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化进程中对失地农民就业培训问题的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210.53 KB
- 文档页数:2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探讨以贵安新区为例作者:余小龙来源:《山西农经》 2017年第5期贵安新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与安顺市的结合部,面积1 795km2,涉及贵阳、安顺两市所辖4 个县20 个乡镇。
贵安新区生态环境优越,发展潜力巨大,是建设社会文明、经济繁荣的经济新高地。
随着贵安新区的设立及更多的企业、单位、机构入驻,农民的大量土地被征用。
失去土地后,农民虽然获得了较为丰富的土地赔偿金,但由于目前我国的制度建设及相关保障体系建设的不完备,从而出现了失地农民再就业的社会性问题。
1 贵安新区失地农民再就业现状通过对290 份问卷调查结果的梳理、归类、分析及总结,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其一,工作不稳定。
从问卷反馈的结果显示,有超过50%的失地农民目前从事的工作是打零工;大概20%的失地农民从事酒店、超市等行业的服务生职业;10%左右的失地农民是个体户或事业单位职员;余下的20%失地农民处于失业状态。
由此可见,目前待业及工作不稳定的失地农民,就占据了总人数的将近九成,比例不可谓不高。
其二,岗位收入低。
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月工资平均3 500 元以上的,仅占12%的比例;月平均收入2 000~3 500 元的失地农民,占据31%的比例;余下57%的失地农民,月平均工资不足 2 000 元。
其三,就业渠道少。
问卷结果显示,由政府结构、相关部门及当地村委推荐或安排就业的失地农民,人数比例约为10%;依靠亲友推荐而寻找到工作的,约为50%;自己独立寻找工作的,约为40%。
其四,认知水平差。
大多数失地农民对社会现状及自我定位的认知水平较低。
许多失地农民的问卷调查,在填写对有关求职意愿或职业规划一栏时,往往模糊不清。
事实上,许多失地农民不清楚自己能够胜任那些工作岗位,不明白那些岗位适合自己,也不知道该去哪里寻找工作。
2 贵安新区失地农民再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2.1 个人因素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再就业现状不佳的一大原因,即是失地农民个人的因素问题。
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王佃慧 临沂市兰山区义堂镇社会事务综合管理服务中心摘要:深入研究失地农民就业的影响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扶持策略,做好思想引导和创业扶植,强化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搭建稳定持续的就业促进平台,让更多的失地农民快速走向致富之路,实现农民的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13-0004-02我国进入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时代,农民已不再是纯粹的农民身份,更多的是将农民作为他的一个身份界定或户籍区分,更多的农民现在已不再从事农业生产,或者更多的时间不是从事农业生产,而是成为了一个特殊的工人——农民工,这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时代劳动力资源的一个新特点。
但是对于不少农民来说,失去土地对他们的生活影响较大,如何更好地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成为当前各级政府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影响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因素分析(一)失地农民的综合能力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劳动力资源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多的产业工人,经济发展能够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为之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劳动力呈现明显的紧缺问题,构成我国新时期劳动力资源的主力军是新时代的农民工。
占据着我国工人的主体地位,推动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让农民有了更多的增收渠道,获得更多的发展就会,促进更多的农民转型发展。
也进一步加速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更多的农民放弃了原来的农业生产方式,成为新时代的城市新居民。
但是,也有一些失地农民不能很好地就业,失去土地以后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本,影响他们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主要原因是这些农民不同于大多数受到更多教育的农民,这一部分失地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水平不高,又没有一技之长,除了种植农业没有其他方面的谋生之道。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扩张和土地利用的改变导致了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失地农民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分析其现状、成因及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失地农民的现状失地农民是指在城镇化进程中因土地征收、征用而失去土地的农民。
他们通常面临着就业难、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等问题。
由于失去了土地这一重要的生产资料,失地农民往往难以适应城市生活,成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三、失地农民问题的成因1. 土地政策:我国土地政策的变化是导致失地农民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土地被征收用于城市建设,导致农民失去土地。
2. 经济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使得土地价格不断上涨,进一步加剧了失地农民问题。
3. 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对失地农民的保障措施不足,使得他们在失去土地后难以获得足够的生活保障。
四、失地农民问题的影响失地农民问题对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下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其次,失地农民的就业难、收入减少等问题加剧了城乡差距,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
最后,失地农民问题还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影响政治稳定。
五、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对策1. 完善土地政策:应制定更加合理的土地政策,确保土地征收、征用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尽量减少农民失去土地的情况。
2. 促进就业:政府应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扶持力度,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等措施,帮助失地农民实现就业。
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应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失地农民的保障措施,确保他们在失去土地后能够获得足够的生活保障。
4. 发展农村经济:在保障失地农民基本生活的同时,还应积极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对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思考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话题导入】失地农民问题,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而逐渐产生,因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而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1 失地农民问题的由来千百年来,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血浓于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民最可靠的生活保障.然而历史实践证明,中国这样一个不发达的乡土大国要解决好"农村差、农业弱、农民穷"的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不断推进农村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在城市化的起步期,由于征地规模比较小,失地农民数量比较少,通常只是农民家庭中的某一个成员,并且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安置方式包括了就业安置,失地农民能够很快在本地企业内转为工人.当时许多被征地农民家庭"钞票赚自工厂里,粮食来自承包田,蔬菜来源自留地",比较低廉的生存成本使他们感到生活衣食无忧,心态比较踏实,失地农民问题解决客观地看并不很棘手.在城市化的加速期,失地农民问题逐步显现并越来越突出.一方面是因为征地规模比较大,失地农民数量比较多,甚至是农民家庭的全体成员;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已无法采取行政手段的办法把农民"安排"进企业.许多被征地农民处于"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保障无份"的境地,并且节节攀升的生存成本更让他们对生活远虑近忧,情绪极不稳定,失地农民逐渐演变为一个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
随着国家城镇化进程的一步步向前发展,很多农村的集体土地被政府征收,在这个过程中广大的农民朋友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失地农民会越来越多已经是无法避免的事实。
比如在广东省的某个县城里,当地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划定了工业园,将工业园范围内的所有人员进行统一安置,原来的村民委员会也改成了居民委员会,在工业园内的土体也全部被征收,由集体土地转型成为了工业用地。
工业园内原来有800多户村民,户籍人口2000多人,常住人口约为4000人,大多数为外来务工人员。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土地被征收用于城市建设。
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农民失去了他们原本的农田,而不得不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这一现象已经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成为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讨失地农民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二、失地农民的现状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城市扩张、基础设施建设等需求,大量农村土地被征收。
失地农民通常面临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生活来源的不稳定,失去土地后,他们的生活保障受到了严重威胁;二是就业难,许多农民在城镇缺乏就业技能和资源,难以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三是社会融入难,由于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失地农民在城镇生活中往往感到孤独和迷茫。
三、失地农民面临的问题(一)经济问题失地农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依赖于土地补偿款和就业收入。
然而,由于土地补偿款有限,加之部分农民缺乏就业技能和资源,他们的生活水平往往大幅下降。
此外,由于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部分失地农民在就业和创业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
(二)社会问题失地农民的消失导致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使得他们在城镇生活中往往感到不适应。
同时,由于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他们与城市居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
此外,部分失地农民因无法融入城市社会而陷入心理困境,甚至可能引发社会问题。
四、解决措施(一)完善土地征收制度政府应完善土地征收制度,确保土地征收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同时,应提高土地补偿标准,确保失地农民能够获得合理的经济补偿。
此外,政府还应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培训和创业支持,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和创业。
(二)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政府应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失地农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包括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确保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能够得到必要的经济支持。
(三)促进社会融入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促进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入。