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三角形(2)
- 格式:ppt
- 大小:1.39 MB
- 文档页数:15
七年级数学集体备课定案4.1认识三角形(2)主备人:蔡慧杰执教者:【学习目标】1、三角形按边分类: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2、三角形三边关系【学习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学习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学习过程】第一环节现实情境引入活动内容:活动一(1)观察下面的三角形,并把它们的标号填入相应的椭圆框内: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2)在上面的三角形中各自的边长有什么关系?你是否可以把三角形按边分类?第二环节认识等腰三角形及三角形按边分类活动内容:1.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有三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问题一:从定义上你能看出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关系吗?(学生讨论给出)2.三角形按边分类:⑦⑥⑤④③②①七年级数学集体备课定案按边分:::⎧⎪⎧⎨⎨⎪⎩⎩不等边三角形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三角形普通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第三环节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活动内容:(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量出它的三边长度,并填空:a=______;b=_______;c=______。
(2)计算并比较:a+b____c; b+c____a;c+a____b。
a-b____c;b-c____a;c-a____b。
(3)通过以上的计算你认为三角形的三边存在怎样的关系?整理得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例:有两根长度分别为5cm和8cm的木棒,用长度为2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长度为13cm的木棒呢?长度为7cm的木棒呢?第四环节基础巩固练习册P42课堂验标1、2、3、4、5第五环节课堂小结活动内容:学生自我谈收获体会,说说学完本节课的困惑。
教师做最终总结并指出注意事项。
(让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体会,教师给予鼓励。
主要是让学生熟记新知能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练习册P43课堂验标(验能力)6、7、8、9【教后反思】。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模仿能力强。
对新知事物满怀探求的欲望,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归纳总结,但受年龄特征的影响,他们知识迁移能力不强推理能力还需进一步培养。
通过做三角形我发现并不是任意三条木条就一定能钉成一个三角形,三角形的构成是有条件的。
”这对整节课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作用。
整节教学活动通过讨论、精讲、合理利用模型,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达到了预期目的。
本节课实在小学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又具体介绍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它既是上学期所学线段和角的延续,又是后继学习全等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基础。
在知识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认识三角形(2)评测练习独立尝试1、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2、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1)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第三边;(2)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第三边。
4、下面各组数分别表示三条线段的长度,试判断以它们为边是否能组成三角形。
(1)1:4:5 (2)3:3:5(3)3x、5x、7x(x为正数)(4)三条线段长度之比为4:7:6仔细阅读课本第85、86页①记住等边三角形的概念。
②记住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③记住等边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
三角形是学生们平日里接触较多的一种图形,在低年级就已经直观认识过,因而本课的重点就放在三角形的稳定性、定义和分类上。
所学重难点都是由学生在操作中获得的,不是由老师讲出来,硬塞给学生。
这样做,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学习,落到实处,效果也好。
在整个课堂里,老师只是充当一个参与者、引导者。
课堂总结也是通过老师的引导,由学生做出归纳,这样效果要比由老师包办好。
从这节课可以看出:一、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学生感受三角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改变数学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经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