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学实验实验五植物病害标本采集及病原鉴定
- 格式:pptx
- 大小:3.33 MB
- 文档页数:9
病害植物采集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采集病害植物样本,以便进一步研究其病害特征、病原菌等相关情况,为病害植物的病害防治提供参考。
实验设备和材料- 手套- 剪刀- 封闭塑料袋- 相机- 筆記工具实验步骤1. 选择目标植物:根据之前的调查和观察,我们选择了生长在实验园区的牡丹植物作为研究对象。
牡丹植物在最近几个月中出现了一些病害现象,我们希望通过采集植物样本,进一步研究病害的原因和扩散情况。
2. 确定采样地点:在实验园区中,我们选择了发病较为严重的区域,这样可以更好地反映病害的程度和情况。
3. 佩戴手套: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我们在采集植物样本前佩戴了手套,以避免与可能存在的有害病原接触。
4. 剪刀消毒:为防止可能的交叉感染,我们在每一次采样前都对剪刀进行彻底消毒,以保证采样的干净与准确。
5. 采样:我们选择了多个不同的病害植株进行采样。
对于每一个植株,我们首先进行外观观察,注意病症的表现形式、病变部位等。
然后,我们用消毒过的剪刀小心地将部分受害叶片或病害组织剪下来放入封闭塑料袋中,确保样本的完整性。
6. 样本记录:在每个封闭袋子上,我们使用相机拍摄病害植物的外观,并尽可能详细地记录观察到的症状,包括颜色变化、形状改变、细菌或真菌感染等情况。
此外,我们还对收集到的样本进行编号和标注,以便于后续的病理学分析和实验室研究。
7. 清理工作:在完成采样后,我们对实验区域进行了清理,将剪下的叶片整理并装入专用容器以便后续处理。
同时,我们将所用的工具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以防止可能的传染。
8. 分析和存储:采样的样本将送往实验室进行进一步的病害分析和病原菌鉴定,并储存在适当的条件下,以供后续研究之用。
实验结果通过本次采样实验,我们成功获得了多个不同病害牡丹植物的样本,每个样本都有详细的观察记录和编号。
这些样本将为进一步的病理学研究、病原菌鉴定以及病害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和实验支持。
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采集病害植物样本,为病害的研究和防治提供了基础数据。
实训十、植物病害标本采集、制作和鉴定一、目的要求通过采集和制作标本,了解植物病害标本采集要求,学会标本的采集与记录,掌握植物病害标本的制作方法,进一步巩固病害知识,每人抽签完成1份病害标本。
二、材料和用具标本夹、吸水纸、塑料袋、纸袋、标签、铅笔、记号笔、小刀、枝剪、手锯、标本缸、酵酸铜、硫酸铜、95%乙醇、甲醛溶液、亚硫酸、甘油、蒸馏水等。
三、内容与方法(一)病害标本的采集1标本采集基本要求采集完整的标本,最好是先摄影然后再压制或浸渍保存,拍照越清晰越好,要求拍正常植株和病害部位。
每号标本,样本数量应至少采集2-3份。
2取样部位(1)标本上有子实体的应尽量在老叶上采集因为它比较成熟,许多真菌有性阶段的子实体都在枯死的枝叶上出现,而无性阶段子实体大多在活体上可以找到。
(2)柔软多汁的子实体或果实材料,则应采集新发病的幼果。
(3)病毒病应尽量采集顶梢与新叶。
(4)线虫病害标本应采病变组织,为害根部的线虫病害标本除采集病根外还应采集根围土壤。
(5)表现蔫萎的植株要连根挖出,有时还要连同根际的土壤等一同采集。
(6)对于粗大的树枝和植株,则宜削取一片或割取一截。
(7)如果病害在叶、果实和枝干上都有表现时,尽量采集全面。
(8)寄生类应和寄主一起采集。
病害症状很特殊病害,要连同植株的枝叶或花一起采集,以便鉴、定其寄主名称。
3标本数据记录和标本编号要求记录准确、简要、完整。
完整的记录与标签同样十分重要,要有寄主名称、采集日期与地点、采集者姓名、生态条件和土壤条件等。
4标本采集方法(1)枝干类、根部病害标本的采集取其得病部位,用锯、枝剪或高枝剪采取,切勿用手折断,影响标本的美观,对纤维长而强韧的枝干等,尤应注意。
(2)叶部病害标本的采集大型叶植物,它们的叶子和花序均很大,采集标本时可采一部分或分段采集,以同株上幼小叶加上花果组成一份标本(同时标明叶实际大小);或把叶、叶柄各自分段取其一部分;对于像菟丝子、列当这样的寄生植物应连同寄主一起采集,并记录寄主的名称。
植物病理学中的病原鉴定方法植物病原鉴定是植物病理学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
针对植物受到的病害,科学家们致力于确定引起病害的病原微生物。
病原鉴定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病害的防治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植物病原鉴定方法。
一、病原菌分离与筛选病原菌的分离与筛选是病原鉴定的首要步骤。
通过对受感染的植物组织进行分离培养,可以得到纯种的病原菌。
常用的方法包括采样、处理、分离和培养等。
从植物组织样品中采集病原菌,经过适当的处理后,将其分离在含有适宜培养条件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同时,还可以通过形态学和生理学特征对病原菌进行初步筛选,以鉴定可能的病原菌。
二、遗传学分析遗传学分析是病原鉴定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病原菌的遗传信息进行分析和比对,可以确定其在系统发育中的位置以及与其他相关菌株的关系。
常用的遗传学分析方法包括PCR技术、DNA测序、RFLP 等。
PCR技术可以扩增特定基因片段以及鉴定病原菌与寄主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测序技术可以获取病原菌基因组的完整序列信息。
RFLP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则通过识别特定的限制性内切酶切割位点来进行病原菌的鉴定。
三、免疫学分析免疫学分析是一种通过检测病原菌与植物寄主之间的免疫反应,来进行病原鉴定的方法。
常用的免疫学分析包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LISA以及免疫电镜等。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通过使用特异性抗体来标记病原菌的抗原,从而在组织中检测出病原菌的存在。
ELIS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则通过检测特定抗原与抗体之间的反应来鉴定病原菌。
四、分子检测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分子检测方法在病原鉴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分子检测方法基于病原菌特定的基因序列,通过PCR扩增和分析来进行鉴定。
常用的分子检测方法包括引物特异性PCR、实时荧光定量PCR、DNA条形码等。
引物特异性PCR方法利用特异性引物扩增特定的基因片段,以鉴定病原菌。
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可对扩增结果进行实时监测,实现高灵敏度的检测。
一、实习概况本次植物病理学实训是在XX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物病理学实验室进行的,为期两周。
实习时间从2023年10月15日至2023年10月28日。
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植物病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植物病害诊断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对植物病害的识别和防治能力。
二、实习内容(一)植物病害标本采集与制作1. 标本采集:在实习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如何根据病害症状在田间采集植物病害标本。
标本采集时,注意选择典型症状的叶片、茎秆、果实等部位,确保标本的代表性。
2. 标本制作:将采集到的标本进行清洗、干燥、压制等处理,最后制成植物病害标本。
在制作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如何制作玻片标本,并掌握了一定的显微镜观察技能。
(二)植物病害诊断1. 症状观察:通过观察植物病害症状,了解病害的发生部位、症状类型、发病程度等,初步判断病害的种类。
2. 病原物鉴定:结合症状观察和病原物形态特征,对病原物进行初步鉴定。
在实验室条件下,我们学习了如何制作临时玻片,观察病原菌的形态结构。
3. 病害诊断:根据症状观察、病原物鉴定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对病害进行诊断。
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多种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如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等。
(三)植物病害防治1. 病害发生规律:了解不同植物病害的发生规律,包括病害的侵染循环、发病条件等。
2. 防治方法:学习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了解了不同防治方法的适用范围、注意事项等。
三、实习体会通过本次植物病理学实训,我收获颇丰,主要有以下几点:1. 加深了对植物病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习过程中,我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重要性。
通过对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制作和诊断,我对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提高了植物病害诊断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根据症状观察、病原物鉴定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对植物病害进行诊断。
植物病害标本采集与制作指导书-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标本采集与制作综合实习(植物病害)指导教师:丁晓帆适用专业:植保植物病害标本是对其症状的最直观的记载和描述。
它在教学中具有直观、不受季节和区域限制的特点。
因此,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制作和保存是植物病理学科实验(习)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在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和制作过程中,应对症状的变化情况给以特殊的注意。
例如,症状可能表现为典型症状,也可能表现为非典型症状,在采集时,均应加以注意。
一种病害,在同一种植物上,可以同时表现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症状;在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也可以先后表现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症状,如橡胶白粉病。
标本采集后,除去需要及时分离和鉴定的标本外,其余的一般都要经过制作之后保存起来,以备需要时进行分离和鉴定;或者是在教学和研究时,供观察和识别,要求是能尽量保持原来的性状。
一、目的要求学会采集植物病害标本的基本方法。
通过对常见的叶片和果穗等干标本以及对柔嫩果实的浸渍标本的制作,同时训练真菌玻片标本的制作,学习并掌握标本干燥制作、浸渍制作以及玻片标本制作等基本方法。
二、基本原理室外采集标本是获取植物病害标本的重要途径,也是熟悉植物病害的症状,了解植物病害发生情况的最好方式。
标本的制作是为了日后能较为方便地观察植物病害的症状,无论用干燥制作法保存标本,还是用浸渍制作法保存标本,都是为了尽量减缓所保存标本变质的速度或不使其腐烂霉变。
同时也是为了尽量使标本保持其原色,以延长标本的使用时间和提高标本的保存质量。
真菌玻片标本的制作是为了直观地观察病原物、辅助诊断、鉴定病害种类,并通过永久玻片标本的制作为后续教学工作提供基本素材。
三、采集和制作标本用具1.采集标本的用具采集夹、采集袋、标本夹、标本纸、标本箱(筒)、剪刀、修枝剪、高枝剪、手锯、手铲、纸袋、标签、手持放大镜及采集记录本、海拔仪、刀片、载玻片、盖玻片、小木板、挑针、镊子、滴瓶、各种试剂等。
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制作与保存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制作与保存植物病害标本是⾼等农业院校植物病理学科本科教学不可缺少的实物,它在教学中具有直观、不受季节和区域限制的特点。
因此,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制作和保存是植物病理学科实验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1 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在北⽅由于季节分明,作物品种丰富,植物病害发⽣频繁,⼤部分的植物病害标本都能从⽥间采集到。
但是,病害的发⽣有⼀定的规律,要充分掌握病害发⽣的季节规律及寄主的⽣长规律才能收获症状特征⽐较典型的标本。
1.1 病害标本采集的⼯具植物病害⼤多发⽣在根、茎、叶和果实上,因此所⽤⼯具要针对不同的部位,常⽤的⼯具有⼑、剪、锄、锯等,还有标本夹、标本箱、标本纸、⼩玻瓶、纸袋、标签和记录本等。
1.2 标本的采集⼤⽥采集主要分为按季节采集和按寄主采集。
按季节采集主要是针对每年只在特定时期发⽣的病害。
如⽩粉病具有性阶段,⼩麦⽩粉病多在每年5—6 ⽉能够采集到;植物的灰霉病则在低温阴⾬的条件下容易发病,每年3—5 ⽉最容易采到。
按寄主采集主要针对寄主范围⼴泛的病害,如霜霉病,可以在很多植物病害的叶⽚上发现,常见的有莴苣、葡萄、⽩菜等;疫病如番茄、马铃薯、辣椒疫病等。
1.3 采集标本的记录为了区分采集的不同的标本,采集时要进⾏记载。
主要包括寄主名称、时间和地点、采集⼈姓名、主要发⽣情况和必要的⽣态环境因⼦。
2 植物病害标本的制作采集的标本通过鉴定以后,除去作为分离⽤的标本外,⼀般都⽤⼲燥法或浸渍法进⾏保存,要求能够尽量保存标本的本来性状。
⼀些微⼩的可以做成玻⽚标本,⽐较难以保存的和特殊的标本可通过多媒体扫描系统或显微系统存⼊计算机中,制成相应的⽂体图形、动画、视频图像等。
2.1 标本⼲燥制作法2.1.1 压制法。
采到的植物病害标本,若⼲燥后容易卷缩的(如稻叶),最好随采随压。
其他的可以放到采集箱内带回去后压在吸⽔纸中,⽤标本夹夹紧,⽇晒任其⼲燥。
在此期间,要经常更换标本纸。
植物病理学实习总结报告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年级:2008级专业:植物保护微生物工程组别:第三小组姓名:***学号:************指导老师:李敏慧、刘琼光、周国辉、徐大高、杨媚、谢辉、何艺郡目录一、前言--------------------------------------------------------3二、实习目的与意义----------------------------------------3三、实习内容与方法----------------------------------------3实验一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和制作------------4实验二植物病原的分离与培养-------------------8实验三植物病原真菌玻片标本制作------------12 实验四植物病原线虫的分离及形态观察------14 实验五植物病毒(香蕉束顶病毒)检测------15四、实习(验)结果与分析------------------------------18五、收获与体会----------------------------------------------19六、参考文献-------------------------------------------------20植物病理学实习总结报告戴泽翰 200830200508 08植保微生物1班一、前言植物病理学是主要研究引起农作物病害发生的各种生物与非生物引子及其致病机制、病原物与寄主间相互关系和控制病害发生、减轻发病程度、减少病害所致损失的原理及具体措施的一个重要农业学科。
学习基本的植物病理学、流行学知识,掌握常见农业病害鉴别和病原物采集、分离等技能,是对作为高等农科院校植保专业学生提出的要求。
为巩固和印证所学的植物病理知识,增强学生对本地区主要作物及主要植物病害的直观认识,我校资环学院为植保专业安排了植物病理学课的实习,以加强学生理论结合实际,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实习目的与意义(一)巩固和印证所学植物病理学基础理论知识(二)熟练掌握植物病理学实验操作技能(三)通过室内外观察,认识本地区主要作物及主要植物病害的形态特征(四)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实习内容与方法(一) 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和制作及常见病害鉴定(二) 植物病原的分离与培养(三) 植物病原真菌玻片标本制作(四) 线虫病害标本的采集、分离与鉴定(五) 植物病毒(香蕉束顶病毒)检测实验一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和制作及常见病害鉴定一、实验目的植物病害标本是植物病害及其分布的事务性记载,有了标本即可在室外观察的基础上,开展室内各方面的工作,特别是病害诊断和病原物的分离鉴定工作,没有合格的标本更无从谈起。
标本采集与制作综合实习(植物病害)指导教师:丁晓帆适用专业:植保植物病害标本是对其症状的最直观的记载和描述。
它在教学中具有直观、不受季节和区域限制的特点。
因此,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制作和保存是植物病理学科实验(习)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在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和制作过程中,应对症状的变化情况给以特殊的注意。
例如,症状可能表现为典型症状,也可能表现为非典型症状,在采集时,均应加以注意。
一种病害,在同一种植物上,可以同时表现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症状;在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也可以先后表现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症状,如橡胶白粉病。
标本采集后,除去需要及时分离和鉴定的标本外,其余的一般都要经过制作之后保存起来,以备需要时进行分离和鉴定;或者是在教学和研究时,供观察和识别,要求是能尽量保持原来的性状。
一、目的要求学会采集植物病害标本的基本方法。
通过对常见的叶片和果穗等干标本以及对柔嫩果实的浸渍标本的制作,同时训练真菌玻片标本的制作,学习并掌握标本干燥制作、浸渍制作以及玻片标本制作等基本方法。
二、基本原理室外采集标本是获取植物病害标本的重要途径,也是熟悉植物病害的症状,了解植物病害发生情况的最好方式。
标本的制作是为了日后能较为方便地观察植物病害的症状,无论用干燥制作法保存标本,还是用浸渍制作法保存标本,都是为了尽量减缓所保存标本变质的速度或不使其腐烂霉变。
同时也是为了尽量使标本保持其原色,以延长标本的使用时间和提高标本的保存质量。
真菌玻片标本的制作是为了直观地观察病原物、辅助诊断、鉴定病害种类,并通过永久玻片标本的制作为后续教学工作提供基本素材。
三、采集和制作标本用具1.采集标本的用具采集夹、采集袋、标本夹、标本纸、标本箱(筒)、剪刀、修枝剪、高枝剪、手锯、手铲、纸袋、标签、手持放大镜及采集记录本、海拔仪、刀片、载玻片、盖玻片、小木板、挑针、镊子、滴瓶、各种试剂等。
(1)采集夹。
在野外临时收存新采标本的轻便夹子。
实验名称:植物病害症状观察及病原菌鉴定实验目的:1. 通过观察植物病害症状,了解不同病害的特征。
2. 学习并掌握植物病原菌的初步鉴定方法。
3. 提高对植物病害的认识和防治能力。
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XX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实验室实验材料:1. 病害植物样本:水稻、小麦、玉米等。
2. 显微镜及配套设备。
3. 病原菌分离培养基。
4. 实验室常用试剂。
实验方法:一、植物病害症状观察1. 水稻病害观察:- 取水稻叶片,仔细观察叶片的形态、颜色变化、病斑形状、大小及分布等。
- 结果:发现水稻叶片上出现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中心颜色较深,边缘颜色较浅,叶片边缘卷曲。
2. 小麦病害观察:- 取小麦叶片,仔细观察叶片的形态、颜色变化、病斑形状、大小及分布等。
- 结果:发现小麦叶片上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中心颜色较深,边缘颜色较浅,叶片边缘干枯。
3. 玉米病害观察:- 取玉米叶片,仔细观察叶片的形态、颜色变化、病斑形状、大小及分布等。
- 结果:发现玉米叶片上出现不规则形病斑,病斑中心颜色较深,边缘颜色较浅,叶片边缘出现枯萎现象。
二、病原菌鉴定1. 病原菌分离:- 将病害植物样本剪成小块,接种于病原菌分离培养基上。
- 结果:培养一段时间后,在培养基上观察到菌落生长。
2. 菌落形态观察:- 观察菌落颜色、形状、大小、边缘等特征。
- 结果:水稻病原菌菌落呈白色,菌丝较细;小麦病原菌菌落呈灰白色,菌丝较粗;玉米病原菌菌落呈灰褐色,菌丝较粗。
3. 显微镜观察:- 将菌落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菌丝、孢子等特征。
- 结果:水稻病原菌菌丝呈白色,有分隔;小麦病原菌菌丝呈灰白色,有分隔;玉米病原菌菌丝呈灰褐色,有分隔。
4. 病原菌鉴定:- 根据菌落形态、显微镜观察结果,初步判断病原菌种类。
- 结果:水稻病原菌为稻瘟病菌;小麦病原菌为小麦叶锈病菌;玉米病原菌为玉米大斑病菌。
实验结果分析:1. 通过观察植物病害症状,可以初步判断病害类型。
第1篇一、引言植物病理学是一门研究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和防治的学科。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严重。
为了提高学生的植物病理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我校于近期组织了一次植物病理学教学实践活动。
本文将总结本次实践活动的经验和体会,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二、实践背景1. 植物病害问题日益严重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中植物病害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植物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元。
2. 植物病理学教学现状目前,我国高校植物病理学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环节相对较少。
这使得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病害诊断能力。
3. 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通过植物病理学教学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病害发生规律,提高病害诊断和防治能力。
三、实践内容1. 病害标本采集与鉴定在实践活动中,我们组织学生到田间采集病害标本。
学生通过观察病害症状、采集病样,初步了解病害种类和发生规律。
随后,指导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病害标本的鉴定,使学生掌握病害鉴定方法。
2. 病原菌分离与培养在实验室,学生学习了病原菌分离和纯化的方法。
通过操作,学生掌握了病原菌的分离纯化技术,为后续的病害研究奠定了基础。
3. 病害诊断与防治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学习了病害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症状观察、病原菌鉴定等。
同时,指导教师结合实际案例,向学生介绍了病害的防治措施,如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
4. 病害调查与监测学生分组进行田间病害调查,了解病害发生规律、危害程度等。
通过调查,学生掌握了病害监测的基本方法,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四、实践体会1.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学生掌握了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操作技能,提高了病害诊断和防治能力。
2.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分组进行病害调查和监测,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疾病的科学,通过实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疾病的发生机理、病原菌的侵染方式以及植物的抗病机制。
本实验旨在探究植物病原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植物的侵染能力以及植物的抗病能力。
实验一:病原菌的侵染能力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常见的一种病原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水稻白叶枯病菌)作为研究对象。
我们将病原菌分别接种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包括富含营养的琼脂培养基和缺乏营养的琼脂培养基。
结果显示,病原菌在富含营养的琼脂培养基上生长得更好,并且形成了菌落。
而在缺乏营养的琼脂培养基上,病原菌的生长受到了抑制。
进一步的实验表明,病原菌在富含营养的环境中对植物的侵染能力更强。
我们将病原菌接种在水稻叶片上,发现在富含营养的环境中,病原菌能够迅速侵染并引起病症。
而在缺乏营养的环境中,病原菌的侵染能力明显减弱。
实验二:植物的抗病能力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选择了水稻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抗病能力。
我们将病原菌接种在不同品种的水稻上,并观察病症的发展情况。
结果显示,不同品种的水稻对病原菌的抵抗能力存在差异。
一些品种表现出明显的抗病性,病症发展缓慢,甚至没有明显的病症出现;而另一些品种则容易被病原菌侵染,病症发展迅速。
进一步的实验表明,植物的抗病能力与其免疫系统的活性有关。
我们通过测定不同品种水稻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含量,发现抗病性较强的品种具有更高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含量。
这表明植物的抗病能力与其抗氧化能力密切相关。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病原菌的侵染能力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富含营养的环境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和侵染。
2. 植物的抗病能力与其免疫系统的活性有关,抗病性较强的植物具有更高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含量。
这些结论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植物病理学以及培育抗病品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植物病原菌的侵染机制以及植物的抗病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植物疾病的发生,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
实验一:病害症状观察实验学时:2实验类型:验证实验要求:必修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进行症状的观察,分两部分进行。
一部分在田间,观察田间作物病害的病状和病征;一部分在室内,观察室内所提供的植物病害标本的病状和病征。
通过实验,使同学们认识植物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特点,初步掌握正确地描述病害症状的方法,加深对植物病害的感性认识,了解症状在病害诊断中的作用。
二、实验内容植物病害的症状表现十分复杂,按照症状在植物体显示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内部症状与外部症状两类。
在外部症状中,按照有无病原物子实体显露可分为病状与病征两种。
本实验主要进行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
(一)病状类型病状就是在植物病部所看到的不正常的状态。
通常分为五种类型。
1.变色植物受外界有害因素的影响后,常导致色泽的改变,如褪色、条点、白化、色泽变深或变浅等,统称为变色。
主要表现有:(1)褪绿或黄化:褪绿和黄化是由于叶绿素的减少而叶片表现为浅绿色或黄色。
如小麦黄矮病、植物的缺铁、缺氮等。
(2)花叶与班驳:如烟草花叶病、菜豆花叶病、黄瓜花叶病等。
(3)变红色或紫色:如玉米或谷子红叶病、植物缺铁等。
2.坏死是由于感病植物组织和细胞的死亡而引起的。
(1)斑点:根、茎、叶、花、果实的病部局部组织或细胞坏死,产生各种形状、大小和颜色不同的斑点,如玉米大、小斑病、烟草赤星病、白菜黑斑病等。
(2)枯死:芽、叶、枝、花局部或大部分组织发生变色、焦枯、死亡。
如马铃薯晚疫病、水稻白叶枯病。
(3)穿孔、落叶和落果:在病斑外围的组织形成离层,是病斑从健康组织中脱落下来,形成穿孔,如桃细菌性穿孔病等;有些植物的花、叶、果等感病后,在叶柄或果梗附近产生离层而引起过早的落叶、落果等。
(4)疮痂:果实、嫩茎、块茎等的受病组织局部木栓化,表面粗糙,病部较浅,如柑桔疮痂病、马铃薯疮痂病等。
(5)溃疡:病部深入到皮层,组织坏死或腐烂,病部面积大,稍凹陷,周围的寄主细胞有时增生和木栓化,多见与木本植物的枝干上的溃疡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