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决定理论
- 格式:pptx
- 大小:234.48 KB
- 文档页数:104
请说明”利率决定的一般均衡理论“
利率决定的一般均衡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利率是决定投资和储蓄决策的关键因素。
这个理论基于以下几个假设:
1.人们对未来收益具有观望性,也就是说,他们会考虑未来的收益对自己的影响。
2.人们会根据自己的收益偏好,决定是否愿意借贷或投资。
如果收益偏好高,则愿
意借贷或投资;如果收益偏好低,则不愿意借贷或投资。
3.市场中存在货币,并且人们会根据货币的流通情况决定是否储蓄。
如果货币流通
率低,则愿意储蓄;如果货币流通率高,则不愿意储蓄。
根据这些假设,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市场经济中,利率是决定投资和储蓄决策
的关键因素。
当利率高时,人们不愿意借贷或投资,而愿意储蓄;当利率低时,人们
愿意借贷或投资,而不愿意储蓄。
这个理论还可以用来解释市场中的资本流动。
当利率高时,人们愿意将资本转移到储
蓄中去,从而减少对投资的需求。
这就会导致投资降低,从而使经济增长减缓。
反之,当利率低时,人们愿意将资本转移到投资中去,从而增加对投资的需求。
这就会导致
投资增加,从而使经济增长加快。
利率决定的一般均衡理论对于经济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政府可以通过调
节利率来影响投资和储蓄的决策,从而调节经济的增长速度。
例如,如果政府希望经
济增长加快,就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来促进投资增加;如果政府希望经济增长减缓,就
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来促进储蓄增加。
货币供应量与利率到底是什么关系?货币供应量与利率到底是什么关系?(1)利率决定理论。
①古典学派的实际利率论:认为,利率由实际因素投资和储蓄决定,投资是对资金的需求,随利率上升而下降;储蓄是对资金的供给,随利率上升而增加,当资金需求与资金供给相等时决定均衡价格。
②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凯恩斯从货币角度提出的利率决定理论。
认为,货币需求主要包括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性需求。
货币供给则为外生变量,主要由货币政策决定。
当资金需求等于资金供给时的价格。
③可贷资金论:同时考虑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认为借贷资金的需求和供给均包括两个方面,借贷资金需求来自某期间投资流量和该期间人们希望持有的货币余额;借贷资金供给来自同一期间的储蓄流量和该期间货币供应量的变动。
其中货币供给与利率是正相关,货币需求与利率是负相关。
总的来说,均衡条件为:I+△Md=S+△Ms。
这样,可贷资金的供求决定了均衡利率。
①IS-LM理论:认为,均衡利率由收入与利率同时决定。
(2)货币增长与利率水平的关系。
①在短期,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使得货币市场上资金供过于求,因此,作为资金价格的利率必然下降,从而刺激投资和消费。
②在长期,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效应,会使经济增长,总需求增加,因而经济社会中对货币的需求量也相应增加,导致利率上升;同时物价水平的上升,也会促使名义利率上升。
但根据货币主义的“货币中性”,在长期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仅仅能改变名义利率,而实际利率仍保持不变。
货币供给的概念是什么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我国2015年12月流通的货币为63216.58亿元人民币(M0),流通中的货币和活期存款之和为400953.44亿元人民币(M1),货币和准货币为1392278.11亿元人民币(M2)。
这些货币是中国人民银行向经济体注入的货币,以促使经济正常发展。
可以理解为货币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体系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收缩)货币的行为。
利率决定的八种理论解读在经济学中,利率是指借贷资金时所支付的利息费用,是货币的时间价值体现。
利率的高低对经济发展和个人财务状况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利率决定的八种理论进行解读。
一、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理论认为,利率的水平直接影响人们对持有货币的需求。
当利率上升时,持有货币的成本增加,人们更倾向于将货币转化为其他投资工具,这就减少了对货币的需求,进而推动利率下降。
当利率下降时,持有货币的成本降低,人们更倾向于持有货币,这就增加了对货币的需求,进而推动利率上升。
二、投资需求理论投资需求理论认为,利率的水平与投资需求呈反向关系。
当利率上升时,投资的成本增加,企业和个人更倾向于减少投资,从而减少了对资金的需求,进而推动利率下降。
当利率下降时,投资的成本降低,企业和个人更倾向于增加投资,从而增加了对资金的需求,进而推动利率上升。
三、通货膨胀理论通货膨胀理论认为,通货膨胀会导致利率上升。
当通货膨胀预期加剧时,人们对于未来的货币购买力下降的预期会增加,因此要求更高的利率来抵消通货膨胀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推动利率上升。
四、货币供求理论货币供求理论认为,利率的水平由货币的供求决定。
当货币供应增加时,货币供大于求,利率下降;当货币供应减少时,货币供小于求,利率上升。
五、信贷市场理论信贷市场理论认为,利率的水平取决于信贷市场的供求关系。
当信贷市场供应增加时,借款人增多,利率下降;当信贷市场供应减少时,借款者减少,利率上升。
六、流动性偏好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利率的水平由人们对资产流动性的偏好所决定。
当人们更倾向于持有流动性较高的资产时,他们对于持有货币的需求减少,进而推动利率上升。
相反,当人们更倾向于持有流动性较低的资产时,他们对于持有货币的需求增加,进而推动利率下降。
七、风险溢价理论风险溢价理论认为,利率的水平与借贷风险溢价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当风险溢价上升时,借款人需要支付更高的利率以补偿风险,从而推动利率上升。
凯恩斯利率决定理论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是利率决定理论中的一种,凯恩斯学派的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利率不是决定于储蓄和投资的相互作用,而是由货币量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凯恩斯学派的利率理论是一种货币理论。
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认为,利率决定于货币数量和一般人的流动性偏好两个因素。
凯恩斯认为,人们在选择其财富的持有形式时,大多数倾向于选择货币,因为货币具有完全的流动性和最小的风险性,而通常情况下,货币供应量是有限的。
人们为了取得货币就必须支付代价。
所以,利息是在一定时期内放弃货币、牺牲流动性所得的报酬,而利率就是人们对流动性偏好,即不愿将货币贷放出去的程度的衡量。
利率是使公众愿意以货币的形式持有的财富量(即货币需求)恰好等于现有货币存量(即货币供给)的价格。
当公众的流动性偏好强,愿意持有货币的数量大于货币的供给量时,利率就上升;反之,公众的流动性偏好较弱,愿意持有的货币量小于货币供给量时,利率就下降。
凯恩斯认为,货币的供应量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货币的
需求量起因于三种动机。
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前两种动机的货币需求是收入的递增函数,记为
M1=L1(y),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利率的递减函数,记为M2=L2(r)。
货币总需求Md=L1(y)+ L2(r),货币总供给为为Ms,当Md=Ms 时可以求均衡利率re(如图)/zsb/zgs/zgs02/image/p023 0303.gif
当利率非常低时,人们都会抛出有价证券而持有货币,从而使人们对货币需求变得无限大,即流动性偏好是绝对的。
这就是所谓的“流动性陷阱”。
如图中的MS2,MS3 。
凯恩斯认为利率是由什么决定:凯恩斯认为利率是由货币的供给与需求决定。
凯恩斯的利率决定理论首先从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出发(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提出了货币的需求函数。
然后,认为货币是由中央银行供给,属于常数。
货币的需求与供给达到均衡时,所得到的利率即为均衡利率。
利率:利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借贷资金额(本金)的比率。
利率是决定企业资金成本高低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企业筹资、投资的决定性因素,对金融环境的研究必须注意利率现状及其变动趋势。
利率是指借款、存入或借入金额(称为本金总额)中每个期间到期的利息金额与票面价值的比率。
借出或借入金额的总利息取决于本金总额、利率、复利频率、借出、存入或借入的时间长度。
利率是借款人需向其所借金钱所支付的代价,亦是放款人延迟其消费,借给借款人所获得的回报。
利率通常以一年期利息与本金的百分比计算。
一般来说,利率根据计量的期限标准不同,表示方法有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
现代经济中,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不仅受到经济社会中许多因素的制约,而且,利率的变动对整个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现代经济学家在研究利率的决定问题时,特别重视各种变量的关系以及整个经济的平衡问题,利率决定理论也经历了古典利率理论、凯恩斯利率理论、可贷资金利率理论、IS-LM利率分析以及当代动态的利率模型的演变、发展过程。
凯恩斯认为储蓄和投资是两个相互依赖的变量,而不是两个独立的变量。
在他的理论中,货币供应由中央银行控制,是没有利率弹性的外生变量。
此时货币需求就取决于人们心理上的“流动性偏好”。
而后产生的可贷资金利率理论是新古典学派的利率理论,是为修正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而提出的。
在某种程度上,可贷资金利率理论实际上可看成古典利率理论和凯恩斯理论的一种综合。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希克斯等人则认为以上理论没有考虑收入的因素,因而无法确定利率水平,于是于1937年提出了一般均衡理论基础上的IS-LM模型。
凯恩斯认为利率是由什么决定古典学派认为,在充分就业条件下,储蓄和投资的真实数量都是利率的函数,投资函数和储蓄函数共同决定了一个均衡的利率。
一般情况下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
投资代表的是对资本的需求,储蓄代表的是对资本的供给,利率就是资本的价格,因此当资本的供求达到均衡时,也就决定了资本的均衡价格也就是均衡的利率水平。
所以这个观点是古典学派的观点,不是凯恩斯的观点,这句话是不对的。
凯恩斯关于利率的论述主要是流动性偏好理论。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的主要内容1、利率决定理论:凯恩斯认为利率是纯粹的货币现象。
因为货币最富有流动性,它在任何时候都能转化为任何资产。
利息就是在一定时期内放弃流动性的报酬。
利率因此为货币的供给和货币需求所决定。
凯恩斯假定人们可贮藏财富的资产主要有货币和债券两种。
2、货币需求曲线的移动:在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中,导致货币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即收入增长引起更多的价值储藏,并购买更多的商品,物价的高低通过实际收入的变化影响人们的货币需求。
3、货币供给曲线的移动:凯恩斯假定货币供给完全为货币当局所控制,货币供给曲线表现为一条垂线,货币供给增加,货币供给曲线就向右移动,反之,货币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4、影响均衡利率变动的因素:所有上述这些因素的变动都将引起货币供给和需求曲线的移动,进而引起均衡利率的波动。
5、流动性陷阱对利率的影响:>凯恩斯在指出货币的投机需求是利率的递减函数的情况下,进一步说明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货币的投机需求将趋于无穷大。
因为此时的债券价格几乎达到了最高点,只要利率小有回升,债券价格就会下跌,债券购买就会有亏损的极大风险。
于是,不管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有多大,人们都将持有货币,而不买进债券,债券价格不会上升,利率也不会下降。
这就是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
在这种情况下,扩张性货币政策对投资、就业和产出都没有影响。
一、利率决定理论(一)马克思利率理论利息是借贷双方约定作为一定时期内使用货币资本的代价。
1.平均利息率应该是大工业周期中利息率的平均数和资本贷出时间较长的投资部门中的利息率2.市场利息率是完全由供求关系直接决定的3.平均利润率提高时,生产逐渐扩张,对货币的需求增加,利息率增加;平均利润率下降时,生产逐渐收缩,对货币的需求逐渐减少,利息率下降。
(二)古典学派真实利率理论建立在萨伊法则和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认为工资和价格的自由变动,自动达到充分就业状态。
充分就业状态下,储蓄与投资的真实数量是利率的函数。
投资是利率的递减函数,储蓄是利率的递增函数,利率水平的高低是投资和储蓄的交互作用。
(三)流动性偏好理论1. 凯恩斯通过货币供求关系分析利率的决定机制,利率是一种价格,是使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相等时的价格。
认为利息是牺牲流动性的报酬,利率是人们对流动性偏好的衡量。
假设人们用来储存财富的资产只有两种:货币和债券2. 具体来看,货币的供给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是外生的;货币需求来自于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
三者之和构成货币总需求,交易动机、预防动机都与国民收入呈正相关,投机动机与货币市场利率呈负相关(利率越低,未来利率上升的预期越强,持币投机动机越强)。
3. 变动情况:供给端央行影响货币供给曲线移动;需求端居民收入水平变动影响货币需求曲线移动。
4. 流动性陷阱区域:含义:当一定时期内,利率水平很低时,人们会将债券尽可能换为货币,货币需求弹性无限大,无论再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
影响:最大程度的吸收流通中增加的货币量,因而货币供给增加不能再使利率下降,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再降低,利率失去了作为货币调节的工具的作用。
(四)可贷资金理论1. 综合考虑实际因素和货币因素对利率的影响,认为利率水平取决于可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
2. 可贷资金的供给:个人储蓄、商业储蓄、政府预算盈余、货币供给增加、外国向本国的贷款公式:可贷资金的供给= 一段时期内储蓄流量加上货币供给量的变动3. 可贷资金的需求:家庭信贷、企业投资、政府预算赤字、外国向本国借款公式:可贷资金的需求= 一段时期内投资流量加上该期间内人们希望持有的货币余额二、影响利率的主要因素在可贷资金供求模型基础上分析,横轴可贷资金数量,纵轴利率水平经济领域:(一)企业平均利润率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必须高于利息率时,才会借入资金。
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专业知识要点:利率决定理论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专业知识要点:利率决定理论导语:利率(Interest Rates)或称利息率,是借款人需向其所借金钱所支付的代价,亦是放款人延迟其消费,借给借款人所获得的回报。
那么利率决定理论的内容你知道吗?一、利率的风险结构债权工具的到期期限相同但利率却不相同的现象称为利率的风险结构。
到期期限相同的债权工具利率不同是由三个原因引起的:违约风险、流动性和所得税因素。
(1)违约风险:即债务人无法依约付息或偿还本金的风险,它影响着各类债权工具的利率水平。
①政府债券的违约风险最低,公司债券的违约风险相对较高。
②信用等级较高的公司债券的违约风险低于普通公司债券的违约风险。
一般来说,债券违约风险越大,其利率越高。
(2)流动性流动性指资产能够以一个合理的价格顺利变现的能力。
它反映的是投资时间和价格之间的关系。
①国债的流动性强于公司债券。
②期限较长的债券,流动性差。
流动性差的债券风险大,利率水平相对就高;流动性强的债券,利率低。
(3)所得税因素同等条件下,免税的债券利率低。
在我国国债是免税的,利率相对较低。
在美国市政债券违约风险高于国债,流动性低于国债,但其免税,所以长期以来市政债券利率低于国债利率。
违约风险越大、流动性越差、无免税债券的利率越高。
反之亦反。
二、利率的期限结构1.含义:债券的期限和收益率在某一既定时间存在的关系就称为利率的期限结构(假设具有相同的违约风险、流动性和所得税因素),表示这种关系的曲线通常称为收益曲线。
利率期限结构主要讨论金融产品到期时的收益与到期期限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变化。
2.收益曲线的表现形态:正常的收益率曲线,即常态曲线,表现有价证券期限与利率正相关(教材P20图a)。
颠倒的收益率曲线,指有价证券期限与利率呈负相关相系(教材P20图b)。
一般来说,随着利率水平上升,长期收益与短期收益的差会越来越小,甚至变负。
也就是说,当平均利率水平较高时,收益曲线为水平的(有时甚至是向下倾斜的)(教材P20图b),当利率较低时,收益率曲线通常较陡(教材P20图a)。
利率决定理论(记住三个理论,理解其含义) (⼀)古典利率理论 这⼀理论也称真实利率理论,它建⽴在萨伊法则和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之上,认为⼯资和价格的⾃由伸缩可以⾃动地达到充分就业。
在充分就业的所得⽔准下,储蓄与投资的真实数量都是利率的函数。
这种理论认定,社会存在着⼀个单⼀的利率⽔平,使经济体系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这种单⼀利率不受任何货币数量变动的影响。
投资是对资⾦的需求,随利率上升⽽减少;储蓄是对资⾦的供给,随利率上升⽽增加,利率就是资⾦需求和供给相等时的价格。
⼀般情况下,利率越⾼,储蓄量越多,储蓄是利率的递增函数;另⼀⽅⾯,利率越低,投资越⼤,投资是利率的递减函数。
当储蓄⼤于投资时,利率会下降;当储蓄⼩于投资时,利率会上升。
该理论的隐含假定是,当实体经济部门的储蓄等于投资时,整个国民经济达到均衡状态,因此,该理论属于“纯实物分析”的框架。
(⼆)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 凯恩斯认为,货币供给(Ms)是外⽣变量,由中央银⾏直接控制。
因此,货币供给独⽴于利率的变动,在图上表现为⼀条垂线。
货币需求(L)则取决于公众的流动性偏好,其流动性偏好的动机包括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其中,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形成的交易需求与收⼊成正⽐,与利率⽆关。
投机动机形成的投机需求与利率成反⽐。
⽤L1表⽰交易需求,⽤L2表⽰投机需求,则L1(Y)为收⼊Y 的递增函数,L2(i)为利率i的递减函数。
货币总需求可表述为: L = L1(Y)+ L2(i) 然⽽,当利率下降到某⼀⽔平时,市场就会产⽣未来利率上升的预期,这样,货币的投机需求就会达到⽆穷⼤,这时,⽆论中央银⾏供应多少货币,都会被相应的投机需求所吸收,从⽽使利率不能继续下降⽽“锁定”在这⼀⽔平,这就是所谓的“流动性陷阱”问题。
该理论的隐含假定是,当货币供求达到均衡时,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均衡状态,它认为,决定利率的所有因素均为货币因素,利率⽔平与实体经济部门没有任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