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 格式:ppt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59
传播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主讲教师:李正良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一、大众传播的受众概说1、大众传播的受众:即大众。
指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如听众、观众、读者等。
2、特点:广泛性、分散性、匿名性、流动性、不确定性、多量性、无组织性、同质化。
3、角色:信息产品的消费者;传播符号的译码者;传播活动的参与者;传播效果的反馈者。
4、动机:信息需求;心理调适;消遣娱乐;社会交际、教育求知。
影响受众接触媒介信息的因素:A、媒介内容及其形式;Slide3:B、受众成员的社会归属;C、受众成员的文化背景;案例:山村故事(The village story)5、人民、群众与公众。
公众:指的是社会上围绕共同关心的公共事务或问题,通过公开、合理的讨论而形成的能动的社会群体,其行为是有理性的,是一个政治概念。
二、大众的概念与特点:二、大众的概念与特点1、规模的巨大性。
人数上超过其它社会群体和集团。
2、分散和异质性。
广泛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其成员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
3、匿名性。
成员之间互不相识,对社会精英来说也是难以把握的对象。
4、流通性。
成员是流动的。
大众的范围常常因为对象问题的变化而变化。
5、无组织性。
缺乏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大众行为主要是在外部力量的刺激和动员下形成的。
Slide5:6、同质性。
大众成员虽然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但又有同一的行为倾向,因而容易受到外来力量的操作和影响。
7、大众是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
在大众社会理论看来,现代社会的人群主要分为两类:广泛的大众和少数权力精英。
权力精英包括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传媒精英,他们永远在试图控制和影响大众;大众虽然一盘散沙,但是人数众多,能够产生不可抗拒的“大多数”力量。
因此,现代社会中,谁掌握了大众,谁就掌握了一切。
三、大众社会理论发展:三、大众社会理论发展1、早期大众理论。
主要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保守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观点,又被称为早期贵族主义观点。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大众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及大众传播的发展,形成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
不同于初级群体或小群体、群集和公众。
一种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与既有的群体形态相比,有着明显不同。
(信息产品大量生产和大量复制,传播对象面积大、跨阶级。
)特点:规模的巨大性——人数上超过其他社会群体;分散性和异质性——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匿名性——成员之间互不面识;流动性——大众的范围依对象问题而时有变化,其成员是流动的;无组织性——缺乏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不能作为一个主体而自主行动,大众行为主要在外部力量的刺激和动员下形成;同质性——统一的行为倾向,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的操作和影响。
群体、群集、公众群体(group):通常保持着面识关系,拥有共同的目标或价值,并且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稳定性。
群集(crowd):集合状态下的人群。
规模虽大于小群体,但通常局限于一定的物理空间之内;群集通常具有匿名性、情绪性、暗示性和感染性,能够从事一定的集合行为。
群集一般是由临时参加或卷入事件、活动的人们组成的,不具备成为稳定的社会构成体的条件。
公众(public):社会上围绕共同关心的公共事务或问题,通过公开、合理的讨论而形成的能动的社会群体,他们是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其行为是理性的。
卢梭曾把公众称为民主政治的基础,认为公众的意志——“公意”代表了共同体的最高意志。
公众主要是一个政治概念。
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1、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托克威尔法国政治家《美国的民主制》勒朋法国社会学家奥特伽西班牙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大众的造反》一些保守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对工业革命后工人和劳动大众作为重要的社会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感到恐惧和危机,并站在贵族主义的立场上队对这种现状进行批判。
充满了正在失去权力和影响力的贵族阶级对崛起的大众的仇视心理和偏见,其观点并无可取之处。
2、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卡尔·曼海姆社会学家雷得勒诺曼阿兰特产业化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越来越变得具有功能合理性,功能合理性却大大压抑和剥夺了一般个人的思考能力和责任能力,降低了一般大众的“本质合理性”,扩大了大众与精英人物之间的社会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