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调歌之:赣剧青阳腔的革新
- 格式:pdf
- 大小:344.93 KB
- 文档页数:4
弋阳腔:劳动者的歌曾经,弋阳腔深受下层民众喜爱,走到哪里就就在那里生根开花结果,对中国各地传统戏曲产生过深广的影响。
起源弋阳腔,对中国各地传统戏曲影响为何如此深广?因为它从一诞生就扎根在人民群众之中,是劳动者的歌。
弋阳腔的诞生,与弋阳两个历史名人有直接的关系。
一个是陈康伯(1097-1165年,任过任宋高宗、孝宗两朝丞相),一个是周执羔(1094-1170年,天文学家,任过太常丞、礼部尚书、侍读学士)。
当时,出自浙江温州一带的南戏,是社会潮流和朝野上下的喜好。
宋高宗绍兴31年(1162年),位高权重的陈康伯告病回乡休假,温州人王十朋出知饶州,途经弋阳,带来南戏班社和一批南戏剧本送给他。
南戏便在弋阳一带流传开来。
北宋朝廷南渡以后,“中原既失,礼乐沦亡”,一切“教坊乐器、乐书乐章”都损失殆尽。
主管文化礼乐的周执羔积极地推广南戏,与浙江相邻的周执羔的家乡弋阳,当然就推崇南戏了。
元至明初,弋阳一带战乱和灾荒不已。
面以对严酷的社会现实,劳动者要生存下去,而且要高唱着歌“活”着。
于是,弋阳的老百姓改造南戏,以“村坊小曲而为之”,融合方言土语及民俗、“辗转改益”滋生出弋阳腔。
弋阳腔社会动荡不安的产物,是下层民众生命受到威胁时的挣扎和呐喊;是站在悬崖边上,对命悬一线者的召唤和拯救;是面对饥饿和死亡时生活勇气的鼓舞;是劳动者理想的寄托和对生命的解读。
明万历年间弋阳知县程有守说:“弋吴丸邑也,先辈之高风孤节,凛凛有生气。
”战乱和灾荒,锻造了弋阳百姓顽强不屈的豪放性格,也锻造了弋阳腔的豪放风格。
弋阳人的性格、风俗、习惯就是弋阳腔产生的环境和土壤。
这样的环境和土壤决定了弋阳腔不可能是纤细的、轻浮的、艳丽的、繁缛的,只能是质朴无华的、浑厚大气的、锣鼓铿锵的、铁板铮铮的、动人心魄的、感人肺腑的。
因此,表现顽强生命力的弋阳腔,是质朴而不是粗率的,是激情澎湃而不是冷漠悲戚的,是统摄人的灵魂而不是喧闹低俗的,是恣肆汪洋的而不是孱弱轻浮的。
赣剧服饰的文化及艺术特征分析赣剧作为一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中国农耕文化中诞生的,其剧目丰富多彩,文辞俚语质朴,曲调粗犷激越,表演朴实细腻。
除了表演之外,舞台上的人物服饰作为演员扮演角色的最直接、最形象的载体,也是戏剧欣赏的重点对象。
因赣剧贴近生活,所以赣剧服饰因独特的发展过程和形成环境有其特别之处。
一、赣剧服饰的文化溯源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戏剧服饰结合演员表演和语言来渲染剧情氛围、塑造角色形象,其中包含了多重文化内涵。
赣剧服饰的出现和发展依托赣剧并服务赣剧,因此赣剧服饰的形成具有赣剧特有的文化特征及特点。
(一)赣剧悠久的历史性。
赣剧是以赣语为方言的江西地方古典大剧种。
以弋阳腔和青阳腔等高腔为主,后来集昆曲、乱弹腔等声腔于一体。
弋阳腔是古时著名四大声腔之一,至今已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明初形成于赣东北弋阳地区,由南戏声腔与宋元杂剧融合发展而成。
明朝祝允明(1460-1526)在《猥谈》一书中记载:“自国初来,公私尚用优伶供事,数十年来,所谓南戏盛行……辗转改益,又不如旧,而歌唱愈谬,极厌观听。
盖已略无音律、腔调。
愚人蠢工,徇意更变,妄名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之类……”可见,在1526年以前,弋阳腔作为一种地方声腔早就形成,包括弋阳腔在内的南戏四大声腔也在民间广泛盛行。
青阳腔是由弋阳腔发展而来,《中国大百科全书》记载:“青阳腔是在(明)嘉靖年间,因弋(阳)腔流入当地,与地方语音及民歌小曲结合形成。
”当弋阳腔流入皖南池州府青阳后,融合当地民间戏曲及方言,演变成了青阳腔,并创造了腔、滚结合的歌唱形式――“滚调”,明万历年间(约17世纪初)又传回赣北一带扎根,如今青阳高腔已成为赣剧一种具有独特风味的声腔,至今也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两种声腔中,弋阳腔高昂激越,多演绎《封神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连台戏;青阳腔凄哀柔丽,多改唱明传奇戏。
两种声腔的共同特点是:唱词“错用乡语”,通俗易懂;演唱以锣鼓击节,不用管弦,一人干唱,众人帮腔;曲体为长短句的曲牌联缀,并发展为“滚唱”,使其能解释唱词,反复抒情。
浅析改编赣剧《还魂记》与《紫钗记》的音乐特色作者:肖倩芸来源:《艺术科技》2018年第11期摘要:赣剧是江西省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种,自诞生以来就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弋阳腔是一个融合了多种声腔的唱腔,弋阳腔和青阳腔两个声腔构成了赣剧高腔体系。
元末明初起,源于江西弋阳县的弋阳腔是我国高腔戏曲的始祖,青阳腔作为弋阳腔在流入安徽青阳时派生出来的主要支脉,除了融入了自身特色之外,两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本文以赣剧改编《临川四梦》中的剧目《还魂记》(弋阳腔)与《紫钗记》(青阳腔)为例,通过研究改编赣剧版《还魂记》与《紫钗记》的音乐特色,将改编前后的剧目进行对比,对赣剧弋阳腔与青阳腔的音乐特点进行深入探究,为促进赣剧的传承和发展作一些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赣剧;《还魂记》;《紫钗记》;音乐特色1 赣剧版的《临川四梦》的概述赣剧是深受江西人民喜爱的大剧种,是鄱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源远流长的历史。
赣剧改编和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剧目,其中具有特色的舞台表演、多种多样的声腔和器乐,无一不使人印象深刻。
《临川四梦》作为中国戏剧剧目的经典之作,不仅赢得了中国学术界的注重,还以外文翻译版的剧本获得了西方学术界的称赞。
原版《临川四梦》剧情创作来源于汤显祖暮秋之年在为自己寻求墓地时做的一场梦,年轻时的自己在梦中分别遇见了《紫钗记》中的霍小玉和李益,《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和柳梦梅,《南柯记》中的淳于棼和瑶芳,《邯郸记》中的卢生和崔氏,在梦中与各个人物交谈后,从而展开了“钗园”“寻梦”“尽情”“生悟”四折剧情故事的创作。
石凌鹤改编的新版赣剧共有《紫钗记》(青阳腔)、《南柯记》(弹腔)、《邯郸记》(海盐腔)和《还魂记》(弋阳腔)4个不同的故事,4种声腔。
其中将原版《牡丹亭》改名为《还魂记》。
4个故事改编的内容大致遵循原版,只对部分剧情进行了缩减,集中表现戏剧的主题内容,改编后的《紫钗记》为7场,《南柯记》和《邯郸记》为8场,《还魂记》为9场。
毛泽东对赣剧评价
赞誉赣剧“美、秀、娇、甜”。
赣剧高腔音乐特点有四个方面:
一、干唱。
锣鼓伴奏,人声帮腔。
二、腔调自由。
有格律而不为格律所限,随口歌唱,自由行腔。
三、旋律少变、节奏简单。
其旧调无慢板。
流水板节奏之快,犹如江水一般,字多音少,一泄而尽。
四、“滚白”与“滚唱”。
“滚白”系夹于曲牌唱腔之中,似念非念,似唱非唱的韵白,是一种表现人物和烘托环境的独特形式。
“滚唱”,即为五、七言诗句或通俗成语,似流水板之节奏速度。
弋阳腔高昂激越,青阳腔柔和婉转。
赣剧高腔演出的另一特点是古朴,富有生活情趣。
赣剧高腔表演上第三个特点是歌舞结合,歌启舞动,舞在歌中,丝丝密扣。
在弹腔中,既保持了清代“花部”的“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的表演风格,又因丑角戏的大量出现,悲剧中穿插喜剧手法,以及乡音俗语的运用,使舞台效果更为突出。
回溯赣剧剧目的改革与成效--赣剧老艺术家黄文锡口述史杨咏【摘要】黄文锡先生是以改编见长的剧作家,经他改编的剧目有弋阳腔、青阳腔、弹腔、文南词等,他的《送饭斩娥》《夜梦冠带》《荆钗记》《紫钗记》《还魂后记》等剧目均是在保留原作前提下的再创造,高腔清唱剧《还魂曲》将清唱剧与赣剧高腔嫁接演唱,突破了赣剧剧目的封闭状态,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为赣剧的生存和发展注入了鲜活的艺术元素,对于赣剧艺术的革新无疑具有深远意义。
由他改编的《荆钗记》和《还魂后记》分别荣获首届文华剧目大奖和剧作奖、第九届文华新剧目奖。
%HUANG Wen-xi is a dramatist good at adapting .His adapted repertoire includes Yiyang Tune ,Qingyang Tune ,Tan Tune andWennanCi.AndhisSongfanzha’e,Yemengguandai,Jingchaiji,Zichaijiand Huanhunhoujiareallplaysofrecreationwith the key elements of the original retained .The unaccompanied high-pitched play Huanhunqu combined the unaccompanied play with Ganju’s high pitch ,breaking through the closed state of Ganju’s repertoire .Thus ,it has a strong artistic and ornamental quality , brought vivid artistic elements to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Ganju and had a profound significance for the reform in the art of Ganju . Jingchaiji and Huanhunhouji adapted by HUANG Wen-xi won the first Wenhua prize for Repertoire and Play-writing and the 9th Webhua prize for New Repertoire .【期刊名称】《上饶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5页(P34-38)【关键词】赣剧;剧目;黄文锡;口述【作者】杨咏【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江西上饶 334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825清末以后,江西高腔班解体,部分高腔艺人转入饶河乱弹班,新中国成立后,饶河戏与信河戏合流,统称赣剧。
明代青阳腔剧目初探潘华云【摘要】本文试图用滚调、以滚调为特征的标有"青阳时调"、"海内时尚滚调"的明代戏曲选本和岳西高腔现存抄本三方面为依据,来探索青阳腔剧目确定的依据及其遗存情况.【期刊名称】《宿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04(019)001【总页数】3页(P51-53)【关键词】青阳腔;剧目;滚调【作者】潘华云【作者单位】安徽大学,中文系,安徽,合肥,23003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36明代的戏曲声腔除了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外,还出现了义乌、乐平、青阳、四平等多种地方声腔。
在这诸腔之中,能对后世产生较深远影响的,除了昆山腔,恐怕要数明中后叶诞生于安徽省的青阳腔了。
青阳腔又名池州调,是南戏中一支突起的新军,是南戏声腔在池州一带融汇佛俗说唱、歌曲等多种民间艺术,经过不断发展而形成的。
《辞海·艺术分册》认为青阳腔是浙江的余姚腔和江西的弋阳腔于明嘉靖年间相继传入青阳后,同当地的民间曲调汇合形成的,并认为岳西高腔是流传于岳西一带的青阳腔支派。
但对如何界定青阳腔剧目至今尚有争议。
本文从文本入手,试图探索青阳腔剧目的确定依据及其遗存情况。
1 青阳腔剧目的确定依据青阳腔在余姚腔的基础上,吸收弋阳腔以及其它艺术发展而成。
其发展的重点是“滚调”。
“滚调”是青阳腔继四大声腔之后,在戏曲史上一个杰出的贡献,是青阳腔的显著特征和声腔标志。
我省现存的岳西高腔作为青阳腔的遗裔,不但保存了青阳腔中的滚调,而且将它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畅滚。
因此,我们可以用滚调、以滚调为特征的标有“青阳时调”、“海内时尚滚调”的明代戏曲选本和岳西高腔现存抄本三方面为依据,来确定青阳腔剧目。
王骥德在《曲律·论板眼》中说:“今至弋阳、太平之滚唱,而谓之流水板,此又拍板之一大厄也。
”这说明弋阳腔也是用滚唱的。
与青阳腔同时期的乐平、太平、四平、宜黄等腔皆有不同程度的滚唱。
徽风皖韵——江淮民谣采撷1.青阳腔。
青阳腔因形成于青阳县而名;又因古时青阳县属池州府,还称"池州调"。
青阳腔与徽州腔驰名于明清两代,誉为"徽池雅调",成为"天下时尚"的新调。
宋代,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萌生的南戏,后来形成号称"四大声腔"之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昆腔,先后都在池州流行过,很快与青阳丰富的民歌、九华山佛俗说唱、大型宗教戏剧"目连"(俗'还愿戏')等民间艺术融合,约至元代形成青阳腔。
青阳腔拙扑、高昂、刚健、原始,它不用管弦伴奏,一般是用锣鼓伴唱,一唱众和,杂白混唱,腔滚结合(滚调),唱腔灵活多样,曲调清秀婉转,戏曲语言、唱词通俗易懂,尤为平民百姓所喜爱。
青阳腔属南戏高腔体系,其行当继承了古南戏的脚色体制,有生、旦、净、末、丑、外、贴7个行当,后来又增加了小、夫两个脚色。
其表演讲究"文戏武唱",娱乐性、趣味性强,火爆热闹,常穿插表演窜刀门、盘吊杆、翻高台、跳火圈等技艺。
青阳腔中还有各种纸质面具,在舞美上极具特色。
青阳腔在声腔上属南曲五声系统,其演唱特征:①用锣鼓伴唱,不用管弦;②一唱众和,独唱与帮腔结合;③运用腔滚结合的歌唱方法--滚调。
青阳腔是徽剧的前身,徽剧又是京剧的前身,滋养了第三代地方大戏黄梅戏,包括京剧、赣剧、湘剧、川剧等戏曲剧种,都直接或间接地吸收了该唱腔,借鉴其唱法,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故青阳腔被誉称京剧"鼻祖"。
青阳腔又被誉称戏曲的活化石,它对我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青阳腔从皖南流布到闽、湘、川、豫、晋、鲁等地,成为"天下时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徽剧、赣剧、川剧、黄梅戏等剧种的形成与发展,在我国戏曲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
然而,由于战争、瘟疫和外来文化冲击等多种原因,青阳腔日渐式微,基本上已从舞台上消失,濒于灭绝,急需抢救、保护和传承。
贰
赣剧的声腔
弋阳腔
产生于江西弋阳,系元杂剧与南戏声腔溶合发展而成,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戏曲声腔,它源于南戏,产生于信州弋阳,形成于元末明初。
是宋元南戏在信州弋阳后与当地赣语、传统民间音乐结合,并吸收北曲演变而成。
青阳腔
两种声腔,前者高昂激越,多演《三国》、《封神》等历史故事连台戏;后者凄婉柔丽,多演唱明传奇。
1、剧词“错用乡语”,通俗易懂;
2、演唱以锣鼓击节,不用管弦,一人干唱,众人帮腔;
3、曲体为长短句的曲牌联缀,并发展为“滚调”,使其能解释剧词,反复抒情。
不同点两种声腔的异同
相同点
赣剧中的弹腔
赣剧弹腔大多数为地方化了的外来声腔。
赣剧中的弹腔以西皮二黄为主。
二黄来自于江西本土的宜黄腔,西皮又称襄阳调,来自湖北。
两种腔调都没有“慢三眼”。
女腔西皮尤为有特色。
皮黄大多数用来演绎袍带戏。
赣剧中的昆腔
赣剧中的昆腔,清末由金华草昆传入,曲调与正宗昆腔基本相同,唯其唱腔的吐字多带乡音士语。
上演剧目属于正宗的昆腔戏不多,只有《关公训子》、《单刀赴会》、《疯僧扫秦》、《悟空借扇》、《插花功宴》、《端午藏舟》、《相梁刺梁》、《醉打山门》、《卸甲封王》、《对刀步战》、《别母乱箭》、《水漫金山》、《盘肠大战》、《打郎屠》、《扈家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