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实验
- 格式:docx
- 大小:21.62 KB
- 文档页数:5
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农业植物病理学是农业生产中极为重要的学科之一,其研究的是农作物疾病的发生与预防。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病理实验操作能力,本文将提供一份简单的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
1. 实验一:植物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实验目的:掌握分离与鉴定植物病原菌的方法,理解病原学的基础概念。
实验原料:感染有病征的植株、消毒剂、无菌玻璃棒、琼脂、静置培养皿、荧光显微镜。
实验步骤:1. 从感染病株中取样。
用无菌玻璃棒在感染病株的表面轻刮几次,然后在无菌培养基上划一条线。
2. 将无菌玻璃棒沾上感染样品,并将其划到无菌培养基上,将其密封,将其放入37℃的温室中培养3-5天。
3. 检查接种坛中的细菌单个斑点,清除任何后来发现的杂细菌,然后进行细菌鉴定,以识别不同的菌株。
使用荧光显微镜和其他实验技术来确定不同的菌株。
实验结果:1. 获得了可研究的植物病原菌。
2. 学生理解了病原学的概念和关键技术。
2. 实验二:植物病害综合鉴定实验目的:应用综合鉴定法确认植物病害。
实验原料:受感染的植物样品,显微镜、手镰、组织切片、滴定管、生长瓶、测试器。
实验步骤:1. 阐述农业病害发生的原因和病害的分类。
培养出病原菌后,学生将初步考虑在何种植物病害范围内进行综合鉴定。
2. 制备切片,利用显微镜查看组织细胞的变化,以确定该病是有效的。
3. 测试样品以确保它是含有特征性病原体的。
除了使用显微镜查看组织切片外,还可以使用滴定管和生长瓶来测试样品的pH、氧含量、有机成分等信息。
4. 将所有数据纳入综合考虑,从而确定植物病害的类型、发展和所需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实验结果:1. 确定了植物病害的类型和发展。
2. 学生掌握了植物病害检测的重要步骤。
3. 实验三:生物防治法实验目的:为学生提供基本原则和技术,了解生物防治如何减少植物病虫害的损失。
实验原料:扁豆种子、法国圆白菜的幼苗、甜菜虫、灰蝉、昆虫脂肪。
实验步骤:1. 学生准备研究模型—扁豆或法国圆白菜幼苗,然后在其中一部分植物上覆盖甜菜虫或灰蝉,让它们大肆繁殖和吃掉幼苗。
实验一侵染性植物病害症状观察植物病害的症状是植物患病后由于异常生理活动而发生在细胞和组织上的病理变化,最后表现为肉眼可见的形态变化。
有些症状也可用嗅觉、味觉或触摸进行观察。
有的症状是单个细胞表现的症状,在这类症状中,最常见的是受某种病毒侵染的植株中所见到的细胞质内含体。
植物病害的症状可区别为两类不同性质的特征:病状和病征。
病状是一定的寄主植物和病原在一定外界条件的影响下相互作用结果的外部表现,是以各自的生理机能或特性为基础的,而每种生物的生理机能,都是在质上有特异性,并且是相对稳定的。
病变,作为这种相互作用过程的结果,一般说其发展是定向的。
病状作为病变过程的表现,其特征也是较稳定的和具有特异性的。
这就是利用病状诊断植物病害的基础。
病征是由病原微生物的群体或器官着生在病体表面所构成的,它更直接地暴露了病原物在质上的特点。
如真菌子实体在寄主表面形成的霉层、黑点等。
由植物病毒、植原体、许多病原细菌、非侵染性植物病害等没有病征的表现。
病征的出现与否和出现的明显程度,虽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很大,但一经表现出来却是相当稳定的特征,所以根据病征能够正确的判定病害。
不同植物的任何病害都具有其独特症状,通常在病害发生过程中按一定顺序出现。
病理学家正是根据这种顺序出现的症状在田间诊断植物病害。
病状和病征,尤其是前者,作为诊断病害的依据也有其局限性。
首先是许多植物病害常产生相似的病状,因此要从各方面的特点去综合判断;其次,植物常因作物品种的变化或受害器官的不同,而使病状有一定幅度的变化;第三,病害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过程,有初期和后期,病状也随之而发展变化;第四,环境条件对病状和病征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湿度对病征的产生有显著地作用,加之发病后期病部往往会长出一些腐生菌的繁殖器官。
因此,症状的稳定性和特异性只是相对的,要认识症状的特异性和变化的规律,在观察植物病害时,须认真地从症状的发展变化中去研究和掌握症状的特殊性;观察和采集植物病害标本,仔细地区别病征的那种微小的、似同而异的特征,这样才能正确地诊断病害。
实验一:植物病害症状、真菌一般形态、玻片标本观察及临时玻片标本制作一、目的及要求1、通过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掌握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病害特点以及病害症状在植物病害诊断中的作用。
2、熟悉常规临时玻片的制作方法,并通过玻片制作观察病原真菌的营养体结构和各种孢子类型。
二、实验材料1、植物病害新鲜标本橡胶炭疽病、橡胶白粉病、鸡蛋花锈病、花生黑斑病、花生褐斑病、香蕉炭疽病、香蕉叶斑病、黄瓜霜霉病、柑橘青霉(绿霉)病、丛枝病、病毒病、根结线虫、煤烟病、生木瓜、桑寄生。
2、制作的实验室标本香蕉灰纹病、木薯褐斑病、龟背竹锈病、番木瓜疮痂病、金钱树白绢病、菜豆锈病、玉米大斑病、菠萝蜜白化病、胡椒花叶病、香蕉黑星病、番木瓜环斑花叶病。
三、实验用具小烧杯50ml、培养皿90cm、小刀、刀片、载玻片(每人5~10片)、盖玻片、剪刀、镊子、透明胶(1cm宽)、吸水纸、酒精、显微镜(以上材料为每人一份)、蒸馏水。
四、实验内容与方法1、观察采集的新鲜植物标本和实验室陈列的制作标本,记录植物病害的病状和病征。
1.1 病状类型病状一般分为变色、坏死、腐烂、萎蔫和畸形5 大类型⑴变色:植物受到外来有害因素的影响后,常导致色泽的改变,如褪色、花叶、条点、白化、色泽变深或变浅等,统称为变色。
主要表现有:①褪绿或黄化:褪绿或黄化是由于植物叶绿素的减少而使叶片表现为浅绿色或黄色。
如:小麦黄矮病、植物的缺氮症等。
②花叶与斑驳:花叶是叶片颜色不均匀地变色,且不同变色部分的轮廓是很清楚的,如:烟草花叶病。
如果不同变色部分的轮廓不清楚则称为斑驳,如:黄瓜绿斑驳病等⑵坏死:坏死是由于病植物组织和细胞的死亡而引起的。
主要表现有:①斑点:根、茎、叶、花、果实的病部局部组织或少量细胞坏死,产生各种小型的、形状和颜色不同的斑点。
如:玉米大小斑病、花生黑斑病等。
②枯死:芽、叶、枝、花的局部或大部分组织发生变色、焦枯、死亡。
如:马铃薯晚疫病、水稻白叶枯病等。
③穿孔和落叶落果:在叶片病斑外围的组织形成离层,使病斑从叶片组织中脱落下来,形成穿孔,如:桃穿孔病;有些植物的花、叶、果等受害后,在叶柄或果梗附近产生离层而引起过早的落叶、落果等。
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病原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通过观察和分析植物在不同病原菌感染下的生长情况,以及病原菌在植物体内的病征,从而加深对植物病害的认识,为预防和控制植物病害提供实验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植物:选择小麦、玉米、番茄和青菜作为实验植物。
2. 病原菌培养:分别培养小麦赤霉病、玉米赤霉病、番茄早疫病和青菜根腐病的病原菌。
3. 实验设计:将实验植物分为对照组和感染组,对感染组进行不同病原菌的接种处理。
4. 观察记录:在病原菌接种后,定期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叶片颜色、叶片形态、叶片数量、植株高度等指标。
5. 数据分析:根据观察记录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和统计处理,揭示不同病原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三、实验结果1. 小麦赤霉病感染后,植株叶片呈现黄化、枯萎,植株高度显著下降,生长势明显减弱。
2. 玉米赤霉病感染后,植株叶片出现斑点、枯死,植株高度明显减少,导致植株整体生长受到抑制。
3. 番茄早疫病感染后,植株叶片出现黄斑、脱落,植株高度停止生长,部分植株出现逝去现象。
4. 青菜根腐病感染后,植株根系变软、生长停滞,部分植株出现萎蔫甚至逝去。
四、实验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不同病原菌感染后,植物生长状态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小麦、玉米、番茄和青菜在感染不同病原菌后,均出现各自特有的病征,病原菌对植物的病害效应有明显的种属选择性。
病原菌感染后,植物叶片颜色变化、叶片形态、植株高度等指标的变化,为病害的诊断和鉴别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五、实验结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小麦、玉米、番茄和青菜对不同病原菌的感染表现出了明显的病害特征,不同病原菌对植物的影响存在差异。
通过对植物生长指标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初步判断病原菌的种属和对植物的侵染程度。
及早发现和诊断植物病害,对于科学合理地进行预防和治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实验意义本次实验结果为植物病害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和案例,为深入探讨不同病原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及病害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实验一植物病害症状及其他病原观察一、实验目的1、观察各种植物感病后的各种症状,加深对植物病害的感性认识,学会识别五大类病状,观察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性植物病原及其引起的病害症状。
2、了解症状观察在病害诊断中的意义,学习观察、描述症状的方法。
二、实验材料及用具用具: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备、扩大镜。
实验材料:包含五大类病害症状的幻灯片、盒装标本及新鲜标本。
甜叶菊花叶病、番茄斑枯病、水稻稻瘟病、玉米大斑病、芹菜斑枯病、白菜软腐病、番茄脐腐、小麦丛矮病、玉米瘤黑粉病、黄瓜霜霉病、小麦赤霉、番茄叶霉病、丁香白粉、小麦散黑穗病、向日葵锈病、菜豆锈病、大豆菌核病、苹果缺素、苹果黑星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菟丝子等标本;细菌形态固定装片、线虫形态固定装片,多媒体教学课件。
三、实验内容与方法1、病状(1)变色(2)坏死(3)腐烂(4)萎^ (5)畸形2、病症(1)霉状物(2)粉状物(3)粒状物(4)脓状物3、取标本仔细观察症状类型4、制作装片或取固定装片观察病原的形态。
四、作业1、将观察结果填入下表:寄主名称病害名称观察部位病状类型病征类型2、绘细菌的形态图。
3、绘线虫的形态图。
实验二卵菌门和接合菌门真菌及所致病害观察一、实验目的了解卵菌门和接合菌门主要真菌的形态特征,掌握与植物病害有关的重要属的形态特征及所致的几种主要病害症状特点。
二、仪器与用具显微镜、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备、显微电视教学设备,载玻片、盖玻片、挑针、刀片、纱布、擦镜纸、蒸馆水、滴瓶等。
三、实验材料十字花科根肿病、马铃薯(番茄)晚疫病、瓜类疫病(辣椒疫病)、葡萄霜霉病、黄瓜霜霉病、白菜霜霉病、菌苣霜霉病、十字花科蔬菜(或克菜)白锈病、根霉(装片)、毛霉(装片)。
四、观察内容与方法1、取标本观察病害症状特点。
2、作徒手切片或永久切片观察病原菌的形态特点。
五、作业1、绘出2-3种霜霉病菌抱囊梗形态图并写出病原物属名。
2、绘出根霉菌、晚疫病菌或疫病菌(任意2种)的形态图。
植物病理学实验实验一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和真菌显微玻片制作一、实验目的1.了解植物病害的基本症状和诊断方法。
2.掌握制作真菌显微玻片的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植物病害的症状是植物在遭受病原体侵害后产生的外部表现,包括叶子脱水、变色、轻度褐斑,严重腐烂、变形等。
通过观察病害症状可以初步判断病害的类型,并寻找病原菌种进行后续的研究。
真菌显微玻片制作是将病原菌种通过特定的方法制作成透明玻片,方便研究人员观察真菌内部结构的工具。
三、实验步骤1.组织采集:选择患有病害的植物叶片、茎、根等组织,用刀子或剪刀切取一小块样品。
2.病症观察:在实验室条件下,用裸眼观察样品表面的病症症状,记录下来。
如有可能,可以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节。
3.细菌分离:将样品表面的病菌用无菌的刮匙、刮片取下,涂抹在无菌培养基上,进行菌落的分离。
4.培养:将划取的菌落转接到含有适宜营养成分的培养基上,放入培养箱中,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培养出单一的菌落。
5.培养制片:从培养基上取得单一的菌落,用无菌的铲子将菌落刮下,放在无菌载玻片上。
加入一滴甘油或蒙脱石悬浮液,加盖玻片备用。
6.烘干:将制作好的载玻片放置在通风干燥的环境中,待载玻片上的液体完全蒸发后,取出备用。
7.真菌显微观察:将制作好的载玻片放置在显微镜盖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菌落形态、菌丝、孢子等结构特征。
四、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室操作时要注意无菌技术,避免外界微生物的污染。
2.选择病害植物和病菌样品时要小心操作,避免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
3.培养和显微观察时要使用无菌工具,避免细菌的二次污染。
4.在制作玻片过程中,要避免菌落太密集,影响观察;也要避免菌落过于稀疏,难以观察到结构特征。
5.显微镜使用时要注意对焦,根据需要调整放大倍数。
五、实验结果及讨论经过观察,可以发现不同病害引起的植物症状也不同。
例如黑斑病引起的植物叶片会出现黑色斑点,而根腐病引起的植物根部会发生腐烂。
这些特征可以初步判断病害的类型,并为后续的分析提供依据。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实验⼀植物病害症状观察植物得病后在⽣理和形态上均可以发⽣改变,患病植物外部形态的反常现象就是症状。
症状是诊断植物病害的重要依据之⼀,可分为病状和病症两种类型,通常把植物体本⾝的反常表现称为病状,⽽把病原⽣物在植物受害部位所形成的特征性结构称为病症。
由于病害种类、环境条件,发病部位和植物被害时期不同,病状也有各种各样的类型,归纳起来包括五种类型:变⾊、坏死、腐烂、萎蔫和畸形。
病症则直接暴露了病原物在质上的特点,如真菌⼦实体在寄主表⾯形成的霉层、⿊点、粉状物等,细菌表现出来的菌脓和菌痂;⽽植物病毒、植原体、等⽆病症表现。
病状作为病变过程的表现,其特征也是较稳定和具特异性的,这是利⽤病状诊断植物病害的基础;病症出现的明显程度,虽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很⼤,但⼀经表现出来却相当稳定,所以根据病症能够正确判断植物病害。
⼀、⽬的要求本次实验⽬的在于了解植物病害的种类及多样性,认识病害对农业⽣产的危害性,并掌握病症和病状的⼀般类型,以便在病害诊断中加以利⽤。
⼆、材料、试剂与仪器按照植物病害的病状类型(变⾊、坏死、腐烂、萎蔫和畸形)和病症(粉状物、霉状物、⼩⿊点、⽩瓷状物、菌脓等)准备植物病害的盒装标本、瓶装液浸标本及新鲜标本。
各种症状挂图、模型、多媒体课件等。
⽤⾁眼或放⼤镜观察下列各种病害标本,按上述症状划分⽅法,注意观察病状和病症特点及其症状类型。
烟草花叶病黄⽠花叶病甜菜黄化病毒病苹果绿缘褐斑病马铃薯晚疫病桃细菌性穿孔病蔬菜幼苗猝倒病⽩菜软腐病⽢薯线⾍病棉花枯黄萎病⽔稻恶苗病枣疯病桃缩叶病马铃薯疮痂病⽟⽶丝⿊穗病⼩麦⽩粉病⼩麦秆锈病葡萄霜霉病茄⼦褐纹病油菜菌核病麦类麦⾓病苹果发根病棉花⾓斑病苋菜⽩锈病⼤⾖菟丝⼦黄⽠根结线⾍病三、实验操作病状类型:(⼀)变⾊Discolour:由于叶绿素发育受到破坏,⽽使叶⽚的颜⾊发⽣改变,这种变⾊可以是普遍的也可以是局部的,变⾊的细胞本⾝并不死亡。
1褪绿:叶⽚普遍变为淡绿⾊或淡黄⾊。
第1篇一、引言植物病理学是一门研究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和防治的学科。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严重。
为了提高学生的植物病理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我校于近期组织了一次植物病理学教学实践活动。
本文将总结本次实践活动的经验和体会,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二、实践背景1. 植物病害问题日益严重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中植物病害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植物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元。
2. 植物病理学教学现状目前,我国高校植物病理学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环节相对较少。
这使得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病害诊断能力。
3. 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通过植物病理学教学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病害发生规律,提高病害诊断和防治能力。
三、实践内容1. 病害标本采集与鉴定在实践活动中,我们组织学生到田间采集病害标本。
学生通过观察病害症状、采集病样,初步了解病害种类和发生规律。
随后,指导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病害标本的鉴定,使学生掌握病害鉴定方法。
2. 病原菌分离与培养在实验室,学生学习了病原菌分离和纯化的方法。
通过操作,学生掌握了病原菌的分离纯化技术,为后续的病害研究奠定了基础。
3. 病害诊断与防治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学习了病害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症状观察、病原菌鉴定等。
同时,指导教师结合实际案例,向学生介绍了病害的防治措施,如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
4. 病害调查与监测学生分组进行田间病害调查,了解病害发生规律、危害程度等。
通过调查,学生掌握了病害监测的基本方法,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四、实践体会1.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学生掌握了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操作技能,提高了病害诊断和防治能力。
2.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分组进行病害调查和监测,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疾病的科学,通过实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疾病的发生机理、病原菌的侵染方式以及植物的抗病机制。
本实验旨在探究植物病原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植物的侵染能力以及植物的抗病能力。
实验一:病原菌的侵染能力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常见的一种病原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水稻白叶枯病菌)作为研究对象。
我们将病原菌分别接种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包括富含营养的琼脂培养基和缺乏营养的琼脂培养基。
结果显示,病原菌在富含营养的琼脂培养基上生长得更好,并且形成了菌落。
而在缺乏营养的琼脂培养基上,病原菌的生长受到了抑制。
进一步的实验表明,病原菌在富含营养的环境中对植物的侵染能力更强。
我们将病原菌接种在水稻叶片上,发现在富含营养的环境中,病原菌能够迅速侵染并引起病症。
而在缺乏营养的环境中,病原菌的侵染能力明显减弱。
实验二:植物的抗病能力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选择了水稻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抗病能力。
我们将病原菌接种在不同品种的水稻上,并观察病症的发展情况。
结果显示,不同品种的水稻对病原菌的抵抗能力存在差异。
一些品种表现出明显的抗病性,病症发展缓慢,甚至没有明显的病症出现;而另一些品种则容易被病原菌侵染,病症发展迅速。
进一步的实验表明,植物的抗病能力与其免疫系统的活性有关。
我们通过测定不同品种水稻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含量,发现抗病性较强的品种具有更高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含量。
这表明植物的抗病能力与其抗氧化能力密切相关。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病原菌的侵染能力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富含营养的环境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和侵染。
2. 植物的抗病能力与其免疫系统的活性有关,抗病性较强的植物具有更高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含量。
这些结论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植物病理学以及培育抗病品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植物病原菌的侵染机制以及植物的抗病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植物疾病的发生,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
实验一侵染性植物病害症状观察植物病害的症状是植物患病后由于异常生理活动而发生在细胞和组织上的病理变化,最后表现为肉眼可见的形态变化。
有些症状也可用嗅觉、味觉或触摸进行观察。
有的症状是单个细胞表现的症状,在这类症状中,最常见的是受某种病毒侵染的植株中所见到的细胞质内含体。
植物病害的症状可区别为两类不同性质的特征:病状和病征。
病状是一定的寄主植物和病原在一定外界条件的影响下相互作用结果的外部表现,是以各自的生理机能或特性为基础的,而每种生物的生理机能,都是在质上有特异性,并且是相对稳定的。
病变,作为这种相互作用过程的结果,一般说其发展是定向的。
病状作为病变过程的表现,其特征也是较稳定的和具有特异性的。
这就是利用病状诊断植物病害的基础。
病征是由病原微生物的群体或器官着生在病体表面所构成的,它更直接地暴露了病原物在质上的特点。
如真菌子实体在寄主表面形成的霉层、黑点等。
由植物病毒、植原体、许多病原细菌、非侵染性植物病害等没有病征的表现。
病征的出现与否和出现的明显程度,虽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很大,但一经表现出来却是相当稳定的特征,所以根据病征能够正确的判定病害。
不同植物的任何病害都具有其独特症状,通常在病害发生过程中按一定顺序出现。
病理学家正是根据这种顺序出现的症状在田间诊断植物病害。
病状和病征,尤其是前者,作为诊断病害的依据也有其局限性。
首先是许多植物病害常产生相似的病状,因此要从各方面的特点去综合判断;其次,植物常因作物品种的变化或受害器官的不同,而使病状有一定幅度的变化;第三,病害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过程,有初期和后期,病状也随之而发展变化;第四,环境条件对病状和病征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湿度对病征的产生有显著地作用,加之发病后期病部往往会长出一些腐生菌的繁殖器官。
实验一植物病害症状及其余病原察看一、实验目的1、察看各样植物感病后的各样症状,加深对植物病害的感性认识,学会识别五大类病状,察看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性植物病原及其惹起的病害症状。
2、认识症状察看在病害诊疗中的意义,学习察看、描绘症状的方法。
二、实验资料及器具器具:计算机多媒体教课设施、扩大镜。
实验资料:包括五大类病害症状的幻灯片、盒装标本及新鲜标本。
甜叶菊花叶病、番茄斑枯病、水稻稻瘟病、玉米大斑病、芹菜斑枯病、白菜软腐病、番茄脐腐、小麦丛矮病、玉米瘤黑粉病、黄瓜霜霉病、小麦赤霉、番茄叶霉病、丁香白粉、小麦散黑穗病、向日葵锈病、菜豆锈病、大豆菌核病、苹果缺素、苹果黑星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菟丝子等标本;细菌形态固定装片、线虫形态固定装片,多媒体教课课件。
三、实验内容与方法1、病状(1)变色(2)坏死(3)腐化(4)萎蔫(5)畸形2、病症(1)霉状物(2)粉状物(3)粒状物(4)脓状物3、取标本认真察看症状种类4、制作装片或取固定装片察看病原的形态。
四、作业1、将察看结果填入下表:寄主名称病害名称察看部位病状种类病征种类2、绘细菌的形态图。
3、绘线虫的形态图。
实验二卵菌门和接合菌门真菌及所致病害察看一、实验目的认识卵菌门和接合菌门主要真菌的形态特色,掌握与植物病害相关的重要属的形态特色及所致的几种主要病害症状特色。
二、仪器与器具显微镜、计算机多媒体教课设施、显微电视教课设施,载玻片、盖玻片、挑针、刀片、纱布、擦镜纸、蒸馏水、滴瓶等。
三、实验资料十字花科根肿病、马铃薯 (番茄 )晚疫病、瓜类疫病(辣椒疫病)、葡萄霜霉病、黄瓜霜霉病、白菜霜霉病、莴苣霜霉病、十字花科蔬菜 (或苋菜 )白锈病、根霉(装片)、毛霉(装片)。
四、察看内容与方法1、取标本察看病害症状特色。
2、作徒手切片或永远切片察看病原菌的形态特色。
五、作业1、绘出 2-3 种霜霉病菌孢囊梗形态图并写出病原物属名。
2、绘出根霉菌、晚疫病菌或疫病菌(随意 2 种)的形态图。
分子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姓名:专业: 植物病理学号:实验一水稻总DNA的提取一.实验目的通过水稻叶片DNA的提取,掌握提取植物DNA的原理和方法二.实验原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hexadyltrimethyl ammomum bromide,简称为CTAB), 是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能溶解细胞膜和核膜蛋白,使核蛋白解聚,从而使DNA释放出来。
再加入氯仿等有机溶剂,能使蛋白质变性,并使抽提液分相,因核酸(DNA、RNA)水溶性很强,经离心后即可从抽提液中除去细胞碎片和大部分蛋白质。
上清液中加入无水乙醇使DNA沉淀,沉淀DNA溶于TE溶液中,即得植物总DNA溶液。
三.实验材料及仪器材料:水稻叶片(一般把种子放到培养皿中,让它长到三叶一心时即可,当然也可以从田间采集嫩的水稻叶片来提取DNA)实验方法: CTAB法试剂: 液氮,CTAB提取液, 氯仿/异戊醇(24:1),冰乙醇, 70%乙醇, 超纯水仪器:台式离心机,水浴锅,移液枪,枪头, 1.5mL或2mL离心管四.实验步骤本实验用CTAB法提取水稻基因组DNA,具体步骤如下:①将洗净的培养皿内垫上一层滤纸,将水稻种子置于滤纸上,用脱脂棉固定种子,加水保湿,将其移至光照培养箱(28℃,湿度90%,光照12小时)。
一周后即可发芽,发芽后移栽到土里,待幼苗长至三叶一心期时,即可作为提取DNA的材料。
②取三叶一心的水稻幼苗一株,将其剪碎后置于研钵中加液氮研磨成粉末状,移至已灭菌的2.0mL离心管,一般加到离心管的1/3体积。
③在离心管中加入已在65℃预热的600µL2%CTAB提取液(0.1M Tris-HCl(pH8.0),20mMEDTA(pH8.0),8%NaCl,2%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也可根据样品量适当增加提取液的量,上下颠倒混匀,置于65℃水浴锅保温30min-1h。
④将样品从水浴锅中取出,加入与提取液等体积600µL的氯仿/异戊醇(24:1),上下颠倒离心管使之充分混匀,12,000rpm离心15min。
实验一:病害症状观察实验学时:2实验类型:验证实验要求:必修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进行症状的观察,分两部分进行。
一部分在田间,观察田间作物病害的病状和病征;一部分在室内,观察室内所提供的植物病害标本的病状和病征。
通过实验,使同学们认识植物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特点,初步掌握正确地描述病害症状的方法,加深对植物病害的感性认识,了解症状在病害诊断中的作用。
二、实验内容植物病害的症状表现十分复杂,按照症状在植物体显示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内部症状与外部症状两类。
在外部症状中,按照有无病原物子实体显露可分为病状与病征两种。
本实验主要进行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
(一)病状类型病状就是在植物病部所看到的不正常的状态。
通常分为五种类型。
1.变色植物受外界有害因素的影响后,常导致色泽的改变,如褪色、条点、白化、色泽变深或变浅等,统称为变色。
主要表现有:(1)褪绿或黄化:褪绿和黄化是由于叶绿素的减少而叶片表现为浅绿色或黄色。
如小麦黄矮病、植物的缺铁、缺氮等。
(2)花叶与班驳:如烟草花叶病、菜豆花叶病、黄瓜花叶病等。
(3)变红色或紫色:如玉米或谷子红叶病、植物缺铁等。
2.坏死是由于感病植物组织和细胞的死亡而引起的。
(1)斑点:根、茎、叶、花、果实的病部局部组织或细胞坏死,产生各种形状、大小和颜色不同的斑点,如玉米大、小斑病、烟草赤星病、白菜黑斑病等。
(2)枯死:芽、叶、枝、花局部或大部分组织发生变色、焦枯、死亡。
如马铃薯晚疫病、水稻白叶枯病。
(3)穿孔、落叶和落果:在病斑外围的组织形成离层,是病斑从健康组织中脱落下来,形成穿孔,如桃细菌性穿孔病等;有些植物的花、叶、果等感病后,在叶柄或果梗附近产生离层而引起过早的落叶、落果等。
(4)疮痂:果实、嫩茎、块茎等的受病组织局部木栓化,表面粗糙,病部较浅,如柑桔疮痂病、马铃薯疮痂病等。
(5)溃疡:病部深入到皮层,组织坏死或腐烂,病部面积大,稍凹陷,周围的寄主细胞有时增生和木栓化,多见与木本植物的枝干上的溃疡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