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教学案例与创新课堂设计培训
- 格式:ppt
- 大小:458.00 KB
- 文档页数:29
谈教学案例的基础——教学设计王 永最近,《人民教育》编辑约我写两篇教学案例的点评。
其中一篇“案例”,在我看来,只是一个教学设计,还称不上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应当是教学设计付诸实施后,在课堂所发生的真实的事件或故事。
但从那篇“案例”文本的字里行间,却看不到师生互动的具体情节,看不到课堂中教学资源性与过程性的动态生成,当然,也就看不到学生发展与变化的表现。
这触发了我思考教学案例与教学设计两者的关系。
并非任何教学设计都有价值把它做成教学案例,但毫无疑问,教学案例必须有好的教学设计为基础。
那么,什么是有价值的教学设计呢?为了研发教学案例,应该如何进行相关的教学设计呢?一、教学设计要有鲜明的研究主题这个主题,是从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提炼出来的。
一个有价值的教学设计,不仅展示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的层次和线索,更需要围绕研究主题与若干焦点,把解决教学中疑难杂症或困惑的措施与办法镶嵌其中,把相关的教育理论镶嵌其中。
2003年9月至11月,我在不同的学校听过10节“认识分数”的起始课,发现这些课在引入第一个分数“21”这个环节,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从“分饼”问题提出“如何表示一半?”引入课题;然后教师告诉学生“一半可以用‘21’这个符号表示”,并进行解释让学生接受,理解。
在这里,没有展开和呈现从“一半”到“21”的数学化的过程。
在这些课例中,也有闪光点,如在学生理解分数“21”意义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创造其他分数的活动,并利用课堂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分数意义的相对性,平均分的本质特征等)。
这次集中听课的经历,我决定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为主题来研究“分数”起始课的教学,并确定这个主题的两个焦点:一是引导学生经历分数“21”的数学化过程;二是利用课堂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
(《小学青年教师》2004年第5期)对于第一个研究焦点,要体现从图形表征到符号表征的探索过程:①让学生画图,用图形表征一个饼的一半;②抽象概括图形表征“一半”的共同特征(平均分、分两份,取一份);③创造能表达上述三个特征的数学符号,并展示交流。
经典教学案例与创新课堂设计——2010年暑假教师进修学校骨干教师培训讲稿经典案例即指富有指导性的案例。
说起经典,我们情不自禁的联想到小语名家余永正、窦桂梅、王松洲、支玉恒、孙双金等,脑海中回想起他们那精彩的课堂,同时也感慨:他们离我们太远,他们的学生与我们的学生没法相比。
怎样看经典案例?怎样借经典为我用?怎样体现经典案例的指导性?我们该向这些名家学什么?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今天将与大家一起探讨的问题。
我最敬佩的人是王松洲老师,下面我想与大家一起分享一段王松洲老师的课堂录像,希望老师们看后能带给老师们一点启发。
1、播放录像《慈母情深》2、小结。
看了课堂实录,我们不仅慨叹: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的课堂是诗意的课堂。
王菘舟老师曾这样说过: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
语文课需要感动,需要震撼,需要心灵的泪花。
正像干涸的荒野需要甘霖,冰雪的原野需要暖流,寂寞的空山需要鸟鸣,平静的大海需要浪花。
这种感动是学生与作品的对话,是师生之间的心灵交融,是作者之情,文本之情,学生之情,教师之情汇流而成的生命润泽。
王老师紧抓课文中重点句段让学生通过‚读—悟—解—再读—再悟‛的方法,将文本所蕴含的深情渲染得淋漓尽致,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读,对文本的理解不断的深入,课堂上的高潮一个接一个。
王老师丰富的语言,富有磁性而充满激情的话语,他的一个手势,一个鼓励的眼神,都无一不在抒发着文中的情感。
他俨然一位技艺高超的乐队指挥,全体学生成了他的乐队,为观众献上一场感人至深精彩之极的演出。
一、挖掘教材之深刻。
在理解重点内容之前,把文中的内容用一段文字进行了整合,这段文字是这样的:我一直想买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想得我整天(失魂落魄)。
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的噪声(震耳欲聋),母亲掏出钱,用(龟裂)的手指数着,然后将钱塞给我,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教师创新教学案例教师创新教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通过介绍几个教师创新教学案例,探讨教师如何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潜能。
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李老师在教授化学课程时,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操作。
他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实践探究来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化学原理,并培养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张老师在教授数学课程时,经常给学生提出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解决。
他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们积极参与数学竞赛,并在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王老师在教授历史课程时,经常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她通过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将历史事件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
同时,她还利用互动课堂软件进行互动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开展项目式教学刘老师在教授语文课程时,开展了一次以“写作比赛”为主题的项目式教学活动。
学生们自由发挥,撰写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并进行评选和展示。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不仅提高了写作能力,还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创设情境教学环境陈老师在教授地理课程时,创设了一个仿真的情境教学环境。
她让学生扮演探险家的角色,通过模拟探险的过程,学习地理知识。
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加主动参与,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物理课堂上,杨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他给学生提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实验,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们培养了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七、利用互联网资源丰富教学内容赵老师在教授英语课程时,利用互联网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创意数学教学小学生数学课堂创新教学案例数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以死记硬背为主,缺乏趣味性和实际应用。
然而,通过创意数学教学,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通过一些创新的数学教学案例,来探讨如何在小学生数学课堂中实施创意数学教学。
案例一:数学游戏——魔方求和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魔方求和游戏来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首先,教师准备一些标有数字的小魔方,并将它们打乱。
然后,每个学生从桌上随机取出一个小魔方,并读出上面的数字。
学生们需要将自己的数字与其他同学的数字相加,并尝试找到能够组成指定和的组合。
这个游戏可以帮助学生在趣味的氛围中巩固加法运算的基本理念。
案例二:数学绘画——幾何图形在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数学绘画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图形。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使用尺子和直尺在纸上绘制不同的几何图形,例如正方形、矩形、三角形等。
然后,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学生的作品,引导他们讨论每个图形的特点和性质。
通过这种视觉化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各种几何图形的定义和区别。
案例三:数学探究——乘法实践在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数学探究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概念和应用。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超市,并从报纸或杂志上找到一些商品的图片和价格。
学生们需要计算每种商品的总价并记录下来。
然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找出购买多种商品时的最优解决方案,比如如何使用最少的钱购买到最多的商品。
通过这种实践性的探究,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乘法的应用和意义。
案例四:数学应用——货币兑换在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货币兑换的实例来帮助学生学习减法和乘法的运用。
教师可以模拟一个货币兑换的场景,例如学生们要去海外旅行,需要将人民币兑换成目标国家的货币。
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一些国内外的货币图片,并让学生们计算和比较不同兑换比例下的货币数量。
通过这种实际应用的案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减法和乘法在货币兑换中的作用。
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案例分析与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分析和教学设计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和运用的两项重要工作。
它们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将从教学案例分析和教学设计的定义、重要性以及有效实施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学案例分析的定义和重要性教学案例分析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运用相关教育理论和教育心理学原理,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它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案例分析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学生:通过教学案例分析,教师可以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风格以及学习需求,从而更好地进行个性化教学。
2. 发现问题:教学案例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例如学习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等,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进步。
3. 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教学案例分析,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质量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二、教学案例分析的方法教学案例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收集教学案例: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与学生和家长的交流等方式,收集教学案例。
也可以借助网络和其他教学资源,寻找相关的教学案例。
2. 解读教学案例:教师需要仔细阅读和研究教学案例,了解其中的问题和需求。
同时,还可以借鉴相关的教育理论和心理学原理,对教学案例进行解读和分析。
3. 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案例的分析结果,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应该达到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
4. 制定教学策略: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案例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例如讲授、讨论、实践等,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5. 实施教学方案:在实施教学方案时,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应和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小学老师的创新教学案例小学老师的创新教学案例教育始终是社会各个领域中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师的角色和影响力也变得更加重要。
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的知识传授者,更是孩子们的引路人、导师和榜样。
在小学教育领域中,小学教师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小学教师们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并且尝试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分享一些小学老师的创新教学案例,这些案例希望能够为更多的小学教师提供启示和帮助。
一、多元化的课堂活动一位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活动,给学生创造了一系列有意义和有趣的学习环境。
在她的教学方法中,老师们将大量的时间留给了学生们互动和合作式的自由学习,比如和同学一起设计课堂演讲计划和讲义等。
而且,在小组课堂讲解中,学生要互动并相互合作,共同参与整个项目,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鼓励和支持自己的同学们。
除此之外,在教学中还注重了学生自主学习,让孩子们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及工具,并能将学习情况和成果分享给其他的学生。
二、多元语言环节学习一位小学教师发现在自己的班级中,有一些学生口语水平欠佳,很难完成口语输出答案,在语文课时讲解文章阅读难度大,并不能帮助学生逐渐提升语言认知的能力,所以逐步转变了自己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注重让孩子们运用多元的语言,比如慢速阅读,一遍一遍的去理解课文故事,同时帮助学生多次运用不同语文语言来表述学习情况,逐渐提升学生语言表达水平。
同时,还利用学生多媒体素材创作、听写、模仿朗读等科技手段,加强了语言多元化学习的效果。
三、教室中的即时分析在一位小学老师所授课程中,教师注重的不仅仅是教育方式,更是教室中的数据收集和分析。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发现在班级中的不同阶段性成长环境中,孩子们的学习能力与方式都存在差异性,因此老师在课程设计和规划中,注重了对学生不同能力和类型的教学策略,因此每个人都可以在相同的环境下实现最佳表现。
同时,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实时数据分析举措,教师可以准确地找到并追踪学生学习变化的状态和成长,提高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准确性和帮助学生实现不断进步。
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案例_语文课堂教学“创新”例谈语文课堂教学中,适量地引进富有针对性、趣味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内容,既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意象和精神,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获得情感的愉悦,得到创造美的享受。
下面以《明湖居听书》一课为例,谈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
《明湖居听书》教学重点:(1)体味通感修辞的美妙艺术效果,学习通感修辞手法的准确运用。
比较《明湖居听书》和《琵琶行》音乐描写的同中之异。
教学难点:把听觉方面的感受,用恰到好处的语言描写出来。
结合本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我尝试上了一堂导入一赏读一研讨一练写的创新课。
导入首先创设情境。
听录音《青藏高原》。
李娜唱的《青藏高原》激越高亢,主旋律跌宕起伏,学生听得用心,情绪亢奋,这支歌为这堂课的教学营造了一种浓厚的艺术氛围,激起了同学们的情感波澜。
(听完歌,我问:这首歌唱得如何呢?学生:唱得好。
)可是如何就把这转瞬即逝,只可意会的听觉形象用语言描写出来呢?我们先来赏读《明湖居听书》用什么手法来描写白妞演唱技艺的,共同探讨一些方法来把《青藏高原》的演唱艺术描写出来。
激起了学生学习兴趣,就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知识的主体作用,目的明确后,自然引到赏读《明湖居听书》描写白妞演唱技艺的两段上来(王小玉便启朱唇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赏读初读这两段,我们是否觉得白妞演唱得很美呢?我们并未亲耳听,而只是读小说,用眼看文字,为什么能在听觉上获得美感呢?由于作者写作时运用了一种特殊的比喻通感来描写演唱艺术,因而觉得很美。
下面我们来品读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把问题定向,读中思考、讨论,完成赏读)提三个问题:(1)按白妞演唱时声音或高或低、或缓或急,把整个演唱过程分几个阶段呢?(起始一发展一跌宕一高潮一结束)(2)找出运用通感修辞来描写白妞的演唱技艺的句子,仔细品味通感的准确运用和收到的艺术效果。
精品课后服务资源、融合创新应用教学案例精品课后服务资源、融合创新应用教学案例一、前言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然而,如何选择和利用精品课后服务资源以及融合创新应用教学案例,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结合具体场景,深入探讨这一主题。
二、精品课后服务资源的特点1. 多样性:精品课后服务资源包括学科辅导、素质拓展、兴趣培养等内容,涉及面广,可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
2. 个性化:精品课后服务资源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需求进行定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辅导。
3. 专业性:精品课后服务资源由专业教育机构提供,包括优质师资、科学教学设计等,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
针对精品课后服务资源的特点,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其潜力,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
三、融合创新应用教学案例的意义1. 培养实践能力:融合创新应用教学案例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并且在实践中进行知识的应用和延伸,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习兴趣:融合创新应用教学案例能够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主动和积极。
3. 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融合创新应用教学案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践中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融合创新应用教学案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教师们深入研究和应用。
四、精品课后服务资源与融合创新应用教学案例的结合1. 提供资源支持:精品课后服务资源可为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和案例支持,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课程和教学案例。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精品课后服务资源和融合创新应用教学案例的结合,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加有趣和富有成就感。
3. 促进个性化发展:结合精品课后服务资源和融合创新应用教学案例,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自信和快乐。
教师节教学案例分享优秀教师的创新教育实践与成果教师节是每年的9月10日,这是表达对教育工作者的感激之情的一个特殊日子。
教师们是祖国的建设者,是社会的栋梁。
本文将分享一些优秀教师的创新教育实践以及取得的成果,以此向优秀教师致敬。
案例一:利用科技手段促进学生学习在数字化时代,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利用科技手段改进教学方法。
王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典型代表。
他教授的科目是数学,他发现很多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高,成绩也不理想。
于是,他决定寻找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新方法。
王老师利用电子白板和互联网资源设计了一些互动学习课堂。
他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视频,通过共享屏幕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学生可以在课后重温教学内容。
同时,他还鼓励学生在网络上搜索相关数学学习资料,并参与在线讨论。
通过这种创新的教学方法,王老师发现学生们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积极地参与课堂互动,还自愿组建了数学学习小组,在课余时间一起探讨数学问题。
不仅如此,学生们的数学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案例二:探索多元化评价方式在传统的教育中,成绩通常是唯一的评价标准。
然而,有一位优秀的教师刘老师却认为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综合发展。
刘老师是一位体育教师,他非常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不仅注重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还关注学生的协作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培养。
因此,他开始尝试利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在每学期结束时,刘老师不仅考核学生的体育成绩,还通过学生的体育作品、课堂表现、团队活动等进行评价。
他还引入了同学互评和自评的方式,鼓励学生自我反思以及互相成长。
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刘老师发现学生的学习动力得到了提高。
学生们更加积极地参与体育课程,并发挥了自己的优势。
除了体育方面的进步,他们的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案例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除了课堂教学,优秀的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吴老师就是一位非常注重社会实践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