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学高级实验技术指导
- 格式:pdf
- 大小:518.91 KB
- 文档页数:48
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农业植物病理学是农业生产中极为重要的学科之一,其研究的是农作物疾病的发生与预防。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病理实验操作能力,本文将提供一份简单的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
1. 实验一:植物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实验目的:掌握分离与鉴定植物病原菌的方法,理解病原学的基础概念。
实验原料:感染有病征的植株、消毒剂、无菌玻璃棒、琼脂、静置培养皿、荧光显微镜。
实验步骤:1. 从感染病株中取样。
用无菌玻璃棒在感染病株的表面轻刮几次,然后在无菌培养基上划一条线。
2. 将无菌玻璃棒沾上感染样品,并将其划到无菌培养基上,将其密封,将其放入37℃的温室中培养3-5天。
3. 检查接种坛中的细菌单个斑点,清除任何后来发现的杂细菌,然后进行细菌鉴定,以识别不同的菌株。
使用荧光显微镜和其他实验技术来确定不同的菌株。
实验结果:1. 获得了可研究的植物病原菌。
2. 学生理解了病原学的概念和关键技术。
2. 实验二:植物病害综合鉴定实验目的:应用综合鉴定法确认植物病害。
实验原料:受感染的植物样品,显微镜、手镰、组织切片、滴定管、生长瓶、测试器。
实验步骤:1. 阐述农业病害发生的原因和病害的分类。
培养出病原菌后,学生将初步考虑在何种植物病害范围内进行综合鉴定。
2. 制备切片,利用显微镜查看组织细胞的变化,以确定该病是有效的。
3. 测试样品以确保它是含有特征性病原体的。
除了使用显微镜查看组织切片外,还可以使用滴定管和生长瓶来测试样品的pH、氧含量、有机成分等信息。
4. 将所有数据纳入综合考虑,从而确定植物病害的类型、发展和所需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实验结果:1. 确定了植物病害的类型和发展。
2. 学生掌握了植物病害检测的重要步骤。
3. 实验三:生物防治法实验目的:为学生提供基本原则和技术,了解生物防治如何减少植物病虫害的损失。
实验原料:扁豆种子、法国圆白菜的幼苗、甜菜虫、灰蝉、昆虫脂肪。
实验步骤:1. 学生准备研究模型—扁豆或法国圆白菜幼苗,然后在其中一部分植物上覆盖甜菜虫或灰蝉,让它们大肆繁殖和吃掉幼苗。
《植物病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选修
适用专业:作物本科生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10
一、制定本课程实验大纲依据
依据植物病理学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为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而制定。
二、本课程实验教学的作用
要求学生掌握每一个实验的基本内容,学会鉴定各种农作物病害、病原物方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会应用原理解决实践问题。
三、本课程教学目的及学生能力标准
1、通过实验教学进一步掌握部分植物病理学的基础,加强学生对病害的症状和
病原识别。
2、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鉴定病原物、识别病害的方法。
3、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识别和鉴定各种农作物生产上的主要病
害。
4、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四、学时分配、教学形式及实验性质:
1、学时分配:总学时为40学时,其中实验课10学时。
2、教学形式:
1)讲课与实验相结合。
实验课上讲述植物病害的症状特点、病原物的形态特征,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过程;
2)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主;
3)新鲜标本、盒装标本、浸制标本、挂图、病原玻片等多种手段。
3、实验性质:为应用性实验。
五、实验成绩评定:
根据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及实验完成情况,并结合实验报告情况综合平分。
实验成绩单独记分。
六、实验项目、内容及学时分配表:
七、教材:
1、《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许志刚编农业出版社
2、《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实习指导》李洪连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室守则及实验指南
一、实验须知
1、实验前须充分预习实验指导书的内容,明确本次实验的目的要求,准备好当次实验所需用具。
2、实验操作要细心谨慎,认真进行观察,独立完成实验作业。
3、实验用品和材料用后必须放回原处,以免丢失,也方便他人取用,对于需清洁的用具须及时清洁。
4、实验仪器设备等由于操作不当或其他原因等引起损坏或遗失的,应及时登记并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5、实验完毕应将仪器放回原处,擦净桌面,收拾整齐。
离开实验时注意关闭门、窗、水、灯等。
二、实验指南
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是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以植物病理学和其它相关学科知识为基础,追溯引起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及过程,认识不同病原所致病害的症状特点及病原形态特征。
掌握植物病害实验及研究的基本技能及方法,注重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为将来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本实验适用于植保学科各专业方向(植物病理学、植物检疫学、农业昆虫学等)《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的实验教学,共分为9次实验,30个学时,前1~7次实验,重点要求学生认识和掌握水稻、麦类、棉花、杂粮、烟草、油料作物、果树和蔬菜病害等的症状和病原物的形态特点、学习显微绘图、制片技术;实验8~9为综合型实验,要求学生掌握田间一般病害的诊断和鉴定方法,以及学会田间病害调查方法,做到将所学知识真正应用到生产实践中。
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前预习实验指导,明确实验的目的意义,复习实验相关理论知识,了解实验的方法、步骤及重难点;实验课上在教师指导下,按照要求的内容和方法,认真、独立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和结果,认真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所得并找出实验中不足之处的原因,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植物病理学实验实验一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和真菌显微玻片制作一、实验目的1.了解植物病害的基本症状和诊断方法。
2.掌握制作真菌显微玻片的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植物病害的症状是植物在遭受病原体侵害后产生的外部表现,包括叶子脱水、变色、轻度褐斑,严重腐烂、变形等。
通过观察病害症状可以初步判断病害的类型,并寻找病原菌种进行后续的研究。
真菌显微玻片制作是将病原菌种通过特定的方法制作成透明玻片,方便研究人员观察真菌内部结构的工具。
三、实验步骤1.组织采集:选择患有病害的植物叶片、茎、根等组织,用刀子或剪刀切取一小块样品。
2.病症观察:在实验室条件下,用裸眼观察样品表面的病症症状,记录下来。
如有可能,可以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节。
3.细菌分离:将样品表面的病菌用无菌的刮匙、刮片取下,涂抹在无菌培养基上,进行菌落的分离。
4.培养:将划取的菌落转接到含有适宜营养成分的培养基上,放入培养箱中,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培养出单一的菌落。
5.培养制片:从培养基上取得单一的菌落,用无菌的铲子将菌落刮下,放在无菌载玻片上。
加入一滴甘油或蒙脱石悬浮液,加盖玻片备用。
6.烘干:将制作好的载玻片放置在通风干燥的环境中,待载玻片上的液体完全蒸发后,取出备用。
7.真菌显微观察:将制作好的载玻片放置在显微镜盖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菌落形态、菌丝、孢子等结构特征。
四、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室操作时要注意无菌技术,避免外界微生物的污染。
2.选择病害植物和病菌样品时要小心操作,避免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
3.培养和显微观察时要使用无菌工具,避免细菌的二次污染。
4.在制作玻片过程中,要避免菌落太密集,影响观察;也要避免菌落过于稀疏,难以观察到结构特征。
5.显微镜使用时要注意对焦,根据需要调整放大倍数。
五、实验结果及讨论经过观察,可以发现不同病害引起的植物症状也不同。
例如黑斑病引起的植物叶片会出现黑色斑点,而根腐病引起的植物根部会发生腐烂。
这些特征可以初步判断病害的类型,并为后续的分析提供依据。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实验⼀植物病害症状观察植物得病后在⽣理和形态上均可以发⽣改变,患病植物外部形态的反常现象就是症状。
症状是诊断植物病害的重要依据之⼀,可分为病状和病症两种类型,通常把植物体本⾝的反常表现称为病状,⽽把病原⽣物在植物受害部位所形成的特征性结构称为病症。
由于病害种类、环境条件,发病部位和植物被害时期不同,病状也有各种各样的类型,归纳起来包括五种类型:变⾊、坏死、腐烂、萎蔫和畸形。
病症则直接暴露了病原物在质上的特点,如真菌⼦实体在寄主表⾯形成的霉层、⿊点、粉状物等,细菌表现出来的菌脓和菌痂;⽽植物病毒、植原体、等⽆病症表现。
病状作为病变过程的表现,其特征也是较稳定和具特异性的,这是利⽤病状诊断植物病害的基础;病症出现的明显程度,虽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很⼤,但⼀经表现出来却相当稳定,所以根据病症能够正确判断植物病害。
⼀、⽬的要求本次实验⽬的在于了解植物病害的种类及多样性,认识病害对农业⽣产的危害性,并掌握病症和病状的⼀般类型,以便在病害诊断中加以利⽤。
⼆、材料、试剂与仪器按照植物病害的病状类型(变⾊、坏死、腐烂、萎蔫和畸形)和病症(粉状物、霉状物、⼩⿊点、⽩瓷状物、菌脓等)准备植物病害的盒装标本、瓶装液浸标本及新鲜标本。
各种症状挂图、模型、多媒体课件等。
⽤⾁眼或放⼤镜观察下列各种病害标本,按上述症状划分⽅法,注意观察病状和病症特点及其症状类型。
烟草花叶病黄⽠花叶病甜菜黄化病毒病苹果绿缘褐斑病马铃薯晚疫病桃细菌性穿孔病蔬菜幼苗猝倒病⽩菜软腐病⽢薯线⾍病棉花枯黄萎病⽔稻恶苗病枣疯病桃缩叶病马铃薯疮痂病⽟⽶丝⿊穗病⼩麦⽩粉病⼩麦秆锈病葡萄霜霉病茄⼦褐纹病油菜菌核病麦类麦⾓病苹果发根病棉花⾓斑病苋菜⽩锈病⼤⾖菟丝⼦黄⽠根结线⾍病三、实验操作病状类型:(⼀)变⾊Discolour:由于叶绿素发育受到破坏,⽽使叶⽚的颜⾊发⽣改变,这种变⾊可以是普遍的也可以是局部的,变⾊的细胞本⾝并不死亡。
1褪绿:叶⽚普遍变为淡绿⾊或淡黄⾊。
中国农业大学自编教材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农学专业用)王海光编二零一一年前言《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本来是《普通植物病理学》的实验教学部分,作为《普通植物病理学》的一部分,不是单独一门课。
学校对本科生教学计划调整之后,《普通植物病理学》的实验教学部分独立作为一门必修课,由原来的18学时,调整为32学时。
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植物病害的症状、病害发生规律、主要病原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的形态特征等相关知识,掌握植物病害诊断、病原分离、纯化、接种、鉴定等植物病理学研究的常规方法和技术,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同时,结合实验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根据教学计划、教学要求、实验条件等,共设置了8个实验,每个实验4个学时。
实验材料可能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实验内容安排顺序也可能根据田间病害发生情况和实验材料的准备情况进行临时性调整。
本实验指导是在去年教学的基础上整理修改编写的,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以往的一些实验指导书和网上的教学资源,在此一并感谢!本实验指导尚显单薄,内容尚欠丰富,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日臻完善。
编者2011年8月实验课注意事项1.实验课前必须通过实验指导或通过教学网络平台下载课件了解课堂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目的,了解操作步骤。
2.按时参加实验课教学,不准迟到。
上课期间注意课堂纪律,严禁喧哗、随意走动等扰乱教学的行为发生。
3.注意实验室安全。
实验时,要严格按照教师要求操作,爱护实验仪器和材料。
遇到仪器发生故障,必须及时报告教师,损坏仪器或用具必须登记。
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处理或赔偿。
4.实验报告一律用铅笔书写,必须使用学校统一印制的实验报告纸,按时交实验报告。
5.绘图一定认真,不许虚构或艺术加工。
绘图时选用硬度合适的铅笔,笔尖要保持圆滑。
所绘图形的一切特征用线条和圆点表示,线条要光滑、粗细一致,用圆点疏密表示色泽深浅,严禁涂抹,圆点要求大小一致。
图形要求大小适中,各部分结构比例合理,细微部分需放大表示时,可单独绘制。
植物病理学实验大纲实验部分实验一、植物病原学(3学时)实验目的:认识植物传染性病原物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态特征、致病机制等,明确重要病原生物的主要分类鉴别特征及其致病特点,初步掌握不同类型病原生物的诊断和鉴定要点,学会识别诊断和防治不同类型病原物所引起病害的一般方法。
实验内容:植物病害的描述方法,包括的病害的病状和病症,病状类型主要有变色、坏死、萎蔫、腐烂、畸形等,病症主要有霉状物、点状物、粉状物等类型;非侵染型病害主要包括缺素、环境因素、药害等类型。
实验二、植物病原真菌形态与分类(3学时)实验目的:认识病原物致病性因素及其变异,明确寄主抗病性的类型及其复杂性,初步掌握寄主─病原物相互关系的理论学说,学会用运所学理论分析解决生产上品种抗性丧失问题及其相应的对策。
实验内容:植物病害病原物的营养体形态特征、营养体的变态与组织,真菌繁殖方式:有性无性繁殖类型,以及繁殖体孢子类型;真菌分类概述;病原生物其他类型如:原核生物、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等形态特征。
实验三、植物病害循环与病程与防治(3学时)实验目的:认识病害循环和侵染过程,明确病害流行的时空动态、流行类型及影响因素,掌握病害预测预报的一般方法,为今后制订有效的防治病害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实验内容:了解植物病害侵染植物原物侵染植物病发病的过程,影响病程的因素,以及植物病害循环的特点,越冬越夏场所,了解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保护作用、治疗作用,并掌握病害防治的常用技术。
实验四、小麦病害和杂谷病害(3学时)实验目的:掌握小麦和杂谷主要病害的症状和病原菌形态。
实验内容:小麦三种锈病;小麦白粉病;小麦根腐病;小麦黄矮病;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丝黑穗;玉米病毒病等的症状标本和玻片标本。
实验五、薯类和棉花病害(3学时)实验目的:掌握薯类和棉花主要病害的症状和病原菌形态。
实验内容:马铃薯晚病病;马铃薯病毒病;马铃薯环腐病;棉花苗期病害;棉花枯萎病;棉花黄萎病的症状标本和玻片标本。
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疾病的科学,通过实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疾病的发生机理、病原菌的侵染方式以及植物的抗病机制。
本实验旨在探究植物病原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植物的侵染能力以及植物的抗病能力。
实验一:病原菌的侵染能力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常见的一种病原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水稻白叶枯病菌)作为研究对象。
我们将病原菌分别接种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包括富含营养的琼脂培养基和缺乏营养的琼脂培养基。
结果显示,病原菌在富含营养的琼脂培养基上生长得更好,并且形成了菌落。
而在缺乏营养的琼脂培养基上,病原菌的生长受到了抑制。
进一步的实验表明,病原菌在富含营养的环境中对植物的侵染能力更强。
我们将病原菌接种在水稻叶片上,发现在富含营养的环境中,病原菌能够迅速侵染并引起病症。
而在缺乏营养的环境中,病原菌的侵染能力明显减弱。
实验二:植物的抗病能力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选择了水稻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抗病能力。
我们将病原菌接种在不同品种的水稻上,并观察病症的发展情况。
结果显示,不同品种的水稻对病原菌的抵抗能力存在差异。
一些品种表现出明显的抗病性,病症发展缓慢,甚至没有明显的病症出现;而另一些品种则容易被病原菌侵染,病症发展迅速。
进一步的实验表明,植物的抗病能力与其免疫系统的活性有关。
我们通过测定不同品种水稻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含量,发现抗病性较强的品种具有更高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含量。
这表明植物的抗病能力与其抗氧化能力密切相关。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病原菌的侵染能力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富含营养的环境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和侵染。
2. 植物的抗病能力与其免疫系统的活性有关,抗病性较强的植物具有更高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含量。
这些结论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植物病理学以及培育抗病品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植物病原菌的侵染机制以及植物的抗病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植物疾病的发生,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
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实验一:病害症状观察实验学时:2实验类型:验证实验要求:必修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进行症状的观察,分两部分进行。
一部分在田间,观察田间作物病害的病状和病征;一部分在室内,观察室内所提供的植物病害标本的病状和病征。
通过实验,使同学们认识植物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特点,初步掌握正确地描述病害症状的方法,加深对植物病害的感性认识,了解症状在病害诊断中的作用。
二、实验内容植物病害的症状表现十分复杂,按照症状在植物体显示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内部症状与外部症状两类。
在外部症状中,按照有无病原物子实体显露可分为病状与病征两种。
本实验主要进行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
(一)病状类型病状就是在植物病部所看到的不正常的状态。
通常分为五种类型。
1.变色植物受外界有害因素的影响后,常导致色泽的改变,如褪色、条点、白化、色泽变深或变浅等,统称为变色。
主要表现有:(1)褪绿或黄化:褪绿和黄化是由于叶绿素的减少而叶片表现为浅绿色或黄色。
如小麦黄矮病、植物的缺铁、缺氮等。
(2)花叶与班驳:如烟草花叶病、菜豆花叶病、黄瓜花叶病等。
(3)变红色或紫色:如玉米或谷子红叶病、植物缺铁等。
2.坏死是由于感病植物组织和细胞的死亡而引起的。
(1)斑点:根、茎、叶、花、果实的病部局部组织或细胞坏死,产生各种形状、大小和颜色不同的斑点,如玉米大、小斑病、烟草赤星病、白菜黑斑病等。
(2)枯死:芽、叶、枝、花局部或大部分组织发生变色、焦枯、死亡。
如马铃薯晚疫病、水稻白叶枯病。
(3)穿孔、落叶和落果:在病斑外围的组织形成离层,是病斑从健康组织中脱落下来,形成穿孔,如桃细菌性穿孔病等;有些植物的花、叶、果等感病后,在叶柄或果梗附近产生离层而引起过早的落叶、落果等。
(4)疮痂:果实、嫩茎、块茎等的受病组织局部木栓化,表面粗糙,病部较浅,如柑桔疮痂病、马铃薯疮痂病等。
(5)溃疡:病部深入到皮层,组织坏死或腐烂,病部面积大,稍凹陷,周围的寄主细胞有时增生和木栓化,多见与木本植物的枝干上的溃疡症状。
附录:酎卜实习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采集一株植物的全部或一部分,经过压制,干燥而制做的标本叫做腊叶标本。
腊叶标本制做简便,保存长久,可帮助我们识别和研究各种植物,对于中草药的鉴定以及野生资源普查都起着很大的作用.一、采集用具1.植物标本夹:是由木条、木板、竹条或粗铅丝制成的两块长方形的夹板,大约长60Cm,宽40cm。
附一长绳■9.J,1444∙∙J×.—范市。
2、吸水纸:用于夹放标本,吸收其中水分。
最好用薄草纸等吸水性强的纸。
3、采集筒:一般为白铁皮制成,野外采集的植物来不及压制时可暂放入筒内保存。
4、枝剪:用于采集木本植物的枝条。
5、铲或小镐:用以挖掘植物。
6、放大镜、解剖针、银子,解剖观察花或其他微细部分以及压制标本时用。
7、广口瓶:内盛5%福尔马林或FAA固定液(用福尔马林5ml,冰醋酸5ml,70%乙醇90ml配成),用以保存花、果实等小型标本,以做进一步观察或留做切片用。
8、标本号牌:为较厚的白色硬纸片。
一端系一根细线以系在标本上。
9、野外采集记录本及铅笔。
二、采集时注章事项首先要注意标本的完整。
采集草本植物标本应尽量完整。
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等各部分。
花和果实是鉴定植物种类的重要依据,但多数植物的花、果实难以同时采到,必须依生长季节分次采集才能完整。
若为乔木或灌木则可采带花、果和叶的枝条,同时做记录并编上号码挂上标本号牌。
雌雄同株或异株的植物,应从枝条上分别采取雌雄性标本,采集药用植物标本必须特别注意将药用部分采下附在标本上。
如药用树皮,则应采一块树皮,编成同号然后钉在标本台纸上。
尤其是根类药材,一定要采掘根部一同保存。
作为标本的第一手资料,野外记录是很重要的,植物标本经压制后,一些生活时的状况会有改变。
如花、果变色,叶片白粉消失,气、味变化等,而这些特征对于鉴定是很重要的,所以必须在采集时逐项记录。
另外,在采集标本时,还要注意调查植物的土名以便使土名和中文通用名称统一起来。
实验二植物的组织一、目的要求(一)掌握保护组织、机械组织、输导组织的特征及在植物体内的存在部位。
(二)认识几种常见的分泌组织。
(三)学会徒手切片的制作方法。
二、仪器用品、实验材料①新鲜藿香茎②南瓜茎纵切片(每人一片)桔皮横切片(一片示教)川芎根茎横切片(一片示教)南瓜茎横切片(一片示教)黄柏粉末(每室一份)何首乌粉末,50%水合氯醛,稀甘油、蒸馏水、酒精灯。
5%氢氧化钾溶液关木通茎,党参根三、实验内容与方法(一)保护组织:藿香茎横切临时装片的制作与观察取藿香嫩茎切成2~3厘米一段,将横切面削平,沾上一点水,以防止新鲜材料变干,并增加润滑,使组织不易切碎。
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夹住材料,下端用中指托住,右手拿刀片,使刀刃向内并与材料的断面平行。
自材料的左前方向右后方反复拉移刀片,即可将材料切成很薄的片。
反复切时,要随时在断面上沾水。
将切下的薄片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选取最薄的一片,按正规操作制成的临时装片。
先在低倍镜下观察,可见茎呈现四方形,四角具有突出的棱脊。
茎最外为一层表皮,表皮外具有许多毛茸状附属物,尤其在四角处更多。
选取清楚的一角,换高倍观察非腺毛,腺毛及腺鳞的特征。
(二)机械组织1、厚角组织取上述藿香茎徒手切片进行观察,在四个棱脊处表皮下均可见厚角组织。
细胞呈多角形,每一细胞角隅处壁显著增厚。
2、厚壁组织(示教)石细胞及纤维——黄柏皮粉末示教在示教镜下观察石细胞及纤维,比较其结构有何异同?(三)输导组织:导管与筛管取南瓜茎纵切片于低倍镜下,首先自一侧逐渐向内观察切片的整体情况。
其中染成粉红色的带有环状或网状花纹的部分即木质部中的导管。
在木质部两侧即为韧皮部,分清各部后,可观察下列结构:导管:细胞壁加厚部分呈环状、螺旋状或网纹状。
注意你所观察的切片中有几种类型的导管。
筛管:位于导管的两侧,由长筒形细胞上下相连而成,细胞间的横隔壁上有许多小孔即筛孔。
此横隔壁即筛板。
在示教镜下观察南瓜茎横切片中的筛板,与纵切片中的筛板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