B A E㊀A C D2.如图:(第2题)3.40ʎ㊀3c m㊀4.C㊀5.A㊀6.略7.60ʎ㊀8.A㊀9.略㊀10.C㊀11.11或13。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认识》(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认识》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掌握三角形的定义、特性以及分类。
第二课时将继续深入研究三角形的性质,通过丰富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特点,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知基础,能够识别和命名三角形。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特性,如稳定性、边的概念等,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三角形的事物接触较多,但如何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还需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识别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性,如稳定性、边的概念等。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会正确识别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性。
2.难点:三角形稳定性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多媒体设备等。
2.学具:学生自带三角形物品、练习纸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如三角形的定义、命名等。
然后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物品,让学生观察并尝试分类。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三角形的相关图片,如三角形标志、建筑物的三角形结构等,引导学生了解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特性,如稳定性等。
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练习纸,让学生完成一些关于三角形的练习题,如识别三角形、分类三角形等。
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并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个别辅导。
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分享三角形的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