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实验4放线菌、酵母菌、霉菌形态观察.实验四放线菌、酵母菌、霉菌形态观察(一)放线菌的形态观察1 目的观察放线菌的基本形态特征掌握培养放线菌的几种方法2 原理放线菌一般由分枝状菌丝组成,它的菌丝可分为基内菌丝(营养菌丝)、气生菌丝或有孢子丝三种。
放线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大部分气生菌丝分化成孢子丝,通过横割分列的方式产生成串的分生孢子。
孢子丝形态多样,有直、波曲、钩状、螺旋状、轮生等多种形态。
孢子也有球形、椭圆形、杆状和瓜子状等等。
它们的形态构造都是放线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放线菌的菌落早期绒状同细菌菌落月牙状相似,后期形成孢子菌落呈粉状、干燥,有各种颜色呈同心圆放射状。
3 材料3.1 菌种灰色链霉菌(Str. griseus),天蓝色链霉菌(Str. coelicolor),细黄链霉菌(Str.microflavus)。
3.2 培养基高氏1号培养基。
3.3 器皿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无菌滴管、镊子、接种环、小刀(或刀片)、水浴锅,显微镜,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
4 流程4.1插片法: 倒平板→插片→接种→培养→镜检→记录绘图4.2压印法: 倒平板→划线接种→挑取菌落→加盖玻片→镜检→记录绘图4.3埋片法: 倒琼脂→切槽→接种→培养→镜检→记录绘图5 步骤5.1插片法5.1.1倒平板将高氏1号培养基熔化后,倒10~12毫升左右于灭菌培养皿内,凝固后使用.5.1.2插片将灭菌的盖玻片以45度角插入培养皿内的培养基中,插入深约为1/2或1/3(图5-1)。
5.1.3接种与培养用接种环将菌种接种在盖玻片与琼脂相接的沿线,放置28℃培养3~7天。
5.1.4观察培养后菌丝体生长在培养基及盖玻片上,小心用镊子将盖玻片抽出,轻轻擦去生长较差的一面的菌丝体,将生长良好的菌丝体面向的载玻片,压放于载玻片上。
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
5.2压印法5.2.1制备放线菌平板同5.1.1。
在凝固的高氏1号培养基平板上用划线分离法得到单一的放线菌菌落。
实验四种子发芽毒性实验一、实验目的1.要求掌握和了解以小麦为代表,用发芽势和发芽率进行毒性实验的具体方法以及毒物对小麦发芽势和发芽率的影响。
2.通过小麦种子发芽毒性实验,监测评价污染物的毒性。
二、实验原理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水分、温度和氧气),吸水膨胀萌发,发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在各种酶的催化作用下,污染物抑制了一些酶的活性,从而使种子萌发受到影响,破坏了发芽过程。
三、实验材料、仪器及药品材料:选择发育正常、无毒、无蛀完整而没有任何损坏的小麦种子。
药品:氯化汞等。
仪器:培养皿、移液管、滤纸、镊子、吸耳球、尺子等。
四、实验前的准备工作1.玻璃仪器用洗液或洗衣粉刷洗干净,除去表面污物,然后用自来水冲洗干净,以消除洗涤剂带来的干扰,晾干备用,在皿底侧面贴上标签,注明浓度及重复序号。
2.试液:以氯化汞为例,配成三种不同浓度(Ⅰ、Ⅱ、Ⅲ)溶液。
每组同学任选两种污染物试液进行试验,以蒸馏水为对照组。
五、实验步骤1.发芽床的准备:在培养皿内放入等径滤纸两张做发芽床。
发芽床的湿润程度对发芽有着很大影响,水分过多妨碍空气进入种子,水分不足会使发芽床变干,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发芽过程,使实验结果不准确。
发芽床上加入10ml试液,加入时避免滤纸下面产生气泡。
然后用镊子将种子腹沟朝下,整齐的排列在发芽床上,粒与粒之间的距离要均匀,避免相互接触,以防发霉种子感染健康种子。
盖上培养皿盖。
置于20-25℃温箱中培养。
发芽期间需每天观察发芽情况及发芽床湿润情况,水分不够就要补充。
2.发芽势与发芽率的期限:不同植物材料有所不同,通常每日观察,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内发芽种子数为种子的发芽势,第二期内发芽种子的数量为发芽率。
小麦种子的发芽势为3天,发芽率为7天,因此在实验的第3天和第7天进行观察、计数。
3. 种子发芽后应具备的特征:小麦等禾谷类作物,在正常发育的幼根中,其主根长度不短于种子长度,幼芽长度不短于种子长度的二分之一者,为具有发芽能力的种子,以此标准进行观察、计数。
实验四:传热(空气—蒸汽)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间壁式换热器的结构与操作原理;2.学习测定套管换热器总传热系数的方法;3.学习测定空气侧的对流传热系数;4.了解空气流速的变化对总传热系数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对流传热的核心问题是求算传热膜系数α,当流体无相变时对流传热准数关联式的一般形式为:(4-1)对于强制湍流而言,Gr准数可以忽略,故(4-2)本实验中,可用图解法和最小二乘法计算上述准数关联式中的指数m、n和系数A。
用图解法对多变量方程进行关联时,要对不同变量Re和Pr分别回归。
本实验可简化上式,即取n=0.4(流体被加热)。
这样,上式即变为单变量方程再两边取对数,即得到直线方程:(4-3)在双对数坐标中作图,找出直线斜率,即为方程的指数m。
在直线上任取一点的函数值代入方程中,则可得到系数A,即:(4-4)用图解法,根据实验点确定直线位置有一定的人为性。
而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可以得到最佳关联结果。
应用微机,对多变量方程进行一次回归,就能同时得到A、m、n。
对于方程的关联,首先要有Nu、Re、Pr的数据组。
其准数定义式分别为:实验中改变冷却水的流量以改变Re准数的值。
根据定性温度(冷空气进、出口温度的算术平均值)计算对应的Pr准数值。
同时,由牛顿冷却定律,求出不同流速下的传热膜系数α值。
进而算得Nu准数值。
牛顿冷却定律:(4-5)式中:α—传热膜系数,[W/m2·℃];Q—传热量,[W];A—总传热面积,[m2];△tm—管壁温度与管内流体温度的对数平均温差,[℃]。
传热量Q可由下式求得:(4-6)W—质量流量,[kg/h];Cp—流体定压比热,[J/kg·℃];t1、t2—流体进、出口温度,[℃];ρ—定性温度下流体密度,[kg/m3];V—流体体积流量,[m3/s]。
三、实验设备四、实验步骤1.启动风机:点击电源开关的绿色按钮,启动风机,风机为换热器的管程提供空气2.打开空气流量调节阀:启动风机后,调节进空气流量调节阀至微开,这时换热器的管程中就有空气流动了。
实验四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铁(标准曲线法)一、目的与要求1.加深理解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原理和仪器的构造。
2.掌握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的基本操作技术。
3.掌握标准曲线法测定元素含量的分析技术。
二、方法原理金属铬和其他杂质元素对铁的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基本上没有干扰情况,样品经盐酸分解后,即可采用标准曲线法进行测定。
标准曲线法是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该法是在数个容量瓶中分别加入成一定比例的标准溶液,用适当溶剂稀释至一定体积后,在一定的仪器条件下,依次测出它们的吸光度,以加入标推溶液的质量(μg)为横坐标,相应的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出标准曲线。
试样经适当处理后,在与测定标准曲线吸光度的相同条件下测定其吸光度(一般采用插入法测定,即将试样穿插进测定标准溶液中间进行测量),根据试样溶液的吸光度,通过标准曲线即可查出试样溶液的含量,再换算成试样的含量(%)。
三、仪器与试剂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2.铁元素空心阴极灯。
3.空气压缩机。
4.瓶装乙炔气体。
5.(1+1)盐酸溶液。
6.浓硝酸7.铁标推溶液(储备液),1.000mg·mL-1:准确称取高纯金属铁粉1.000g,用30mL盐酸(1+1)溶解后,加2~3mL浓硝酸进行氧化,用蒸馏水稀释至1L,摇匀。
8.铁标准溶液(工作液),100μg·mL-1:取上述铁标准溶液(储备被),用盐酸溶液(ω=0.05)稀释10倍,摇匀。
四、内容与步骤1.试样的处理(平行三份)准确称取o.2g试样于100mL烧杯中,加入1+1盐酸5mL,微热溶解,移入50 mL容量瓶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备测。
2.标准系列溶液的配制取6个洁净的50mL容量瓶,各加入1+1盐酸5mL,再分别加入0.0,2.0,5.0,10.0,15.0,20.0mL铁标准溶液〔工作液),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备测。
3.仪器准备在教师指导下,按仪器的操作程序将仪器各个工作参数调到下列测定条件,预热20min:分析线:271.9nm 灯电流:8mA狭缝宽度:0.1mm 燃器高度:5mm空气压力:1.4kg/cm2乙炔流量:1.1L/min空气流量:5L/min 乙炔压力:0.5kg/cm24.测定标准系列溶液及试样镕液的吸光度。
1
实验四 配合物的生成和性质
一、 实验目的
1. 加深理解配合物的组成和稳定性,了解配合物形成时的特性。
2. 初步学习利用配位溶解的方法分离常见混合阳离子。
3. 学习电动离心机的使用和固-液分离操作。
二、 实验原理
配位化合物与配位平衡
配位化合物的内、外层之间是靠离子键结合的,在水中是完全解离。
而配位个体在水中是部分的、分步的解离,因此就存在解离平衡。
配合物的标准平衡常数θ
f K ,也被称为稳定平衡常数。
θf K 越大,表明配合物越稳定。
形成配合物时,常伴有溶液颜色、酸碱性、难溶电解质溶解度、中心离子氧化还原性的改变等特征。
利用配位溶解可以分离溶液中的某些离子。
三、实验内容
2
3
4
四、注意事项
1.使用离心机时要注意安全。
2.及时记录实验过程中配合物的特征颜色。
3.节约药品,废液倒入废液缸。
5。
实验四鼠标和键盘编程实验一、实验目的(1) 掌握键盘和鼠标的消息传递机制;(2) 掌握在Windows 程序中处理键盘和鼠标消息的方法;(3) 掌握在Visual C++的程序调试方法。
二、实验内容请编写程序,要求如下:(1) 在屏幕上绘制一个矩形,并分成4 个区域;(2) 在矩形内移动鼠标时,在4 个区域中显示不同的光标,并在屏幕上打印光标坐标;(3) 处理SHIFT 和CTRL 键消息,按下键时,显示一个消息框。
三、实验源程序代码#include<windows.h>//包含应用程序中所需的数据类型和数据结构的定义#include<tchar.h>#include <stdio.h>LRESULT CALLBACK WndProc(HWND,UINT,WPARAM,LPARAM); //窗口函数说明//--------------- 以下初始化窗口类----------------------int WINAPI WinMain(HINSTANCE hInstance,HINSTANCE hPrevInst,LPSTR lpszCmdLine,int nCmdShow){HWND hwnd ;MSG Msg ;WNDCLASS wndclass ;// LPCWSTR lpszClassName =_T("窗口"); //窗口类名// LPCWSTR lpszTitle=L"My_Windows"; //窗口标题名char lpszClassName[] = "窗口"; //窗口类名char lpszTitle[]= "My_Windows"; //窗口标题名//窗口类的定义wndclass.style=0; //窗口类型为缺省类型wndclass.lpfnWndProc=WndProc; //定义窗口处理函数wndclass.cbClsExtra=0; //窗口类无扩展wndclass.cbWndExtra=0; //窗口实例无扩展wndclass.hInstance=hInstance; //当前实例句柄wndclass.hIcon=LoadIcon(NULL,IDI_APPLICATION);//窗口的最小化图标为缺省图标wndclass.hCursor=LoadCursor(NULL,IDC_ARROW) ;//窗口采用箭头光标wndclass.hbrBackground=(HBRUSH)GetStockObject(WHITE_BRUSH);//窗口背景为白色wndclass.lpszMenuName=NULL; //窗口中无菜单//wndclass.lpszClassName=(LPCWSTR) lpszClassName ;wndclass.lpszClassName= lpszClassName ;//窗口类名为"窗口"//--------------- 以下进行窗口类的注册-------if(!RegisterClass( &wndclass))//如果注册失败则发出警告{ MessageBeep(0) ; return FALSE ; }//---------------- 创建窗口-------------------hwnd=CreateWindow(lpszClassName, //窗口类名lpszTitle, //窗口实例的标题名WS_OVERLAPPEDWINDOW, //窗口的风格CW_USEDEFAULT,CW_USEDEFAULT, //窗口左上角坐标为缺省值CW_USEDEFAULT,CW_USEDEFAULT, //窗口的高和宽为缺省值NULL, //此窗口无父窗口NULL, //此窗口无主菜单hInstance, //创建此窗口的应用程序的当前句柄NULL //不使用该值);//--------------- 显示窗口----------------------ShowWindow( hwnd, nCmdShow) ;//-------------- 绘制用户区---------------------UpdateWindow(hwnd);//--------------- 消息循环----------------------while( GetMessage(&Msg, NULL, 0, 0)){TranslateMessage( &Msg) ;DispatchMessage( &Msg) ;}return Msg.wParam; //消息循环结束即程序终止时将信息返回系统}LRESULT CALLBACK WndProc(HWND hWnd, UINT message, WPARAM wParam, LPARAM lParam) {PAINTSTRUCT ps;HDC hdc;HCURSOR hCursor;WORD x,y;static int m_X0,m_Y0;static int m_X1,m_Y1;HPEN hPen;HBRUSH hb;char buffer[100];memset(buffer,0,100);switch (message){case WM_PAINT:hdc = BeginPaint(hWnd, &ps);SetMapMode(hdc,MM_TEXT);hPen=(HPEN)GetStockObject(BLACK_PEN);hb=(HBRUSH)GetStockObject(NULL_BRUSH);SelectObject(hdc,hPen);Rectangle(hdc,100,100,500,300);MoveToEx(hdc,300,100,NULL);LineTo(hdc,300,300);MoveToEx(hdc,100,200,NULL);LineTo(hdc,500,200);break; //在屏幕上绘制一个矩形,并分发4个区域case WM_KEYDOWN:{if(wParam==VK_SHIFT){MessageBox(hWnd,"当前按下的是shift,点击返回",NULL,MB_OK);}if(wParam==VK_CONTROL){MessageBox(hWnd,"当前按下的是ctrl,点击返回",NULL,MB_OK);}}break;//处理SHIFT和CTRL键,按下键时,显示一个消息,注意ctrl键为VK_CONTROL。
case WM_LBUTTONDOWN:m_X0 = m_X1 = LOWORD(lParam);m_Y0 = m_Y1 = HIWORD(lParam);break;case WM_MOUSEMOVE:x=LOWORD(lParam);y=HIWORD(lParam);if(x>=100&&x<=300&&y>=100&&y<=200){ hCursor=LoadCursor(NULL,IDC_CROSS);//十字光标SetCursor(hCursor);}if(x>=300&&x<=500&&y>=100&&y<=200){hCursor=LoadCursor(NULL,IDC_HELP);//箭头加问号SetCursor(hCursor);}if(x>=100&&x<=300&&y>=200&&y<=300){hCursor=LoadCursor(NULL,IDC_IBEAM);//I形文本光标SetCursor(hCursor);}if(x>=300&&x<=500&&y>=200&&y<=300){hCursor=LoadCursor(NULL,IDC_WAIT);//沙漏光标SetCursor(hCursor);}//在矩形不同的4个区域显示不同的光标hdc = GetDC(hWnd);hPen = (HPEN)GetStockObject(WHITE_PEN);SelectObject(hdc,hPen);m_X1 = LOWORD(lParam);m_Y1 = HIWORD(lParam);sprintf(buffer,"(%d,%d)",m_X1,m_Y1);TextOut(hdc,10,10,buffer,strlen(buffer));//在屏幕上打印光标坐标EndPaint(hWnd,&ps);ReleaseDC(hWnd,hdc);break;case WM_DESTROY:PostQuitMessage(0);break;default:return DefWindowProc(hWnd, message, wParam, lParam); }retur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