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的受众
- 格式:ppt
- 大小:171.50 KB
- 文档页数:26
第七章大众传播的受众第一节受众的一般特征一、受众与受众研究的地位所谓“受众”,即受者的复数。
通常指大众传播内容的读者、听众、观众。
传播研究者曾将受众比作消极被动的“靶子”。
如今,传播者又把受众看作是能决定媒介命运的“上帝”。
“受者中心论”已取代了昔日的“传者中心论”。
二、受众的定义1大量。
人数众多2分散。
今天的大众传播,分散的特征较明显。
如美国超市里可以买到非洲土著的小吃,中国新疆的肉串,青岛啤酒,信息也一样。
如在美国国立图书馆找中国书,很全,甚至比中国的图书馆全。
英国人写中国论文坐飞机到美国找,资料较全,文去台讲学,带了许多大陆书籍,背了一箱子,以为台湾没有,如方汉奇的《中国新闻史》,台湾的图书馆都有。
台湾大学的门前有一个唐山书店,卖大陆出版的书籍,大陆卖30元,到台湾重新标价可以卖到120元,暴利。
3混杂。
他们的年龄、职业、地位、收入、文化水准也各不相同。
4匿名。
对媒介来说,大多数情况下,不了解受众中都有谁。
5流动。
受众是“自由的”,在时间、空间上都是经常流动的。
受众今天买一份报纸,有可能明天还买,有可能永远不买了。
6隔离。
一方面,媒介与受众是隔离开的,另一方面,受众之间也不相识,互不来往。
7无共同背景。
受众未必有共同的文化背景。
8无组织。
一般来说,受众都是以个人身份参与大众传播过程的。
受众的类型三、受众的类型(一)从传播学立场出发的认识角度概况出两种类型:1广泛型。
这类受众兴趣广泛,接触各种媒介、各种信息,而没有固定的方向和重点。
2专门型。
这类受众有特定的兴趣、爱好。
(二)另一种是来自接受美学的观点。
认为受者有合格、理想和不合格、不理想之分。
(三)来自社会学的看法,其代表人物有:弗洛姆、曼哈姆、李斯曼等。
观点:1与近代社会(自由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公众相对,大众产生于现代社会(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之中。
现代社会即是大众社会。
2所谓“公众”的特点是,人数少,以资产阶级为主,属于理智型,独立思考型, 以报刊为媒介;而“大众”的特点是,人数多,包括一切阶级,属于感情型,从众型,不仅以报刊、而且以广播为媒介。
这个模式由五个部分构成:媒介组织作为传者,各种类型的受众,相同的大量的信息,推测性的反馈,以及大量的信息来源。
1.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以媒介组织的形式出现的,它包括了媒介组织和组织化的个人,如记者、编辑、主持人等。
媒介组织从各种信息来源处获得信息,这时它是译码者的角色,经过把关、加工、解释之后,重新编码向外传递,这时媒介组织充当编码者的角色。
2.这里的受者是大众传播的受众,图中不同的圆圈表示受众归属于不同的群体,其中每个群体中的大圆圈表示群体中的意见领袖,他会通过人际传播对群体中的受众产生影响。
3.大众传播中的信息是大量的、形同的、复制的、广泛传播的。
4.推测性的反馈,由于 施拉姆提出这个模式时候媒体主要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主,这些媒体的共性是反馈延迟,所以这里的反馈是媒介组织预先做出的推测性的反馈。
受众研究得主要理论:一、大众传播得“受众”:所有信息接受者得群体二、早期得受众研究:受众就是非常被动得,信息传播出去就会产生效果。
后认识到不那么被动得。
三、受众研究得经典理论:1、个人差异论:认为每个人成长环境与社会经济都不同,后天形成得性格也就各有差异,在媒介提供信息得面前,每个人会因为心理性格差异而做出不同选择、理解2、社会分类论:3、社会关系论:受众得社会关系对媒介得接受有很强得影响。
有加强有削弱4、使用与满足论受众得心里选择过程:一、选择性注意与接触:受众对媒介有极强得接受性,她们会从自己原有得意见、兴趣出发,接触与原有态度较为一致得信息,而尽量回避那些与己见不一致得信息。
二、选择性理解:人们在选择接触某种信息后,总就是倾向将信息内容瞧作就是与自己原有意见相一致得,即使在接受到与自己观点相侼得信息时,人们也会将她们曲解为与自己观点相一致得观点。
三、选择性记忆:人们倾向于记住传播内容中与自己观点一致得一部分,而忘掉与自己观点不一致得部分。
传播内容:一、信息得概念:对客观事物运动状态得反映1、普通含义上得消息、情况等2、信息科学中得信息3、哲学角度得信息二、信息得分类:1、维持性信息:只告诉我们事件,不需要我们做什么2、指导或教育性信息:3、复原性与刺激性信息:娱乐三、对信息流量得控制:过低:导致国家生产力落后过高:使社会节奏过快,人们会处在压力心里状态,造成人们心理麻木、恐慌四、从信息社会到知识经济社会:符号:一、符号得概念:(信息就是以符号得形式传播得)二、符号得构成:能指:声响、形象-———偶然得、约定俗成、变动所指:意义、内容三、语言符号得陷阱:1、语言就是静态得,实际就是动态得2、语言就是有限得,实际就是无限得3、语言就是抽象得,实际就是具体得四、语言失当现象:1、死线抽象。
只能在抽象范围、抽象水平瞧问题,详略不得当2、忽视差异。
3、非此即彼。
4、自我投射。
五、非语言符号:直接刺激人感官得符号1、作用:(1)补充语言符号得不足(4)否定(2)替代(5)重复(3)强调(6)调节2、类型:(1)体语:动作姿势表情(2)类语言:外貌与衣着(3)类语言:人们发出得有声但无固定语义得符号(4)空间与距离:(5)艺术符号:音乐舞蹈视觉艺术媒介分析:一、著作:《帝国与传播》《传播得偏向》二、传播得两大类:传统得与现代得(口语、书面语与大众传播)三、传播媒介得偏倚性:1、时间与空间媒介:(1)具有长久保存倾向,可克服时间限制(2)具有远距离运送得倾向,可克服空间得现实2、传播得偏倚与社会:(1)偏倚:培养人们历史感养成对宗教得尊重(2)偏倚世俗社会兴起,有利于科技发展麦克卢汉得媒体决定论:一、麦克卢汉与她得著作,过分强调了媒体作用,缺乏论证。
传播学受众名词解释
受众是指在某一特定信息传播过程中,为了实现信息的接受者。
受众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
个人受众是指接收信息并作出反应的单个个体;集体受众是指接收信息并达成一定共识的集体。
在传播学中,受众是一个动态的、交互的概念。
受众的构成、需求、兴趣和心理特征等因素都会对信息传播产生影响。
受众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目标受众:指信息传播活动所针对的特定群体。
这类受众的需求和特点需要在传播过程中特别关注。
2 .大众受众:指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广泛传播的信息可以覆盖到的受众,这些受众的特点和需求可能会有所不同。
3 .细分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为了满足特定群体的需求,可以将受众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细分受众群体传播相应的信息。
4 .行为受众:指受众接受信息后的实际行为,这包括受众对信息的态度、行为和决策等方面。
5 .反馈受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众可以通过反馈机制与传播者进行互动,包括对信息的评价、建议和意见等。
反馈受众可以帮助传播者了解受众需求,调整传播策略。
6 .网络受众: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受众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受众具有广泛性、自主性和交互性等特点。
传播学受众研究旨在揭示受众的需求、心理、行为和特点,为传播者提供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以实现有效的信息传播。
大众传播学重点知识点第一章绪论一、人类传播的四个发展阶段及主要特征人类传播的四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1、口语传播时代:(1)是人类传播时代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口语是人类传播所使用的第一个媒介(2)口语传播时代漫长(3)口语是最初始、最重要的媒介,也是最基本的媒介(4)局限性:空间距离与时间距离上受到限制.2、文字传播时代:(1)这个阶段从文字发明直到印刷兴起(2)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信息在空间中传之广远,在时间上传之久远(3)文字媒介在当时具有垄断性。
3、印刷传播时代:(1)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而延续到广播的出现(2)印刷媒介包括:印刷术和印刷品(3)文字信息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4)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同步(5)在这一阶段,新闻事业兴起.4、电子传播时代:(1)电子媒介既包括个人性的媒介如电话、电报,又包括公共性的媒介如广播、电视,传播学中指的是后者(2)电子媒介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3)电子媒介时代经历了三次飞跃:广播,电视,网络,三次飞跃全面加速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与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的主要贡献1、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贡献在于提出了一个经典的5w模式,同时规划了传播学的五大研究——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另外他指出人类传播活动的三项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和文化传承.2、心理学家卢因:主要贡献在于从其团体动力学方面对人际传播问题做了许多研究,此外他最早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和理论,开辟了传播学的把关研究。
3、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主要贡献是他的两极传播理论,揭示了大众传播过程的复杂性,从而实际上扭转了早期传播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理论倾向:媒介万能而效果无限。
4、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主要贡献在于从社会心理学的态度及其改变的研究方面,为有效的进行传播而提供了一系列具体的、有益的、切实可行的“劝服"策略,进而为传播学的效果研究开拓了广阔的视野。
大众传播的特点大众传播是指信息在大范围传播的过程,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将信息传递给广大受众。
大众传播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众传播的目标是广泛的受众。
与个人传播不同,大众传播是面向整个社会的,目的是将信息传递给尽可能多的人。
大众传播的受众群体非常庞大,包括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地区的人群。
因此,在大众传播中,需要考虑到受众的多样性,制作信息时要尽量考虑到不同受众的需求和特点,才能更好地传播信息。
其次,大众传播具有广泛的覆盖面。
大众传播利用多种媒介,包括电视、广播、互联网、手机等,可以将信息传达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不同媒体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传播范围,在大众传播中,可以根据不同的传播需求选择适合的媒体进行传播。
媒体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使得大众传播的覆盖面越来越广,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将信息传递给更多的人。
再次,大众传播具有高效性和快速性。
利用现代化的传媒技术,大众传播可以实现信息的高速传递。
与传统的手写信件相比,现代传媒技术可以在短短几秒钟内将信息传递给全世界的受众。
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的应用,信息可以实现实时传递,而且传播效果更好。
大众传播的高效性和快速性,使得信息的传递变得更加迅速和便捷,受众可以及时了解到最新的信息。
此外,大众传播具有双向性和交互性。
传统上,大众传播是单向的,即信息由媒体传递给受众,受众只是信息的接收者。
然而,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大众传播越来越有交互性。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受众可以主动参与信息的传播和创造。
受众不仅可以接收信息,还可以对信息进行评论、分享和传播,甚至可以通过直播等方式与媒体互动。
这种双向性和交互性,使得大众传播不再是单向的信息传送,受众可以主动参与和影响信息的传播过程。
最后,大众传播具有信息过载的问题。
由于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和媒体的普及,人们面临着大量的信息,容易造成信息过载。
人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筛选和消化信息,以获取有用的信息。
在大众传播中,如果信息无法引起受众的注意和兴趣,容易被忽略和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