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复句句式研究
- 格式:docx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现代汉语目的复句的认知入场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现代汉语目的复句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和语言表达方式,有利于提高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能力。
通过对现代汉语目的复句的研究,也可以加深对汉语语法结构的认识,为语言教学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对现代汉语目的复句进行认知入场分析是有必要且具有重要意义的。
在现有研究中,对于现代汉语目的复句的认知入场分析还比较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
本文旨在对现代汉语目的复句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探讨其定义、特点、分类、结构特点以及语法功能,以期能够对现代汉语语法结构有一个更加清晰和全面的认识。
1.2 研究意义现代汉语目的复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现代汉语目的复句进行认知入场分析,可以深入了解语言结构和语法规律,有助于揭示语言习得和认知处理的机制。
研究目的复句可以为语言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帮助学习者准确理解和运用目的复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语言学理论研究和语言教学实践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深入研究现代汉语目的复句的意义和功能,对于促进语言学领域的发展、推动语言教学的进步具有重要价值。
希望通过本文对现代汉语目的复句的认知入场分析,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1.3 研究现状目的复句作为现代汉语中的一种句法结构,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在现有的研究中,学者们对目的复句的功能、结构和语义等方面做了深入的探讨。
许多学者对目的复句的定义进行了分析和概括,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一些学者认为目的复句是一种独立的从句结构,其作用是表达某种目的或意图;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目的复句是一种特殊的副词性从句,用来表示目的或结果等信息。
关于目的复句的特点,学者们也进行了详细研究。
他们发现,目的复句通常由"为了"、"以便"、"为了...而"等引导词引导,可以表示目的、原因等关系。
现代汉语-语法(复句)一、复句概说(一)什么是复句复句是由两个或几个意义上紧密相关、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分句构成的句子。
分句是构成复句的单句形式。
例1: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似乎是无形的,但如果没有它的支撑和引导的作用,自然科学就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例2:在经过战争、吞并和融合之后,华夏族已经成为黄河流域乃至东亚大陆人数最多、经济文化最发达、实力最强的民族,占据了当时地理条件最优越的地区。
(二)复句的特点1、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构成,可以表达比单句更为复杂的语义内容。
2、分句之间在意义上紧密相关;在结构上互不包含,互相不做句子成分。
3、一个复句只有一个句调,书面上用句号、问号或感叹号表示;分句之间一般都有停顿,书面上一般用逗号、分号或冒号来表示。
例1:这是一个不幸的人:二老双亡,无亲无故,孑然一身。
例2:你什么情况也不了解,就准备到电视台去赚钱?4、复句之间经常使用关联词语连接分句,关联词语是复句重要的语法标志,是表达分句之间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的重要语法手段。
例1:历史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更高阶段上的发展。
例2:这类信件不仅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而且被历史学家视为研究历史的重要线索。
例1“不是……而是”表明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例2“不仅……而且”表明分句之间是递进关系。
(三)复句与单句的区别单句由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构成,而复句由两个或多个分句构成。
复句和单句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结构是否包含构成单句的直接成分之间在结构上互相包含,存在着主谓、偏正、述宾、述补、联合等结构关系。
复句的分句之间在结构上互不包含,互相不作句子成分。
需要注意的是,主谓短语充当分句时,与另一个分句的关系是平等的,这与主谓短语作句子中的一个成分是不同的。
例1:农民在农闲时节进城打工,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了。
例2:我这才明白,田里的活儿都是那小姑娘干的。
例1是主谓短语“农民在农闲时节进城打工”在句中作主语。
例2是主谓短语“田里的活儿都是那小姑娘干的”在句中作宾语。
现代汉语目的复句的认知入场分析引言现代汉语的复句是汉语语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种类繁多,用法灵活多样。
目的复句作为复句的一种,是现代汉语中频繁出现的一种句型,在语言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现代汉语目的复句的认知入场进行分析,旨在探究现代汉语目的复句的特点、使用及认知加工机制,以期深入了解现代汉语目的复句的语法特点和认知加工规律。
一、现代汉语目的复句的定义及特点目的复句是指用来表示目的的复句,通常由“为了”、“以便”、“为了……就”等连词引导。
目的复句的构成主要包括“为了/以便/为了……就”+动词/形容词/名词+……+句子。
例如:“为了学好汉语,我每天都努力学习”、“他们为了顺利完成任务,一直在努力工作”等。
目的复句有以下几个特点:1.目的明确:目的复句所表示的目的通常是明确的,它通过特定的结构和连词来表示句子的目的和目标,使句子表达更加精准。
2.语义丰富:目的复句不仅可以表示旨在实现某一目的的动作,还可以表示旨在达到某一结果的行为,因此语义比较丰富。
3.功能突出:目的复句在语言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加丰富,使句子的逻辑关系更加清晰。
目的复句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非常广泛,几乎可以用于各种语境和话题。
在口语、书面语和文学作品中均可以找到目的复句的身影。
目的复句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表达目的和目标:目的复句在语言交际中通常用来表达说话人的目的和目标,使交际更加明确和有效。
例如:“为了提高业绩,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和努力”。
2.说明原因:目的复句也可以用来说明某一行为的目的和原因,使句子逻辑更加清晰。
例如:“他每天都早早起床,为了提前到公司准备工作”。
3.句子衔接:目的复句还可以用来连接两个句子,使句子的逻辑关系更加明晰。
例如:“他用功学习,以便考上理想的大学”。
现代汉语目的复句在认知加工中具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其认知加工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动态加工:目的复句在认知加工中主要通过动态的方式来加工信息,即说话人在表达意图和目的时,动态地将信息加工成目的复句的形式,使句子表达更加清晰和生动。
现代汉语复句类型嘿,朋友们!咱今儿来聊聊现代汉语复句类型这档子事儿。
你说啥是复句呀?就好比一棵大树,主句是树干,那些分句就是树枝啦!复句可有意思了,种类还不少呢!先说说并列复句吧,就像两个好兄弟肩并肩走在一起。
“他一边唱歌,一边跳舞”,唱歌和跳舞这两件事儿同时进行,互不干扰,多和谐呀!这就好比你左手拿着苹果,右手拿着香蕉,都能拥有,多棒!还有承接复句,那就是一个接着一个来,就像接力赛似的。
“他先打开了门,然后走了进去”,这开门和进去,顺序明明白白,一环扣一环。
递进复句呢,就像是上楼梯,一层比一层高。
“他不但会唱歌,而且唱得非常好”,这不是更上一层楼嘛!选择复句就像是站在岔路口,得选一条路走。
“要么你去,要么我去”,只能二选一,是不是有点纠结呀?转折复句可有意思了,就像本来你以为是这样,结果却不是。
“他虽然年纪小,但是很懂事”,年纪小一般会觉得不太懂事吧,可人家偏不,这就是转折呀!假设复句呢,就是在想象啦。
“如果明天不下雨,我们就去爬山”,还没发生呢,但先假设一下,多有意思。
条件复句,那就是有个前提条件在那摆着呢。
“只要你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努力就是那个条件。
因果复句,有因才有果呀。
“因为他生病了,所以没来上学”,生病导致没来上学,这关系多清楚。
咱平时说话、写文章,不都得用到这些复句嘛。
用好了,那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文章就更有条理,更吸引人啦!要是只用简单的句子,那多单调呀,就像菜里没放盐一样,没味儿!你想想,要是跟人聊天,全是些干巴巴的句子,那多无聊。
但要是用上各种复句,那感觉立马就不一样了,就像给语言加了调料,变得有滋有味儿了。
所以呀,咱可得好好学学这现代汉语复句类型,让咱的语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就像那五彩斑斓的彩虹一样,多好看呀!这可不是开玩笑的,这对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别人沟通交流可太重要啦!咱可不能小瞧了它呀!。
1. 选择题:下列多重复句中,第一层关系是并列关系的是?A. 他不仅学习努力,而且工作负责,因此得到了大家的赞扬。
B. 虽然天气寒冷,但是大家都坚持训练,因此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
C. 如果明天下雨,我们就不去公园,但是如果天气晴朗,我们就去公园玩耍。
D. 因为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所以我们必须尽快完成工作。
答案:C解析:选项C中的多重复句第一层关系是并列关系,由两个假设关系的复句组成。
2. 选择题:下列多重复句中,第一层关系是因果关系的是?A. 他虽然学习努力,但是成绩并不理想,因此需要加强学习方法。
B. 因为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所以我们必须尽快完成工作。
C. 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因此我们要勤奋学习。
D. 虽然天气寒冷,但是大家都坚持训练,因此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
答案:B解析:选项B中的多重复句第一层关系是因果关系,由因果复句组成。
3. 选择题:下列多重复句中,第一层关系是转折关系的是?A. 他虽然学习努力,但是成绩并不理想,因此需要加强学习方法。
B. 虽然天气寒冷,但是大家都坚持训练,因此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
C. 如果明天下雨,我们就不去公园,但是如果天气晴朗,我们就去公园玩耍。
D. 因为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所以我们必须尽快完成工作。
答案:A解析:选项A中的多重复句第一层关系是转折关系,由转折复句组成。
4. 选择题:下列多重复句中,第一层关系是条件关系的是?A. 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因此我们要勤奋学习。
B. 如果明天下雨,我们就不去公园,但是如果天气晴朗,我们就去公园玩耍。
C. 他虽然学习努力,但是成绩并不理想,因此需要加强学习方法。
D. 因为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所以我们必须尽快完成工作。
答案:A解析:选项A中的多重复句第一层关系是条件关系,由条件复句组成。
5. 选择题:下列多重复句中,包含三层关系的是?A. 他不仅学习努力,而且工作负责,因此得到了大家的赞扬。
B. 虽然天气寒冷,但是大家都坚持训练,因此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笔记
第一章现代汉语句式的研究。
1.引言。
现代汉语句式的研究是语法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包括语素、句子和句式等内容,是汉语语法系统形成的基础。
2.句子。
(1)句子的定义。
句子是由一个或多个语素组成的独立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它表达一定的认知信息,泛指短语、综合句和复合句等。
(2)句子的种类。
句子分为简单句、综合句和复合句等三种类型,其主要区别在于句子的结构复杂程度不同。
简单句:简单句由一个主要成分和一个或多个次要成分组成,它们之间不存在结构上的关系。
综合句:综合句是一个特殊的简单句,由一个成分和多个子句组成,它们之间存在结构上的相互往来。
复合句:复合句由两个或多个主要成分和一个或多个次要成分组成,它们之间形成一个层级结构。
复句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结构上互不作句子成分的分句加上贯通全句的句调组成。
复句里各个单句形式叫做分句,分句是结构上类似单句而没有完整句调的语法单位。
各个分句可以是主谓句,也可以是非主谓句。
复句中的各个分句之间一般有停顿,书面上用逗号,分号或冒号表示;复句前后有隔离性语音停顿,书面上用句号或问号,叹号表示。
从复句中的关联词看,复句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有时用关联词来表示,这种关联组合的方法叫关联法;有时不用或不能用关联词语表示,这种直接组合的方法叫意合法。
口语中多用意合法,书面语多用关联法。
根据分句间的意义关系划分,复句可以分为联合复句、偏正复句两大类。
1.联合复句复句内各分句间意义上平等、无主从之分的叫联合复句,可分为并列、顺承、递进、选择、解说五小类。
2.偏正复句复句内各分句间意义有主有从,也就是有正句有偏句之分的叫偏正复句。
可以分为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五小类。
一、联合复句一……就……单用:于是,然后,便,继而,终于有关革命形势的一些问题和镇头市敌驻军的动静。
C.吃过了饭,老秦跟小福去场里打谷子。
③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一般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浅到深、由轻到重、由易到难。
合用: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单用:反而,甚至,以致,更,还1.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2.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3.他这样胆小的人尚且不怕,我还怕吗?④选择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说出两件或几件事,并且表示从中选择一件或几件。
分句之间构成选择关系。
合用:与其……不如……宁可……也不……或者……或者……不是……就是……要么……要么……或许……或许……可能……可能……也许……也许……单用:或者,还不如,倒不如1.作为一个有骨气的男儿,与其跪着生,不如站着死。
2.我们宁可挨批评,也不能昧着良心去搞假呀!3.武松这一去,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者被老虎吃掉,别无选择。
[作者简介]王若玉,女,安徽安庆人,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史。
汉语递进复句研究述评○王若玉(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摘 要] 汉语的递进复句研究始于1898年的《马氏文通》。
在至今的一百多年里,汉语递进复句的研究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在研究内容、视角、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和突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同时,在语料选择和研究方法上也存在一些不足,所以依然有可以开拓的空间。
[关键词] 复句; 递进; 研究述评[中图分类号]H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2-0019-02 汉语的递进复句研究大致与汉语语法研究同步,始于1898年的《马氏文通》。
在至今的一百多年里,汉语递进复句的研究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在研究内容、视角、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和突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考察汉语递进复句研究的来龙去脉,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末)、发展阶段(20世纪30年代~70年代末)、深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一、起步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末)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受西方语法理论的启迪,汉语复句研究出现了源流。
《马氏文通》(1898)是中国关于汉语语法的第一部系统性著作,书中在论述“推拓连字”时对“递进”稍有提及:“用以递进者,则以‘抑’‘将’‘宁’等字以为询商之辞,又或以‘非惟’‘不惟’与‘亦’‘抑’‘复’等字为撇转之辞。
”虽然论述重心在“连字”,并未提及“复句”等语法术语,但其“用以递进者”、“询商之辞”、“撇转之辞”等相关用语已略见递进复句研究的“星星之火”,引发了后来对复句的研究。
因此,《马氏文通》标志着递进复句研究的萌芽。
真正意义上的递进复句研究始于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1924)。
书中,黎锦熙把复句分为包孕复句、等立复句、主从复句三大类,把“进层的”复句(即递进复句)归为等立句中平列句的一个次类。
现代汉语目的复句的认知入场分析目的复句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复句,用于表示主句的动作、状态或者目的。
本文将从认知角度分析现代汉语目的复句的基本结构、语义功能以及其在语用层面上的使用特点。
现代汉语目的复句的基本结构可以归纳为:“为了/以便/做到+目的状语+主句”,“为了”、“以便”和“做到”是常见的目的引导词,目的状语可以是动词短语、名词、形容词或者状语从句。
一般来说,目的复句的主句所表达的动作或状态是为了实现或达到目的状语所表达的意义。
从认知角度来看,目的复句的核心思维是“目的导向”。
在目的复句中,主句的动作或状态是为了实现或达到目的状语所表达的意义。
这种关系可以通过主句和目的状语之间的语义关系来体现。
在句子“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该节约能源。
”中,“为了保护环境”是目的状语,表示主句“我们应该节约能源”的目的。
通过主句和目的状语之间的认知联系,读者可以理解主句的动作或状态是为了实现或达到目的状语所表达的意义。
目的复句在语义功能上具有表达目的的作用。
通过目的复句的使用,说话人可以明确地表示自己的意图或目的。
在句子“为了学好汉语,我每天都要花很多时间学习。
”中,目的复句“为了学好汉语”表达了说话人的学习汉语的目标和意图。
这种明确的表达可以帮助听话者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并且在沟通中起到明确目的的作用。
目的复句在语用层面上还具有一些使用特点。
目的复句多用于叙述明确的目的或意图。
说话人在使用目的复句时,通常希望明确地表达自己的目的或意图,以便使听话者能够理解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目的复句常常与意愿和态度相关联。
说话人通过使用目的复句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或态度,以便使听话者对其意愿或态度有清晰的认识。
目的复句的使用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说服力。
通过明确地表达目的或意图,说话人可以使自己的陈述更加具有说服力,并能够更好地达到交流的目的。
现代汉语目的复句在认知上可以理解为“目的导向”的复句结构。
目的复句通过明确地表达主句动作或状态的目的,实现了语义功能上的明确目的的作用。
现代汉语教学参考之六(复句分析)-教学教案现代汉语教学参考之六(复句分析)第七节复句分析1.什么是复句复句是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的句子。
它有如下特征:第—,一个复句是一个句子。
它和单句一样,有一个句终语调,在书面上用句号、问号或叹号表示。
第二,每个复句,都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这些分句或是主谓句,或是非主谓句。
第三,复句里的各个分句是相对独立的,同时又是相互依存的。
其独立性表现在,每个分句都有句子的性质和地位,一个分句不是另一个分句里的一个成分。
其依存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分句与分句之间总会产生肯定的关系;二是分句之间往往用特定的关联词语联结起来;三是依据表述的需要,分句的主语可承前省略,或蒙后省略。
第四,分句和分句之间,有明显的停顿,书面上用逗号、分号等表示。
2.什么是关联词语关联词语是复句中用来联结分句与分句,标明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的词语。
它有如下特点:第—,作为联结分句、标明关系的词语,关联词语总是标明抽象的关系,可以作为某类复句的特定的形式标志。
第二,关联词语性质复杂,能在复句中起关联作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类词语:一是连词。
连词是用来做关联词语的主要词类,但并非全部连词都能充当关联词。
有的连词不能连接分句,不能连接分句的连词当然不能做关联词;有的连词能连接分句,但如果在某个句子中连接的不是分句,它也不是关联词。
二是副词。
某些副词可充当关联词。
但如果在某个句子中连接的不是分句,它也不是关联词。
起关联作用的副词仍旧保存原有的修饰作用。
三是有些短语也可以充当关联词语,如“一方面〞、“另一方面〞。
关联词语是在复句中才能确认的,离开复句,就无所谓关联词语了。
3.如何正确使用关联词语错误地使用关联词语,是出现语法错误的一个根源。
要正确使用关联词语,必须注意两点:第—,要注意区别简单混淆的关联词语。
以下关联词语最简单混淆:一是“因为〞和“为了〞。
“因为〞表示原因,“为了〞表示目的。
但“为了要〞也可表示原因。
现代汉语语法(复句)第四章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由于内容相关联,可以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比较大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叫“复句”。
复句里的每一个单句,称为复句内部的“分句”。
例如:①你来了,我就走。
②老师讲课,学生听课,家长在一旁观摩。
③因为天气冷,所以我穿了棉衣。
上面都是复句,第①③是两个分句,第②是三个分句。
一、复句的一些特点:1、要从结构上,而不是从长短上,判断单句或复句有人以为,每个复句内部,包含两个以上单句(即分句),那么复句一定要比单句长些,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有的复句较长,而有的却很短,比单句还短。
请看下例:老师规定,男生扫地女生擦玻璃。
(单句)这是个单句。
然而削掉四个字,句子变短,却是复句了。
男生扫地,女生擦玻璃。
(复句)可见,决不可片面的从句子的长短判断单句、复句,一定要从句子的内部结构上判断。
请指出下列句子,哪个是单句,哪个是复句:①我知道,这火柴灭了的时候,您就会不见了。
()②河水向东流着,空气里充满了干谷的香味。
()③外国朋友招待我们,大家在一起热烈地谈笑。
()④我们在请教别人问题的时候,应当虚心。
()2、复句内部的各分句,可以是主谓句,也可以是非主谓句。
例如:①白云飘动,阳光灿烂。
②天气暖和,下着小雨。
③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
④蓝天,远树,金黄色的麦浪。
3、复句中的分句,有时候可以省略某些成分,主要是省略主语。
例如:①我们在第一节听了语文课,在第二节听了数学课。
②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③我看了一下答完的卷子,没什么错误,就交上去了。
这三个复句中,后面的几个分句缺主语,这是因为前面有了,后面不说也不会产生误解,所以就把这些重复的成分省略了。
④推着车子走了几步,他才觉得身上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⑤看到他一天天恢复健康,我很高兴。
——这两个复句中,前面的分句缺主语,这是因为后面有了,前面的分句不说也不会发生误解,所以省略了这些重复的成分。
这叫“蒙后省略”以上两种省略情况,在复句是极常见的,要注意。
现代汉语目的复句的认知入场分析现代汉语中的目的复句是指语法上的一种句式结构,它由一个名词性从句(即目的状语从句)和一个主句构成,表示主句中所述动作或状态的目的、结果、原因等。
目的复句在语言交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对其认知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现代汉语中的目的复句进行认知入场分析,旨在探讨人们是如何理解和运用目的复句的,以及语言认知对此过程的影响。
语言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言语能力是在认知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在学习和使用语言时,人们会根据自身的认知水平和语言环境进行信息加工和理解。
对于目的复句的认知入场分析需要从心理认知的角度出发,探究人们在理解和运用目的复句时所涉及的认知活动和加工过程。
现代汉语中的目的复句具有一定的语法结构和语义功能,因此在认知心理学中,人们在理解和运用目的复句时涉及到语法加工和语义加工。
在语法加工方面,人们需要理解目的从句与主句之间的语法关系,包括从句在句子中的位置、主句和从句之间的语序关系、动词的选择和变化等。
还需要识别从句中的主谓宾等成分,理解从句的句法功能。
在语义加工方面,人们需要理解从句所表达的目的、结果、原因等语义信息,将其与主句进行逻辑关联,理解句子所表达的含义。
这些加工过程需要人们动用语言加工、语义加工、逻辑加工等认知活动,不仅需要对目的复句进行语法解析,还需要对语义信息进行识别和推理。
由于目的复句的语法和语义在不同语境下可能存在一定的灵活性,人们需要对语言和语境进行综合加工和理解。
现代汉语中的目的复句是语言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其认知和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人们在理解和运用目的复句时需要进行语法加工和语义加工,动用语言加工、语义加工、逻辑加工等认知活动,同时受到认知负载、工作记忆、注意力等心理过程的影响。
对目的复句的认知入场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人们对语言结构和语义信息的加工和理解过程,为进一步研究语言认知、语言学习、语言障碍等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读书报告
本书作者为徐阳春教授,他是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博士,江西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广州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学士,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
完成省级课题2项,参与完成国家重点课题和省政府课题各1项,在研省级课题4项。
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合著3部。
在本书中,徐阳春教授对复句句式的分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在复句的具体分类上,至今语言学家人仍存在明显分歧。
一种较流行的分法是,首先将复句区分为联合和偏正两类,然后进一步将联合复句在细分为并列、承接、选择、递进,有的还包括解说、总分等关系;同样,将偏正复句也再细分为条件、假设、因果、目的、转折,有的还包括连锁、时间、取舍等关系。
也有首先将复句分为因果、并列、转折三大类,或者首先将复句分为条件和非条件两大类,然后再进一步分类至各细目的。
至于具体到某一复句句式应当归入哪一复句类型,更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而这本复句句式研究有以下几个主要特色:
第一,作者把纷纭复杂的复句,以关联词语的逻辑语义关系为纲,概括出分属六大类的十二种句式。
第二,复句表达的主要问题是它内部小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
而本书中,作者不仅研究它内部小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且还研究它的句法,即小句间的次序,关联的特点,以及小句结构的特点。
第三,本书对每种典型句式都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侧面加以分析讨论。
例如,本书在讨论“p,否则q”句式的时候,分析了这种句式的基本组成部分,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以及关联词语“否则”的含义和功能,还涉及“否则”省略的形式和条件。
在语义部分,本书着重分析了句式的语义特征,特别是深层中分句间的语义关系。
例如本书在“如果p,就q”一节中,谈了它的“虚拟性”和“条件性”;在“p,否则q”一节中,联系它的深层语义关系把“p,否则q”分为因果式和条件式两类。
本书将复句句式分为六类:
假设类代表句式、条件类代表句式、因果类代表句式、让步类代表句式、递进类代表句式、选择类代表句式。
在本书中,我觉得作者与其他学者很大的
不同在于作者将转折复句和让步复句归类于让步类代表复句。
作者认为“虽然p,但q”是表示分句间主要存在据实让步转折关系的代表句式,其基本语义特征是既具有让步性,又具有转折性。
与此同时,“即使p,也q”是表示分句间主要存在虚拟让步转折关系的代表句式,其基本语义特征也是既具有让步性,又具有转折性。
或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作者才将让步复句和转折复句归为一类。
由于让步复句的让步性和转折复句的转折性都相当的明显,所以我在此想阐述作者对让步复句的转折性和转折复句的让步性的理解。
首先,“虽然p,但是q”句式的让步性通常表现为:
第一,说话人对让步分句所述情况的真实性表示认可;第二,一句人们的常态理解,在非p的情况下应该或可能有结果,但事实上在p的情况下,也仍然有相同或类似的结果q。
例如:
1.沿海小城之暮,另有景象,这里人情虽不尽美,“自然”却不因之失色。
(纪果庵《小城之恋》)
2.人类几千年来虽然各方面大有进步,但是对于同类的残酷,并未变得精致文雅。
(钱钟书《灵感》)
3.小说的名字我虽然记错了,但是那女工临死前说的话,顾客在我记忆中。
(梁晓声《我的大学》)上述三例中,说话人对让步分句所述情况的真实性都给予了明确的认可,但同时又认为,这一事实对于结果分句所述情况并不具有决定性意义。
如例1,说话人虽然承认“这里人情不尽美”,但同时又认为这“沿海小城之暮的自然之美”却并不因为“这里人情不尽美”而“减色”。
也就是说,如果“这里人情尽美”,那么这里的“自然之美”能够让人陶醉,但尽管在现实中“这里人情不尽美”,这里的“自然之美”也并不“因之减色”。
由此可见,这“沿海小城之暮的自然之美”是否“减色”并不决定于“这里人情”是否“尽美”。
这个原理如同让步复句一样,不管条件是如何的变化,但并不影响其结果的改变。
其次,“即使p,也q”句式的转折性具体表现在:
让步分句p与结果分句q之间的存在条件联系,但这种条件联系具有逆关联的特点。
所谓“逆关联”是指在有条件p的情况下,按照常态理解,预期结果很可能非q,但现实结果或在说话人看来可能结果却是q。
例如:
1.即便在离敌人十里路远近的地区,战士们也一样生活得很好,上着文化课和玩着种种球类。
(沙江《随军散记》)
2.即使突围成功,他仍然可能受到来自上面的非难而被撤职。
(邓贤《大国之魂》)例1,按照常态理解,如果“在离敌人十里路远近的地区”,那么,“战士们不太可能生活得很好,还上着文化课和玩着种种球类”;但现实结果与常态理解恰好相反,“战士们也一样生活得很好,上着文化课和玩着种种球类”。
可见,让步分句“即使在离敌人十里路远近的地区”与结果分句“战士们也一样生活得很好,上着文化课和玩着种种球类”之间的条件联系,背离人们的常态理解,属于逆关联。
例2,按照常态理解,如果“突围成功”,他不太可能再受到来自上面的非难而被撤职;但在说话人看来,其结果与常态理解恰好相反,“他仍然可能受到来自上面的非难而被撤职”。
可见,让步分句“即使突围成功”与结果分句“他仍然可能受到来自上面的非难而撤职”之间的条件联系,同样背离人们的常态理解,也属于逆关联。
上述两例表明,在“即使p,也q”句式中,显现于语表的让步分句p与结果分句q之间的条件联系具有逆关联的特征,但在它的深层结构中同时预设了相应的顺关联,即“如果p,那么就很可能非q”。
这个原理与转折复句也相类似,在说话人看来,其结果与常态理解恰好相反。
究其复句分类中之所以存在种种分歧的原因,大致可以从两方面予以说明。
首先,从研究对象看,不同的复句句式之所以与特定的语义关系相关联,这是人们长久以来约定俗成的,而复句在实际使用中,其分句间所包含的语义关系十分复杂,并且,不同句式所能显现的语义关系又常常彼此交错纠合,很难做到使任一复句在特定的分类网络中都有其明确的定位。
例如,“不但非p,反而q”句式,其分句间至少同时具有递进、转折两种语义关系;“即使p,也q”句式,“即使”所引导的一般为假设,而“也”所引导的分句与前一句分句又具有转折关系,句式的语表与其预设间又存在让步关系;“一p,就q”句式,其分句间既有承接,又有假设或条件或因果等语义关系。
这种分句间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义关系的句式在汉语中并不罕见,这种现象表明,复句作为研究对象其本身所包含的复杂性。
其次,从研究方法来看,语言学所一贯注重的是描写,就复句的分类而言,语言学家必须遵从不同复句在实际使用中所能表现的各种语义关系,而不允许背离约定俗成的原则,人为地规定某一复句句式只表
达、或不表达某中语义关系。
正是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和研究方法的客观限制,造成了复句分类问题上的复杂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