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肾小球疾病临床表现与病理类型-医学文档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113.50 KB
- 文档页数:14
肾小球疾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大家都知道肾我们身体五大重要器官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身体排出毒素,让我们的身体变的很健康。
在眼里肾就像净水机一样,没有它我们的身体将会变得很糟糕。
慢性肾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中年为主,男性多见。
接下来就像大家详细介绍肾小球疾病的临床表现。
1.蛋白尿正常人尿蛋白含量低,尿常规定性阴性。
当成人尿蛋白超过150mg/天,尿蛋白定性阳性,称为蛋白尿。
2.血尿离心后尿沉渣镜检每高倍视野红细胞超过3个为血尿,1L尿含1毫升血即呈现肉眼血尿。
肾小球源性血尿常为无痛、全程血尿,可呈镜下或肉眼血尿,无凝血,也可伴蛋白尿、管型尿。
如伴较大量蛋白尿和(或)管型尿(特别是红细胞管型),提示肾小球源性血尿。
3.水肿肾性水肿的基本病理生理改变为水钠潴留。
肾小球病时水肿可基本分为两大类:(1)肾病性水肿主要由于长期、大量蛋白尿造成血浆蛋白过低,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液体从血管内渗入组织间隙,产生水肿;此外,部分患者因有效血容量减少,刺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活性增加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等,可进一步加重水钠潴留、加重水肿。
近年的研究提示,某些原发于肾内的钠、水潴留因素在肾病性水肿上起—定作用,这种作用与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水平无关。
4.高血压肾小球病常伴高血压,慢性肾衰竭患者90%出现高血压。
持续存在的高血压会加速肾功能恶化。
5.肾功能损害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常导致急性肾衰竭,部分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可有一过性肾功能损害,慢性肾小球肾炎及蛋白尿控制不好的肾病综合征患者随着病程NS进展至晚期常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以上就是肾小球疾病的临床表现,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了。
通过上文的了解我们能够得知人的身体是不能没有肾的,所以大家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肾。
平时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喝水,不要让我们的肾承受很大的负担。
肾小球疾病病理分类病理分型是由肾穿刺活体组织检查和尸检材料,通过光学显微镜(光镜)、电子显微镜(电镜)及免疫荧光方法(荧光)而作出的形态分类。
按肾小球病变的性质(渗出、增殖、毛细血管变性、坏死、纤维化等)和病变的范围(弥漫、局限、节段)以及病变在肾小球内的部位(系膜、毛细血管壁、肾小球囊),分为下列类型:1.微小病变型肾病光镜下肾小球结构基本正常或仅有轻微病变(上皮细胞肿胀、空泡、变性、系膜组织轻度局灶性增生),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轻重不等的脂肪变性,所以亦称类脂性肾病。
电镜下观察可见肾小球上皮细胞有严重的足突融合现象,故亦称足突型肾病(Foot Process nephrosis)。
荧光检查阴性。
该型病变的临床表现以肾病综合征Ⅰ型为主。
2.局灶性肾小球肾炎和肾局灶性硬化,病变仅限于双侧肾脏的一部份肾小球,而这部分肾小球的病变也仅位于毛细血管袢的个别节段,偶而波及一个完整的肾小球,病变性质因病变和病程的不同,可表现为灶状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增生(局灶性增殖性肾小球肾炎),也可表现为灶状毛细血管袢的纤维素样坏死(局灶性坏死怀肾小球肾炎),还可表现为灶状的纤维组织增生(局灶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电镜观察除上述变化外,尚可见毛细血管基膜或系膜区有电子致密物沉积。
荧光检查依病因不同在病变部位的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或系膜区可能有IgA、IgG、Igm 以及纤维蛋白抗原沉积。
肾局灶性硬化系指部分肾小球有纤维组织增生和玻璃样变性而言,因其不具备炎症特点而有别于局灶性肾小球肾炎。
包括局灶性肾小球节段性硬化和(或)玻璃样变性及局灶性全肾小球硬化。
它们的主要病变是病变部位的毛细血管内皮下有玻璃样物质沉积,进而使毛细血管闭塞,系膜基质增多及纤维组织增生,荧光检查阴性(偶亦有在病变部位有IgM或C3沉积)。
它们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肾病综合征。
3.毛细血管内增殖性肾小球肾炎或内皮系膜性肾小球肾炎这是一种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明炎。
发病初期,病变肾小球系膜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弥漫增殖,并有较多的白细胞浸润及严重的系膜水肿,称为渗出期。
分析肾小球疾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一、肾小球疾病的概述肾小球疾病是指影响肾脏滤过功能的一类疾病,其主要发生在肾脏的基本单位——肾小球。
这些疾病可引起尿液异常,并可能导致血尿、蛋白尿和肾功能受损等问题。
了解其临床表现和正确诊断至关重要。
二、临床表现1. 尿液异常:患者常出现血尿、蛋白尿和(或)管型尿。
血尿通常呈镜下血尿,但也可能出现肉眼血尿。
蛋白尿可能为轻度至大量,以微量白蛋白为主。
管型尿可见红细胞管型、颗粒管型等。
2. 水肿:由于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容易导致水分潴留而发生水肿,常以眼睑水肿或下肢水肿为主。
3. 高血压:部分患者出现高血压,可能是由于体内容积负荷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以及肾血流灌注下降所致。
4. 肾功能受损:肾小球疾病严重者可导致肾功能受损,表现为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伴有逆行性肾小管酸中毒等。
三、常见的肾小球疾病及其特征1. IgA肾病:IgA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引起免疫反应,可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血尿或血尿蛋白尿综合征。
2. 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MPGN):常见于儿童与青少年,特点是呈进行性进展,可导致慢性肾衰竭。
鉴别诊断主要通过电镜下的形态学改变。
3. 肾小球硬化症(FSGS):特点是一部分或全部的肾小球毛细血管腔塌陷和玻璃样变。
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
4. 系膜毛细血管基底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sPGN):系膜基底膜异常增厚,通常是由于遗传性因素导致,对肾小球滤过功能影响较小。
四、诊断方法1. 尿液分析:临床上通过尿液常规检查、镜检和尿蛋白电泳等来评估患者的尿液情况。
这些结果有助于排除其他与肾小球疾病无关的原因,并提供重要的指导。
2. 血清学检查:包括肾功能指标(如血清肌酐、血尿素氮)、免疫球蛋白水平及补体成分等。
正常肾小球一般不会泄漏大量蛋白质,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时应怀疑肾小球损伤。
3. 病理组织学检查:通过肾活检进一步明确诊断。
对已认可为可能具有IgA肾病或FSGS等特征的患者尤为重要,以便指导后续治疗。
肾小球疾病的病理分型肾小球疾病是指发生在肾小球的各种疾病,主要表现为肾小球的炎症和损伤。
根据病理学的特点,肾小球疾病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每种类型都具有特定的病理特征和临床表现。
本文将对肾小球疾病的主要病理分型进行简要介绍。
系统性肾小球肾炎系统性肾小球肾炎是指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肾小球炎症为主要特征的肾损害。
根据病变的特征和临床表现,可将其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如IgA肾病、系膜增生性肾炎、膜性肾病、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
1.IgA肾病: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期。
其特点是肾小球系膜区沉积免疫球蛋白A(IgA),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小球系膜增宽和系膜细胞增生。
常见临床表现包括血尿、蛋白尿、高血压等,严重时可导致肾功能不全。
2.系膜增生性肾炎:是一种以肾小球系膜区增厚和细胞增生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血尿、高血压等。
常见类型有轻链肾病、IgM肾病等。
3.膜性肾病:是一种以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和电子密度增加为主要特征的肾小球疾病。
常见临床表现包括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等。
膜性肾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原发性多见于成年人,继发性多见于肿瘤、感染等疾病。
4.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以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肥厚和系膜区细胞增殖为主要特征的肾小球疾病。
临床表现常见蛋白尿和血尿,进展性病例可导致肾功能不全。
肾小球硬化症(FSGS)肾小球硬化症是一种以肾小球滤过膜局灶性或弥漫性增厚和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肾小球疾病。
根据病变的范围和临床表现,可将其分为不同类型,如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SGS)、弥漫性肾小球硬化症(DGS)等。
1.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是最常见的肾小球硬化症类型之一,主要特征是肾小球部分滤过膜局灶性和(或)节段性硬化。
其临床表现多样化,可以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肾功能不全等。
2.弥漫性肾小球硬化症:是一种严重的肾小球疾病,肾小球滤过单位普遍受损,呈弥漫性硬化和管型化。
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及其临床特征
肾小球肾炎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其病理类型及临床特征多种多样。
以下是对肾小球肾炎常见病理类型及其临床特征的简要介绍:
狼疮性肾炎
- 病理特征:肾小球内皮细胞增生、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免疫复合物沉积
- 临床特征:狼疮性肾炎常伴随系统性红斑狼疮,表现为蛋白尿、血尿、高血压等症状
膜增生性肾炎
- 病理特征: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弥漫性增厚、肾小球内皮细胞增生
- 临床特征:多见于年轻人,通常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可伴肾功能不全
膜性肾病
- 病理特征: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局部或弥漫性增厚,免疫复合物沉积
- 临床特征:一般较慢进展,常表现为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等症状
肾小球系膜增生性肾炎
- 病理特征:系膜细胞异常增生或肾小球基底膜新月体形成
- 临床特征:多见于儿童和年轻人,表现为血尿、蛋白尿、高血压等症状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肾炎
- 病理特征:肾小球部分区域节段性病变,可出现新月体
- 临床特征:常见于儿童和年轻人,多伴有血尿、蛋白尿等症状
以上是肾小球肾炎常见的病理类型及其临床特征。
不同病理类型的肾小球肾炎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因此准确诊断病理类型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请在进行具体治疗前咨询专业医生以获取准确建议。
参考文献:
1. 王菊萍, 侯丽卿. 肾小球肾炎临床病理类型与预后相关性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8, 19(3): 334-338.
2. 刘永丽. 肾小球肾炎病理分型与治疗进展[J]. 医学综述, 2017, 23(08): 1504-1506.。
肾小球病病理学肾小球病(glomerulonephritis)指的是肾小球(glomerulus)的炎症性损伤,是一类常见的肾脏疾病,其病理学表现多样,病因也多种多样。
在临床中,病理学检查是肾小球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以“肾小球病病理学”为题,从肾小球病的分类、病理学检查和治疗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肾小球病的分类根据病因、病变类型、临床表现和预后,肾小球病可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包括:1. IgA肾病:是一种以肾小球IgA沉积为主的免疫球蛋白肾病。
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为血尿、蛋白尿和高血压等。
2. 膜性肾病:是一种以肾小球基底膜增厚为主要病理学表现的肾小球病,常伴有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等临床表现。
3.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病变快速进展、肾功能急剧下降的肾小球疾病,临床症状为肾功能受损、蛋白尿和镜下血尿等。
4. 膜增生性肾病:是一种以肾小球基底膜双向增生为主要表现的肾小球病,常见于年轻人,临床表现为蛋白尿、血肌酐升高等。
5. 微小病变型肾病:是一种以肾小球毛细血管扩张和脂质沉积为主的肾小球病,病变轻微,临床症状较轻,预后较好。
6.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是一种局部肾小球碎裂和硬化导致的肾小球病,临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和水肿等。
二、病理学检查肾小球病病理学检查是肾小球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肾小球病的病理学表现包括:1. 肾小球内皮细胞增生和肿胀:肾小球内皮细胞增生和肿胀是许多肾小球疾病的主要病理学表现。
2. 基底膜变化:基底膜增厚是许多肾小球疾病的主要病理学表现之一。
3. 免疫球蛋白沉积:许多免疫相关的肾小球疾病表现为免疫球蛋白(如IgA、IgG、C3等)沉积在肾小球内膜或外膜等部位。
4. 肾小管的变化:在一些肾小球疾病中,肾小管也会受到影响,表现为肾小管萎缩、上皮细胞损伤等。
三、治疗肾小球病的治疗需要根据病因、病程和症状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常见的治疗措施包括:1. 药物治疗: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用于控制病情进展和缓解临床症状。
参考文献[1] 陈明亭.《传染病防治法》修订中的几个问题探讨[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4,20(6):493-495.[2] 陈继明,吴丽蓉,喻容. 非典型风疹89例临床分析[J].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2013,3(1): 45-48.[3] 田桢. 河南油田13年间麻疹爆发点资料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2014,31(4):550-552.[4] 刘玉沛. 麻疹疫苗效力与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5):53-54.经过对麻疹的流行病学调查,我们发现,早期和轻症病例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在非传染病医院进行就诊,而且相关的探访陪护人员以及医护人员并没有将自身防护措施做好,因此对麻疹疫情进行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对医院内感染的控制[1]。
为了对麻疹控制及时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本文选择我地区在2014年报告的200例疑似麻疹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地区在2014年报告的200例疑似麻疹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主要包括实验室检测结果、流行病学调查个案表、网络直报数据。
1.2 评价指标麻疹病例是否及时就诊;收治麻疹病例的医疗机构是否作出了快速正确的诊断,是否进行及时上报并且做到及时的收治;在收到报告后的疾病控制机构是否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
以我国卫生部《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中的麻疹病例分类标准为根据,将其划分为排除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以及疑似病例。
其中的确诊病例包括床确诊病例以及实验室确诊病例[2]。
2 结果在2014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我地区共报告200例疑似麻疹病例,以《全国麻疹监测方案》病例分类标准为根据,将这些患者划分为200例疑似病例,其中有109例患者确诊。
在疑似麻疹病例在就诊及时性方面,相对于到传染病医院而言,到卫生院就诊的更早;相对于疾控中心而言,传染病医院在实验室诊断方面要更加及时;这些患者共计达到了55%的临床诊断符合率,其中有78例患者住院隔离,达到了39%的住院隔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