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 格式:dps
- 大小:502.00 KB
- 文档页数:16
大众传播理论简述版第一章大众社会理论1)大众社会理论(Mass society thoery): 认为媒介通过毫无防备的普通民众的宣传和影响破坏了社会的和谐和次序,是一种腐化堕落的影响力。
–起源:19世纪中期,大众对廉价媒介内容的需求推动了一些新的媒介的发展-便士报,镍币报等。
商业化城市和报刊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报纸行业战争的爆发,因而造就了黄色新闻业的产生。
略。
–大众社会理论的假设:A)媒介是一种有害的,癌症般的社会力量,必须对之进行重构或净化;B)媒介具有直达普通人头脑,并直接影响人们思维的力量;C)媒介有长期的不良后果,能破坏人的生活甚至产生大规模的社会问题;D)普通人从传统社会机制下被隔离和孤立开来,因此易受到媒介的影响;E)建立极权社会次序是解决媒介问题的良药;F)大众传媒不可避免地降低文化的深度和高度,从而带来文明的衰落。
–大众社会理论的典型范例:①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BY 滕尼斯(Tonnies)- 礼俗社会也称民间社区,将人们用坚固的家庭纽带,传统和固定的社会角色联系在一起,因此社会风俗习惯非常强大;法理社会则由相对较弱的社会风俗习惯联结在一起,建立在理性选择的基础而不是传统的基础之上。
法理社会代表着工业社会,代表着法律及其它正式的框架,于是社会关系更加正式,更没有了人情味,个体更依赖自身而不是家族而生存,于是人们彼此之间在道义上责任也更少了。
②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BY 涂尔干(Durkheim)- 机械团结mechanical solidarity )是指的民间风俗社会,人们好比社会大机器中的小部件,这些机器秩序井然,经久耐用,而人们在风俗和集体言论的迫使下扮演着传统的社会角色;有机团结(organic solidarity)是代指现代的社会秩序,它如同有机动物,人们像身体里的专业化细胞,执行着特定的任务,并依靠整体的健康来维持自己的生存。
–当代的大众社会理论:①”An intelligent person’s guide to modrn culture” BY Roger Scruton大众娱乐-幻想轻易代替了真实的、持久的、客观的世界…大众文化-一种提供轻松容易的社会凝聚力的尝试;无需昂贵的仪式便带来道德上的认知和情绪上的了解…高等教育-略②大众社会理论的回归因特网的兴起,新权力和影响力中心的出现;新技术和传媒行业的重构和垄断;大众传播理论简述版02咕,这种学术贴估计是没人气的。
受众研究得主要理论:一、大众传播得“受众”:所有信息接受者得群体二、早期得受众研究:受众就是非常被动得,信息传播出去就会产生效果。
后认识到不那么被动得。
三、受众研究得经典理论:1、个人差异论:认为每个人成长环境与社会经济都不同,后天形成得性格也就各有差异,在媒介提供信息得面前,每个人会因为心理性格差异而做出不同选择、理解2、社会分类论:3、社会关系论:受众得社会关系对媒介得接受有很强得影响。
有加强有削弱4、使用与满足论受众得心里选择过程:一、选择性注意与接触:受众对媒介有极强得接受性,她们会从自己原有得意见、兴趣出发,接触与原有态度较为一致得信息,而尽量回避那些与己见不一致得信息。
二、选择性理解:人们在选择接触某种信息后,总就是倾向将信息内容瞧作就是与自己原有意见相一致得,即使在接受到与自己观点相侼得信息时,人们也会将她们曲解为与自己观点相一致得观点。
三、选择性记忆:人们倾向于记住传播内容中与自己观点一致得一部分,而忘掉与自己观点不一致得部分。
传播内容:一、信息得概念:对客观事物运动状态得反映1、普通含义上得消息、情况等2、信息科学中得信息3、哲学角度得信息二、信息得分类:1、维持性信息:只告诉我们事件,不需要我们做什么2、指导或教育性信息:3、复原性与刺激性信息:娱乐三、对信息流量得控制:过低:导致国家生产力落后过高:使社会节奏过快,人们会处在压力心里状态,造成人们心理麻木、恐慌四、从信息社会到知识经济社会:符号:一、符号得概念:(信息就是以符号得形式传播得)二、符号得构成:能指:声响、形象-———偶然得、约定俗成、变动所指:意义、内容三、语言符号得陷阱:1、语言就是静态得,实际就是动态得2、语言就是有限得,实际就是无限得3、语言就是抽象得,实际就是具体得四、语言失当现象:1、死线抽象。
只能在抽象范围、抽象水平瞧问题,详略不得当2、忽视差异。
3、非此即彼。
4、自我投射。
五、非语言符号:直接刺激人感官得符号1、作用:(1)补充语言符号得不足(4)否定(2)替代(5)重复(3)强调(6)调节2、类型:(1)体语:动作姿势表情(2)类语言:外貌与衣着(3)类语言:人们发出得有声但无固定语义得符号(4)空间与距离:(5)艺术符号:音乐舞蹈视觉艺术媒介分析:一、著作:《帝国与传播》《传播得偏向》二、传播得两大类:传统得与现代得(口语、书面语与大众传播)三、传播媒介得偏倚性:1、时间与空间媒介:(1)具有长久保存倾向,可克服时间限制(2)具有远距离运送得倾向,可克服空间得现实2、传播得偏倚与社会:(1)偏倚:培养人们历史感养成对宗教得尊重(2)偏倚世俗社会兴起,有利于科技发展麦克卢汉得媒体决定论:一、麦克卢汉与她得著作,过分强调了媒体作用,缺乏论证。
社会受众与大众传媒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大众传媒的影响力也在逐渐扩大。
从传统的报纸、电视到如今的互联网,信息的传递方式不断改变,而受众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社会受众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影响和互动。
首先,大众传媒作为信息的主要来源,对社会受众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电视、报纸、杂志以及在线平台,大众传媒向全民传递各类新闻、信息和观点。
这些信息的内容多种多样,从社会热点到娱乐八卦应有尽有。
传媒的选择和呈现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受众对事件的理解和态度。
因此,大众传媒在塑造公众舆论和社会认知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社会受众并非被动接收信息的对象,而是积极与大众传媒进行互动。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成为受众表达自己观点和声音的主要平台。
通过微博、微信、Facebook等社交媒体,受众可以发布自己的观点、评论新闻,与其他受众展开讨论和辩论。
这种双向沟通的模式使受众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是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和共享者。
另一方面,社会受众也成为大众传媒的监督者和批评者。
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大众传媒可能存在一些偏见、错误报道等问题。
社会受众通过传媒监督机构、质疑和投诉等方式,对传媒的报道进行监督和批评。
这种公众监督不仅能够纠正传媒的错误报道,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传媒的报道质量和公信力。
然而,社会受众与大众传媒之间的互动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信息的选择和过滤。
大众传媒在信息的选择和呈现方面往往有一定的倾向性,无论是出于商业利益还是其他原因。
受众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也很难完全了解到真相,从而可能受到误导或产生偏见。
其次,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往往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核和核实,存在虚假、夸大等问题,这可能会误导受众的判断和决策。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社会受众和大众传媒需要互相理解和尊重。
受众需要培养自己的媒体素养,学习辨别信息的真伪和客观性。
同时,大众传媒也需要提高自身的报道质量和公信力,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大众传播的受众•受众概述•受众的类型和特征•受众研究的主要成果•受众调查传播过程中的受众受众指的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网民。
受众从宏观上来看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体,从微观上来看有体现为具有丰富的社会多样性的人。
在传播过程中,受众既是传播的对象,出发点,也是传播的目标,归宿点。
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中的受众,有很大的差异传者和受众是一对多的关系,传者占主导地位,信息反馈是间接的,延时的,分散和隐匿生的。
传者和受众通常是一对一的关系信息传播呈双向互动状态,信息反馈是直接的,及时的集中的和明显的。
大众社会理论•大众社会理论是19世纪以来兴起的,该理论认为,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造成人们之间传统的联系被打破,传统规范和价值观式微,随着劳动分工和社会差异的增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在扩大,社会被原子化,个体之间彼此相互隔绝,只有通过正式的司法、契约和大众传播相互联系。
•美国学者康豪瑟提出的“大众社会理论”,认为一个正常的社会结构应该是三层结构:政治精英、中层组织、民众。
中层组织的功能保护民众免受政治精英的操控;防止政治精英的决策直接为大众压力所左右;对精英政治进行组织化和民主化控制;提供交往和讨论的平台从而使平民众对现实的感知更为真切;中层组织的多样性导致利益和认同感的多样化,从而降低民众被动员到大规模集行动中去的可能。
受众观的历史变迁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可将大众传播看成一种重要的社会过程,受众作为构成社会大众的的主体,其信息接受行为自然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意义。
从经济学的角度,可将大众传媒介组织视为一类经营性团体,受众的信息接受活动由此被当做一种市场消费行为,受众则成为一种市场营销的对象。
从现代政治学的角度出发,受众无疑使市民社会的主体,应当享有各种各样的权利,通过大众媒介接受信息就构成受众的一种基本权利,受众则成为权利的主体。
由此,对受众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大众”到“市场消费者”再到“权利主体”的变化过程。
《传播学教程》笔记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
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B.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第10章大众传播的受众1.什么是大众?大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1)大众的含义大众是伴随着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而出现的一个特定概念,它是指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
大众社会理论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人类进入大众社会的一个分界点。
在这个时代,作为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大众传播发展的结果,过去的那种传统社会结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已被打破,社会成员失去了统一的行为参照系,变成了孤立的、分散的、均质的、原子式的存在,即所谓“大众”(mass)。
(2)大众的主要特点①规模的巨大性——在人数上超过其他社会群体或集团。
②分散性和异质性——广泛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其成员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
③匿名性——成员之间互不面识,对试图进行大众操作的社会精英来说也是难以把握的对象。
④流动性——大众的范围依对象问题而时有变化,其成员是流动的。
⑤无组织性——大众缺乏明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因而不能作为一个主体而自主行动,大众行为主要是在外部力量的刺激和动员下形成的。
⑥同质性——大众成员虽然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但又有同一的行为倾向,因而具有同质性,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的操作和影响。
2.简述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与演化。
答:大众社会理论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理论,在当代社会科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它有一个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1)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早期的大众社会论者主要是一些保守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们对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后工人和劳动大众作为重要的社会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感到恐惧和危机,并站在贵族主义立场上对这种现状进行批判。
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性学者有法国政治家托克维尔、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朋、西班牙的奥特伽等。
如奥特伽认为,工业革命和大众传播造成了一种缺乏历史感、自我意识和义务意识,只有强烈的欲望和权利意识的平庸者的集合体——大众,而大众的崛起将会导致对“有理性”、“有创造力”的少数社会精英的压迫,从而引起道德的颓废和国家的没落。
一、议程设置议程设置的中心思想是: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作为一种效果理论,议程设置假说具有三个特征:1. 认知层面的效果2. 长期、综合、宏观的效果3. 暗示了一种媒介观,即,传媒是一种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意义与问题1、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
2、揭示了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
3、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
E. 属性议程设置二、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诺依曼理论内涵•个人意见的表达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也就是说,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周围的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这是人的社会天性。
为了防止受到孤立,避免社会惩罚,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当发觉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人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意见的表达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形成螺旋式的过程和舆论一边倒现象;•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诺依曼认为,影响人们判断周围意见分布的信息源有两个,一是社会群体,二是大众传播,其中大众传播的影响尤其大,包括了类似的共鸣效果、同类信息持续与重复传播的累积效果、传播范围广的遍在效果等,重新提出了大众传播的强效果论。
•舆论形成包括了三个要素:•(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2)经大众传播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的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浅谈受众与大众媒介卫路兵(甘肃省科技情报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00)摘 要:文章对受众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并通过对错误受众观的批驳,详细论述了受众与大众媒介之间的关系。
摆明了作者的观点:“受众是大众媒介生存和发展的根基,而媒介对引导受众前进也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它们二者是相互作用,互为促进的”。
另外还对受众需要进行了重点论述,对媒介如何满足受众需要提出了一些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受众;媒介中图分类号:G206 现代大众传播媒介有四大任务,即发布信息、提供意见、教育大众与娱乐大众,而这四大任务都和受众的需求紧密联系。
受众是新闻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新闻传播的接受者和服务对象,是读者、听众和观众的总称。
从受众的定义不难看出,要很好地完成大众媒介的基本任务,扩大媒介的影响力,优化其整体效应,必须摆正受众媒介与受众之间的关系。
过去我们的媒体也曾走入过这样的误区:认为媒体是主体,媒介传播给受众什么,受众就接受什么,在传播活动中,媒介处于主动地位,而受众没有自主权,处在被动地位,甚至认为受众对媒介的传播是无能为力的,传播效果完全取决于媒介的努力,媒介可以规逼、强制甚至垄断受众接受媒介的传播。
二次大战时期纳粹党的宣传部长戈培尔的“宣传就是一切”的论调和现代西方大众传播学中的“枪弹论”和“注射说”就是这种论点的代表者。
然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比如北约对南联盟的狂轰滥炸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各国媒介一边倒的狂轰滥炸式的宣传,就是这种论点的现实翻版。
而其结果是只能得逞于一时,终究还是要遭到全世界爱好和平、了解真相的受众的抵制和反对。
规逼也好,强制也罢,垄断又能怎样,因为违背大众传播的规律而最终都将被受众所唾弃。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传播活动从来就不是单向的,受众也从来就不是盲从的,更不是划而为一的,受众是由不同层次的各个群落组成的,他们分别根据自己的信念、爱好和需要,有分析、有选择地接受大众媒介的传播,而且他们还会积极地参与媒介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受众•受众概述
•受众的类型和特征
•受众研究的主要成果
•受众调查
传播过程中的受众
受众指的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网民。
受众从宏观上来看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体,从微观上来看有体现为具有丰富的社会多样性的人。
在传播过程中,受众既是传播的对象,出发点,也是传播的目标,归宿点。
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中的受众,有很大的差异
传者和受众是一对多的关系,传者占主导地位,信息反馈是间接的,延时的,分散和隐匿生
的。
传者和受众通常是一对一的关系信息传播呈双向互动状态,信息反馈是直接的,及时的集中的和
明显的。
大众社会理论
•大众社会理论是19世纪以来兴起的,该理论认为,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造成人们之间传统的联系被打破,传统规范和价值观式微,随着劳动分工和社会差异的增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在扩大,社会被原子化,个体之间彼此相互隔绝,只有通过正式的司法、契约和大众传播相互联系。
•美国学者康豪瑟提出的“大众社会理论”,认为一个正常的社会结构应该是三层结构:政治精英、中层组织、民众。
中层组织的功能保护民众免受政治精英的操控;防止政
治精英的决策直接为大众压力所左右;
对精英政治进行组织化和民主化控制;
提供交往和讨论的平台从而使平民众对
现实的感知更为真切;中层组织的多样
性导致利益和认同感的多样化,从而降
低民众被动员到大规模集行动中去的可能。
受众观的历史变迁
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可将大众传播看成一种重要的社会过程,受众作为构成社会大众的的主体,其信息接受行为自然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意义。
从经济学的角度,可将大众传媒介组织视为一类经营性团体,受众的信息接受活动由此被当做一种市场消费行为,受众则成为一种市场营销的对象。
从现代政治学的角度出发,受众无疑使市民社会的主体,应当享有各种各样的权利,通过大众媒介接受信息就构成受众的一种基本权利,受众则成为权利的主体。
由此,对受众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大众”到“市场消费者”再到“权利主体”的变化过程。
不过,这些认识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连续的线性关系。
受众的选择性心理和行为
•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性心理和行为,体现在对信息的接触,理解和记忆这三个环节中。
•首先是选择性注意。
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决定了它的选择性。
信息要顺利通过这一关,就必须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在信息堆中“突”出来。
•其次是选择性理解。
信息传播是一个“编码”和“解码”
的过程。
•由于人类传播活动往往是多次反复非过程,一次信息互动,可给下次的信息互动带来影响,因此,受众的选择行为还包括注意,理解之后的记忆。
受众的类型
•1)按照接触的媒介类别:报纸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网民
•2)按照人口统计学原理,受众群体内部可以按照性别、年龄、职业、地域、教育水平等再划分为不同的群体。
如男性受众和女性受众。
•3)按照接触媒介的频率:稳定受众和不稳定受众
•4)按照受众不同信息的需求:一般受众(广受众)和特殊受众(窄受众)
•5)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的确定性: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6)按照新闻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
•从文化传统来看,最突出的是民族特征。
如德国人擅长逻辑推理,法国人善于表露感情。
这些文化特征,同样表现在受众的具体传播行为中,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
•所谓社会环境,指的是社会经济政治条件。
这些条件决定了受众的社会角色。
不同阶级,在不同的生活境遇下,也有可能有不同的传播行为。
•群体影响也是受众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群体理论认为,受众的特征在不同程度上反应了与其关系较为密切的社会群体的特征。
•受众的特体特征,是区分单个受众与其他受众,区分受者与其所处群体,区分受众与社会文化背景的主要因素。
一般包括:性别,年龄,个性,智力,经历。
兴趣。
爱好和预存立场等。
所谓预存立场,指受众接受信息之前所固有的态度,观念,乃至世界观和价值观。
如果说兴趣爱好是人们伸向外部世界以获取自己预知信息的触角,那么,预存立场就是受众筛选外界信息的“过滤网”。
受众正是据此进行选择性的注意。
理解和记忆。
•一般来说,受众的心理特征包括认知心理,好奇心理,从众心理,表现心理,移情心理和攻击心理等六个方面。
1)认知心理——指受众普遍存在的,寻求信息的心理现象。
2)好奇心理——也称喜新心理。
与认知心理密切相关,人们总是乐于接受反常的,新奇的,罕见的讯息。
3)遵从心理——生活在一定社火群体中受众个体,都希望被群体接纳,肯定,而避免被群体抛弃,否定。
在这种状态下,大多数个体的行为总是尽可能和群体的总趋势相一致,使群体影响由压力变为动力。
4)表现心理——在群体面前显示自己优势的欲望。
这种心理
现象,与从众心理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5)移情心理——对自己无力实现的欲望,或不存在的经历,通过对讯息内容的角度置换,达到心理满足。
6)攻击心理——在消极状态下,可称反抗心理,逆反心理。
当一个人的观念,意见和需求与周围环境严重不一致时,势必产生对抗的心理状态。
上述受众心理是相互关联的,一些似乎对立的心理现象,有时也能相互转化。
同时,这些心理特征与受众的社会文化特征也密切相关。
受众研究的改革
•早期的传播研究,深受心理学“刺激——反应”理论的影响,认为受众的反应完全取决于刺激的内容
•此后,华生提出的“环境决定论”风行一时。
他认为,每个人在环境的影响下,经过社会学习的过程,都建立起一套固定的“预存立场”。
•由于媒介本身的迅速发展,媒介的巨大影响与实际效果不对称,使20实际50,60年代的效果研究陷于困境,这又促
进了受众研究的发展。
•20实际70年代以来,一些以受众为中心的理论经过修正后,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近年来,受众研究取得了深入进展,尤其司把受众置于社会环境,社会网络之中,研究更整体化了,也更具体化了。
受众研究的经典理论
•“个体差异论”——以“刺激——反应”论为基础,从行为主义的角度阐述受众特征,认为并不存在统一的大众传播的受众。
它提出了选择性性注意和选择性理解的观点,对受众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
•“社会分类论‘——主要观点时:有些受众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职业等方面有共同的特征,从而构成了各种社会群体。
•”社会关系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对受众有重要的影响。
•”文化规范论“——这其实是其中间接效果或长期效果理论。
强调大众传播未必直接使受众发生变化,但它可以作用于受众所处于的社会文化环境,通过变化了的社会文化环境背景,再作用于受众。
受众调查概述
•从调查的内容来看,受众调查一般包括受众构成调查,媒介接触行为调查和受众意向调查。
第一,受众构成调查。
主要了解媒介受众的一些人口学特征,即性别,年龄,职业等。
第二,媒介接触行为调查。
主要了解受众的数量,受众接触什么媒介和内容。
第三,受众意向调查。
主要了解受众对媒介内容的态度和意见。
如果说,前两类偏向于量化统计,则意向调查比较偏向于对媒介内容进行质化分析。
•从调查的媒介类型来看,受众调查一般分为读者调查,听众和观众调查以及网民调查,综合调查。
问卷调查时受众调查,特别是读者调查的一种基本方法,分为自填式问卷和反问式两种。
随着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视听率调查也成为受众调查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
通常有四种方法:1)面访法。
2)电话调查法。
3)日记法。
4)仪器
记录法。
网络调查方法。
所谓”网络调查”有两种含义,一是以互联网为工具进行的受众调查,二是对互联网使用情况展开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