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研究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6
三种不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目的:研究三种不同皮瓣修复手术的运用,及其对口腔颌面组织缺损患者的治疗产生的不同影响。
方法:将2015年2月-2016年11月来笔者所在医院治疗,并确定患有该病的患者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治疗,在得到其同意的基础上,将其设定为研究对象。
其中采用胸大肌皮瓣治疗的有12例;采用前臂皮瓣治疗的有25例;采用股前外侧皮瓣治疗的有30例。
在手术后进行实时观察,比较其治疗效果的差异,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观察周期为手术后的3~12个月。
结果:三种方式的治疗效果均比较明显,治疗有效率均为100%,三组之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三种方法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三种方法对该病的治疗都有较好的效果,在不同部位选取皮瓣对该病的治疗没有负面影响,降低了治疗难度,对患者的口腔健康有所帮助。
三种方式都可以进行推广,在使用时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进行选择。
标签:皮瓣修复;口腔颌面组织缺损;临床效果口腔颌面组织缺损治疗较为困难,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一方面,要保证口腔的生理状况不受影响,能够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例饮水、进食等;另一方面,要不影响其面部的表情表现力,例如能够正常的咧开嘴笑;还要保证患者的美观不受影响,在视觉上没有异于常人的表现。
这种疾病一般是因为对其内部的恶性肿瘤进行切除,难免对组织的破坏;也有部分是口腔颌面的感染造成其组织的缺失;还有是是由于外伤引起的。
传统的治疗采取伤口附近位置的皮瓣进行恢复治疗,这一方法的效果不明显。
随着医学水平的提升和对理论运用能力的加强,从其他部位选取皮瓣进行修复也受到了重视。
面部皮肤血管含量多,皮肤较薄且质地柔嫩,为皮瓣的生长恢复提供了良好基础。
本文主要对以下三种方式修复进行了研究:采用胸大肌皮瓣治疗、采用前臂皮瓣治疗、采用股前外侧皮瓣治疗,以下是主要的研究内容。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15年2月-2016年11月来笔者所在医院治疗,并确定患有该病的患者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治疗,在获得其同意的基础上,将其设定为研究的对象。
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应用游离皮瓣移植的临床效果。
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在本院接受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的患者80例参与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游离皮瓣移植方法修复,观察修复效果。
结果:治疗成功患者有77例,成功率为96.25%,其中前臂皮瓣成活率为95.45%,股前外皮瓣成活率为94.74%,腓骨皮瓣成活率为100%,背阔肌皮瓣存活率为100%,另外3例失败;6例患者出现局部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7.5%。
结论: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效果显著,成活率高,患者对外形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游离皮瓣移植;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中图分类号】R78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5-090-01口腔颌面部缺损会造成患者面部发生畸形,严重影响患者外形美观,甚至会影响患者的咀嚼功能[1]。
有研究进行过报道,随着医疗显微技术的发展,游离皮瓣移植逐渐开始应用于口腔颌面部缺损的修复治疗中,这种治疗方法能够保证患者安全缘阴性,提高切除肿瘤的安全性,减少复发[2]。
本研究主要分析口腔颌面部缺损利用游离皮瓣移植修复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在本院接受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的患者80例参与研究,其中男性患者47例,女性患者33例,年龄平均为(46.9±6.3)岁,44例患者选择前臂游离皮瓣修复,14例选择腓骨肌皮瓣修复,19例选择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3例选择背阔肌皮瓣修复。
1.2方法所有患者均选择双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一组切除病灶或者肿瘤,另外对显露受区的血管进行解剖,另一组进行吻合血管,制备组织瓣以及离瓣,另外对创口进行最后的关闭。
游离瓣的选择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缺损类型,根据缺损部位本研究的80例患者具体可以分为口腔及口咽部缺损34例,口外皮肤及软组织缺损20例,下颌骨缺损14例,组织填充1例,上颌骨及面中部缺损11例。
540 引言口腔颌面部缺损又称获得性缺损,通常是因外伤、肿物切除等因素造成,不仅会影响患者的面部美观,还可能给患者带来吞咽、咀嚼或语言障碍等一系列影响,非常不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
如何有效处理此类组织缺损,实现外形与功能的良好重建,是目前临床医师广泛讨论的一个焦点话题。
本研究中,我们采取游离皮瓣移植术对近段时间收治的200例患者进行修复处理,经试验确定可行,现对研究成果做如下阐述。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从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选取200例口腔颌面部缺损患者进行试验与研究,患者资料均完整。
性别:男103例、女97例;年龄:最高者78岁、最低者18岁、中位年龄(51.2±8.3)岁;缺损原因:外伤7例、肿瘤术后缺损193例;游离皮瓣部位:前臂、股前外侧与腹直肌各有82例、81例和37例。
上述患者均对研究知情且同意试验,无凝血功能问题或严重心脑血管疾病。
1.2 方法200例患者均接受游离皮瓣移植术治疗,操作如下:①入院时,根据患者原发灶扩大切除计划,预测组织切除后的缺损情况,选择适当的皮瓣类型进行手术;皮瓣供区应保证无瘢痕、破损等问题,取前臂皮瓣前,需行Allen试验[1];并对符合要求的供区皮瓣进行保护。
②术中将大小或长度适中的组织瓣和血管蒂切除后,常规切除原发病灶,处理受区血管,再对瓣做断蒂处理;手术显微镜下妥善吻合血管和止血,给予患者负压引流装置留置,将术腔关闭。
③术后48h,保持患者头偏侧制动,室温维持在25℃左右,术后24h内,每30min对皮瓣血运恢复情况、皮瓣色泽、质地及是否肿胀等进行严密观察,按常规要求向患者提供扩血管药物治疗等。
2 结果2.1 皮瓣修复情况200例患者中,切口Ⅰ期愈合,皮瓣均成活者195例,修复成功率占97.5%(195/200);失败5例,占2.5%(5/200)。
术后皮瓣危象10例,包括静脉血栓形成、其他原因各有8例和2例,发生率占5.0%(10/200),经手术探查顺利救治者7例,失败3例。
局部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24例临床报道摘要】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在口腔颌面外科临床上较为常见,有关于口腔颌面部中小缺损的修复的相关报道有很多。
多运用局部皮瓣进行修复,主要因修复后皮肤色泽相近似、形态修复良好的特点。
临床上常用的颌面部局部皮瓣主要有鼻唇沟皮瓣、有携带上下唇动脉的的上下唇复合组织瓣等.由于鼻唇沟皮瓣位于颌面部的特定部位,而且有较为明确、丰富的血液供应、极易转移进入口腔;携带上下唇动脉的的上下唇复合组织瓣血液供应明确,组织瓣制作灵活、修复唇组织缺损方便,所以在临床上有着极高的使用价值,本文通过对临床24例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病例的治疗体会,阐述鼻唇沟皮瓣等在临床上的运用。
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24例,男17例;女7例。
年龄16-46岁,其中上唇、下唇皮肤组织缺损11例,口腔粘膜组织缺损5例,上唇及下唇全层、部分组织缺损7例,鼻翼软组织缺损1例。
皮肤、粘膜缺损最大为1.5×2CM,最小鼻背软组织缺损1×1.5CM,其中由交通事故等额外伤导致的组织缺损18例,由病灶切除导致的组织缺损6例。
2.皮瓣设计以下唇皮肤组织缺失为例,设计鼻唇沟皮瓣。
右侧图示显示下唇皮肤组织缺失。
(1)点1为缺损区皮肤的边界,也为预成鼻唇沟皮瓣基底部的内侧缘;点2为预成皮瓣基底部的外侧点,点2要求稍高于健侧口角的水平,而且点2也为修复后新的口角。
1-2的长度为修复皮肤缺损的高度,由点1、点2为蒂所形成的皮瓣的方向应与鼻唇沟方向一致,点3位于鼻唇沟内,1-3的长度依据皮肤缺损的长度来定,皮瓣制备的原则遵守一般皮瓣长宽比例原则,不超过3:1。
(2)皮瓣的制备。
首先清理缺损区的软组织创面,清除创面上的污染的、坏死的组织或不健康的肉芽组织、以及瘢痕组织,适当的松解周围的软组织,待修整完成后,根据修整后的组织缺损创面再次修正所设计的皮瓣的形状及大小,并作适当的调整,确定无误后用美蓝定点并划线,最后沿切口线切开皮肤、皮下组织,1-2线要求圆滑为佳,根据缺损区的具体情况适当的携带皮下组织。
颏下皮瓣在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目的:分析研究颏下皮瓣对于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治疗效。
方法:从笔者所在医院抽样选取2008年8月-2012年7月诊治的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患者82例均分成两组,即正常组41例在进行传统常规的治疗(其他皮瓣,如额肌皮瓣、胸大肌肌皮瓣等),而试验组在此之外选取颏下皮瓣对其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疗效效果。
结果:试验组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的有35例(85.4%),创口恢复程度良好的有32例(78.0%);正常组的患者治疗显著的有20例(48.8%),创口恢复程度良好的有17例(4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颏下皮瓣对于进行了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患者有着其良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改善皮瓣的适从性和协同性,从而达到更为完善的医治效果,是应该被广泛应用的医学方式之一。
标签: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修复术;颏下皮瓣在以前的医学界中主要注重医疗设备和先进的医学技术,而当今社会的人们对于手术的恢复以及其美观性也越来越重视了。
在现代对于进行了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术的患者不仅仅需要专业的医疗服务,而且还需要对患者日后的恢复和美观完善到最大的限度。
近年来,医学界对于颏下皮瓣的研究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了,也可较为理想的达到人们书期许的治疗效果了。
现就笔者所在医院对颏下皮瓣在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术的运用疗效,进行专业性的历史分析,希望对其患者和有关的医护工作人员起到一定的帮助及参考意义。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从笔者所在医院抽样选取2008年8月-2012年7月诊治的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患者82例均分成两组,其中41例正常组中,男21例、女20例,年龄33~79岁,平均(59.4±8.7)岁;其中41例试验组患者中,男21例、女20例,年龄34~81岁,平均(60.1±8.8)岁。
正常组与试验组体重、疾病史、文化、经济、受伤方式、伤害程度以及受伤类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口腔颌面部缺损采用游离皮瓣移植修复的临床分析目的:观察口腔颌面部缺损使用游离皮瓣移植的修复作用。
方法:随机抽取我院60例使用游离皮瓣移植修复的口腔颌面部缺损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皮瓣移植成活率高达96.7%。
结论: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合理选择术式,是具有高效的应用效果的。
标签: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组织缺损最近几年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医疗技术也获得了巨大的飞跃,显微外科技术的研究也获得了不断的深入与完善,同时患者对于口腔颌面外科病症的术后质量以及外形功能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因此在口腔颌面组织缺损当中使用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在功能恢复与外形重建方面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在生存质量方面具有突出的现实性意义。
本次研究中抽取了我院60例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具体内容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我院2008年10月~2013年11月入院接受治疗的60例口腔颌面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区间在15岁至76岁之间,平均年龄(47.6±3.5)岁。
所有入选患者中,口腔颌面部癌肿57例,良性肿瘤和外伤缺损3例。
1.2方法按照患者的自身具体的缺损类型、缺损范围同时结合患者的全身情况为患者具体选择口腔和口腔咽部缺损前臂皮瓣修复,部分范围大的缺损则使用股前外侧皮瓣或者背阔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使用常规腓骨瓣修复,缺损范围较大的上颌骨与面中部缺损使用股前外侧皮瓣或者赝复体修复,较小的缺损可以选择前臂皮瓣修复,对于患者的口外组织缺损,可以依照具体的缺损范围大小,选择背阔肌皮瓣或者股前外侧皮瓣或者前臂皮瓣修复术,组织填充使用去表皮股前外侧皮瓣[1]。
所有手术全部使用“双组手术”的方式,就是第一组主要负责对肿瘤与病灶进行切除以及将受区血管解剖位置暴露,另外一组主要负责游离瓣的制备、血管温和和组织瓣位置的就位与创伤口的关闭。
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临床效果观察目的:探究采用游离皮半移植方法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收治的90例口腔颌面部缺损患者采用游离皮瓣修复的临床效果,并观察术后皮瓣成活率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成功率为94.4%,患者术后出现早期局部并发生7.78%,术后皮瓣危象发生率8.89%,术后1年及2年对患者进行随访,大部分患者对外形及功能均满意。
结论:利用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成功率较高,值得推广运用。
标签:游离皮瓣口腔颌面修复因肿瘤、外伤等原因造成口腔颌面部大型组织缺损需要立即修复是临床医师们一直关注的热点[1]。
口腔颌面部缺损的修复方法带皮瓣,如熊大肌皮瓣及胸骨乳突肌皮瓣等[2]。
口腔颌面部缺损对各种功能的行驶及容貌造成严重的影响,良好的修复效果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3]。
近年来由于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进展,各种游离组织瓣在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得到极大应用,如何选择合适的皮瓣是临床研究的重点内容。
本论文选择我院90例口腔颌面部缺损患者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游离皮瓣修复,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收治的90例口腔颌面部缺损患者,所以患者均由同一手术小组完成修复手术。
90例患者中,前臂游离壁板28例,前股游离皮瓣19例,腓骨肌壁板33例,背阔肌皮瓣10例。
其中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41例,年龄19~65岁。
1.2缺损类型及游离瓣选择将90例患者口腔颌面部缺损分成5类:(1)34例口腔及口咽部缺损;(2)20例下颌缺损;(3)17例上颌骨及面中部缺损;(4)17例口外皮肤和软组织缺损(5)2例组织填充。
依据患者的自身情况、缺损类型选择用游离组织瓣的类型:口腔及咽部缺损选择前臂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采用腓骨瓣修复;范围大的上颌骨及面中部缺损采用骨前外侧修复,较小面积采用前臂皮瓣修复;口腔外组织缺损中根据缺损范围大小采用背阔皮瓣或者股前外侧皮瓣修复;组织充填采用去皮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
常见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研究进展现今口腔颌面部良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愈来愈高,治疗方法多以手术和放化疗为主,然而肿瘤切除的同时所遗留的大面积组织缺损需要及时修复。
皮瓣手术始于公元前6~7世纪,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显微外科且大大促进了皮瓣的发展,此后皮瓣移植越来越复杂,皮瓣移植要求移植皮瓣高质量的存活,受区与供区血管的精确吻合,对组织损伤小,节省时间,费用低,因此如何选择正确的皮瓣移植,熟悉各种皮瓣的利弊显得格外重要。
游离组织瓣手术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受区与供区血管的精确吻合从而保证游离组织瓣血液循环通畅[1]。
目前,应用到口腔颌面外科的游离组织瓣有背阔肌肌皮瓣、股前外侧皮瓣、前臂皮瓣等[2]。
肌皮瓣是一种复合组织瓣,利用肌肉为蒂,连同其浅层的皮下组织、皮肤一并切取,转移入缺损区[3],其优点是血运供应充沛、组织量丰富,抗感染能力强,愈合快,安全,易成活,并发症少[4]。
常用的带蒂皮瓣有胸大肌皮瓣,岛状颏下皮瓣,额部岛状瓣等。
然而在临床工作中很多医生很难抉择哪种皮瓣最适合患者,本文将介绍临床常用的游离皮瓣与带蒂皮瓣在手术中的利与弊以及修复原则,为患者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
1 各种皮瓣的特点1.1 背阔肌肌皮瓣:属于游离皮瓣。
由Tansini在1896年首次报道,Quillen 首次用于颌面部缺损的修复。
是移植范围最广,功能最多的皮瓣之一。
可分为背阔肌岛状瓣,游离背阔肌肌瓣,胸背动脉穿支皮瓣。
该瓣是一个扁平三角形肌肉,主要由胸背动脉供血,胸背神经支配,优点是供吻接的血管分布恒定,胸背动静脉外径大(1.5~2mm以上)、蒂长(6~8cm),移植范围广,面积大。
该瓣还可用于乳房再造,肩部和上臂部的缺损,小儿巨大胸部缺损的治疗。
缺点是对脊柱稳定、臂的内收内旋及辅助呼吸产生影响,因此,有肺部疾病及体力劳动者慎用此瓣。
1.2 带蒂胸大肌皮瓣:属于轴型皮瓣。
由Ariyan在1979年首次用于头颈颌面恶性肿瘤术后的修复,胸肩峰动脉是营养该瓣的主要血管,其体表投影易定位。
优点是位置恒定,血供丰富,抗感染力强。
切取面积大,可满足口底癌术后大面积缺损需要;肌肉血管蒂可保护颈内动静脉,使颈清术后颈部外形丰满;可携带部分肋骨修复创区;手术比较简便,不需变换体位,不需要吻合血管,而且术后耐受放疗,不易坏死,适合于高龄、体质差的患者[5]。
修复口底癌时,口内的皮瓣容易粘膜化生,质地颜色与口腔粘膜近似,外观良好。
缺点是患区颈部活动受限,供瓣区的缺损拉拢缝合较困难;对胸部创伤大,不适合女性患者,破坏乳房外形[6-7],也不适合肥胖及胸毛浓厚患者,且对上臂的部分运动功能产生影响;术后有发生喉瘘的可能;术中易损伤胸肩峰动脉的胸肌支,术后导致皮瓣坏死。
1.3 岛状颏下肌皮瓣:优点是血供丰富,颏下动脉是该瓣主要供养血管,成活率高。
该瓣质地柔软,厚度适宜,易塑形,且带有感觉神经,适于口底、颊部、咽侧等区域的修复;颏下区无重要神经和血管,切取范围灵活,手术过程不需改变体位,手术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
术后术区可直接拉拢缝合,不需植皮,对老年患者更为适用;可制成骨皮瓣,带部分下颌骨;不影响颈部运动,瘢痕较隐蔽,耐受放疗。
缺点是可供切取的组织量小,不适于全舌癌、舌口底联合根治术的修复[8],也不适于男性颏胡须浓密者[9];颌下区与颏下三角区属于口腔癌淋巴转移区,会影响颈清术的彻底性;取瓣时要注意保护面神经下颌缘支。
1.4 额部岛状皮瓣:优点是供养血管为颞浅动脉的额支,眼动脉的额支及耳后动脉,解剖恒定,血供丰富,易成活,皮瓣的远心端也不易坏死,瓣薄,无毛发,与颈清术不冲突,具有韧度和弹性,术后护理简单,术后耐受放疗,血管蒂大而恒定,易成形。
修复面部,颊部组织缺损时,离创区近,方便转位。
缺点是易损伤面神经颧支,创面不易拉拢缝合,某些患者需要行腹部全厚皮片修复供瓣区,术后有瘢痕影响美观,年青人及额部宽度较窄者应慎用[10]。
1.5 腭部岛状皮瓣:分为单腭瓣、全腭瓣,常采用腭瓣后推术,要严格掌握长宽比例。
优点是位于硬腭处,由粘骨膜组成,蒂为腭大神经血管束,血供好,成活率高,不需断蒂,且含感觉神经[11]。
抗感染力强,易取材,可旋转90°~180°,能即刻修复组织缺损。
适于修复磨牙后区、腭瘘,上颌窦瘘,软腭的组织缺损,可实现良好的张口度[12]。
缺点是该瓣较韧,缝合难度大,操作视野差,血管蒂相对较短,移植范围有限,有时麻醉与手术相冲,术后护理困难,供区创面不能拉拢缝合,需填塞碘仿纱条10日左右。
修复颊部组织缺损时,由于弹性较差,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开口受限。
1.6 股前外侧皮瓣:被称为万用皮瓣[13],属于游离皮瓣。
常用于口底癌术后缺损,属于穿支皮瓣,可修薄至1cm左右,术后收缩小[14]。
优点是血管蒂长约10~14cm,血管口径约2mm,皮瓣面积大,可薄可厚[15],其他学者研究表明[16],也可用于半侧颜面萎缩软组织的衬垫;可以形成感觉神经皮瓣,术后感觉功能可部分恢复;供区较隐蔽,可直接拉拢缝合,不需改变体位节省了手术时间[17]。
术中可分两组:一组处理原发灶,另一组取皮瓣,手术互不干扰。
而且如果一侧切取失败还可以切取另一侧,对患者的全身状况影响不大,患者可以承受。
缺点是需要开辟第二术区,且离原发灶远,术后患者短期行走困难,腿部脂肪肥厚者制取皮瓣比较困难。
1.7 颌外动脉瓣:优点是颌外动脉位置恒定,主干粗大,供区瘢痕隐蔽,创口可直接拉拢缝合,且色泽、质地均良好[18]。
可修复舌癌半侧舌切除的创面。
缺点是口腔癌可发生颌下、颏下、颈部淋巴结转移,术中应清除颌下淋巴结,术前需做超声检查,术中最好做冰冻活检等一系列评估工作,防止手术区癌细胞转移;取瓣过程中要充分保护好面神经下颌缘支,另外,颌外动脉有分支变异,走向变异,或者两侧不对称分布,术前应做彩色多普勒,防止误伤血管。
1.8 颈阔肌肌皮瓣:对于颊粘膜中小型缺损较为实用[19]。
形态良好,供区瘢痕不明显,颊部并发症以血肿常见[20]。
术后并发症与受植区和肿瘤分期有关。
颈阔肌较为发达者皮瓣易成活。
Su 等[21]在颈清术中,颌外动脉和面静脉如果保留则成活率更高。
该瓣可修复耳部、腮腺区、颊部等缺损,美观且成活率高[22]。
优点是与面部肤色近似,操作简单,瘢痕隐蔽,肌肉薄而宽,可供面积大,弹性适宜,成功率高[23]。
肌蒂薄而柔软,方便折转。
此皮瓣不需吻合血管,所需设备和器械相对简单。
皮瓣常可用于修复咽、颊、口底、下牙龈缺损。
供瓣区不需植皮,可直接拉拢缝合。
缺点是厚度不足,不适合充填深而大的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24]。
1.9 舌骨下肌皮瓣:其血供主要是甲状腺上动脉和颈横动脉,神经支配来源于舌骨下肌群,可用于半舌、全舌、舌根缺损的修复。
优点是血供丰富,弹性厚薄适中,转位灵活,供区可直接拉拢缝合,不必变换体位,修复范围向上最大可达颧弓水平,向后可达舌根,瓣薄,外形好。
缺点是术前淋巴结诊断超过N0期者,不可用此瓣[25]。
术中要彻底清除可疑淋巴组织,术后要严防组织肿胀,适当用地塞米松等消肿药物防止引起患者窒息死亡。
1.10 斜方肌骨肌皮瓣:是以颈横动脉为血管蒂,可形成有感觉的皮瓣,用于修复舌癌,口底癌累及下颌骨方块切除的病例,甚至超过半侧下颌骨切除的病例也可应用。
优点是可修复颈部、腮腺区、颌面部相对大面积组织缺损,可提供部分骨量,供区隐蔽,可直接拉拢缝合,可利用供区的第三肋神经或肩胛神经与受区行神经吻合,保存感觉功能[26];缺点是对上臂的外展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1.11 前臂皮瓣:属于游离皮瓣。
优点是位置表浅,解剖恒定,其色泽、质地、厚度、弹性与面部皮肤接近,皮下脂肪少,血管蒂较长,常以桡动脉和头静脉为血管蒂,可用于舌、口底、面颊部缺损的修复;缺点是供区暴露,虽经植皮修复供区,但瘢痕仍然明显[27]。
2 皮瓣修复头颈部组织缺损时注意事项2.1严格遵守无瘤原则,防止发生种植转移。
2.2遵守就近取材的原则,但要考虑受区和供区组织的肤色、质地和可供量等因素,灵活设计,以缺定需,适中取瓣。
2.3修复方案视具体情况而定,争取一期修复,优化组合。
2.4术后应加压包扎创面,防止残留死腔,避免积液压迫血管。
但皮瓣蒂部不可加压包扎,旋转不可超过180度,防止血供受阻,2.5术后行辅助放射治疗时,要确保皮瓣已成活,否则移植皮瓣可能坏死[28]。
2.6术后应积极预防血管痉挛,观察皮瓣的颜色,保持室温,室内严禁吸烟,禁止用抗凝血药,控制疼痛,做好患者心理工作都是手术成功的关键!Eckardt 等[29]研究表明,有吸烟史,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动脉弹性差者,都大大降低皮瓣移植成功率。
血管蒂摆放位置要自然,不可过度牵拉,无张力,不扭曲。
2.7 通常情况下,取皮瓣时皮瓣的皮肤面积要小于皮下的肌肉面积,以便得到良好的血供,皮瓣分离后,要及时将皮下肌肉,皮下结缔组织与皮肤做适当的间断缝合,以免皮片与皮下分离。
3 皮瓣移植的展望纵观皮瓣发展的历史,总的趋势是皮瓣薄型化、小型化、组合形式化。
皮瓣的类型和移植技术由少到多,迄今为止,大约有70多种移植部位的轴型皮瓣可供选择,然而,在皮瓣的质量上却由多到少,一些创伤小,操作简单,外形美观,费用低的皮瓣得到广泛应用,比如:穿支皮瓣现已普遍应用,但是任何皮瓣都有一种固有的缺陷,那就是供区的损伤不可避免。
目前,同种异体复合组织移植技术的开展有可能弥补这种缺陷,即通过异体复合组织(包括皮肤、皮下组织、肌肉、骨、神经、血管等在内)修复与再造头颈部术后组织缺损。
综上所述,每一种皮瓣都有自己的特点,对待每一病例,都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部位,全身状况,供区与受区的皮肤色泽,薄厚,毛发多少,弹性匹配等等。
比如前臂皮瓣较薄,修复上颊部和口角区附近的前颊部缺损较适宜;胸大肌皮瓣和腹直肌皮瓣可提供的组织量大,适于修复较大而深的缺损;股前外侧皮瓣厚度适中,适用范围最广。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对每一病例要综合考虑,灵活掌握。
[参考文献][1]陆金星,朱海艳.口腔颌面部游离组织瓣危象的早期监测及干预措施[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33):2177-2179.[2]Price MF,Capizzi PJ,Watterson PA,et al.Reverse Sural Artery Flap:Caveats for Success[J].Ann Plast Surg,2002,48(5):496-504.[3]Dequanter D,Andry G,Larsimont D,et al.Wide Localized Excisionand Reconstruction for Minor Salivary Gland Tumours[J].BENT,2005,1(4):187-190.[4]彭德峰,王圣应,朱正志,等.颈项皮瓣、胸大肌肌皮瓣修复头颈部肿瘤术后组织缺损19例临床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9,34(12):1067-1069.[5]江毅,张国华,廖佳敏.带蒂胸大肌肌皮瓣修复口底癌术后缺损的应用[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50(10):85-87.[6]陈延武,李劲松,林钊宇,等.带蒂胸大肌皮瓣转移修复口咽癌根治术后大型组织缺损[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5):2492-2493.[7]杨朝晖,潘朝斌,李劲松,等.带蒂胸大肌皮瓣修复颌面部洞穿缺损的应用[J].口腔医学研究,2007,23(5):547-5499.[8]Abouchadi A,Capon-Degardin N,Patenotre P,et al.The Submental Flap in Facial Reconstruction:Advantages andLimitations [J].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7,65(5):863-869.[9]陈延武,李劲松,陈伟良,等.岛状颏下肌皮瓣修复口腔口咽癌术后组织缺损[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9,30(12):239-240.[10]谢家敏,吕春华,夏军,等.额部岛状瓣在老年口腔癌术后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J].上海口腔医学,2010,19(3):259-261.[11]李文,王艳,雷晓旭,等.颊癌口咽癌切除术后局部带蒂组织瓣修复65例[J].华西医学,2009,24(10):2514-2516.[12]张萍,张建成,龙丽.腭部岛状瓣修复软腭及磨牙后区缺损[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11,25(3):226-227.[13]Zhang Q,Qiao Q,Yang X,et al.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Anterolat-eral Thigh flap for Soft Tissue Reconstruction[J].J Reconstr Micro-Surg,2010,26(2):87-94.[14] 喻建军,周晓,陈杰,等.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底癌术后缺损[J].现代肿瘤医学,2008,16(6):942-944.[15]戴捷,周晓,陈杰,等.削薄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舌癌术后缺损[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08,4(3):157-159.[16]张喜兰,王剑,俞海燕,等.应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重度单侧颜面萎缩症[J].中国美容医学,2006,15(8):919.[17]李小东,封兴华,魏建华,等.股前外侧组织瓣在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09,18(9):1279-1280.[18]史剑杰,罗志宾,赵小朋,等.颌外动脉瓣修复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组织缺损[J].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2011,5 (6):609-612.[19] 陈伟良,王科,王永洁,等.横向颈阔肌肌皮瓣和面动脉-颏下动脉岛状肌皮瓣修复颊黏膜癌术后缺损[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8,6(6):431-434.[20]Szudek JS,M.Taylor.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Platysma Myocutaneous Flap for Head and Neck Reconstruction [J].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7,133 (7):655-661.[21]Su T,Zhao YF,Liu B,et al.Clinical Review of Three Types of Platysma Myocutane -ous Flap [J].Int 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6,35(11):1011-1015.[22]Puxeddu R,Dennis S,Ferreli C,et al.Platysma Myocutaneous Flap for Reconstruc-tion of Skin Defects in the Head and Neck[J].Br 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8,46(5):383-386.[23]Koch WM.The Platysma Myocutaneous Flap:Underused Alterna-tive for Head and Neck Reconstruction[J].Laryngoscope,2002,112(7 Pt 1):204.[24]李雅冬,杨凯,张劲松,等.颈阔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39(11):1052-1053.[25]马壮.舌骨下肌皮瓣应用于口腔肿瘤术后缺损修补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学,2011,17(5):595-598.[26]Peirong Yu.The transverse cervical vessels as recipient vesselsfor previously treate head and neck Cancer patients[J].Plast Reconstr Surg,2005,115(5):1253-1258.[27]王大章.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61-465.[28]彭德峰,王圣应,朱正志,等.颈项皮瓣、胸大肌肌皮瓣修复头颈部肿瘤术后组织缺损19例临床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9,34(12):1067-1069.[29]Eckardt A,Meyer A,Laas U,et al.Reconstruction of Defects in the Head and Neck with Free Flaps:20 Years Experience [J].Br 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7,45(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