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家庭的记忆》【精品课件第二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9.87 MB
- 文档页数:1
《家庭的记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详案适用教材版本:统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第十二课课时安排:4课时学情背景:本节课是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十二课第二课时《家庭的记忆》,课程主要围绕家族史和变化的知识展开,通过采访和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了家族史和变化,并感受家庭带来的美好回忆,培养爱家的情感。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家庭的历史和变化;(2)掌握采访和对比的方法,了解家庭历史的收集和整理方法。
2.能力目标:(1)使用采访、对比的方法,了解家庭的历史,感受家庭生活的变化;(2)感受家庭带来的美好回忆,产生爱家的情感。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关注家庭、尊重家庭、感恩家庭的情感;(2)让学生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懂得珍惜家庭,维护家庭和睦。
教学重点:1.了解家庭的历史,感受生活的变化;2.学生通过采访和对比的方法,了解家庭历史的收集和整理方法。
教学难点:1.让学生感受家庭带来的美好回忆,产生爱家的情感。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学生小组活动所需的材料:笔、纸、小报或PPT制作工具等。
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家庭历史与变化,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历史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介绍采访和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家庭历史的收集和整理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家庭历史,并分享家庭的美好回忆,培养爱家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家庭的记忆》这一课,首先请大家和我一起问候一下,好吗?学生:早上好!老师: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起自己的家庭生活中的一些美好回忆呢?可以分享给我们听一听。
(学生分享回忆,如:和家人一起出去旅游、过生日、一起吃饭等)二、新课讲解(10分钟)老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关于家庭历史和变化的知识。
首先,我给大家看一些图片和视频,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家庭的历史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播放相关多媒体素材,如老照片、家庭影像等)老师:你们看到了什么变化呢?请举手回答。
第12课〔家庭的记忆〕第二课时说课一、教材分析〔家庭的记忆〕是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中的第三课。
这一课是依据课程标准“我的家庭生活〞中第1条“了解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以恰当的方法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而编写的,其核心主题是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家庭的民族,通过“家庭称呼抢答赛〞、“‘家史’小调查〞、“传统节日中的‘家’〞、“言语文字中的‘家’〞这四个板块的内容让学生感受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
教材内容不仅涉及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称呼,家庭的变迁,家庭的历史以及家庭带来的美好记忆,还涉及了中国人在传统节日和言语文字中重视家庭的文化传统。
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家史,提高对“家庭〞是组成社会的根本单位的认识以及对中国家庭传统文化的了解。
本课时的编写主要针对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因认识和理解有限,对家庭甚至家史概念模糊,然而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园地,除了建立与家庭的感情联系外,还需要了解并熟悉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称呼。
学习本课意在引导学生了解家庭这一根本的社会单位,了解自己家庭的历史、变迁,进而体会中国人重视家庭的文化传统。
本课由四个板块组成,第—板块“家庭称呼抢答赛〞和第二板块“家史〞小调查为第—课时教学内容,第三板块传统节日中的“家〞及第四板块言语文字中的“家〞为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第三板块设计了四个小环节。
首先是让学生依据生活经验回忆自己家吃年夜饭的场景和感受。
其次以“知识窗〞的形式介绍年夜饭的意义。
再次以“阅读角〞的形式呈现了一家人回家过春节的情形和心情,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国人过春节肯定要回家与亲人团聚。
最后以一个半放开的表格形式,引导学生去探究还有哪些传统节日与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有关。
第四板块设计了三个小环节。
首先是一个“猜一猜〞的游戏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猜谜语的过程中,体会言语文字中蕴含的家庭观念。
其次以一首古诗配水墨画的形式,让学生体会诗人离家后思念家人的感情,并从中体会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
2024年道德与法治《家庭的记忆》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道德与法治教材第四单元《家庭与社会》中的第二章《家的记忆》,主要内容包括:家庭的结构与功能、家庭关系的建立与维护、家庭文化传承和家庭和谐共处。
具体涉及2.1节“家庭是什么”,2.2节“家的功能”,2.3节“家庭关系”,2.4节“家庭文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庭的结构、功能,认识到家庭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尊重、关爱家庭成员,学会处理家庭关系,传承家庭文化。
3. 提高学生的家庭责任感,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家庭和谐共处。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家庭的结构、功能,家庭关系建立与维护,家庭文化传承。
难点: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实现家庭和谐共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家庭照片,引发学生对家庭话题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 新课导入:讲解家庭的结构、功能,让学生认识到家庭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3. 家庭关系:讲解家庭关系的建立与维护,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处理家庭关系。
4. 家庭文化:介绍家庭文化传承,引导学生关注家庭传统,传承家庭美德。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家庭和谐共处的经验,提高家庭责任感。
6. 例题讲解:针对家庭和谐共处问题,给出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7.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家庭的结构与功能2. 家庭关系的建立与维护3. 家庭文化传承4. 家庭和谐共处七、作业设计(1)请简述家庭的结构、功能及家庭关系。
(2)谈谈你对家庭文化传承的认识。
(3)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实现家庭和谐共处。
答案:(1)家庭的结构包括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等。
家庭的功能有情感支持、经济合作、教育子女、养老等。
家庭关系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等。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12 家庭的记忆》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12 家庭的记忆》这一课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主要围绕家庭的记忆展开,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历史和传统,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和尊重,从而增强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重要性和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教育学生要爱护家庭,关爱家人。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但对于家庭的记忆和历史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回忆和分享家庭的历史和传统,激发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和尊重。
同时,学生可能对家庭的传统习俗和家庭规则有不同程度的理解,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历史和传统,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2.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重要性和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培养学生的家庭情感和家庭价值观。
3.教育学生要爱护家庭,关爱家人,培养学生的家庭道德和家庭行为规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历史和传统,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重要性和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教育学生要爱护家庭,关爱家人。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家庭的重要性和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事例等教学手段,生动展示家庭的历史和传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家庭情感。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家庭照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和分享家庭的历史和传统,激发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和尊重。
2.教学基本内容:(1)介绍家庭的历史和传统,让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性和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
(2)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传统习俗和家庭规则,教育学生要爱护家庭,关爱家人。
(3)通过事例和案例,让学生了解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2课《家庭的记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题传统节日中的“家”语言文字中的“家”单元第四单元学科道德与法治年级三年级教材分析第二课时“传统节日中的‘家’”目的是让学生从传统节日中体会中国人重视家庭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中的家”,目的是从语言文字的角度,让学生体会中国人重视家庭的文化传统。
首先是一个“猜一猜”的游戏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猜谜语的过程中,体会语言文字中蕴含的家庭观念。
其次以一首古诗配水墨画的形式,让学生体会诗人离家后思念家人的情感,并从中体会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
最后以半开放的活动设计,让学生收集与“家”有关的成语、谚语、格言和诗篇等,进一步感受语言文字中的家庭观念。
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在交流传统节日中的主要活动中,感恩祖辈、家庭成员间互敬互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语言文字中的“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与家息息相关。
道德修养:感受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中“家”的含义和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从传统节日和语言文字的角度体会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
法治观念:正确描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了解自己家庭的过去,从传统节日和语言文字中感受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
健全人格:感受中国语言文字中“家”的内涵,体会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能够通过文字、诗歌等多种途径,探究中国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家庭观念.责任意识:让学生从传统节日和语言文字中体会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
通过采访、调查、查阅资料等方法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知道“年夜饭”的定义,了解中华传统节日。
重点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懂得传统佳节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欢乐,也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亲情。
从传统节日和语言文字中,感受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
难点知道中国传统节日,学习与重视家庭传统观念有关的语言文字;进一步感受中国人重视家庭的文化传统.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激趣导入新课1.图片+文本学习:“家”的演变观看图片文本学习了解文本思考问题分析文本感悟文本回答问题指名回答用形象直观通过甲骨文“家”的演变”和视频播放的方式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